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六十四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64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六面倒數第三行:

  【如來令興想念。頃乃見之。較前空定。迥然異矣。故下文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在前面我們曾經討論過,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染淨的問題,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大乘法門裡面的淨是「即染之淨」,所說的空是「即有之空」,實在說這種講法都是方便法。究竟什麼叫做真實法?真實法是染淨、空有俱不可得,這才是真實法。我們講一個即染之淨,在你的心裡面還有一個染,還有一個淨,還有一個即染之淨,清淨心裡頭就裝了不少拉拉雜雜的東西。可見得佛說法叫方便說!真說,經上常常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真說;六祖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真說。我們有一個即染之淨這就是塵埃,有一個即有之空也是塵埃。佛是用種種方便,希望我們從這個方便入真實,入不二法門,這個時候你就見到普賢菩薩;沒入不二法門,是見不到普賢菩薩的。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見到這個事實,入不二法門這才見普賢菩薩。此地講「如來令興想念」,興是興起,興起想念是什麼?是即念當中證得無念,念與無念俱不可得,這個時候見到普賢菩薩。你有念見不到普賢,你無念也見不到普賢,為什麼?有念、無念是二,二見不到普賢。因為普賢表的是一真法界,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他表的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你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你也見不到普賢;一定要到理一心不亂,這才能見到普賢菩薩。諸位見到普賢,自己就曉得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已經證得一真法界。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證得,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諸位要知道,這個證得就是成佛,雖然沒有成究竟佛,成了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我們大乘裡面講的圓教初住以上的,確實破無明證了法身,是道道地地的佛,從這個往上再去修,就修究竟圓滿的佛。古人用月光做比喻,分證佛就好像初三的月牙放了光。初一你看不到月亮,初二也看不到,初三看到個月牙,月牙放光。初三的月牙跟十五的滿月,那個光你說一樣不一樣?確實是一樣,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只是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所以圓教初住就像初三的月牙一樣,它是真正的從法性裡面透露出來的智慧光明,就是般若智光,一點都不假,所以那是真佛。我們講圓教初住就是這個地位。我們念佛講念到理一心不亂,初證理一心就是這個境界,所以理一心證到圓滿那就是究竟佛。你要想證得,就是有念、無念都要離開。有念、無念都離開,實際上有念、無念都不離開。你們想想看,離開有念就是無念,離開無念就是有念,究竟怎麼離法,這個事情確實不容易。難在哪個地方?你沒有分別執著就離,有念、無念就不二。

  唯識裡面講的轉識成智,如果我們還是用第六識、第七識,你總是落在有念無念這一邊,你沒有辦法超越,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明瞭這個事實。我們要學著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實際上說只是轉第六、第七,只在六七上用功夫,其餘的不要理會。為什麼?五八果上轉,六七是因地轉,我們現在在因地。轉的方法,實際上我們在講席裡面說了很多次,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例子我們常常舉,希望再提醒大家。譬如我們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在色相裡面不起分別,我們這個見色就是妙觀察,色相裡頭沒分別是妙觀察;色相裡頭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是平等性。我再把這個給大家分析得清楚一點,我們見色聞聲,隨著境界起分別是第六識,隨著境界裡面起執著是第七識,隨著境界裡頭打妄想那是心所,與第六、第七相應的心所。所以叫你說不分別是不用第六識,不執著是不用第七識,不打妄想是五十一個心所都不用,這就是轉識成智。眼見色如此,耳聞聲如此,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如是,你就轉識成智。

  你們問怎麼轉法?我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這個說真的是一語可以道破。你要在境界裡頭鍛鍊總得十年、二十年,你見色聞聲才真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第六意識心,不動第七識的心,不動五十一心所的心。沒有個二十年不容易,二十年你要是能做到,說老實話你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為什麼?二十年成佛!你古今中外到歷史上去打聽,二十年成佛的有幾個人?不多,不是沒有,確實有,不多就是了。你要認真幹,懂得這些理論方法,二十年決定成得了佛,但是就是說,功夫是日夜都不能間斷。不間斷,好了,我天天坐在這裡觀照,在這裡修,你所修的還是第六識、第七識在修;換句話說,你再修上二十個阿僧祇劫,你也不能成佛。為什麼?我在那裡修捨識用根,還是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你還沒捨!心裡想捨,結果還是沒捨,你還是用第六、第七,還是用五十一心所,關鍵問題就在此地。你想捨,結果還是用這個東西,這就不能成就。我們真的不用,真的不用,說是容易,做不到。怎麼辦?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可以提供諸位,第一個是放下萬緣,第二個弘法利生。如果放下萬緣沒有事情做,會胡思亂想,煩惱伏不住;縱然不胡思亂想,變成無想定,那也是麻煩事情。諸佛菩薩為什麼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正念不是妄念,是為他,不為自己,我執破掉了。

