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0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三面,倒數第五行,看第十八節「結示正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前面講到「無住相布施」,世尊為我們說法,他所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而我們凡夫是迷在真相裡,真相雖然就在面前,看不出來,也覺察不到,這是我們的病根。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對於事實真相很明瞭,很能通達,所說的一切法,就是把這個事實為我們宣布、展示出來而已。真相就是我們自己本人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明瞭之後我們就曉得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過日子,這個生活是真實的幸福美滿,所謂真善美慧。如果不能夠明瞭,依舊是迷在實相之中,我們在生活感受上是適得其反,這就是所謂苦不堪言。由此可知,苦樂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是苦,一念覺就是樂,真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正常的生活,也就是正常的人生,就是此地所講的無住相布施,這句話可以說都說盡了,本經前後經文雖然這麼長,實在講,無非是重複這句話而已。就在這句話,面面去觀察,面面去體會,讓我們真的明瞭、真的通達,也像諸佛如來一樣得其受用,這是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目的。

  接著說福德亦不可思量,可見得福德是受用。福是福報,正報像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記住,不是佛的專利,要看成佛的專利,我們就看錯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哪個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我們現在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麼現不出來?我們沒有福報,沒有修福。三十二相是修福得來的,三十二相並不是很圓滿,真正圓滿,本經後面講了,具足相。具足相就像大經稱讚報身佛一樣,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由此可知,佛法並不是要把一切相都滅掉,不是這個意思,一切相存在,有!可以受用,就是不能執著。如果一執著,這個福報叫有漏的福報,這樣的福報免不了要招來無量無邊的苦難,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所以,這部經上講,須菩提自己所說的實在講也就是教導我們,學佛不能不深解義趣,義是道理,趣就是事實真相,對於理論、對於事實真相要深解。然後才曉得佛菩薩的生活行為是正確的,是自然的,沒有一絲毫造作,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發心,發菩提心,實在講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這叫發心。菩提心跟非菩提心的差別,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凡夫心恰好顛倒,迷而不覺,凡夫是迷而不覺,佛菩薩是覺而不迷。佛教給我們發心,要像諸佛菩薩發心一樣,也就是說像諸佛菩薩一樣的起心動念。可是這裡面迷悟的相我們一定要清楚,著相就是迷,不著就是悟,換句話說,迷悟的相就是著與不著。著與不著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我們的心上有沒有。心裡頭有,把它當作一樁事情,真有了,那就著了;心裡面根本就無所謂,那就是不著。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鍊,鍛鍊,這就叫修,修正。

  像我昨天舉個例子,有個人向你借了一筆錢,數目很大,你會不會掛在心上?借給他了,若無其事,還也好,不還也好,根本不把它放心上,那叫不著,那就是覺。為什麼?因為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著它幹什麼?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連身體都了不可得,你這樣生活就快樂了。你命裡頭有這個福報,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守也守不住,通達這個道理,活得就快樂,就幸福了。一定要在事相上去體驗,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覺悟,是不是真的通達了,這就是世尊教我們在金剛般若裡頭用功的方法,樣樣事都不著,樣樣事都很認真去做。

  我過去在台北跟道安老法師一起辦大專佛學講座,道安法師有些地方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對於財物看得很輕,所以常常受人家騙,而且騙的數目都很大。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不知道,這一點高明。有一天我們去看他,我進門的時候正好有個人走出去,那個人我也認識。我們坐了一會,老法師給我說,你來的時候有沒有看到某人出去?我說看到了。他今天又來騙我了。我說你怎麼樣?我又給他了。這就是很高明的地方,來騙了好幾次,騙他的人以為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再來騙,要多少,給你,都給你,這個了不起,這個說實在話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地方。但是道安老法師還是有放不下的地方,什麼放不下?名放不下,他這個利,財利他放下了,名沒有放下。喜歡人給他送他個董事長什麼名義,他喜歡這個。那個人開了個公司,請他做董事長,就問他要錢,錢都被他騙光了。所以,那個董事長一頂帽子帶上,錢財就漏了好多。

  樣樣都要放下,財要放下,名也要放下,名聞利養樣樣都要放下。不但連那個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執著不得的,所以這個經上佛是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不要?要,心裡不能執著,心裡不能有,放下不是講事放下,是講心裡頭放下。心裡沒有是真沒有,事上有沒有不要緊,這個無所謂的,心裡頭一絲毫都不能牽掛。這是補足前面的一點意思。

