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四十五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45

  講義第十九面第六行:

  【不輕菩薩憫彼競執言教。不能達本離言。直指實相自心人人具足本來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讀誦經典。但行禮拜。】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佛法五個時期,也就是講的五五百年,到今天可以說是第五個五百年之後,多聞堅固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已經到了鬥諍堅固,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但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佛法裡面所講的正法、像法、末法,或者我們講戒律堅固、禪定堅固、多聞堅固、塔寺堅固、鬥諍堅固,這五個時期都在我們自己一念之間。我們如果在一切法裡頭念念分別執著,那怎麼會不鬥諍?如果一念平等,實際上現前就是正法;一念清淨,現前就是禪定堅固。由此可知,佛的法運,並不是一去之後我們再也沒分,絕不是如此。在我們自己一念之心;換句話說,我們存的是什麼心,所得的果報一定與存心相應。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正好是佛滅度大概是一千年,也就是禪定堅固的後期,這是中國禪風很盛的原因。但是在魏晉隋唐以後,就進入到多聞堅固。所以八大宗,小乘二宗、大乘八宗,在教理上確實有了不起的發明,當時研教之人都開悟,在教下講大開圓解,教下的大開圓解與宗門的大徹大悟是相同的境界。往後修學研教的方向就走錯了,就像此地所說的,大家執著在研教,死在教下,念死書!專門在名相裡面做活計,而把教義、教理失掉。所以不能達本離言,不曉得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佛說法四十九年,心是清淨不動的。

  如果我們今天讀了這個經本,心是隨著經本轉,隨著經本在起伏,那釋迦牟尼佛也造業!佛叫我們心如如不動,叫我們的心隨著他的言語在轉,這我們不是學佛!所以佛才講「依文釋義,三世佛冤」,我們今天就是依文釋義,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依文釋義的辦法是世間教學的辦法。所以世間教學跟出世間教學決定不相同,出世間教學所有經論言語、文字,皆是方便之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就是悟入「達本離言」。前面跟諸位講威音王佛的意思,哪個不是威音王佛,不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又何嘗例外!所以從前研教的人,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證果。現前研教的人無不是死在教下,曲解經義,不知道佛的意思是意在言外,文字裡面沒有。文字、言語裡面如果有,佛決定不叫我們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這個話講不通。道在哪裡?這是個指路牌而已,我們要想到哪裡去,不知道這個方向,這個地方有個指路牌,上面寫著往哪裡走。佛一切言教就是指路牌。諸位要曉得,真如本性、諸法實相,言說裡頭沒有,文字裡頭也沒有,你腦子裡頭去想像,想像裡頭也沒有,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沒有,你想不到的。

  所以聞法不能用第六意識聞,第六意識是妄心、妄想,虛妄分別執著,用這個東西你不會開悟的。離了這些東西就見道,什麼時候離什麼時候見道。像前面講「無言之理不落階級」,也沒有漸次,《圓覺經》裡面講的,你現在離,你現在就見道,見道是什麼地位?在大乘圓教裡面初住菩薩。阿羅漢的斷證只等於圓教第七信的菩薩,你看看你當下要見了道,你就超過阿羅漢、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這個歇叫真歇了!《圓覺經》裡面教給我們離幻,言教是幻,名字是幻,心裡面打妄想是幻,離的是這個幻;不是離一切境界相,這個依他起的你離不了。你要了解它、認識它、認清它,在這裡面不起執著、不起分別,曉得一切法本來沒有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沒有到中國來,我們中國老子對這個問題就知道得很透徹、就很清楚,人家就不執著。我們所以生這些妄想執著,就是對於這個事理的真相不了解,誤會了,所以才生執著。常不輕菩薩在此地示現,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巧妙極了。

