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五集)  美國  檔名:09-010-0005

  講義【如來教法,決不孤起,起必有由。究其教起因緣,有總有別。總,即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者,就是如來要開示眾生,本有佛之知見,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得成佛是也。此為一代時教總因緣。】

  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都曾經說過了,圓瑛法師也是依《法華經》所說的,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重視「別因緣」,別因緣就是本經發起的因緣。

  講義【別,即就本經,有十因緣。乃以本覺真如,內熏為因,十二菩薩,請問為緣。】

  這就是圓覺會上的因緣。『因』是親因,換句話說,就是佛性,佛性是屬於本有的,親因是本有,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緣』就不一樣了,這是隨十法界的緣。這一會的因緣太好了,圓覺會上十二位菩薩統統是等覺菩薩,這個因緣可以說太殊勝,難怪這個法門稱為圓覺法門。我們看第一個:

  講義【為示因地法行故。】

  這一句就是這個因緣的總綱領。『因地』是講修行,此地所說的「因地」是講一切諸佛,他們在因地的時候修的什麼樣方法而證得佛果,當然這個我們自己非常需要明瞭的。我們學佛目的在成佛,成佛這個概念要搞清楚,成佛是成就圓滿的智慧、德能,這叫成佛。成佛,如果要把概念搞錯了,成佛就像寺廟裡頭塑的佛像,坐在當中給大家拜拜,那個成佛我看誰都不願意,雖然那個大殿蓋得金碧輝煌,叫你一天到晚坐著不動,雖然大家在那裡禮拜,誰願意幹這個事情?所以這個概念不能夠誤解。菩薩是修學智慧德能的人,這樣的人就叫菩薩。他這個修行圓滿了,智慧、德能統統都現前了,我們宗教家所講的全知全能,佛法裡面講萬德萬能,這個能力真正現前的時候就叫成佛。這麼樣一說,成佛真正是我們所嚮往的,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這個文不長,不過非常的重要。

  講義【修證佛果,不離因心。】

  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不離因心』。底下兩句話非常重要:

  講義【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真果也真,因要是虛妄的,果當然是虛妄的。這些諸菩薩們都是為了幫助佛教化眾生,眾生期望成佛,就怕的是在修行的路上走錯了,路走錯了,這個因地不真了。因行就好比道路,我們達到某一個目的地,道路有很多條,哪一條最近,哪一條路最好走,又要近是又要好走,你才能很快的達到。如果這條路是很迂曲,很難走,甚至於把方向搞錯了,那要到達沒指望,決定錯誤。修行人把方向目標搞錯的是大有人在,這就是佛門裡頭常說的「盲修瞎練」,他不是不用功,他真用功,用功很勤,用的時間很長久,但是他得反效果。

  講義【故文殊創問本起之因。】

  文殊菩薩是過來人,這也是久已成佛了,再退回在菩薩位子上,倒駕慈航來幫助我們,我們問不出這個問題,他替我們來問。『創問』就是最初來替我們發問,問『本起之因』,「本起」當作最初講,你這個修行,最初修行是用什麼樣的因緣?用什麼樣的方法?你修什麼法門?

  講義【如來答以一切如來。】

  前面這個『如來』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後面講『一切如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例外的。

  講義【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這個方法是講的原則,就是用這個原則。細說的方法就很多,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圓照清淨覺相』,這就對了,那就沒錯了。下面說:

  講義【永斷無明。】

  這是成績。你運用這個方法是不是能把無明斷掉?果然用這個方法將無明斷掉了,那這就很有效。末後這一句是成就:

  講義【方成佛道。】

  這個無關緊要,因為什麼?你只要永斷無明就成佛了,所以關鍵就在「圓照清淨覺相」,這一句在前面我們也曾細細的討論過。首先我們要明瞭什麼叫清淨?什麼叫覺?相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外面境界的一切現相,內裡面我們的心相,心也有相。外面的色相,內裡面的心相,這是相,可是這個相有覺、有不覺。實在講外面的色相無所謂覺與不覺,這個諸位要知道,外面的境界相無所謂覺與不覺,關鍵就在心覺。心要是覺了,外面境界就覺,境隨心轉;心要不覺,外面的相就叫妄相,可見得外面這個相真是無所謂覺迷。但是自性覺,外面的相叫覺相;自性迷,外面的相叫迷相,關鍵在自心的覺迷。覺相是什麼?覺相是清淨相。所以你要記住,你的心清淨就是覺相,這個心就是覺;心不清淨,這個心就是迷。由此可知,你修的是什麼?修的是清淨心。

  清淨心就是菩提心,清淨心就是佛心,所以你心清淨了,佛心也清淨。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到極處就叫成佛。修清淨心的人就叫菩薩,圓滿的時候就叫成佛。怎麼個修法?就是照,照就是我們講的觀照,就用這個方法來修你的清淨覺相。觀照需要用覺心,你看《般若經》裡面所講的,我們這兩天研究《心經》,《心經》一開端:「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觀照,用這個方法。觀照怎麼個觀照法?就是在境界裡面,我們這個心才迷的時候,你自己一下覺察到,這就是觀。心怎麼迷了?心不清淨。心怎麼不清淨?心裡面有東西。諸位一定要記住,真心是「本來無一物」,心裡面有了東西就是迷,就是不覺,所以這個心要訓練它,一天到晚訓練保持清淨心。

  心裡面乾乾淨淨,像一面鏡子,要用心有如鏡子。它的本體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它起作用的時候,把外面境界照得了了分明,一點也不會錯誤。不是說心裡什麼都不想,那就變成白痴,問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雖然是一面鏡子,鏡子上塗了一層黑黑的東西障礙,不起作用。心要起作用,雖起作用又一塵不染,這是清淨心。

  觀照,初學的時候用第六意識,從最粗重的煩惱下手,因為微細的你不能覺察,你覺察不到,最粗的就是貪瞋痴慢。我們在境界裡頭貪心起來了,這個煩惱很容易覺察,你如果一覺察,我清淨心裡頭沒有煩惱,怎麼會有這個東西!你這麼樣一想,貪心自然沒有了。或者是用一句佛號,或者是用一句咒語,或者是用參究的功夫,方式不一樣,用心都是一樣,用心是斷煩惱。

  先斷煩惱,因為煩惱這個障礙比較重。斷煩惱是自己的心清淨,定下來了。破所知障是對一切境界的明瞭,不明瞭你就不知道,破所知障是明瞭,你明瞭。當然你求學,這就讀經,這就參學,那是什麼?破所知障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破無明,他什麼樣的境界都經歷,他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他開智慧,所知障破了的時候,決定開智慧。雖然一切都明瞭,但是他沒有執著分別妄想,禪定成就,定慧等學。

  我們現前這個修學方法可以從定慧等學上下手,你要問怎麼個修法?跟你說,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這裡盤腿面壁,也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這裡念經,這個要曉得。修行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你要把經典裡所講的道理、原理原則、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修行。生活當中成就你的大定,定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的得來就是一切法裡面你能放得下,放下是在心地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好了,比如你一切放下了,你也不要上班了,你的生活擺一邊,你的家庭裡頭,我什麼都放下了,什麼事都不做了,你家裡頭亂糟糟的,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

