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集)  1995/0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03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倒數第四行,「顯體」。這在綱要的五段,也就是從前所謂的五重玄義,這是第二段。

  這一段重要的意思,是要為我們說明世尊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而說的,如果沒有依據,或是理論,或是事實,我們就很難相信。所以,一定要明瞭他是根據什麼道理、根據什麼樣的事實來說這部經。第一條是通指,「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這是涵蓋了所有的大乘經論,換句話說,一切大乘經論都是世尊根據一切法的事實真相而為我們宣說的,他所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裡面所說的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本人,所說的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小而言之,我們一飲一啄,大方面來看,整個宇宙無限的時空都是我們活動的空間,是我們生活的範圍。這些真相到底是什麼?佛說了,眾生久遠劫來,因為有無明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而見不到事實真相。這部《金剛經》是屬於大乘經,不但是大乘,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也可以說是大乘經的菁華,對我們來講是最有效的一部修學理論與方法。因此,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在一切大乘經當中,幾乎都不能夠離開《金剛般若》的範圍。無論他學的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說沒有不讀《金剛經》的,沒有不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來修學的。由此可知,這部經不但在佛法裡面它佔著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與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是特別有緣分。

  底下一段說,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本經裡的一句經文,用這句經文來做為經體,也就是世尊他說法的根據。而江味農居士在他所註《金剛經講義》裡,他是「以生實相」為本經的經體,也是從經文裡面為我們說出來的。經文上有「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是生起的意思,實相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這句話很難懂,剛才說過,我們把這些真相迷失很久了,我們現在生活都是在虛妄相之中,可以說這些虛妄對我們來講已經成了習慣,在我們感觸當中已經很自然的順受,隨順接受。今天突然聽到佛給我們說出這個真相,我們反而感到非常的陌生,反而不容易了解,當然更難接受,這也就是世尊在這部經裡面要詳細跟我們說明的。

  『非相』就是不是真的,不是真實的。實這個字明明就不是虛妄,怎麼說實相就是非相?佛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佛說法無有定法可說,實在講,佛是無有法可說,這是事實的真相。佛說法,他的大原則是為眾生治病的,就好像一個大夫為這些病人診斷治療一樣,如果他有個定法可說,換句話說,醫生應該有個固定不動的藥方擺在這個地方來給人看病,諸位想想,那是什麼樣的後果?那後果就不堪設想,哪有一個人生病照著藥方去生的?由此可知,醫生的處方也是無有定法。這兩個人同樣是生病,那個病的性質也不相同,輕重也不相同,兩個人的體格、生活習慣也不相同,縱然用同樣的藥,分量也不會一樣,這才是個高明的醫生。佛為我們說法亦復如是,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看眾生得的是什麼病,於是佛用一個方法來對治、來破除,這就叫佛法。

  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佛給我們說個實相,如果你真的執著有個實相,那就錯了。我們要依佛的言說,明瞭他的義趣而不執著言說,這就對了。所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就是此地這個非的意思。由此可知,實相即是非相就是說實相就是離一切相,一切相都不可以執著。這個地方總說『是一切俱非』,一切相統統要離。一切相不外乎底下這四類,一個是「空」,空不能執著,一個是「有」,有也不能執著,「雙亦」是講亦空亦有,「雙非」是說非空非有,大概這個四句包括一切法,一切法離不開這四句。這一切相都是虛妄的,就像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有相是虛妄,空相也是虛妄,因此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所以說「非亦不立」,非就是不立也不能夠執著,立就是建立、就是執著,因為一立,你就把它當作真實,把它當作實在的事情,那就錯了,因為一切相都是虛妄的。

