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四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4

  請掀開講義第十三面,第二行。這一段裡面的內容比較上要深一點,我們聽的時候要仔細一點,細心體會這裡面的意思。

  「真心妄心,本來同體,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所謂除妄,實無可除,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大而化之耳。」江居士末後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真心、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妄心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既然是一個心,妄心怎麼能除?妄心要除了真心就沒有了,哪裡是能夠除得掉的?所以,除或者是斷,說這些字它的意思統統是轉變,全是在轉變上,所謂是轉識成智,識就是妄心,識就是分別。由此可知,分別心是妄心,執著心是妄心,有分別、有執著這不是真心,真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起作用,這個作用用錯了,我們常講錯用了心,錯用了心它就起念,就起妄念,我們就叫它做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起用,用得不恰當,用錯了。諸佛菩薩這些覺悟的人,他們起心動念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由此可知,到無念,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古德註疏裡常常看到,到無念,無念不是什麼念都沒有,什麼念都沒有那是《金剛經》上講的非法相,你住了非法相,你執著在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什麼念都沒有。無念是無妄念,無妄念,換句話說他有正念,正念就是真心起用用得正當,沒有用錯,妄念是真心起用用錯了,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

  底下一句說,「起心動念」,這就是用錯了,起心動念是分別執著,是起的這個心,起了分別心,動了執著的念頭,這就是妄心,把全真變成妄。真在哪裡?真就在妄中,不是說妄外面還有個真,你就搞錯了,它是把真變成妄,其實妄就是真,決定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怎麼變的?就是起心動念變的,所以不起心動念它就恢復。「心開念息」,開是明白了,我們佛門常講開悟了。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是迷,迷沒有了,心開了,心開意解;妄念沒有了,念息是妄念沒有了,就全妄即真。外面境界是會變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境隨心轉,為什麼境隨心轉?因為境是心變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自然就能夠領會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一般人講我們這個地球,地球現在有嚴重的污染。科學家已經提出警告,這種污染如果不能消除,不能改善,據科學家的觀察,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我們聽到這個話,有些人說五十年還很長,大概還輪不到自己,底下一代怎麼辦?嚴重的污染,全世界現在幾乎每個地方的政府都很重視環保,改善環境的品質。這東西能有效果嗎?我們學佛的人很清楚、很明白,沒有效果。為什麼沒有效果?他沒有找到污染的根源,他不知道從根本去改變。污染的根源是什麼?人心。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心,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嚴重了。因為裡面有污染,心有污染,外面環境當然就變成一個污染的現象,道理在此地。

  所以今天要講環保,首先要保護清淨心,佛法裡常講「心淨則土淨」,心清淨了,外面自然環境自然就清淨了,道理在此地。這是世間人沒有法子明瞭的,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忽略了精神教育,這樁事情唯獨佛法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想這是我們每位同修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體會得到,現在世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加速度的在污染。我們想想最初到美國來,我到美國來的時間不長,一九八二年才來的,十年前美國的人心、環境跟現在很不相同,污染正在加速度的增長,這才是真正令人憂慮的。唯有佛法能教我們心開意解,佛怎樣教我們?特別是《金剛般若》,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污染。分別染污了真心,執著染污了真心,煩惱染污了真心,放下就是把這些東西放下,放下之後我們清淨心就現前。所以,全妄即真,不是妄外面又有個真,不是的,妄就恢復真,真就變成妄,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說真妄一如。變化就在迷悟,一念迷就變成妄,身心世界就變成妄,一念覺,身心世界就變成真。就在一念之間,看我們能不能轉變過來,轉變在佛法裡面講覺悟,看你會不會覺悟。

  「所謂除妄,實無可除」,哪裡有妄可除?就是念頭轉變而已,把迷轉成悟,把不覺轉成覺,就如此而已。「所謂降伏」,這部經上講的「云何降伏其心」,降伏是善巧的轉移。「大而化之」,大而化之特別巧妙,我們如果能懂得這個意思,能這樣去做,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你就圓滿了,就在你能不能大而化之。大是什麼?大心量,像佛一樣。我們的心量太小,所有一切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都是小心量顯現的。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都是自己、家人、親戚朋友,出不了這個圈圈,這才真可憐。世間有些英雄豪傑他們志向抱負比一般人大,救國救民,乃至於救這個世界,他心量比我們大多了,他能包容這個世界,但是沒出得了三界。雖是豐功偉業,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因為他那個心量在六道輪迴裡面,沒有能夠超越。你看佛菩薩,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沙界,我們這部經上講的恆河沙的世界。一個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恆河沙的世界,你看他心量多大,就把六道包在裡面,他出了六道,這才能超越。這大而化之,妙極了!

