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二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2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八頁最後一行,看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是尊者聽了佛的開示,他懷疑到,在一般聽眾當中,聽了佛這番話,能不能真正的相信。信裡頭著重於實,『實信』。小註裡頭說,「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說道理,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就像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樁事情實在是很難,因為佛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而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但沒有見到,可以說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不但是在今生,無始劫來我們就迷在這個境界之中,所以世尊突然,雖是如實的宣說出來,而我們聽了實在是半信半疑,甚至於聽了之後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人太多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真正能夠聽了能夠相信,實在說還是跟《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講的沒有兩樣,一個是無始劫來他培的善根深厚,對佛所講的無論是懂不懂,他都能生歡喜心,這是善根。第二個就是煩惱輕智慧多的人,他聽了之後,想想佛所講的有道理,於是他不反對,他也能接受。但是在廣大群眾當中,這兩種人都不可多得,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確實是事實。

  這底下說,「世尊所說,甚深甚深」,可以講是字字句句都很深,深到什麼程度,沒有人能說得出來,古德常說其深無底。就是這一部經,看這薄薄一本《金剛經》,如果真從這裡下手,真從這裡修學,現在我們初發心,好比讀書一樣,是幼稚園小班,將來一直到成佛,一直到拿到博士學位,還是這一本書,這是佛法跟世間的書籍不一樣。你看世間學校念的書,按每個年級程度編的課本內容淺深不相同。佛法就一本,隨著你自己理解程度不一樣,淺的人看了淺,深的人看得深,更深的人看到更深,這是佛法教科書跟世間教科書不相同的地方。於是經書,只要你能夠真正入進去,能夠體會到,實在講裡頭是其味無窮,我們常講法味,其味無窮。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所以他念起來就歡喜,如果遍遍都一樣,諸位想想,那還能念得下去嗎?

  世間再好的文學作品,像我們中國最著名的四大部小說,它的攝受能力還是相當有限,像《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這是中國文學的四大作品。我想你要是能看到十遍,以後你就不再想看,就看不下去了。它的能力能夠叫你看十遍,不簡單了,一般的報紙雜誌,你看一遍想不想再看第二遍,第二遍攝受能力都沒有。唯獨佛經的攝受能力是永無止境,為什麼它有這樣強大的力量?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字字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

  假如我們的善根淺薄,我們的福德也不深厚,能不能勉強入佛門?行!只有一個原則,對自己要堅持,讀不下去也要讀,勉強讀,逼迫自己讀,就強迫著讀,能夠讀上幾百遍、幾千遍,味道就念出來了。這個行!這就是所謂困學,也能夠成就,要有相當的毅力,有恆心,一定能夠在這個地方讀出法味。當然我們在大乘經上都見到,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行,是要去做,也就是讀是解,解跟行要並重。解能夠幫助行,行能夠幫助解,如果不解,行就乏味,如果不行,解是空洞的;換句話說,真實的受用依舊是得不到,真實受用是享受,真正的享受你得不到。真正的享受不僅僅是精神,包括我們物質生活在內,如果是真的入了經義,你整個的思想、生活、行持都會起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趣向於自然,趣向於正常,趣向於健康,今天人所謂的健康,那才是真正的受用。「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然能生實信者不多,必上根利智也。」這才是真正能夠生實信,剛才講,一個是上根利智,一個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這兩種人行。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答覆須菩提的話,須菩提問,有沒有人能夠相信?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須菩提實在講是很擔心,如來這樣微妙的大法,要是說出來沒人相信,豈不是很可惜嗎?佛告訴他,這說得好。他說你不要這樣說,『莫作是說』就是不要這樣說。「莫作是說,不但現代大眾能生實信」,佛當年講經的時候,親自參加法會的大眾都能夠接受,都能夠信以為真實,「即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這『後五百歲』有好幾種講法,江居士在《講義》裡面都引用著有。現在一般我們從多數,多分的人說這就是第五個五百年,叫後五百年,也就是講末法時期,我們現在正好是在後五百年之後。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的時代,滅度是在周穆王的時代,世尊當年住世,世壽七十九歲,七十九歲入滅的,我們中國人講八十歲,這八十歲中國人說虛歲,是八十歲。要從這個說法,到今年,就是佛滅後到今年,應當是三千零二十二年。五百年算一個階段,五五百年是兩千五百年,我們現在第六個五百年過去,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的開端,是在這麼一個時代。