  相雖然是虛妄,體是真實的,相雖然時時刻刻在變動,但是體性從來沒有變動過。本經經文不長,所以言說,語言簡單扼要。這樁事情在我們常常見到的大乘經中,要算《楞嚴經》裡面分析得最詳細,《楞嚴經》的經文長,分析得很詳細。但是《金剛經》雖然簡短,在內容方面跟《楞嚴經》是無二無別,完全相同。這就得我們要會看,看出經中每個字、每一句裡面都是含無量義,都是深廣無邊,從這裡面去領略、去覺悟、去實行,這樣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幸福美滿的人生。特別在現在這個亂世,我們要想得到真實幸福美滿,可以說除了大乘佛法之外,沒有法子得到,所得到的是假名而已,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有真善美之名,無真善美之實。那個真實的確是在大乘經中,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真實如是」,它本來如是,一切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樣的。由此可知,佛是完全將真相,沒有絲毫的隱瞞,也沒有絲毫的增減,原原本本為我們說出來。這就是所有一切言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典根據,他不是隨便說的,不是憑理想說的,不是憑推測說的,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無以名之,強名實相」,這句話在此地很重要,是告訴我們,佛說出這個名詞,因為名詞術語有助於說法的方便,我們需要這個東西做工具,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所以《金剛經》整個的宗旨,我們到底下會討論到,就是無住生心。

  前面說非,非就是離的意思,就是捨的意思。「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這是江居士所說的生實相。實相怎麼會現前?生就是現前的意思,要把我們對於實相為什麼不能現前的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佛所用的方法就是這樣。我們的病根就是在取、就是在著,正如同法相宗裡面給我們所說的,眾生所以為眾生,眾生所以不能成佛菩薩,病就病在愛、取、有。佛法當中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個娑婆就是代表的六道輪迴,你為什麼墮落在六道輪迴而不能超越?愛跟情太重了,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因為有愛,你就有取,愛是迷,迷惑,這是佛法裡通講的惑業苦,惑是迷惑,業是造業,苦是受報。取就是造業,取就是著相、就是執著,再說的粗一點,就是佔有。佛為什麼教我們離一切相?諸位一定知道,因為一切相是虛妄的,你要真正明瞭一切法是虛妄的,你就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取相,因為它是虛妄的。它要是真實的,那我們應當取、應當執著,因為它不是真實的。

  末後四句偈說得更露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電是閃電,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不錯。年歲愈大,閱歷愈深,對佛說的句句話就有很深刻的體驗,年輕的時候比較難,年輕時還是迷在五欲六塵裡面。看多、聽多了,多想想佛所說的這些道理,漸漸就會覺悟,知道一切法無常。執著,取就是造作,可見得每個字裡面的含義都是無限深廣。世間人所取的不外乎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著的有、取的有,以為這些東西是真實的。包括我們身體,身體也是幻相。這個經是般若經,般若經裡頭說得很透徹,這個身是什麼?四大五蘊緣聚而現的假相,它不是真的,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緣聚它就現,緣散它就沒有了。我們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緣聚現相的時候他就歡喜,就著了,緣散的時候他就悲哀,這個人死了,滅了。其實哪有生死?只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它的真相,緣聚的時候沒有生,緣散的時候也沒有滅,不生不滅才是事實真相。緣聚的時候喜個什麼?緣散的時候也就沒有悲,萬法無常,萬法皆空,這是事實真相。

  凡夫著有,凡夫取有,帶來了無限的煩惱,變現出生死輪迴,在這裡面造業、受報,受報就是受苦,而愈迷愈深,業愈造愈劣,於是果報就愈來愈苦。我們要想超越輪迴,要想來生比這生還好,說實在話那是非常不容易。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明理,也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要開悟、要覺悟。怎樣才能悟?破迷才能悟。怎樣破迷?捨就能破迷,捨就是離的意思,就是不取的意思。我們能不能捨?也就是放下,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無濟於事。小乘人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不取,但是他取個空相。取空相也是麻煩,但是他比我們高明一點,他不受輪迴之苦,但是不能見性。他不能成為菩薩,他不能成佛,原因在哪裡?他取了空相,《金剛經》裡面講的「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他著了空。空有是二邊,二邊都不能執著,二邊都不能取。