  事上要不要做?要做。心上放下了,事怎麼做法?你們現在困擾在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你心裡頭沒有放下,你天天做事生煩惱,做事會很累,為什麼?你有心,有煩惱,很累。如果你心裡頭不著相,真放下,事上做得輕鬆愉快,不累,為什麼?你沒有心,沒有心,天天在做,做而無做,他不累。有心才累,什麼累?妄念累,沒有妄念就不累,那個是妙極了。你們在工作的時候,工作多少鐘點了,現在覺得體力不堪了,如果你要沒有心的時候,你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還並沒有工作,輕鬆愉快。這是境隨心轉,確實是如此。

  這是講觀照,譬如念佛的功夫,當我們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起心動念馬上警覺,一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壓下去,真的。境界清不清楚?清楚。境界清楚就是破所知障,一句佛號把這念頭妄想壓下去,斷煩惱障,千經萬論無量法門無非是破二障而已,先破這兩個,還有無明再慢慢斷。現在我們還想在無明上動手,決定不可能。這個二障消除之後才看到無明,見到無明才可以從無明上下手,無明應該怎麼樣斷它?還是這個功夫繼續不斷的加深,所以一直到「永斷無明」。無明四十一品,斷一品都叫做成佛,所以在圓教初住菩薩就叫佛,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等於成佛。

  這講觀照,先用這個功夫,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自心,換句話說,時時刻刻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是提醒我們覺悟,這一句佛號就是三昧,要曉得這個道理。念這句佛號功夫得力,什麼叫得力?這一句佛號裡頭既能夠破煩惱障,又能夠破所知障。這個功夫用久了,所謂是「習慣成自然」,用久的時候自然妄念不生,所以心清淨,不用時時刻刻用佛號去壓煩惱,煩惱沒有了,自然不生了。外面的境界自然都明瞭了,可以說二六時中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在這個境界裡面就叫照住。照住就是得三昧,得定了,這個定跟四禪八定不一樣,跟小乘阿羅漢的定也不一樣,為什麼?二乘與世間的定,這個定裡面沒有慧,菩薩這個定裡頭有智慧,定慧均等並運,所以這個是不相同。在念佛人來說,到這個境界就是事一心不亂,前面這個觀照能幫助你達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

  所以你這一句佛號,如果這個佛號不能把煩惱壓下去,不能增長這個有念,增長所知,就是破所知障,所知是我們本有的,有一種障礙,障礙了你的本有,可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覺,這個障礙不明瞭,破除這個障礙,我們對一切事物統統明瞭了,沒有一樣不明瞭的,可是這個心裡頭在一切境界裡,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一句佛號能達到這個境界就叫功夫,真正叫功夫成片,得一個相似的清淨心。這個境界是西方淨土帶業往生的條件,不到這個境界沒有辦法帶業,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運用的方法就是參禪、持咒、觀想,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只是方法不一樣,所依據的原則一定是一樣的。好像一棵大樹,從根到樹頂,我們把它比喻作念佛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枝枝葉葉都不離這個根本,這根本是什麼?原理原則,就是此地所講的「圓照清淨覺相」,這是永遠不變的原理,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與這個原理相應。

  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因為門門都可以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都可以,你要是不會,那個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叫盲修瞎練,為什麼?不能斷煩惱,不但不能斷煩惱,有的時候增長煩惱。不學佛的時候沒有這麼煩惱,學了佛之後,來了好多的煩惱,那就是失去了觀照,他惹來許多煩惱,能提得起觀照,煩惱都變成了智慧。

  第二層這是講照住,這是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一般法門裡面講的成就了禪定,得到定。得定,我們大陸上通俗的講得道,我們得道了,得道是指得定。這個定不是最高的定,這個在念佛來講是事一心不亂,也是成就了念佛三昧,繼續不斷的去用功。為什麼沒有開智慧?因為無明沒斷。所以佛法裡面講智慧的定義,是破了無明才得到,因此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智慧,為什麼?他無明沒破。無明破了一分,破一點點就行了,智慧就往外露,就透露一分,這個叫開智慧。

  開智慧,這是照見,像《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什麼?那是圓照的第三個境界,這時候智慧開了。在念佛裡面講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那就是初破無明,初破無明繼續不斷去努力,還是用老方法,依舊是一句佛號。像《彌陀經》裡面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的諸上善人,他們在極樂世界修什麼?念佛、念法、念僧,他那個念佛、念法、念僧,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諸位要曉得,佛法僧,覺正淨,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無遺。所以你問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修什麼法門?他修念佛法門。他念什麼佛?他念阿彌陀佛,連等覺的觀音菩薩都不例外。觀音菩薩修念佛法門,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我們要懂這個義理,這是事實。

  可見得用一個方法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一直到成佛,圓照就圓滿了。等覺菩薩圓照裡頭還欠一分,還不是究竟圓滿,還欠缺,到如來果地上真正圓滿了,圓滿的照見,圓滿了。如來果地上圓滿的照見,我們一開頭就學圓照,雖然這個時候不圓,但是有一點照,不是真照,有一點相似的照,那就相應了,怎麼來的?同一個方向。同一條道路,在這個起點,是這條路沒錯,是這個方向也沒錯。這部經的好處是都講的原理原則。

  講義【佛為示因地法行,故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就是告訴我們,告訴我們成佛之道,所以才說這部經。第二:

  講義【為示離幻即覺故。】

  諸位記住這一條。第二個因緣是為了指示什麼叫覺,『離幻即覺』。

  講義【佛告普賢: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既已離幻,即名為覺;如人處夢,不知是夢,一知是夢,即已離夢,離夢即名醒覺。佛為示離幻即覺,故說此經。】

  『幻』就是迷,知道自己在迷就是覺悟了,他就不迷了,怕的什麼?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有無明?為什麼會有塵沙、見思煩惱?就是對於自己的心性迷了,對於外面境界的境界相也迷了,不曉得身心世界統統是幻化的。《金剛經》裡面佛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六塵境界統統是虛妄的,我們自己內心相也是虛妄的。這個講法我們初聽起來很難懂,還是搞不清楚,所以你在唯識《百法論》念過之後,你才曉得。我們的自心相裡面,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都是我們自心相,外面的境界,六根,我們的根身,這是相分;世界,就是六塵,這是相分。六根、六塵,六根裡頭意根就屬於心,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色法有十一個,六根除掉意根,六塵是色法,五根加上六塵,十一種色法,把世出世間一切色法包括盡了,這些法總稱有為法。《金剛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正明瞭了這些法是幻法,你就覺悟了,你就不生煩惱了。譬如念佛的時候有很多妄念起來,妄念不是真的,你何必著急?你著急豈不是幻法裡頭又加幻法?妄念它起它的,妄念隨它起滅,佛號照念不誤,可以並行而不悖,這個多妙!事實就是如此。漸漸的,你的妄念就少了,少了也不必高興,為什麼?高興又增加了幻法。不能煩惱,煩惱的時候又添了幻法,高興又增加了幻法。這叫善於用心。我前幾年的妄想很多,現在少了,高興了,你感到高興就是煩惱,增加煩惱。

  諸佛菩薩在世間不即不離,真正是遊戲神通。好像做夢,這個人知道做夢,知道做夢,不妨,繼續做夢,大做美夢。不像世間人把這個夢當作真的,他曉得是假的,假的他還演得很逼真,就好像唱戲一樣,在舞臺上表演,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假的,可是他演得很逼真,假戲真演,演得很逼真,自己也很開心,叫別人也很開心。假的當中不但令自己覺悟,也令一切眾生覺悟。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懂得修行,你的生活,無論你眼前的境界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自在,沒有不自在的。你這種自在的生活,你叫別人一看到,人家就會羨慕,人家就會向你請教,你就傳給他佛法,你就把這個道理告訴他,他明白之後,他在境界裡也不生苦惱了,他也得自在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苦是從迷來的,迷了身心境界,無量無邊的煩惱。悟了身心境界,法喜充滿,怎麼會不快樂?下一餐飯都沒得吃了,還是高高興興,真是如此,所以要曉得情形確實是如此。