  般若法門稱之為圓頓大法,圓是圓滿,頓是頓超,就在他會大而化之。你看佛一開口跟我們凡夫心量確實不一樣,他一開口,要度盡一切眾生,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球,也不止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就是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裡所有一切眾生,他以這個為對象。這一念就是覺,這一念就全妄成真,這是真心,真心本來就這麼大。迷就是把真心迷了,變成妄心,妄心小。《楞嚴經》上有個比喻很有趣味,《楞嚴經》上把大海比作真心,把海水裡頭起的水泡比作妄心,這個很有趣味。你看妄心沒有離開真心,只是在真心裡面執著一點點,以為那個是自己,以為那個是自己心。現在佛教給我們,要把這個水泡破掉,這一破掉,整個大海才是真心。怎麼樣把它破掉?大而化之就破掉了,你心量一大就破了,分別執著這小心量就打破了,就跟佛菩薩的心完全一樣。不但你這一生的業障、災難,無量劫來的業障災難都消除了,歸到真,真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換句話說,假如你心量還是那麼小,無量劫來你造業必定要受報,你沒有辦法免得了。佛給我們講的是真話。所以他這一句妙極了,這說的並不深,我們能理解,大而化之,把心量拓開,要學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樣大的心量,當然你就自在。

  「發大心便能化」,這裡講大而化之,怎麼化法?怎麼大?就是叫你發大心;發大心,廣度無量無邊之心。我們今天只知道全心全力幫助家人,特別是幫助自己的兒女,全心全力幫助他,如果把這個心擴大,以清淨平等的心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念頭一轉,你從凡夫地立刻成佛,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佛跟凡夫的差別就是這麼一點點。所以佛對眾生叫大慈大悲,大就是沒有條件,一律平等。佛雖然是平等慈悲,為什麼我沒有得到佛的加持?不是佛不加持,是我們拒絕接受,這個沒有法子,佛的禮送給你,你不要,那有什麼辦法。佛的那份禮在哪裡?《金剛般若》就是最好的一份禮,現在送到你手上,你要不要?怎樣才是真正接受?明白經上所說的道理,依照經上的話去做,《金剛般若》你就領受到,就是自己的;如果做不到,還是小心量,起心動念還在那裡畫小圈圈,這《金剛般若》是釋迦牟尼佛的,與你不相干,你沒有拿到,關鍵在此地。所以心要大,常常想一切眾生,這樣修,福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上校量福德,上半部就五次,一直到流通分還在比較。我們世間人想求大福報,大福報到哪裡求?你心量小,你所求的福報是決定不能超過你心量的。成了佛,我們讚歎佛叫「二足尊」,二是兩樁事,足是滿足,圓滿了,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兩樁事,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報,成了佛,智慧圓滿,福報圓滿。為一切眾生,哪有不得福報的道理?比自己斤斤計較得的那點福報不曉得要大多少。單單論世間人求福,比不上學佛的人,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一切都要從拓開心量下手,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想一切眾生,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這個功德叫圓滿功德,為什麼?盡心盡力了就是圓滿的。圓滿是論心不論事,不是在事上講,事上那要緣具足。諸佛菩薩對我們世間眾生,這世間眾生都在受苦受難,他對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照顧到?在心上講,都照顧到了,在事上講,有許多緣不具足,這個沒有法子。以我們介紹推薦佛法來說,我們知道佛法是世間最好的教學,最殊勝的教育,恨不得叫全世界的人人人都能夠明瞭,人人都能夠修學。我們有這個願,沒有這個緣,就是沒有機會。我們也懂得方法,雖懂得方法,也沒有這個機會。現在用科技的方法,用通訊衛星,如果能夠在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推薦佛法,這是好事情,這是無量功德,那要財富,我們沒有這個力量。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倡,大家不要蓋大廟,蓋大廟花那些錢我覺得不值得,那些錢都埋在地下去了,磚頭瓦塊都埋在地下,不起作用。現代化的道場是衛星傳播的電視廣播電台,能有這麼個場所,世界各個國家地區,這些有修有學的出家在家的這些善知識,我們邀請他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個人家庭,這叫大道場。可是要有緣才行,我們有這個心,心是圓滿,緣不足。但是功德是圓滿的,不能說緣不足功德就沒有了,功德是圓滿的,因為我們不是不做,我們能力做不到。可是我們真有心,而這個心念念無間,從無間斷,所以他的功德是圓滿的。心要大,不大不行,點點滴滴都要投向大的事業,大事業是幫助一切眾生。何況這部經上說得很多,《華嚴經》上說得更詳細,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都能開悟,都能破迷,這個福德、功德不可思議。

  「久久觀純」,觀就是要做這樣的想法。初學觀還是用的分別心,換句話說,還是用的妄心。妄心能向這方面去應用,這是好的,雖是妄心,用對了,用正了;如果妄心,念念都為自己小圈圈著想,那用錯了。這個妄心,果然能為一切眾生著想,這就用對了。能常常用,「久久觀純,不知不覺,情執消泯矣」,情就是分別執著,自然沒有了。這就是教給你怎樣大而化之,這個方法非常巧妙,真的是善巧到極處。