  時代愈往後,人在這個世間痛苦愈多,生存的環境愈惡劣,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事實。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果我們把世事很冷靜的去觀察,世間事總而言之,就是因果報應的相續循環,就這麼一樁事情。如果想生活環境要能夠好轉,從哪裡轉起?世間人都能夠轉惡向善,果報就殊勝了。可是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人,能存善心的人少,不能說沒有,有,少數,造惡的人佔多數,要想把這個共業轉過來,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世界是愈來愈苦,生活環境愈來愈惡劣。這是從因緣果報上去觀察,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對不會看錯。

  我們現在是在第七個五百年,佛說的這句話還管用,而且顯示出更難得。「有持戒修福者」,假如具備這兩個條件,給諸位說,這個人就是很有善根,正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規矩,用現代話說老實人,這人老實。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之下,他還能夠守規矩、守道德,這相當不容易,而且知道修福。說修福,就不造罪業,他肯修福,能守法、能肯修福,聽了佛這個教訓,他能聽得進去,他能接受,所以「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換句話說,一個不肯守規矩的人、不知道修福的人,聽了佛的說法很難接受。為什麼?與他的想法、看法、作法完全相反,他怎麼能把自己捨棄掉來從佛?這就是現在所講,他能放棄現前的利益去跟佛學,這對他來說是大難事,所以是很不容易接受。

  「為實」就是實信,真正的相信,「言能明瞭此經的道理」。縱然不能究竟明瞭,不能透徹明瞭,能明瞭少許就得受用,就這一點少許的明理就能幫助修學的人放下。「從此用功,全恃以此為實」,從聽到這部經,明白經上所說的道理,依教奉行,這就是用功。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都遵守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原則,能夠堅守,這就是持戒修福之人。「不可輕視眾生」,這世間再惡劣,還是有大善根的人出現在世間。這是告訴須菩提,不能夠輕視一般大眾,一般大眾裡面有善根深厚的。

  「莫作是說一語,正對弘揚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揚般若法門。」這句話它的用意很深,不僅是答覆尊者的話,話裡面還有話。囑咐後世弘揚大乘的人,不要以為沒有人接受,沒有人能懂,般若法門就束諸高閣,那就錯了。那你是把這些眾生估計得太低了,是障礙大乘佛法的弘揚,那就是很大的錯誤。縱然眼前沒有人能夠接受,那些菩薩、善友們他還是要講,為什麼?只要你肯來聽,不管你懂不懂,縱然講這部經你只來聽一次,也要認真去講,為什麼?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在你雖然不懂,沒有關係,般若種子播種在你八識田中,永為道種,這正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近程的收穫沒有,遠程有!所以發心弘法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事實。何況現代科技發達,現場聽經人數沒有關係,不要緊。我有一年在洛杉磯,我就在一個房間裡面對著錄音機講了一部小經,沒有人聽,但錄音帶都流通了。不像過去,對著錄音機、對著錄影機,這個帶子可以流通到全世界,不能說遇不到機緣,這比過去弘揚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我們翻過講義看第三十面。

  「揀擇持戒學佛之根基,從實踐上用功,何慮聞者不生實信。」持戒修福是老實人,是世間所謂的善人,這個善是先天的根性,再惡劣的環境當中他也不會感染,他能夠保持。頂要緊的,保持著清淨心,保持著不為境所轉,也就是說不為外境所誘惑,這在現代來說就很了不起,這叫大根機的人。他把這些道理,扼要的要領、方法,都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就是從實踐上用功。在生活上,事事物物上能提得起觀照,實信自然就生了,這個用不著去顧慮的,認真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得利益、得好處。

  下面說這個五百年。如來滅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佛滅度到今年才三千零二十年,往後的時間還很長,佛法興衰也是有高低潮,也有低的時候,也有高的時候。「初五百年,解脫堅固」,這是說修行證果的人多,釋迦牟尼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我們在記載裡面看到過,有證阿羅漢果的,證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的就更多了,有證果的。「次五百年」,就是第二個五百年,證果愈來愈少,得禪定,叫「禪定堅固」,真正修行人能得禪定。禪定的果報在四禪天、四空天,雖然沒出三界,在六道裡面來說很不錯了。「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就是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佛法傳到中國,正是像法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在中國歷史上正式記載的,是後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是一九九五年,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歷史上記載正式傳到中國來的。傳到中國來正是像法時期,所以在中國的發展就是多聞堅固。中國歷代,對於佛法研究、註疏非常之多,那個盛況超過古印度,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小乘十個宗派都是在中國建立的。所以,多聞堅固。

