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五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5

  請掀開講義,第十三頁最後一行:

  「大心行人,既不能無所緣境而著空,著空則無從起修,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則墮六道,要在不著二邊,合乎中道,如此歷事鍛心,正大修行入手處。」這段所講的原則,一個真正修行人必須要明瞭的,也必須要遵守的,就是二邊不著,正是本經所說的修行宗旨,不取於相而行布施。因為著空,無所緣境,把一切境界統統捨掉,這是著空。世尊在世的時候有這樣修行的人,自己以為很有成就,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無想定,心地真正到了清淨。但是大家要曉得,這個定叫死定,不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禪定,佛法裡講的禪定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這個定要修成功,將來就往生到四禪的無想天,無想天裡面的人就是修這個方法成功的。實在講也很不容易,很難得,修成功了變成外道。無想定他的定力還是有限的,到定功失掉的時候他又要墮落,還是免不了六道輪迴,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裡講得很詳細。一般說來,六道裡面升得愈高將來墮落得也愈重,正如世俗所說的,爬得高,摔得重,這個道理很相近。

  佛法要是著空,則無從修起,從哪裡修?佛法所修的諸位要曉得,是智慧、是福德,福慧雙修。人要著了空,不但福沒有,慧也沒有,因為他那個定是死定,定不開智慧。不但是無想定不開智慧,就是二乘人所修的九次第定,那比無想定高得太多了,都不能夠開智慧。由此可知,這部經義很深。為什麼不開智慧?我們用《金剛經》的標準一對照就完全明白,他修的有偏差,他不是個圓融的修學法。修行無論是修定修慧,定慧都從持戒入手,所謂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裡面就是修福,六度萬行都包括在戒學之中,所以戒裡面範圍非常之深廣。修行如果要是著相,著相就是執著,有能修、有所修,有這種意念在其中,那個也很麻煩,著於境,這著有,著有不能出三界,著有則墮六道。為什麼不能出三界?要曉得三界是怎麼形成的,也就是六道輪迴是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六道輪迴?佛在大小乘經典,這樁事情就說得太多了,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時時刻刻警惕我們,六道就是我執、我見造成的。在修戒定慧,裡頭有能修、有所修,誰能修?當然是我能修,這種修行沒有能夠把我見離開。不但沒有離開,而且增長,我見愈來愈堅固,執著的情愈來愈深,那怎麼能出得了輪迴?這就是說明修行人很多,能出三界的真的所謂是鳳毛麟角,太少了。

  《金剛經》裡面把這些道理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方法都教給我們了,我們自己不妨試試看,能不能破我執。本經裡面所講的我相、我見,雖然講四相、四見,但是那個三句都是陪襯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我,我見沒有了,其他的那三種自然就不存在。試試看能不能把我忘掉?如果我忘不掉,修的功夫再高,還是在六道。戒定慧三學達到上上乘的功夫,來生可以到大梵天去當天王,那個福報、智慧就很大了。大梵天的天王,諸位要曉得,在三界之內,沒出三界,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我們很冷靜、很細心的去觀察,不要說那些諸天的天王,人間的帝王,現在做總統不算,為什麼?那個福報要比帝王差太遠,總統一任只有幾年,那個福報修得很小,古時候的帝王能夠傳十幾代,享國二、三百年,你就知道多大的福報。我們世間人,富貴能傳三代的就很少。大家讀《了凡四訓》就明瞭,了凡先生說得很清楚,你有多大的福報你能享多少世,有十世的福他一定能夠享十世,能夠傳十代,有百世的大福德他能傳百世。在我們中國,大概傳百世的恐怕只有孔老夫子一個人,孔夫子的七十幾代孫子孔德成在世界上依舊被人尊重,祖宗修的福大。改朝換代,他家不受影響,沒有一個人不尊敬老夫子,這就是修福積德。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大福德一定是在佛法當中修。也許有人要問,佛法是後漢明帝時候傳來的,漢明帝以前那些大福德的,他依什麼修的?雖然佛法沒傳來,以孔老夫子而論,孔老夫子的思想、言行、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我們一條一條來觀察,跟佛所說的完全一樣,無二無別。佛法沒傳到中國來,夫子所行之道何嘗不是佛法?後來佛法來了,不過是說得更清楚、更透徹而已。所以儒跟佛真的是相輔相成,儒家所講的都是綱領、原則,佛法所講的非常精細,讀了佛法再去看儒書,沒有不透徹的,這就是世尊在此地為什麼教我們要不執著、不著相的道理。不執著你所修的,能修、所修都不執著,就不落在輪迴的因果之中,這樣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說「要在」,要是重要、要緊,二邊不著,這是不得已再取個名字叫中道,所以中道叫你體會這個意思,二邊不著就是中道。千萬不要把中道跟二邊又對立起來,那就又糟了,你就墮到中道。這是世尊教給我們要離名字相,這些名詞術語,只要體會意思,決定不能執著,這個要知道的。