  我們常常講修行根性要上根利智,實際上說這個話也是方便法,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利智,你不肯放下你就是根性下劣。為什麼?真實法裡面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如果還有聰明利鈍,這不是真實法裡的,這是妄識裡面才有。說真實的,《法華經》裡面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三乘五性對誰說的?迷的時候境界裡講的,真如本性裡頭哪有三乘五性!六祖給我們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如本性裡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這個心才到了真正的清淨。由此可知,你要想修明心見性,你要想修大開圓解,你修什麼?修清淨心。你修清淨心,你現在就成佛;你不修清淨心,那你就是生死輪迴。這個事情決定在自己,什麼人都幫不上忙。我們看看常不輕菩薩修學的方法,給我們是一個重要的啟示,菩薩深深明達這個道理。他的修行方法,他跟禪宗裡面的宗旨是一樣,方法不一樣。禪宗是直指人心,他是「直示」,直接指示境界,「不讀誦經典」,他不讀誦經典。如果你不願意讀誦經典,經典太囉嗦、太麻煩了,我念字也不認識,記也記不住,你不要讀誦經典,你想成佛,行,學常不輕就行,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地方告訴你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怎麼修法?「但行禮拜」,這就是至誠恭敬。這個修行的方法,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第一條「禮敬諸佛」,他單修這個。他對於任何人不敢輕慢,每個人都是佛、都是菩薩,凡夫就是自己一個。在家裡你的父母是菩薩、是佛,你的兒女也是佛、也是菩薩。絕對不能說兒女,我是你的母親,我是你的爸爸,你要對我尊敬,那你這個常不輕菩薩就學不成。一切眾生,只要有一個眾生你把他看輕,這個法門你就修不成。所以禮敬諸佛很難,不簡單!十大願王天天在那邊念,做不到,為什麼?因為十大願王是上上根人學的,不是普通人學的,他心地真正清淨平等,一切恭敬。「不輕」就是不敢輕慢一個人,這才能夠學常不輕,才能夠但行禮拜。如果我們要是依文解義,但行禮拜,我天天拜佛就可以,我一天拜三千拜、一天拜四千拜,這就叫依文解義。對待一切人還是輕慢,我一天拜三千拜佛,我真修行,你們都是假的,你們算什麼?對一切人都輕慢,那怎麼學常不輕?依文解義錯就錯在這個地方。可是我們講一天要拜三千拜,是不是修行方法?是的,初期的時候要拜佛。為什麼?心不平,在境界裡頭不能夠、做不到常不輕。那怎麼辦?拜佛,拜上幾年心平氣和了,把這個功德、清淨心,應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上,能夠對一切眾生都恭敬。不但對一切人恭敬,對蚊蟲螞蟻都恭敬,為什麼?牠是佛。不但對有情眾生恭敬,有情眾生都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

  你們看《四十華嚴》,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叫常不輕菩薩。你不要讀誦經典,你就成佛,佛就跟你授記,為什麼?讀誦經典也是叫你達到這個境界,你現在不讀誦經典,用這個方法也達到。所以諸位曉得,十大願王任修一條都會成就,十條俱修當然成佛,沒有不成就的。千言萬語都是提醒我們,要我們自己改變心理,一切的過失都從我們自己無明妄想當中生的,無明就是一切事理不明白,不曉得事實的真相。這在佛法裡面講到最高級的佛法,也是最究竟的修行方法,我們應當要這樣學法,這個學法一生成就。修學其他的法門,佛給你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權說不是實說,再說長遠了怕你聽了害怕,不敢學。你看《華嚴經》裡面講成佛無量劫,雖說無量劫,又說一剎那之間可以成就,這是什麼意思?念劫圓融,迷的時候就是無量劫,悟的時候是一剎那,這迷悟不同。果然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歇即菩提,《圓覺》上「離幻即覺」,這個離幻即覺跟歇即菩提是一個意思,一樣的境界。問題我們肯不肯離?我們肯不肯歇?歇就是什麼?歇妄想。我們在一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個心一起馬上歇下來,這就是菩提。才動一個念頭,有念皆妄,這個念頭就歇下來,正念無念,自己的心決定清淨,這是正念,這是自己的正念。

