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般若心經  (第二集)  1984/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6-0002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表解第二段,「照見」。這是這一節裡面解釋第三句: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兩個字就是修行的方法,也是真實的功夫。此地的解釋,是依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來說明觀照的方法。表裡面列的,「照見,為三智用」,這三種智此地也有,我們在《佛學概要》裡頭講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觀法有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深,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就是諸法總相。「假觀深,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俗諦就是別相,就是諸法的別相。空觀是從體性上看,如果從一切法體上去觀察,性體畢竟空寂,如如不動。質體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道理。《中觀》裡面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都是真正看出一切法的真實相。如果觀察到一切法空了,你這個見思煩惱當然是不可得;換句話說,見思煩惱從哪裡來的?都是以為這些假法是真的。執著這些假的以為是真的,在這個裡面產生了錯覺,由錯覺裡面再起貪瞋痴慢,起這些錯誤的念頭,壞就壞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要曉得這個身相不可得,你的煩惱就去了一大半。你今天貪外面的境界,誰貪?我要得到它,誰得到它?一定要有智慧,不能迷惑。

  往深處去觀察,你要說這個身是自己,這是虛妄的,身裡頭沒有我,這是連現在科學家都曉得,我們的身體裡面這些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有細胞滅了,也剎那剎那生了,那個剎那滅是不是我剎那剎那的死掉了?我們這個毛髮、指甲也是我,過了幾天剪掉了,我為什麼把它剪掉?頭髮也是我,為什麼把它剃掉?如果樣樣都是我的話,那我就太多了,究竟有多少個我?每個細胞都是我,那到底是多少我?將來成佛你要成多少尊佛?手是我,有的人手斷掉他還存在。所以要曉得身上、身體裡頭找不到我,你那個貪瞋痴慢、患得患失都是假的,那叫見思煩惱。沒有這個事情,你以為有這個事情才叫煩惱,如果真有這個事情,那佛絕不會反對,絕不會叫你斷掉。真的裡頭沒有,全是假的,看破這一層,曉得萬法皆空,這是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在《佛學概要》裡面討論過,這是一切法的總相,能往這上去觀察,一切智才能現前,就是知法總相,見真諦,就是見到一切法的真相。

  假觀?假觀是看因緣生法,所以前面講的空,空不是沒有。空觀再深,這個現象在不在?存在,不是不存在的。這許多現象全是因緣生法,緣聚相就現,緣散相就滅。這樣對於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相用、事理,樣樣都明達,明瞭通達,不迷了,我們俗話常說無所不知。這個塵沙是比喻,就是一切事相像塵沙那麼多,你沒有一樣不知道,這種智慧叫道種智。道種智現前,斷塵沙惑、見俗諦了,這是菩薩的智慧。我們要問了,到底到什麼樣地位的菩薩就有這樣的智慧?禪家常說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了這個智慧就現前了。《壇經》裡面六祖大師所表現的就是這個境界,破了塵沙惑。他如果不破塵沙惑,你看他沒學過的東西,別人向他請教、來問他,他都知道,塵沙惑破了就有這種能力。什麼東西不要學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需要學,也不是不學。給諸位說不學不曉得,也不是需要學,這個智慧從哪來的?一接觸就知道了,不接觸的時候不知道,所以他要五十三參參學。

  心地清淨,人家一問就知道,不問的時候不曉得,自己也沒想到,為什麼?他從來不想。他從來不想,他不用分別、不用執著心。可是一問的時候自自然然就反應出來了,這種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不是學來的。自然智這經上常常講的,這在圓教初住菩薩就斷塵沙,塵沙斷盡了而且分破無明,破無明要中觀的智慧,二邊都要離開。空觀是知道一切法空,假觀是知道一切法有,所謂真空妙有。空觀是知道真空,假觀是知道妙有,中觀是真正明瞭空有不二,空有俱不可得。這樣才真正覺悟到一切法一,真正曉得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不但理是一,相用無不是一,《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這是達到最高的境界,事事無礙,這才能破無明惑,一切種智現前了,見中諦理。所謂照見是要依智慧,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用的是智慧不是用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他都不用,他用的是智慧,這是天台家所講的三觀。

  而在佛經典裡面也常常跟我們講轉識成智,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用分別心,就是妙觀察智。眼見一切色法不分別,你就不是用的識;如果分別心起來,就迷了,就用識,不是用的智了。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面起了執著,執著不是智,執著是第七識(末那識),用識決定是迷。所以這起心動念之處,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時時刻刻要曉得,我這個念頭起來了。譬如像學了唯識之後,你知道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這個念頭一起,馬上就曉得它是哪個心所在起作用,這就是智慧。起心動念不曉得這個心是從哪裡起來的,這迷惑顛倒,那就失去了觀照。所以觀照是內外明徹,外這一切境界上明徹,內裡頭是自己起心動念,哪個意識、哪個心所,他起現行、起作用的統統都曉得,這才叫做照見。所以菩薩用這個心是智慧的心,我們凡夫用的心是迷惑的心,迷了的心就叫做識,覺悟的心就叫做智。所以智跟識是一樁事情,悟了時候叫四智,迷了時候叫八識。觀照是要用四智菩提,是要用這三種智慧。

