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般若心經  (第三集)  1984/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6-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昨天講到末後這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的下面說明「萬法真如」,這個意思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也就是經中空色是一體,空體、空色是不能夠分離,說明這個意思。禪家講見性,明心見性,《華嚴》講一真法界,都是與這個同境界,言詞不同,境界是相同的。在這個境界裡面這最殊勝之處,也就是我們所說諸佛如來的受用,或者我們講享受。他們的享受跟我們凡夫享受不一樣,凡夫是將萬法跟真如都迷失了,真如是自性清淨心,萬法是真如變現的一切色相統統都迷了。所謂真妄二邊都迷,這才所謂起惑造業,受無量的苦報,就是前面我們所念的「一切苦厄」。佛菩薩對於這個真相完全了解;換句話說,他對於自性不迷,對於一切的色相也不迷,二邊都不迷。

  不迷的好處在哪裡?就是不執著,性相二邊都不執著,二邊都不分別。諸位想想,如果我們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多自在,那個享受就叫做正受。正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捨,不但是苦樂憂喜沒有,連捨受也沒有,這個境界我們就稱它作清淨寂滅的境界,又稱它作一真法界,在淨土裡面稱為實報莊嚴土,這個時候才談到莊嚴。其實莊嚴就是受用的意思,報是果報,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妄。所以西方淨土實報莊嚴是我們追求最高的目標,因為這個方便、同居名義上都顯示得非常清楚,那不是究竟的,只有實報莊嚴才是究竟的。

  後面這一小段,就是最後這段,「真空幻有」,這是指出覺迷的關係,也是說明佛菩薩與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這底下也有四句,「真空能成幻有,幻有必覆真空」,這個看法好像是真的,是我們眼前境界,不就是經上常講的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由三細相發展為六粗相,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是真空能成幻有,幻有必定覆蓋了真空,這就是五陰的意思,五陰,五蘊也叫五陰。陰是什麼?就是蓋覆的意思。這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把我們真如本性蓋覆住了,所以叫它做五陰。這樣一來就迷了,在這種狀況之下就迷了。「真空顯幻有滅」,到這個時候幻有不礙真空,五蘊有沒有?有,五蘊不能說沒有。諸佛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五陰蓋覆了真性,他也有五陰,他的五陰不礙真性,這個自在。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與諸佛菩薩天天在一起講經說法,大眾裡面有佛、有菩薩、有聲聞緣覺,也有凡夫,統統在一堂,有的人迷,有的人不迷。有的人五陰蓋覆真性,有的人五陰不礙真性。《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性相俱不可得。可見得礙在哪裡?礙在你的分別執著,礙在你的迷惑顛倒。只要你不迷就無礙,迷了才產生障礙;但是破迷一定要真空顯;換句話說,一定要見性,就是見到真性,迷情才能夠斷,這也是唯一的一個原理原則。這樣說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修學的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見性,禪家明白的標示出來明心見性。這個禪宗前面也跟諸位提示過,如果只用禪定,達不到見性,沒法子見性。中國的禪宗不是六度裡面的禪定,而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諸位打開《壇經》一看就曉得,六祖說什麼法?都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是這個禪,唯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夠見性,才能破根本無明,真空顯了。

  而念佛這個法門它最高的目標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它有很多層次,先從功夫成片,然後到事一心,再到理一心,它是個漸修的辦法。禪宗是頓悟,但是,要曉得那要頓悟不了可麻煩大了,那個方法是一步登天,要是登不了會掉下來的,那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淨土這個?你最高的目標是在那個地方。你一下爬不上去沒有關係,它有樓梯,它一層一層的,可以一層一層的往上去提升,這就方便多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一生當中,沒有辦法提升到最高的層次,所謂真空顯,提升不到這個層次,就是理一心不亂。如果你能夠稍稍提升一點,提升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提升到最高層次,那就沒有問題了,淨土的殊勝是殊勝在這個地方。

  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個殊勝,任何一個法門它最低的層次,是要斷見思煩惱,這點就相當不容易了;換句話說,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太難說了。如果講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可以說人人都做得到;換句話說,往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每個人都有資格,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做到。如果說是念到事一心或者是理一心,這未必,這的確是未必的。但是,功夫成片的確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所以祖師才說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統統沒有的。所以學佛講開智慧,講用理性,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一定要認真的反省,檢討自己到底是個什麼程度,要認清自己。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存在,自己要明白凡夫一個,連個身見都沒有破,小乘須陀洹的地位都沒有。

  你想想看,這個見惑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都有,你不是凡夫是什麼?五種見惑斷掉之後,身見破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邊見破了之後不落二邊;見取見、戒取見破了,沒有執著,執著是我們講成見,沒有執著。換句話說,邊見是沒有分別了,在一切法離分別了。見取見、戒取見是不執著,邪見破了的時候正知見現前,這種地位在大乘法裡面才叫初信位,十信菩薩初信位,初信位絕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不墮三惡道?他不作惡因了。貪瞋痴真的斷掉了,他不造這個業因,所以他不墮三惡道的果報。我們如果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這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難免要墮惡道。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想想,自己是個什麼樣的身分,在目前是什麼樣的狀況,自己有病總得要曉得,能夠知道這個,這就算開始覺悟,不迷了。覺悟之後要求醫,這段後面覺的兩條的標準非常之高。幻有滅,滅的不是說這個一切色相統統滅掉,沒有了,不是這個。這個滅諸位要記住,是你心裡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滅了,對於一切幻有的分別執著、妄想滅了。心裡面既然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了,空有就不會妨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了。好,這一段就講到此地。

