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三十八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38

  講義第十七頁:

  【悟諸差別本一自心。不垢不淨。故轉清淨法輪。】

  這個不退轉一定是清淨的,不清淨就會有退轉,這是一定的道理。「清淨法輪」,當然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圓覺經》裡面,「文殊菩薩章」一開頭就講清淨心。古德註解說清淨心就是菩提心,可見得我們要想修菩提心,就不要忘了清淨。心有染污就不清淨,世間法染污你心不清淨,如果佛法染污了也不清淨。修行人離世法染污容易,為什麼?曉得這應該要離的;離佛法染污就不容易,往往他執著佛法。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給我們說明「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這就是教我們對於佛法也不執著,不執著就不染污。什麼叫染污?染污就是執著,不執著染污什麼!不執著就是自在的受用,執著就生煩惱,就是染污之相。果然要是悟達一切差別法,都是自己一心所現之物,這個一切法不但是不生不滅,同樣的也不垢不淨。

  在這個地方垢淨,諸位要曉得,垢會染污,淨也是染污,大家曉得垢染污,你容易覺得;淨染污,你就不曉得。正如同世間法染污你曉得,佛法染污你不知道,你就迷。佛門裡面表法用蓮花,蓮花所表的染淨統統離開了,污泥代表的染法,泥上面的水代表淨法,蓮花開在水的上面,染淨統統離開,「不垢不淨」,這才叫真正的清淨。就是說不但染法不染,連淨法也不染。諸位想,好,我離開了染,你執著個淨,淨又變成染。世間法我離開,我再執著個佛法,佛法又變成病,你怎麼能得到真正的清淨?此地「清淨法輪」,是染淨二邊不立的清淨,不是對染說的清淨,對染說的清淨,相對的清淨畢竟還是不淨。這也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常講的「中道第一義諦」。可是眾生的病就是處處執著,說個中道你又執著個中道,總是麻煩事情,於是才說「中道不立,二邊不存」。我們要善於體會,這裡面的意思都很深,如果錯解了,好,中道不立,二邊不存,他又著空,什麼都沒有,著空,又錯了。像這些甚深的義理都在《般若經》裡面。底下這是一句總結:

  【此敘其現前實證功德。】

  此地所講的,是《法華經》裡面的與會大眾,而其所表的是說我們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有分。問題是要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真正發心,如實修行,你也可以現前實證如是功德利益。經上雖然講修行,前頭也曾經說過要經長劫,但是你還得要曉得,經上又說念劫圓融。換句話說,迷了修,也就是說你用第六識、第七識去修,要經長劫,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要經長劫。如果你是「捨識用根」,這像《楞嚴》交光大師所講的,那就念劫圓融。《楞嚴》上說「歇即菩提」,當下就是,這就是把無量劫融歸一念,這一點大家要細細去想想。捨識用根,無量劫就能夠融成一念;如果我們不能用根,還要用識,這一念化為無量劫。所以曉得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在百法裡面它是不相應行法,你們想想看,那個不相應行法實在是太假了,相應的行法比不相應的真實得多,不相應是什麼?它與心法不相應,它不是心法,與色法它也不相應,與心所法它也不相應,可是,與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有扯不清的關係,但是絕不是它。所以唯識學者講不相應,就舉了一個比喻,譬如我們畫一個像,畫個像確實它有依據的,不是胡亂畫的,那個人的面貌,頭畫的是甲,手足畫的是乙,身體畫的是丙,都有真正像,你說這個像是哪一個?說哪個都不對,你說甲,頭是甲,手足、身不是他;你說乙,手足是乙,頭、身又不是他。不相應行法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完全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

  時分、方分,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觀念、空間的觀念,都是不相應行法,所以才會念劫圓融。如果它是真實法,無量劫怎麼能融成一念?一念怎麼能化無量劫?所以它不是真實法,它是不相應行法。又如我們作夢,我們讀古人的筆記小說,唐人的筆記小說講的「黃粱夢」,黃粱就是高粱小米。在那裡煮小米,那個小米煮熟也不過半個鐘點的時間而已,小米就煮好了。這個人在生火煮小米的時候,他打個瞌睡就做了個夢,在夢的當中就做了幾十年。他夢到自己上京去趕考,窮秀才,功名考取了,以後做官做縣太爺,做了多少年,逐漸的升到宰相,作威作福,以後又犯了罪滿門被抄斬。這一下醒過來,黃粱還沒煮熟。他從窮秀才已經做到宰相,幾十年的時間,幾分鐘在他夢境裡頭已經過了幾十年,這也能夠說明念劫圓融。這個人名利心很重,當時也是個破廟裡頭,有個老和尚,老和尚有神通。所以老和尚,他醒過來之後就問他,你這宰相做得很得意嗎?他一聽這個話覺悟。以後跟老和尚出家修行去,才覺悟到世間法畢竟是一場空。

