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二十四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24

  《大智度論》第二十四卷,「釋初品中十力」。

  經【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向下所說的這五類法,從『十力』到『大慈大悲』,都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菩薩沒有不願意知道的。知道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令菩薩生起嚮往之心、敬重之心、效法之心,其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要成就十力到大慈大悲,末後這一句很重要,『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可見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都是從般若智慧當中生的。也可以說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而般若智慧又一定從根本智得來,根本智離不開禪定,因此禪定是般若波羅蜜的先決條件,我們要想開智慧,一定要先修禪定。修禪定的方法非常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又說無量法門,都是修定、修般若根本智的方便法門。法門雖然多,諸位要曉得,世尊是應機而施設的,我們是哪一種根性就要選擇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才能夠有成就,才不會走冤枉路。

  這幾天我在東山講座就勸那些老師們,在佛法裡頭要發心學個一門深入,學一部經、一個法門,十年當中絕不改變,你一定會有成就。縱然是六十歲還來得及,我學十年,七十歲出來,我們印光法師就是七十歲才出來的。用十年的時間來學一部經,一定有大成就,這部經你學成,你一定是今天全世界的權威。再告訴諸位,一經通就一切經都通了,你要是在十年當中學十部經、學二十部經,你是樣樣都不通,這個關係很大。我們現在為什麼搞不成?就是好高騖遠,眼花撩亂,這個想學,那個也不錯,都想學,想做一個大通家。通家是由專家成通家的,十年攻一部,一部成功了,以後就變成大通家,無所不通。一上來要作通家就完了,什麼都完了。所以向來只能搞一樣,要專心搞一樣,哪一個人專心哪一個人會有成就,不可以自作聰明。我們念《六祖壇經》應該有覺悟,你看看《壇經》的「機緣品」,六祖會下這些上首們哪一個不是專攻。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專攻《涅槃經》,沒有去學第二樣東西,不是像我們現在,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

  我告訴諸位,聽,我在這邊所講的東西都可以聽,聽了怎麼樣?不要記,聽完之後,連經本子看都不要看。這部書在開講的時候是新書,聽完之後還是新書,我教你用這個方法,不要記,可是你自己學的那一部,你就要勤勤懇懇的的去做。譬如你學《法華經》,你就照我現在講的這個進度,可是《法華經》一定要背,如果不背誦那是決定不行的,你花上個十年功夫學這一部《法華》,你就會成功。你要學《楞嚴》,按照目前這個進度你學《楞嚴經》,十年研究《楞嚴》,一定成為「首楞嚴王」,你就世界第一了。到了世界第一,這一通一切都通了。一切都通了,我還希望你一生專門弘揚這一門,大權示現,這就是教別人要專攻。當然別人來請你講別的東西也可以,應酬應酬。自己講堂裡就是標榜這一門,我這個講堂是專講《楞嚴經》,世界聞名,全世界的人要想學《楞嚴》,到我這裡來學。諸位果然肯花上十年的時間,沒有不成就的。絕不為境界所動搖,不為別人意見而動心,自己要有主宰,一門選定了,決定不更改。三心二意,一輩子不會成就。選定這一門了,要捨得,這一門所參考的經典我留著,不是這一門的全部都送人,送掉。為什麼?免得擺在書架上看到,這個也想摸摸,那個也想看看,麻煩!不是主修的連書都不要,心才定。書架上那麼多書擺在那裡就是麻煩事情,常常誘惑你三心二意,叫你一事無成。第二面第三行最後一句:

  【若菩薩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誰當肯信。譬如釋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無人信受。以是故。自行苦行過於餘人。成佛道時。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

  這一段意思非常明顯,世尊責備小乘人為焦芽敗種,勸告小乘人必定要迴小向大。他先修小乘法,假如他對小乘法的理論不懂,功夫沒有去做過,你要說小乘人怎樣怎樣,小乘人能相信嗎?能服你嗎?不能。所以你要想批評一個人,必須你的學識功夫都要在他之上,你批評他才心服口服。我們自己學問功夫不能超過人,只能夠聽聽人的而已,不能夠隨便批評人,這是要記住的。我們要教人家一定要自己做到,必定要做典型、要做模範,而後可以化導,這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教學之苦心。