  再翻開來看第八頁,色空的關係明白之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跟前面所講沒有兩樣。這段五蘊表裡面列得就很清楚詳細,這是配百法來對照。色法是造作也有受,有造有受,色法裡面的受是由於心法來的,如果沒有心法,色沒有感受。色是物質,物質沒有感受,它是由於心法起連帶作用。受想行識是心法,受外有苦樂,外是講的身,內是講的心,心裡面有憂喜。捨是說外沒有苦樂的時候,內也沒有憂喜,這個時候叫捨受。就是苦樂憂喜暫時停止了,這種情形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能永遠保持,它就叫做定。我們凡夫也有這個情形,但是,保持不長久,是個暫時的,所以稱之為捨受。想有相跟無相,實際上受就是遍行心所裡面的受心所,想也是五遍行裡面的想心所,有有相、無相。有相是很粗的想像,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無相是微細的相,我們的心念太粗,覺察不到微細的念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他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想,那是很深的定功。

  行蘊裡面包括的範圍很大,你看「遍行五」,這個遍行五裡面它只有三條,因為遍行受想單獨列出來了,所以遍行裡面有三條,諸位可以在這裡註一註,遍行五要包括受想,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條。觸是接觸,接觸之後就作意,然後就有受、有想、有思,這叫五遍行。五遍行裡頭已經有兩條分別成列為受蘊、想蘊,所以遍行裡面有三,「別境五善十一,煩惱二十六,不定四」,這就是行蘊裡面包括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這個底下還要註一下,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二十四個不相應也在這裡面,也是行蘊所攝,行蘊相當的複雜。識就是講的八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這旁邊有個註解,「前釋蘊假體」,五蘊的體不是真的,因為什麼?也是因緣所生法的,不是真的,體是假的。這個地方從百法裡面一配合來說,這是說它的作用,作用也不是真的,這是補出來。

  由此可知,體用都不是真實,如果你在這個裡面當真了,這是迷惑顛倒。可是諸位還要曉得,如果你要執著這都不是真實,那也錯了,所以佛法非常的難講。為什麼跟你講體也是假、用也是假?因為你執著這是真的,所以佛說假。說假的意思是把你執著那個真的打掉,結果把你真打掉又執著都是假,糟糕了,這邊執著它拿掉,他著了那邊,這個真是沒辦法。所以真正佛法聰明伶俐的人,這個打掉,那邊也沒有,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叫大徹大悟,見到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佛法為什麼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真相不可思。不能說真,也不能說假,真假是二法,二就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能把二打掉,真假是二邊。眾生有病,佛說的一切法是藥,病治好了,藥也不要了,要懂這道理。

  《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佛法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個什麼好東西,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現前要不要?要,病太重了,需要這個藥;病要好了,這東西也沒有。所以像永嘉大師人家問他,你老人家怎麼修行,他說「飢來喫飯,睏來眠」,他就修這個行,你們每天是不是也修這個行?他修這個行是功夫到家,沒事。我們現在不行,事情太多,病太多。他沒病了,他沒毛病,在世間沒事,肚子餓了吃飯,睏了睡覺,除這個之外沒事了,這多自在。我們今天要學的境界什麼?讓禪師那個境界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提示,永嘉大師的那個境界學不得,太高了,沒有法子學。懷讓禪師他的境界,「修證即不無」,有修有證,「染污即不得」,這個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適合的一服藥,千萬不可以染污。

  再看下面一段,「契機說法」,這個附帶在此地說明。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簡直是無有法可說。眾生有什麼病,他一看把你問題解決就完了,解開就沒有了,實在是無有法可說,所以說佛不說法。你要是執著以為佛有法可說,這叫謗佛,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這是給我們說明契機說法的原則。「凡夫昧於因果,執有身心」,這是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對於因緣果報這些事理完全不知道,全都迷了,六道輪迴是個什麼事情,統統迷失了,執著有身有心。這個四大肉身這是自己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心理,執著都有,「執著妄有」,事上好像是有,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體用俱不可得,所以佛為我們說法。