  「次五百年,塔寺堅固。」第四個五百年,對於經典真正深入研究、發明的人少了,大家去做什麼?做塔廟;換句話說,全心全力去發展佛教藝術,我們知道,像敦煌、龍門的石窟都是在這個時代,每個地方道場建立得富麗堂皇,塔廟堅固。修行的人、研究的人,認真修行、研究的人愈來愈少。「末法萬年」,愈來愈往後,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初五百年,鬥爭堅固」。我們現在是末法第三個五百年,鬥爭更堅固,說找個沒有鬥爭的道場,那釋迦牟尼佛講的話就不靈了。所以,現在每個道場鬥爭的現象,釋迦牟尼佛說過,一點沒錯。也就是說明現在道場裡面一切鬥爭,我們用什麼眼光去看?很正常。要不鬥爭那就不平常,那個道場就奇怪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本經後五百歲,正指此時」,就是指鬥爭堅固之時。佛說鬥爭堅固是整個世界,不僅是指佛門裡面,整個社會,大的團體,像國家,國與國鬥爭,國家裡面內部鬥爭,小而家庭,現在家庭也鬥爭。什麼原因?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從因果上來看,冤冤相報。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受別人的逼迫、侮辱,怨恨在心,不能忍受。再一轉世報復,我們又對付他,他又不甘心,所以這個怨恨是逐漸在成長,它沒有消掉。彼此的怨恨都在增長,那後來還有什麼好日子過?所以,果報愈來愈慘烈,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叫事實真相。

  我們不學佛不知道,在社會裡頭,這個事情也看不慣,那個人也看不順眼,怨恨填胸。學了佛之後明白了,才恍然大悟,別人怎麼對我,我都能承受、都能化解,為什麼?我不願意再搞冤冤相報。你給我的,這是我的果報,受了就算了,我再不恨你,再不報復你,帳到此地就結了,就了了。不學佛的人他不這麼想,一點虧都不能吃,那怎麼得了。所以真的明白人,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尤其是《金剛經》所說的,後面說得太好了。人在這個世間患得患失,得失一定有能得、有所得,能得就是心,你心裡想的,我能得。這經上告訴你,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之心沒有,你拿什麼得?所得的一切現相,這一切相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告訴你,你所得的也是空的,也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還不放下嗎?《金剛經》真的是單刀直入,一絲毫委曲相都沒有,直截了當給你說明,你要真懂得,真清楚,這就看破了,自然放下。你才能恢復到你的正常,正常的頭腦,正常的想法、看法,才能夠恢復到正常的生活。這個正常,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知見,這是正常的。有得有失,冤冤相報,那是不正常的,是錯誤的。佛在這部經,經文雖然不長,把這個道理原原本本的為我們說出來。我們冷靜的去接受、去思惟,你會想,愈想愈有道理,佛說的沒錯,我們要將不正常的捨棄,恢復一切正常。

  「凡夫能持戒,方能離外染。」外是外面的環境,持戒的人,因為他做人他有原則、他有操守,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誘惑。「如不持戒,則心不清淨,不能攝心一處,不能作觀。」不持戒就是不肯守規矩,不能堅持原則,他的心必定是有分別妄想執著,那個心怎麼能清淨?攝心一處是定,他更做不到。攝心一處這四個字好,不但佛法很重視,古時候的讀書人也作這個功夫。中國古代讀書人讀書的目的,跟佛法裡面的目的非常接近,講開悟,開智慧,這是讀書的唯一目的。孟子就說得很好,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攝心一處。一般人的心都向外攀緣,學問之道是什麼?把向外攀緣的心收回來,不向外攀緣,心定了,定心就生智慧。孟子那個時候,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中國跟印度還沒有往來,中國聖人也了不起,真是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尤其是孔夫子,儒家、道家典籍裡面,許多的見解跟大乘佛法不謀而合,這就是真理所見一定是相同的。

  不能夠攝心一處,就是心定不下來,觀照功夫就沒法子做。由此可知,觀照最低的條件是心要清淨一些,心不清淨,心裡很亂,妄念很多,這就用不上功,我們常講是功夫不得力,用不上力,這才曉得清淨心重要。所以我勸一些念佛的同修,你們要想真正把這句佛號念好,因為現在外面境界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要想法子避免,沒有這個功夫,那就避免。如何避免?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不要聽廣播,不要看電視,這些東西都是污染。你要是看得多了,常言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妄想多;統統都不知道,今天天下太平,沒事,什麼事都沒有,心就清淨多了。諸位要曉得,電視、廣播、雜誌、報紙是什麼東西?妖魔鬼怪。這個東西擺在家裡,妖魔鬼怪都在家裡,都圍著你轉,你還能逃得過魔掌嗎?你能不受它影響?你能不受它支配?一被它影響就完了,換句話說,你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搞三途果報,要知道這個東西的厲害。我們功夫不到家,要真的像大菩薩的境界,在一切境緣當中都能得大自在,那行!我們沒這個本事。他們在染而不染,有這種功夫,這絕對不是初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初學人,唯一的辦法是遠離,這是講持戒的重要。