  佛在本經教導我們一個很好的修學標準,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著有,而生心則不著空。阿羅漢是應無所住,後頭沒有生心,我們凡夫是有所住,雖生心他有所住,阿羅漢是無住不生心,都是錯誤,都不能夠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是二邊都放下,放下這個念頭也要放下,為什麼?如果你還有放下的念頭,你還是有住,你還是有取,還是取相。這是修行最難的一個關口,我們不住有就會住空,二面不住難,太難了。可是這個經上真的有方便法,我們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能做得到。《金剛經》裡面講的生心,無住就是經一開端佛說過,佛是要度眾生,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後面又說了一句,「而實無眾生得度者」,前面一句是生心,佛是真的在作,後面那一句是無住。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同時的,不能把它分成兩截,分成兩截就著相,空有二邊都著了,那就是前面講的雙亦、雙非,你著了這個相。懂得它是同時的,同時是事實真相。不但在佛菩薩境界如此,就是在我們現前凡夫境界裡面又何嘗不如此?只是我們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得自在,他真正的解脫了,解脫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自由自在,我們今天不自在、不自由。

  外能不取於相,內能如如不動,這就是禪定,這兩句話也是《金剛經》的經文,世尊教導須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相是一切相,這個要記住,在一切相裡面保持著清淨心。不動的心就是清淨心,不動的心就是真心,心之動就是念頭,有念就是迷,無念是覺。但是無念,諸位要曉得,是無一切妄念,而存在著正念。什麼叫正念?正念是無妄念,對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一念,這個叫做正念。假如一切妄念沒有了,正念也不能現前,這就是雖然一切妄念沒有,外面的事情依舊是一無所知,這是錯誤的,這不是佛講的禪定。而是什麼定?就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天裡的無想定,那個功夫也很了不起,病在哪裡?病在只有定沒有慧,如果教下講,只有止沒有觀。所以,他墮在無明裡面,他不覺悟。由此可知,佛所講的同時,他把它變成不同時,他不知道是同時的,錯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學外不著相,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不動就是真心的顯露。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實在說,佛所講的一切經、一切理論、一切方法,就是說我們事實生活狀況。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菩薩修行的綱領是六度,六度裡面說了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金剛經》裡面教導我們修行重要的原則。這些東西事實上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我們並不曉得,天天在做,天天生煩惱。覺悟的人明白,明白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生智慧。你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初到黃梅見五祖的時候,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告訴五祖,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很了不起!我們凡夫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什麼原因?他放得下,所以他常生智慧。我們為什麼常生煩惱?斤斤計較,都在那裡執著,放不下!所以,這個事情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去做,你才能得到受用。這個受用就是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生實相,實相般若。

  我們從早起,到晚上睡覺,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勞力去工作、去服務。在家庭裡面,你為一家人服務,在公司裡面,你為這個團體服務、為社會服務,這就是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布施裡面有內財、有外財,諸位細心去想想,哪一面沒做到?用思考、用體力,內財布施。對家人是布施,對社會、對大眾也是布施,每天都在修布施不知道這是修布施,而死死板板執著一定在寺廟道場送一點、捐一點錢這叫布施,你說冤枉不冤枉,這錯到哪裡去了!如果哪天你一旦覺悟了,我是在布施,我這是在行菩薩道,那你好開心,就快樂,就不一樣了。尤其是佛教給我們,布施不要著布施的相,你就開智慧了。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做,我天天在做,認真在做,努力在做,這叫生心。布施為什麼?利益眾生,在家人,家人是眾生,社會是眾生,為家庭、為社會、為眾生去服務,這就是行布施。當然,更深一層去講,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功德第一。法是什麼?什麼叫法布施?幫助他覺悟,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事實真相,這叫法布施。眾生要因你的法布施而開悟了,他就能永脫輪迴,他去作菩薩、作佛,他做了佛菩薩又不曉得度了多少眾生。這樣輾轉布施,輾轉教化,所以功德無量無邊,這個福報絕不是財布施能夠相比的。所以這兩句也是本經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無以名之,強名曰生,由此可知,佛所說一切法是不得已而建立這許多法相名詞,都是勉強建立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為了幫助我們體悟實相起見而建立的,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法相,執著了法相。這個法相裡面包括了非法相,也就是空有都包括在裡面,執著就錯了。「文字詮此實相」,文字是經典,在世尊當時是言語,就是音聲為教體,文字是記錄音聲的符號,說文字裡面就包括言教。這正是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言說相就包括離文字相,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執著文字,我們要明白它的義理。「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知道一切名詞術語是釋迦牟尼佛說法方便起見而假設的,也不是真實的,我們從這個裡面去體會,而不可以執著。「觀照」,觀照就是實行。從佛說法,現在我們從經典裡面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明瞭並不是說你就得到了,你自己要想真正得到,佛法裡面講證得,怎樣才能夠證得?一定要通過修持。觀照就是修持,怎樣修持?修持就是生活。一些學佛的同修,把修持跟生活也劃分開成兩樁事情,所以得不到受用,他不曉得修持跟生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這個要明瞭。譬如我們剛才講的布施,布施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無論在家庭、無論在公司、無論在社會,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修布施。持戒,不僅僅是教你守住五戒、十戒,那個範圍太窄小。菩薩六度裡面的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有個先後的程序,有條不紊,乃至於灑掃應對都能夠規規矩矩去做,有條不紊的去做,這就是持戒。由此可知,它的確是日常生活。