  在這個裡面進一層破法執,弘法不著弘法之相,利生不著利生之相。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相,破法執。所以,要全心全力的去做。我們今天這個修學環境,我昨天晚上跟我們家裡幾個人說,今天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你不相信,你出去找找看,你看你能不能找到?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當中,我看得太多,經歷得太多,沒有像這樣的環境;換句話說,這個環境你們會不會利用?功夫,講台的功夫可以說是佔一半以上。前天我也給他們大家講課誦的問題,課誦本的問題,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根本無法可說,諸位要曉得這個大前提。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因為眾生有病,從病的地方建立一個對治的方法,這叫佛法。我們要曉得,每個時代眾生的病不一樣,每個時代的眾生,他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這就病不一樣,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樣。以往叢林裡面的修行人,一天到晚都住在深山裡頭,他的心是定的。他一天到晚看不到外頭境界,所看到就是寺廟,外面就是山水樹木,就看這些東西,接觸不到外面的社會,心是定的。心定了怎麼樣?前面講見不到普賢,見不到,所以如來教他怎麼樣?教他興起念頭。你看看《禪門日誦》,這個課誦有那麼多的項目,那麼多的項目就是教你在裡頭起分別心,在裡面開智慧。那個課程有效,在叢林裡頭度了不少人!

  今天我們還照這個老課誦本,不行,沒效了。為什麼沒效?我們今天眾生的心是散亂的,他那套辦法拿給我們就更散亂,太多了!更散亂,一點效果也沒有。今天我們害的病跟人家不一樣,我們用的藥不能跟人家一樣。所以我是一再勸大家,我只能勸,我不能勉強你們,你們做不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們覺不覺悟是你自己的事情。對治散亂的藥是要用什麼?要用定。定是什麼?專一,專一就能夠克服我們的散亂。《西方確指》裡面的辦法就針對我們現前這一切眾生來說,它這個課誦,早課也好,晚課也好,所有課誦就一樣,一部《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百拜佛,專一!對我們來講非常有效,能攝心。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把它開放?到事一心不亂以後這才開放。事一心不亂是什麼?你定修成了,再這一開放就進入到理一心。你看此地經上講的過程,它也是先定後慧,後開慧,開慧才見到普賢菩薩,先修的是定,事定然後才慧開。所以從前人之所能成就,他就是這個次第,就是這個順序。我們今天講的前面順序不要,散亂心不必去收攝它,就從《般若經》上來下手,那怎麼行?可是今天如果再叫你回頭去修定,你心又不甘。因此在目前是雙管齊下,你課誦的時候專一,這就是修定,我早晚課誦就專門修定,修一心不亂;你每天研究教理,講台上練習弘法利生,這是修慧,這是雙管齊下的辦法。你要這樣幹上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決定會成就。

  諸位你要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當前環境,真正對於佛法認識,你自己才有堅定的信心,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佛法決定不是盲修瞎練的,我們對於周邊環境,對於前途看得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惑,我們今天走的這條路,指出這條路,這是真正成佛之道。所以這個經論要認真的來修學,要拿出成績來,因為有成績,這個人學習的心他也興奮。我也常給諸位說,我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親近李老師,剛剛好他們那個時候開班教講經,我去的時候只遲一個月。就是說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開班一個月,總算是趕上了。李老師叫我在班上旁聽,隨著聽,我聽他們在那裡學講經,他們在那裡學,我在旁聽,我都聽會了。我很有把握,如果我上台去講比他們講得好,我有這個把握,那個進度很快,一個月一部。所以我在台中是一年三個月,就十五個月聽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每部我都會講,我都可以上台去表演。所以說十五個月之後我出家,出家我就在十普寺三藏學院教書,本錢從哪來的?就是從那十五個月聽來的,十三部經聽來的,所以這一出家就派上用場。