  怎麼說「照見五蘊皆空」?這要用慧才能照出五蘊皆空。我們今天在境界裡面五蘊是有,五蘊不空。菩薩眼睛裡面看的五蘊是空的,五蘊有沒有?有,當體即空。所以在五蘊法裡頭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他受用自在,受用自在就樂。我們今天在五蘊法裡面,我們以為它是真有,不知道它是空,我們有受用,受用得不自在,受用得好苦,這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現在看看五蘊到底是怎麼空法,菩薩照見的真實相是什麼?這個表裡面給我們列出來,這是菩薩智慧觀照的真相。「五蘊」就包括了身心,擴大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本體就是五蘊法。那它可以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在佛法裡講身心,身是物質,心是精神的部分,整個宇宙不外乎這兩大部分。身是色法,色是前面跟諸位說過,地水火風四大就是眾微聚,微是微塵,是這些微塵聚集而有的。

  什麼叫微塵?底下這個比喻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佛眼觀察為我們說明的。這個兔毛很細,比羊毛要細多了,兔毛尖端上一粒微塵,這個微塵落到尖端上,它不會搖搖擺擺,不會掉下來,可見得這微塵很小,相當小。羊毛塵把它分成七分之一這就是兔毛塵,兔毛是更細,兔毛塵再把它分成七分,這七分之一就叫水塵。水的密度算是很大,但是在高度的顯微鏡之下去觀察,它的空隙還是很多。這一粒塵可以在空隙裡面游來游去沒有障礙,這個叫水塵。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這個地方有,這個七分之一更小了,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就是指金屬,金屬密度比水又要大得多,可是裡面還是有空隙,還是有空間,很小的物體它在這裡面,還是可以自由的在那裡活動。

  金塵再要分成七分之一就叫做微塵,此地叫「實極微」就是微塵,我們一般講微塵,經上也常常說是微塵。微塵還可以分,再分為七分之一,就叫做色聚極微,此地叫「色聚微」。色聚微還可以分,再分為七分,那個七分之一就叫做「極微之微」,諸位把這個名字記住,極微之微。極微之微不能分了,為什麼?再分沒有了、空了,所以極微之微又叫做「鄰虛塵」,就好像跟虛空做鄰居,不能再分了。這種情形跟我們現在科學的觀察,好像在物體裡面看到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確實它在金屬裡面、在水分子裡面它還是活動的。它還是有很大的空間,還是在活動。

  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事情的時候,是在三千年前,就以現代外國人的考察,也承認在三千五百年前,那個時候這些科學工具統統沒有發明,釋迦牟尼佛兩個眼睛就看得這麼清楚,比現在科學儀器還要高明,這我們不能不佩服。現在講原子、講電子、講基本粒子,名稱不一樣,佛法講微塵大家好懂,普遍人好懂,微塵很細的。一切物體、物像都是這些東西積聚的,這個地方說「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見」,這個天眼是講阿羅漢的天眼。阿羅漢能夠見到實極微。最後的兩種,阿羅漢也見不到,那就是色聚極微跟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都見不到,那就是如來五眼、以及大菩薩的法眼可以見到。

  這是說一切的色法不是真實的,今天科學家也明白這個事實,整個的宇宙森羅萬象,只是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所變現的,基本的東西完全是一樣的元素。所以,你就曉得一大堆金鋼鑽擺在那裡,跟一堆牛糞,你給它仔細觀察,一樣的東西變出來的。都是,一大堆金鋼鑽也是一大堆原子、電子積聚的,那一堆牛糞也是原子電子積聚的,沒有兩樣。而後才曉得萬法平等,一切法裡頭沒有好醜貴賤,完全是平等,色法裡頭真正平等心現前了。如果你在一切色法裡面還有好醜,還有種種不平等的心,你是迷,沒悟;悟了的人,一定是平等的,一切色法裡頭平等。因為什麼?本來平等。不是硬要你看平等,實在是平等的,它是依著同一個元素造成的,並不是第二樣東西。如果你自己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所謂一切萬法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轉變,換一個排列的方式就行了。有這種能力,你在一切物質享受上怎麼不自在!所以你要想得到這樣的自在,那這是世間最大的科學家,這屬於科學。