  忍辱,不僅僅是教你要有耐心、要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忍耐心,而它真正精義(精華的義趣)是教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要知道安忍順受。怎樣才能做到安忍順受?安是心安,忍,心就安了,不忍,你的心怎麼能安?受,尤其是逆來順受,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世尊在本經,六度裡頭特別側重在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下是福報,放下是大福報,世間人不知道。放下是真正造福,不但造自己的福,也造一切眾生之福,而忍辱能保持,能不失掉。可見六度裡面這兩條非常重要,要能夠忍耐。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級的指導原則,十願裡頭佔了兩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是忍辱波羅蜜,所以要懂得順、要懂得忍。這個原則能夠保持,我們所修一切功德而不喪失,然後才能達到圓滿。如果不能忍那就壞了,功德就完全喪失掉,你所修的一切善業都變成三界有漏福報,這就差得太遠了,大家必須要知道,這也就是佛法講的真正的覺悟。

  真正覺悟,第一個是知道輪迴苦,生死可畏,這是大事。假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說我們這生空過了,修得再好也是空過,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為什麼?我們修行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佛在本經說過,大家現在都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說得更清楚、更明白。我們對佛法的修學實在講是非常長遠,無量劫前就聞法就修行了。過去生中,以供養諸佛而論,佛說的不是假話,已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當然在這麼長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曾經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每個人在天上做過天王,人間也做過國王,今天轉世落到這個地步,什麼原因?沒能出三界。你就曉得,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俗話說,爬得高跌得重,這個話不假。我們看看現前世間有大福報的人,這都是過去多生多劫修行得的果報,他在享受果報之中他造多少業。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報,這是真理,永遠不變的定律。學了佛,甚至於出了家,在出家眾裡面領袖群倫,這是福報,如果沒有把如來家業真正擔負起來,發揚光大,那他就有過失,就又有罪業。所以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最容易墮地獄的就是這一類的人,沒有盡到他應盡的天職;換句話說,教理不明,修行不如法,所謂盲修瞎練,以盲引盲,這個過失就重,果報不堪設想。因此我們稍稍明瞭佛的教誨,接著就要認真去做。

  精進,能夠安忍順受才談得上精進,精是精一,進是進步,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這是精進。那個一是什麼?一是一心,這個要懂得;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心要一天比一天清淨。心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有妄想、有煩惱;換句話說,妄想煩惱一天比一天輕,一天比一天減少,清淨心一天比一天增長,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淨宗法門要求的是一心不亂,道理在此地。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下手最方便的無過於淨土宗,淨土宗念佛,大家念不好,功夫不得力,毛病出在不入教理,不如法,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方法,於是你的功夫就不得力。這些理論、方法都在三經、五經之中,我們沒有細細的認真去研究,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如法。理跟《金剛經》講的沒有兩樣,放下萬緣,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一切萬緣是緣生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句話是佛在《中論》裡講的,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超越輪迴太難了,剛才說了,要空有二邊都不著才能辦得到,著了一邊就出不了輪迴,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唯獨淨宗來得方便,它教你放下萬緣,最後抓住阿彌陀佛,它有執著,它執著一個,執著阿彌陀佛。六道裡沒有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所以他能夠離開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淨土。這是最極方便,一切方便法裡頭它真的到了究竟圓滿。等到見了阿彌陀佛之後其他的再說,所以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切皆離,一切都不執著,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先只執著阿彌陀佛,其他都不執著,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多了。我們能夠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像《金剛經》講的這個標準,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就是認真去修。