  凡是想像,用頭腦去想,用什麼方法叫一切眾生開悟,叫一切眾生成佛,叫一切眾生明瞭達本離言,直示實相,這個念叫正念。為什麼?無礙於自己清淨心,自己還是無念,所起的念頭是如何叫別人也能夠達到正念。這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念是從無念生的,從無念起的,念而無念,前面講「實相之理,無言不礙於言」,實相之理無念,又不礙於念,念與無念是一。我們今天念與無念是二,所以你有念是錯,無念還是錯,無念就修無想定你還是錯。錯在哪裡我們要曉得,有念是錯、是妄想,為什麼?全是自私自利。縱然為別人著想,不是叫他開悟,不是叫他成佛,叫他在六道裡頭或者佔一點小便宜,得一點小好處,這是妄念。正念是要叫眾生得究竟利益,這是正念,自己心是清淨的,這是正念。修無想定的人錯在哪裡?他無念了,他那個無念是執守無念,不是真正無念。連阿羅漢的無念,你看佛都講「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阿羅漢都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那個無想定又何嘗不是?所以他沒有離開執著、沒有離開分別。他是分別那個無念,執著那個無念,所以還是有念,他有什麼念?有個無念,那個念是妄念,自私自利的念頭。還不如世間的那些善人,天天打妄念做社會慈善事業,利益一切眾生,修無想定的人還不如那個人。那種人還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還能夠享受人天果報。

  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見人就禮拜你也要記住,如果你不曉得這個道理,看到經上講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好了,你在馬路上看來來去去那麼多人,你一天到晚磕頭,你見到人就禮拜,人家馬上就把你拉到派出所,這人精神不正常,給你送到瘋人院去了。禮拜是什麼?禮拜在心裡,見什麼樣人跟他行什麼樣的禮,內裡面的恭敬決定平等。你見到佛菩薩形像,在那裡恭恭敬敬的五體投地拜三拜;你在外面見到那個朋友的時候,你跟他點點頭,一樣的恭敬心,兩種不同的方式。形式上不一樣這不要緊,為什麼?隨俗。恭敬心一定要一樣,稍稍打一點折扣你就不是常不輕菩薩。千萬頭腦裡頭不可以有分這是菩薩,那是佛,這是善人,那是惡人,那糟糕了,你這一分就有輕慢之心。常不輕菩薩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他看情與無情是這個看法,現前你們都是菩薩,當來你們一定成佛,所以他眼睛裡看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

  我們今天眼睛裡頭,這是好人,那是惡人。好人、惡人要不要辨別?如果不辨別的話,這個人不變成白痴!常不輕菩薩絕不是白痴,聰明得很,樣樣都曉得、樣樣都清楚,是用一個清淨平等心來待人,這就是菩薩。絕不是說這個好人,菩薩不曉得他的好處;那個壞人,菩薩不知道他壞處,那哪裡叫菩薩,哪裡叫有智慧?菩薩曉得一切善惡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從他的本性上來說,他確實是佛菩薩,一點都不錯。我們讀過很多大經大論,就六根根性而言,哪個不是佛!《華嚴》、《圓覺》上「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你從這裡看,確實本來是佛,一點都不錯;如果從第六意識、從第七意識上來看,就是十法界,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但是我們一切眾生是真妄和合之體,就看你從哪個角度上看。你從六根根性上看,從一切法性上看,那一切眾生是佛,但是這是真的,這是永遠不變。從六道裡頭、善惡裡頭,那是假的、是虛妄的,一覺就沒有了。無明裡頭才有這些東西,智慧觀照之下無明沒有了,這些東西根本不存在。