  如果我們現在一回想,你回想你自己童年,回想你以前念小學、念初中那個時代,是不是就像做夢一樣?過去的一切法你現在知道了,了不可得,過去了,既然知道過去不可得,你說今天,今天幾個鐘點也過去了,也了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未來的還未來,這《金剛經》三心不可得,未來的還沒到,你要打妄想豈不是空想?過去已經過去了,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根本沒有現在,哪有現在?三心不可得,這裡面含著很深的意義。能夠曉得三心不可得,這是覺悟。曉得什麼?心是幻法,這樣自己才能覺悟。覺了之後,這一切法叫一真。不覺的時候有過去、現在、未來,覺了之後沒有。不覺的時候有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悟了之後沒有十方,空間沒有十方,時間沒有三際。昨天跟明天怎麼能都把它變成今天?這是我們怎麼樣也搞不懂的,很難理解,非常困惑的。你為什麼不容易理解?因為你就是分別執著明明有個昨天,明明還有明天。你這一關突不破,關鍵就在此地。

  如果你把分別執著真的放下了,事實真相擺在你面前,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唯有什麼?一念,唯有一念,這一念是真實的,這一念所現的境界是真實的,這個意義很深。境界,如果拿佛法來講是很祕密,其實這個祕密是深密,為什麼?我們覺察不到。覺察到真相就是一剎那當中的九百生滅,這一個生滅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念覺念念覺,這是把事實真相完全看出來了。過去我們講相續相是隨眾生的知見說法,隨眾生講的,隨眾生講法是相續相。我們拿電影底片來做比喻,那是相續相,這是不得已,沒法子才用這個比喻。我們這個世間相是不是這樣子的講?就好像底片沒有前頭一張也沒有後頭一張,它叫什麼相續?沒有。諸位從這個裡頭去體會什麼叫一真?什麼叫真相?這個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我們真如本性的自心相,在唯識裡面講就是自證分。

  你們學過唯識,心心所統統都有四分,四分裡頭自證分是真的。如果要是以三德來說,自證分就是法身,是本性的理體,是性體。證自證分是般若,是根本智。見分是般若,是後得智。如果以《華嚴經》十波羅蜜來講,自證分是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力波羅蜜、願波羅蜜、智波羅蜜,這是見分。相分是境界相,就是自證分的現相。自證分是真的,這個現相是真的。自證分是真的,所以證自證分跟見分是真的。這是我們用唯識這四個意義來說明一念,諸位比較容易體會到一些。所以這是很難明瞭的,什麼叫一念?

  那個一念迷不必說,因為我們現在都迷了,如何去體會一念覺的境界?一念覺怎樣才能夠證得?一定要以甚深禪定才能夠證得。即使是破了無明,照見五蘊皆空了,是不是證得一念覺?跟諸位說,這是彷彿證得,不是很真切的證得,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對於一念覺、一念迷不懷疑。你的無明才破一分,四十一品你才斷一品,到什麼時候才見到一念覺迷的境界?八地菩薩,你們想想無明破了多少?到登地的時候,無明破了三十一品。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品,十地,四十品,等覺,四十一品。四十一個位次,你現在是第八地,四十一品無明你已經破了三十八品,你才見到一念覺迷,這是真相大白。

  所以修行,也可以說自始至終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離幻,曉得一切法都是虛幻不是真實,我們在一切法裡面不必要斤斤執著,如果你實在害怕,那你就要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果然相信這個,一切的恐怖就離開了,你就不害怕了。俗話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想也想不到,打妄想也達不到,事實真相是如此。我們的心一清淨,定心、清淨心應付社會的這些人與事最高明,別人看不到,你看得到,你用現量,你心清淨,你就比別人高明。如果真正修行,何況本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裡頭包括福德,你看諸佛如來經典裡所講的福報那麼大,那個福報不是修來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

  佛法裡真是平等,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統統一樣的,佛的福報大,我們每個人福報都那麼大,那叫稱性的福報。他有那麼大的享受,是因為他心清淨,那自然的,不是求的,不是修來的。眾生的福報是他修來的,為什麼?你本性的福報不起作用,你對它修一點,你用一點。譬如說你有錢,你有幾百萬美金放在銀行裡,存到那裡忘掉了,沒有錢你打工,打一點工過一點生活,苦不堪言,你那個錢都在,一點也沒喪失,忘掉了,佛菩薩沒忘掉,他要用錢很方便,他也不要做工。凡夫可憐,本性裡面的福報沒有了,要靠一點修福,修的福享得盡,你平時打工賺的錢用幾天就花光了,就沒有了,用得盡的,稱性的福報是用不盡的。稱性的福報是什麼?好比你有印刷機器天天印鈔票,永遠沒有止境的,這個多自在!太自在了。它永遠沒有止境的,稱性的福報,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真自在!所以佛叫我們要恢復我們本來面目,本來是這麼自在的,哪裡曉得變成這麼苦,真可憐,所以佛叫眾生「可憐憫者」,為什麼?你本來有智慧,現在搞得這麼糊塗,本來有福報,現在搞得這麼窮苦,這個真的可憐。如果本來沒有,不能說有,這沒法子,本來有,有而不能享受,這個東西多可憐,這個太可憐了!

  這個修行的祕訣,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常常提醒自己一切法統統是幻法,我們在一切幻法裡面證得真實。如果在幻法裡面,存一個念頭要找真實,找不到,為什麼?因為那是妄念。好像念佛,我要得一心,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一心?因為你有得一心的這個妄念,你有障礙。一天到晚想求開智慧,你決定開不了。智慧從清淨心裡頭生的,你現在這個心裡有一個開智慧的心,這個心是妄念,這個妄念染污了你的清淨心,你的智慧不開。可見得不會的人處處給自己做障礙,不是別人給你做障礙,是你自己給你自己做障礙,自己攔了自己的路,自己堵塞了自己的悟門,與任何人都沒關係,這個事情總得要細心體會。

  你在言語裡體會意思,要把言語捨掉,離言說,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成就,可是意思一定要明白,否則的話,我要離言說,你看離言說是個相,又執著這個了,糟糕了!我離名字相,又執著一條了。叫你捨一切,你不但沒有捨,又多增加了,麻煩就在此地。所以眾生開悟很難,為什麼?他不倒在這邊,他就倒在這邊,隨著你言語在那裡倒,總是離不掉,哪裡真正離?嘴巴裡一說離的時候又執著這個離了,反而增加了,並沒有減少。

  過去有一個學生,在師大中道社講《百法明門》,他也跟我很久了,他來給我說師大中道社請他去講《百法明門》。我聽了之後,我說真的?我說恐怕不是明門,應該是黑門。什麼叫明門?聽了之後能夠把一切法統統捨掉,心清淨了,心地生光明。如果聽了之後又增加一百條分別執著,本來就很煩惱了,牽腸掛肚就太多了,現在又給他增加一百條,這是罪過。佛法是教我們去分別執著,你還增加他的分別執著,現在的確是如此。不善學的一天到晚聽經是增長邪見,修行是增長無明,搞這個東西,那不叫盲修瞎練叫什麼?所以不能像古來大德真正會的人。這會與不會,這就是善根福德。他聽了之後怎麼樣?他減少邪見,減少無明,這個會用功,心地一天一天的清淨,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這個學會了,功夫得力了,真正會學了。不會學的,愈學愈執著,愈學愈煩惱,愈學邪見愈深。