  「觀照,觀此實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時時刻刻見到實相、見到真相,方法就是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教誨常常放在心裡,與生活當中事事物物去對照,然後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明瞭。所以底下講,「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圓滿顯現那就到彼岸了。到彼岸就是佛經裡頭的術語,叫證大般涅槃。般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這是真相。我們凡夫看一切法有生滅、有生死、有輪迴,這是凡夫的見地,是個錯誤的見解。真相呢?真相沒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滅、也沒有輪迴。這些虛妄相存在不存在?存在,我們面前就是這個虛妄相。佛舉的比喻好,夢幻泡影,夢,人在作夢的時候你能說他沒有境界嗎?有境界,他在夢中,可是夢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今天的生活確實就是在夢境當中,不要把夢境當真,當真就壞了。作夢的時候自己忽然覺悟了,我在作夢,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什麼問題?不執著,曉得這是夢境,假的,不是真的,就不執著,也就是說能離,肯放下了,因為曉得那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就是不曉得現實環境是個夢境,不知道,把現實的環境都看作真實,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所以繼續不斷在迷惑、在造業,造業就是造輪迴業,哪有不受輪迴果報的道理?這是說明修學般若的重要。

  「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這裡面所說的道理,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觀照般若。比喻如金剛,前面經題跟諸位報告過,金剛的特性有三點,第一個是堅固,第二個鋒利,第三是光明。世尊用它來比喻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也具有這三種特性,因此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離一切諸相,離相就是斷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見是煩惱的根源,是生死輪迴的根本,能破我相、能破我見,所以能斷煩惱。妄想、執著、煩惱離開了,實相是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自然就現前,這個現前就叫做生。所以這個「生」的意思不是出生,是現前的意思。因為我們迷失很久了,都不知道,現在忽然現前,忽然見到,用個「生」字來表示。這個生不是出生,是出現的意思,現前的意思。在經題裡面也顯示它的功德、大用不可思議,至於它的作用,後面還有說明。

  下面這一段,「明宗」。「宗者修也」,宗旨就是講修行的綱領、修行重要原則。「經義之主體雖顯」,前面一段是顯體,就是經裡面的義理、主體說明了。「非修莫證」,果然明白了,這叫解悟,自己不得受用,自己要得受用一定要實行,要去做到。果然做到了,這裡面有真樂,不做你永遠得不到,不但你永遠得不到,你永遠無法想像得到,所以一定要在生活裡面去實行。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在生活當中鍛鍊出來的功夫,不是說說就會開悟,沒這個道理,要去體證,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如說是依照佛所說的教訓,你要認真去做。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裡面包括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行,標準就是佛經,佛所說的經典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為什麼用它做標準?前面顯體裡頭說過,因為佛所說的一切話,一字一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佛陀親證的境界,事實真相如是,所以這個標準決定不錯。我們循著這個方向,依著這個標準,一定也能證得如來的境界;換句話說,一定能夠成佛、能夠成菩薩。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這是先說明佛法修學法門無量無邊,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經典上佛常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說明修行方法途徑之多。但是再多的法門,不外乎宗跟教兩大類,佛家稱為宗門、教下,這是佛教自己稱宗教的意思,跟我們現在一般觀念當中的宗教完全不相干,這個諸位要知道。宗門是特別指佛門裡頭禪宗這一派,除禪宗之外,在中國古時候十大宗派當中,其餘的九宗都叫做教下。所以宗門單單指禪宗。為什麼這樣分?因為禪宗跟其他宗的教學有個很大的差別,就是下手不一樣,但是諸位要曉得歸宿相同,殊途同歸。因此則說宗教不二,因為它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手段不一樣。