  我們今天世界上這個科學家還不行,曉得這個理論沒有辦法隨心所欲的來改變,沒有法子。所以真正要學科學,要學到尖頂、尖端的科技,這才真正是尖端。我們現在的科技是皮毛科技,學這種尖端科技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都有這個本事,你看,他想吃飯,這一動念頭,把電子、原子一組合,變成各種菜擺在面前,盡情的享受,享受完了之後再把它一分解,統統變光了,連碗筷洗都不要洗。今天我們這科學也承認的,的確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曉得怎樣變法。他有能力變,隨心所欲的去變。所以講科學也講不過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法子,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太多了,你要不去那真是太愚痴、太傻了。你在哪個世界去學,你要學多久才能成就,未必能夠學到顛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是現成的,不要多久,樣樣都學會了。這是說色法是空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又體會到一樁事情,所謂阿羅漢的天眼、菩薩的法眼、如來的佛眼,原來都是智眼,都是智慧。就是那個智慧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阿羅漢的智眼比較淺一點,佛菩薩智眼比較大一點,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再看心法,五蘊裡面這是將心法歸納為四類,受想行識,括弧裡面是配八識來說的,配八識這個受,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想就是第六意識,行就是末那識(第七識),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是配八識說的。如果要是配百法來講,這個意思是更清楚、更明顯,要配百法來講,色就是十一種的色法,內五根,我們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外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百法裡面講色法有十一種,這十一種色法。這個受就是與心王相應的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裡面的受,這一個心所單獨提出來,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它的作用非常之大,這是五遍行的受心所。想也是五遍行裡面的想心所,五蘊裡面遍行心所裡頭就佔了兩個。五十一個心所去掉兩個,還有四十九個,那四十九個心所統統在行蘊裡頭包括的。所以行蘊裡面有四十九心所,都叫做行,行就是行動造作,它來幫助你造作。識這是講八識,從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全部包括在這個識裡面。所以要配百法來看,這個意思很容易看得明白,而且沒有疑惑。這就是五蘊,就把百法裡面的有為法,全部包括在裡面。這個有為法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二十四個不相應也在行蘊裡面。行蘊裡面包括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心所包括了全部的有為法,五蘊就是有為法。

  再看看《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豈不是萬法皆空,身心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百法從內看是我們自己身心,從外看就是整個宇宙,內而根身、外而世界全是假有。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想成無上道,要想三種智慧現前,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成就;你要放不下就是迷惑顛倒,就是障礙。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得要把娑婆世界的身心放下,才能夠與極樂世界相應。這句句都是給我們說的真實話,我們要覺悟、要明瞭。這是「照見五蘊」。

  再看看底下「皆空」,這是把五蘊它的真相,五蘊就是包括身心世界,身心世界的真相說出來了。「空」,在佛法裡面它的含義非常之廣,有很多種講法,「各經舉釋各有異,有一至二十之數」。像《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種空,但是空不當作無講。空就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諸位想想連二、三歲小孩都曉得,還用得著佛菩薩來跟我們開導嗎?這空裡面什麼都有,什麼都有又空,奇怪了,所以這個經底下就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很不好懂了。五蘊就是空,空就是五蘊,這樣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為契時機語有異」,佛為什麼講十八種空?為什麼講二十種空?都是為了契機而說的,這裡面把它歸納「約有四義」,約是歸納的意思,把它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意義。第一個是「空無義」,空是沒有,「因緣所生,自體不實」,就是無自體,空無自體。譬如說我們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法,它有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是這幾張紙裝訂起來的,拆開來之後,那一張紙不叫它書,書的相就沒有了,這幾張紙湊起來是一裝訂就是書,裝訂起來跟那個拆開來,書的幻相有生有滅,書的體?書根本就沒有體。裝訂起來它不生,從體上講這書不生,拆開來書不滅,沒滅,它的體都沒有生滅,拆開來,還是這麼多張。散開來,裝訂起來還是它,從自體上講它沒有體,唯有沒有體才沒有生沒有滅。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統統是如此,沒有一法例外的。我們看東西要從這上去看,從這上去看你就會證得無生法忍,曉得一切法真的不生不滅。這一切現象是什麼?緣聚就現相,這一張紙一張紙是書的緣,聚集起來訂了書的相現出來;緣散就滅了,拆開來一張一張紙分開,這個書的相沒有了,就滅了。

  其實它的真相沒有生滅,緣聚亦不生,緣散哪有滅?有沒有書這個相?有,又不能說它沒有。你要執著一定有,錯了;你執著一定沒有,也錯了。從這個裡面去體會它的真相,真相是什麼?非有非無。這個非有非無就是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緣聚亦不生,緣散亦不滅,要曉得這個道理,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這是一種智慧的觀察,無有一法不如是。所以我們在一切法裡頭心平等了,沒有高下,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捨,一切法隨緣自在。緣不現前的時候不攀緣、不追求,緣現前的時候也不排斥、也不拒絕,這就自在。所以佛法講隨緣而不攀緣,這樣才得大自在。心裡面絕不生一個妄念,起心動念就是攀緣,就錯了。佛菩薩他是一切受用自在,人家在這境界裡頭。