  這也就是佛法常講的菩薩代眾生受苦,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道,《梵網經》裡面講,他老人家成佛以後到我們這個世界上已經來了八千次,那是最近的事情,過去還不止!早已成佛道,為什麼還要到雪山去修六年苦行?這就是為了要度外道,印度那些外道一定要修三年苦行,而釋迦牟尼佛修六年,比你加一倍,超過你,然後再告訴你苦行不能成就,苦行是錯誤的,別人聽了沒話講。為什麼?他是過來人,別人才修三年,他修六年,所以來責備你、呵斥你、教化你,大家沒話好說。如果釋迦牟尼佛是一天苦行都沒修,他要去教化別人,別人不肯聽,一定有反駁。正因為他自己修了六年,人家沒話說。像這種苦心全是為了教學,而去受六年苦,我們從這裡看到菩薩的用心。再看第三面第六行,「問」我們不去管它,我們看「答」。這一段文解釋,小乘法經上常講具足,大乘法通常講學習,就是小乘法是有限度的、可以畢業的,大乘法無限的,那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小乘法能畢業,大乘法畢不了業的,這是我們修學大乘法也應該有這個體認。

  【聲聞法有量有限。故言應具足。】

  他的知見不廣,斷證的功夫也有限,應當要『具足』,就是要圓滿。

  【自此已下。是諸佛法甚深無量。菩薩未得。故言欲得是事。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學佛,而佛法甚深無量,跟小乘完全不相同。這是佛在此地勉勵學菩薩行者,我們應當要發長遠心,要有恆心去修學。

  【聲聞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薩法、佛法難解難知。故言當學。】

  這些話都應當記住,因此修學大乘佛法,我也常勸勉同學一定要以背誦為主,不要以求解為主,為什麼?大乘經典甚深難解,難知難解,絕不是用心意識能夠理解的。離心意識之後,才像開經偈裡面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任何大乘經典,真實義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妙法蓮華經》裡面講這個「妙」字,你要離開心意識才能夠看到妙,凡是意識當家,哪裡能看到妙處?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

  世間一切學術聽聽就行了,看看就行了,曉得有這回事情,為什麼?全是邪知邪見。我們要說邪知邪見,世間人不服氣,諸位看看歐陽大師的講演,在我們《六祖壇經》曹溪原本的後面附有兩篇。他說的話沒有人敢說,他說世間所有的宗教是我們佛教所講的戒取見,世間所有的哲學是見取見,你們想想看,戒取見、見取見,須陀洹都不要談了,不要說再高的,須陀洹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都離開了。這些世間眾生的邪知邪見是眾生的病,我們聽聽看看,曉得這回事就行了,你還去認真把它記在腦子裡,去學那些見取見、戒取見,那就錯了。聽聽這個、看看這個,多了解眾生的病況,曉得眾生有這麼多病,曉得有這麼多知見,激發我們的道心,我們要怎樣去救度他。佛法就是對治眾生見病而設立的,所以我們自己要深入經藏,深入的辦法最佳的就是背誦。背誦,三學等運,三慧齊修,就是這一樣背書這個方法,三學三慧都在其中。這個法子實在是妙極,等到你有一天熟透了,什麼叫熟透?就是把你的妄念統統捨掉,這叫熟透。所以背書不能有執著,有執著不能開悟。《壇經》裡面講的法達禪師,他《法華經》背了三千遍,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開悟?心裡面常常「我《法華經》這麼熟,我已經背了三千遍」,肚子裡頭有三千部《法華經》,把悟門堵塞了。到六祖大師那裡,六祖大師給他一點破,他只要把三千部《法華經》一丟掉,立刻就開悟了。但是諸位要曉得,他沒有那三千部《法華經》,他開不了悟;他要是執著有這三千部《法華經》,他也開不了悟。三千部一定要背下來,背下來不要執著,就大徹大悟!這是古人給我們的榜樣。

  悟的人心裡面真正是無一物,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裡面乾乾淨淨,才能生無量智慧,才能將一切經的真實義看出來。真實義,一切經的義理都是無量無邊,所以這一部經怎麼能有一種講法?它有無量義。我們看歷代經典的註解,《金剛經》、《心經》都是一百多種,《心經》差不多有二百多種註解,這有什麼希奇!《心經》有無量義,換句話說,它有無量的註解,所以不是一個註解、一種解釋,就把它的意思能講完全、講圓滿了,不可能的。經義像大海一樣,你能夠講得出來的是大海的一滴,一滴水而已。所以經義我們真正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你能入進去,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方便。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是希望我們要契入、要證入,那就是自己要開悟,而不是依靠別人。你看在經論上處處勸導我們應當學般若波羅蜜。在第四頁第三行,這是前面這段的一個結論:

  【菩薩摩訶薩如大醫。】

  好像一個大夫,大醫生。

  【無病不知。】

  一切眾生害的一切病他都曉得。

  【無藥不識。】

  用什麼方法來對治眾生的毛病,那些方法他也知道,方法就好比是藥。

  【以是故。聲聞法應具足。菩薩法當學。】

  這就是前面講了許多是『聲聞法』,像三十七道品、四諦之類的,都是屬於聲聞法,為什麼《摩訶般若》裡頭它講小乘法,道理就在此地。菩薩對小乘法應當要知道,不能不知道,所以菩薩對眾生的知見應當要知道,曉得就行了,知道有這回事情,不必深入。為什麼?不值得深入,你智慧開了,用什麼方法對治不必去想,也不必去用心,自然方法就運用上,這叫做智慧。下面是介紹「十力」,十力是先說如來十種智力的名義,前面這一段文是文義略釋,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後面有詳細的解釋。略釋我把它念一遍:

  【佛十力者。是處不是處如實知。一力也。】

  這是第一種能力。

  【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二力也。】

  『業』就是種種的造作。『諸受』,「受」就是果報。這是第二種能力。

  【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知。三力也。】

  這是第三種能力。

  【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四力也。】

  『上下相』就是上根、上根利智,或者是下根、鈍根,佛都能夠知道,『如實知』,實實在在的曉得。這是第四種能力。

  【知他眾生種種欲。五力也。】

  第五種,曉得一切眾生的欲望,眾生是種種欲望不相同,佛都知道。

  【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

  『性』就是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性情,一切眾生的性情千差萬別,佛也清楚。

  【知一切道至處相。七力也。】

  『道』,譬如修聲聞道你到達什麼程度,修菩薩道你到達什麼程度,修外道你能到達什麼程度,一切道它能夠達到的目標、目的,這些境界相佛都了解,這是第七種能力。

  【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

  這就是『宿命』,簡單的說,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他怎麼樣出生、怎麼樣死,在他的生平當中他叫什麼名字,他飲食起居、壽命長短,沒有一樣不知道。諸位想想我們能瞞過誰?能瞞過自己是真的,決定瞞不過佛菩薩。佛菩薩對於我們不但是現前看得清清楚楚,過去生、再過去生都知道,生生世世的情形他都看得清清楚楚,瞭如指掌。底下一段就是天眼之力:

  【佛天眼淨。過諸天人眼。】

  『淨』就是清淨。天人有天眼,佛的天眼超過諸天。

  【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

  怎麼叫三惡業成就?底下舉幾個例子:

  【毀謗聖人。邪見、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

  這是講三惡業,三惡業的果報。下面講三善業:

  【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

  怎麼個善?

  【不謗聖人。正見、正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這是如來的天眼智力。這個天眼也就是看眾生所造作的善惡業,以及他所感的善惡果報。在這裡面特別提出來的是『不謗聖人』,不謗聖人在從前確實一般都能做得到,提到聖賢,大家都有尊敬之心。今日世風日下,是以毀謗聖賢為能事,日本佛教我聽說就是如此。日本佛教大學要拿一個博士學位,一定要寫一篇論文,把古人批評得體無完膚,自己比古人還高,博士學位就拿到了。鼓勵人批評古人,找古人的麻煩。在經論裡面那是批評佛,在古人註疏、語錄裡面去找麻煩,去批駁他,這樣才顯出自己高明、自己超過別人,這他拿到一個學位。那個學位文憑是拿到了,文憑是幹什麼的?是入阿鼻地獄的文憑。麻煩就大了,實在是可悲!我們萬萬幹不得,不能幹這個事情。我還給諸位說,古人所有的那些註解都沒錯,個個人都是止於至善。漢朝人註解是對治漢朝人的見病,為什麼?經是無量義,漢人那個講法專門對治漢人的見思毛病,那一治就好了,可見得這服藥很靈。唐人的病跟漢人的病不同,漢人那個註解拿給唐人,唐人也沒用處,治不了他的病,所以唐人有新的註解專門治唐朝時候人的病。既然能治病,當然是至善,能把病醫好,這個藥就是好藥,所以說一切諸佛都是止於至善,都是最好的。沒有說哪個好、哪個不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這就是毛病,就是自己的見病。要曉得他是什麼時代的人,我們要是批評,要回到他那個時代才能批評,這個時代怎麼能批評?不能批評。我們現在眾生的病跟古人的病不一樣,古人那些藥方我們可以做參考,有的還可以用得上,有的全不能用,在乎我們自己取捨,在乎我們自己開悟新的方法,就必須要開悟,不悟沒有辦法,一定要開悟。開悟就好比老樹今天是又發芽了,又長出新枝,這是開悟。古人那些註疏都是開悟的話,那時代是那個講法,是那時代的新枝、那時代的新芽,我們今天看,這是老樹枝了,它在那時候是新的,所以止於至善要這樣的講法。我們今天開悟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無量智慧,這才能解決當前眾生的見病,這就叫做佛法,這才叫不謗聖人。後面一句是漏盡,漏盡之力。