  我們不曉得這些道理,執著這些事以為是真實的,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諸佛菩薩無不是期望我們自己覺悟,悟了你就會用心,你會用心一生成就無上道。《華嚴經》裡面所示現的,善財童子一生成佛,不必無量劫,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法華經》裡面示現的,龍女八歲成佛,龍女不是人女,你們要記住,龍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畜生而且是女性,八歲年歲那麼小,她都成佛。何況在人道?人比畜生強得多,畜生是三惡道之一。這就說明成佛不難,也就是說明我們念佛證理一心不亂不難,難在自己用心。這一點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諸位,自己用心,不管別人,別人是外境,他讚歎我,他怎麼批評我,對我不能增長一分,一點忙也幫不到。他讚歎我,你成佛了,我就真成佛了?我這個佛是從他口裡出來的,哪有這個道理?他毀謗我,我也不少一分,譬如我證得一心,他怎麼毀謗我,我這一心也不會缺一點。

  所以處外境,經上常跟我們講「八風吹不動」,你自己才有功夫、有定力。別人讚歎,稱譽不動心,別人毀謗、侮辱也不動心,我們生活富裕或者是貧窮也不動心。孔老夫子說得好,「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他心能得到安定。貧賤不羨慕富貴,富貴也不能夠輕慢貧賤,這裡面去修平等心、修清淨心。所以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別人。常常注意到外面境界,這是我們自己很大的障礙,為什麼?一切分別、差別、妄想都從這個地方生。佛法裡面講回頭是岸,怎麼回頭?在差別境界裡頭不起差別心。境一定有差別,要緊的是我們自己不起差別心,我們以一心去看境界,境界就是平等清淨,這樣我們自己才能成就,成就自己清淨法輪,成就自己現前功德利益。

  【是知一悟自心。雖成佛有遠近之不同。決定不墮聲聞緣覺矣。】

  諸位想想看,「聲聞、緣覺」都不墮,哪有墮三途六道的道理?沒這個道理。要緊的就是「悟自心」,悟自心就是證一心不亂,悟就是證,我們講證入、講悟入,是一個意思。自心就是一心,這是我們修行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心,是我們終極的目標與方向,決定錯不得。成佛怎麼會有遠近不同?這是講成佛不能究竟成佛,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圓教初住這就是成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的諸佛,就是從初住菩薩說起,初住到等覺這是四十一個位次,所以叫諸佛。如來果地叫究竟佛;換句話說,六即佛裡頭分證佛有四十一個位次,究竟佛這是一個,那是究竟圓滿。在我們念佛人來說,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縱然我們得到理一心不亂,要知道理一心不亂裡面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就是遠近不同。這四十一個等級統統是理一心不亂,不能說理一心不亂大家都一樣,不一樣。圓教裡頭初住菩薩跟二住不一樣,可是我們都叫他做理一心;十住菩薩跟十行菩薩不一樣,但是也都是理一心。《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我們淨土裡面講都是得理一心。五十三參裡面從吉祥雲比丘,一直到普賢菩薩全是理一心的境界;換句話說,不得理一心沒有資格入一真法界。那個五十三參,《四十華嚴》裡面講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現在也正在讀《四十華嚴》,所以要了解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往生淨土都生實報莊嚴土,連同居土、方便土都不生,怎麼會墮二乘、六道?當然不墮。這兩句經文也給念佛人決定了決心,也等於說給我們一個定心丸。後面有幾句我們念念就好:

  【前文開權顯實。意在跡故。】

  意思在跡象上。

  【授記身子以及學無學二千人成佛。必曰過無量阿僧祇劫。其數則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