  如此「歷事鍛心」,這四個字就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在事上去鍛鍊。鍛鍊什麼?鍊心,不是鍊別的,鍊清淨心。清淨心是本來有的,現在被染污了,鍊就是鍊得讓我們的心在一切事緣境界當中,能保持著清淨而不被污染,這就是真正的修行,這就是修學般若。這是大修行人,這不是普通修行人,換句話說,著相修行的不能算是大修行人,大修行人一定是了生死出三界。實在講,事修真難。這個綱領貫徹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就是二邊不著是貫徹所有的法門,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哪種方法,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用這個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違背就落在六道裡面。可是真難,難在哪裡?我們執著已經養成習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無量劫來就養成的,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改過來太難了,沒法子!

  這樣說起來,世尊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不能成就,豈不叫吊胃口,跟我們開玩笑嗎?做不到!幸好阿彌陀佛給我們開了一個法門,只要能夠死心塌地老實念佛,行,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決定能夠成功。把世尊教給我們這個原則,修行的要領,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我們再繼續不斷的來修,那就保險。這個保險從哪裡說起?從無量壽說起,我們這個地方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壽命短促,功夫沒有到,壽命到了。縱然修得不錯,來生繼續再幹,可是死了之後再一投胎,前生修的功夫完全失掉,都忘得乾乾淨淨,一切又要從頭搞起,還沒有搞成功又要來個生死。我們是無量劫來生生死死,這經上講的真話,不是假話,佛在《金剛經》上、在《無量壽經》上都給我們授記,我們過去生中已經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善根非常深厚,所以在末法時期還能遇到這樣稀有的法門,不容易。無量劫的修行,親近無量諸佛如來,看看這一生的樣子你不就明白了嗎?這一生落得這個地步,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繼續再修,也不過如此而已。這是我們應該要警覺到的,這就是這個世間修行,進得少退得多。實在說,要修行真有一點成果,持戒修福真修得像個樣,來生一轉世,生到大富貴人家去享福,享福就享糊塗了,享福沒有不造罪業。我們冷靜讀讀中國歷史,歷代的帝王將相,世間人羨慕得不得了,我看了之後寒毛直豎,他在短短的一生當中造多少業。做文官的,一個念頭錯誤,一個政策錯誤了,多少老百姓受害,一個做武將的,殺多少人。所以,死了以後都到三惡道去,再得人身不容易。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初學佛的大概第二年,我認識了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在台灣佛教界裡面大家都認識他,他在台北創辦台灣印經處,台灣印經處是他辦的。早期台灣印佛經只有三個地方,台北就是他在印經,台中瑞成書局、台南的慶芳書局,只有三家,數量都很少,種類也很少。老居士發的心是很大,流通佛法,他年歲大,做的事情也多,經驗也很豐富。他是個學科學的,他告訴我他怎麼會相信佛法?是因為他真的見到鬼,這才相信。他的岳父在中國學術界裡頭很有名,章太炎老先生,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學佛的,但是他那個時候不相信,他的老岳丈講些佛法他不能接受。抗戰期間他在四川,在四川那時候也是做官,晚上跟朋友打麻將,打到大概兩點多鐘,打到深夜才散場,散場回去。那個時候不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走路,沒有車,走路回去,而路燈很遠才有一個路燈,路燈大概都是二十燭光、四十燭光,都看不太清楚,這種情形現在你們想像不到。他在回去,走在半路上,在半路上,他前面有一個人,距離他不太遠,是個女人。走了很久,他也沒有起心動念,反正前面有個人走,他在後面走就是了。走了相當長的時候他忽然想到,這麼深的夜怎麼會有個女人在這兒走?他一想,他說他一身冷汗,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前面這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他嚇死了。他因為真的看到,他說這是走很久,不是乍看到的,這決定不是假的,也不是眼睛看花。因為這樁事情,他才回過頭來真的學佛,他說我真見到了,佛經講的鬼不是假的,是真的。以後學了佛,他告訴我,那恐怕是觀音菩薩變化的,要不然我怎麼會學佛?這是他告訴我學佛的因緣。