  【佛諸漏盡故。】

  『諸漏盡』,見思、塵沙、無明,「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三類煩惱都斷盡了。

  【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十力也。】

  到這裡這一大段是名義的介紹,把這十種力簡單的介紹。第五面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

  【諸菩薩者聞之。勤修菩薩道。當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這一節,佛為什麼說十力?真正的意思就是在此地,希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聽了如來果地上這十種特殊的智慧能力,這十種能力都是依智慧生起的,所以都叫做十力智,都加上個智。我們應當『勤修菩薩道』,應當以成就自己如來果地上的十力為我們修學的目標,用意是在此地。第六頁第一行一開頭,我要特別告訴諸位念佛三昧:

  【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當念佛種種功德法身。】

  念佛人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如是學習。名是表德的,佛之果德無量無邊,所以佛的名號無量。念佛名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德,這才叫做真念佛。我們現在念佛是把佛名當歌唱唱而已,所以佛名念了沒有效。你一天到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跟二、三歲小孩唱山歌一樣,什麼意思不懂,他怎麼會有功德?比罵人好聽一點就是了,只能說如此而已,不會感應道交。所以念了幾十年不但一心念不到,功夫成一片都沒念到,你看這冤枉不冤枉?毛病在哪裡?就是錯用了心。以為我多念佛,佛菩薩就高興;多念佛,佛菩薩就保佑我,這是大錯特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煩惱心所還隨著起來,隨著定業還生煩惱,這個佛號念了有什麼用處?我們的知見、習氣、煩惱是我們的病,那一句佛號是治我們病的,佛號拿來治不了病,這個藥沒用,這種藥在我們身上不靈,沒能治得了煩惱。這就是咱們現在念佛,勤勤懇懇在念佛,念了佛沒效。

  這段文裡面舉出二十三種名號,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名號:一切智人、一切見人、一切知見無礙人、大慈悲人、世救、如來、應供人、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師、天人師、覺人、有德、堅誓、人師子、大功德海、如風、如地、如火、具足解脫、世尊。佛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才念佛。念佛實際上就是念功德,功德在哪裡?功德是我們自己本身統統具足。我們要藉佛的名號把自己的智慧功德都念出來,自己就成佛了,所以念佛才能成佛。不把自己的智慧功德念出來,念佛有什麼用處?我們現在錯的是什麼?完全著眼點是看在心外之佛,不曉得心內的自佛。六祖在《壇經》裡教給我們自性自度,一語道破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學佛。此地所舉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都是如來的德能,我們念佛都要把這些東西從自己本性裡頭念出來,這才能成佛,這叫真正念佛人。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方法,不在這個目標上精進,這是假名念佛人,不是真正念佛人。在第七頁倒數第四行,有幾句經文特別強調智慧是一切德能的根本,我念一念:

  【諸法實相智力。是力有十種。用是十種智故。能作如是感動變化。亦能過是所作。以是故言。欲得十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過』是超過。這幾句當然是要把上面連起來看,意思才明瞭。在此地我提示諸位就是特別強調智慧,智慧是德能的根本,萬德萬能都是從三慧裡面生的,所以大乘佛法是以開智慧為第一個要緊的條件。倒數第二行「復次」以下,是說明外道因緣的對治。第八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開始,這是講十力的作用,對治的作用:

  【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

  每一種『智力』作用都是無量無邊,此地只能略舉一、二,都說是說不盡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略舉一、二來說的。