  如果觀照功夫提不起來,「如何能生般若」。般若是智慧,你的智慧怎麼能夠生得起來?般若跟煩惱、跟妄想,諸位要曉得是一體的兩面。你心不清淨,現的境界就是煩惱、就是妄想;清淨心現前,所有一切妄想煩惱都變成智慧。所以常聽說斷煩惱,那不是真的斷,煩惱哪能斷得了?自性起用,怎麼能斷得了,斷了性也沒有了。轉變,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的確沒有了,煩惱轉變成無量的智慧。所以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智慧,時時處處念念之中,增長智慧,是這麼回事情。心不清淨,對境界就生煩惱,增長煩惱。

  「則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我們要重視。《金剛經》在此地只提了個綱領,究竟持戒、修福的內容是些什麼?要從哪裡下手?佛在《觀無量壽經》裡就明白告訴我們,學佛要從持戒修福下手。所以《觀經》裡面跟我們講「三福」,認真去做那就是持戒,三福就是三條戒,你要去做,持是要把它做到。第一條人天福報,在六道裡面是大福德之人,這有四句,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十六個字,具體為我們說出來,你做到沒有?這十六個字字字也是含義無量的深廣。譬如第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字,懂得的人、明白的人就不多,意思都不懂他怎麼能做到?孝這個字,在中國文字結構裡面是屬於會意,叫你從這個符號裡面體會它的意思。這個符號的形狀,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它的含義是上一代跟底下這一代是一體。西方人講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溝,那就沒有孝,孝字沒有了,分了家。孝道是講一體,決定不能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界本體。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是孝的意思。你說這個範圍多大,這個意思多深。

  我們講盡孝,誰能夠把孝做到圓滿?成佛就盡孝。等覺菩薩還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就有欠缺,就不能圓滿。何以故?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是希望他做個圓圓滿滿的人,毫無欠缺的人,父母才開心!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父母看到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一定要到成佛這個才沒有話說,真的圓滿了,你就想到這個意思多深。所以孝養父母不是供養父母的身體,飲食起居照顧好這就算孝順,不行!要養父母之心,要養父母之志,志是他對你的期望。養父母之心也就算很不容易了,父母希望他的家庭子女都能夠和睦,都能夠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所以兄弟不和就是不孝,父母操心,妯娌不和也不孝,乃至於你上學去念書,功課不好,父母操心,不孝。你在社會上工作,工作不認真、不努力,被長官同事瞧不起,不孝。你才曉得這個孝字不容易,孝是完美而沒有欠缺,這是修福的根基。

  中國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菩薩戒律說得很明白,孝名為戒,菩薩戒是什麼?菩薩戒就是孝。從孝親這才能尊師,我們懂得盡孝,誰教給我們?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這說明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是在孝親尊師,就是孝道與師道,大乘佛法同樣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孝道跟師道,佛法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曉得,修福從哪裡修起?從孝親尊師,這才發起慈悲心,慈悲心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十善業道,修十善業,則變成具體的行動了,落實在生活的層面,十善業道。

  從這個基礎往上再提升,這是佛法,佛法小乘的福報,小乘的福有三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十二個字,這修小乘福。受持三皈,現在不少同修都受了三皈依,也有受五戒、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你真回頭,你從哪裡回頭?你依靠什麼?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你這個皈依是白受了。形式的皈依是受了,到底從哪裡皈不曉得,依靠什麼也不曉得;換句話說,現代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基礎沒有。要知道,小乘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我們人沒做好,怎麼能學佛?學佛,小乘沒能做得好,怎麼能學大乘?

  大乘福也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裡面,前面三句是自己修行的原則,末後一句是勸你,因為你是大乘人,你還要度別人,你還得要教化別人,所以勸進行者。佛又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三世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他所修的法門決定不是一樣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以這三福為基礎,都從這裡成就的。你才曉得這個重要!持戒就是認真堅持,遵守佛的教誡去做,從哪裡做起?從三福做起,這真正修福。如果能懂得《金剛經》所講的道理、原理原則,你去修三福的話,這個三福就變成無漏的功德。不知道《金剛經》的道理、方法修這三福,那個福報很大,但不能夠變成無漏功德,也就是說,事上知道修,理沒有透徹,《金剛經》講的理非常透徹。我們要記住,這是成佛基本的條件,決定不能夠疏忽。