  這底下講「方便契機,立有諸法」,建立了許多法相名詞,這些法相名詞都是藥,那個名都是假名,都不是真的。所以比喻當中,經上比喻說黃葉止啼,佛說法就是像黃葉止啼,這是什回事情?小孩在那裡哭,哭得很煩,大人的目的就是叫他不哭就行,用什麼方法?地上撿了一片黃葉,葉子黃了就掉到地下,撿來給小孩,這個東西很好、很值錢,你拿去可換糖吃。小孩一聽很歡喜,他拿在手上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佛說的一些法相名詞就是黃葉,我們這些眾生都是小孩,都在那裡哭,他就騙騙我們,我們不哭了,目的就達到了。佛法也是假的,佛門裡常說以假修真,那假有很多人弄錯了,身是假的,我們要用以假修真,這個假身體很重要,他還執著假身體,錯了,他決定不能見到真實法,以假修真那個假是指佛法。佛法雖是假的,可是用這個假法可以悟入真性,你要是執著這個假身決定不能悟入。

  所以佛為我們建立許多的法相名詞,目的叫「方便斷空」,斷空是什麼?斷滅空,就我們執著這個頑空。「次及人空」,人空就是破我執,「進而法空」,再破法執,「後說中道」,這才到圓滿。這就是佛對凡夫教學次第,一層一層幫助他提升,先建立一些法相,像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最初佛說法,佛對這五個人說法就建立苦集滅道四諦,這些名相都是佛發明的,六度什麼統都是發明的,發明這些名相來教你,來給你說明從這個裡面去悟入。「利鈍不次」,學生根性有利的、有鈍的,利根的人一聽他就開悟了,鈍根的人要用很多的方便,要說很多次他才能夠開悟。像《心經》就是給利根人說的,很簡單一講他就開悟了,利根根性很利的。如果遲鈍的人?那就去念《大般若經》去,六百卷慢慢教你開悟,說得多。說得多,聽的遍數多,長時間的薰習才能開悟,所以這根性不相同。這個說法有深說淺說、有長說短說。這段是顯「人空」,法空都說過了。

  這底下還有,上面這個表上還有,「二乘,不了緣生,執有五蘊;中乘(就是辟支佛),雖了緣生,不達無性」。不知道緣生無性,於是這兩種人他這個人我雖然是空,但是法有,法有就是他有法執,他沒有我執,他有法執,有法執不能見性。所以佛要幫助他破法執,幫助他明心見性。「菩薩,照了諸法,緣生無性,色空中道」,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有菩薩才曉得,因為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才能夠照了諸法,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是人法二空,介紹到此地。

  下面顯示二空的德用,這第三節,「顯示實相,廣引蘊處」。「諸法」是五蘊十二處,「實相六不,本無妄相」,這六不是本經裡面所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叫六不。經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段是總說。諸法把它歸納起來講,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標題裡面是很簡略,這裡面也講到十八界,後頭經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所以這裡面一共是列有三科,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都具足了。這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歸納,宇宙人生統統歸納為這三大類,所以諸法稱這三大類,「真空實相無相狀,況強名實相」。實相只是一個名詞而已,也是佛不得已而建立的,所以你決定不能執著有個實相。所有的分別執著諸位一定要記住,統叫做妄想、叫做妄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了了分明,而無有一念,這叫正念,沒有一樣不明瞭,決定沒有念頭,這就叫做正念。所以正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那是迷惑、那是無明。我們俗話講是白痴,諸佛菩薩怎麼是白痴?他要是白痴,怎能講出這麼多經典,說得頭頭是道?所以心裡確實一個念頭都沒有,又是樣樣事情都清楚、都明白,這才叫做正念。

  如果我們心裡覺得我現在正念現前,諸位想想,你是不是正念?不是跟你說嗎?清清楚楚沒有念頭,你還有個正念,那個念叫邪念。正念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議,所以才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看禪宗裡面在教學,它用的那些手段很巧妙,譬如老師出個題目,「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來看」。你說一句我聽聽,它不叫聽,叫看,看是觀,觀照的觀,結果那個人剛要說話,他一下去用手把那個嘴巴先捂住,堵住它,那個人就馬上開悟,這是一種教學手段。他剛剛要說馬上堵住,說不出來;一說就錯了,一說就落第二意。袓師這麼給他一個手段一實施,他立刻開悟、就覺悟了。如果他要是說出來,他沒有悟,又落到第二意去了。所以說「說得三十棒」,打你三十棒;說不得也打三十棒。為什麼?說得你落在邪見上,說不得你落在無明上,統統都要挨打,沒悟。

  禪宗常常有這種手段,那些手段相當高明都是逼著叫人開悟。而這種手段也不是隨便用的。今天如果我們在這裡打個禪七,我要用這手段,怎麼逼你也不會開悟。祖師善於觀察,看某個人的境界差不多快要到開悟了,就差這一點點,所以用一種方法一提示,就把他這個關口突破。他要沒有到這個境界,沒用,用什麼手段都是枉然,都沒用處。像南泉他那個手段是斬貓,把貓殺掉,他殺了貓這不得了,這是殺生,活活的貓,他怎麼當著大眾面就把牠殺掉,他在殺貓能叫一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非常的手段。如果說你們,這不行,這開了殺戒,這怎麼可以?那個人快要成佛,幫助他成佛,那算了,別幫助他,他還是做凡夫。犧牲一個貓,開這個殺戒能叫一個人成佛,這個功德多大,這個貓犧牲有價值,牠的犧牲幫助那個人成佛,這都非常的手段。