  「發廣度心」,廣大心,要度一切眾生,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能力做不到,能力做不到我心做到。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就是為成就這個大願心。《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講得非常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到那個地方就獲得。不是像其他諸佛剎土,到那裡去還要修行,修多少劫你才能夠證得,西方世界不是的,到達那個地方,你的智慧、道力、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要在其他世界上修行,最低限度也要修三個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就行,就得到了。為什麼你會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可見得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給我們的。加持就行,就有能力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度化眾生,幫助一切大眾。眾生有感你就能應,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一樣,哪裡有感他就能分身,他就能現身,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廣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個事他就做到,他不成問題。我們今天沒有明心見性,煩惱業習沒有斷,我們的本能不能現前,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唯獨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大願力,只要一到他那個地方,這個能力馬上就可以獲得。這是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一切菩薩都願意求生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發廣度心,這是大悲心。

  「觀實無理,大智也。」觀就是觀照,實在「無」這個道理,「無」是講什麼?所有一切相,只有假相,沒有自體,明白這個道理。你要觀想、觀照一切萬法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就是實實在在無,千萬不要執著,假相。這個假相裡面,你可以受用,你可以有作為,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也不要分別,因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分別就迷了,執著就造業。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部經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佛教化眾生三輪體空,沒有執著「我成佛了,他是眾生」,沒有這個念頭,也沒有執著「我很辛苦,天天教化,我的功德很大」,沒有這個念頭。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一切諸佛菩薩幫助眾生,可以說從來沒有休息過,但是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人家本事就在此地。我們世間人做一點點事情,累了,疲勞了,真的就累了,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從無休息,他沒有疲倦,他沒有感覺得勞累,什麼原因?沒做,作而無作,沒做怎麼會累?怎麼會疲倦?

  《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末後「無有疲厭」,那個話是真的。為什麼他不疲不厭?因為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你要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許許多多不思議的境界你就能夠體會得到。西方世界人為什麼不老?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那叫真心,常住真心,沒有變化,永遠是那個樣子。那個境界是常住真心的相分,變現出來的現相,我們世間這個現相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生滅心變的境界,所以人會衰老。人的老化,世間人跟學佛的人不一樣,世間人受業力的支配,隨業流轉,沒法子。你們同學當中有很多念過《了凡四訓》,你看袁了凡沒有學佛之前,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準得很。從你出生到死,你遇到高明的人,就把你這一生算定了,這是世間人沒有辦法超越命運的魔掌。命運怎麼來的?前世造的因,這一世所受的果報,因果一定是相應的,是這麼個道理。這一生當中造的因決定來世的果報,因果很可怕,誰都逃不了因果的定律。

  修行人,這是講真修行的,假修行的不行,假修行的還是不能超越命運,要真修,真修就是真幹!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我們聽懂了,真的照做,那叫真修,真修就超過業力。像這個地方講的發大心,大心一發就超過業力,我們佛法講叫願力,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佛門裡頭也許同修們常聽有乘願再來,願力支配我們,那個日子就好過了,隨著自己的願,你說這個日子多幸福。業力不好過,業力自己一點都不能做主,願力自己就做了主;自己做得了主宰,生活哪有不幸福、不快樂的道理?願力要超過業力,這一超過就是乘願再來,不要等我們死了之後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回來乘願再來,不是的,現在你的願要大過你的業力,你的命運就改變了。你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實在講根性不高,小根性,命運雖然轉了,轉得很有限,不是大轉,不是徹底轉。什麼原因?心發得太小,不夠大。他做官,做個知縣,心量只是叫一個縣的人能夠得他的恩惠,為這個縣的老百姓造福。這是受了雲谷禪師教導他明白了,從前為自己、為家庭,現在曉得為老百姓。他的願雖然比從前大,沒有大過六道輪迴,所以轉得很慢,轉得很辛苦。你看《了凡四訓》,先發願做三千樁好事,十年才完成,你看多難。但是一發這個願,他的命運就改變了。那是個很好的參考資料,真有效果。

  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放大,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不要限在一個小區域、一個小環境,盡心盡力去做,雖做不著相。了凡居士修善積德著相,所以他的福德不很大,因為他著相。如果用《金剛經》這個方法,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福德就不可思議。因為離相,心清淨,修福,福是愈來愈大。離相心清淨了,心清淨第一個好處,不老、不生病,還有一個大好處,不會死。我跟諸位講的都是真話,確實不死。你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死,阿彌陀佛來接引,跟著阿彌陀佛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捨棄了,活著往生,不是死了才往生。真的依教修行的人,走的時候不生病,沒有病苦。

  我們看近代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所記載的,《念佛論》那個小冊子後面都提到,他提了三個例子給我們做榜樣。第一個是出家人,修無師,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的時候打坐往生的,沒有生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位,在家的男居士鄭錫賓,是個做生意的人,以後學了佛,知道佛法好處,學會講《彌陀經》,生意不做了,到處去講經。哪個地方有請他去,他都去講,三個人聽、五個人聽都講,到處去講《彌陀經》,就學會一部《彌陀經》。這樣子三年之後,沒有多久他預知時至,最後一次講經圓滿的時候,聽眾當中有幾個好朋友,他就請這個好朋友幫忙租個房子,他說我要走了。那個朋友說你要走何必還要租房子?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恐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租個房子。這些朋友們聽到,都懂得一點佛法,你有這個本事,到我家來,那個說到我家來,個個歡迎,沒有忌諱。他就在他朋友家裡打掃一間乾淨房子,也是坐著往生的,大家給他助念,送他往生。朋友們告訴他,你走了,像古人一樣,也要作幾首詩、作幾個偈子留著給我們做紀念。鄭錫賓就說得很好,不要麻煩,我這個樣子就是很好的紀念,你看他多自在。這是一個在家的男居士。

