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般若心經  (第三集)  1982/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9-015-0003

  請掀開經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修般若的人就稱之為『觀自在菩薩』。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般若波羅蜜』,既然經上講一個『深』,可見得就不是淺的了。「般若」在經題裡面給諸位說過,這是真實的智慧,智慧的力用就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一定是破除障礙的。也就是經裡面講的破除二障、三障,三障講惑業苦,二障講煩惱障、所知障。雖然這個二跟三,三比二還要多一條,可是意思二障圓滿,三障不圓滿。因為三障都是屬於煩惱障,惑業苦都是屬於煩惱障,二障的所知障這包括了三界之外。淺般若波羅蜜是破三障,「深般若波羅蜜」破二障。破三障就是人我執破了,三界六道超越了,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個說法小乘阿羅漢也有,小乘阿羅漢我們講他沒有智慧,不能說他沒有智慧,比起菩薩他沒有智慧;比我們,那比我們那強得太多,我們那能比得了他?說阿羅漢是愚者、笨者,菩薩才可以這麼說他,那我們不可以,因為他比我們智慧要高。由此可知,菩薩看阿羅漢是愚笨的人,看我們簡直糊塗顛倒,連愚人還不夠格,這是我們應當曉得,所以我們不敢輕慢阿羅漢。

  淺般若波羅蜜是見到了空,這個空理見到,但是不空他還沒有見到,他不曉得空與不空是一不是二,所以他還是把它當作兩樁事情。這在佛經裡面常講的三乘共修的,所以也叫做共波羅蜜。就是說我們從初發心,無論是小乘聲聞、緣覺、菩薩,統統都要修學的,這個淺。此地講深般若波羅蜜,這個智慧『照見』法空,所以說連法執、所知障也破除,不但見到空,曉得空與不空是一樁事情。就像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是一不是二,所以講不異,不異就是一,一樁事情。如果我們境界入到這一層,法執破了那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的菩薩,所以這個境界不同三乘,不同三乘,我們叫它什麼?像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我們叫它作一佛乘,比大乘還要高一層。

  我們讀《六祖壇經》,你看六祖自己說的,神秀大師在北方也傳五祖之法,他接引的對象是大乘人,不是小乘人,大乘人。而六祖在南方傳五祖的教,他所接引的上上乘人,這比大乘還要高一級,境界還要高一級。這上上乘就是一乘法,也就是講深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這點諸位要記住,所以很多人參禪他不能成就,他不曉得中國禪宗這個禪它不是禪定,所以你要說禪宗大概修禪定的,那你當然就是誤會。中國禪宗學什麼?學般若波羅蜜,是學這個的,不是學禪定。你們打開《六祖壇經》來看是般若,六祖所接引的這類根機就是修深般若波羅蜜,神秀大師所接引的那就是修的淺般若波羅蜜。所以他們兩個是深淺不相同,深波羅蜜也叫做不共波羅蜜,就是三乘人不共,他們程度不到。

  這是講這個修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修這個波羅蜜起作用,所以有智,智慧的作用就是有覺悟,此地這個覺叫照見。你看前面能行的菩薩,觀,觀自在,觀與底下照見是互相呼應的,唯有觀這才能照見,可見得它不是分別見。照見就是智慧的作用,像天台大師他所講的三止三觀,三觀裡面的空觀如果要深,有能力斷見思煩惱,有這個能力開發本性裡面的一切智,見真諦。我講的講義裡頭都有,你們自己看講義,聽的時候注意聽,都講這個綱領。這個假觀要是修得深,能夠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這個功夫比前面一層,雖然前面講得深,這個比前面的確還是要深一層。我們學佛人,特別要能夠正確的理解般若兩個字的含義,這是決定不能誤會。千萬不要把聰明智慧當作般若,那就糟糕。這個般若觀照是不起心動念,如果我們想要作觀,觀想我們怎麼觀?觀這個扇子,這是假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完全打妄想,哪叫觀?那起不了作用,這就迷惑顛倒。

