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十二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12

  請看四十八頁: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前面這一句是說的「道不遠人,人自遠之」。『江月、松風、永夜清宵』,這在世間來講是良辰美景。可是在道人的境界與凡夫畢竟不相同,這裡面的消息又有幾個人知道?道心與大自然的境界要能夠相契入。蘇東坡會說,但是不一定他是這個境界。你看蘇東坡遊廬山,他詩句裡頭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他是不是到這個境界?我想他沒有。為什麼?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教我,那時候我還沒出家,「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個都是沒有成就的人。可見得說,他是會說,境界不到。舉我們在台灣的一個張齡居士,這在佛教界也很有名的。你看在台灣,差不多大大小小的寺廟那個對聯都是他作的,作得是真好。看他那個對聯就跟蘇東坡這個詩的意思相彷彿。可是他自己放不下,貪瞋痴慢都放不下,他是前幾年已經過去了。這就是說是很會說,心與境不能夠相應,只能夠在文字裡頭去做文章,我們不能學這種人。這是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所深誡的,我們不能學這些人。要學什麼?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高僧、高士才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

  『佛性、戒珠、心地、印』,這是四個法相名詞,統統都是摩訶般若的別名。佛法裡往往一樁事情它要建立很多的名號,用意無非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號。名是假名,隨緣建立,隨作用建立,所謂「名可名,非常名」。諸位要能懂得這個意思,不要執著名相,才能夠見到真實。註子裡頭說,「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在此地也有一個很簡單的解釋。為什麼有的時候叫它做「佛性」?「佛」這一個字是覺的意思,「性」我們常常做體講,就是覺之體,能覺的本體。從能覺的本體上說,我們叫做佛性。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懂得佛性兩個字的意思,你就曉得佛性兩個字並沒有什麼奇怪,也沒有什麼玄妙,決定不是迷信,佛性就是能覺的理體。我們眼能見,見是覺;耳能聞,聞也是覺,能聞、能見的就是佛性。這是講從本能上說的,它本能是天然的,也不是修得的,不是外來的。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覺性,他都有知覺。

  從它這個一塵不染上來講,叫「戒珠」,諸位要曉得,覺性絕不染一塵,決定是清淨的,不是污染的,是不會染著的,可見得染著是虛妄。我們的見性怎麼會染著?分別執著不是見性,見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妄念都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是它們,與見性不相干,與聞性也不相干。因此把本性也比作戒珠,好像摩尼寶珠一樣,一塵不染。從它能生萬法上來說,就叫「心地」,因為地能夠出生萬法。你看一切動物、植物都要靠大地才能夠生長。所以就把它做心地,這是真心,這是心地。所以心地也是摩訶般若,也是佛性的別名。說這幾個名詞意思都是一樣的,這是從能生上來說的,能生萬法來說,叫做心地。「印」是印證,註解裡面說,「號令群品,名之曰印」。實際上印就是為一切法做印證,法法皆是自性,法法不離自性,法法就是自性,用它來做印證。所以萬法是一,一即萬法,法雖然森羅萬象,無量無邊,總為一印所印定。這也就禪家所謂說「萬法歸一」,就是這個意思。怎麼歸得了一?性是一。

  底下一句是比喻,比喻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緣不是它,皆是自家分上事。『霧露雲霞體上衣』,「體」就是自己,全是自己本分上事,全是自家珍寶,全是自家受用,就是看你能不能見得到。

  【降龍鉢。解虎錫。】

  『錫』是錫杖,『鉢』是缽盂。說『降龍鉢』,這個裡頭有典故,『解虎錫』,都有典故。「降龍」是釋迦牟尼佛的事情。「解虎」這是有一位高僧稠禪師,是他的一段事情。小註裡頭有,這是指的「鉢盂錫杖」,這是出家人的道具,隨身攜帶不離開身邊的。