  「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必是必定,一個能持戒,就是能夠守法、守規矩、守本分的人,一定是少欲知足,他才能做得到。少欲知足,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很快樂,真正的幸福快樂不是說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財富,不盡然。富貴之人有,雖富貴他並不樂,他過得很苦,這是我們都看得到的,他不自在;少欲知足的人那才叫真富,他富足。他有億萬財產,他貪心還不足,還不能滿足,還要去追求,你說那苦不苦,太苦了。一個知足的人,他沒有財富,他每天賺的錢生活能過得去,一天到晚逍遙自在,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他過的是真正的人生。知足是大富,不知足的人跟知足的人不能比!不知足的人,有了還要貪求,沒有滿足。知足的人,我不要了,我夠了,你看哪個富足?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不貪求,這個人本分了,自自然然守本分,本分人就是持戒的意思,就能持戒。

  修福必深信因果,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福至心靈,這個人福來了,忽然就聰明起來,心思就靈敏,福至心靈。他不糊塗,他清楚了,他懂得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他知道修福。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只知道在果報上去追求,不知道修因,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很能幹,由於聰明、有技巧能夠謀得財富,能夠謀得地位,其實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情。如果要是真的,你用智慧、權術能夠得來功名富貴,釋迦牟尼佛也來拜你做老師,也跟你學習,你才真正了不起。為什麼?你把因果定律推翻了,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實在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諸位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訓》看一遍、兩遍不行,我一到美國來,各地方弘法,我都勸大家,要想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因為三百遍念下去之後,你的印象深刻,你有一點體會到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現在在美國,看相、算命、看風水的很多,大家也都一窩蜂都去了。那些人說實在話,多半都是恭維你的,他的目的是你口袋的鈔票進到他口袋,他就目的達到了,沒有遇到真正的高人。

  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那是真正高明人,給他排的流年,一直排到他從生到死,每年你升官發財,你所得到的多少東西,都給你算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錯。所以了凡先生心就定了,一切都放下,知道一切妄想都等於零,都沒有辦法改變他的命運。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一個念頭都不起。雲谷禪師佩服得不得了,沒見過這種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夫太難得了,就向他請教。他就說老實話,這老實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我還打什麼妄想,打妄想也等於零,算了,就不打妄想了。雲谷禪師聽到這個話就笑起來:我原以為你是聖人,結果你還是個凡夫。這是個聰明的凡夫,是個標準的凡夫。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凡夫不標準,達不到標準,他是個標準凡夫,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照著命運走,還有什麼話說。雲谷禪師才告訴他,命運可以變。命運怎麼來的?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福,你積善,這一生你受善的果報,你造惡,你這一生要受惡的果報,沒法子避免的,這叫標準凡夫。

  修行人可以改變自己命運,改變自己的命運,是因為自己每天在生活行為裡面善惡的念頭都有加減乘除,但是你加減乘除的幅度都很小,所以你就不會超越它的標準,那就算得很準、很靈;假如你善惡的幅度太大,超過標準,就不靈了,這個很有道理的。雲谷禪師教他,一心一意認真努力去修善,他依照《太上感應篇》的功過格認真去做,果然跟孔先生算的就不靈了。他的果報愈來愈殊勝,孔先生算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多歲,他並沒有求壽命,自自然然延長了。孔先生算他命裡沒有兒子,他後來又得個兒子,命裡沒有的,那是求得的,命裡有的,那不是求得的。他懂得修福,他深信因果,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

  下面這是說到《金剛經》,說到本經的經義。「不住於相,則持戒者最宜,不入斷滅相,則修福者最宜。」這是說明為什麼佛要選擇這兩種人,持戒、修福,對於佛說《金剛經》的義趣,接受、能生實信,什麼原因?這裡說出來了。因為持戒的人可以對不住於相,因為他少欲知足,所以對於不住相這個說法比較容易接受。本經說,佛不說斷滅相,所以修福的人就很容易接受。這兩個意思實在講是本經說法的重點。「持戒能捨世間之欲,修福能捨自己之財。」佛在本經裡面教菩薩,菩薩應當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不執著,一切都放下,從心裡面不生一念分別執著。而生其心,要生為大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要生這個心。這是大慈大悲,這就是修福。所以,「而生其心」就是修福,「應無所住」就是持戒,就是放下,一切都放下。無住跟生心是同時,沒有前後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佛才教誡菩薩,修福不能夠去享福,修福如果要享福,麻煩就大了。修福要不去享福,那是真實的福報,永恆的福報,為什麼?如果刻意去享福,著了相,著相還不要緊,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