  【以業報智力。】

  諸位特別看到底下有個『智』,十力每一句都有個智,以般若波羅蜜為基礎,都是從智慧而生的。

  【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

  這種智慧能力就是看那個人有沒有障礙,他的障礙是哪一類的障礙,障礙要不去除,沒法子得度。佛雖然能夠觀察到,但是不能替人除障礙,只能告訴你有什麼障礙,你自己要除障礙你才能得度,你自己不除障礙你就不能成就。譬如我奉勸諸位,你用十年的時間就專攻一部經,你一定可以成就。如果你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你自作障礙,有什麼辦法?你不會有成就。你們年輕人幹上十年,還到不了我的年齡。縱然有些老菩薩們,我在東山上課有些老師年歲也不小了,很大,我也不叫他洩氣,我也鼓勵他。縱然你六十歲了,再幹十年,七十歲出來正好,老先生說話很響亮,人家很尊重你,來得及,不是來不及,你十年學一部經,世界權威,出人頭地。

  同時我勉勵大家,要互相標榜,不可以互相攻擊、互相嫉妒,那就完了,嫉妒是大障礙。縱然是我這一部經通,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學《法華》了,別人要學《華嚴》,《華嚴》我也通達,我也能教得了他,可是他學《華嚴》,另外這一位他是專門攻《華嚴》的,我一定把這個學生推薦給他,「你學《華嚴》,他的《華嚴》比我好,你去跟他學,」實際上未必比我好。為什麼?人家是專攻這部經,諸位要懂這個意思。看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那些善知識互相尊敬、互相推崇,個個人都是自己很謙虛:我只知道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個個是大通家,什麼法都通達的,善財跟他一個人學就可以了,為什麼還叫善財你到這裡去、到那裡去,叫他到處團團轉?這都是標榜人與人之間要謙虛、要推崇別人。你能夠自謙尊人,是你的德行,別人見到你就一定尊敬;你要是在外面處處「別人都不如我」,人家聽到,表面上對你笑笑、客氣客氣,背後在罵你。正所謂是敬人者人恆敬之,嫉妒人者人恆嫉妒之,一樣的道理,毀謗人者人恆毀謗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我們要學著尊敬別人,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我們要學著能尊敬人,學著能夠讚歎別人;換句話說,你的障礙就去掉不少。你要不能夠敬人、不能夠讚歎人,你就障礙重重,障礙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開悟。這個麻煩大了,諸佛菩薩、再愛護你的人都幫不上忙,是你自己心裡有障礙。第三:

  【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

  這個『味』是當什麼講?法味、禪味。『著』是著相,是執著。禪定裡面人非常快樂,身心自在,四禪八定之人就是因為有著、有染,所以他不能成就,他是有漏的禪定。為什麼有漏?就是因為有染,定中的境界太自在,他不能夠捨棄,他著相。不著就好了,不著就是無漏的禪定,才能開智慧。第四:

  【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

  這是能夠了解眾生的程度,現在講程度高或者程度低,你是什麼樣的程度,佛有能力一看就了解。

  【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

  『樂』就是愛好。眾生的欲望,你有什麼愛好、你有什麼願望、有什麼希望、你喜歡什麼,佛都曉得。這在教學上很重要,一定要投其所好,你喜歡這一道就教你這一道,你才會成就;如果教你這個法門不是你喜歡的,你學了沒有興趣,不容易有成就。這都是屬於應機說法。第六:

  【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

  這個『趣』是趣向,深心愛好之行,所謂是好德之行,好學好德之行。你的目標、你的趣向,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志趣。前面一句可以講是嗜好,這一句是講志趣,你的志趣之所在。每個人的志趣也不相同,佛以『種種性智力』都能夠了解。第七句:

  【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

  這就是你修學哪個法門,你會證得到什麼樣的果,『解脫門』就是證果。你修四諦法,你會證阿羅漢;你修因緣法,你會證辟支佛;你修六度萬行,你會證菩薩,所以說是哪一種因會有哪一種果報,這都是講修道,所以叫『至處道智力』。第八句:

  【以宿命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先所從來。】

  這種智慧的能力,知道眾生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你在哪一道、你是什麼樣的身形、你什麼樣的名字、你生活的環境、壽命長短,都知道,都能夠了解。了解這些,與叫什麼沒有關係,對於習性有關係。譬如我們學經,現在中文翻譯經典有三千多部,如果真正有這麼一個好老師,他來給我們選一部經,選一部《法華經》給你,他並不是看到你現在喜歡《法華經》,不是的。他看到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法華經》,你現在再來念很容易開悟,就是接著再幹,而不換別的本子。但是這一點,我們雖然沒有老師,諸位要曉得,一切經展在面前有個偏好,你特別喜歡哪一部經,你過去世生中一定學這部經,你不學這個經,那經擺在面前為什麼對它特別愛好?所以特別喜歡那個經就最容易成就。你要曉得法門無有高下,法門平等,千萬不要看到這個經比那個經好,那個經比這個經好,這是錯誤的,絕大的錯誤。

  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盛唐是我們中國佛法黃金時代,最高的顛峰時代,那個時代的人你看看,大多數人都是專攻一部經,何況我們今天。我們今天要是樣樣都通、樣樣都會,那古來那些祖師真是來伺候我們,替我們洗腳、提草鞋的資格都沒有了。這也可以說是大權示現,是在佛學黃金時代示現專攻,一門深入,自謙而尊人。我們拿盛唐時代的這些大善知識,一看確實就像《華嚴經》五十三參那些善知識一樣,個人有專攻,個人都謙虛,尊敬別人,這是一代的盛世,那也是人為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這樣小心眼?自己找苦吃,自己毀滅了自己,自己要走上一條墮落的道路,這能怪誰?第九:

  【以生死智力。分別籌量眾生生處好醜。】

  這個『生死智力』是天眼,就是天眼智力。佛的天眼一看就清楚眾生在哪一道,在這一道的生活情況。最後這一條:

  【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

  他是不是真正的證得不生不滅?

  【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

  下面給我們解釋十力所由若是。

  【復次。是處不是處力。定知從是因緣出是果報。是中總攝九力。為欲度眾生故。於初力中分別有九種。】

  這一句很顯然,十力是以第一個為主,以第一句為總,其餘九句是為別。佛為什麼說十力?是為了要度眾生。第一句說的是什麼?我們說得淺顯一點,因果報應,善因一定得善果,這是「是處」;惡因一定得惡果,這是「是處」。如果說善因得的是惡果,這是「非處」,沒有這個道理;惡因得到善果,也沒有這個道理,也是「非處」。淨因得淨果,染因得染果,因果報應一定是相應的,所以這一句是總。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現在得的這個人身在這個世間,我們現前的生活、現前的環境是果報,這個果報前面是有因的。佛法稍稍通達,我們從因上能看到果,從果上亦能看到因,那我們現前所受的果報,這一想,過去生中我們造的什麼因?現在我們享受的就是。現在生中我們所造的什麼樣的因,將來我們的果報如何,自己心裡就有個大概,不必要找人看相算命,那些是騙人的,靠不住。自己可以給自己詳細的去看個相、算個命,一點都不難,想想我們現前所受的、現前所造的,什麼都了解、什麼都清楚明白了。在這一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有一句是說出十力得名的來由:

  【佛於內外因緣果報了了遍知。故名為力。】

  『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了了』是指明瞭,一絲毫都不迷惑。這是十種智力命名的來由。從第十頁以下是詳細的說明,一共是有十段,在十頁倒數第三行是講是處非處力,問答一開頭:

  【何等為是處不是處力。】

  諸位要是在其他經典,或者在《教乘法數》、在《三藏法數》裡面,這個名字叫「是處非處力」,非處就是『不是處』。用的文字稍稍有點差別,意思是沒差別。前面一句是總說,後面是細說:

  【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

  從什麼樣因緣生什麼果報,從什麼樣因緣不生什麼樣果報,這叫是處非處者,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有解釋,解釋得相當詳細。在第十三頁倒數第一行:

  【業報智力。】

  『業報智力』說得相當詳細,在這一段長文裡面,一開端說明因緣果報之事,同時也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做「定業」,必受果報就叫做定業。在定業裡面這裡舉了個例子,第十五頁第三行第二句:

  【復次。必受報業。如毘琉璃軍殺七萬二千諸得道人。】

  這是遭難。

  【及無量五戒優婆塞。】

  這是一段事情。下面又說:

  【如目犍連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羅。後母投著火中湯中水中而不死。】

  這一共是舉了三樁事情,兩樁事情是遭難,沒法子救,後面一樁事情薄拘羅是命大,他後娘心狠毒,想把他害死,把他丟到火裡,他沒有燒死;丟到湯中,湯是熱水,也沒有把他燙死;丟到水裡也沒有把他淹死,這是命大!當然他有他的善果報。

