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二十五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25

  《法華經意語》第十二頁第七行:

  【解而不修。證果自遠。即解即行。得在剎那。身子龍女。遲速自見。】

  這都是經文當中的意思。修行,大家要記住,我們解得一分就要行一分,不要等著我統統都搞清楚再來做,你到什麼時候才能搞清楚?知道兩分就行兩分,知道了就做,行解相應,這樣才會有成就。縱然學經也是如此。所以你們常常會有人有個錯誤的想法,譬如講到弘法,下面一品「法師品」講弘法,一定要把這個經都搞清楚我才能出去講。其實不然,我學了一句我就講一句,學了一段就講一段,不必要等一部經學完才出去講。你要說這個行嗎?我給諸位說,我們台中蓮社教學就是這樣教,老師今天教這一段,「授學無學人記」一品,這一段講完,你們學了到第二天出去給人講去,下面經文呢?下面經文老師還沒有教,現在不曉得。就是這樣的,他那個時候開班教我們就是這個方法,今天教的一段,這個禮拜你就講這一段。所以我們是現炒現賣,後面的都不曉得。不是把一部東西學完再去講,不是的,一面教一面就講。這個地方提示我們也是這個意思,一面是為人演說,一面是自己修行。就是自己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一方面為別人演說,自行化他同時在進行,沒有先後順序。

  下面一品「法師品」,著重在弘法:

  【前記一類聲聞。攝機未普。】

  還沒有能夠做到普遍。

  【此中廣記八部人非人等。被益乃圓。】

  佛力加被於一切眾生,功德圓滿,是在這一品經裡面我們看到。

  【又前七品。以過去聞法受持修行供養。意在得記。】

  意思就是在得到佛的授記。這一品跟前面不一樣:

  【此品現在未來聞法受持修行供養。意在弘經。】

  換句話說,前面七品經意思是在自利,雖然有利他,重點在自利,自利是前,自利已圓,到授記這個自利那是可以說是圓滿,已經蒙佛授記,現在重點就要放在弘法利生上。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有沒有得佛授記?如果你不讀《法華經》,也許佛沒有給我授記。你要是念了《法華經》,試問問佛為「八部人非人等」,你算不算一個?你也算一個;換句話說,佛也為你授記。經上授記最普的一句話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稱南無阿彌陀佛,你當然成佛道。佛不但是為當時一切大眾授記,未來世一切眾生統統都授記。在研究經到法華這個階段,我們的重點要移在利益眾生。自己修行是信心堅固,曉得自己一定成就。無論在理論上、在方法上都知道,你自己不能成就,那一定是你懈怠或者是不相信。如果你真的相信又能夠精進,哪有不成就!沒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決定自己成就。既然自己決定成就,我們就要在利益眾生上多下一點功夫。要曉得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我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多帶幾個人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大批人跟了一道去,那裡歡迎,不僅你一個人來,帶這麼多人來。所以都要勸導別人,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所以這一品有這個意思,品題標明為「法師品」。

  這個文有幾句話,跟我在前面給諸位講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我給大家說的這幾句話就是「為如來使」。我說這幾句話,是還沒有看到《法華經》的時候,這個話在什麼時候說的?剛剛出家的時候。我在台中求學,沒有出家的時候跟李老師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離開他那個地方去臨濟寺出家。我走了以後,老師給那些同學們說,我是聽有一個同修告訴我,他說老師跟大家講,我們跟他十年都沒有學到東西,學到東西的人已經走了。他也沒有指名字,他們大家想那只有你走了,你走了你學到,那你學到什麼你要告訴我,就來找我。我說:「老師從來沒有單獨教給我東西,都是在課堂裡,我們都一樣的聽,你總不能說我比你多聽一些,只有你們比我多聽,你們跟老師十幾年,你們聽了多少,我才不過是一年三個月。我所聽的,你們都聽到,你們聽到的那個,我好多都沒有聽到。」找我的人多了,所以我就把我的心得畫成一個圖表,做成一個表解。這表解給老師看,老師很同意,以後就用油印發給我們班的同學。這個表的結論裡面,就是如來使者,大概那個表還找得到,下一次講下半部的時候,我帶來送給諸位。那是我最初的心得,就是出家以前的,在家學佛的心得,很簡單一張表解。在那個時候提出來,要發心做彌陀使者。