  今天這個總結,就是世尊叫著須菩提,須菩提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著須菩提就是叫著我們本人。『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要像佛教導我們這樣去住,這是無住而住。「歸結到無住乃是正住,正指應無所住,又答應云何住」,這都是須菩提尊者在前面所啟請的兩句話。應云何住,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心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而世尊教導的是應無所住。經文講到這個地方,把應無所住說明了。「意謂但依我所教之二邊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為主,否則非大乘佛法。」一定是以不住為主,為主要修學的課題,主要修行的目標。因為凡夫,我們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心就是有住,已經培養成深厚的習慣。「住」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你心裡頭有牽掛,總有掛念的,那就是住。世間人不是掛念他的財富,就是掛念他的眷屬,心裡時時刻刻都放不下,那就叫住。本經到後半部說得微細,後半部說到真正發大乘的菩薩,菩薩有沒有住?還是免不了,住什麼?住要度眾生,念念要想著度眾生,把度眾生這事情掛在心上,那也不行,也是錯誤的。這個經題稱為「金剛般若」,真的是名符其實,把你絲毫微細的念頭都要教你斷乾淨,這樣才恢復到自信清淨心。

  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如本性。有佛也不行,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不行,所謂佛法,佛法是緣生的,佛法是跟世法對立而建立的,沒有世法哪來的佛法?相對建立的,叫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住就錯了,住就是迷,就是無明。雖然不住,但是要行,如果不行,不行你就住在空,所以佛是極力教給我們,要廣行布施。廣行布施是行,也就是說,廣行布施我也說得很多了,從哪裡做?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像世尊在本經表演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日常生活,這是描述三千年前出家人的生活。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於哪一種行業,就在你自己本分上圓滿的修學六波羅蜜,就成菩薩,就成佛,沒有離開你的本分,沒有離開你的行業。無住相就要在布施裡面去修無住相,從無住相裡面廣行布施,無住相跟布施是一不是二,分作兩截就錯了,那不是佛所說的意思,它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做大乘。如果分成兩截,那就不是大乘,不是小乘便是凡夫,為什麼?凡夫著有,小乘著空,也就是說小乘無住沒有布施,凡夫布施沒有無住,他要著相,所以這不是大乘,大乘是二邊都不著。這就是講的無住相布施,布施在無住相裡面,無住相就在布施之中,大家要體會這個意思。

  「降伏及不住,兩事即一事。」須菩提是問了這兩句,「云何降服其心」,「應云何住」,問了兩句,實在講兩句的確是一樁事情,降伏其心,其心就是妄念、妄想。凡夫妄想紛飛,怎樣把妄念伏住?怎樣把妄念斷掉?佛與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沒有妄念,凡夫有妄念;換句話說,有念就叫凡夫,無念就叫佛,就叫如來,差別就在此地。「修行下手,即是一捨字」,捨就是布施,捨就是放下。凡夫不肯捨,為什麼不肯捨?因為在他的觀念當中,他不曉得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第一,他認為我是真的,我能得;以為境界也是真的,我能夠得到。所以得失的念頭非常堅固,非常堅定,那怎麼能捨得了?世尊在本經裡面說得才妙,你說我是能得的,以為真有,經上明明跟你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就是說明什麼?你以為你能得的那個沒有。想想佛這句話很有道理!法是你所得的,諸法緣生,緣生之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也是了不可得。這說清楚了能得的不可得,所得的也不可得,你還打什麼妄想!佛菩薩眼裡看眾生,無非造業而已!真叫可憐憫者,可憐憫,造業而已。成天在打妄想,在造惡業。

  起惑造業必定有果報,果報就是現相。這個相雖然是假的,雖然是虛妄的,你還是不能不承受,你要去承受,天堂地獄你要去受。不知道是假的,不曉得當體即空,以為它是真實,在裡面就有虛妄的感受,苦樂憂喜捨之受。這都是不正常的,苦樂憂喜捨都不正常;正常的,佛經常說正受,正受是什麼?是定慧。定就是清淨心,心裡一念不生,充滿了智慧光明,照見一切,那叫正受。像《心經》上講的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才叫正受。所以,捨就非常重要,大乘佛法的修學要是歸結到總綱領,就這一個字。菩薩六度裡面,布施擺在第一,布施就是捨。要捨到底,要捨到究竟,要捨到無可捨處,連捨也捨。