  另外舉了一個在家的女居士,也是這麼樣瀟灑,這麼自在往生的。這個女居士是青島湛山寺的信徒,湛山寺有念佛會,一個星期念一次佛。這個姓張的張居士家境非常清苦,她先生是拉黃包車的,碼頭上拉黃包車子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很苦。這位女居士在念佛會裡面當然人家也瞧不起她,她在念佛會不是跟大家在一塊念佛,她在廚房裡給人家洗碗,做這個苦工。哪裡曉得她在洗碗她也念阿彌陀佛,她念成功了。走的那一天,早晨跟她先生講她要到極樂世界去了,讓她先生好好的照顧兩個小孩。她先生聽了這個話很不高興,我們家裡窮到這樣子,還說這些風涼話,生氣,就拉車走了。然後就囑咐兩個小孩,小孩太小,又不懂事,出去玩了。到中午小孩肚子餓了,想回來吃飯,看到母親在床上打坐,仔細一看早已經走了。你看看預知時至,那樣瀟灑。這都是真的。所以這個法門叫不死的法門,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

  不老、不病、不死,世間人求不到,念佛人統統求到,諸位想想,世間還有比這個福報更大的嗎?沒有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環境,世間怎麼樣富有比不上。世間做帝王,我們看到典籍裡面記載、形容的皇宮,雕梁畫棟,要比起西方極樂世界那怎麼能比!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說別的,在路上鋪馬路的,我們這裡鋪馬路的是柏油,很高級了,人家鋪馬路是黃金,黃金為地,黃金是鋪馬路的。咱們這裡一點點黃金就珍貴得不得了,戴在身上,極樂世界人看這人頭腦有問題。七寶,七寶是建築材料,那邊的房屋統統是七寶所建,何況智慧、神通、道力這世間人沒法子想像。不難得到,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近代這些往生的人,看他們念佛,就像鄭錫賓居士,不過三年而已。他為什麼能去?他的心行完全符合《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他真能放下,真能看破,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是像我們拖泥帶水,又想往生又捨不得,那怎麼能去?這個搞法只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去不了,來生碰到機會再來。就跟咱們過去生中一樣,這個法門過去生中我們不知道遇了多少次,為什麼沒去得成?就是拖泥帶水。這一生,這一生難得,緣很殊勝,道理真的明瞭,真的搞清楚了,但是還要犯舊毛病,還要拖泥帶水,這一生就可惜了。這我們一定要曉得。要有大悲心、要有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放下,大悲心就是積極的持戒修福,廣度眾生,幫一切眾生的忙。

  「悲智具足,福慧雙修」,修福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修慧就是不著相,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立志堅強,勿生怯弱」,志要大,志要強,萬萬不要想到我一身罪業,我怎麼能修行?我怎麼能成佛?這是愚痴、自卑,把自己這一生大好的機會錯過,這叫真可惜。要曉得佛跟眾生就是一念轉變之間,一念覺轉過來,就成功了,所以志向要堅定。有些人,實在講這些人也不壞,也很難得,我過去初學佛,有同事的朋友他們的家親眷屬,不敢進廟門,不敢看佛菩薩的像。為什麼?罪業太重,不敢見大人。很難得,不容易,為什麼?他有慚愧心,他還能知恥,他有慚愧心,這些人都是好人。只要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明白,他會真修,他真幹,這就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所以,這種心理的人不是壞,不能說他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轉變。

  「看破放下,求生淨土,即此便是降住。」這個世間一切看清楚了,《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看破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是大學問,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放下是真實修持。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貪瞋痴慢,放下憂慮牽掛。於一切法裡面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的心馬上得清淨,清淨心現前就是真心現前,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清淨心,我們因為有妄想、有煩惱、有執著,這個東西就是障,叫業障。煩惱障、所知障把我們的真心本性、清淨心障礙住了,使真性清淨心不能現前,所以看破、放下非常重要。實在講,你能看破,智慧增長;你能放下,福德增長,真正的福德是從放下當中得來的,真正的福德。求生淨土那就功德圓滿,不求生淨土要想達到圓滿難,太難了。這就是方便中之方便,無比殊勝巧妙的降伏其心,住心的方法。

  用淨宗來說,怎樣降伏其心?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把妄念壓住了。功夫怎麼用?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阿彌陀佛。因為你起心動念,妄,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心要住在哪裡?要住在極樂世界,要住在阿彌陀佛那裡,也就是說我們心裡面只能夠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可以有。住就是我心裡頭真有,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除此之外,即使是度一切眾生,隨緣的事情,絕不攀緣,也就是說心裡頭決定沒有度眾生這個事情。我有願度一切眾生,心裡頭不能有,心裡一有就執著,那就錯了,你就有憂慮就有牽掛,就又生煩惱。