  佛在世的時候說過「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文字跟言說是一樣的,隨著言語轉,讀經隨著文字轉,心為境轉,心為境轉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會的人是境隨心轉,這就高明了,佛在《楞嚴》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己要做得了主宰,轉境界。如何轉境界?在這個境界上真正放下了,不分別、不執著就轉境界了。分別、執著一定被境界轉。這是講到用功。

  第三個原因:

  講義【為示修行漸次故。】

  這個『示』是指示我們前面兩章,這兩個因緣就是兩章,文殊菩薩這一章跟普賢菩薩這一章,是說最高的原理原則,這個調太高了,是真高。

  講義【佛告普眼: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佛為示修行漸次,故說此經。】

  這個『漸次』可以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他有層次,深入的漸次。在這一段文裡面,最重要的開示我們,第一個,你是有願望,這個願望是什麼?成佛,我們想求如來果地上的『淨圓覺心』,這是你的願望,我們俗話講成佛,我們修行的願望在成佛,這就是成佛。成佛應該從哪裡做起?『應當正念』,「正念」作什麼講?就是發菩提心,就從發心做起。菩提心是覺心,覺心就是正念,換句話說,它不是邪見,沒有邪見。正念就是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是無有邪念,無有邪念這是正念,所以禪家講「無念為本」,為根本,就是無邪念,這是正念,這個地方跟《壇經》裡面講得一樣,沒有兩樣。

  正念從哪裡來的?正念從明理來的。事理的真相要沒有搞清楚,妄想是放不下的。為什麼會起妄想?就是因為對於一切事理不明瞭,所以才打妄想。如果對這個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什麼妄想都沒有了。由此可知,佛當年在世講經四十九年,為的什麼?為的是建立我們的正念,把這個事實真相全搞明瞭了,如果我們相信了,相信,這個境界裡頭不起妄念,就不打妄想了,這是正念。

  諸位要曉得,無念不是正念,你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居士無念,那個不算正念,他為什麼無念?他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他對於他的一生瞭如指掌,什麼時候有什麼事情發生,什麼時候得利祿,什麼時候升官,好像是安排定了,到時候一定就是這個樣子,那我想也是空想。他那是無念,不叫正念。他這個無念是對於前途他知道了,他了解了,他所了解的只是了解當然,沒有了解所以然,如果對所以然都了解那叫正念。當然了解了,不起妄念了,沒有妄念了。因為什麼?他是在無念裡頭。佛給我們講的道理,不但講當然,而且給我們講所以然,這個時候我們就能講無念,無念就明瞭,無念就是正念,事理都明瞭,這就不起無明,所以是正念。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這就是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一句是總說。譬如剛才講的,你一定要發菩提心,要對於一切事理都明瞭通達,在一切事理上都不執著、不分別,為什麼?事是幻的,理也是幻的,一幻一切幻。

  『幻身滅故』,這個「幻身」是第一條身見,所以「幻身滅故」不是說身體滅了,不是說沒有身了,那你就搞錯了。身是在,身見滅了,身見滅了是什麼境界?小乘初果須陀洹,八十八品的見惑斷了。修學次第,先斷八十八品見惑,小乘的見道位,見道而後才修道,如果道都沒看到你修什麼?見了道而後才修道。前面這是總說,前面兩個是總綱領,這個地方開始講漸次,先破八十八品見惑。

  所謂見惑,簡單的說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第一個,以為這個身是我,這是很大的錯誤。身是不是自己?是自己,可是你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錯了。就好像在做夢一樣,比如你在做夢的時候,你執著夢裡頭那個身是自己,你們想是不是?整個夢境都是你心變現的,整個夢境就是你的身,夢境裡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你夢裡頭夢到別人還是你自己,自己心變現的,山河大地,天地萬物,都是你變現的,沒有一樣不是你自己,你把那個都忘掉了,執著你這個一點點當作自己。所以你要從這個地方一覺悟的時候,原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個見解是正確的。但是佛給我們這樣說了,我們還是愛護自己,還是對別人有分別,那可不是我自己。佛給你講了,你也聽清楚了,可是境界總是合不攏,還是一場夢,如果這個境界果然合起來的時候,跟你說你就成佛了,為什麼?你就證得清淨法身,這個身叫什麼?法身,法是什麼?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自己的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不是外頭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眾生迷的是什麼?他就只執著他一個,認定了,外頭決定不是的,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自己給自己生煩惱,這就可憐了。所以這是身見。小乘是不執著這些,但是也就是像袁了凡居士只曉得當然,不曉得所以然,如果曉得所以然,他就是大乘菩薩,大乘見道位,他就不是小乘。

  『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是指什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也歸納為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就是「幻心」。如果思惑也斷了,這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斷盡了,小乘證阿羅漢果,小乘叫四果羅漢,超出輪迴了。在我們念佛功夫上,諸位要記住,「幻身滅故」是功夫成片,「幻心」要是滅掉的時候,事一心不亂,我們佛號要念到這個境界,往生才有決定的把握。

  底下講『幻塵』,這講身心,塵就是境界。『幻滅亦滅』,「幻滅」是講智,因為能滅「幻塵」的是智。前面是斷見思惑,幻塵是破塵沙惑,幻滅是破無明。見思、塵沙、無明是幻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你還能滅得掉嗎?《起信論》裡頭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幻身、幻心、幻塵、幻滅都是不覺,本無。非幻是本有,本有不滅,『非幻不滅』。到達這個地方,有一點像現在科學講的「物質不滅、精神不滅」,前面跟諸位說了,這個物質,我們看到這個生滅,實際上是緣聚緣散,物質不滅,所以你真正入了這個境界了,我們這個身是不生不滅。你看到生,是緣聚現這個相,你看到死是緣散,緣雖然聚散,可是這個物質確實不滅,如果再仔細一觀察,緣聚緣散它盡虛空遍法界,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為什麼?我們這個身體裡細胞就跑到這棵樹木,它的那個東西變成我們的了,盡虛空遍法界,動物、植物、礦物我們都混成一團了,都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原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是什麼?是一個生化的宇宙,生化宇宙就是不實在的,一切相是幻相,只是緣聚緣散。有情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無情的世界沒有成住壞空,你只是看到緣聚緣散,聚也是它,散也是它。所以才曉得這個法界原來是自己。這用這個順序,用這個次第去入,這就叫漸悟。如果用普賢菩薩那一章去悟,那是頓悟,頓悟是什麼?知就離了,離就覺了,那是頓悟。普眼這一章以後都是講的漸悟,一個次第、一個次第來說。第四個原因是:

  講義【為示窮盡深疑故。】

  這個就是根本的疑惑。

  講義【金剛藏聞前章,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成佛道。】

  這是普眼這一章,經裡面所講的,這是講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種說法佛是只在《華嚴經》上講過、《圓覺經》上講過,其他一切經上沒有說過這個話,為什麼?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佛就說得很少,但是這個話是真實的。金剛藏菩薩聽這麼一說,曉得我們眾生有疑惑,他就代我們發問,他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