  【兩鈷金環鳴歷歷。】

  錫杖的製作是有兩個環,它要搖起來有聲音。錫並不是錫做的,錫是形容音聲,搖起來錫哩!錫哩!錫哩!搖起來,它是這麼來的,所以叫它錫杖。這個杖做什麼用的?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生活方式都是托缽。托缽要到外面去,要跟人家說話,「你家裡有沒有飯給我一點?」那就像叫化一樣,不尊重了。所以出家人托缽,一句話不說的,走到門口錫杖搖一搖,裡面人聽到了,喔!外頭有出家人搖錫杖來托缽了,他就把飯菜預備好了就來供養,所以不說話的。如果裡面是聽到,沒有供養的時候,他搖錫杖,你不理他,他就到別家去了。所以也不敲門,也不說話,這就是決定不打攪人,總要叫你生歡喜心供養,絕不勉強。而且托缽一般的都是托七家,七家托不到,這就回去了,這一餐就得餓一餐。所以通常習慣上都是托七家的,每天街上輪流托缽,到現在印度還是這個風俗。錫杖的做法,有兩鈷、有四鈷、有六鈷,註解上有,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它都是有表法的,「兩鈷」就是代表真俗二諦,四鈷是代表四諦法門苦、集、滅、道,六鈷的是表六度。下面環有多少也不一定,有的是兩個環,兩鈷金環兩個環,這最少的,也有四個環的,也有六個環的,也有十二個環的,十二環表十二因緣。所以它統統都是表法的。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缽盂跟錫杖它就是代表出家人,換句話說,是佛弟子的一種標誌。因為在印度外道很多,那一些外道生活,他也是過出家的生活,但是跟佛門裡頭不一樣地方就是佛弟子手上拿錫杖,托的缽盂,外道不是這樣的。所以同樣是修道人,都是住在深山裡面,都是在外面乞食,也都是日中一食,外道也是日中一食。佛與外道的差別、標誌就是在此地。所以說『如來寶杖親蹤跡』,這是從外表上來看,來辨別出家人的威儀。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這幾句也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真不必求,『不求真』就超越凡夫了,凡夫求真。妄也不要斷,為什麼?『不斷妄』,超越了二乘,小乘人斷妄。「不求真,不斷妄」,諸位必須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求斷之心固然了了,心是清淨平等的,不求,一切都不求;不斷,是一切都不斷。不能說是這個不求了,我那個還求;這個不斷,那個要斷,這就不行。換句話說,你還是有求、有斷。有求、有斷,那就惡要斷,善要求。斷惡修善,跟諸位說脫離不了三界,這是諸位要曉得的。為什麼?你有求斷之心,你這個心沒有消失掉,這是三界的心。那些大菩薩們,他們為什麼不求?曉得真是本有。譬如前面講的佛性、戒珠,本來具足,既然是本來具足,那要求個什麼?我們的見性、聞性,二六時中,「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再要求,那不就叫是頭上安頭?本來有的,你求個什麼?妄它原本是虛妄,八識五十一心所本來是虛妄,妄又何必斷?妄再要斷它,那不叫無事生事嗎?

  諸位想想,無求無斷,心是平等的,平等心就是佛心;有求有斷,心就不平等了,不平等是凡夫心、是二乘心。我們現在所以是不能成為一乘根性,就是我們這個心放不下。我們一天到晚,我們要怎麼樣修?要怎麼樣學才能成就?這就糟了!一乘人心裡頭沒有這個念頭,你說什麼修?沒有怎麼修;什麼得?沒有怎麼得。人家心一天到晚是清淨的,是無為的。《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用,起作用無所不知。我們凡夫心意識怎麼樣?心意識裡有知,而有所不知。我們現在幹的就是有知,有所不知,不知道太多了!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真見,真見是見性,就是佛性,真見無見,而無所不見,像大圓鏡智一樣,無所不見。可是妄見有見,則有所不見。