  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佛門裡頭許多修觀想,特別講淨土裡面十六觀,不會修的什麼?就是照那個經文去打妄想。這個觀照與妄想在表面上看完全一樣,分不出來,用心不一樣。觀照是不用心意識,它用真心,不用妄心。妄想用第六意識,不是用真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用第六意識,無論你怎麼觀、怎麼去想全是妄想。離開心意識那就是觀照,無有一法不是觀照,六根對六塵境界都是觀照,這是用心不一樣。所以諸位要講到真正修行,不要理會這事相上境界,那枝枝葉葉太麻煩,搞不清楚的,愈搞愈亂。所以才跟你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不會修的,你從枝枝葉葉上搞,確實要那麼長的時間,這個一點都不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你一樣一樣去覺悟,這不是太麻煩了。這就講無量劫,真的,一點都不假。

  如果你從心地裡頭下功夫,一剎那就圓滿了,所謂一剎那就是無量劫,枝葉上搞的無量劫。你要不相信的時候,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譬如說一棵大樹,我要叫你把這大樹給它除掉,好,你一個葉子一個葉子去摘,摘了之後,小枝慢慢的把它鋸掉,再鋸大枝,再把這個根搞掉,你想想看,你要用多少天的時間?這就講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這個辦法笨,佛說得沒有錯,真的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你要一個人慢慢去搞的話,那一、二個月你還搞不乾淨。聰明人怎麼樣?不管枝葉,這樹不要了,你不喜歡不要了,從根裡頭把它鋸掉,把根挖掉一起拿走了。不管枝葉,根拔掉了,擺在旁邊垃圾堆裡,過不了幾天它就腐爛了,統統都沒有了,這多簡單。所以會修的人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從心地裡面修,你管那個境界幹什麼?這就是會修的人,無論世出世間法修慧也好、修福也好,都要從心地上做功夫。不從心地上做功夫,感應不能說沒有,非常薄弱,力量很薄弱。從心地裡面修這個力量非常之大,極短的時間就有非常殊勝的效果。

  中觀要是深的話,就有能力破無明煩惱,顯你自性清淨心裡面的一切種智,這是我們用天台教義來說明「照見」。『五蘊』就是百法的歸納;換句話說,把它歸納起來五法。色受想行識這個五法,展開來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不外乎這個五類。第一是講色法,色,諸位要記住,這個字就是一切物相的代表,也就是說除了精神以外的,全部用一個總代名詞就叫做色。所以這個意思很廣,我們眼睛看得見的是色,耳朵聽得見聲也叫色,鼻裡頭聞的氣味也叫色。心裡面所想的,裡頭還有一半是色法,一半是心法,一半心法是什麼?你悟其理,那個理是心法,你想像那個形相,那相是色法。譬如說我們想小時候那個相,想過去的這個境界是色法,我們想未來的相也是色法。所以說是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統統用一個色來做代表。關於精神的部門,這就分了四類,這個四類都叫做心法,就是有受想行識。

  這個五蘊要是配八識,受就是前五識,想就是第六識,行就是第七識,識就是阿賴耶識,這是單單配八識來講。如果要配整個百法來說,那這個又不一樣,講受,是五遍行心所裡面的受心所;講想,也是五遍行裡面的想心所。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所以把這兩個提出來,單獨列為兩蘊,這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除掉這兩個之外,還有九十四個,這九十四個都是行蘊,除了這四十九個之外,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也包括在行蘊裡面,所以這個行蘊裡面的範圍非常之廣大。識這是講的八識,這是配百法來講。諸位明瞭配百法,你就曉得五蘊也是一切萬法的歸納。

  五蘊怎麼是空?因為五蘊沒有真實的自性,正所謂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確實是空的,跟這個空是一不是二。所以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不好懂,為什麼?在我們常識當中,有相跟無相是二不是一。有相跟無相是二不是一,這是凡夫的見解,是迷惑裡面產生的錯誤見解,不是真正的。真正的這個相,前面講實相,般若第一個講實相般若,真正的實相,實就是決定不是假的,真正實相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實相。如果你哪一天真正證得,確實自己見到空有是一不是二,你這個境界你自己就明白了,你已經是一個行深般若波羅蜜的觀自在菩薩,你就到這個位子。這個位子最起碼的程度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到這境界,不要說生死輪迴沒有了,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只有言說並無實義,沒這個事情。成佛作祖,也是只有言說,並無實義,這是入真正解脫門,得大自在了,究竟了義的解脫。