  所以度一切眾生不能著相,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要住相,這個一定要著相我們才能往生;不著相能往生,那是高級的,我們做不到。怕的是不著相將來會落空,那個麻煩大了,還是用著相這個方法穩穩當當。只執著這一樁事情,心裡只有這一樁事情,如果諸位果然能夠做到,那就恭喜你,你現前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讚歎,你是真正的阿彌陀佛弟子,你這一生當中決定見佛,決定往生。什麼道理?就是你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東西,這是保證往生。符合佛在大經裡講的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當然現前,大勢至菩薩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由此可知,別的東西不能想,不可以執著,執著其他東西全是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搞了無量劫,苦不堪言,還要繼續搞下去嗎?要覺悟!覺悟就是真的要看破、要放下。所以這就是降伏其心,這就是住。

  「真心不現,全由妄障」,這個妄,說到它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一切眾生跟佛原來是一樣的,佛是無量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我們也有,德是德能、能力,相是相好。相算是福報,有福報的人的相跟沒有福報的人就不一樣,學佛有沒有成就,說實在的話,看你相貌就知道。你學了佛之後,比沒有學佛之前相貌更好、更圓滿,你有功夫,為什麼?相隨心轉。學佛人心地清淨,心慈悲,所以他相貌就圓滿,清淨之相,慈悲之相,智慧之相,他的相貌就現出來。相隨心轉,一點都不錯,一切都是心變現的;心能變,相貌,乃至於山河大地環境,全是心性變現之物。佛給我們說明,本來跟佛一樣,現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世尊一語道破,把我們病根給說出來。妄想就是分別,逐漸發展就變成所知障,執著逐漸發展就變成煩惱障。你的煩惱從哪裡來的?執著來的。這是佛經上常講的二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我們能把妄想執著捨掉,障就沒有了。

  「妄不除盡」,這二障要不斷得乾乾淨淨,「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所以妄想難斷。有念都是妄,我們要把心住在真如本性上,這一念就是妄想。跟念佛人一樣,念佛不老實,怎麼不老實?常常要求一心不亂,這就不老實。叫你老實念佛,你看念佛裡頭還摻個「一心不亂」的妄想,你怎麼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不要,就老實念,念到功夫成就,一心不亂自然現前。有個一心不亂,你就別想得一心不亂,為什麼?妄念橫在那個地方,障礙住你,這個要懂得。大家都曉得,往生基本的條件,最低的條件要功夫成片,很多人念佛就想著功夫成片,他功夫能不能成片?這一生沒指望,為什麼?這個妄想存在,就障礙住他。所以念佛人什麼都不想,可以想佛的相好,可以想佛的四十八願,可以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要想自己要得到什麼,自己想得到什麼那就是錯誤的,那是妄中之妄。想佛相好,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雖然是妄想,這個妄能通到真,能夠堅定自己求願往生的信心,這個行。其他的不能想,其他的都變成了障礙,這個要清楚。

  「經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引用的經文全是《楞嚴經》上的。這兩句話意思都非常之深,說明無明是從哪裡來的,佛法講,我們迷,最初怎麼迷的?無量劫迷到今天,我們要問最先是怎麼迷的?為什麼會迷?這是解答這個問題的,所以很深。明是慧、是覺,照就是它起作用,真性一起作用它就現相,生就是現的意思,所就是相。法相唯識裡面說得很透徹,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個地方「因明照生所」就是最初一念不覺,最初一念妄動,現了境界,現了相。現相還不要緊,沒有問題,譬如說西方極樂有相,華藏世界有相,一真法界,這第一句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我們這個世界落在第二句,「所立照性亡」。迷了,怎麼迷的?在境界裡打妄想,分別,立是給它建立,這個叫毛巾,這個叫花,這個叫人。本來沒有名,你統統給它建了個名,就迷惑顛倒,真相就失掉了。這個境界,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老子就說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就懂得名是假名。但是他不曉得相是假相,他不知道這個,他知道名是假名,算是有相當高度的覺悟。佛法講相從哪裡來的?相是因明照生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裡教我們,不但要離名字相,法相、非法相都要離,為什麼要離?本來沒有,本來有的當然不要離,本來沒有的統統不能執著。這是我們今天科學家講宇宙生起的根源,佛在經上講得真透徹。