  這是說前面的經文,要曉得佛說經的意思在哪個地方。

  【此中開跡顯本。意在本。】

  「此中」就是壽量品以來所講的。意在本,不是在跡。

  【故敘諸菩薩實證功德。成佛祗在一生八生。其眾則有世界微塵數。三乘之人。莫可思議。】

  「三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不但聲聞緣覺不可思議,就是連菩薩也不可思議,這是講大乘。此地《法華經》所講的是一乘法,還在三乘之上,正如同佛說的一乘是真,三乘是方便。所以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是什麼?大乘、小乘,三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唯有一乘法這是講到究竟處,無二亦無三。所以一乘佛法,連菩薩也不可思議,一乘是什麼?是從根本修。三乘修學,我再給諸位說,縱然修本,他還離不開跡。二乘,聲聞、緣覺,那完全是跡,本在哪裡他不曉得。大乘雖然是根本,他沒有離開跡。一乘法裡,專門從根本上修,所以他把跡象統統都離開,這個不一樣,就是在跡象裡頭決定沒有執著。大乘人雖然從根本修,在跡象上還有一部分執著,這是不相同的地方。諸位細細去讀《壇經》,你會了解這個道理,你去看看六祖教學跟神秀大師所教的不相同。神秀大師講的戒定慧,跟六祖講的戒定慧,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是從根本,一個是本裡頭還帶著有跡。實際上這兩位大師一生弘教的宗旨,可以從前面兩首偈子就看得很清楚。神秀大師一生所修、所學、所教的,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可以說他是以這個為宗旨,這是大乘,他所講的戒定慧都與這個相應。而六祖所說的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家是這個宗旨,這是一乘的宗旨,所以六祖講的戒定慧與一乘的宗旨相應。雖然都是講的戒定慧,說法不一樣,境界不相同,修法也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曉得。

  【較其優劣。不啻天淵。如是法利。世所罕聞。】

  「如是」是指《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乘佛法,這個一乘佛法的功德利益。「世所罕聞」,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佛說法感動:

  【天雨寶花。】

  這是天神來供養,歡喜讚歎,實實在在不容易聽到、不容易遇到的。

  【又表大眾皆獲妙因。】

  這就是散花的意思,花是表菩薩的因行。不聞一乘經,阿賴耶識裡面沒有一乘種子;換句話說,你就永遠不會想到要修一乘佛法。聽了一乘經典之後,你阿賴耶裡頭有種子,縱然你這一生不悟、不修,可是這個種子永遠不壞,總有一天這個種子會起現行,再遇到這個因緣,會能夠叫你覺悟。我們聽《法華經》,也是生生世世都在聽,過去生中如果沒有聽《法華經》,現在講《法華經》,你一聽就跟前面所說五千離席,你就走了,你坐不住。你能夠坐得住,換句話說,你前生前世你就有《法華經》的種子在,你聽了怎麼樣?你很歡喜。聽不懂、做不到,聽了歡喜,還很願意在這裡坐兩點鐘,這就證明你阿賴耶識裡頭有《法華經》的種子。既然有種子,為什麼不現行?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能照這樣修?種子力量薄弱,力量不夠。佛法講求薰習,不斷的去薰習。這個薰習的道理,我體會得很深。我就想到從前叢林裡面的成就,可以說完全是在薰習。以前叢林你想想看,一天八個鐘點講經,天天不間斷,這個薰習的力量太強。所以能夠在那樣的寺院裡面住上三年,薰習的功能確實我們一生都比不上,我們一生縱然是天天在這裡聽,一天聽兩個鐘點,力量不夠。兩個鐘點聽聽,好像心滿清淨的;離開講堂,一接觸這個世間,心又亂了。

  像李老師在大專講座裡頭,大專講座在初辦的時候非常認真,那個時候我們辦三個星期,三個星期到四個星期這麼長,學生大家在一塊聚精會神來研究佛法。到結業,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完了。李老師說:我們四個星期的教學,兩個鐘點電影就完了,完全煙消雲散,這就是薰習的力量不夠。何況我們無始劫以來就為煩惱所薰習,所以念念當中煩惱起現行,佛法不起現行,這就證明佛法力量不夠。所以一個真正的道場,實在講道場不必大,大了怎麼樣?也沒有人來,誰來?就是一個小道場,幾個人在一塊就可以共修,一天如果能夠在教理上探討八個小時,念佛也能夠念上八個鐘點,心不打妄想,剩下來這八個鐘點他要休息,不打妄想,這樣道場住上三年,那還得了!古人開悟證果的有那麼多,就是他有道場。今天,今天沒有道場,所以修行困難,搞一輩子都不能成功,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點金剛種子而已,一生不能成就。