  他的故事很多,常常講給我聽,那個時候我們二十幾歲,他老人家七十歲,我認識他時他七十歲。他說民國前幾年,大概民國前一年的樣子,就是宣統三年,他很年輕,在家鄉,他們家鄉出了一個奇怪事情。因為他也是住在鄉村,距離他們村子不太遠的地方,幾里路,不到十里路,幾里路的地方,有一個人家,他們也很熟悉。這家有個年輕人,已經中了舉,在那個時候是舉人。雖然中舉,他是個獨生子,父母年歲都大了,所以他就沒有做官,在家裡照顧老人家,非常孝順。他說有一天,這個人睡午覺做個夢,夢到有個人騎著馬送一封信,敲他的門。他在夢中,很清楚,這個夢特別清楚,就好像他起來了,其實他是作夢,開門,看到信封上寫的是他的名字沒錯。這個人就說找這個人,他一想,他說你這個信是什麼人送來的?他說我們大將軍派我送來的,來請你的。他一想,他生平對於官府裡頭沒有往來,沒有交結這些達官貴人,雖然中了舉,一直都在自己家鄉讀書耕田,孝順父母,沒有這些交際應酬。他說你是不是送錯了?也許同名同姓的,送錯了。

  這個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既然名字相同就跟我去吧,強迫他,就把他拉去了,請他上馬。他就騎上了馬,但是騎上馬之後感覺這個馬不像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飛一樣。沒有多久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人很多,看到建築物很大,大家都在交頭接耳在討論,好像有什麼大事情發生。他就打聽,他說這個將軍是什麼人?人家就告訴他,岳飛。他一聽是岳飛,不得了,這我已經死了,岳飛是宋朝人,我怎麼被他請來了?那不行!我家裡還有父母,我不能死,我還有兒女很小,父母年歲大了,我決定不能死。一會岳飛升座,升帳議事,他就跟他理論,他說不行,你不能找我。結果才曉得,岳飛跟大家開會在討論伐金,討伐,還是要跟金人打仗,聘請他來做祕書。岳飛就告訴他,我們準備出兵的日子還有半年,現在正在籌劃當中,我可以送你回去,你回家去料理後事。他聽到岳飛對他也是很不錯,他想想,人總歸要死,死了能夠跟岳飛在一起也很有意義,所以他就同意了。同意了,岳飛就派人又把他送回去,送回去他一下就醒過來。

  醒過來之後,他就把這個事情跟他父母講,他說我再過六個月,日期都定了,哪一天我要去報到。他的父母講,這是作夢,夢哪裡是事實,不要斤斤執著。他講,我這個夢跟平常的夢不一樣,境界清清楚楚,不像是個夢。他把這個事情記得很清楚。到了這一天,他在前幾天就通知他的親戚朋友,說他要到岳飛那裡去報到,跟親戚朋友們告辭,朱老居士也去了。朱老居士聽這個事情很稀奇,活活的一個人,又不生病,看他怎麼死。所以大家都到那裡去參加他這個等於是告別會一樣,辭別會一樣。親戚朋友們很多,看熱鬧的人很多,酒席完了之後,時間快要到了。他躺在床上,他的父母捨不得他,父母不肯答應。他告訴他父母,他說來接我的人已經到了,在門口,我已經看到他了。他的父母在大罵,我就一個兒子,你們為什麼要找他?他反過來勸他父母,他說人生總是有生有死,我死了能夠追隨岳飛,這是民族英雄,也是值得的,勸他父親不要再阻擾。他父親嘆了一口氣,好吧!這一聲「好吧」,他就斷氣了,父母同意了,他就走了,真正的事實。

  以後,朱老居士講大概半年以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這在辛亥革命前半年。所以他們講,我們人間動亂,鬼那裡已經先去,已經先去打仗了,陰陽兩界好像都配合一樣的。學了佛之後,朱老居士講,雖然是民族英雄,在歷史上受國家民族的尊敬,依舊在餓鬼道當鬼王。什麼原因?殺業太重,能所未忘,學佛才知道,不學佛哪裡曉得這個事情?這才搞清楚,做大官、做大將,乃至於做帝王,死了以後大概都在三惡道。多生多劫積善修德,在這一生當中享盡福報,造了許多罪業,換得來生不如意。如果不是學佛的人,不是頭腦很冷靜的人,他看不到,他想不到。

  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到了晚年都懺悔做了很多錯事,這才念佛,才誦經,求生淨土,想彌補自己的過失。對不對?對的。有沒有成就?如果是真正的懺悔,能往生。真信真願,四十八願第十八願,那是真實的第一大願,五逆十惡臨終懺悔都能往生。從這個地方看到佛法的清淨、平等、慈悲,真的達到極處。問題是要真正懺悔,如果不是真正懺悔,真正懺悔二邊不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個意念,求生淨土,這樣才能成功。如果對世緣有絲毫的牽掛,那就是障礙,就不能成功,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歷事鍛心,歷是經歷,我們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叫事,在這裡面去鍛。鍛鍊什麼?鍛鍊二邊不著,也就是這部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住就是二邊都不執著;而生其心,生什麼心?持戒修福,後面還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確實是第一真實般若智慧。我們念佛不能老實,就是因為處處執著,這就不能老實。《金剛經》幫助我們老實,教給我們二邊都不可以執著,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有。經上許多的開示,都是說明其所以然,我們把所以然的道理明白了,這才肯聽話,才肯接受世尊的教導;沒有搞清楚,總是半信半疑,不能徹底放下,修學的效果還是達不到,這個叫真可惜。

