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二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2

  永嘉大師與六祖大師的對話要把它記熟,非常有味道。請看第七面,下面的頁碼第七面,序文沒有說,諸位自己看。《證道歌》一首,第一句,第三行:

  【君不見。】

  《證道歌》從這裡開始。在七天當中,希望同學們把《證道歌》能夠背下來。我們講座完了之後有一個測驗,測驗就是默寫《證道歌》。這個方法最好,錯一個字扣一分,自己就可以打分數了,決定公平,就採取這個方法。『君不見』這三個字用意非常深,不能夠輕易的把它看過去。因為這一句是全篇的綱領,就是題綱。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內容,實際上的意思太深了,一句話把我們提醒。在註解裡面,諸位自己細細去看,註解你們自己去看。我講不一定會按照註解來講,可是意思總相差不會太遠。一句話能夠把人提醒,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在某種情況之下才能做得到,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謂叫「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成熟,一句話能把人喚醒。掀開第二面,第一句說: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我們先說這四句。『絕學』,「絕」是什麼?「學」又是什麼?這首先要把這兩個字認識清楚,「絕」是離開,「學」是指世間之學。在這裡要問,什麼叫做世間之學?什麼不是世間之學?這是要辨別清楚。如果搞不清楚,好了,看到這個,什麼學問也不要學,你們在學校也不要念書了。這樣解釋法就叫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所謂世間學,凡是用心意識去學的都叫做世間學。為什麼?心意識就是世間。「世」是遷流的意思,有過去、現在、未來。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都有過去、現在、未來,它是生滅法。「間」是有界限,我們講間是十方,有界限。換句話說,就是有分別、有執著。凡是有分別、有執著的統統叫世間。

  我們今天展開了經典,『絕學無為閒道人』,絕是第一個字,學是第二個字,絕過去了這就是學,學過去了這就是無,這也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也是世間。剛才給諸位說,要超越世間,這叫絕學。可見得這個世間把佛法也包括在其中。不會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全是世間之學。如果諸位要能夠離開世間,就是離開心意識,穿衣吃飯都是聖學,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捨了心意識,你們在學校念的那些經典,念的那些書本,都是了義經典。你看看這個世間學跟非世間學是在這個地方辨別,絕不是說佛經才是出世間,除了佛經之外都是世間,那這就弄錯了。如果果真是這樣的話,諸位想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又何必?五十三參裡面絕大多數是世間的學問,五十三位善友裡面出家的人沒幾個,多數都是在家人,從事於各行各業。

  所以菩薩什麼他都知道,什麼他都看,什麼他都學,學就是絕學,為就是無為,天天在幹,那是個「閒道人」。閒道人不是遊手好閒,什麼事情不幹,那就錯了。釋迦牟尼佛是閒道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一天到晚是忙得不亦樂乎,他是閒道人。剛才跟諸位說,他說而無說,為而無為,身心自在,他是個閒道人。不是說閒道人什麼事情不做,什麼事情都做,那是閒道人,是這個意思。而且不但什麼事情都做,什麼事情都認真負責,都能夠做得圓圓滿滿,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外面六塵境界無不清淨。這一句是全篇的總綱領。

  前面說「君不見」一句話就是提醒我們「絕學無為閒道人」,這一句實際上所指是十方諸佛如來,他們就是這樣的。再說,一切眾生無不是這樣子,所以生佛不二。諸佛悟,我們不悟。我們絕也不懂,學也不懂,無為也不懂,閒也不懂。他們悟了,他們都懂得,所以一切境界是全體現前。我們雖然全體現前,而不能夠證得,不認得。說到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記住,佛法是最高的學問,是最圓滿究竟的學問。絕學也就是學問到了頂點,也可以說,說絕了,至高無上。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大圓滿法。密宗裡面有大圓滿法門,佛法整個就是一大圓滿,絲毫欠缺都沒有。可是我們自己要真正發心去學習。佛法的受用,你能夠入得一分,就得一分受用,不是說到圓滿才得受用,不是的,學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學兩分就得兩分受用。由此可知,佛法是很講現實的。但是佛法的修學,有從枝葉上下手的,有從根本上下手的。從根本上下手來得快,所得的果實是究竟不虛的。而從枝葉上入手的當然也有所得,但是道路是迂迴的,吃很多的苦頭,遭遇許多的折磨,成就是有限的,不是圓滿的。所以在一切經裡面有究竟圓滿的經典,有偏重某一部分的經典,這是我們佛法裡面所謂是了義經、不了義經,有這麼一個區別。