  下面也是這個意思,但是說法不一樣。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是迷,不知,為什麼不知?因為你有知。前面這個知見是真知,所謂佛知佛見,是實相般若,你在這裡自己以為我有知,這完了,這就迷了。為什麼?我有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這四相是根本,四相演變就是無量無邊的法相,全迷了,全真即妄,迷成妄了。佛菩薩的高明就是知見裡頭不見立知,他不立這一法,所謂「佛氏門中,不立一法」,立就是建立,不建立一法,有沒有佛法?沒有佛法。如果說有佛法,佛不是建立一法了嗎?佛高明處就是沒有法,《金剛經》說得很透徹,沒有佛法,也沒有說法,那個心才叫真乾淨,與事實真相完全吻合。我們凡夫的毛病就是自己認為有智慧,以為自己有智慧,以為自己很能幹,這一以為就有了我相,與我相對的有人相,眾緣和合就是眾生相,念念相續就是壽者相,壽者就是相續。所以,一有個我以為怎麼樣,完了,搞六道輪迴了,就是凡夫。佛菩薩無我,無我才有真我,真我是什麼?真我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而不以為身是我,而不以為念頭是我。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常樂我淨」四淨德,這四個是真實的,是有的。由此可知,凡夫這常樂我淨有名無實。不但常樂我淨,我平常講席裡也常講的,世間人所謂的真善美也是有名無實,全是假的,哪有真,起心動念,哪裡會有善。佛法裡面所說,善與惡相對的,相對的善都不是真善,真的善是什麼?善惡二邊都離開了那才叫善。所以世間沒有善,世間也沒有美,全是假的。

  這是說明無明怎麼來的,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現象怎麼來的,這些現象就是上面這兩句,我們怎麼會迷失了,是底下這兩句。「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但盡凡情,別無聖解。」這個好!古德他們真正體會到。所以修行人,只要息妄,不要求真,因為你求真,這個念頭又是妄念。我們要斷妄念,再要叫妄念再加一個,那不就大錯特錯嗎?妄去掉,真自然就現前。真是本有的,這個真,是智慧,般若智慧本有的,無量的德能本有的,清淨性中一樣都不缺。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就是一樣不缺,要什麼有什麼,不但有,而且是圓滿的,究竟圓滿。世間人所追求的,聰明才智、富貴榮華,世間人所追求的,佛菩薩都圓滿,樣樣圓滿。讀《華嚴》,從前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華嚴經》看看毘盧遮那佛的境界,那真是人間的富貴怎麼能跟他比,差太遠了。這些到底從哪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講得這麼美好,有很多人說佛法不是教一切都要捨離,為什麼會有這樣美好殊勝境界出現?為什麼要七寶宮殿?為什麼要黃金為地?修行人住個小茅蓬不就好了嗎?那是性德裡流露出來的,不是造作的,自然現出來的,不是心裡求的,一切具足,沒有一樣欠缺。所以只要息妄,不要求真,什麼都不要求,樣樣具足,樣樣不缺。

  如果對於這個理要不透徹明瞭,一般學佛的人他的心猶疑不決,佛講的,不敢反對,實在呢,不敢相信。我的金銀財寶統統捨掉,明天誰給飯給我吃?他想這個問題,他沒搞透徹。真搞透徹了,一切都是自然的,那才叫得大自在。你真捨掉,捨後面就有得,捨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這些名詞術語全是從佛經裡來的,所以佛法對我們中國人生活影響很大,平常口頭裡說的全是佛經裡頭的。「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跟前面的意思完全相同,只要把凡情去掉,不要求聖解,為什麼?凡情去了,你的知見就是佛菩薩知見,一樣。聖解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常講的「入佛知見」,不要存著一個「我要入佛知見,我要求佛知見」,那就壞了,為什麼?這是妄想,這就是凡情。把這些妄念統統捨掉,捨掉之後,你的知見就跟佛知見一樣,因為你障礙沒有了。

  「經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這也是《楞嚴經》上說的,狂心就是妄心,狂心不歇就是凡夫,就是妄念,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念念不停。諸位如果從這個地方觀察也會開悟,怎麼會開悟?念是假的,這個念頭滅了底下又生了,生了又滅,滅了又生,念是假的,不是真的。念是能變,境界是所變,能變的心是假的,所變的境界哪裡會是真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能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會肯把妄念歇掉,才肯對於所有一切法再不執著,再不分別,那個時候就隨緣度日,就得大自在。這個隨緣是隨分,我們在世間是什麼身分,是哪個行業,統統隨順,那叫過菩薩生活,真正得大自在,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因緣。譬如說我做生意的,我做這個行業的,我現在覺悟了,生意要不要做?照做,比從前做得更好,更發達,為什麼?因為你有智慧、你有福德,你會做得更成功。從前做生意為了賺錢,為自己賺錢,這是凡夫,這是妄念,這是狂心;現在我做生意,我為社會,為一切大眾來造福。第一個,念頭轉過來了,從前賺錢是為養家,現在我賺錢養公司所有成員,我做這個事情我是養活大家的,養這麼多的家庭,你看念頭一轉不一樣。

  而這麼多人工作,這個公司又是養社會,為社會服務,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心量就大了,他不僅僅只在自己,他的事業怎麼會不成功?怎麼會不發達?念頭一轉,他做生意他就是菩薩,他不是凡夫。而且他怎麼樣做,心清淨,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失心,沒有煩惱,頭惱清楚,樣樣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會迷惑顛倒,所以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失敗是看錯了,看走眼,迷了,才會失敗。念頭一轉,無論哪個行業,在世出世間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念頭一轉,世間法統統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如果要不會,狂心繼續不斷,你就是天天念《金剛經》,《金剛經》也不是佛法,天天拜佛、天天念佛求往生都不是佛法。迷了,一切都不是,悟了,一切都是,這經上講佛法即非佛法,很有道理。歇即菩提,歇跟前面放下是一個意思,只要放下就是。