  底下這一段,「識,原是自性所變現」。識就是妄心,分別的心、執著的心,這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迷了就現這個境界。「用以分別執我,便成為識」,識是什麼意思?就是分別,就是執著有個我,這就把自性變成識。識裡頭有我,性裡頭沒有我,就是識裡頭有我執,性裡頭沒有我執,識裡面有我見,性裡面沒有我見。「名之曰妄」,這建立一個名詞術語,叫它做妄心,叫它做妄想,妄想就是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在經上常常看到這些名詞。佛一樁事情說許多個名詞,他也有很深的用意,教我們不要執著這些名詞,怎麼說都行,只要懂得這個意思。說這麼多名相術語,其目的無非是教我們不執著。

  「若用以降伏分別我執,即是引歸正道,名曰正智」,這是正確的智慧,揀別不是邪知邪見,你這個認識、這個智慧沒有錯誤,完全是正確的。正確的智慧就是要把分別、我執斷除,這個地方講的是降伏,降伏是斷除的前方便,也就是初步功夫。初步功夫是我們要把它伏住,伏住它沒有斷,斷難,伏比較容易。古德有比喻說,伏好比石頭壓草,根沒有除,只是壓住,它不能再長;斷是連根拔除,那才是徹底究竟。但是斷難,伏容易,伏而未斷不能出三界,就是這個功夫還在六道。修行成就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必須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伏見思煩惱能到什麼地方?我們三界裡面的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都是伏,四禪八定,這就是伏的功夫淺深,伏的功夫愈深,你往生的天道愈高。天有二十八層天,不是像其他宗教裡面講得那麼單純,天很複雜,這個複雜的環境就是他伏的功夫淺深不同。欲界的六層天是修福報去往生的,色界、無色界則是伏煩惱淺深去往生的,這是我們講修定,到第八定還在六道裡面。定功再深,到第九定,煩惱就斷了,伏得很深到第九定就斷了。所以到第九定就出了三界,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小乘阿羅漢所證得的,很不容易,很難!這是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

  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出三界都是這個原理,沒有例外,唯獨淨土法門是特別,這個特別是只有這個法門,沒有第二個。這個法門,伏就行,不必要斷,伏就行了,而且伏的並不很深,淺淺伏它就管用。淺伏就是平常講功夫成片,這個真的很淺,不深。功夫成片這個功夫,說老實話初禪天都不夠資格,你就曉得伏的功夫不深,為什麼?初禪天的本事都沒有。什麼叫功夫成片?我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雜念。念頭一生起來,不管什麼念頭,只要念頭一生起來,「阿彌陀佛」,就把念頭壓下去,妄念一起,「阿彌陀佛」就壓下去,就這個功夫就能往生,所以說萬修萬人去。宗門裡面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那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當然會有的,沒有你就成佛了,一定有妄念。念起不怕,怕的是覺遲,覺遲在淨宗講就是佛號,佛號不能提得太遲,也就是說妄念只能叫它起來,不能叫它相續,它不相續它就不起作用,產生不了力量。第一個妄念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就把妄念打掉,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臨終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就往生了,所以臨終時候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就是最後那一念你念的是什麼,決定你來生到哪裡去,這是關鍵。但是一個人如果這一生當中不修福,修了福報現在就把它享光,臨終就手忙腳亂,那個麻煩才大。臨命終時,神智不清,迷惑顛倒,甚至於嚴重的,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在這個時候那就隨業流轉。

  所以佛法裡面教導我們,臨終是大事,人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決定他來生的命運,在臨終的時候要很小心、很慎重的去處理。人死了以後斷氣了,斷氣之後八小時不能動他,這太重要了。為什麼?他的神識沒有離開,這個八小時當中你去觸動他,他有感受。你去觸動他,他會感覺到難過,難過就生瞋恨心,瞋恨心就墮惡道,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所以臨終時候,家親眷屬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把他送到惡道去。最好的方法是念佛,讓他聽到佛號,這八小時是關鍵時刻,不能叫他生貪瞋痴念頭,這個念頭一起必定墮三惡道。我們自己能不能保證自己臨命終時沒有這些冤家債主來搗蛋、來找麻煩?這些冤親債主可能就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一哭一鬧就糟糕了。所以我們自己要立志,立什麼樣的志?走的時候不生病,清清楚楚的走,他就無可奈何,什麼冤家債主對你也不起作用,站著走,坐著走,這個多自在。