  我們今天在這境界裡面也有受用,為什麼不自在?起心動念。順了心,他生煩惱,歡喜心是煩惱,不順心的時候生瞋恚心。貪愛的心將來要墮餓鬼道,瞋恚的心將來要變地獄道,那個六道輪迴是自己變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變現的。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用的心,哪種心用得最多,如果從早到晚、一年到頭貪愛的心用得很多,你將來準到餓鬼道去;瞋恚心多,一定是地獄道;如果五戒的心多,來生是人道;十善心多,來生是天道,哪一道是自己去的。佛是平等,平等大覺常常是這種心,那你一定成佛。菩薩念念六度,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的心是四諦法。你心裡面有什麼東西,將來就會變成什麼境界,境界是唯心所變,唯識家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你自己變的,自己去受用,這怎麼能怪人?第一個意思,從體上講根本沒有這回事情。

  第二個意思,「虛空義」,猶如虛空,空中沒有東西。「無粗相身,有微妙色」,這種觀察也是了不起,我們也是到近代科學發達才曉得,才曉得虛空當中有東西,並不是個真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你看,佛眼幾千年前他就看得清清楚楚,虛空裡面沒有粗色,粗色就是眼睛能見到的是粗色,它有眼睛看不到的細色,微細的色相,所以虛空不空。第三個就是「心空義」,這是從本體上講,就是從自性上說,真如本性,清淨心中沒有一物,本來無一物。「心不著物,一切俱捨」,你這個心裡頭有牽掛,是不是真心有牽掛?沒有,真心從來不牽掛,從來不染污。你這個牽掛是妄心、是有為法,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頭的牽掛,八識五十一心所不是真心,是妄心的。真心裡面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一切都不執著的,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在佛的地位上本來無一物,在凡夫的地位上它還本來無一物,絕沒有改變、沒有例外,這是真心。諸佛菩薩用心就是用真心,凡夫一天到晚用心,用妄心、用假心,所以凡夫與凡夫交往要大大的覺悟,那是什麼?虛情假意全是假的,絕對不會是真的。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到全是假的,假的會變心,今天對你好了,明天就變化了,假的。

  你知道這個一切假的,所以什麼事情別當真,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人跟你講好話假的,跟你講壞話也是假的,沒有一樣不是假的。什麼人用真心?經上跟我們說的,最起碼的阿羅漢,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決定不能相信自己的心,因為自己心是假心,早晚變化不同。連那個心都是假的,那個我在哪裡?心都是假的,我還能靠得住嗎?靠不住,這是要覺悟的。阿羅漢開始這個假的心斷掉了,見思煩惱斷掉了,所以他那個心比較可靠了,就是不大會變了,那個心都不會變了,阿羅漢以上的才靠得住,佛在經上講這時候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沒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真正用真心的,是見了性的菩薩,在圓教裡面講的是初住以上,他那個心跟佛心沒有兩樣,這個時候稱為正等正覺,阿羅漢稱為正覺,不能稱正等正覺,見性的菩薩稱為正等正覺。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跟阿羅漢一樣的。所以事一心是正覺,理一心是正等正覺,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能夠達到。這是講心空義。

  再說法空義,「法空義,空為諸法之實相」,這句話諸位要細細去體會,實相是真相。但是這個空,就是佛講的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空不當作空無,也不當作虛空。這個空是什麼?空有不二,真空就叫做妙有,妙有就叫做真空,所以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這才是見到了真相。這個要智慧去觀照,才能夠見到真相,見到真相也是智慧開了。我們是迷於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迷了,這才起煩惱、起無明,這才造作一切業障,受種種的苦厄。如果真能夠見到諸法實相,這個「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見到諸法實相,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這句,跟此地講「照見五蘊皆空」是同樣意義,只是這兩句話說法,說的言語不一樣,意義完全相同,境界完全相同,說的是一樁事情。性是什麼?性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就是五蘊皆空。

  見到之後有什麼好處?底下這段,第四段就講到好處了,修證功能,『度一切苦厄』,這是他得的功德,得的利益,功就是功夫,德就是收穫,功德兩個字就這麼講法。他有了功夫當然就有收穫,這個功夫沒有白做,他修戒、修定、修慧,慧開了之後才照見,這個時候他有受用了,「度一切苦厄」,從此以後就是離苦得樂,一切苦沒有了。我們看表裡面所列的雖然很簡單,但是很清楚、很明白。「諦觀身心,但見五蘊」,回過頭來自己檢點檢點,往內來觀察看看自己,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是什麼東西?五蘊和合而現的假相。好像我們看這本書,智慧深的人一看到,這麼多紙裝訂在一起,他沒看到書,他看到一大堆紙,沒看到書,沒有著書的相。他的觀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一般粗人看的是書,著了書相,他怎麼樣?他一看到書他不著書相,為什麼不著書相?這一大堆一疊紙在這個地方裝訂起來了。這個看法不相同。譬如說我們看到這棟房子,我們著了房屋的相,這房子建築得很不錯,起了貪愛心。那個深觀的人一看的什麼?沒看到房子,一看到這裡是大概多少噸鋼筋、多少包水泥、多少磚頭、多少瓦塊,他看到這些,沒著房子相。這麼多鋼筋、水泥、磚頭、瓦塊堆在那邊,跟排列起來的時候無二無別,他不著房子相。