  「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真正想成就的人一定要發這個願心,而且這個心要真實,決定不是虛妄的。要跟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成就就快,這叫大慈大悲,這種心一發,貪瞋二毒除掉了。貪瞋痴叫三毒,三毒煩惱很難斷,《金剛般若》名實相符,金剛是能斷,能斷什麼?能斷煩惱,能破無明。這部經上講的道理、方法確實簡單扼要,不委曲婉轉,你聽了,聽明白,真相信,念頭一轉變就斷了,貪心就沒有了,瞋恚心就沒有了。貪心對順境,起貪戀,瞋恚心是逆境,心量一拓開,順逆與自己都不相干;一切境緣當中,得失的念頭沒有了,無得亦無失,所以根本煩惱可以斷掉。貪瞋痴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只要這三個東西不除,六道就出不了;這三個東西拔掉,在小乘講,就證阿羅漢果,就出三界。所以不能出三界,就是因為你有貪瞋痴。

  「又雖度生,實無所度,不著有也,雖無所度,度之不息,不著空也,具此妙慧,痴毒亦除矣。」痴是最難斷的,痴是迷。大慈大悲,廣度眾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就是為眾生服務。服務裡面總綱領就是布施、供養,布施一切眾生,供養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不休息。雖做,不執著有,曉得眾生非眾生,曉得作而無作,所以對於眾生的相不執著。對於自己身相也不執著,自己也是眾緣所生的,也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身相也是虛妄,心相也是虛妄,知道一切都是虛妄才能做到三輪體空。心裡頭絕對不會有個念頭「我做的」,不會有這個念頭;也不會有個念頭「我對你很好,我對你有恩惠」,那是人相,也沒有這個念頭;也沒有念頭「我做多少事,我布施多少東西給你」,沒有這個念頭。天天在做,但是絕對沒有這個念頭,心是永遠清淨,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心。

  「度之不息」,不著空,「實無所度」,一念不生,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這是真實的智慧,痴才能夠拔除,真正覺悟,諸佛菩薩就是這麼做的。凡夫著有,則有六道輪迴,二乘人著空,所以不能明心見性。二乘人自己得度了,也就是貪瞋痴斷掉,出了三界,他斷的貪瞋痴是粗的貪瞋痴,微細的貪瞋痴沒斷,所以他不能見性。為什麼微細的貪瞋痴不能斷?他不願意度眾生,為什麼?太麻煩,眾生難度,不知好歹,對他好,他恩將仇報。所以這些小乘人看到這個相,算了算了,我還是做自了漢,不搞這個,不像大乘菩薩。為什麼小乘人不及大乘人?小乘人還著了相,微細相,所以他不能見性,他斷證功夫不究竟、不徹底。

  大乘菩薩比他高明多了,知道是三輪體空,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講到眾生,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個話說得很好。明白這個道理,度一切眾生不著眾生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執著度眾生的相。所以佛菩薩就自在,縱然對眾生好,眾生恩將仇報,他也沒有放在心上,也若無其事。像這部經上講的,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一樣。經上舉的例子,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過去生中,他在八地菩薩的位子上,沒有成佛,遭遇到這樁事情。他三輪體空,雖然被割截,他也沒有痛苦,他也沒有怨恨。佛說得很好,如果那個時候要有我相,一定生瞋恨心,沒有我,也沒有人,哪來的割截?一切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心清淨的、自在的,若無其事。他有這麼高的智慧,這樣深的定力,所以這個境界現前也若無其事,一個念頭一轉,他的身體又恢復了。可見得萬法唯心,相真的是隨心所轉,他一個念頭恢復原狀,馬上就恢復了。這是斷貪瞋痴、拔根本煩惱最妙的一個修學法,就是要把心量擴大,就是要一切不執著去修一切善。一切不執著,不修善不行,不修善,前面講了,能拔貪瞋,痴不能拔,你最高的成就也不過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而已;如果能夠再修一切善,那功德就圓滿,三毒煩惱都能夠拔除。

  「凡夫我見重」,起心動念都是個我,這是無始劫以來俱生的煩惱,這不要學的,生生世世的習氣。「三毒深」,貪瞋痴也不要學,與生俱來的,生下來他就有貪瞋痴,不需要學的。「病根實由心量狹隘」,心量太小,起心動念都想個我,我的利益,你說糟糕不糟糕,我的利害,不得了!這個念頭要不除,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去,六道輪迴決定不能超越。我們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原因在哪裡?心量太小,我見太重,都是被這個障礙。今天讀了這部經要徹底覺悟,要改過自新,怎麼改法?要像經上所講的修學方法去做,心量要大,常存利益眾生的心,你就會自然有智慧,你會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機會決定不會捨棄。我們在講席之中曾經講過許多次,做生意現在都很重視廣告,我講了很多遍,你那個廣告無論是刊登在報紙上、雜誌上,或者在電視畫面上,你把你廣告旁邊加上一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利益眾生。要不要多花錢?不要多花錢,這個版面是我的,我在旁邊加個「請念南無阿彌陀佛」,廣告一樣做成,又做自己廣告是又勸人念阿彌陀佛,這個心量就不一樣。