  丹霞度那個老和尚他燒佛像,他這佛像一燒,他把木頭雕的佛像劈開來燒,這是破佛身血,是造五逆罪,墮阿鼻地獄的罪,他把佛像劈開來燒火,老和尚問為什麼燒?我燒舍利。老和尚說木頭佛像哪有舍利?他就是教他問這句話,反過來提示老和尚,每天在那裡枯坐不能成佛。老和尚一聽到他這句話一下子醒過來,就開悟。他看到功夫境界已到達接近成熟的階段,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用個方法引導他突破,他這佛像燒得有價值。一種方法一定叫一個人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可以用非常手段。他不是天天亂燒佛像,也不是天天去殺貓,不是的,所以要明瞭,佛法的手段非常靈活不是死的。我們曉得佛法在某個階段當中,它有某一種用途,只要運用得靈活,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如果用錯了,就增長邪見,增長無明。佛法能救人也能害人,就跟藥一樣,藥能夠治病、能夠救人,人吃錯了藥,也能夠把病加重,也能把人吃死,在乎你的運用。自度度他都要曉得如何來運用佛法,才能夠成就自己,利益眾生。所以一定要曉得佛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裡一開頭就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它的意思錯會了。

  『諸法空相』到底是怎麼個空法?這部經上說了六句六不,它又不生,它又不滅,它又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它的空相。所以這個空不是沒有,是有,當下就存在。底下給我們解釋說,「事理設喻」,從比喻當中說明,「從俗諦觀事相,因緣有此六者」。俗諦就是我們凡夫所看的,我們看一切事上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我們凡夫看的是這個樣子,凡夫為什麼?著了事相,著了相。著了什麼相?就是著了生滅、垢淨、增減,著了這些相。「從真諦觀理性,法相無此六者」,俗諦是看事,從事上觀察,真諦是從理上觀察,事上有,理上沒有。理上確實沒有,理是從真性上講的,性上沒有,性體裡頭沒有,再跟諸位說,質體裡頭也沒有。我們在《十四講》裡面第二講跟諸位講過理事,講過體相用,體裡面有性體、有質體,性體是真理,質體也是真理,性體裡面當然沒有,本來無一物。質體裡面雖然是有相,相當中的生滅、垢淨、增減找不到,決定沒有。

  底下的比喻就從質體上來比喻,從事理上來講。「金瓶喻」,金瓶拿這來做個比喻,金器的比喻,把金比作性,瓶是是個相。「瓶壞為金沙,沙是金」,沙金就是瓶之金,這是從質體上來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科學所觀察的一切現相,一切物相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的。如果從基本粒子上來看,沒有生滅、垢淨、增減,確實沒有,所以能夠看到這一層就相當智慧,不至於再有這些分別執著,你的平等心才能夠現前,平等心裡面生智慧。諸位要曉得不平等心裡頭生煩惱,生貪瞋痴慢等這些東西。平等心裡頭絕對不生,平等心現前得大自在,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得大自在、大安穩、大安樂這是真的,那是真正的人生,是真實的受用。

  從比喻上能夠體會到這個情形,這種金瓶喻是古人比喻,現在的科學對於佛法可以說幫助不少。古人在科學、科技上沒有這麼發達,他就能體會到這麼深的層次,我們不能不佩服。現在藉科學的發現,打開佛經對照一看,不難悟入,從前人很難悟入。「性相色空,仍歸中道」,這就歸性,這就是前面金瓶比喻是體相用裡面的質體,質體怎麼樣?還是歸到性體。中道是性體,性體才是真正的本體,質體也可以說是本體,宇宙萬物的本體。性體是心物之本體,質體裡頭不帶心,只是物的物體,性是心物的本體,所以是性相色空還是歸到中道。

  這邊是「採古註一」,古人對這個註解的很多,說得很多,諸位要想知道的話,讀《心經詮注》。《心經全注》裡面就註解得很多,這個地方只取一條給我們做參考。「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這個實在還不好懂,我們拿電視螢幕上來看這個好懂。真空是什麼?就是電視的螢光幕,它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的。你看現在現的色相,色相現起來它生了沒有?大家曉得,它沒生。那個色緣謝了,沒有了,那個空滅了沒有?它沒有滅,這容易體會到。再一想,我們照鏡子,照鏡子也可以能體會,鏡子好比是真空,照的時候我們色相現在裡面,這是緣,照的時候有緣,這一照它有色相了,它緣雖然緣起現這個色相,這個鏡子裡頭有沒有生個相?我們曉得,不生,鏡子裡頭確實不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緣謝了,人離開不照了,鏡子乾乾淨淨的,那空裡頭有沒有滅?鏡子本體沒有生滅。所以你們每天早晚照鏡子,就要想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不就叫做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嗎?