  所以真正有智慧觀察的時候,看到我們自己是五蘊和合而現的假相。再看看外面每個人,各個都是五蘊和合而現的假相,假相與假相完全平等。譬如同樣是一堆建築材料,一種是用宮殿式建築的,一種是用西洋式建築,還有一種是我們土造的方式,樣子雖不一樣,裡面所用的材料完全相等,價值就相等,它在這裡面是平等心,沒有高下。所以一切萬法都不出五蘊,沒有一法不平等,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在一切法裡頭沒有貴賤,然後你這個貪愛之心不生,瞋恚之心不生,樣樣清楚,愚痴之心不生,豈不是煩惱都滅掉了!這個真是永斷煩惱。不是用一種定功把煩惱壓住,不是的,永斷煩惱,為什麼?事實真相了解,所以煩惱在內心裡頭從此消失掉了,永遠不生。

  我執空了,不會再執著有個我的觀念,我執空了。「我執空,煩惱障滅」,見思煩惱永遠斷掉,真斷了。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斷煩惱是用定功克服著,方法既笨,時間又長,修得也好苦。大乘菩薩這種方法非常巧妙,斷得快,而且斷得乾淨、斷得徹底,修行又不苦,又很自在,在大小乘差別很大。「度分段生死」,生死是一切苦裡面最大的,最大的苦是生死之苦。分段生死這三界之內的,所以分分段段的,從廣義上來講。或者從狹義上來說是一期的生滅,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我們這投胎了,這就是一次的生死。如果從廣義上來講,分分段段在那裡生滅,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那就是生死。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分段生死就沒有了,曉得一切法本來不生,境亦不滅。

  這個觀照功夫更深一層的,就是底下兩條,「蘊從緣生,都無自體」。前面的觀察還見到五蘊,像小乘阿羅漢,他不承認有自身,承認有五蘊。好像我們觀察這本書,他沒看到這書,看到紙,他承認紙還在,再一觀察紙也沒有,紙也是許多分子集合成功的,這個也沒有。所以一層一層往裡面去觀察,都無自體,緣生之法。所以五蘊是從緣生,各個都無自體,這個對一切法、對五蘊也不執著了。像《百法》裡面所說的,這一切法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如果你有這些法的執著,認為這些法有,分別這些法、執著這些法,這叫法執。阿羅漢雖然沒有我執,有法執,辟支弗也有法執,權教菩薩也有法執,有法執不能見性,障礙了你見性。所以智慧再一深,就見到一切法都無自體,所以這個時候法執也沒有了。

  「法執空,所知障滅」,到這個時候這是什麼境界?跟諸位說,就是塵沙惑斷了。塵沙惑就是從法執起來的,到這個時候,這個世間上一切法沒有一法你不知道。塵沙惑破了,根本無明也破一分,這就不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枝末無明,我執空,枝末無明破了;法執空,根本無明開始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度變易生死」,變易這個生死也是比喻苦,因為這個時候確實已經沒有生死了。前面分段生死,是真的有生死之相,變易生死裡頭沒有生死之相,而這兩個字是形容他要受點苦,受什麼苦?修法之苦。譬如說你們現在在學校念書,你念一年級,這個學期念完了,下個學期是你升二年級,這就是有變易,一年級死了,二年級又生了,你要不要吃苦?吃一個學期苦頭,不用一學期的功夫不能升級,變易就這個意思。

  因為菩薩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年級,他都要好好的修。他要不修不能升級,他要修,修有修法的苦,所以這個變易生死是比喻這個,其實沒有生死之相。他還要繼續不斷的努力修學,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變易生死盡了就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到如來果位那就叫二死永斷,分斷生死跟變易生死永斷,是圓滿菩提。這在佛位上來講,諸位要記住,只有圓教的佛,才是二死永斷。通教、別教都不行,因為通教、別教他還有變易生死。你說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他才斷十二品,他是別教的佛,在圓教裡面,他是三賢位的菩薩。所以,他不能稱為無上菩提,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只能稱個正等正覺。不能加無上,只有圓教佛才加上無上,所以無上只有一個位子,圓教佛。