  佛法在中國,中國人得天獨厚,也可以說中國人的善根、福德培植得厚。因此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祖祖相傳的無不是了義的法門,究竟的修學,這是跟佛法傳到其他地區的地方決定不相同的。我們學佛對於自己一定要有自信心,要相信我們自己,要相信中國祖祖相傳的聖教,不要被外國人影響。因為今天的世界,哪一個國家都自己誇自己,我是世界第一;唯有我們中國人謙虛,你們都第一,我是末尾。日本人說,「我的佛學世界第一」。好了,我們也承認他,跟他去學去,那就壞了。泰國的佛教是小乘,他們的經典跟我們的《阿含》只不過是多五十幾部而已,《阿含經》三千多部,我們差不多完全都翻譯過來。他們現在的經典,巴利文經典,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可見得很有限。大乘佛法他們沒有,日本那邊的大乘佛法也都變質了,你們諸位到那裡細細去考察、看看你就了解。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的祖師大德,不要被外面人所欺騙。

  這是講學佛首先要建立自信心,然後要通達教理,特別著重是教理。《證道歌》上講的是教理。理是能夠貫穿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貫穿、無不通達。不是講教義,教義是通達一部分,不能夠通達完全。所以下手,最高明的方法是從教理上下手,古人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他是從理上下手的,這就講證道,證道是從理上下手的。教義懂得這一部分,不能夠通達一切。教義是對什麼?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人,所以講是不了義的修學方法。在中國傳播最流行、最普遍的,除了禪宗之外,大家曉得有天台、有華嚴。天台跟華嚴都是我們中國祖師建立的,在印度沒有法華宗,也沒有華嚴宗,這是我們中國自己建立的,還有淨土宗也是我們中國建立的。諸位要知道,三論宗是從外面來的,唯識宗是從外來的,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我們自己祖師建立的這個宗比傳過來的還要高明。所以我們自己要能夠信得過,這些經典都是一乘了義經典,確實值得我們終生奉行的。

  這裡講的學,我們首先要認識,何謂世間學?要怎麼個絕法?絕,不是說不要讀書了,不要學習了。告訴你什麼書都可以讀,什麼事情都應該學習。連儒家都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佛菩薩更是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全知全能,那怎麼可以不學?所以這個地方要懂得,絕是絕世間之學,首先要了解何謂世間。

  無為,註解裡面講的學是學無為之學,無為就是離心意識之學,都是無為的。這些道理當然在這裡不能夠細說,細說都在這些大乘了義經典裡面。你像《百法》裡面無為,單單指「真如無為」。無為法有六種,那五種都不行,此地是指真如無為,這是諸位要記住的。如果你要學成「擇滅無為」,那就變成小乘人了;如果要學成「虛空無為」,那就變成狂慧、惡取空。所以那個錯了。這裡是指的真如無為,也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是真如無為。在《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是真如無為,淨土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諸位記住「一」,一心不亂是真如無為。