  講義【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根本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第二個問題:

  講義【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這是很大的矛盾。假如無明是本有的,佛就不能說眾生本來成佛。如果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麼眾生不應該起無明。第三個問題:

  講義【十方異生。】

  『異生』就是眾生,佛與菩薩是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八識,眾生是用八識不會用根性,所以叫「異生」,如果都會用根性那就叫同生,與佛是相同的,佛用六根根性,菩薩也用六根根性,就相同。聲聞、緣覺以下的統統用八識,這不同。如果說這些眾生:

  講義【本成佛道,後起無明。】

  你說這有多嚴重。

  講義【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你們這些成了佛的人,諸佛,你們什麼時候再起無明、再起煩惱?提出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與《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所提的三個問題完全相同,《楞嚴經》裡面佛的答覆詳細,因為經文長,說的話多,說話多了當然就答覆詳細。本經經文短,文字少,答覆得簡單,說的話少,答覆就簡單。但是說話雖有長短的不同,內容有簡要不相同,可是意思都答覆得很圓滿,詳細的說得很圓滿,簡略的也說得很圓滿。這種疑問是很大的疑問,不能不解決。底下說:

  講義【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所以這個疑問不能不破,要不破,障礙你的信心。

  講義【佛善說譬喻。】

  佛在經上用比喻。

  講義【答以譬如銷金礦。】

  『銷金礦』就是冶金。

  講義【金非銷故有。】

  金並不是提煉才有,金是本有。

  講義【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性是本來有的,把眾生的佛性比喻作金,把無明比作礦石,比作礦,可是你要把它提煉成純金,一定要給它冶煉。可是純金絕不是煉成的,如果煉成那不是金礦,拿一塊石頭,拿這個樹木絕對不會煉成金的。而是什麼?本有的,這個意思是眾生他本有佛性,佛性是本有的,把這個礦比作無明,無明是本來無的。現在眾生被無明迷了,迷的時候必須要把無明去掉,佛性才現前。就好像冶煉金礦一樣,把渣子淘汰盡了,純金就煉成了。用這個比喻來回答,答覆前面這兩個問題。

  我們要問了,金雖然在礦裡頭,金還是金,礦還是礦,金還是真金,這是一定的道理。就好比說是你的佛性,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好比講的金礦,那個礦石並不是金變出來的,金怎麼會變成礦石?金不會生礦石,這就比喻佛性不會起無明,無明跟佛性不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佛性是真的,無明是假的,真假雖然是合在一起,真畢竟是真,妄畢竟是妄,真不是妄,妄不是真,是這麼一種情形。佛這麼一說,兩個問題都可以得到了一個答案。

  第三個問題就是用煉金的比喻來解答。我們現在從金礦提煉成純金,提煉出來之後,這個純金絕對不會再變成礦石。這個意思是說,經過你一番修證,把你無明斷盡了,絕對不會再起無明,絕對不會再起煩惱,答覆這第三個問題。

  這種答覆對我們一般初學的人來講,並不能覺得很滿意,好像佛講得太勉強。佛的意思的確很難懂,我們要很細心的去思考、觀察,比喻決定不能比喻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大概,比個彷彿,沒有法子比得那麼恰好。但是從比喻當中,我們總得到一個消息,找一條明路,你從這裡覺悟。

  覺與迷是在一念之間,這個迷說實在話,沒有原因,如果有原因,那就是真不是妄了,不能叫幻了。譬如說你晚上做夢,什麼原因做夢?天天晚上做夢,如果天天晚上去追究,我做夢,什麼原因做那個夢?那叫迷上加迷,根本是個假的,假的你還去追究它,那不叫白費腦筋?白用了功夫?那真叫自找煩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去操那個心,你有那個心,迷上加迷,那就是迷惑。你要曉得這個是幻的,一切不理它了,這就叫覺悟。所以覺迷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了就念念迷,愈迷愈深;一念覺就希望念念覺,那就成佛了。

  佛常常在經裡頭引另外一個比喻,把無明比作黑暗,千年暗室,這個黑洞有一千多年都不見光明,這個比喻無明很久了,久遠劫以來迷惑顛倒,比喻這個意思。一燈就滅除,千年暗室,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馬上就破掉了,這就是說明破無明的容易。不是說這個黑暗有一千年了,還要一千年的時間才能把黑暗去除掉,不是。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害怕,無始劫以來我們的無明,一念覺就破了,一念覺就像點了一盞燈。這對我們來講是增加了很大的信心,無始劫這個無明我們不怕,無始劫以來的業障我們可以去除,一念覺就可以離開了,就怕你一念不覺。所以他這裡講:

  講義【若明此義,諸疑自釋。】

  如果把這個道理真正想通了,你這個疑問自然就消失了。

  講義【佛為示窮盡深疑,故說此經。】

  這一章經,第四章是破疑問,是給我們斷疑生信。

  第五章是清淨慧,底下這一章,清淨慧、彌勒菩薩兩章都是這個因緣:

  講義【為示離障順覺故。一切眾生,依事理二障,而現淺深,遂有五性差別。故告彌勒: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若能離障,隨順圓覺,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這樣說起來五種根性並不是一定的,聰明人也有糊塗的時候,糊塗人也有聰明的時候,不定的,所謂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定的,這裡告訴我們這麼一個道理。『事障』就叫煩惱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五性差別』是對於理事二障迷得有淺有深,迷得淺的我們叫菩薩種性。事障迷得淺,理障迷得重,多半是小乘,因為小乘雖然證了阿羅漢果了,有很多道理他不懂,他事障迷得輕,他斷煩惱容易,他得定了,但是他開慧不容易。所以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反而不如阿難,阿難是初果,佛講的這些大道理阿難都懂,所以阿難聽了之後,對佛加以讚歎。富樓那聽了之後沒聽懂,所以他起了疑惑,他是個羅漢,地位比阿難高得多。就是講阿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一聽就懂,但是斷煩惱很難,斷不掉。他理一聽,聽懂,他不是不懂。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恰恰相反,他所知障重,所以佛跟他講這些東西,他聽不懂。他煩惱障輕,他能斷煩惱,能得定,他能得九次第定,這個功夫比阿難高得多了,可是他智慧上沒開悟。

  在人間,我們同學當中你仔細去觀察,有的人很聰明,什麼東西一接觸他就會了,可是他分別執著心很重,煩惱很重,很苦惱。有的人一天到晚沒有什麼苦惱,心情很愉快,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這就是迷的事理二障淺深不相同,所以佛經把一切眾生分成這五種根性,這是告訴你,你要會學,只要你『勤斷二障』,能夠離煩惱障,能夠破所知障。可是要『隨順圓覺』,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要覺而不迷。由此可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提醒我們「隨順圓覺」。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無量覺,什麼都要依覺,你能夠這樣修,不論根性大小都能成佛,這也是給我們一顆定心丸,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自己根性太鈍了,不行,讀了這部經的時候你就行了。只要依照這個原則就能行,不依照這個原則,根再利的也不行,也不能成就。

  講義【清淨慧章,亦是隨順覺性,覺與未覺,漸次差別,故云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多方便』,八萬四千法門,所謂的無量法門。什麼叫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究竟是哪些?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造作就是無量法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方法,抹桌子有抹桌子的方法,掃地有掃地的方法,招待客人有招待客人的方法,這就是無量法門,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們一聽到法門,這是念佛、參禪、打坐,你就想到這個,這個就是什麼?法執。不知道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行為統統是法、是門,門是門道,法是方法。這些法門如果隨順覺就都叫做佛法,這些法門如果隨順不覺就都叫做世間法。所以佛法法門有多少?跟世間法是一樣的,因為什麼?法門本來是一樣,就是覺、迷,覺了叫佛法,迷了叫世間法,不增不減。穿衣吃飯都是法門,你不懂法門你不會吃飯、不會穿衣,哪一樣不是佛法、不是法門?