  這是把這段逐句逐句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段在《心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段。這四句明瞭了,底下不講都可以了。因為後面那些東西可以說都是這句的註解,都是註解。由此可知,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就是這四句,這四句就是說盡了。可是這四句就好像一部書的書名,四句句句都是書名,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就講這四句。你看看有它的深度,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講這個東西。可見得這個經真是可長可短、可深可淺,細說說不盡。把它合起來看,就是我們不單單指某一個人,能修的人是用智慧觀察一切萬法,而得到大自在的這位菩薩,這就叫觀自在菩薩。行,就是我們講今天他用,他用甚深的般若波羅蜜,用這個智慧的時候才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照見萬法皆空,五蘊就是萬法,包括了整個的人生宇宙。這照見一切皆空,一切苦厄都沒有了,不要斷,統統沒有了,一照就沒有了,可見得一切苦厄都不是實在的。如果要是實在的,照見它真有;照見一切都沒有了,可見得苦厄是假的,煩惱是假的,果報是假的,無有一法不是假的。他得到大自在了,他看到宇宙人生的真實相,這得大自在。這一段大主義是講的人我空。

  底下一段還是非常重要,給我們開示法空,這個空義才到究竟、才到圓滿。第二節「闡明色空」,這個色指的是色法,就是五蘊。空指的是真性,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性相兩分。在裡頭觀察性相的關係,這兩分的關係。「蘊色」,蘊是五蘊,我空,「從假入空,從空出假,空假相即」。一蘊如是,四蘊皆然。這段在五蘊裡頭是先在色上講得很詳細,受想行識就可以類推,就略說。色空的關係它裡面的現象,經上有四句。

  【舍利子。】

  『舍利子』是人名,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在佛的弟子當中一向是代表智慧第一,因為這是《般若經》完全講智慧的,得要找一位智慧第一的學生來給他說。因為沒有智慧不能夠體會的,我也看到有很多學外道,註解《心經》,把這裡面的意思解釋得真是胡說八道。不久之前有個人拿了《心經》註解,胡造謠言,那真是貽誤眾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罪業事實上是破壞三寶,我們常說這是經上五逆罪裡頭破和合僧,都是墮阿鼻地獄,消滅佛法的罪過比破和合僧的罪過還要大。而且印的書還到處流通,這個罪過實在太大了。我們看這種人太可憐,眼前看到他是個人;換句話,真正看清楚,他阿鼻地獄裡頭名字已經早就註冊了,沒幾天就要去報到,就要去受無量無邊的苦,真可憐,真正可憐,這個都是事實。

  「舍利子」他這個名字的來源,舍利弗這三個字都是印度話,舍利弗,弗就是兒子的意思。他的名字是從他的母親得來的,他的母親叫舍利,舍利弗就是舍利女人的兒子,是這個意思,稱為舍利子。所以這個舍利子不是火化之後燒出來的舍利,那你就看錯了,那就完全搞錯了。此地的舍利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的母親眼睛長得很美,印度一種鳥叫舍利,他母親眼睛很像舍利鳥,所以大家叫她舍利。古人起名字跟現在人不一樣,它有很多非常有意義。

  【色不異空。】

  『不異』就是沒有兩樣。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色蘊說得詳細,說了四句。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就省略。如果你要是一句一句把它套在這個句子裡面,那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它底下的句子省掉了,就是這個意思,『亦復如是』,跟這個句法完全相同。這五蘊裡頭只要了解一蘊,其餘統統都明瞭了。這四句大意表列在第七頁,我們看這個表解,這段意思有相當的深度。我們在此地讀了以後,諸位如果要深入去研究,可以參考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

  這段的意思,都是從《心經詮注》裡面摘錄出來的,他解釋得非常詳細。先說「色不異空,幻有因緣,原無自性」。一切有法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這個有也可以說一切有為法,包括得就非常之廣,統統是幻有,不是真有。佛法裡面的真妄,它真是永遠存在,永遠不變才叫真的;凡是會有變化的,就不是真的,它這個定義是這樣下的。因此,我們想想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是永遠存在而不變的,擺在我們眼前大概只有虛空,除了虛空之外,沒有一樣東西不變。動物有生老病死,無常,不是真的有;植物生住異滅,也是無常的;礦物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真的,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所以有確實有擺在面前,有不是真有,是暫時的有,所以也叫做假有,也叫做幻有,也叫做妙有,安上許多名字,統統告訴你這不是真有。這個妙有什麼意思?妙在哪裡?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個妙,取這個意思,全不是真實的。它怎麼有的?因緣生的,緣聚而現的形,緣散根本沒有自體,原無自性,自性就是自體,這個自性不當作真如本性講,不是真如自性,就是講這一法的自體,性當作性體講,它沒有自體。

  「此色無此,色性曰空」。此色是泛指色法,色法是因緣生,前面講,依照佛法的術語說是眾微集聚而現的。現在人說法,是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而現的,跟佛法說的義趣相當。所以一切物相沒有自性,色性是空的,色性不可得。這個色就是縱然指基本的粒子,或者指極微之微,極微之微也沒有自性,也不可得。極微之微從哪來的?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這是唯識裡面說得很詳細,見相同源,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它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具足萬法,能生萬法,見分跟相分都是從它所生的,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因此色無色性,所以叫空。