  幾時我們才真正能夠明白這回事情,真正做到捨妄用真?有一個捨妄用真的心還是妄心,為什麼?還是有捨,捨就是斷,還是用,用還就是求,這事情沒法子,沒法子說。所以諸位要在這裡頭去體會,說不出來的。你要講真的,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句話也沒有,一個念頭也不起,那是真的。起了念頭,有了言語,都是妄,都是虛妄。佛法是用這些虛妄的方法叫我們在裡面悟入真實。所以不叫你分別。為什麼?你分別還是墮落在虛妄上,你不分別了,在這裡面才能悟入真實。這就是為什麼叫你不要用分別心,道理就在此地。一用分別心,就有真妄、就有取捨。有取捨,你就沒有方法曉得真妄是『空無相』。妄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也是空,不是常說嗎,真空?但是這個空,真之空跟妄之空,空不好懂。為什麼?空不是無,空是有。妄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是空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跟這十一種色法、森羅萬象,你看看有沒有?有。可見得所謂是妄空它不空,就它有,空與有是一不是二。

  真性是空,沒有一切形相,見不到、聽不到,可是它起作用。見性不能見見性,見性能見萬法。聞性不能自己聞,不能聞它的自聞,眼不能自見眼,但是眼能見別的,見一切色法。所以真性那是空,沒有任何跡象,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著,也覺察不到。可是一切的作用都是從它起來的,都是依它起的。所以真空也是不空。《心經》裡面說得非常好,給我們說出空有不二、真妄不二,不二之法就是空無相法。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也不要求了,妄也不要斷了,一天到晚心自在。可是這個地方要留意,為什麼?容易走入歧途,容易走向外道了。果然,好,真也不要求了,妄也不要斷了,變成一個什麼?前面所講的,落的無記空裡面去了,那個麻煩更大了,更不容易跳出來,變成了一個無想定了,果報在無想天,這個麻煩就很大。

  你看看諸佛菩薩這些大修行人,人家不求真、不斷妄,人家的功課不間斷。念《法華經》的,天天誦他的《法華經》;持戒律的,天天照戒律去做。他不求、不斷,但是他照做,功課一點也不欠缺。拜佛的一天拜三千拜,他天天還拜三千拜。這才叫真修,這個叫真正的不求不斷,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諸位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念佛人到這個境界了,不求不斷的,一天念一萬聲、念二萬聲佛號還照樣念,一句也不少,這個才叫真正無求道人。而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有求必應,能為一切眾生服務,絕不以為是麻煩。為什麼?他沒有障礙,這才是真正懂得大空的作用。

  下面說,『無相無空無不空』,這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大三空三昧,『即是如來真實相』。註子裡頭說得好,上面一句「展轉拂迹」,叫我們離相,下一句「直明真諦」。「無相」是無一切事,一切事相都不執著,但是一切事相並不離開,每一天那些事都照做,而且都做得很圓滿,認真負責的去做,這叫無相,心裡面不染著。再跟諸位說,心裡面不染著,做的那些事情不累,不會感覺到疲乏。譬如說六祖大師天天破柴、舂米,要是我們幹這個事情,幹得會很累,幹那麼長的時間,那是怨天尤人,心裡會很不高興,我到這來修道的,天天叫我幹這個,這是什麼道?這是大道,無上菩提之道!他在那邊砍柴就見性,舂米就見性,法喜充滿,他不會感覺到疲倦。為什麼?他修不著相,修不著相就是修般若波羅蜜。

  我們在那裡砍柴就不是修般若波羅蜜了,我們要是在那裡砍柴修的什麼?煩惱。愈砍愈覺得累,愈累愈煩惱。人家在那個地方破柴的時候,他是在那破般若波羅蜜,愈破愈高興、愈破愈歡喜,那跟我們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我舉這一樁事情。你們諸位現在也不要去砍柴,也不要去舂米,你們現在念書、背書,愈背愈苦惱,愈背愈生煩惱。這就不會。會得什麼?字字圓明、字字放光,愈背、愈念的時候,般若愈現前,愈念法喜愈充滿,不一樣!幾時你念書念到字字圓明,法喜充滿,那就入了境界了。那怎麼樣?無相,不著相。念不念?天天念,念得不著相。這就是修般若法門,這就是修實相法門。不著相,不著文字相,又不離文字,不離文字又不著文字相,這是無相的意思。