  我們看歷史,歷代的帝王將相,集人間之富貴,人間富貴他達到頂點,這個福報不是一生修的,要修積好多生好多世才能夠得到,才能享這個福。享福的時間短暫,沒幾年,享福的時候造多少罪業,福報享盡了,惡報現前,馬上三途去了。這是世尊為什麼一再教誡菩薩,不可以受福德,道理在此地,這是真實語。因為自己權力在手的時候,造罪業非常容易,輕慢人、侮辱人、殘害人太容易了,對人尚且如此,對一些畜牲更不必說了。在從前的社會,年齡長的人記憶都很清楚,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四、五十年之前,一般平民老百姓吃一餐肉很不容易。在大陸,我住的地方還不算是很內陸,安徽,離長江還很近,我們家鄉鄉下,一個月才殺一次豬,殺一頭豬。所以你要想吃肉,一個月只有一次機會,你去買一點點。諸位想想看,殺業很少、很輕。現在還得了,餐餐都是雞魚鴨肉,這些眾生甘心情願被你吃嗎?要是不甘心不情願,將來要討債,佛經上講的,吃牠半斤你將來還牠八兩。現在經濟發達,大家都有錢,天天過年,頓頓都吃肉,這個罪業還得了!所以你想到這個因緣果報,非常可怕。這些眾生含的怨恨不會消失的,牠不覺悟,等待機會來報復,你現在福報正在大的時候,牠對你無可奈何,等到你的運衰了,牠就來找你。

  有人學了佛,知道自己罪業造多了,想出家修行,來真正懺悔,或者能夠免除。不錯,真修行,你有護法神保護,冤家債主不得其便,不敢接近你,護法神攔住了;如果你的道德稍稍有一點虧損,護法神走了,冤家債主都來了。台灣很流行拜懺,水懺,慈悲三昧水懺那個因緣你去看看,那是悟達國師的一段故事。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很了不起,修持好,來生又得人身,又出家又修行,十世!冤家債主都沒有忘記他,都還在旁邊等候。到第十世,修行功夫很了不起,十世的果報是皇帝的老師,國師,悟達國師。皇帝送他一個禮物,沉香寶座,沉香雕的太師椅,皇帝供養給師父。他接受之後很得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帝王對我這樣恭敬,這一念傲慢心起來,護法神走了。冤家債主等了十世,等到這個機會,害了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你就曉得那個怨恨深重,生生世世在等待機會來報復,真的是可怕。

  我在台灣也有個同參道友,廣化法師,也許你們很多人見過他,他跟我是老朋友,沒有出家的時候都在軍中服務。他過去在軍中管軍需,就是管糧餉、管錢財,所以用錢就很方便,階級雖然不高,官雖然不大,管錢有錢花,每天吃一隻雞。管了多少年,雞恐怕吃了幾千隻,一天吃一隻。出了家,學佛之後,才曉得造的罪業很深。出家之後,戒律很嚴,在我們這一輩裡面,持戒他是第一,教學裡面他講戒,持戒講戒。有一天洗澡的時候,在浴室裡面,冤家債主現前。他看到洗澡間裡頭滿屋子飛的都是雞,這個要來咬他,那個要從這邊咬他,他到處躲避,躲不及摔了一跤,腿跌斷了。現在中風,半身不遂,說話都說不清楚,非常可憐。他得這個病的時候告訴我,他說我這是重罪輕報。還是沒能轉得過來,不容易,才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天是你有福報,過去生中你修的福報大,餘福未盡,冤家債主不敢碰你,到你福報享盡的時候,冤家債主統統都來了,那個時候後悔莫及。

  深信因果,警覺心就高了,我年輕的時候造罪業,說實在話不在廣化之下,我小的時候喜歡打獵,殺生不計其數,也是造了很重的罪業。所以沒有學佛之前,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能夠接受,我知道自己沒有福報,罪業很重,應當得的果報。我二十六歲聞佛法,剛剛接觸佛法,朱鏡宙老居士送了《了凡四訓》給我看,我愈看愈歡喜,愈看警覺性愈高。所以我學佛六個月就吃長素,就懺悔業障,有錢放生,過去殺生太多了,放生,希望能夠贖罪!四十五歲那年生了一場病,病了一個多月,我那個時候心裡想,壽命到了,一心念佛求往生,沒指望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我認命了。可是念佛念了一個多月,病就好了,我也沒有找醫生,也沒有吃藥,一個多月病就好了。我在台灣這麼多年,就病了那一次,所以我在台灣沒有進過醫院,沒有病歷。我沒有求壽命,眼看我七十歲了,古稀之年,這是果報,這個果報我沒有求。