  「捨,即破我執,究竟捨,我執方破盡。」平常佛在經上為我們說法,佛說法有兩個原則,所謂二諦,真諦、俗諦。俗諦就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的,是方便說。雖然是方便說,這個方便能夠引導我們入究竟,不同於我們世間人講方便,世間人往往誤會,把隨隨便便就當作方便,這是錯誤的。方便裡頭有大學問,有大的技巧,所謂是善巧方便,能夠誘導我們走向真實,走向究竟,這是俗諦。真諦完全是講事實真相,我們凡夫往往聽到事實真相聽不懂,不以為然,聽佛的方便說,有的時候還可以點點頭,說得不錯,說得很好。因為真實的與我們的習慣往往完全相反,所以很難接受。譬如說,經上常講的,斷了見思煩惱,我執就破了,法執沒破。破一品無明之後,法執也破了,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為什麼?我執破了,法執沒破,試問問誰執著法執?還是有個我,要沒有我的話,哪個人執著法?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誰沒有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由此可知,還是有個我在。到什麼時候那個我才真正沒有?最後一品無明也破了,我們講的圓滿究竟佛果,那才叫真的那個我斷得乾乾淨淨,一絲毫我執都沒有,這個念頭都沒有了。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有微細的我執,所以說破我執談何容易。粗的我執是講身相,因為一切眾生把身執著是我。所以阿羅漢破我執是破身見,這是見思煩惱裡第一個身見,是破這個,這是最粗的我相。《金剛經》上前半部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半部講我見,我見就是微細的我執,我相就是很粗的我執,阿羅漢是破我相,我見還在。所以要捨到底,到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還是要捨。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不容易。不要說捨我見、我相,我所有的,身外之物你就捨不掉,「我所有的」都捨不掉,「我」怎麼能捨得掉?於是才真正明瞭大乘佛法修行不容易!你要不能捨,說實在話,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不管你怎麼修,你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只要你還有我見、我相,你還在三界之內,你出不去。這就是所謂修行人多,證果的人很少,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念佛求生淨土,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我見、我相沒斷,沒斷能往生,但是要曉得沒斷不能出三界,可是沒斷能往生,這就是淨宗法門的帶業往生。除這一門之外,其他法門那看你的本事,你能不能破我執?你能不能破法執?就像平常所講,你有能力破我執,你出得了三界,不能見性。你有能力再破法執,你就能見性,雖然明心見性,要比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說個實在話差遠了。

  西方世界的人一往生,諸位細細念念《無量壽經》你就明白了。一品煩惱都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既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種種受用等於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八地菩薩,這一下就把你拉得這麼高。你依照般若法門修學,真的功夫很得力,我執、法執都破了,不錯了,這個果位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什麼地位?圓教初住以上,這麼個地位。如果是圓初住的菩薩,實在講也很令人羨慕了,他要想修到八地,需要經過兩個阿僧祇劫,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位,三十個位子;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你看修滿兩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就是八地、九地、十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就得到了,用這個方法,縱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才能跟西方世界人比一比。所以不能相比!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的人,哪有不往生淨土的道理?眼前擺著種種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他也不會動心,為什麼?我這一招成就了,你們都比不上,道理在此地。我不能往生,我比不上你們,你們都比我高,我一往生,你們比我差遠了,這是事實。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連文殊、普賢都發願往生。文殊、普賢是什麼人?毘盧遮那佛旁邊的兩位大士,這樣的人還要發願求生淨土,淨土之殊勝可想而之。