  「無空」,無空是無理,無諸理法。剛才跟諸位講,一切義理不要去想它,沒有道理。你要是說裡面有一個道理,跟諸位說那是妄想,哪有什麼道理?無理之理是真理。因為你心裡想的有一個義理,你又動了心,又起分別,又執著了,真理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就是在一切萬法裡頭不動心,那就是真理。可是起作用的時候,那是無量無邊的道理,頭頭是道,法法圓融。我們要執著一種道,一個講法,真叫做掛一漏萬,就不圓融、不自在。所以我們要學圓融自在之理,不要執著一個意思。所以一切經,每一部經、每一個字,有無量無邊的講法,那就是有無量無邊的義理。在什麼場合用什麼道理來講,都講得通,沒有講不通的,所以它是活的。你看相是活的,理更是活潑的。因此,如果說我們求解,那不就是走錯路了嗎?你要求解,你就是用分別,用第六識、用第七識。不用第六識就是不分別,不用第七識就不執著。因此這個道理不必要去求,一求就落在第六、第七識裡頭,這就錯了。所以只叫你念,念是什麼?就是觀照般若,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一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那就不是觀照,那就是分別,分別後面就是打妄想,你所想的那些道理全是妄想。

  諸位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了解佛法裡面的教學跟世間法教學根本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佛法的教學是離心意識的,世間法的教學是運用心意識的,叫你去打妄想,妄想愈多愈好,這是世間法;叫你起分別,分別愈多分數愈高。在佛法裡頭一起分別都得零分,沒有分數給你。所以這是根本不相同的地方。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了,現在有一些人自作聰明,什麼拿些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佛經,你說那不糟糕!他就是搞成無量大劫的時候,經他一句也搞不通,方法用錯了。什麼科學的方法,那都是世間迷惑顛倒騙世間人的,這是我們要曉得,絕不是真正的智慧。

  『無不空』,這是說能離之法也空,就是能離的心,我們能夠不著相的、能無相的、能夠不著空理的那個能,能離的那個心,也沒有。這一空到底,心才能到真正的清淨。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不分別了,我現在不著相了,實際上你已經分別、已經著相了。為什麼?你是不分別了,你在那裡分別不分別;那不著相了,著了不著相,還是搞這一套。我跟諸位說,二乘人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頭,他不分別、他不執著了,他就是執著那個不分別、不執著。你問他,我什麼都不分別了,我什麼也不執著,他就執著這個。所以還是不能見性,這是末後的一重障礙。這個障礙也要不得。所以說「空亦空」,這樣才能夠入「如來真實相」。我們般若裡面講,從觀照再契入到實相的境界,觀照功夫深了,自然就證得實相了。實相是一切萬法的真實相,無不了然,這是真正智慧現前。

  【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這就是真知真見所見到的實相境界,我們常講佛知佛見。人家見的是什麼?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說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心鏡』就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有多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整個虛空法界都照現在其中,沒有不清楚的。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跟諸位說,沒有十方也沒有三世,法界是一,一才是真實的,整個法界全體統統照在大圓鏡之中,底下一句說,『萬象森羅影現中』。所以說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就是心鏡。無所不知就是照見。

  這個境界,跟諸位說,也沒什麼了不起,也沒什麼稀奇,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有什麼稀奇?現在我們的心鏡裡面那個光明失掉了,心鏡不明了,所以叫無明。為什麼會有無明?心鏡本來明的,所以搞得不明,就是被第六識、第七識害了,第六識的虛妄分別,第七識的虛妄執著,把我們的心境擾亂了,本有的光明作用失掉了。現在就是「萬象森羅影現中」只能現局部,不能現全體。縱然是局部還不是真相,現的還是個妄相。我前天跟諸位講,好像一個人帶了好多付眼鏡看外面那個相,只能看到這一面不能面面都看到,而且看的不是真相。這是自己造成的,並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既然是自己造成的,問題還得要自己去解決。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不能代我們解決,他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為什麼你會變成這個樣子?你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佛祖給我們的增上緣。