  能不能做得到?這四十年當中在台灣,真正這樣瀟灑自在走的,至少有幾十個人。為什麼這些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說實在的話,他為什麼能做到?《金剛經》上講的道理他做到了,二邊不著,統統放下,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面什麼牽掛都沒有,這種人就做到了,他就得自在。這個祕密我們現在曉得了,什麼時候放下?我現在還沒走,等我走的時候再放下。來不及!現在就要放下,現在就不要把它擺在心裡,歷事鍛心,就鍛鍊這個心。從現在起,我就不把世緣擺在心上,緣是人事,境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一切的人事都不把它放在心上。可是諸位要曉得,不能把意思錯會了,錯會什麼?我家親眷屬什麼我都不要了,那你又著了空,你又取了非法相。著了空,前面講了沒法子修,你修什麼?就要在人事環境當中去持戒修福,真做。真做,心裡面沒有,事情就做得更圓滿,心裡沒有執著,沒有情愛,心裡面就充滿了智慧,會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圓融。二邊不著,這才叫佛法。要不把這個理想通,不把事實真相真搞明白,你就不肯放下、不敢放下,這是我們當前的大病。

  所以我們曉得,斷不容易,降伏可以做得到,伏煩惱可以做得到。這就是引歸正道,正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正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為別的,就是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是這個目標,永遠沒變。不過是在此地難,斷煩惱不容易,我們換個地方,到極樂世界,到那邊再去辦這個事情。

  「若用以念佛求生淨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一切法門到最後都歸到淨土。佛法在中國,小乘有兩個宗派,已經沒落了,大乘有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裡面,有三個宗派可以說是共同科目,無論修學哪一宗,這三宗必須要兼修。第一個是律宗,戒律,持戒修福,不能夠離開戒律。廣義的戒律就是守法、守規矩,所謂是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循規蹈矩,才能夠成就。第二個是法相唯識宗,法相唯識是明理,對於一切事理它講得明白,分析得透徹。任何一個宗派修學方法,沒有辦法違背這個道理,法相唯識是講理的。第三個就是淨土,淨土是歸宿,即使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到最後還是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淨土是殊途同歸,無論修行哪一宗,最後都歸到淨土。《華嚴》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淨土。天台智者大師領頭就求生淨土,我們中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有天台大師的傳記。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可以說雖然是弘揚《法華》,遵修止觀,可是他最後是求生淨土。在近代,諦閑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這是近代的天台宗三位祖師,統統都是往生淨土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清楚。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真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淨土法門,下手便是轉識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觀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這段話說得好,完全是般若裡面最精要的道理,而念佛法門雖然沒有講般若,般若的精華、般若的綱要是不知不覺人家全都做到,雖然沒說,他做的就是。怎麼說下手就是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法相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轉八識成四智;降伏是般若宗裡面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整個佛法,要把它從大分歸類,不外乎性、相兩宗,般若是性宗,唯識是相宗,一個是空宗,一個是有宗,《金剛經》是屬於空宗,法相唯識是有宗,不外乎空有兩宗。有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念佛就是轉識成智。識是分別執著,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就是轉識。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一心就是智慧,一心就是覺悟,二就迷了,一就覺。這句佛號,古德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就是真如本性的德號,正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那怎麼不是智?《金剛經》上講的真實智慧。

  彌陀名號要照它的文字來翻譯,梵文裡頭,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翻成中國意思他的名號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自性的名稱。西方世界的教主也叫這個名字,我們用這個名字把自性無量覺給念出來,它這個轉識成智的方法,比性宗、比相宗高明多了,為什麼?簡單容易。性相兩宗的人必須透徹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有個下手處。淨宗這個,不明白、不了解沒關係,照這個方法去做,各各成功,你說這豈不是一切法門裡頭第一法門。明瞭很好,不明瞭也行,當然,明瞭的人成就會高,品位高,這是一定道理,不明瞭的人,老實念,也能往生,也能成功。所以說念佛法門暗合道妙,妙就是般若,妙就是法相,只要老實念,他自然與最深最廣的這些道理能相應。

  念佛人功夫深了,達到念而無念,那不僅是降,煩惱真的斷了。在功夫上,有功夫成片、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功夫。可是諸位要曉得,功夫相同,境界可大大不同。因為性宗用這個方法達到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要到究竟圓滿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照大乘經上所說的,還要經歷三個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在淨宗就不一樣,這個境界去往生,上上品往生,到西方世界去成佛,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時間非常之短,在這個位次上,一劫都不需要,怎麼會相同?所以要曉得,念佛就是轉識成智,就是降伏,可是你一定要懂得念佛的方法,那就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不著有,老實念佛不著空,這是空有二邊不著。念佛的法要你完全掌握到了,你就是一個大修行人。