  在今天學其他的法門實在都不太容易。同修當中修淨土的最多,我們就以淨土為例子。淨土裡面修什麼?也是修「絕學無為閒道人」,那就是修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怎麼修法?不是教你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了,我在這裡修一心不亂,那你還是不到一心。什麼事情都做、什麼事情都幹,在這裡面修一心不亂。正是剛才六祖跟永嘉談話當中,分別也不是意,這就是無為法。分別的是意,是有為法。諸位記住,《百法》裡面講的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是有為法,不是無為的。離了這些有為法,還是見、還是聽、還是接觸,樣樣都幹。分別不是意,執著的不是末那,思念、想念的印象,我們現在講印象,佛法裡面講「落謝影子」,不是阿賴耶,這就行了。咱們要學的是學這個,功夫就是用這個,這都是題的最高無上的綱領。諸位一定要問這個境界如何?怎麼個修法?統統在經的後面,我們這幾天慢慢的再來這討論這個問題。可是綱領先要把握住,大原則、大方針決定不能夠迷失。要曉得我們學的是什麼。

  閒就是自在,在佛法裡面講的解脫,解脫必須要做到絕學無為才能夠得到。所以大自在,閒道人就是大自在,見了道、證了道的人。生活方面,你看看《金剛經》一開頭所講的,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是生活,天天都是這麼做,跟凡夫之人沒有兩樣,我們也天天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與世間人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與世間人也沒有兩樣。別人沒有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了,讚歎是「希有希有世尊」。他那個時候看出什麼苗頭?就是看出釋迦牟尼佛是絕學無為閒道人,所以才讚歎這希有世尊,原來如此。他看出來,換句話說,他自己入了這個境界,才能看得出來;自己不入這個境界,看不出來,同程度的人才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正是我們要修學的,無上菩提就在這一句當中。下面這個文,都是講他的境界,講他的受用,講他修行的方法。雖然講境界、講受用、講方法,諸位要曉得,全是絕學無為閒道人他的本分事,所以說統是果地上的事情。我們能夠熟讀這一篇文,就是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薰習我們自己,這個裡頭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包括著第六意識,指虛妄分別;第七識(就是末那識)兩種執著,人我執與法我執,還包括阿賴耶識裡面無始劫來落謝的種子,全都是妄想。為什麼不除?諸位要想想,那個妄,妄不是真的,除它幹嘛!你看這個名詞的意思,它怎麼不叫你覺悟?譬如我們人坐在這裡,這個燈光照在地下一個影子,那個影子要不要除掉?不需要。為什麼?它是妄,不礙事。除妄想,這又加一層虛妄;不除,沒事了。我們現在難在哪裡?就在難要除妄想,所以多事,無事找事,我們麻煩了。不除妄想是妄想更多,再除妄想,妄想又多,總是除不盡。那是什麼?我們不懂除的方法,要用心意識來離心意識,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不除妄想」就是「捨識用根」,不除自然沒有了,自然沒有妄想,離開心意識之後,用不著除妄想。「真」要不要求?不能求真,一求真又是個妄想。你們到這來求,要不要求成佛、成菩薩?你有所求,就統統都在打妄想。

  你看《金剛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證明的,他跟須菩提說,「我在燃燈佛所,有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很聰明,他入了境界,「如來無所得」。無所得,燃燈佛才給他授記。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我有得,在此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燃燈佛馬上把他開除掉。為什麼說無得叫得道?諸位要曉得,道是法爾自然,哪有所得?《楞嚴經》裡面講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裡面就是一個迷、一個悟,境界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聖,就是大自在之人。