  我們看底下這段,剛才說的,「等覺菩薩尚有一分法執未破」。諸位要記住,這一分法執未破,誰執著這一分法執?當然還有個我,要沒有我,哪個人執著法?所以,等覺菩薩還有微細之我。「必至佛果,方究竟捨」,我、法捨盡了,「故佛法自始至終祇一捨字,捨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空有二邊都捨。不住空是樣樣都做,做得很起勁,這是捨空;不著有,雖然樣樣都做,心裡頭若無其事,一絲不掛,沒有牽掛,這就是菩薩行,這就是修學大乘。前面說得很好,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舉例子說,修淨土的人一心專求西方淨土,依照三經裡面教訓去做,不住空;對於娑婆世界一切依正諸法毫無留戀,不掛在心上,不住有。念佛人確實空有二邊不住,跟《金剛經》上講的修行綱領完全相應。「心量大到無量無邊,方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我們不斷在重複,時時在勸勉,心量要大,要發大心,修大行。修大行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都是大行。所以這個大,就是從你心量上,把所有一切行,點點滴滴都變大。這是我在前面說的,我們點點滴滴都要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榜樣,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一樣。我們學佛菩薩生活的樣子,就是上求佛道,我們能夠在自己生活當中做出來給別人做好榜樣,就是下化眾生。心量是清淨、是平等的,願力是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樣的心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法要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這句話更深入為我們說明,不住相布施的所以然。「佛意若謂,汝等眾生,能就身相見汝之本性耶。」這個如來,《金剛經》上說的如來跟佛意思不一樣,凡是用佛,是從相上講的,凡是用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所以,見如來是見真如本性,如果是見佛,那就是見佛的相,見佛的相好,報身或者是應身,那是見佛的相,意思不一樣的。如來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身相』,諸位也要知道,因為他並沒有說三十二相,他要講三十二相那就是佛的相,因為我們人沒有三十二相。他沒有加上三十二相,這「身相」就是一切身相,換句話說,是不是可以從相上去見性?就是這個意思,能不能從相上去見性。

  「此科是將上來所說之理,再說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說種種道理,最要緊者,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教你不住相,也就是不著相。「不住於相,要在證性也」,目的就是見性,見性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他不執著身是我,「證得偏空」。這個偏,就是他證得的空性不是圓滿的,是偏的,因為他只離開了一半,另外一半沒離開,所以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小乘人著了空相,這是世尊說他墮在偏真涅槃,墮無為坑,把偏真涅槃說作無為坑,就是它著空。偏真涅槃,比起我們凡夫,他不造業,凡夫天天造業,他不造業,雖不造業他不見性。所以,他所得的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也不是真實的。我們翻過來看二十五頁。

  「須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性相體用是一不是二,凡夫、二乘人沒有智慧,怎麼沒有智慧?都把這個事情分作兩截,性不是相,相不是性,體不是用,用不是體,他硬要把它分開,這就迷了,於是就有分別執著妄想。諸佛菩薩知道是一,所以真正大覺之人,他們生活環境叫一真法界。迷惑顛倒,所以叫做十法界,十是表法的,十不是數字,十是個代表字,代表什麼?代表多,代表無量無邊。天台家從十法界裡面說百界千如,十個十就一百,就一百個法界,從百法界再擴展就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虛妄。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從分別執著妄想裡頭變現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妄想,法界只有一真。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每個眾生有每個眾生的法界,兩個人的法界決定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他的分別執著妄想不一樣,所以他的法界不一樣。我們今天科學裡面講磁場,他磁場不一樣。就是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法界?不,一個人也無量法界,為什麼?他那妄念,前一個妄念不是後一個妄念,後個妄念跟底下的妄念又不一樣,一個人也無量無邊法界。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如何能回歸到一真,回歸到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一真,方法就是叫你捨,叫你放下,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回歸到自性。自性,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從清淨平等裡面,流露出大慈大悲,幫助那一切還沒有回歸自性的眾生,幫助他們回歸自性。這就叫廣度眾生,發這樣的心,這叫大菩提心。

  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別人不承認,他迷,他在迷;我們承認了,諸佛如來承認了,他覺悟,明白了。「祇須知相之虛妄即可」。只需要知道,學佛的人只要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妄就行了。知道虛妄就不執著,知道虛妄就能放得下,放下很快樂。不知道的人,放下好苦,知道的人,放下很快樂,放下很自在。「如又執著空即墮於斷滅」,其實是不是真的能斷滅?不可能,斷滅不了的,這個相滅掉,那個相又生,哪能滅得了?古人說這句話,唯恐聽的人不能明瞭,舉個比喻說,譬如以金作器,把金比作體,器比作相。譬如我們用黃金做了一尊佛像,我現在不喜歡這個佛像,我不要這個佛像,我喜歡觀音菩薩像,我把這個佛像給它滅掉,熔化掉。熔化掉那個黃金,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塊有一塊的相,還是有相。相只是在轉變,不會消滅,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相哪裡能滅?一定要把相滅掉,這是妄想,這錯誤的,相只有轉變,不會消滅。