  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隨緣,什麼叫隨緣?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就隨緣,什麼都好。如果說我想這樣我想那樣,那就不是隨緣,那叫攀緣,因為有我想你就著了相。諸位要曉得,著相是修輪迴業,修善,三善道受報,造惡,三惡道受報,著相就是搞六道輪迴。大修行人,大修行的方法就是歷事鍊心,歷事要隨緣,不能攀緣,我想去找個什麼地方修行,攀緣,這就錯了。二邊不著,沒有妨礙,順境不妨礙你,逆境也不妨礙你,真的是自在無礙。隨緣的人自在無礙,不肯隨緣的人處處都有障礙。都市裡太吵了,沒有辦法修行,靜不下心,去找個山洞,住在山洞裡面,心還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著相。所以大家要注意「歷事鍛心」這四個字。

  在這幾天,其實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與同修們在一起都是這樣勸勉,修行一定在自己本位上。我們自己是什麼身分,生活在什麼環境當中,就在這裡修,不必改變,這樣才生活得自在。《金剛經》上講原則、講理論,《華嚴經》裡跟我們講在事上如何修學,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待人接物,就在那裡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就在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做給我們看。你看那五十三個人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沒有去選定一個特別地方,就在他自己生活當中,就在他自己所作的行業工作當中去歷事鍊心,成無上道。《華嚴》是很具體的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所謂是表演,這就是觀照般若的正智,就是即念離念,即念是佛號,離念是離一切妄念,這個法子好。般若裡面講離念的功夫,它不是即念離念,離念難修,不許你有一念,所以禪宗的人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你就曉得多難。我們淨宗的方法是教你抓住一念,用一念除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就來得容易。淨土宗是從有到空,性宗它是從空然後再到有,這個難,因為我們一下空不了,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這是二邊不著。所以我們要曉得,修淨土有修淨土的道理,念佛有念佛的道理,這個明瞭才不會看到其他宗派修學會動心,覺得人家那個不錯,我們不如人。殊不知道,我們比人家還高一招,他那裡面有的我們統統有,我們這裡有的他沒有。這樣子我們對於念佛就死心塌地,不會受到其他修行的方法、理論動搖,這才能做到老實念。

  「念佛人要發大心」,《金剛經》上,可以說從經開頭到經的圓滿,處處提示我們要發大心。念佛人要發大心,跟《金剛般若》有什麼兩樣?《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要發大心,發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之心,念佛人發的大心比這個更具體、更要詳細,因為他已經落實在生活當中。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就是念佛人發的大心,就是普度一切眾生的心。「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我們念佛人迴向的迴向偈,念念都是希望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這比《金剛經》上所說的大心就更具體、更明白。佛在此經教給我們發大心,目的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用什麼方法沒說。當然,這個方法就叫做二邊不著,就是用這個方法。二邊不著也說了一個原則,在生活上、在事相上我們要怎樣下手?實在講,沒有淨宗講得那麼具體。淨宗最具體、最徹底的就是普賢十願,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你看《無量壽經》一開頭就交代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是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真正的事實。普賢菩薩行門的十大綱領,禮敬、讚歎、供養、懺悔一直到普皆迴向,都是二邊不著,那叫普賢大願。

  一有執著就不是普賢願,就不是大願。普賢菩薩的禮敬,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禮敬諸佛,他是用的清淨心、平等心、無分別心。諸佛是什麼?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還要分這是佛,那是菩薩,這是眾生,那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沒有分別的。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諸佛,我們要以真誠恭敬的心來對待,無情的眾生也是諸佛。植物、礦物、桌椅板凳,這些東西怎麼是諸佛?因為這些東西有法性,《華嚴經》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叫它做佛性,無情叫它做法性,性是一個性,並不是兩個性;換句話說,我們對佛的那分恭敬心,對待一切物也是這樣恭敬,普賢行難修!有分別、有執著就不是普賢行了,心不清淨、不平等就不是普賢行。

  《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普賢行到哪裡修?不是在華藏世界修,不在毘盧遮那佛那裡,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普賢行才圓滿。我們起心動念都有分別、都有執著,怎能達到這個境界?怎能契入這個標準?雖然不能,我們要心嚮往之,我們要知道有這樁事情,知道有這個境界,要往這個方向、往這個目標接近,雖然達不到,我要朝這個方向走,我不能離開這個方向。所以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行的圓滿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鍊心就要鍊不分別、鍊不執著,去鍊這個;去學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布施供養,這就是向這個方向走,向這個方向接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實在說,西方三聖,彌陀是中心,觀音、勢至輔助阿彌陀佛,教導一切眾生,教化眾生,給我們做模範、做榜樣。