  早晚念《心經》,你念的是文字,著了文字相,著了心緣相,著了言說相。如果每天照鏡子的《心經》,什麼相都不著,那是真正的《般若心經》。天天早晚都要面對著《般若心經》不開悟,有什麼辦法?不開悟。天天看電視,天天看電影不能悟入一真法界,真冤枉。你要真正會通會通了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一真法界!哪一法不是實報莊嚴土!面對這個我們不會,為什麼不會?迷了,全迷了,理事統統都迷了。諸佛菩薩理事都不迷,真正佛法的修學要在生活當中去修學,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如果真正體會到整個生活就是佛法,這些經典都可以不要了。這頭四句就是這個意思,這頭四句講不生不滅。

  第二行裡面講「不垢不淨,隨流不垢,出障非淨,德滿不增,障盡非減」。我們還拿鏡子來做比喻,我們曉得垃圾堆很骯髒,鏡子照到垃圾堆裡面,鏡子有沒有染污?鏡子裡確實有垃圾堆,鏡子不染污。鏡子再照一個非常清淨的寶石、金剛鑽,照到裡面了,這鏡子有沒有乾淨?鏡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心在境界裡面沒有淨也沒有染。心能現相,識能變一切現相,心與識都是不垢不淨,染淨從哪裡來的?染淨從心所裡面來的,心所煩惱裡頭來的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染淨這個念是虛妄的,是錯覺,不是正覺。諸法隨流,隨流就是隨緣,隨緣變現,它不垢,就是從物體上來觀察。那一堆垃圾也是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那一大堆黃金、金剛鑽還是基本粒子組合的,沒有兩樣。你一看,分析它的本體是一不是二,價值完全相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怎麼就是迷惑到這種程度?糞土不值錢,黃金很值錢,這是虛妄的,那是人給它的價值。黃金跟糞土放在一塊,黃金不會說我比你高貴,糞土說我不如你,不會,絕對是平等的。一切的不平等是人為的,人要把黃金看得那麼重,所以它價值才高。一張美金跟一張台幣,統統是一張紙,有什麼兩樣?為什麼它一張就抵得我們四十張?沒這個道理。你要曉得都是眾生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平等,沒有垢淨,沒有增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佛心清淨,給他住個黃金屋,給他住個小茅蓬,他同樣感受,為什麼?平等的。黃金屋也是基本粒子造的,小茅蓬也是基本粒子造的,原料完全一樣,原料一樣當然價值就相等,沒有貴賤之分。所以貴賤是眾生的迷惑,好醜也是眾生的迷惑,染淨還是迷惑。如果不迷了,你就觀察到一切萬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真相。空,空的什麼?把生滅、垢淨、增減空掉,沒有了,空的這個。不是外面東西沒有,統統空掉了,不是的。外面這些物相空不了,為什麼?有體它當然就有相。譬如黃金是體,這個器具是相,我們現在只要黃金,我不要這些器具,誰能把黃金拿來?拿個金磚,有磚的相,我不要相;拿個金條,條的相。我都不要相,我只要黃金,你們誰有本事把黃金拿來?拿不來。掏出來金沙,有沙的相,不是光光做成瓶、做成鐲子、做成首飾的相。它的體都是相,所以相不能滅,相能變,不能滅,諸位要記住這個,有體就有相,相可以變,相不能滅,所以它不滅。

  它既然不滅,它當然就不生,所以它只有變,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個意思要真正懂了,其他的問題統統都解決,那些都是小問題,因為生滅是根本問題。八不中觀裡頭不生不滅也是根本問題,你說六不最重要的就是前面這兩種。而前面兩種實在講最重要就是一種,你要知道不生當然就不滅了,有生才有滅,不生哪有滅?所以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真正懂得不生,這個智慧就高了,知道一切法不生,你要是真正體會到,契入了一切法不生,你就叫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菩薩不得了,七地菩薩,七地、八地、九地是無生法忍菩薩。十地、等覺、跟如來果位叫做寂滅忍的菩薩,那個位次還高。但是我們一般講無生法忍,把這個尺度放寬一點,不要要求得這麼嚴格,圓教初住就可以稱為無生法忍菩薩了,就是見了性。或者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曉得一切萬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滅、不常不斷,這叫「諸法空相」的意思。

  「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反此以顯真空之相」。有為法是在迷了真相之後所產生的,有為就是生滅,就是生滅、垢淨、增減這一套,這一套東西統統叫有為法。捨掉有為,真空就現前了;換句話說,捨掉這些東西,這個都是心裡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東西統統捨掉之後,清淨心就現前了。無為法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有了這個東西就是三心二意,我們世間人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什麼?什麼叫三心二意?世間人不懂那應該,學佛的人要懂。三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心意識是三心,二意是指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要懂得。佛法樣樣教你明瞭,不迷惑、不糊塗,你就曉得佛法對於中國文化影響之深。這些術語全是佛法裡面的,而為我們世間普遍在運用,用久了不曉得這個話從哪來的,不知道出在哪裡,不曉得它本來的意思。