  「性與相是不異」,不異就是一樣,「相即性之表現,性即相之根本」,一個是體,一個是作用。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教給我們二邊都不著這是有道理的,這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二邊不著,二邊都得到受用,你看這個多好,不執著就得到正用,正受,正常的享受,唯獨正常才是幸福美滿,才是真善美。我們現在世間人,自以為聰明,發明了許多科學技術,把大自然的生態破壞了。這個生活,真善美的生活沒有了,造成生態失去平衡,整個地球被污染。誰做的?都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做的,自作自受。有些科學家提出警告,地球上環境的污染如果沒有法子改進,還繼續不斷再增長,五十年之後,地球上就不適合人類生存。他說得很具體,水被污染,水有毒,不能喝;空氣被污染,不能呼吸,那人怎麼活?我們想想看,他能不能改進?沒有法子改進。今天講環保,每個國家地區只抱著我這個地方乾淨就好了,你那裡污染我不管。沒有共識,都是自私自利,都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到最後結果是同歸於盡。這真的叫愚痴,真的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五十年還有一段時間,我們在這裡辦往生的事情是足夠了。到五十年,這個地球不能居住,我們移民,我們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有好地方去。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極力宣揚淨土,告訴大家,我們還有一條生路可走,還有個好地方可以去,這個地方是決定去得了的,決定是真實不虛。

  「佛教人修行,原為度眾生。」這個度眾生,大家一定要了解這句話裡的意思,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事實真相,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叫度眾生。「若著空無為,如何能度。」著空無為是二乘人,聲聞、緣覺,所以佛呵斥他們叫自了漢。有些人誤會,認為修淨土的人也是自了漢,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好,趕緊到那裡去避難,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完全錯了。這是不讀大乘經的過失,更沒有讀淨土三經的過失,他沒有去讀。明白人都讚歎,淨宗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真正是究竟圓滿。為什麼?因為要廣度眾生,必得要先度自己,你自己沒有得度你怎麼能度眾生?到達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度跟度他同時圓滿,這個很不可思議,這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不能夠比的。三經乃至於淨土五經裡面,這個意思說得很究竟、很徹底。

  「故般若要二邊不住」,我們一開頭,下手就要從這裡做起,空有二邊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稱性」。這就是所謂稱性起修,那你要問,稱性起修怎麼個修法?前面說過,穿衣吃飯就稱性起修。穿衣吃飯是事,不著空,不著穿衣吃飯的相,這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就稱性。你今天一定要想吃什麼,一定要挑什麼口味,一定要穿什麼款式,穿什麼顏色,你著了相。這也就是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二邊不著,攀緣就是執著,隨緣的生活是自在的,攀緣是痛苦的。稱性起修,由此可知不難,難在明理,理的確是很難明瞭。理明瞭之後,在事上修的確是不難,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稱性,沒有一樣不是菩薩道。從這個地方能真正看出來,大乘的修學何等的活潑自在,這才得真實受用。

  「千經萬論,無非說明此理,發揮此理。」佛法確實就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知難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難,知難行易。所以,釋迦牟尼佛要用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來跟我們說,知太難了。做很容易,確實很容易,像《彌陀經》上講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成功了,怎麼不容易!利根的人一天就行了,鈍根的人七天也能成功,才曉得容易。為什麼感覺到這麼難?換句話說,我們道理沒有搞清楚,正如同前面所說的,兩大因素,第一個修行不得扼要,第二個理論沒搞清楚,這是兩大障礙。理論搞清楚了,修行的要領你一定抓到。這個扼要,在整個世尊教學當中,講到扼要就是念佛往生法門,這是無量法門當中的扼要。在念佛法門裡面,真實究竟的扼要就是持名念佛,我們今天確實這個扼要抓到了,為什麼用功還不得力?這個不得力,實在講是理路不明。我們用的是疑惑的心去念,用的是雜亂、妄想心去念,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因此,不能不從讀經下手,讀經可以明理,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要想培養戒定慧的根基,諸位從《無量壽經》上下手的人,至少要把《無量壽經》念一萬遍。一萬遍念下來,確實心定了,智慧開了,為什麼?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現在的心,是妄想心,是雜亂心,所以起作用不是智慧,是妄想分別執著。心地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這部經上講的般若智慧。所以用讀經這個方法,可以能夠開自己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萬遍經是一個方法,一萬遍讀了之後智慧還不開,你就讀十萬遍。一萬遍讀下來,心還定不下來,就說明煩惱習氣很深,就是俗話講的業障很重。不要懷疑,繼續努力,決定能夠破煩惱障,而且讀經能破所知障,二障都能破,所以這個方法非常之好。等到清淨心現前,經讀不讀沒有關係,到那時候一句佛號就夠了,那句佛號才叫有力量。我們今天的佛號沒有力量,念佛不是常講嗎?要一心稱念,我們現在沒有得一心,用一萬部《無量壽經》、十萬部《無量壽經》,求什麼?求一心,就是求清淨心。得到一心,然後念佛,句句佛號都放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不一樣!我們現在這個佛號喊了沒用,像小朋友唱歌一樣,有口無心,念得是字正腔圓沒錯誤,可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不相應。所以,要懂得這個意思,一心稱念。