  所以轉業沒有別的,認真修行,不肯認真去幹,業力轉不過來。唯有往生,我們才能夠跟娑婆世界無量劫來這些冤親債主,暫時告一個段落,我暫時不要還,他們也暫時不要來討,我到極樂世界去。去到極樂世界,有了成就之後,回來再度他們,再來報恩,這就對了。深信因果,所以能夠捨財修福,因為財是假的,這我也曾經講過多次。固然是你命裡頭有財,你命裡頭沒有財,求也求不來,所以有財是你命裡有的。世間人求財富、求長壽、求聰明智慧,他不知道,這三種果報真因就是布施。你這一生命中財富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布施的,過去生中歡喜財布施,這一生得大富,是這麼來的;過去生中修法布施,這一生得大智慧;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這一生得健康長壽。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你沒有修因,你怎麼可能得到,這不可能的。就是當小偷,偷來的那些財物都是他命裡有的,他命裡沒有的,他怎麼會偷得到?不相信你去偷偷看,你能偷得到偷不到。所以你說冤枉不冤枉,連偷來的、搶來的,都是自己命裡有的,自己命裡頭沒有,你絕對得不到。所以古人講,明白道理之後,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我們要想得財富,要修財布施。一般人只曉得錢財要怎麼樣攢積,怎麼樣生利息,那個利息太微薄,風險也很大。布施,愈布施愈多,愈布施愈有,可是愈有愈布施,不要住,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不要止住在這個地方,有多少盡量布施,這個身心快樂!

  自己的生活實在講,衣食住行都很簡單,需要都很少,不多,這個生活過得多自在,過得多美滿。不要去跟人比賽,跟人家比賽是世間最愚蠢的人,看到別人有,好像我沒有不行,這個很可憐。天天為外面環境所轉,他的生活怎麼不苦?譬如穿衣服,一件衣服很愛惜的穿,常常換洗,乾乾淨淨,能夠穿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十年八年就不要買衣服。你這個地方節省了多少金錢,節省了多少的時間。你所去買的東西都是你需要的,不需要的看都不要看,心是定的。世間人可憐,可憐在哪裡?看到那個服裝設計師今天設計一個新的款式,去年那個不流行了,今年流行什麼款式,趕緊去做,你口袋的錢都被他們騙跑了,那就叫魔,魔掌!你被他轉,你被他支配,你很可憐。我常說,款式不時髦了,不流行了,穿出去人家笑,我就告訴他,笑死是他死,你沒有死,與你有什麼關係?笑,你笑嘛!笑死活該。不要為環境所轉,就是少欲知足,這生活很好過。所以,物質的生活不是不能享受,不必天天追求新花樣,天天要用新產品,不要搞這些,搞這個那就太苦了。

  「以財法無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我們真正的功夫要從這裡做,要過自己的生活,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充滿了智慧的生活,這多自在。「諸惡莫作是持戒,眾善奉行是修福,謹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揀定之機,必蒙佛加被。」戒律的精神就是這兩句話。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戒律可以分為兩類,一個叫止持,一個叫作持。止持是禁止,不可以做的,比如五戒裡面,不殺生,不淫欲、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不」就是禁止,不可以做的。你要是做了,這叫破戒,叫犯戒,佛不讓我們做的。作持是叫我們一定要做的,你不做你就犯戒。譬如三福裡面,「孝養父母」是叫你去做的,「奉事師長」是叫你去做的,不做就犯戒了。所以分為這兩大類,止、作二持,一定要清楚,知道要怎樣做法。它的總綱領就是諸惡莫作,這是對自己,小乘戒。大乘菩薩戒要利益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它的精神是眾善奉行。這個「善」,利益大眾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做,盡心盡力去做,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地方把它配在這兩句,「諸惡莫作」是持戒,「眾善奉行」是修福,實際上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是大乘戒。

  謹小慎微,小就是我們講的小節,日常生活一些小事要謹慎,你的戒律才能夠持得好。現在有些人說小小戒可捨,這個話是沒有根據的,在經典上找不到根據的。小戒要不遵守,大的戒就很容易破、很容易犯。真正要做到戒律清淨,一定要從小地方做起,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絲不苟,一定要守規矩、要守法,這樣才行。慎微,微是講起心動念,起個惡念,立刻就警覺到,警覺就要把這個惡念消除,從這裡下手,這就對了,要從念頭上去克服。放下一切。

  這是須菩提尊者所關心的,哪一種人才有條件接受如來如是章句?就是佛這一次所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什麼樣條件的人才能夠遵守?佛在此地告訴他的,持戒、修福這兩種人行,因為這兩種人能放下。持戒的人,能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的享受,他過得很本分;修福的人,他能夠捨自己的財,能夠捨財修福,他能放下。而真正學佛的人就是要做這個樣子給別人看,勸人放下,自己沒有放下,人家肯相信嗎?不能相信。