  我們現在道場擺在此地,就是可以提供大家練習,盡可能的去找時間來練習。大眾在一塊可以練習,三個人、兩個人也可以練習,實在沒有人,給你說一個人都可以練習。從前人練講經怎麼?對那些石頭講,講了以後這效果不曉得。現在有妙法,你這個錄音機擺在面前,我對錄音機講,它是聽眾,我就對它講,講完之後再叫它講一遍給我聽聽。講完之後你把帶子倒回來,聽聽你自己所講的滿不滿意?自己評論自己,你這個進步比什麼都快。從前沒有這個工具,我們講了之後要請同學們來批評,同學們有的時候又不好意思,有的時候客氣不肯認真批評。現在你對著錄音機講,叫錄音機再回頭來講給你聽,你對它這個批評是認真的。所以諸位要是用這種方法來練習,隨時隨地來練習,十年之後你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法師。你把你全副的精力貫注在這個上面,早晚課用這個專心、專一的來修定,修一心不亂;在這個地方再修慧,福慧雙修,你怎麼不成佛!你要說沒機會,這個話說不過去,這是自欺欺人。末後幾句話很重要,「若有受持讀誦」,受持,我們拿今天的話來講,我們修一心不亂就是受持。因為受持裡面它的原則是離文字、離言說、離心緣,這叫受持,一切明達。讀誦,這就是修慧,求無上菩提,著重在開慧。「正憶念」就是正思惟,「解其義趣」,這是講的解悟,「如說修行」,這是講的證悟,從解悟到證悟。「當知是人行普賢行」,這個人的修行就是修的普賢行。

  我們在此地提示諸位一個消息,現在這個世界是極其混亂,你們看這個情況,大難是沒有法子避免,福克蘭島之戰後果不堪設想。今天整個世界上來說台灣是福地,確實是如來正法所在的處所,我們修學正法就是正法增上。李老師所發表的,這是給我們莫大的安定力量,真的是定心丸。李老師公開在台中發表,「他要把《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台中的蓮友來問我,大概還要多久?李老師講《華嚴經》已經講了十八年,民國五十三年開始講的,到今天十八年。十八年講了多少?現在講到「十迴向章」裡面的第二迴向。我們看看《八十華嚴》,他才講了三分之一,後面還有三分之二;換句話說,最低限度還要講三十年。我們台灣還有三十年的太平日子,這最低限度,三十年世界大戰也已經打完了,我們台灣不是福地哪是福地!他的話我相信他生死自在,他隨時可以往生,他喜歡住世多久能住世多久,你看到這個程度。

  他在中部發心弘經,我們在北部發心弘經,我們的《八十華嚴.十迴向》講圓滿了,將來再有因緣,我們《華嚴經》再繼續講就是講「十地品」,「十迴向」後面就接著「十地品」。我們講堂裡面講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最後的一品「入法界品」,我們這個《四十華嚴》差不多也講了一半。所以我們此地講的《華嚴經》,比台中的進度要超前,超了不少。我們講的時間比它多一點,台中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候去了一個小時的翻譯,實際上只有一個小時,一年只能夠講四十五次,就四十五個小時。我們過去是一個星期曾經講六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年抵得台中六年,這是進度超前的原因。現在我們一個星期講一個半鐘點,比台中還是要多半個小時。將來《八十華嚴》我們還要繼續講,不但繼續講,我們現在有計劃把《法華經》,要好好的、詳詳細細的講一遍,《法華經》將來會講《法華大成》,最近我們印的本子就是準備講經用的,講席的經本。

  同時我還有個願望,希望真正能培養幾個大乘法師,如果有這個機緣,我們想辦個研究班。學生不希望多,希望能收六個學生,六個學生每個學生各學一部,學《華嚴》的專修《華嚴》,學《圓覺》的專門學《圓覺》,學《楞嚴》的專門學《楞嚴》,我們開六個科目。期限就是三年到四年,修學的階段就是在這個期限當中只學一部經,把這一部經學會。我過去在台中學《楞嚴》,期限是三年,修學的方法就是複講。老師講一遍,老師星期三講《楞嚴經》,我星期四複講,同學是自己邀的,是我們自己邀的,我是找了六個人,連我自己七個人。我們每個星期四在台中蓮社小講堂聚會,在那裡複講。李老師《楞嚴經》三年講圓滿,我《楞嚴經》複講三年也圓滿。所以慧忍法師請我到台北來講經,可以,行,講什麼經?請我講《楞嚴經》,我一口就答應。我們台中蓮友聽說我講《楞嚴經》,你怎麼講《楞嚴經》,老師剛剛講完,你怎麼到台北講《楞嚴經》?我說我也講了一遍,我到台北去講是第二遍,有把握這樣學會的。