  底下就是講你的功德,功德是『度一切苦厄』。在這段裡面一切苦,十法界的眾生都苦,這個十法界包括佛,佛還苦嗎?但是佛,我們要另當別論,有些佛苦、有些佛不苦。為什麼另當別論?佛有很多種,要把它搞清楚,那就是我們講的佛有真佛、有假佛,有圓滿的佛、有不圓滿的佛。譬如從天台教義上來說,天台講藏通別圓四教,四教裡面藏教的佛那就有苦,通教的佛還是有苦,要到別教的佛才沒有苦。藏教的佛,藏是小乘,小乘裡面有修六度萬行,他成了佛功德圓滿,這個佛叫藏頭佛,就是藏教佛。藏教佛是什麼地位?比阿羅漢、比辟支佛還要高一級。我們在要講這個斷證功夫,我們把它一對照來看,小乘阿羅漢等於圓教第七信位的菩薩。這是講因為第七信位也斷見思煩惱,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了,所以從斷證功夫來講他是平等的。辟支佛只能等於八信菩薩,第八信位斷了見思習氣,辟支佛也是斷見思習氣,這是相當等的。藏教的佛只等於第九信的菩薩,還沒到初住。

  所以我們要講藏教、講通教的佛是十法界的。我們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佛,是別教的佛、圓教的佛,那是一真法界。別教的佛,在這個圓教只相當於十行菩薩的第二行,十住十行,十住修滿了,初行、二行,等於第二行,這是別教的佛。所以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的初住,他的十地就等於十住,他的等覺等於初行,他的妙覺位(成佛位)等於二行,這個我們都要搞清楚。所以我們講十法界的佛都有苦惱,這個不講一真法界。其餘的當然更不必說了,可見得三界之內的苦,是粗重的苦;三界之外聲聞、緣覺、菩薩,像這個藏教佛,他們這個苦是微細的苦,我們感覺不出來,而在他有感覺。譬如在藏教佛他見思煩惱沒斷盡,無明惑根本還沒破,一分都沒破,縱然是別教的佛,無明煩惱才破了十二分,四十一品才破十二品,連三分之一還不到。因此苦厄,不但是六道,十法界統統都有。

  深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剛才說過能破我法二執,能斷煩惱所知二障。因此破了煩惱障,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離開了,這個苦沒有了,這是三界之內第一大苦,大苦沒有了,那小苦當然就沒有了。法執要是空了,變易生死也斷了、也盡了,這才叫「度一切苦厄」,諸位要記住,般若的功德。學佛就是學般若智慧,不是學其他的東西,其餘的無非是達到般若的手段而已。所以你修定是手段,修戒還是手段。千萬不能夠把這個心安住在戒律、安住在禪定,那就麻煩大了,住在裡頭不能提升。要曉得那只是手段,只是方便法而已,我們真正目的要求無上智慧。像「行願品」裡面剛才講的,求無上智慧。底下這就是給我們再做進一步的說明,色與空的性質。因為這個裡頭最重要,就是講這個空,空的意思相當之深。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就是講的五蘊,五蘊就是說的萬法。換句話說,萬法就是空,空就是萬法,萬法不異空,空不異萬法,就是這個意思。無論是心法與色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什麼叫做空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最難懂的這個字,就是空這個字,我們一般人講空,什麼叫做空?什麼都沒有了就叫做空,大錯特錯。這種空,佛何必要說二十二年?現在一、二歲小孩他都曉得,你跟他講都知道,什麼叫空,沒有了空空的,這叫空。空跟有是一不是二這個東西難懂,佛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種空,在《大涅槃經》裡面講二十種空。

  而實際上真正有道行的人,跟你說唯識容易,般若難。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我們看的也般若容易,唯識難,唯識什麼?要用腦筋,要去分析,要有很清晰的頭腦,記住它那些名相,它那些關係非常複雜。可是般若怎麼樣?般若雖然不要你記那些關係,般若要悟。就是唯識下手可以用心意識,可以用第六意識來分別。而般若這個部門時候,一開端就是教你離心意識,這是個很難的事情。所以古人講的這個難易是正確的,我們接觸,感官裡頭的難易靠不住,我們會把難的當作容易,把容易的當作難。這是大論裡面講有十八種空,可見得這個空並不好懂,好懂怎麼會說得那麼多?空,空會有那麼多的空嗎?不是萬法歸一,怎麼會有那麼多?諸位要曉得,這是佛說法的方便,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用這個方法來說,一部分人開悟,另一部分人聽不懂。佛再換一個方法,那一部分人聽了開悟,還有別人不懂,所以是用種種方法來說明,空沒有兩樣的。