  「此處身相,指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皆是此相。」剛才說過,因為經上只講身相,所以可以指一切眾生的身相都包括在其中。如果指三十二相,那一定是指佛的應身,如果是講具足相,那是指佛的報身,名相不相同,它所指不一樣。「引申其義則可遍攝一切法相」,從這兩個字就含了所有一切法相。實在講意思就是說,可不可以從相上見性?這是世尊所問的裡面含著有這些意思。實在講,字字句句所含的義趣是無量的深廣,我們怎麼說也只能說出其中一滴而已,真是大海一滴。再看下面須菩提尊者答覆的,這答覆是「雙明」,雙明是答的句子是雙關語,這是說話的技巧。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決解,既答不可,復說可以,故是雙明。」這個『不也』不是否定的意思,意思是「不能這個說法」,是這麼個意思,不可以這樣講法。換句話說,應該看哪方面來講,不能這樣講法,所以是唯唯否否。這裡面就含了兩個意思,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也可以身相見如來。意思是如果是著相,那就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如果不著相的話,見相就是見性。所以,意思是雙關的,就看你著不著相。「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見如來,然相由性現,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見如來,顯示性相無礙,相不障性」,性也不礙相。我們再看下面經文的解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金剛經》裡面的句子,讀法有很多種,必須要懂得,否則的話,意思就會會錯了。譬如前面這個句子,「不也,世尊」,底下這句就有兩個讀法,一個是在「不」那個地方斷句,一個是在「不可」那個地方斷句,「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它是兩個意思。《金剛經》像這樣句子很多,這才能顯示理事、性相其中微妙的關係,我們才把事實真相能看清楚。看到這一面,看不到那一面,那不是圓滿的。不圓滿就不能沒有疑問,不能沒有分別,不能沒有執著,造成這些麻煩的事情出來。所以就要深解,面面俱到,清清楚楚,沒有意見了,這才明瞭。譬如我們舉個例子,我們把這個杯蓋放在這當中,你們這邊人看,這是凸起來的,這邊人看是凹進去的,兩邊人就要打架了,我看到是凹的,這邊說是凸的,誰也都不服誰,沒看到真相。如果兩邊都看到的人,一句話不說了,就這麼個道理。《金剛經》這些經文句子,你要會讀的時候它面面俱到,這是說法的善巧,可是聽的人要會聽,這也是《金剛經》難讀、難說的地方,難說當然就難懂。我們看註解。

  「性即相之體。」我們今天講現相,自然現象,體是講萬相的本體,就是自然現象的本體。這些大自然,乃至於整個宇宙,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無量的星球,從哪裡來的?怎麼會產生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都是真如自性變現之物。為什麼會變現的?是從一切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法相唯識學家所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因為你有無量無邊的念頭,如果幾時真能夠做到一念不生,法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禪家所講的本來面目,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沒有起變化的,真正的自己。