  所以將來我這個研究班的學生,就是要複講。我教六個人,每個人每門課程,我每個星期給他講兩個小時,他要給我兩個小時的複講。所以三年畢業,他的大經就拿出去,這是一種高級的研究班。我們的參考資料確實已經很豐富,我們圖書館有五部《藏經》,所以我收六個學生的話足夠,我再去請一部《藏經》,一個學生有一部《藏經》,參考資料是足夠。一般的資料也相當的豐富,我們有兩部《二十五史》,有四部《資治通鑑》,有兩部《十三經註疏》。所以參考的書籍我們有足夠的東西,比我過去修學的環境好得太多了。一個學生只能學一樣,我這一科只收一個學生,這個學生畢業之後我再收第二個學生。這是只有修普賢行,這才能成佛,普賢行就是不二行。底下法師給我們解釋說:

  【是故予謂即想念心。前開解門。則思惟不能入。分別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這幾句話很重要,怎麼說開解門裡面,思惟不能入,分別不能解?這裡頭特別要注意,佛法裡面講的信解行證,我們用分別、思惟,就是用第六識、第七識,解悟沒分。你要想開悟,「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解是解悟,行嗎?分別、思惟達不到的。那我們得要問,我們現在不用分別思惟,我們能達到嗎?不用分別思惟你也達不到。我給諸位講的二十年你能夠開悟,悟得了,悟是在哪裡?一剎那,悟是一剎那。這一剎那怎麼樣?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在一剎那之間;不是說今天轉一點點,明天轉一點點,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二十年向這個方向走,用的什麼心?用的還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但是第六識、第七識它不是亂用,它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向這個地方逐漸精進,到接近的頂頭的時候一下斷掉,智慧就現前。所以在那一剎那之間,功夫用到盡頭的時候,剎那之間就變了,就入了境界。所以我們今天用的心,是妄心又非妄心,似妄非妄,怎麼說似妄?是用的妄心;怎麼說非妄?向真實的目標邁進。這個方法就是你什麼也不要疑惑,也不要去起妄念,你就一心一意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在行門裡面就修一心不亂,在境緣裡面是樣樣可以接觸,樣樣學著不動心,即相離相,學著不動心,這就是修定,修真正的定。

  每天讀誦大乘,這就是學慧,這就是佛在此地講的,叫我們提起念頭。我們這個念頭提什麼?就是在經典裡頭天天讀誦大乘,提起我們念頭,這個念頭是正念。這個正念是什麼?相似的正念。為什麼?是佛的正念,我們還不是正念,但是我們提的是佛的正念,剛才給你講似是似非。佛這個念是正念,我們自己這個念不是正念,就是這個妄念跟正念相結合,就是這個意思。到心清淨,就是你要問,什麼時候一剎那之間轉變?心清淨,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確實不染,這個時候一念之間恍然大悟,這入真實。這個時候再讀經是純真無妄,為什麼?佛的正知正見跟自己的正知正見心心相印,這個時候也叫做有佛出世,佛出世了。所以這句話要記住,就是分別思量決定得不到的,但是你不斷的在讀誦,你不斷的在聽講,這就是聽講也是薰習,能夠幫助你開悟,把你開悟時節因緣提前。所以在這個後頭一句結論,「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今開行門。則想念思惟分別計較。一一皆稱普賢行。】

  證悟跟解悟,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可是你千萬不要把它誤會,解悟淺,思量分別都不能入;證悟深,為什麼思量分別可以不斷?你要是這樣看法,你可以說完全看錯了。這是第二層樓,前面人家分別思量已經斷,這個時候分別是妙觀察智,思量是平等性智,前面轉識,這個地方是成智。成智之後一切無障礙,表現的境界跟凡夫一樣。禪家的比喻所謂初學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前面解悟;再回過頭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第二層的境界。第二層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佛境界跟凡夫境界是同一個境界,所不同的在哪裡?凡夫迷,佛覺,這就不一樣。迷怎麼樣?迷造業,感的三界六道的果報;悟不造業,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一樣就在此地。你要開悟,那要真正放下,世出世間法有一絲絲的罣礙就不行,就不能開悟,這個悟門就堵塞了,一絲絲都不可以。這個放下是從心地放下,不是事上,事我統統都擺掉了沒有用,像阿羅漢一樣,阿羅漢真是灰身滅智,有什麼用處?內守悠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定是成就,不能開慧。今天大乘法門,我們所走的路子是福慧雙修同時並進,一生當中決定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我是把理論、方法、原理原則統統貢獻給諸位,就是你們諸位能不能體會得到?能不能聽得懂?能不能信?能不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要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今天成就人,李老師成就的人,我們看到他成就。我確實很有把握成就,沒有疑惑了,你們各個都能成就,問題就看你們自己,我這個從旁幫忙的人全都幫到了。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