  這是告訴清淨慧菩薩,也就是『離障順覺』,這段經文裡就有兩位菩薩,同樣是一個意義,但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一種是解釋根性,無論什麼根性,只要是隨順覺性都圓滿。另外一種告訴你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只要隨順圓覺,這點非常重要。一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告訴你隨順圓覺,一個在五種根性當中,叫我們建立信心,不要有自卑感,不要「我的根性太劣了,就是不能成功」,那就真正障礙了。所以你要建立信心,根性利的也好,根性鈍的也好,只要依照這個理論與方法去修,個個有成就。這是有兩層意思,這兩層意思都是講的隨順覺性。第六:

  講義【為示修必依觀故。】

  這是很重要,就是觀照,雖然前面講,那是總說。但是一切如來必須要依圓照清淨覺相。怕我們誤會,成佛才要有清淨覺相,那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可以不必了,或者我們講修阿羅漢,我就想成阿羅漢就好了,大概可以不必。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求生淨土,統統要有觀照,就剛才跟諸位講的觀照、照住、照見,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修學祕訣,也就是總綱領,行門裡面的總綱領,不管你用哪個方法,你統統要觀照。

  譬如吃飯,吃飯的時候我們講求的色香味,講求色香味,但絕不執著,如果執著色香味那是凡夫。雖然色香味不好,你吃的時候不執著,你破煩惱了,這叫觀照。不是偶爾光念佛、參禪叫做觀照,什麼都是觀照,穿衣吃飯都是觀照。衣服,你能夠選這個衣料配這個色彩,穿在身上很合適,又很華美,這是破所知障。可是絕不執著,這一件新衣服給弄髒了,好難過,這麼好的衣服弄髒了,心裡好不舒服。出家人的衣服是明朝衣服。舊衣服,破的衣服、爛的衣服,剪下一塊貼在這個地方,這告訴你什麼?把它當舊衣服,舊衣服坐在骯髒地方不心痛。新衣服坐在那裡,感到非常難過,那就成了煩惱障。所以佛法的表法、用心都是教育,處處教育提起你的觀照。看到這塊舊的,哪個邋遢的地方也可以一下就坐下來。穿衣服,你還處處照顧衣服,是衣服穿你,你是不是伺候它了?學佛是這麼學法的。

  所以佛真正入了大乘佛法這個生活,真善美慧,活活潑潑,真正是自在,逍遙自在。如果學佛愈學愈苦惱,這佛法不能學,那還得了!所以這個佛法不死板,起心動念都是光明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在行門裡頭,無量法門提起一個總綱領,比如念佛,一切的生活與這一句佛號決定相應,所以你要搞錯了,念佛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穿衣服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就呆了。你要用阿彌陀佛,用在生活,阿彌陀佛無量覺,依覺不依迷就是阿彌陀佛。一天到晚掛在嘴裡頭還是迷而不覺,那就是像念書一樣,一天念到晚,考試不及格,白念了,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會用,死在這句佛號,他不曉得這一句佛號得運用在生活,真正運用在生活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第七個是:

  講義【為示輪觀隨修故。】

  這就講的是二十五種輪相。

  講義【圓覺清淨,本無所修習,及能修習者。】

  這個地方從覺性上講,修與不修都說不上,因為本覺本有,你修什麼?所以能修所修具不可得。你不覺,不覺這才修。

  講義【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修,二障不是真的,所以你這個修行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力修習』,「如幻三摩地」。

  在這個裡面把它歸納為二十五種方法,『輪』是作用的意思,「輪」也有彼此交替的運用,輪流,有這個意思,輪流去用,交互去用,這裡面有二十五種方法,這二十五種方法對治我們的習氣,我們心散亂的時候用什麼方法對治,我們在昏沈的時候又用什麼方法,隨時對治我們的習氣,修正我們的毛病,提供我們二十五種方法。

  這二十五種方法不外乎止、觀、禪定,這就是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怎麼會變成二十五種?就是把三種方法交互就變成二十五種。單止、單觀、單禪,三種;止觀雙用,止禪雙用,觀禪雙用,就變成六種,六種還有先後,先用止後用觀,先用觀後用禪,有先後次第,兩種互用。有三種互用,先用止、再用觀、再用禪,或者是先用禪、後用止、後用觀,這樣一交互變成二十五種。這就是說我們在這日常生活上用什麼樣方式,搞得我們身心自在,這個是很自在的,沒一定,沒有負擔,好像就是家常備的這些藥品一樣,有什麼毛病了就吃什麼藥,沒有一定,今天吃這個藥,明天吃那個藥,那就糟糕了,這就壞了。沒有一定的,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隨時去調節,你要會調節了,那你修淨土念佛也一樣,一定要會調節,就是調身調心。告訴我們學佛修行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第八:

  講義【為示窮盡四相故。一切眾生,未除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裡頭有迷識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佛告訴淨諸業障菩薩,四相不除,不能夠得定,不能夠開悟。這個四相有迷識,迷識是:

  講義【依第六識,枝末無明所起。】

  就是我執。迷智起的是:

  講義【依第八識,根本無明所起。】

  『依第八識』。在《金剛經》裡面前面這一段,《金剛經》上半部講我相,後半部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前面講有四相就是迷識掉了,後面講的四見就是迷智,所以《金剛經》後半部比前半部要深,後半部的境界比前面半部要高明。你看講得大概是一樣,甚至於裡面很多經文都相同,但是它有一個字的差別,或者有一個字的顛倒,意思就不一樣,這個裡頭淺深、次第相差很大。這是告訴我們四相一定要離,離不是沒有,是有,心裡不再執著,離什麼相?離自己心裡頭分別、執著的我相,分別、執著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是說外面而來,外面相有,外面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都有,離你的分別和執著,離這個。離即同時,即是什麼?事實在,離是心裡頭真離,所以才能真正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外面境界是有的,心裡面清清淨淨的,理事無礙。心地真正清淨,在外面一切享受正常的,事事無礙,沒障礙。一切事不礙你清淨心,事不礙理,理不礙事,這是理事無礙。理事無礙之後,受用上就相同,這個叫真正到無礙了,真正達到了離的標準。第九種因緣:

  講義【為示四病應離故。】

  『四病』就是:作、任、止、滅。

  講義【此四本來是藥,執藥又復成病矣。】

  這四種原本是種方法,這方法你一吃,病就好了。比如持戒,持戒是什麼?止,是禁止。我們舉這一個例子,小乘戒是止持,你們在家受五戒,五戒是止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統統是止,禁止。受菩薩戒是作持,不做就犯戒了。菩薩戒裡面,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你不去聽就犯戒了,你要做。因為菩薩戒的精神跟五戒小乘戒有這種關係在,菩薩就是要利益眾生,你不做你怎麼能利益眾生?所以你不做就犯戒了。但是你要是執著,死在戒條底下那就糟了,就成了病。所以你要是真死在不殺生這一條,不殺生,有很多年輕男生服兵役的時候到前方拿著槍,如果敵人來打的時候,不能殺生,那不糟糕了嗎?那就壞了。如果是這樣學佛的話,這個國家一定被人滅亡,為什麼?人家來攻打他不抵抗。

