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二十一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21

  《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卷,接著上一卷沒有講完的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這些全都是小乘修學禪定的。什麼叫做背捨?第一面第三行就是背捨的解釋:

  【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捨。】

  這樣的解釋恐怕我們還是不容易懂得,論裡面諸位自己去看,我把大意給諸位介紹一下。八背捨在小乘法裡面也叫做八解脫,是屬於修禪人初新入門的。第一個教我們觀察,這都是一種禪觀,觀內有色相、外觀色。

  【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淨心觀色。是名初背捨。】

  意思就是教我們先觀自身不淨,因為我們不容易得定,實在講是我執太重,不但是我執,簡直可以說是身見太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從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到十一切處,這在小乘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修學方法。我們知道小乘初果他的功夫就能夠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惑裡面第一個就是身見,如果不破身見,沒有辦法證得初果,初果都不能成就,何況三果、四果,那都不必說了。這些法門佛在《摩訶般若經》裡面又這樣詳細的給我們說明,可見得大乘菩薩法也不能夠離開小乘的基礎。但是大乘人如何來修這些法門?末後有說,在這一卷的結尾,論文裡面有很詳細的說明。在此地我們先略說一說它的大意,觀法這一卷經裡面也說得相當的詳細,意思是教我們首先要觀察自身不淨。我們這個身體,所謂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和合而有這個身相,如果我們一層一層的觀想,我們皮肉要是完全脫落了,只剩下一副白骨,白骨有八色光明,這是照這個方法來觀。又於欲界貪欲難斷,這就是講一切煩惱裡面最重的,欲界最重的是貪欲,不容易斷,因此又教我們以不淨觀觀外色,觀外色也是不淨的,其目的是破除貪欲,這就叫做初背捨。

  【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

  內無色相,跟初背捨不相同的,初背捨是內有色相,這是進了一步,內無色相,外觀色。這是在世間禪定,就是四禪八定裡面,從初禪入第二禪,已經滅內身色相,這是初禪的功夫。現在進一步又為欲界的貪欲難斷,依舊把功力集中在外色的不淨觀,這個位子是在二禪。

  【淨背捨,身作證,這是第三背捨。】

  這個文此地雖然不多,一直到十一切處,解釋都不多。可是因為這部分的佛學常識我們接觸得很少,所以對它的名相內容都不太熟悉,尤其是諸位同修們都沒有學小乘的修法,當然對小乘的這些理論與方法都不太重視。第二面倒數第三行,「淨背捨身作證者」,這就是第三背捨。大意是說,二背捨成就之後,外面境界相是不淨觀成就的,所以對於欲界的貪愛是已經斷了,這個斷叫做伏斷,不是真正的斷,真正的斷那是要很深的功夫。我們曉得四果阿羅漢習氣都還在,那是真斷了,雖然真斷了還有習氣,要證到辟支佛果習氣才斷,由此可知斷習之難!這地方是三禪天,三禪天人是伏斷。由此可知,我們講到禪定,欲界天在色界天把欲界裡面的五欲可以說統統都伏斷,他如果沒有能力伏斷(就是斷欲),不能夠到色界天。

  為什麼初禪、二禪、三禪還要用不淨觀?諸位曉得那是斷習氣,是欲界裡面貪愛的習氣。界內界外都有相似之處,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這時候他在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淨如寶色,樂漸漸的增長,所以三禪天之樂是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這個大千世界裡你能夠生天感覺到快樂,三禪天是第一,也可以說三禪天是我們三界之內的極樂世界。他這個樂從哪裡來的?就是『淨背捨,身作證』,作什麼證?這個最樂,他這個身感受到最樂,身作證就是做這個證明,確實他感覺到最樂。

  再往上面去,虛空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位是四禪四空,到虛空處它是把一切色想都滅盡了,心緣虛空,與虛空相近,這是四禪天人所修的。這個功夫修成,就是這個定修成,就離開色界而進入到無色界。所以,虛空處是無色界天的第一層;識無邊處,再捨虛空處,一心緣識,與識相應;無所有處。你看看它一層一層都是講背,背就是背棄,捨棄它。如果不能夠捨底下一層,就不能夠往上升一層,這是一定的道理。

  從這個原理諸位就要覺悟,如果不能把娑婆世界一切都捨掉,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捨從什麼時候捨?現在就要捨,可不能說等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我的時候我再來捨。到那時候靠不住,那時候有一念不捨,他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又去不成了。所以這個捨現在就要練習。如何捨法?並不是說這一切境界相不要了,小乘法裡頭確實是如此,一切境界相他都不要,他都捨棄了。大乘法裡面是從心地上捨,而不是在事相上捨,是心地裡面確實清淨不染不著,這是從心地上捨。可是大乘法比小乘法要難修得多,雖然是難,今天我們講大乘法,在這個時代的眾生聽起來還能入耳,還能聽得進去;小乘法雖然容易,你要講小乘法來修學,恐怕是把人都嚇跑了,沒有人敢學。