  剛才說薰習我體驗得很深,我從哪個地方體驗?我一出家就講經,講了二十三年,天天在講,當然天天還要看,不看怎麼講法?所以沒有一天不看經,沒有一天不講經,這就是我自己的薰習。我自己今天能夠入這個境界,就是二十三年的薰習,如果加上前面剛剛學佛,可以說沒有中斷,我四十二年開始學佛,沒有一天中斷。沒有出家之前,我第一部看的書《太虛大師全集》,接著就是看《大正藏》,這些都是在沒有出家以前完成,這就是佛法的薰習沒有中斷過。斷斷續續沒有力量,唯有不斷的薰習;換句話說,時時提醒你的覺悟而不迷,所以才能有這麼一點小成就。我出家唯一的願望,就希望能建立一個道場,像我們從前的時候,每天能夠有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念佛,有一個講堂、有一個念佛堂,並不奢侈。有個十幾二十個人在一塊共修,就行了,我們慧遠大師當年的道場,也不過是一百二十三個人。所以能夠有這樣的道場的話,成就人快,成就人真實。這個事情怎麼樣?這個事情大家眾生的福報,眾生有福,這個道場就會現前;眾生沒有福報,道場不能現前。我們著重在自己自心的清淨;如果說攀緣來做,這個事情就麻煩,不但收不到效果,恐怕自己要墮落。所以一切事情要隨緣,眾生有福,道場自然現前;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要怎麼樣想方法去做,到後來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眾生沒有福的時候成就自己,眾生有福的時候幫助別人,這是兩頭都不落空。底下有幾句我們應當要注意到:

  【花散獅子座上諸佛者。表法法皆具本壽。】

  你注重它表法的意思。

  【散塔中本師及多寶者。此表本果具現權實也。】

  釋迦牟尼佛以及多寶如來,這個表什麼意思?「本果具現權實」,釋迦牟尼佛表權,多寶如來表實。

  【散一切菩薩及諸四眾者。表凡聖同獲是法。】

  這個「法」就是一乘妙法。

  【雨香鼓樂散衣散寶者。頓悟自心具足眾德之象也。瓔珞遍於九方者。表九界眾生皆具此德。】

  這豈不是說明了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特別注意的,就是這裡頭有一句「頓悟自心具足眾德」,這八個字希望大家牢牢記住,自心就是一心,一心是自,二心就他,一心就是佛,一心裡面具足萬德萬能。剛才我說出我自己一點願望,前面昨天跟大家所講的「四眾敬仰」,我們這一點願望,就是得不到四眾敬仰,如果四眾一敬仰,這個道場就現前。我們不管怎麼苦口婆心的說,大家怎麼樣?不信!他要信邪說,他不信一心,不信一乘,道理在此地。如果大家要是對於一心、一乘法生敬仰之心,這個道場立刻就形成。今天講建個道場有什麼難事?不難。道場不必像從前那種形式,用不著,一乘法不落在跡象裡面。如果我們圖書館這個面積再有個兩倍到三倍,我們就行了,為什麼?大眾有地方住就可以,能夠有一個這麼大的念佛堂,二十幾個、三十幾個念佛人也就夠了。免得桌椅板凳天天搬動,那是麻煩,講堂就是講堂,念佛堂就是念佛堂,講堂裡頭要擺桌椅板凳,念佛堂裡不要擺。

  所以一天有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念佛,這就是道場,不一定在山林,不一定要寺廟的建築,不需要。大家能夠遵守六和合在一塊共住,在一塊共修,有個三年五載,各個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大功告成了。我對於那些有福報的法師,總是見一個就勸一個,勸他們這樣幹,他們真發心幹,我去幫忙,我去幫忙講經。我是到處勸請,他們聽了:對,很有道理。很有道理就完了,底下就沒有下文了。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對於他們雖然是勸請,我沒有希望,所以我也沒有失望,他們不幹我也不失望,他們如果幹我歡喜,他們不幹我也不失望。如果你有希望,人家不幹,你就失望,你就生煩惱,你心就不清淨。所以我們遇人一定要勸請,不勸請那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勸請人家肯做,好事,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他要不做,我們歡歡喜喜的離開,還是心地清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