  大勢至菩薩代表圓滿智慧,我們一般人只知道菩薩當中代表智慧的是文殊,不知道大勢至,這就是不明究竟的佛理。世尊為我們介紹大勢至,這位菩薩無論他到什麼地方,他站也好,坐也好,行也好,都是六種震動,這樣大的威力,好像介紹文殊菩薩沒有這樣說過。他這六種震動是什麼原因?智慧。這就是說明了,他大智慧不在文殊之下,文殊到那裡還沒有能夠有六種震動,大勢至菩薩就有六種震動,智慧實在講超過文殊。什麼原因?選擇無量法門當中第一法門,第一法門要第一智慧才能選擇得出來,就這個道理。你看《大勢至圓通章》,大勢至一點懷疑都沒有,一點猶豫都沒有,就是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用第二個法門,這個比文殊就高。

  夏蓮居居士編《淨修捷要》,稱他作淨宗初祖,一點都不錯。淨宗初祖是夏蓮居第一個人說出來的,從前沒有人說過,我看到這句話,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沒錯,確實不錯,淨宗初祖。提倡專修專弘,一門深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還得了!大勢至菩薩所弘揚的也就是一句佛號,自己所修的就是自己所弘的,自己所弘的就是自己所修的,的確是入不二法門。所以他到任何地方,行住坐臥都有六種震動,那是對的,正確的。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指的是什麼?是為我們介紹念佛法門,接引我們走向念佛法門,這叫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是為我們介紹,大勢至菩薩是做給我們看,文殊普賢最後也發願求生淨土,這是要發大心。「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就是世尊在這部經上所說的,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這個目標達到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達到了。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這個心、願真的發了,從無間斷,這個心願就跟盡虛空遍法界起了感應的作用,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跟一切諸佛同心同願。要說穿了,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要想達到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說老實話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諸佛度眾生的願才真正達到。由此可知,一切諸佛在十方法界,無非是替阿彌陀佛介紹學生而已,用現在的話來說,十方一切諸佛都是替阿彌陀佛拉信徒的。古德說《華嚴》、《法華》都是淨宗的引導,就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不相信淨土的人,不能接受淨土的人,《華嚴》、《法華》通了,不要人勸,他自己就會入淨土,他就會求生淨土。人家勸不聽,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歸心淨土,我表面上服從、聽話,裡面不以為然,因為大經大論很能誘惑人。我跟大家說,我歸心淨土是從《華嚴》入進去的,我講了十七年《華嚴經》,這樣相信淨土的。體會到老師當年勸我,苦口婆心,真的叫不識好歹,還算沒有違背他的意思,從《華嚴經》上明白這個道理。可見得歸心淨土不是容易事情,很不簡單,這個心就跟一切諸佛的心願感應,冥熏法界。

  「廣度含靈」,含靈是指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這裡面包含九法界眾生,上面是菩薩、緣覺、聲聞,底下是六道,九界眾生,都是我們度化的對象。我們對於菩薩、聲聞、緣覺,在定功上比不上他,在智慧上也比不上他,廣學多聞上比不上他,對於淨土法門的信願我們沒有輸給他,可能他還不如我。我們用這個法門來度化他,就跟諸佛如來教化他沒有兩樣,這是要知道的。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教化菩薩也有分,何況天人、六道眾生?信要真,願要真,行要真,行真就是老實念,行真。知道這個世界,這般若經上講得好,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電,短暫的,不是長遠的。這種幻相剎那就沒有了,不是長遠存在,不是永恆的事實,你要去執著,你要去掛念它,這就大錯特錯。這是教我們為什麼要二邊都放下,二邊都不執著,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就不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佛常常說緣,緣不能勉強,勉強我們就又起執著,又攀緣了,一切聽其自然,這多美好。一切順其自然就是隨緣,即使連弘法利生,即使連往生淨土,也聽其自然,不要著急,我現在就要去,或者是我在這個世間住個兩、三百年再去還不可以嗎?都是起心動念,都是攀緣,都是不老實。老實人一切聽其自然,這個叫鍊心,唯有老實,他才真的是歷事鍊心,歷事鍊心是真老實。

  「若能融會得這點道理」,這點道理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道理,大乘經上所說的道理,像《華嚴》、《法華》,淨土經裡面所說的道理。實在講,這些道理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相,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平常生活。要真的明白,真的圓融,真的通達了,還有不加緊念佛麼!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念佛要緊,沒有比這樁事情更要緊的。你念佛的心真的生了,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理更清楚,事更明白,我們現前的生活更充實、更自在、更安樂。為什麼安樂?理明白了,理得心就安,心安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樂的事情?世間人所羨慕的幸福美滿,我們現前就得到。怎麼得到的?從明理得到的,理在佛法之中,在大乘之中。

  「還怕念佛不得力麼」,我們念佛功夫自然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生活得更美滿、更幸福。諸位細細去體會,念佛功夫跟我們日常生活是一不是二,要融會得這點道理,它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然後才知道這個法妙,妙極了,大經裡面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細細去融會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這段是「徵釋」,釋是解釋,解釋前面所以然的道理。徵是提出個問題,就是假設個問答,自問自答。