  今天上午洗塵法師與台中的聖印法師他們召集諸山,在台北要開個會,也邀了我參加。到那邊去才知道他們發起要辦一個十方叢林書院,把過去大陸上叢林的規矩在台灣再把它復興起來,與會大眾都鼓掌熱烈的歡迎。不過這個事情說起來好像是好事情,實際上不容易,我看太難。過去大陸叢林的規矩那麼嚴,現在的年輕人跑那邊去一看,這個太嚴格,算了,我還是走,沒有人敢去;年紀大的老了也跑不動,所以老的也不肯去,年輕的也不肯去,這就是現實的問題。不要說叢林裡面那些規矩現在沒有人願意住,現在就是普通一個小廟,你看看剛出家沒有幾天他都不想住。為什麼?趕緊找一點錢,公寓房子買一個自己住多舒服,何必在廟裡受這個罪?從前那個叢林制度,這幾位法師在我想他們考慮還是不夠周到,那是農業時代的產物。現在我們意識型態整個思想都改變了,從前思想是保守的,現在思想是開放的,思想已經開放了再回到保守,辦不到。現代化的舒適生活過慣了,你再回頭叫他去吃苦,他不甘心。我過去一再也說過,叢林的精神一定要恢復,可是叢林的作法是要改進、要革新,要能夠迎上時代。不說別的,就拿我們世間教育,小學、中學、大學這些課程標準,也許經過多少年要修訂一次。諸位要了解一個事實,就是佛法的精神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修行的方法必須要配合我們實際的生活,這樣才能夠行得通。個人修苦行那是極少數人的事情,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去受苦。固然苦行是值得讚歎,可是要懂得這個時代跟過去時代完全不相同,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針對這個事實來修學。

  大乘佛法理論之精深、教義博大,功夫尤其切實,比小乘的修行要實在得多。大乘法都是講心地法門,一定要在心地裡面做內功,才能夠真正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樣的功夫一定要建立在高深理論的基礎上。現代教育普及,民智已經開了,不再是過去讀書求學的機會少,見聞狹隘,這些人都老實,有一個聰明智慧人教他怎麼做,他就老老實實怎麼做。為什麼?他不曉得,他讀的也少、見的也少,人老實。現在的人每天報紙、電視、廣播,真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天下事,你要叫他乖乖的坐在那裡,他要問你,「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不像從前那麼老實了。所以還拿過去那個老辦法來教初學的人,在這個時代行不通了。這個時代人首先你要他這麼做,他要問你,「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做三天沒好處,你的話是假的,就捨棄了。

  所以從前人成就的確比現在人多,這是什麼道理?古人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一等智慧的人一聞千悟,當祖師、當善知識;一般下愚之人教他怎麼樣,他就老老實實怎麼樣,這種人有好處。今天的人怎麼樣?都是半吊子,你說聰明也不是真聰明,你說不聰明他樣樣都曉得,麻煩可大了!今天普遍都是中等階層的人,所以我說過去那種教學法、修學法,乃至叢林制度,都必須加以修正才能夠適合。原理決定不變,像八背捨一樣,必須捨底下一層,才能夠升到上面一層。好像在學校念書一樣,一年級的功課念完了,一年級要捨掉才能升二年級。你要是說我一年級不肯捨掉,二年級怎麼能升得上去?只好老留級,年年一年級。所以一定要捨,這個法門修成了,修成就要捨掉。在大乘法裡面,他不等修成捨,他一面修一面就捨,就是不著相。無論修哪一個法門,三輪體空,這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這八條最後的一條是「滅受想」,受想是五遍行心所裡面的受心所跟想心所,也就是前面所講的能緣之心。這可以說世間禪定是聰明到極處了,為什麼?有受有想這個心總不是真正的清淨,必須把禪定的功夫再要加深,使受與想不起現行,這種定叫滅受想定,滅受想定這個地位就超過三界。修這種八背捨能夠發無漏的智慧,能夠斷三界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證到阿羅漢果,八背捨就叫做八解脫。這是這一段的大意。在第六面第五行是八勝處:

  【八勝處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

  在禪波羅蜜裡面說得很清楚,這一段說得也非常之好,諸位可以自己細細的去看。所謂內有色相,外觀色,第一個勝處是外觀色少,第二個勝處是外觀色多。初修這種觀的時候,若觀多色恐怕不容易攝心,所以開始教你觀少色,這個心容易專注。到你定功漸漸深了,你就可以觀多色,觀多色心也能夠如如不動,所以多與少是功夫淺深的差別。這是講「內有色相」。八勝處跟八背捨是很接近的,其次再看,向下就是「內無色相外觀色」。觀色也是先觀少色再觀多色,多少的觀法用意跟前面所講的是一樣。『若好若醜』都不起貪瞋,這就叫做勝。這個觀法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八勝處也是斷根本煩惱的,最初修學的時候我們這個心很散亂,所以教我們觀一種色。至於這一種色怎麼個觀法,在後頭九想裡頭有說,底下一段,十一面裡頭有九想,也是先修觀身不淨。在三十七道品裡面這是四念處,四念處裡面第一條觀身不淨。在一法裡面,就是少色裡面去觀,觀這個色醜陋,不起瞋恨的念頭;觀這個色妙好,不起貪愛的念頭,這就叫做勝,勝處,殊勝之處。所以八勝處前面四勝處是破貪瞋,後面四勝處是破法愛,雖然觀一切殊勝的色法,不起法愛。後面這四處是內無色相、外觀色青黃,內無色相、外觀色赤白。這個意思都是說定中觀青黃赤白色,遠勝於八背捨的色,所以八勝處是八背捨功夫更進一層。這段文裡頭也有比喻,也是說得相當之好。下面是講十一切處,在第九面倒數第五行:

  【十一切處者。背捨勝處已說。】

  八背捨、八勝處已經說出來了。

  【此以遍滿緣故。名一切處。】

  底下就是解釋『十一切處』,先說什麼叫一切處。「十一切處」也叫做十種遍處定,為什麼說它作遍處定?這十種名詞《論》裡頭列得很清楚,我們這地方簡單的說,第一個是青,第二是黃,都是講顏色,第三是赤,就是紅色,第四是白,青黃赤白。為什麼要說青黃赤白?現在諸位都學過一點物理學、化學,青黃赤白是原色,一切的色相這是根本的色,說青黃赤白就是說一切色相。你要是單單要觀青色,密宗裡頭觀想常常用這些東西,所以現在很多學密的,他也作如是觀,我也沒有看到哪一個真是觀成功了,為什麼?他不懂這個道理。說個「青黃赤白」,你就著在青黃赤白,這就大錯特錯了,佛說青黃赤白是說一切色相,所以這叫原色。後面六個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楞嚴經》裡面七大,除掉一個見,因為見是能觀,這是所觀,那個見是講根大。所以這個合起來一共是十,十種,就是十個境界。這十個境界諸位要曉得,遍法界、遍虛空界、遍眾生界,所以叫一切處,一切處裡面都有它,這是修禪人要修這種定。八背捨是初學佛,八勝處就好比是中學,而十一切處是成就,三觀具足,禪體才能夠得到圓滿。這十種定之所以稱為遍處,就是以所觀十種境界無所不遍。這種觀法諸位要記住,如果沒有八背捨、八勝處的基礎是沒法子的,正是好像三層樓房一樣,八背捨是第一層,八勝處是第二層,十一切處是第三層,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來觀。

  這個講法諸位要記住,這是對初心漸學的根器人說的,如果大乘圓頓的根性,這一切都用不著。我們星期天早晨所講的《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希望諸位要重視。今天洗塵法師告訴我,在外國禪的風氣非常盛,所以他在國外特別標榜中國的禪學,是為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這些知識分子所仰慕的。中國禪究竟是什麼?在中國人講「祖師禪」。我給諸位所講的都叫做「如來禪」,是有次第、按部就班這麼來的。中國祖師禪是頓超,就是《六祖壇經》是中國祖師禪的根本經典。

  《六祖壇經》跟《金剛經》是一個道理,可是《金剛經》跟《六祖壇經》你要是比較起來,《六祖壇經》容易懂,《金剛經》雖然好念,念得很順口,好像裡面沒有什難,其實非常深。諸位要曉得,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是六祖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實實在在是一部好書,我們應當要珍惜它。尤其這一次的講座,《六祖壇經》講得特別的詳細,希望諸位能多多的留意。我們看《壇經》、看中國禪宗的教學,確實不是像這樣呆呆板板的一步一步來修學。中國禪宗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而不是定在初禪、二禪,或在九次第定證阿羅漢果,不是的,中國人連阿羅漢、辟支佛都瞧不起,都沒有把他放在眼裡。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