  「絕學無為閒道人」這七個字,把如來果地上的三德圓滿包含了。絕學是般若,無為是法身,閒道人是解脫,般若、法身、解脫統統都具足。我們現前每一個人都具足,就是你自己,你不肯絕學,你要有為,你要做一個忙人,那這有什麼法子?這是自找苦吃。人真正懂得人生就清閒自在!現在人懂得生活的人很少,這是大學問。現在人懂得什麼東西?就懂得賺錢,所以人全都鑽到錢眼裡去了,鑽進去就出不來,真正是可憐!什麼時候你能從錢眼裡面出來,那你就很高明。這是講所有病當中,這一個病是最嚴重的;換句話說,你要想真正能夠成就,法身、般若、解脫能夠現前,頭一個要從錢眼裡頭鑽出來,你才有可能。錢眼裡頭要不肯出來的話,那就是十方諸佛來給你說也是枉然。不但是境界入不進去,文字也聽不懂。所以真,真本來就是真,求個什麼?妄,妄本來就是假,離個什麼?妄不須離,真不須求,這個心多清淨。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無一物。八識五十一心所那一些法,剛才跟諸位說是有為法,你看《金剛經》裡頭說得多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必去除,那是夢幻泡影。這一種修學的方法是一等一的高明方法,這叫圓修圓悟、頓修頓悟。

  在這個地方我又要特別提醒諸位,佛法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是指什麼?指那些迷而不悟的人,迷而不悟的都叫做世間。他天天念經、拜佛也是世間。不壞的是什麼?要維持這個秩序,要保持這個正常。你雖然是悟了,悟了不能說我經也不要念了,我工作也不要做了,不是這樣的。悟了以後還是要做,還跟沒有悟以前一樣的做;不但一樣的做,比沒悟之前還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好、做得心開意解,更自在。以前沒有悟的時候,做這個事情煩惱,覺得苦;悟了之後,做這個事情,樂,快樂得不得了。為什麼?沒悟之前,你用的是心意識,心意識攝入境界,這六根入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為境界所轉。悟了以後,就是捨心意識,用的是根性,就是用的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萬法一如,法喜充滿,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法喜充滿,得大自在。所以說之為最高的享受,它不壞世間法。

  對世間法的態度,說穿了沒有態度,有態度就錯了,沒有態度。沒有態度我們很難懂,為什麼?我們畢竟還沒悟。以我們世間人的說法,他是隨緣而不攀緣,有因緣他就做,做得歡喜;沒有因緣不做,不做也歡喜,這是悟了的人的態度。沒有事情的時候,他不會去找事情做;有事情的時候,他決定不推卸責任,這是悟了的人。世間的人,沒有事情的時候他要去爭。你像現在,現在制度跟從前不一樣,現在要想替大家做事情,自己發了心,要去競選,你們大家投我一票,我做得怎樣怎樣,我怎麼怎麼好,別人都不行,都不如我,幹這個事情。菩薩不是如此,不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別人來找他做事情,他盡心盡力的,會做得很圓滿。我們看看歷史上,像諸葛亮,如果劉備要不去請他出來做事情,替大家服務,他不會出來的。他在他家裡耕他幾畝田,念念書,跟些好朋友天天遊山玩水,這多自在,他不需要做。可是有人來請他,就有這個機緣,那他非做不可,他不做對不起人,那就不是慈悲了。如果說沒有這個因緣,他自己要去爭的時候,他心不清淨。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悟了的人一切隨緣,絕不攀緣。

  說到這個地方,還要跟諸位說一句,佛法在最初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學佛的人決定不攀緣。出家人他的職責就是傳道、修道、弘道,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也不要去蓋廟,也不要去建講堂、精舍、茅蓬,他一概不要。心清淨,不攀緣,受到人尊重。為什麼?我們世間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世間人做不到什麼?做不到無求,他能做到無求,我們俗話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世間人焉能不敬重?雖然他在社會上什麼事都沒有做,但是他能做到無求,他對社會上就有非常大的貢獻,他有一種無形潛在的影響力,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二十五史》裡面,你看看傳記裡頭有「隱逸傳」。「隱逸傳」那些人,有學問、有道德又有能力,他一生不做官,一生沒有替社會做過事情,在歷史上還要給他寫一筆。為什麼?確實有這個功德,這是無形的貢獻,他就是教化一個人要建立品德,有學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是用身教,不是用言教,是我們社會一個好的榜樣、一個好的典型。所以他有無量的功德。那些人一天到晚逍遙在山水之間,遊山玩水這樣的過一輩子。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替社會、替國家做很多事情,這是有大功大德,當然這是一面的。這是什麼?有機會的,他應該要做的。那些是沒有機會的,沒有人請他的,他也不能到處說,我很有能力,我有學問,你得要用我,這個話說不出口的。所以那沒有機會的,沒有機會的有沒有機會的那一方面成就,有機會有有機會的,統統都有成就。所以在歷史上都要留下一筆,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