  『鑑無礙』,「鑒」就是照見,照一切法沒有障礙。底下一句就是見量之大,『周沙界』,「周」是周遍,「沙」是恆河沙數的世界。這就是大圓鏡,恆沙世界依正莊嚴、十方三世都在這一鏡徹照之中。這句句都是講的根本,我們要修的就是修的這個根本。根本得了,那些枝末統統都得到了。但是在枝末裡面修得不到根本,根本上修圓攝枝末。我們為什麼不在根本上修?後頭一句是『一顆圓光非內外』,這「一顆圓光」就是心鏡的光明,也就是前面講的佛性、講的戒珠。有沒有內外?沒有內外。無內外、無大小、無生滅、無垢淨,這就是自己本來面目。

  註解末後有一句僧肇大師說的話,這是出在《肇論》裡面,「會萬法歸於自己者,其為聖人乎」。到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整個十方三世法界全體原來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是一心所現。所以佛法裡面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到達這個境界之後,你看一切眾生、看一切人就跟對待自己一樣,決定平等,沒有差別。不但人我是一,生佛是一、萬法是一,這裡面沒有差別,是圓融和諧,大自在!這個境界不是玄學、不是理想,是事實。只要你照這個方法,哪一個人都能證得的,這在佛法裡面叫做諸法實相,真實之相。再看底下: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這一段是講外道之見。『豁達空』,在印度當時有一類修無想定的外道,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果報在無想天,在我們佛法一般講這惡取空,是這一類的人,這是邪見之大者。『撥因果』,他們不相信因果報應,沒有罪福的觀念,認為這一切都是自然的。這種邪見他的結果就是下一句所說的,『莽莽蕩蕩招殃禍』了,「莽莽蕩蕩」是形容無有邊際,那是無邊際的大災難。諸位要曉得,佛法在理上講得這麼深,真正可謂是博大精深。佛法對於因果的道理說得透徹,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話說得明白、說得清楚,問題結癥在你所做的業還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縱然經過千百劫,因緣聚會還是要受報的,果報逃不了的,決定不能避免的。所以佛祖勸人要慎重造業。真正修行人,所謂是「隨緣消舊業,慎莫造新殃」。人與人之間,人與一切萬物之間,都有一個業緣,絕非偶然。

  我曾經遇到一位居士,她來告訴我,她的先生對待她不好,常常打她、罵她、虐待她。她來跟我說,她說我離婚好不好?我說不好。她說為什麼?我說這是業,這是冤業,妳認為離了就離得掉?離不掉的。妳本身有這個業障,妳離了之後再找一個先生還是這麼對待你,那又何苦?這一生逃掉,來生碰到他,還是要虐待妳,逃不掉。她說那我怎麼辦?我說妳就逆來順受,我說妳受的時候,妳要以慈悲心對妳的先生,妳對待妳的先生更好,業會消得掉的,消掉之後,當然就轉好了。業只能轉,不能逃避,所以你要懂這個道理,躲避不了的。只有以慈悲心,只有以智慧,來轉變這個業報,來改造你以後的命運,逃避不了的;逃避了,這是業上還得加重。