  【何以故。須菩提。】

  叫著『須菩提』,提醒他注意。經上這種例子很多,凡是看到這個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先要說什麼叫『菩薩』?先把這個名詞定義搞清楚。「菩薩」是梵語,梵文叫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翻譯,古時候中國人喜歡簡單,文字也簡單,說話也簡單,不喜歡囉嗦,怕麻煩。好的言語要符合簡要詳明,好的文字也要符合這個標準,所以佛經翻譯,很多輕的音都省掉。菩提薩埵翻成菩薩,佛也是,佛陀耶翻成佛,後頭尾音都不要了。它的意思,古譯翻作大道心眾生,因為薩埵是眾生,這個眾生的心量比我們大,比一般人大,所謂大道心眾生,就是這個經上常講發廣大心,發大心,就是發大心的眾生。新譯,佛經裡面,講新譯就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以後的翻譯叫新譯,玄奘大師以前的叫古譯。玄奘大師翻經,他創了很多新的名詞,跟舊譯的不一樣,當然他也有他的看法,但是古譯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他翻菩薩叫覺有情,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的眾生。有情,古人翻作眾生,覺就是大道心,發大道心,其實意思還是一樣的,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如果有四相,有分別、有執著,他當然沒覺,哪能稱作菩薩?所以菩薩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只要有分別、有執著,沒覺悟,有四相就是迷、就是凡夫。

  「執我分別,乃凡夫通病,豈是菩薩」,那不是菩薩的標準。所以諸位要記住,菩薩是人,菩薩不是神。現在人一聽說菩薩,都以木雕的那些偶像,什麼土地公、王爺都稱菩薩。這是佛教被人誤會,誤會成什麼?在宗教裡面是低級宗教。低級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一個真神。把佛教看成宗教,還看成低級宗教,誰願意學佛?誰甘心情願學佛?這些都是很大的錯誤,障礙佛法流通。實在說這是人類最大的不幸,錯會了意思,這麼好的東西把它捨棄掉,拒絕掉,你說多可惜。我們今天明白了,我們第一個責任,就要做正本清源,古人講,名不正則言不順,頭一個就要做正名的工作。我學佛是把它搞清楚了我才學它,我一出家,還沒受戒,大概出家才沒幾天,我就到佛教會,那時候台灣中國佛教會,我就上書寫了一大篇東西,請佛教會要認真去研究去發表。佛教要改成「佛陀教育」,不要稱佛教,稱佛教人家以為是宗教。佛教其實就是佛陀教育,因為我們喜歡簡單,把陀省掉,育也省掉了,簡稱佛教。現在這個簡稱會被人起誤會,不能不麻煩一點,添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叫人耳目一新,不至於產生誤會。佛教會那個時候很不錯,聽說他們很認真的在開會的時候討論了幾次,以後就算了,沒有消息了,我也不能再找他們。所以正名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了道場,在台北有個道場,我在教育部去立案,我們成立財團法人。我們沒有去找內政部,一般宗教立案都在內政部,我這是教育,所以我找教育部,我在教育部立案。我的招牌是「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要提倡佛陀教育,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這是佛教本來面目。前些年,大概好幾年以前,我也記不得是哪一年,第一次就用講題「認識佛教」,就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迴響很好。陳娟娟居士把錄音帶寫出來,流通了好一陣子。以後,好像是一九九一年,有個機會我在東岸介紹《地藏經》,介紹地藏菩薩,特別提倡師道、孝道,在東岸好幾個城市都講這個題目。最後一站到邁阿密,就遇到了曾憲煒,曾憲煒有能力翻譯,而且他告訴我,說差不多有十幾個外國人要來聽講。我一聽很歡喜,我就把介紹《地藏經》題目取消,就講「認識佛教」。所以現在這本《認識佛教》是在邁阿密那套帶子重新整理寫出來的,這就詳細多了,比媽祖廟講的詳細很多,因為媽祖廟只有一個半小時,我們在邁阿密講的差不多有七、八個小時。

  這很重要,首先要把社會大眾對於佛教的誤會要把它清理出來。我們接受佛的教育,認清佛是老師,菩薩是學長,這個關係搞清楚,他不是神明。我們要跟佛、跟菩薩要學到真正的東西,這個決定幫助我們過更美好、更幸福、更真實的生活,我們要的是這些。知道一切經典是佛教育裡面的教科書,我們要這樣去看待它,把它看成教科書,我們才能夠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受用。佛教給我們,覺而不迷,破迷開悟,然後才能夠離苦得樂。我自從認識佛教到今天,確實離苦得樂,我才敢、才肯有這個決定,把佛教育介紹給大家。這是一分真實、可貴的好禮物,真正東西,決定不是假的,決定不欺騙人,我已經嘗試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