  在台灣,早期,我們台灣是比較自由,電線桿到處都可以貼佛菩薩名號。我曾經用鐵皮做的佛號、菩薩的名號,做了大概七、八千張,全島到處去釘,派人去釘。這叫人看到就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名號,佛種從緣生,前面講過,給他做因緣。外國環境不行,不可以隨便亂釘釘子的,我印了一些貼紙,「南無阿彌陀佛」,你的車上可以貼,這個人家不能干涉的,車停到哪個地方,那些人看看他都會念一聲。你要曉得怎樣用心,怎樣去幫助人去接引大眾,我們隨身帶的包裡面有佛像、有些小冊子,遇到有緣的人、歡喜的人我們趕緊就送給他。我們發的心是真在做,沒有停的在做,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在做,只要你肯做,機會是時時刻刻都在你的周圍,你都能夠掌握到,你不發這個心那就沒辦法。所以發這個心,機會太多了。

  我們每年到大陸去一趟,時間雖然不長,我們這個佛卡,就是小的佛像,在大陸上非常受歡迎,背面印這些祖師大德的法語,我們每次去總要帶幾萬張,經書、錄音帶大量帶進去。沒有去的時候,我每個月都給他們寄去,現在在台灣,小包裹不超過兩公斤的都可以寄,太方便了。凡是給我寫信的,我知道他地址的,月月都給他寄。寄,從前我交代圖書館,圖書館的人死腦筋,心量太小,寄一本,一個人寄一本,佛卡就寄一張。我說你為什麼這麼吝嗇,為什麼不多寄一點?他說為什麼要多寄一點?我說他會送人!要知道,兩公斤,一定要寄足兩公斤的分量,多寄幾本,他會輾轉送給別人。我說一個通訊地址只寄一本,錯了。這些都是心量太小,不知道抓住機會。真有大心量,常常能夠念到一切眾生,那做法不一樣,所以一定要發廣大心。

  「須以廣大心治其病根,從根本上解決,諸病自然易除。」這個病,不但是煩惱習氣,連生理的病都除掉,為什麼?心理影響生理,心理健康,生理自然調順,百病不生。所以,病源從哪裡來的?病源是妄想、是煩惱,天天打妄想,他怎麼會不生病?天天有煩惱,當然會生病。人心清淨、身清淨怎麼會生病?沒有道理,生病要有個道理。過去諦閑老法師在世的時候,這民國初年,聽說有一次生病,印光法師知道了,趕緊寫一封信給他,你是講經的法師你怎麼可以生病?我聽人家講,諦老接了這封信趕緊懺悔,幾天病就好了。有道理!懺悔什麼?懺除業障,恢復到心清淨,那個病不治也好了,很要緊。這才曉得,只有學佛的人才知道從根本上治療。

  在美國這個環境裡面,有醫藥保險,我這幾年大概沒有了,剛來的時候也有。醫藥保險幹什麼?幫助那些有病的人。絕對不能想,我生病的時候,保險公司要給我治病,你就非病不可,為什麼?因為你常想著要生病。你能夠念頭一轉,保險我照繳,我這是幫助一切生病的人,你的心量大,絕不是為自己生病,這是正確的。所以念頭要正,心要正,絕不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自己的利益是無量無邊。雖然無量無邊,也不動一個念頭,我有這麼的大福德,不動這個念頭,動這個念頭就錯了;真的是有不思議的福德,不思議的果報。所以此地講諸病,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見解上的、生理上的,全包括在裡面,總根源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再追究,總根源是心量太小。般若智慧裡頭,《金剛般若》裡頭教給我們,無非就是大而化之,把心量拓開。

  早年我在台灣,大概總有三十年前,那個時候我在台北,隨著道安法師辦大專佛學講座。其中有一個學生下課的時候來問我,向我請教,好像他是政治大學的,他有志將來去從政,問我從政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就告訴他,我說我現在學佛了,世間法我都捨棄掉,但是你來問,我不能不告訴你。我說你問得很好,從政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把心量拓開。我舉個例子,你要想做一個成功的市長,你的心量要包括這個都市;你要做一個成功的總統,你的心量要包含整個國家的老百姓,念念為他謀幸福,你成功了。如果你心量很小,為了自己的權位,我就勸他,最好你不要從政。他說為什麼?造罪業,墮地獄,划不來!我說的都是真話,你在政壇上爭權奪利,不得了,雖然這一生縱然你得到崇高的地位,來生就到地獄去,這個虧就吃大了。世間人眼光淺短,心量狹小,看不到,稍微看遠一點就曉得利害得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決定不能做。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