  真正要學道,這個地方「不求真」那更高了,真如本性也不能求。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還是要除妄想,還是要求真。你已經到無修無證了,到頂頭了,拿釋迦牟尼佛做榜樣,釋迦牟尼佛是早就成佛再來人。《梵網經》裡面他告訴我們,他來了八千次了,八千次是最近的事情,那以前更不必說了。成了佛了還要來,還來還示現八相成道,還要示現修苦行,雪山六年修苦行,還要示現參訪。幹什麼?就剛才跟諸位說了,那是大慈大悲,做個榜樣給沒悟的人看的,那個叫無修而修。不除妄想而示現除妄想,不求真如而示現求真如,做給那個初學的人看的,這就是大慈大悲。六祖也到這個境界,永嘉也是到這個境界。你看永嘉有沒有修?天天修行,六祖也是天天幹,領眾修行,要做一個榜樣、做個樣子給那沒悟的人看。自己要證到這個境界,自己是決定無為,示現的是有為,無為是自受用,有為是他受用。這就叫「不離世間覺,不壞世間法」。這是真正不除妄想不求真的意思。

  底下一句,『無明實性即佛性』,這也是很難懂的一樁事情,就是講「無明」。無明是屬於根本煩惱,經上所說「無明不覺生三細」;換句話說,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初。這是我們講這個性,真如本性,迷了以後變成識,第一個是變成阿賴耶識,唯識裡面所講的三能變,一變為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第一個就是「無明業相」,《楞嚴》裡面所講的「晦昧為空」,那就是無明業相。由業相再變為「轉相」,就是見分。由轉相再變為「境界相」,這是講的相分。這就是說明宇宙萬有的根源,是從無明來的。明是本來的,就是真如本性般若的光明,無明是明失掉了、迷失了,就叫做無明。無明的「實性」,實性就是無明所依的那個理體,是什麼?原來就是「佛性」。

  所以無明跟佛性是一不是二。我們說無明是妄,佛性是真,真妄原來是一不是二。那妄何需要除?真又何必要求?它原是一不是二。悟了的時候,無礙,是一如,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不悟的時候它有礙,不但事事有礙,理事也有礙。說到這地方,無明從哪來的?無明是怎麼來的?如果你要是提出這個問題來,就叫做頭上安頭。絕不是說佛法沒有能力解答這個問題,故意是避免而不說,那你這麼會意就錯了。而是這個問題,解答你也不會懂得,不但不懂,解答了反而增加你的困惑,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解答不懂?因為你用的心意識。這個事情離心意識就明白,不離心意識,這個問題永遠不能解決,道理在此地。

  世間人所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宇宙是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科學家拼命在研究,許多種的講法,這些講法是不是能叫我們心服口服?為什麼這些講法到今天都不能做成結論?就是全都是在心意識裡頭虛妄分別,不是真相。離開了心意識,你所見到的就是真相。到那時候跟誰講能懂?六祖跟永嘉講,他們懂。為什麼?他們都是離開心意識的人,一講都懂了,一句話、兩句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講也不懂。但是跟諸位說,雖然不懂,佛菩薩大慈大悲還是要講,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把我們引到接近這個境界。所以佛法「言語非言語,文字非文字」,言語、文字是手段、是工具,把我們帶著逐步接近這個境界,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能把它當文字看,也不能把它當言語聽,要從這個裡面悟入。註解註得很好,我這樣說出大意,諸位自己去研究註解就並不難懂。

  這時間到了,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