  三心二意就是講分別執著、妄想無量無邊,第六意識無量無邊的分別,末那識無量無邊的執著,阿賴耶就落無量無邊的印象,這個東西就是生滅、垢淨、增減,就是這套東西。所以離心意識,本性就現前,真空就現前,清淨心就現前,一心不亂就現前了,所以不把這些東西給它清除掉不能成就。如何清除?要把它看破,曉得它是虛妄不實,真正看破了,縱然有這些東西不妨礙了,真妄不礙。前面不是說過了嗎?幻有不礙真空,幻有就是什麼?就是生滅、垢淨、增減這一套。生滅不礙不生不滅,不障礙它,迷了就障礙,悟了不礙。所以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得大自在,真正有受用了,不礙。你不悟就有障礙,悟了就沒有障礙。

  後面一條是引近代科學上所發現的,「近人語:能力不滅,近言性」,跟佛家講的真性接近。「物質不滅,近言色」,這佛法裡面講的相分很接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佛法。這段這是作用裡面的總綱領,說明諸法的空意,諸法空意。下面經文這是分別來說,就是三科,三科就是三個小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請看經文: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句是五蘊,就是一小段,第一個小段。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是第二個小段,這就是十二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第三個小段,十八界,十八界它省略掉了,『乃至』,把它省掉。表裡面統統都列出來,經文裡面省略了。前面總說諸法空相,現在是別說諸法空相,具體給我們說出來,是叫我們對於一切法,一定要認識清楚。先說第一個小段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表裡面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所以把它分開來列。叫五蘊,這蘊是積聚的意思,這表底下看第二行,「積聚義」,蘊是積聚義,五種它能夠積聚一切法。像我們現在講基本粒子是色,它可以能夠積聚無量無邊的法,這就叫蘊,蘊就是這個意思。它排列的方式不相同,組合不相同,就現宇宙人生森羅萬象。可是它基本東西是一個,原料是一樣的、相同的,做出來東西不一樣,諸位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就叫蘊。它也叫做五陰,陰是「陰覆義」,就是蓋覆。你要是迷了,要不覺,它蓋覆你的真性,它蓋覆了真空,它會起這個作用,悟了就不起作用。所以迷了的時候它有障礙,迷了的時候理事有礙,事事有礙;悟了的時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悟了就無礙,迷了就有障礙,障礙重重,苦不堪言。

  「陰覆義,妄相煩惱蓋覆本性」,這個妄相煩惱統統是迷,妄相是指外面的色相,你迷了色相,迷了色,那個煩惱是迷了心。迷色就有妄相,什麼叫妄相?你在這個相上產生了生滅垢淨這個念頭,這是妄相。不曉得一切相是平等相,不曉得這個一切相是無礙相,你不曉得,在相上迷了。迷了受想行識就生煩惱,這個心法就起了障礙;如果悟了障礙就沒有了,生滅、垢淨、增減也都沒有了,那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積聚義,由此五法積聚成身」,我們身是五蘊之身。「由此積聚塵勞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統統是色心變現出來的。隨緣而有真如不變,你看,前面我舉了個鏡子照東西的比喻,真如不變、真性不變,清淨心永遠不會變。這些一切現相隨緣而有,緣聚而現,緣散而滅,其實這個裡頭並沒有生滅,好像是有個生滅,實在沒有生滅。

  如果諸位同修在這七天當中,在這段經文要悟入,現在心開意解,生死了了,有沒有生死?沒有。緣聚好像有生,緣散好像有滅,其實根本沒有生滅,了生死。了生死有沒有生死的相?有,了是徹底明瞭,明瞭生死就是不生死,生死跟不生死是一不是二,你就不會貪生怕死。像僧肇大師「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好自在,他那裡殺頭去了,殺頭了猶如斬春風,你看看自在不自在?他為什麼有那麼自在?他曉得不生不滅,緣聚緣散,根本就沒有生滅,得大自在。一般人要拿個殺頭嚇得不得了,這是恐怖得不得了,你看他沒事情,猶如斬春風,你看多自在!真的給諸位說,沒有生死。所以你們在醫院裡去遇到鬼,還怕鬼的,那是冤枉,冤枉這是。所以你真正開悟了,智慧現前了,「度一切苦厄」,一切恐怖都沒有了,這大自在。迷人才有恐怖,悟了的人沒有。所以這事實真相一定要了解,佛法所求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這就是佛,佛是覺而不迷,真正覺悟,絕不迷惑。他處一切的事自然就處理得非常恰當,不會有顛倒錯亂。迷人沒有法子,迷人做事情,沒有不做錯事,因為他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所以很容易做錯事情。

  其實這個三科,一科明瞭了,其他的也統統都明瞭,為什麼?一而三,三而一。萬法歸納為五蘊,也可以歸納為十二處,十二處就是五蘊,五蘊就是十二處。詳細一點再歸納為十八界,這個裡頭可以說是簡繁不相同,意思完全一樣。十二處裡面有六根、有六塵,這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這個六根裡面有五條是色法,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意是心法,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是色法。你看五蘊裡面講色講得簡單,只講了一個字,十二處裡面講色法,講了十一條。五蘊裡面講心法講四條,十二處裡面講心法講了一條,你就曉得它們說法開合不相同。這個地方也跟諸位說一說,為什麼佛有這種分法?因為一切眾生有人迷心法迷得重,色法迷得輕;有人迷色法迷得重,色法迷得輕。迷得重的就要詳細的說,迷輕的略略提一提就行了,他不是迷。如果說心法、色法統統都迷的,那就全都要細說,十八界是對全迷人講的。五蘊是對於迷心法人講的,十二處是對迷於色法人講的,所以才有這三種歸納法不相同,是對三種迷色心不同的人而說的。