  戒律你要真正懂得,什麼情況之下怎麼用法,這就是開、遮、持、犯,開是開緣。不殺生,你怎麼能殺生?殺生都是犯戒。這完全在用心,瞋恨心去殺他,是殺生;慈悲心去殺他,這度眾生。一念之間,事上是一樣的,可是結果不一樣。譬如打仗的時候,他來殺我,我們恨你,我到時候報復他,那是殺人,那是迷惑顛倒、造作罪業,你殺人將來受果報。我把你殺死了,你就不殺人了,你就不受這個苦報了,這是慈悲心殺他。一方面是保護我們自己善良的老百姓,一方面不要叫你再造罪業。救我們這邊眾生不遭這個劫難,救他不造這個罪業,將來不墮惡道,大慈大悲,這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所以大經裡頭說「善於用心」,看你用的是什麼心。會用心的是增長定慧,不會用心就增長無明煩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條條戒都是活潑的,沒有一條戒律是死板板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懂,你不懂得就談不上學。所以一談戒律就害怕,其實戒律條條是活潑的,真正懂得太難了。

  這個地方是一個提示,從這個提示當中我們曉得運用佛法,你曉得如何持戒,如何學戒,如何修定,把戒定慧統統應用在我們生活上,使我們的生活能達到真正究竟的圓滿、幸福,一點障礙也沒有。你要是不曉得的時候,戒定慧把我們的生活搞得真是枯燥無味,叫外面的人看到學佛的人是這個樣子,佛不能學,你看看學佛的人這個樣子,真是搞得很可憐,這個人學佛學錯了。這真正是要大智慧。

  所以佛法在初學初入門的時候,小學生要守很多規矩,許多的約束,到中學就開放一點了,大學又開放一點了,到研究所幾乎全部開放,什麼約束都沒有。所以那種約束不是一直約束你到底,可是你雖然到究竟開放了,還不違背規矩,絕不違背。精神上他一定是一貫的,但是在形式上不一樣,形式上不一樣不是相對的,還是適用,就是他持的那個方式不是在每個境界都相同,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所以戒的目的在清淨心,你心地永遠清淨,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你永遠保持,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如果你死在戒條底下,既不能得定又不能開慧,那就糟糕了。這是一定要明瞭。第十:

  講義【為示真修實證故。】

  此經文殊菩薩最初提出問題。

  講義【此經文殊創問:如來本起因地發心之後。如來答以圓照清淨覺相,結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這一句話意思說得非常明,也說得非常透徹,但是言語太簡單,往往不是我們初學的人一聽就能夠悟入的。真正要明瞭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可是這個地方諸位絕對要記住,像「十法界依正莊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講外面境界相的虛妄又是一個意思,那個意思是說外面境界相是剎那在變的,不是說不存在。它的重點在哪裡?在講你心裡面感受的相是虛妄的,就是你心裡頭的煩惱,喜怒哀樂,這是虛妄的,這個是迷惑。要在一切感受裡面得到清淨,這是真實的,佛法修的就是這個。我們人要穿衣吃飯,佛也穿衣吃飯。我們人穿衣吃飯一定起煩惱,為什麼?分別、執著、挑剔,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挑剔。佛穿衣吃飯的時候不挑剔,隨緣,所以人家穿衣吃飯修清淨心,我們穿衣吃飯是修喜怒哀樂,這個不一樣。佛與眾生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沒有一樣事情差別,人家就是在一切事物上歷事鍊心,鍊的是清淨心,鍊的是智慧心,不相同。我們在一切境界是迷惑顛倒,煩惱重重。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覺迷,覺了增長清淨心、增長智慧,迷了的時候就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增長煩惱,一念覺迷就是生佛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一悟就『空華』了。你只要一念不生,不執著了,心到清淨了,給諸位說,六道輪迴沒有了。換句話說,心裡面還有念就有六道輪迴,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心裡頭幾時沒有妄念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是真實的嗎?你心裡頭有起心動念,六道輪迴就有;不起心不動念,六道輪迴就沒有。所以真正修行人修什麼東西?什麼叫真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修一切明瞭,什麼事情我都能,雙手萬能,一切明達,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那就是佛,一天到晚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自在。對自己清楚,對外面境界清楚。

  講義【十位菩薩,相繼發問,不出信、解、修、證四字。】

  所以宗密大師判這部經也判作『信、解、行、證』。

  講義【此上八種因緣,而於生信、開解、教修諸義,已經極力發揮,更無隱覆。惟是聞說良藥,不能濟病,見陳嘉饌,未克除饑,故於圓覺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實證。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剋期取證。】

  聽了之後,明白之後,必須要真正去做。真正去做,這個地方跟淨土法門一樣,也是訂上日期來取證。它這有三期,上期是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是八十天,這是《圓覺經》裡面。淨土宗是七天為一期,如果我們連著在一起可以打七個佛七,四十九天,是以這個來剋期取證。因此一定要真修實證,要實證。真修實證都是在生活當中,把這些理論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地方『結三期』,大家在一起共修,或者個人進修,是什麼?是對這些理論方法熟悉,就好像講堂的作業。在講堂裡面無非是要把這些作業練習得很熟,練很熟之後做什麼?學以致用,不是沒用處。初學的時候結三期的用意是叫你熟悉理論、熟悉方法,用意在此地。老修結三期,無論是長期、短期,是考驗,考驗我們的心是不是真正清淨,考驗我們的智慧是不是真正的增長,大開圓解,觸類旁通,圓融自在,考這個試,你考試。有兩重意思在。

  這個裡面我們要注意的就是真修實證,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活用,它不是呆板的,總綱領是圓覺,實際上講,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的圓覺,無上的圓覺。你看圓覺的理,圓覺的方法,跟這一句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皈依無量覺。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如何把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我們整個的生活相應,原理都相同,念了《圓覺經》,都相同,《圓覺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活用在生活上的講解,你們想想對不對?所以怎麼樣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活了,念到日常生活當中變成實際的生活,實際生活是真正皈依無量覺,阿彌陀佛是我們實際生活,這一句佛號念活了,《圓覺經》就幫了個大忙。

  我們這次沒把經文細細跟諸位來講解,但是這一段綱領上跟諸位提示,諸位讀《圓覺經》,看《圓覺經》的註解,聽《圓覺經》的錄音帶,因緣不可思議。你聽了我這一次跟你們講的,講了序,序從前從來沒講過,玄義裡頭只跟諸位講過前面一段「教起因緣」,如果你聽聽我過去講的錄音帶,你看看現在這一次講的這個境界跟從前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味道都不一樣,遍遍見解不一樣,明年來再跟你講的又不一樣了。我們今年這一會到這裡圓滿。

  問:師父說我們如果是心存慈悲心去殺生的時候,不犯戒,如果我們看到昆蟲、蟑螂,我們說我把你結束掉,你就不用受苦了,這算不算犯戒?

  答:你要是真正慈悲心,因為慈悲心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半有滿,你到底是哪一種慈悲心?給牠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盡可能不殺牠,能夠把牠趕走最好,實在趕不走牠,不得已情形之下,給牠做三皈依,真正慈悲。勸牠不要傳染疾病。

  問:師父剛剛講到前面第二個菩薩跟第三個菩薩問的,一位講的頓悟,一位講的漸修,漸修裡面到最後那個地步了,那就是頓悟嗎?