  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然的道理,你明白之後,你的心就清淨了。你對於地獄、餓鬼、畜生,也能生平等、清淨的恭敬心,這個心才能發得出來。發出來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大了,我們念佛不就要求一心不亂嗎?能夠發這個心,一心不亂就現前。為什麼?平等心是一心,二心裡頭沒有平等;清淨心是一心,二心裡頭沒有清淨;慈悲心是一心,二心裡頭沒有慈悲。二心,對這個好、對那個不好,沒有慈悲;一心裡頭才有平等、清淨、慈悲,是以一樣的心、一樣的清淨、一樣的慈悲待一切眾生。諸位能夠這樣做,你現在就是菩薩,當得作佛。可是我要告訴諸位,修常不輕菩薩的人,確實如此,這個人就是理一心不亂的人。我們不要說他,我們說一說釋迦牟尼佛,我們拿佛來做個比喻,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看他待人平等不平等、清淨不清淨、慈悲不慈悲?這個經是在王舍城靈鷲山講的。經裡面常常講舍衛國,佛在舍衛國住的時間相當長,許多經典都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舍衛國裡面三分之一的人,見到佛;有三分之一的人聽到佛的名字,一生跟他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名也沒聽過,根本不曉得釋迦牟尼佛在那裡住那麼多年,在那裡教學,沒聽過。不平等!給諸位說,不是佛心不平等,佛的清淨、慈悲、平等是一味的,眾生的業緣不一樣,所以這個過失在眾生,不在佛!

  佛大慈大悲,你不接近他有什麼辦法?所以經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佛與哪個人沒有緣?而且緣是平等的,沒有等差的,不會說偏重這個,薄於那個,沒有,決定沒有。而是眾生自己迷惑顛倒有淺深不同造成的差別,你雖然造成差距,佛心還是平等的。佛心決定不會說你有緣對你好一點,你沒有緣我對你薄一點,如果佛有這個心那是凡夫,沒有成佛,不但沒有成佛,連常不輕菩薩都不夠格。諸位要曉得,常不輕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他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是成佛的修行,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成不了佛,所以在菩薩行裡面是最殊勝的行門、最高的行門。我們要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那修什麼?就是修常不輕行,修普賢行,與諸佛菩薩一鼻孔出氣,這才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距離是自己造成的,佛與一切眾生沒有距離。常不輕菩薩示現這個法門,他的用意就是底下這個三句:

  【四眾堅執言教。聞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惡口罵詈。杖石打擲。而菩薩猶高聲告報。其慈悲之心。何其切乎。】

  其他的菩薩以言教教化眾生,常不輕菩薩是以身教教化眾生,他不說話,為什麼?他示現的他不念經,他是以自己的行動來感化人心。那些人都是研究教理,對於常不輕菩薩這種行持,迷執在教下、死在教下的人,對於這種修學他不懂,所以他「不能深信」。不信怎麼樣?還罵他,還說他盲修瞎練,不但罵他,有的時候還打他,故意侮辱他、欺負他。可是他怎麼樣?他還是告訴別人,你是菩薩、你是佛,我不敢輕慢於你,久而久之人一定會被感化。感化一個人,給諸位說,有的人,萬惡的人,一生都感化不了,菩薩再來一生,生生世世都不離開你,這叫大慈大悲,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感化這個人,他是有限度的,幾個月、幾年還不能感化,「算了,我不理他!」這不行,這不是修菩薩行。菩薩行要長劫的修行,無量劫的修行,絕不是一天、兩天的。

  佛在經典裡面,六般羅蜜裡面,特別告訴我們布施、忍辱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就是訓練耐心,你沒有耐心、你不能忍受,那你注定失敗,你不會成就。布施是什麼?不是說拿一點錢財施捨別人,這叫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你一分錢不給人家的時候,你布施功德就圓滿,不在形式。布施,諸位要曉得,《楞嚴》裡面講「歇即菩提」,布施就是歇,布施是捨,放下!《圓覺》裡面離幻,離幻就是布施。所以我們今天一提到布施,就會想到錢財,你看看這個錯到那裡去了。而不曉得把你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相應的那些心所、不相應行法,不能把這些有為法給布施掉。這是應當要布施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還不把它布施掉,你還留它幹什麼?你布施掉,眾生還捨不得,那就跟常不輕菩薩一樣。你捨掉了,他看到你不滿意,惡口相向,種種侮辱,你要能受得了。這個時候就得要忍辱,忍辱裡面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我捨掉之後再不把它撿起來,這是忍。菩薩教化眾生更要忍,不忍沒有辦法教化,而且得生生世世的忍才能成就眾生,眾生不是一生能成就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諸位能夠稍稍體會到,佛菩薩慈悲恩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