  戰爭時,這些高僧大德、大居士遭難,這叫定業。他們被害,給諸位說被害並沒有過失,他們來生還是生到善處,這一生的業報是前世的因,他要受這個果報。但是他今生是規規矩矩學佛,淨修善業,所以他死了之後,不管他怎麼慘死,死了之後來生的果報非常殊勝,縱然被害死也能往生。不往生也是人間天上大福德人,這是我們應當曉得的。所以我們懂得這個事情,應當斷惡修善,努力的修善,不要怕死。死了我們來生比這一生更好,更要殊勝,福報更大、更自在,那多好,所以全心全力去修善。後面還有一段是講「如來智力不可思議,遍知盡知三世果報」。這一段文比較長。在第十七面也有一段文非常好,解釋為什麼世間有個現象,就是做善的人不得好報,做惡的人他偏偏又好死,這個疑問是我們常常有的。這一段經文有解釋,在第十七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

  【復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

  文很長,諸位自己去看,裡頭都有因緣,我們看得淺,佛看得深。在第十八頁倒數第二行是講「定智力」,就是禪定智力。在此地是說得比較詳細,「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普通簡單稱就稱一個定智力。第二十面第三行: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

  這裡也說得很詳細,文都應當要讀一讀,因為十力我們在經論裡常常看到,這是重要的佛學常識,平常我們講哪能講得這麼詳細,在此地你看《大智度論》一百卷裡面佔一卷的經文解釋十力。在二十一面最後一行,是欲智力: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

  我們簡單稱就是稱『欲智力』。二十二面最後一行:

  【性智力。】

  『性智力』有些地方它叫做界智力,就是界限的界、世界的界,界跟此地「性」意思是相通,就是知世間眾生種種界限。在此地這個性他解釋得很好:

  【性名積習。】

  就是習慣,各人的習性不相同,我們可以把它講作性情,每一個人的性情不一樣,就是知道種種眾生的性情。這一段文也相當之長,諸位自己去細看。在二十六頁第三行是至處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

  我們簡稱做『至處智力』。在此地說得很清楚。

  【業即是道。】

  『業』有善業、惡業、染業、淨業,業就是『道』。既然是「道」,當然有它的目的地,就是有它的果報。第二十七面第一行:

  【宿命智力。】

  『宿命智力』,這裡給我們解釋宿命,有宿命通、有明、有力。第二十八頁第六行,就是頂頭的長行:

  【生死智力。】

  『生死智力』,我們在有些地方是叫做天眼智力,諸位要記住,名字不相同,天眼智力就是生死智力。你看在解釋裡頭:

  【佛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

  有些地方就用天眼智力。二十九頁倒數第三行:

  【漏盡智力。】

  這是講一切煩惱都能夠斷盡。三十頁第二行最後一句:

  【佛則一心中亦入亦達。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壞一切障。】

  這個『壞』就是破壞,破除一切障。

  【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這地方我為什麼念這幾句?給諸位說,『一心』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念佛要求一心,你學佛法在一部經上一心,一心專攻一門東西,二心就不行了,一切殊勝之法、成就之法都是得力於「一」。我們為什麼不一心去求?為什麼要三心二意?這是講到漏盡,你看漏盡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漏盡。最後這一段,就是在三十一面第三行,向下是解答疑問,有人提出疑問,十力哪一種最好、哪個是根本,這是答覆這個疑問。在三十二面有首偈子,偈子只有四句十六個字,這首偈子是我們修德重要的指示,我們應當記住:

  【自讚自毀。讚他毀他。如是四種。智者不行。】

  一個有智慧的人絕不『自讚毀他』,也不『讚他自毀』。後頭有兩句話實在是太好了,也就是在這一頁第五行第二句:

  【我是實語人。汝莫隨誑惑者。】

  這句話就是要我們信佛,佛是真實語之人,不要被別人欺騙了。過來這一行最後一句:

  【我有良藥能除汝病。莫信欺誑以自苦困。】

  也是教我們相信佛,佛有良藥,確實能夠治我們的病。我們不要信那些外道,那些外道是欺騙人的,相信他是自己找自己麻煩,自己給自己帶來困苦。向下文是說明十力的功德利益。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