  宗門的修學是以自悟心性為主,這是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所傳,它標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在大乘確實是頓教,成就非常快速,不必按部就班,要用現代教育裡面的名詞來說,這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因此它不重經教。可是諸位要曉得,它不是不要經教,而是不在經教裡去下功夫,只掌握到綱領。六祖惠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這部經裡只抓住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抓住了綱領,枝枝葉葉統統不管,都不理會,從這個地方真的去實踐。不是說聽這兩句就開悟了,我們聽的太多遍了,為什麼不開悟,人家為什麼聽了開悟,我們聽了不開悟?我們聽是耳聽到了,心沒到,心裡面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是有住,還是不生心。所以這兩句話是聽到了,不是自己境界。他為什麼開悟?耳到心到,把佛的境界完全變成自己的境界,自己跟如來無二無別,他得到了。他一聽到無住真的就無住,像前面講的,空有、雙亦、雙非全放下。生心,生個什麼心?度一切眾生之心,他真的生心了。

  所以我們凡夫看六祖在黃梅跟五祖見了一面之後,就派到碓房裡面去做苦工,這個事情只有他自己跟五祖兩個人清楚明瞭,別的人沒有一個知道。他在碓房裡八個月,做的什麼?修行、實踐,真正契入無住生心。他在那個裡面修的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萬行。所以人家是在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顯示出來,一般人做不到。這是宗門的教學,是非常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對上上根人,不是這種根性的人沒用處,你要用這個手段對付他,那就太殘忍了,那是不應該。所以,教學要觀機施教,要看他的程度,六祖是這樣的根性,五祖用這種方法教他。就好像這個世間教學,老師觀察這些學生,學生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還有生活環境背景不一樣,都要了解、都要清楚。然後教導的方法、原則就恰恰好適合,教的人很輕鬆,學習的人很愉快,那才能成就,不懂得觀機就沒有法子教人。

  所以宗門的班是天才班,這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以下都不是他教學的對象,他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什麼樣的人才是上上根人?妄想少、煩惱輕,這就是上上根人。他本來妄想就很少,煩惱就很輕,這個方法很好,一點他就能悟入;如果對於一個煩惱重、妄想重的人,這個方法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所以禪門接引的人,古時候跟現在不相同,古時候禪德真的是善知識、好老師,你不是這個根性的人他不要你,他會介紹你到別的地方去。這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看你在我這裡不適合,我這裡錄取的標準不適合;比這個標準低的,別的地方有,他可以介紹你到其他的地方去。這就是真正的善知識。

  教下入門的方法就不一樣,它接引的是中下根性;換句話說,上中下根性都有,都行,不像宗門,專接上上根人。它「依文字,起觀照」,文字是經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教科書,由淺而深,由小而大,循序漸進,這樣來開班教學,好像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順序漸進,這是教下所說的,教下的方法。依照經典所講的原理、原則起觀照,要用功去實行,漸漸的證實相。宗門是自悟心性就是證實相,它下手目標就定在此地,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實相,見性就是生實相。這是說兩種教學,手段不一樣,佛教自稱宗教是這個意思,萬萬不能夠誤會。

  「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智者是天台的大師,他是天台宗第三代,但是天台宗實際上是在他手上完備的,因此後世對天台宗的諸祖,反而對智者大師最為尊敬,道理就在此地。今天天台三大部都是他的著作,天台宗修行的根本。他有《金剛經》的註解,在《金剛經》註解裡面,他所標示的宗旨是實相之慧,就是實相般若,修無相之檀,檀是布施。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字看呆了,要把它活著看,檀代表什麼?檀就是代表六度,檀那本來是布施,用這一個字代表六度,六度就代表了一切的行門,就是六度萬行。實相之慧是講空,不著有,修無相之檀是不落空,正是說明空有同時,這是同時的。內不著相,外面樣樣都認真,做得很圓滿,不落空,心地清淨,不著有,樣樣都做得很圓滿,不著空。諸位要知道,樣樣都圓滿一定要不執著才能做得到,稍有執著,怎麼樣?迷了,迷了你怎麼能做得圓滿?不迷才會做得圓滿,迷了就做得不圓滿。