  十八界裡面叫根塵識,六識是心法,六根、六塵這個裡面有十一種是色法,有七種是心法。七種裡面,這根裡頭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意是心法,這個意在於六識。六識裡頭這個地方用的名詞,是「看、聽,嗅、嘗、感、念」,是用這六個字來代表。但是在佛經典裡面,他也是用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用這個名詞。此地是避免與這個六根名詞相同,所以變了一變,但是,在佛經裡面六識的名詞跟六根的名詞完全相同。眼根,眼識;耳根,耳識,是這麼說法的。這樣變一變,我們初學的人會看得更清楚。這是對色心統統都迷的人,佛給他說十八界,十八界裡面要跟諸位說一說的就是六識。六識,世出世間常講見聞覺知,這個看就是見,眼識是見,耳識是聞,嗅嘗感都叫覺知,念就是分別,這是十八界裡面只講到第六意識。嚴格的來說,它沒有五蘊包括得大,五蘊裡面講到第八識,十八界裡面,六識只講到第六意識,所以這個意識就是分別心,第六意識分別心。這後頭有註子,剛才我已經說過了,我沒有注意看到這條,後頭有附註,「蘊處界分合說」。色有根有塵,「為迷色重者說」;心識,「為迷心重者說」;十八界是為「全迷者說」,心法都迷。這念念就可以了。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個題目「綱乙」,是第二個大段,「示緣聲法空法我執」,這一節比前面要深一點了,境界又提升了。人我空了以後,進一步一定要提升到法我空,就是這個法包括了世出世間法。對學佛的人來講,特別著重在出世間法,就是佛法也不能執著,這下面就講佛法都不能執著。前面講這世間法,我執空了,世間法也空了,現在再告訴你出世間法也空,也不可以執著。你看,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有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講了那麼多嗎?現在又把它否定了。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沒有這些,這是告訴你什麼?你用這個方法破了我執,斷了煩惱的習氣,超越三界,你還是有這個十二因緣。我這個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我是修十二因緣成功的,十二因緣還沒放下。譬如說我有病,我吃這個藥好的,現在這個藥我還繼續在吃,病已經好了還在吃藥,藥沒有放下,沒有能算完全健康,還在吃藥不能算完全健康。藥不要,藥不吃了,這才真正健康。十二因緣對治你的毛病,對治完了之後這個東西不能要,也沒有,那樣才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不能見性。

  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告訴諸位,像念佛,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一定要曉得的。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再告訴諸位,這是更親切的問題,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不是法?是法。我們用這個方法到功夫成片,這個法不能捨,一捨就不得了了,為什麼?病沒好,病沒好藥不能離開。繼續不斷的念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達到了還要不要念?念到事一心不亂之後,還要有這個法執,不能到理一心。所以這個法執可以幫助你達到事一心,你要不用這個法執不能到事一心。這是開始學佛一定要固執,經上給我們講「持執名號」,這種執著是對的,就叫做「擇善固執」,這是善法要固執。可是念到事一心之後,我們這個佛號還念不念?還念,不是不念了。念有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叫三輪體空,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在事一心之前是執著的念,真正是執著來念。

  到事一心之後不執著念,那就是讓大師所講的「修證即不無」,念佛則不無,我天天念佛。「染污即不得」,什麼叫染污?執著是染污。我雖然念這句阿彌陀佛天天在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能念的我相,無所念的佛像,亦無當中所念的法相,俱不可得,還是天天在念。你看,等覺菩薩,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可見得他不是不念,他還有念,他那個念跟我們念不一樣,我們念是執著,他念不執著。這就是說明,理不廢事,事不廢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念不礙理一心清淨,理一心清淨,也不礙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沒有障礙的。執著就有障礙,執著這個佛號,這個佛號了不起,我就靠這個佛號得的事一心不亂。我再依靠這個佛號得理一心不亂,得不到了,為什麼?你有執著。沒有執著再念下去就能得理一心。因為執著是染污,一定要曉得,就是到這個地方把法執也空掉,道理就是在此地,你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句經文我們念下去: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四句就是無十二因緣,前面『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無十二因緣的流轉」。底下這個兩句,是『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無十二因緣還滅」。這個表解在《佛學概要》裡面給諸位講過,順著這個順序,無明緣行,行緣識,順這個順序就是生死輪迴,也就是六道輪迴的理論。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是依這種道理形成的,依這個理而現的,有這個理當然有事。下面是反過頭來,這就是還滅,「還滅涅槃門,滅道二諦」,所以緣覺修行他就是還滅;凡夫流轉,是上面這個箭頭所指的,這是六道凡夫。辟支佛他們聰明,他能夠反過來就出了三界,超越輪迴這是緣覺乘。