  底下這兩條是比喻,就是前面這個意思,實在是不容易體會,再舉個比喻,從比喻裡面希望你能夠領會到這個意思。「溼波喻色,溼水喻空」,這是把水與波浪來比喻,把波比作色,把水比作空。「波溼水幻,波豈非水」,波浪從哪來的?波浪是水動了才形成的。把波比作色,水比作空,你就能夠明瞭它是一不是二,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從這比喻去領會,色空關係是如此。這個色從哪裡來的?色是空變現出來的,所以色空不二。末後說「從假入空,照了真性」,假是指幻有,這就是佛法裡面講從有門入。佛法的入門可分為兩大類,一種從空門入,一種從假門入。假隨緣,隨緣就是幻有,不變就是真空,幻有是講的相,是講的現象,真空是講的理體、本體,幻有是講的別相,真空是講的總相,總別不二。這是我們剛剛講過《佛學概要》,諸位還有這個概念,這樣一說很容易體會到,這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意思雖然是一樣,裡頭也是有一點不相同,如果相同,何必要說兩句?就用不著說兩句。當然有它不相同的地方,一個是從有到空,一個是空到有,反覆的觀察。一個是從有當中看到空,一個從空中看到有,才把真相看清楚了。我們要注意括弧裡面,「隨緣不變」。「空不異色」,這個第二段,「空幻四大,造作色法」。幻也不是真的,可是空是真的,真空它變幻出四大,這四大就是色。就是前面所講的極微之微,或者我們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基本粒子。四大是說最基本物質,它有四個現象,前面跟諸位提示過一次,在《佛學概論》裡面。

  這四個現象叫四大,所謂地水火風,地代表它是個物體,它是有個實體,雖然很小它存在,它是個物質,我們就叫它做地大。大,是講它的作用太廣大了,因為它能夠變現宇宙人生一切萬法,它能變現出這麼多東西來;大是講它的作用,廣大而無邊際。第二種是火大,火大它帶著溫度,極小極小的物質它有溫度。水大是它有濕度,風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靜止就不叫風,風是動的,就是它是個動的。這是我們從近代科學來觀察物質,確實發現這四種現象,跟佛所講的完全相同,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現象,四種廣大的作用。所以它才能組合,才能夠變化這是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它變的。所以真空能夠變出基本的物質,就能造作色法,這四大。四大就是本經裡面講極微之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造作色法就是指宇宙人生森羅萬象,它能夠變現出這麼多東西出來。

  「空不見形,形從空幻」。空是真性、是真心,真心裡面確實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是,它能夠變現萬象,就是六祖證得之後,他說出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體是什麼樣子?本體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又能生萬法,又一切具足,實在太妙了,不可思議。雖這一切具足,雖能生萬法,可是本性裡頭還是一塵不染,還是本來無一物。並不是一生萬法那個心裡頭就有好多物,沒有,本性裡頭還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塵不染又現一切幻法,雖現一切幻法還是一塵不染,這個事情很難懂。古人實在是沒有法子,用什麼比喻?用鏡子做比喻,這是我在經上常看到的,鏡子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你看鏡子照外面東西有沒有東西?能生萬法。雖生萬法有沒有?還是沒有,空有同時,空有不二。

  你看鏡子裡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好懂嗎?好懂,一下就懂了,我們真性起作用類似這個情形。再像我們近代,你去看電影的銀幕,銀幕裡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但是一放映,你看到裡面色相統統都有。雖然有,它染不染?不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這個電視螢幕也是什麼都有,能現色相,雖現色相,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無同時,有無不二妙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還是用水跟波來做比喻,「溼水幻波」,水性是濕的,還是把水比作空,把波比作色。「水豈離波」,空不異色,「水波溼同,水不異波」。這是說明色空不異的道理,是一不是二,從這方面來觀察,這是「從空出假,照了因緣」。照了,照就是智慧的觀察,了是一切明瞭,真正得到事實的真相。所以空不異色是從道種智上講的,色不異空是從一切智上講的,一切智見到的色不異空,道種智見到的是空不異色。

  一切種智見到的,後面這一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道智慧。底下這段我們也把它略略的介紹過去,「諸法無性,緣生有相」。諸法是指一切法,整個的宇宙人生一切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它有相,它有色有相,色與相緣生的。所以佛法常說因緣生法,特別著重在緣上。「無性真空,緣生幻色」,這是講空色的來源,為什麼說真空,因為它無性、它沒有自體,一切法沒有自體。但是它有相,無非還是叫我們明白這些差別現象是從哪來的。「體相不離,空色不二」,空是體,色是相。譬如前面水是體,波是相,水波不二,從這個比喻,我們應當要能夠悟了色空不二。