  因果報應,要知道決定是有,到什麼時候沒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的時候就沒有了。把阿賴耶識裡面無始劫來那些業報善惡的種子都轉變為無量智慧,到這個時候才沒有。換句話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才能夠辦得到。稍稍起一念妄想都不行,那還是縱使百千劫,因果相遇時,還得要受報,逃不了的。諸位想想,我們能不能在二六時中不起一念?真正做到不起一念還不行,為什麼?我不起一念了,還落在那個不起一念,還要受報,這就是「豁達空」。他跑到四空天裡面去了,那個定力一失掉的時候,依舊要墮落下來,還是受報。難!他那個不起一念是迷。要到不起一念說是覺不是迷,才沒有一切果報。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佛法與外道要能夠辨別清楚、要能夠認識清楚。愈是往高的境界愈接近,所以自己要當心,學佛不要學成一個魔,那就很冤枉!所以諸位將來應該要讀《楞嚴經》,《楞嚴》是開智慧的。《楞嚴經》的後面有一卷半的文字,就是說明五十類的魔境界,我們要認識。入到這個境界不怕,入到那個魔境界,你只要不迷,魔境就是佛境。怕的是你迷了,一迷,佛境就是魔境。所以你們念佛,阿彌陀佛不示現樣子來給你看。你在打佛七,阿彌陀佛要來了,給你看到了,我見到佛了,完了,你迷了,那不就糟了嗎?這念佛是叫你得一心的,可你心裡還有個阿彌陀佛,不就糟了嗎?再一說,念佛看到蓮花開合了,那這麻煩大了!

  到你什麼程度的時候佛菩薩境界見到了?見如不見,不見如見,見到之後,心裡頭決定不會有分別,沒有執著,也不動念,這個瑞相現前給你做證明,確實有這個境界。你不到這個境界他不來、不示現給你,是大慈大悲,因為你受不了。你一現了,你就著魔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種情形。你說我們初祖,淨土宗的廬山慧遠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老人家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跟經典裡面所講的一樣。三次親見到的,從來沒有跟人說,到臨命終的時候,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西方這個境界過去已經見到過三次了,現在又現前了,我要去了。廬山蓮社了不起,一百多個人跟著祖師在一塊念佛修淨土,個個往生。

  我們現在修淨土,念一輩子阿彌陀佛,往生有沒有把握?打了個問號,這多糟糕!是不是我們不如別人?不是,我們跟古人、我們跟佛菩薩根本就沒有兩樣。我們之不能成就,自己害了自己,分別、執著、妄想放不下,自己害了自己。講堂裡天天跟諸位講解,是教諸位開悟的,不是教諸位把這些話都記下去,不是的。那記下去又增加妄想,又增加分別。換句話說,把你本來要開悟了,這又遮上一層,就是不准你開悟,這不是糟糕!所以諸位是,聽了,聽了就聽了,能悟多少就悟多少,不懂的,不懂的不要理會,下次再聽,還有第二遍。所以從前道場好處,他天天講,一年不開悟,還有明年,明年不悟還有後年,他聽個十年、八年的時候,恍然大悟。我們現在聽上一百年都不會開悟。為什麼?你看天天在寫筆記,就不悟了,那怎麼能開悟?一面聽、一面還想著是什麼道理,想它幹什麼?沒有道理,剛才跟你講的。我們現在對著經本打妄想,尤其是有註解,他講的跟那個註解不一樣,是不是?妄想更多。這就是說咱們聽一百年都開不了悟,愈聽愈糟糕,愈聽愈迷惑,所以大家要注意到這一點。

  我們所吃虧的就是我們在這一個階段,教學的方式變更了,我們吃了大虧。我們從小的時候,家長、老師沒有督促我們去背書,現在才曉得這個道理,現在曉得已經晚了。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知道了,再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我現在知道了晚了,來不及了。所以我自己吃虧、上當、迷惑的那個地方,現在覺悟了,全都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走我這個路子。我今天在此地講經面對著經本,希望你們將來講經不要這個經本,有資格來聽的都是背誦過的,不能背誦的沒有資格來聽,要到這個境界。這就像古人一樣,才能真正成就人、真正的開悟人。對於兒童,大家要特別注意,你們在家的,將來結婚了,對你的兒女,五、六歲就教他背書,把四書、五經重要的經典統統叫他背過。學校裡頭不要叫他爭名,什麼第一名,假的、空的,六十分及格就可以了,只要不留級。為什麼?學校裡面那是政府規定政策,混過去就行了,要求真學問,要求真正學問,這個是很重要的。真學問那是一生受用無窮的,學校文憑是假的。我過去沒人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