  簡單的說,空,我們一般講解釋空的定義大概有四種,第一種當作無講,空當作沒有,這是我們一般人都曉得的,這是很容易懂的。第二種,是當作虛空講,虛空是有,不是無,它確實有。我們講虛空,不能說虛空不存在,虛空存在,為什麼叫它做空?因為它沒有跡象,所以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是講心空的意思,心地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今天修行著重在這點,真心是空的,妄心是有的。阿賴耶識裡頭是無始劫以來,一切善惡種子都包在裡面,它有,它有能藏、有所藏,它有,它不空。而真心裡面,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要說這是一切善惡種子沒有,連阿賴耶識倉庫也沒有,這是真心。我們今天這個學佛修的空觀,就是要修這個。

  第四個意思,現在講法空,那就是此地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萬法當體即空,這是一切萬法空有不二,這個意思最深。怎樣才能證得?心空就證得法空,就能夠證得,法空就是前面講的實相般若,心空是觀照般若。我們沒有觀照般若,沒有辦法證得實相般若,可是沒有實相般若這個基礎的時候,那個根本的觀照般若從哪裡生的?我們今天講修實相,實際上是因為我們自己本來具足實相般若,所以你才能夠修觀照。如果你沒有實相的般若基礎,你的觀照從哪裡修起?所以這是空的四個定義。我們曉得佛法所崇尚的是後面兩種,世間法所說的空是前面兩種,一個當作無,一個當作虛空,當這個意思。雖然是有它也是空的,不像佛法講得這樣究竟,講得這麼真實。所以佛法這個空叫真實空,是真、是實、是空,這個空不是假的,不是虛妄的。

  什麼叫「色不異空」?這句實在講的就是佛門常講的,隨緣不變。一切色法是隨緣,色是依他起性,這個唯識裡頭三性,諸位要特別注意到。《相宗綱要》對三性就說得很清楚,正篇裡面有,序篇裡面還有,什叫遍計執、什麼叫依他起、什麼叫圓成實要搞清楚。色是講一切萬法依他起性,那個依他,他是誰?他就是空,空就是圓成實,圓成實不變,所以隨緣不變。這個意思講幻有因緣,因緣生,沒有自性。因為這個一切色法它無有自性,所以叫它做空,它本身就是空。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見到實性,所以我們聽這話的時候不容易接受,很難懂,這是我們沒有見到性。如果自己,也就是我們自己這個心沒有離開分別妄想,所以佛這樣說法我們難以接受。如果離開了分別妄想,佛一說,你馬上就證入了,只要一提醒立刻就證得了。可見得這個證得就是證道,這就是見性,在念佛人這就叫做理一心,實在不難。

  難在哪個地方?難在你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難在這個地方。你只要有一念分別執著,就把你自己障礙住,這個境界雖然在眼前,不能證得。所以這個我法二執,無始劫到今天真是把自己害慘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如果我們這個話要是很難體會,我們做個比喻來說,我們把這個色比作器,把這個空比作金,你們看看,你們現在有很多戴的手飾都是金的,你們拿出來看看每個人的不一樣,器不一樣,千差萬別,花樣不一樣。你這個手飾依什麼而起的?依金而起。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與器不二器雖然天天在變化,天天換花樣,金的質不變,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句就是講從假入空,照見實性,這是教給我們見性的方法。

  第二句是「空不異色」,這就是不變隨緣,諸位要曉得,這個境界比前面高一級。禪宗有個公案,你們現在大學生也當作口頭禪都曉得,凡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沒入境界。到你修行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就是到隨緣不變,這是色不異空的境界。再回過頭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不變隨緣,空不異色。所以這兩句話不是一句話顛來倒過去的,不是的,兩層境界,後面比前面的深。前面不是跟你講三觀嗎?前面第一個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後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觀。三個階段,三個層次,一層比一層深,所以前面色不異空,這個觀要是深了,能破見思煩惱;空不異色,假觀深的時候,能破塵沙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觀深的時候能破無明,這個效果不相同的。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