  「幻外無真,故曰真空。真外無幻,故曰幻色」,這個意義就很深,這是把真相徹底顯露。在這個智慧觀察之下,無有一法不是實相,真妄不二,這才是到了一法,萬法歸一,禪家講的萬法歸一。一切種智現前萬法歸一,性相不二,一就大徹大悟,二不能入門。六祖大師說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不是佛法。不二法住什麼境界?一真法界,超越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分別、有二、有真妄,一真法界裡頭沒有了,真外無妄,妄外無真。這兩句話不好懂,經裡面種種比喻,比喻怎麼比也沒有法子比得恰到好處,也沒有辦法比得很真切,比喻說是比較上接近一點。我們從比喻裡面去領悟,佛的比喻裡面,佛經裡面常用夢幻泡影,是比較上容易悟入。譬如說「全真即妄,全妄即真」,這個夢境容易懂,拿夢境來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能夠體會個彷彿。空是能作夢的心,是真的。為什麼真的?沒有形像它是真的。夢境是假的為什麼?它是暫性的,它不是永遠存在的,心永遠存在。夢境暫時性的,幻有,所以能作夢的比喻作真空,夢境比喻作幻有。

  當你正在作夢的時候,整個的真空都變成幻有。所以在作夢境的時候,問你那個心像什麼樣子,平常我們不曉得心什麼樣子,心沒有形相,找不到,不知道心什麼樣子。作夢的時候就發覺了,為什麼?你心已經變出樣子給你看,夢境就是你心的樣子。全心變成了夢境,心是真的,全真就是妄。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全妄即真,全夢境就是你的心,全心就是夢境。這個時候心境一如,心境不二,是一不是二。知道是一,豈不是整個夢境都是自己,絕不是說夢境裡頭,我那個人身是我自己,夢境夢到別的人不是自己。那從哪來的?夢裡面的山河大地,夢裡面的樹木花草,從哪來的?全是你自己變現的,哪一法不是你自己。所以開悟之人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沙門一隻眼,想想這個味道。這就叫證得什麼?自己的清淨法身。法是一切萬法,曉得一切萬法是自己一個人變現的,一切萬法就是自己,這叫證得清淨法身。

  不再以為這是自己的身,是以萬法為自己的身,他怎麼不自在!他自在,他開悟了,他再不會以一身為自己,以萬法為自己,所以他才大慈大悲,他愛誰?愛自己,他沒有愛別人。因為一切法都是自己,沒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的。迷的時候不曉得,正如同作夢一樣,一下作夢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整個夢不管什麼都是我自己,那觀念馬上就改變,對於冤家對頭不生氣了,為什麼?是自己變的,那要是生氣了,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顯示出一片慈悲,大慈大悲。所以慈悲是性德,是本性裡面的。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性德就現前了,這兩句話就是我剛才講的意思。幻是講幻色,幻色之外沒有真,幻色就是真的,故曰真空。就好像夢境,夢外無心,所以叫真心。真外無幻,心外無夢,所以夢境叫幻色,幻色跟真空是一不是二。所以全幻即真,全真即幻,是一法絕非二法,這是中道第一義諦,是一切種智所觀察的境界。

  下面這個小註,「中道一義,照了分別」。這個分別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一切萬法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前面講的是「萬法真如,真如有隨緣之德,故真如即萬法」。就好像我們講作夢的心,作夢心有隨緣的法,它能夠變現夢境當中種種境界,它能隨緣,它什麼都能變,沒有一樣不能變,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有一個同學上一次問我,《彌陀經》裡講的,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你想想看,能不能變?如果不能變,那性德不就有欠缺嗎?能變,真能變。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人家說什麼妖魔鬼怪有沒有?統統有。為什麼?自性變的,它能變。但是那都是幻的,都不是永遠存在的。只要你有念頭就能變,你想個什麼樣子就可以變成什麼樣子,真是隨心所欲,無所不變。能變的是萬德萬能,所變的境界相是無量無邊,然後我們才曉得,一切萬法真相是如此。

  「真如有不變性,故萬法即真如」,真如就是本性。我們講明心見性,性在哪裡?色就是性,性是色。相就是體,體就是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拿黃金比作體,做出那個東西那是相,你說哪一樣東西不是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沒有兩樣。真正見了性的人,才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當然的,你怎麼沒見性!見性見到了真相,就是見到了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這就叫見性。從體上講叫見性,從相上講見到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幻相。什麼東西變幻的?自性變幻的。雖然變幻,性還是不變,相還是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真如有隨緣性,又有不變性。因為有不變性,所以萬法皆空,一切萬法都是清淨不染,這是講的真如不變性。隨緣性它能變現一切萬法,我們以為這一切法有染有著,統統是錯覺,全部看錯了,所以叫迷失了真相。不但我們迷失了本性,我們連眼前一切的色相都迷失了,都不曉得。你要是見到真性,相也明瞭,見到實相,性也明瞭了。所以空有二門,隨便從哪一門入去,到最後殊途同歸都是大徹大悟,都是明心見性。走的路不一樣,歸宿地方是相同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還有一小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