  下面是「四諦苦集滅道」,這個我們也不要細講了,因為在《十四講》裡面已經講過,兩個科目連起來講,這個地方省了不少事情。可是諸位一定要把這表解的內容記清楚,特別是四諦。四諦這個表解記得牢牢的,能夠默寫得出來這是最好,因為這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也是佛學常識的基本常識。你要是能記得牢,常常能幫助你觀照,可以解決你不少問題。要記住「身心酬業」,這是講什麼?就是我們一般凡夫他生命的價值,他生命的意義,就是這個。「患累逼惱」,幹這個,這是你眼前所受的,我們現前所受的。現前所造的「起惑造業,招集來苦」,這我們現在幹的,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造作?如果是這樣造作沒有法子出離輪迴,為什麼?天天還在造輪迴的因,怎麼能夠脫離輪迴果?要覺悟。看看那些諸佛菩薩他們所幹的,「結業已盡,無生死累」。業是業因,他不造業了,所以他超越六道生死,他不造業了,這是他們的果報。他怎麼得這個果報?他修道,「正助雙修,能至涅槃」,涅槃就是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了。正助雙修,如果我們從原則上來說,正修就是修清淨心,自淨其意,這是正修;助修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助修。

  我們在此地為諸位同修提供的持戒念佛,而這一本《西方公據》是費了很多時間、心血選出來的,選出這四樣東西合訂在一起,就是持戒念佛。這本裡面四樣,前面三樣是正修,都是叫你念佛的,末後一種《釋門法戒錄》是持戒,我們今生修行有這一本書就夠了。所以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提倡印經,這些年當中大概印了有一百多種,恐怕已經超過六十萬冊了,數量也算不少。這個風氣已經帶動了,現在是全省各地方印經的風氣很盛行。所以我這個地方以後就不印經了,已經有人印了,風氣帶動了。可是我雖然不印經,我印一種,哪一種?就是《西方公據》。就是《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會本我要重新編,還沒有編出來。將來我印經就印這兩種。希望全世界人每個人人手一冊,其他的經我都不印了,為什麼?其他的經一生不能成就。這個經一生決定能成就,不要搞得太多,一門就行了,決定能往生,決定能見阿彌陀佛,一門深入,不要再多搞。我們現在就提倡一門,其餘那些經讓別人去印去,我們專印這一種。

  所以這四條十六句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十二因緣跟四諦法都通大小乘,可以說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一般把它看作小乘,因為是小乘人主修的,大乘人是助修,用它來助修,小乘人是主修。小乘人把四諦、十二因緣能夠捨掉,他就超越了,就是我們佛門常講迴小向大,他就進入大乘,不再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就入了菩薩的境界。小乘是正覺,正覺雖然有執著,這個執著對的,沒錯,正覺;把這個放下就正等正覺,等是什麼?等於佛。佛是一切法都不執著,他也不執著了,所以他這個正覺等於佛,等於佛的正覺是菩薩。而這個菩薩,諸位一定要明瞭,菩薩裡面有真菩薩,所謂真實的菩薩,有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像菩薩,不是真的,他也修六度,他也修萬行,也修大乘法門,天天念經,也照這個去做,他不是真菩薩,叫權教菩薩,相似的菩薩,有一點像不是真的。

  真菩薩的標準,《金剛經》上有標準,你看「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不是菩薩,不是什麼?不是真菩薩,不是實教菩薩,他是權教菩薩。我們今天這個台灣一年都有幾次受戒的,你們到哪個戒壇去受菩薩戒,就變成菩薩了,但是那個菩薩在《金剛經》上不承認的,因為什麼?你四相都有,那不承認的。必須四相破盡了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這個菩薩的標準,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因為這個時候才是名符其實的正等正覺,這正等正覺,所以正等正覺是從這個標準開始。像《大乘起信論》裡面、《楞嚴經》上,統統都是用這個標準。《華嚴經》上、《法華經》上都是這個標準,正等正覺的標準。

  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一個人。底下這段,「綱丙,無證果相」,這才是圓教的佛果,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這個時候就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你看它這個修學層次,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真的講得清清楚楚,簡要詳明。《心經》真的是好文章沒有話說,世出世間來說一流的文章,把它念背是應該的,而且要背得很熟。不但要把它背得很熟,諸位如果要真正學佛,連這個小冊子裡面所有的表解都背得很熟,都能夠默得出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就可以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要統統記不得,怎麼觀?觀不起來。這觀照初步功夫,就是境界一現起來馬上就能想到,想到佛說這個方法,立刻就能對治,就能治病。譬如有病了要吃藥,藥忘掉了,那也沒用處,治不好的,必須把這個藥常常記在心裡頭,隨時對治那才管用。其他的經太大了,這個經小,容易受持,愈是小愈容易受持。這個經幫助我們念佛法門有很大的用處。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午兩個小時可以講圓滿,沒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