  「相即性之用」,自性的作用,它就起相,它就現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它的關係太密切了,實在講,我們沒有法子講,因為講密切,總有兩樣東西才密切,一個東西還講什麼密切,密切也談不上。所以說講到這回事情,要講到真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開口。不但不能開口,還不能動念,為什麼?因為它是一,二就可以說,我們講相融,二才相融,性跟相相融,二;它本來就一,融個什麼。所以佛說法很難,不能說也勉強說,你一定要體會他的意思,不可以執著言說相,你要執著在言說,執著在名相上,根本不能解佛所說意。這就是大乘法裡常常教導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我們思想,不能想,一想就歪了,就錯了。能夠這樣,用這個心態來聽經,就能領悟,知道佛給我們說些什麼,才能相應,才能夠契入,契入就是真正明瞭。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離相即無性,離性亦無相」,就像金跟器一樣,離開金哪有器,離開器金也不可得,也沒有,因為它是一體,它不是兩個東西,它是一個東西。所有一切萬相跟自性的性體是一個東西,而後才曉得,佛菩薩為什麼這樣愛護眾生,為什麼這樣慈悲照顧一切眾生。而眾生對佛菩薩還侮辱他,還毀謗他,還想盡方法把他消滅,諸佛菩薩若無其事,還是一樣照顧,一樣慈悲,為什麼?因為是一,不是二。所謂是同體大悲,真的了解它同體,真的證得了同體,所以這個慈悲是無條件的,無緣大慈。無論佛菩薩示現什麼樣的相,無論佛菩薩說什麼樣的法,只有一個目的,令一切眾生開悟而已。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學佛就在這個地方下手,就在這個地方學習,所謂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皆是,這個修行就得門路,就得方法。

  所以關鍵「但看執著不執著」,這是關鍵,「著相,即為障礙,不得見性,不執著,即不落二邊,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金剛般若在哪裡?就在穿衣吃飯,就在交際應酬,就在處事待人接物,哪一樣不是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就浮現在我們生活之中,你就得到受用了。「須要觀照,仔細用功」,觀照是初步的入門,用現在的話來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就叫觀照。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不執著,不迷,執著就是迷,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保持這個警覺。一念,有個執著的念頭,馬上就覺得錯了,應該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諸位千萬不要把布施認為寺廟裡面捨一點財,這叫布施,那就錯了。布施是捨,把我們錯誤的想法捨掉,錯誤的看法捨掉,把我捨掉,我所有的捨掉,要從這個地方用功才行。把煩惱捨掉,把憂慮捨掉,把一切牽掛捨掉,然後就可以把生死捨掉,六道輪迴也捨掉,到最後,無上菩提也捨掉,你才真正成佛了。《金剛經》後半部,就唯恐菩薩一切都捨掉了,無上正等正覺捨不掉,那還是個累贅,那還不行。所以,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執著,也捨掉,這才到一絲不掛,圓滿菩提,那真的叫圓滿菩提。這就是觀照,這就是仔細用功的意思。

  在生活當中,念念之間,點點滴滴都不能執著,都要放下。你不做不知道,做了才曉得,放下快樂!放得愈多愈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放不下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好可憐!所放不下全是假的,實在講他一樣也得不到。放下一切,這是正常的生活;一切不肯放下的,那個人不正常,生活也不正常,那才叫真苦,苦不堪言。你真做就有受用,就有快樂,就法喜充滿。

  「約相說是身相,約性說當體即空。」因為相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許多條件聚合而產生的,緣聚相就顯了,緣散相就滅了。所以相是假相,相是幻有,暫時存在,它不是永恆的存在,只是緣聚緣散而已。實際上,相了不可得,所以當體即空,有什麼好執著的,可見得著相是錯誤的,是大錯特錯。不執著,不執著是正常的,決定正確。不著不是說不得其受用,不著才真正得其受用,而著相的人說老實話不得其用。諸位要是仔細去想想,冷靜去想想,這個道理你就會搞清楚,這裡面得失、苦樂迥然不同。

  「相妄性真,故說不可,性能融相,真實即顯,是又何必離相見性,故云得見如來。」這句話裡頭意思是雙關的,意思才是圓滿的。如果你有執著,在相上就不能見性,如果不執著,見相就是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一個正常的人,心一定要清淨,一定要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個人是正常的人。實在說佛法無不是顯示這個道理,佛法裡面常常把講經說法,把一切度眾生的事業,都說之為法輪常轉,都用輪表示這個意思。輪就是圓,圓心諸位想想,它有沒有一法?圓有心,心裡頭有什麼東西?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有就壞了,有輪就轉不動了,有就變成死的;因為心是空的,沒有,所以輪會轉。那個心真有個東西固定,它能轉嗎?不動了,諸位要曉得,如果我們心也沒有了,我們就活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活了。如果我們心裡有一點,死了,死在六道裡頭,大家好好去想想這個意思。佛法裡用輪相來做標誌,來做表法,非常有味道。心要空,心要寂,寂就是寂淨,一塵不染,這是真心,這是本性。心裡有一絲毫染著,心上有病,心有病才現種種幻相。就像眼睛一樣,眼睛正常,眼是很明亮的,眼睛一有病,就會看到空中亂七八糟東西出來,道理是一樣的。凡夫的心有病。