  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的確是台灣這四、五十年之中,稀有的一位善知識,為什麼?他做到了。他一生就住一個很小的房子,那個房子諸位現在到台中去,它開放的,大家可以去參觀,前後總共大概只有十五坪,很小的一個房間。他一天吃一餐,這一餐飯他自己做,用個小的爐子,一個帶把的鍋,鍋也是它,碗也是它。他的飯菜煮在一起,吃完了一洗,鍋碗都洗了,非常簡單,那個生活之簡單,我們一般人受不了,他一天的生活費用只要台幣兩塊錢。他賺的錢不少!他是行政院底下孔德成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那個階級是簡任一級,所以他的薪水應該是不少的。他在中興大學兼的有教授,他是中興大學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他有收入。他除了這點簡單生活費用之外,他一個月六十塊錢生活費用,其他統統捐出來做善事,他真幹。他的衣服,現在有一個展覽室,諸位到那裡去看,他的衣服有補丁,一雙襪子都補了好多次的,他穿破了自己會補,他不去買個新的。所以他的一件衣服,大概都是穿了四、五十年的。

  學生多,他的學生,我很保守的估計應該超過六十萬人。學生送給他的這些衣服、吃的營養品,他這裡收了,那個地方就送人。新的衣服、好的衣服很多,我現在還有好幾套,他送給我的,人家送給他,到晚上他就拿來送給我,真了不起。所以生活簡單。他一直到九十五歲都不要人照顧,還是自己搞東西吃,九十五歲以後才接受學生照顧他,他九十七歲走的。往生之前兩個星期,還在圖書館講《華嚴經》,九十多歲的人,你看起來大概好像只看到六十歲的人的樣子,你看他不老!精神好,體力好,音聲宏亮,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所以說是真的捨世間之欲,他真的捨掉,這是佛說的,這樣的條件就行了,「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具足這樣的條件可以接受金剛般若的法門,必定蒙佛加持。

  「學佛者,定須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求三寶加被。」這個字要念古音,念破音字,現在是用挑手邊的,跟挑手邊的「披」的意思完全一樣,應當要讀「披」。所以台灣的音念的正確,台語念的正確,念「加披」。求,不是天天念這個,心裡頭在要求,不是的,我們一切照做,佛自自然然加持。假如我們不做,每天跪在佛菩薩面前,磕著頭求佛加持,沒用的,那加持不到。自己如法修行就得三寶加持,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求就得到;自己不能去做,心行跟佛法相違背,你怎麼樣供養佛菩薩都等於零。家裡供得再莊嚴的佛堂,每天早晚三餐豐富東西供在佛的面前,磕頭作揖求佛保佑,那是假的,佛菩薩不會接受你的賄賂。佛教人要持戒、要守法,他自己怎麼會犯法?怎麼會做違背良心的事情?不可能的。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這才能得到。

  「即如念佛,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則得彌陀加被,成就三昧。」這是舉一個例子,從這個例子你就能夠推想到,我們在行住坐臥,這就是一舉一動,都要守佛教誡,都要遵守佛講的規矩,要把它做出來。我們講弘法利生,到處講經說法,口頭上在講,沒用!實在講,講也講不清楚,為什麼講不清楚?沒做到。對於教義不能體會入深,怎麼能說得出來?你要能把深義講得出來,你一定做到了。孝親尊師有沒有做到?怎樣孝順?怎樣尊敬老師?都是要依教奉行。老師不需要我們供養,老師需要我們對他的教誡能體會、能奉行、能夠發揚光大,這是他的心願,這樣做才是真正孝親尊師。縱然你默默在做,你做得很多,世間人並不曉得,佛菩薩曉得,鬼神曉得,你的父母得到佛菩薩的尊敬、鬼神的護持,自然健康長壽。雖然好像生活,可能物質生活會清苦一點,絕不缺乏,也就是說一定能過得去,這三寶加持。

  所以,孝敬的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要懂要知道體會,都是在一個真誠,要實踐、要把它做到。念佛,專心念佛,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就是孝親,這就是尊師。做事情含糊籠統,不認真、不負責、不如法的去做,都是不孝,對老師不敬。前面講的謹小慎微,點點滴滴都是孝道、都是師道。做久了,在自己就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逐漸就會影響旁人。你周邊的人,他們向你學習,他們對你尊敬,向你學習,這是身教,說法是言教。成就三昧,從念佛得的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就是定。

  「應學愚夫愚婦之堅定信心」,不要看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們的長處往往我們比不上,我們要向他學習,為什麼?他心真誠、心清淨,專念,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