  為什麼會迷?有我在,有我相、有我見,就迷了。為什麼?他有個本位,換句話說,起心動念他都有私心在裡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夠圓滿。所以,頭一個就是要把我拿掉。這個事情真難,真不容易,可是非從此下手不可,為什麼?有我見就有輪迴,我要不去掉,輪迴就離不開,麻煩在此地,所以說非斷不可。念佛功夫怎樣才得力?念念當中只有阿彌陀佛,把自己一切都放下,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決定往生。不但我所要放下,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要放下,身都不能執著。執著身,對這個身還放不下,佛來接引你也沒辦法把你拖走,這個身就是大累贅,所以連身都要放下。我們曉得這都是假的,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所以借假修真,知道這是假的,假的有它假的用處,不是沒有用,有用,要用得正當,不要用錯。用錯了造輪迴業,用正當,就可以了生死出輪迴;換句話說,用的不正當就有生死輪迴,用的正當就沒有生死也沒有輪迴,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給我們證明了,確實沒有生死、沒有輪迴,確實沒有生滅。這個道理《金剛經》上講得相當透徹。我們一定要修無相之檀,無相就是不執著,什麼事情都做,一絲毫執著都沒有,心地清淨,念念都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就是真正的利益自己,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肯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不懂得利益自己。所以菩薩覺悟了,廣行布施,他的果報,我們世間人頭一個就會想到果報,他的果報是得一切眾生的愛戴、得一切眾生的供養,你說這個生活怎麼不自在?

  下面,「江註」就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在這一段裡面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這句話在文字上跟智者大師稍稍有點差別,實在講它的意思完全是相通的,是一致的。離一切相就是不執著,就是無住的意思,要修一切善。什麼叫善?利益眾生叫善,利益自己叫惡。諸位要知道,為什麼佛說利益自己的叫惡?因為大乘佛法的大主意就是破我,破我執、破我見、破我相;念念都為自己,增長我執,增長我執就是增長輪迴,就是增長生死業緣,所以這是大惡,沒有比這個更惡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大乘法的方便、大乘法的巧妙,就是不要破我執,我執自自然然就沒有,這個法子高明!它用什麼法子?念念都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絕不為自己,為利益一切眾生,把這個心大而化之,我執不破自然沒有,比小乘高明太多了。小乘人很難,修得好苦,他是用我來破我,這個難。大乘方法是換個方式,是以利益一切眾生來破除我見,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的善巧,你就會認真去做。利益眾生哪有不利益自己的道理?自己是眾生之一,所以利人就是自利;換句話說,反過來,害人真的是害自己,別人沒有受到害,自己受到害了。這個道理諸位要細細去揣摩,細細去思惟,你就明白它的真相。

  「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的確,全經的精華、全經的要領就在這兩個字。不但這兩個字是《金剛般若》的修學宗旨,也可以說是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學宗旨,包括淨土宗在內。淨宗念佛何以不得力?就是因為有住,就是因為著相,還是執著五欲六塵,還是執著這個娑婆世界,不肯放下,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如果我們真的能放下、真的能看破,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觀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觀念,行門就是日常生活行為,都要守住這個原則,要真正明瞭、通達,沒有懷疑,我們信心才能生得起來,我們才真正肯如教修行。有不少同修都知道佛法好,佛說得好,就是做不到。其實這樁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請教過這個問題。佛法的修學確實是知難行易,為什麼做不到?沒有真正知道,你所知的是一知半解,沒有透徹、沒有通達、沒有圓融,所以你沒有能真正相信,你才做不到。做容易,而明瞭難,太難了。知難行易的學說是孫中山先生所講的,用在佛法上完全正確,佛法不是知易行難,佛法是知難行易。

  正因為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什麼原因?知太難了。說已經很難,你要能聽懂,當然也不容易,可是要真正要懂得了,做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不難;換句話說,觀念轉變難,觀念一轉變,生活不難,生活就在老樣子上他改變了。事上沒有改變,形式上改變,他快樂,他幸福,他歡喜,不會像從前過得那麼苦,念頭一轉過來,過得就好快樂。所謂素富貴,他安於富貴,他在富貴裡頭得到真樂;素貧賤,他在貧賤裡面得到真樂。那個真樂,真實的享受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對於物質環境就不重要。我們在《論語》裡看到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顏回是世間最幸福的人、最快樂的人,他為什麼?他事實真相明白了,就這個道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