  佛法實在講是很難講,很難體會,有些人聽了,一切都不要掛在心裡,一切都放下,那我那些家親眷屬什麼都不要了,這人是不是太無情無義了,那還能算是人嗎?難講之處!心真正到清淨的時候,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叫大慈大悲,在事相上,對你家親眷屬照顧得更圓滿、更周到。因為經上講行於布施,不住於相行於布施,才大慈大悲,照顧得更周到、更圓滿。那裡像你現在,你現在嘴裡說照顧,實際上缺點太多了,為什麼?沒智慧,完全落在感情上,情,迷!你是迷惑顛倒的照顧。恢復到清淨心,那是圓滿智慧的照顧,怎麼會一樣?佛法裡面講的慈悲,跟世間講的愛情,實在講是一樁事情,從自性清淨心裡流出的愛叫慈悲,從迷惑顛倒感情裡流出來叫愛情,一樁事情。源頭不一樣,一個是從真心、從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從般若智慧流出來,一個是從迷情裡頭流出來的,迷惑顛倒,自以為是。像這些地方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

  底下這段經文,這兩句非常重要,是把整個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說出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小註裡頭說,這兩句「說明身相義含一切現象,一切人物事,乃至虛空也」。身相兩個字的意思包含這樣的深廣,全是虛妄而不實的,因為它是因緣生法,虛空還是因緣生法,這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但是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得到一個彷佛,譬如作夢,我們在夢境當中有虛空,那個虛空從哪來的?夢一醒,虛空也沒有了,夢中的虛空沒有了。作夢的時候,明明夢裡虛空現前,夢醒了,虛空也沒有了,由此可知,虛空也是緣生法,也不是真的。我們現在這個虛空怎麼來的?我們自性清淨心迷了現出來的。禪宗常說,粉碎虛空,到朗然大覺的時候,虛空就沒有了。而《楞嚴經》上說虛空的來源說得更清楚、更有味道,「晦昧為空」,《楞嚴經》上解釋宇宙自然現象,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實在講,非常可惜西方的科學家沒有讀《楞嚴經》,他要讀《楞嚴經》,必然是領悟的能力比我們一般人強得太多了。

  「既知虛妄,不可馳求,不可住著。」一切都是虛妄的,求什麼?一切馳求的意念斷掉,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不求我怎麼有?不求還更多!為什麼?一切諸法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說過,「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大家看到《觀無量壽佛經》,看到《無量壽經》,羨慕的不得了,那個東西是阿彌陀佛製造的嗎?不是的,是阿彌陀佛求的嗎?不是的,自然現前的。諸位真正能恢復到自性清淨心,所有一切受用自然現成。不像現在迷惑顛倒,樣樣要拼命去苦求,求還求不到,叫求不得苦!求到了又得不到,過兩天又丟掉了,患得患失,過這個苦日子。所以不必要求!只管去無住相行布施就對了,因為行布施是修福,你天天在修福,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天天在種因,因必有果。反過來看看我們,我們今天沒有修,沒有修福,就是幫助家人、照顧家人,每天做點家事,怨聲載道,不甘心、不情願,所以得的果報有什麼好處?當然不是好果報。

  菩薩做家庭主婦,歡歡喜喜,他在那裡度眾生,他在那裡修布施波羅蜜,他得的果報就自在。你看,同樣是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果報不相同。菩薩心量廣大,所得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福德亦不可思量這句話是真的,這不是形容詞,確實是如此。所以,心量廣大,心量清淨慈悲,點點滴滴的小的布施得的福報不可思量,我們要從這上去做。不可住著,決定不能夠著相,心裡決定不能夠有牽掛,讓自己心保持著永恆的清淨。無論在順境、在逆境都能保持著清淨心,都能盡心盡力去修布施,就是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眾生而不住相,這就對了。

  「回光返照,從速歸性,不至墮入輪迴」,這個樣子決定永脫三界,為什麼?你所造的不是輪迴業,輪迴業是什麼?住相就是輪迴業,不住相就不是輪迴。所以,無住相布施,那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