  答:決定是頓悟,漸修就是幫助頓悟。頓從哪裡來的?從漸修來的。所以不可能沒有漸修就頓悟,修行一定是漸修頓悟。證果的時候一定是頓悟,可是頓悟之前一定是漸修,有漸修的底子才有頓悟。

  這個地方講了,講你的心,心裡頭還有「我已經圓悟涅槃了」。圓悟涅槃,誰圓悟涅槃?「我」圓悟涅槃,我相就有了。我是人,人相有了;我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相有了;我這個是念念相續的,壽者相;換句話說,還是沒悟。真正要悟入圓悟涅槃是什麼境界?連圓悟涅槃的念頭都沒有。真正悟之後,本來無一物,你有個涅槃,你還有一物,所以清淨心裡頭,無我無眾生,無佛無眾生,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圓悟涅槃。不得已說了這麼多東西,這個裡頭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是為了講解、傳授這個境界又不能不說。只要你不執著言語,沒錯,是真境界;一執著言語,又錯了。不執著言語,言語即是無言語,境界就是如此,你一執著,境馬上就變了,從佛境界立刻就變成凡夫境界。你不執著,說四相等於沒說,心很清淨,決定不染,這個很要緊,這也是學佛真正的關鍵。譬如我們學佛,進步是快是慢、是頓是漸,關鍵。你要是能夠在一切讀誦、聽聞,日常生活當中不執著了,頓悟,快得很。你樣樣都執著的時候,這就慢了。慢慢的減,很有耐心的減,到你果然不執著了,這一層減了,底下幾層統統脫掉,那就快了。

  問:師父,心中不起念頭,就是不起妄念,你怎麼知道你不起妄念?這是依據佛教的,一層一層上來的嗎?

  答:這個事情剛才講了,要慢慢來,是一個過程。從見思惑到無明惑都是妄念,統統是妄念。你要斷是先斷最粗的、最重的,先斷見惑,再斷思惑,再斷塵沙惑,再斷無明惑。

  問:有沒有哪一本書講什麼是見思惑,然後要怎麼樣去修行?

  答:有,經論上講得很清楚,你不必找那個麻煩,浪費時間,那是很麻煩的事情。先破身見,凡事不為自己想,都為別人想,這個比小乘高明多了。小乘要把什麼叫見惑八十八品,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這樣,統統搞清楚,一樣一樣去斷,所以證得須陀洹果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不曉得多少萬年才能證得阿羅漢。大乘佛法妙絕了,你真的要會的時候,用上幾年功夫,你證得了,這裡頭有巧妙。他不破我執,他凡事起心動念都替別人著想,他把自己忘掉了,不破而破,他不想自己,起心動念都為別人,我執沒有了,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這個方法妙得很!所以諸佛菩薩為眾生,這一點是很難,一切都為眾生,絕不為自己。我穿衣是為眾生穿的,我吃飯是為眾生吃的,為什麼?是為他,不是為我,為自己什麼都可以不要,為自己那就入無餘涅槃。所以他住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不為自己,他不住生死,沒有生死;他為一切眾生,他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很簡單說,不為自己只為眾生。只為別人,不住涅槃;不為自己,不住生死。

  問:一直念佛號是不是也是執著?

  答:問題出在我們自己,你一執著,境界又不一樣了,不執著,又現一個境界,方法是一樣的,就是看你怎麼用心。

  問:用心也不執著?

  答:用心,執著是用心,不執著也是用心,就看你用心是怎麼樣。你用覺心念這句佛號那無量功德。覺悟的心不是說不執著這個名號,是一切都不執著,那叫真不執著。不是說我這個名號不執著,我貪瞋痴慢還執著,那怎麼行!人我是非我還要執著,佛號可以不執著,那糟糕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問:師父,能不能請您解釋一下「涅槃」?

  答:涅槃是不生不滅,涅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翻成「滅」,你看前面講「任止作滅」,那個滅就是涅槃。滅是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煩惱沒有了,生死沒有了。有些人把涅槃當作死,那是錯誤的。講圓寂、講涅槃是一樣的意思,但是你要曉得圓寂跟涅槃不是死了,圓寂跟涅槃是活的時候證得,如果說死了都叫圓寂、涅槃,那個個都證涅槃。

  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功德圓滿、清淨寂滅是活的時候證得。譬如你心清淨,心裡頭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圓滿,圓滿功德。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好了,你也會吃飯,也會穿衣,這怎麼不是圓滿功德?樣樣都會。無論什麼事情都能盡心盡力做到盡善盡美,什麼叫盡善盡美?我的心、力量都盡到了就是盡善盡美,就是圓滿功德,盡心盡力去做就叫圓滿功德。圓寂是這樣講法。諸佛如來圓滿了,救度眾生,度眾生,他已經盡心盡力了,聽他的話的人都得度了,不聽他的話的人還沒得度,不能說佛功德不圓滿,他已經盡心盡力了,在他講是功德圓滿,他自己是清淨寂滅。所以圓寂是活的時候得到的,不是死了才得到,你說死了得到,那我們什麼也不要修了,死了就圓寂了,哪有這個道理?圓寂是中國的意思,涅槃是梵語,我們翻成中國的意思,或者翻作不生不滅。

  問:有餘跟無餘是不是有煩惱跟沒有煩惱?

  答:不是,如果還有煩惱的話就不叫做涅槃,有餘跟無餘是已經證得涅槃了。身體還在,是活人,這叫有餘依。無餘涅槃是什麼?這個身不需要了。餘是餘這個身相。換句話說,他住在世間就叫有餘,不住世間就叫無餘。灰身滅智是無餘。有很多證到阿羅漢果的他不發心度眾生,有的有法緣要度眾生,他就住世;有些沒有法緣,沒事,他就走了。他走了,到他方世界,別的地方有法緣,就到別的地方去了。

  問:師父講一分鐘有那麼多的生滅,我心裡就很想看到那麼多的生滅。

  答:八地菩薩就見到。你的心要清淨,清淨到極處的時候,微細的生滅,譬如講我們白天,針掉到地上聽不到聲音,為什麼?事情太雜了。到夜靜的時候,很清靜的時候,針掉地上好像很大的聲音。心清淨到那個程度的時候,清淨到能夠發現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個時候就叫八地菩薩。實際上有沒有八地?沒有,方便說,什麼都沒有。

  問:師父,我現在很困擾的就是,要不就是一心專注,不過那個可能是不對的,像師父講走路也念、吃飯也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不一定得到受用。一個就是我剛剛體會的,要不就是無量覺,隨時隨地都有無量覺醒,吃飯好好吃,炒菜好好炒。

  答:剛才講的,好好的做是慧,二障,那是要破所知障,所知是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會。

  問:師父,我是怕我這麼一專心炒菜忘了佛號。

  答:那就是佛號,佛號就要變成生活。佛就是覺,你樣樣做得好就是覺。如果你再執著那個佛就又迷了,你不覺了。

  問:師父說我們吃飯,有的睡覺也念佛號,這個念佛號是把心住在一處嗎?它目的在哪?

  答:念阿彌陀佛跟其他法門不一樣,這叫二力法門。你念這個佛號,第一個是自覺,你念念想,念念是阿彌陀佛,皈依無量覺,我樣樣都覺而不迷,這是一個目的。另外,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是他的名號,與他的願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