  【故等是如來所使。】

  「等」是平等,都是如來的使者。

  【是使者非從小功德來。】

  凡是弘法利生的法師都是如來使者,為什麼?代佛弘法,傳佛的旨意。就好比從前帝王時代,這些下聖旨的那個人,他雖然不是皇帝,他宣讀聖旨,代皇帝宣讀聖旨,這就是皇帝的使者。你今天能夠展開經典代佛來宣講佛法,你就是「如來使者」,就是佛的使者。這樣的人不是「小功德來」,這是要修大功德,過去生中曾修大功德,現在還要接著去修大功德,諸位要曉得這一點。我過去世修得不少,現在世不要修,不行,現在世要努力的修。大功德怎麼修?給諸位說,盡心盡力就叫做大,就叫做圓滿。譬如我們講修布施,我身上只有十塊錢,我整個家當就十塊錢,我十塊錢統統布施掉,圓滿功德。那個人有幾億財產,到這邊來了,一筆捐給你十萬,那是小功德,為什麼?在他全部功德裡面萬分之一還不到。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是百分之百的圓滿,他才萬分之一,他那個十萬塊錢比你這十塊錢差得太遠。你是盡心盡力,他既不盡心又不盡力,九牛一毛,那算什麼?所以你們在道場裡面,對於貧苦的人要特別的尊重,為什麼?往往貧苦人修的功德是圓滿功德,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尊重。你看那個富貴人家,坐汽車到這裡來捐了一大筆錢,護法龍天理都不理他。為什麼?出的錢多,傲慢心,他那個心是貪瞋痴,不是誠心,是僥倖心,到這個地方來求佛菩薩保佑再發大財,我發了大財我再來捐一點給你,這成什麼話?我發了一百萬財,我捐一萬給你。你們想想看,這什麼心理,這不行的,確實是迷惑顛倒。大概發的財不是正大光明,昧著良心捐一點錢,求佛菩薩赦免他的罪,哪有這個道理?罪業一樣照做,一樣要遭惡果報。所以我們對貧窮人格外的要尊敬,往往這些貧窮人來捐一點錢的時候,一般人不理睬他,好像嫌他貧窮沒有捐幾個錢。不曉得來生是大福報,人家是誠心來做功德的,是虔誠心來做功德,不是傲慢。那個大富貴人家到這裡捐一點,還要人侍候,那個福報已經折掉不少。你要不侍候他周到,好,我出了這麼多錢,你還對我照顧不周,下次不來了,我到別的地方去捐。你看看貪瞋痴慢統統具足,他有什麼福德?唯有那個貧窮下賤,他的功德是圓滿的。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以輕慢這些貧窮人,這是我們在待人接物當中要留意,對於貧窮、孤苦的人,我們要特別的恭敬、要憐憫,知道他們修福不折不扣的功德。因為他們的心卑下,沒有傲慢,他們曉得自己沒有修福,至誠恭敬來修的,這是真正的福田。我們雖然沒那麼大的力量,我們也要盡心盡力的修福。

  施主供養我們出家人,這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我們生活趨於享受這就罪過。諸位要曉得,在過去是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在以往是這樣供養的。可是佛法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我們中國的風俗人情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實行托缽的制度,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施主對出家人四事供養。佛法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最講求的就是孝道與師道,你們打開《禮記》,從前的帝王接見任何人,北面接見,北面他在上方接見臣子,甚至外國的使節都是北面來接見他。見老師,自己站在東面,不站在北面,所以老師稱為西席,西方大,稱之為西席。皇帝降階,不能站在北面,站在東面,恭恭敬敬侍候老師,尊師重道,提倡師道、孝道。我們父母過去了服,居喪三年;老師要過去了,心喪三年,只是不帶孝而已,你看看對於老師多尊重。出家人代表佛弘法,所以為天人師,師的身分。這個師到中國來之後,因為中國人敬師尊師,決定不會讓老師去沿門托缽。因為在中國托缽是乞丐,皇帝在外國請了老師來,這是皇帝的老師,叫老師天天在外面托缽,人家要罵這個皇帝,這個皇帝他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那這個皇帝做不成。所以這個制度一到中國來就不行,他也不需要樹下一宿,也不需要到外頭托缽,國家蓋宮殿給他安居,有人照顧他的飲食侍候他。於是供養也有金錢,本來不需要金錢供養,現在也有金錢,金錢是四事供養之外的。

  到了今天,供養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鈔票,現在誰送米送衣服給你?都是送錢給你叫你自己去買。錢的數量就沒有限制,愈來愈多,這個事情就麻煩,多了你用不完怎麼辦?我要大家問問,存銀行裡去,再多了再買一棟房子,怕幣值貶值,再出租收利息,這就壞了,那你就造無量罪業。所以出家人今天接受人家財物供養,自己生活所需,而且生活所需要到一個限度,不能超過,多餘的輾轉布施給那個沒有的,這就是我們出家人修福,我們要培福。我從五十六年離開台中到台北弘法,接受這些大眾的布施,如果到今天我那些錢都不轉布施,都把它存起來,或者存銀行,或者是想買房子來置產業,給諸位說,如果連本帶利息大概也有一千萬。我是來了就出去,來了就出去了。所以他們大家都曉得,我手上不能有錢,有錢沒有幾天統統送出去。我台北這個圖書館,來的時候也非常的奇妙,你們想想看,沒有一分錢還能搞什麼圖書館,還能搞什麼道場?這個錢就是居士們曉得,知道我手上不能有錢,他們供養了,供養怎麼樣?錢不給我。最初是一個李居士供養我五萬塊錢,他說不行,給你不到一個月就完了,不給法師。結果他說他給我去做會,做什麼東西,我也不懂得怎麼搞法,他給我講,這個五萬元三年連本帶利一共十八萬。到了三年的時候拿了十八萬來,給我了看一下又不給我。於是他們就商量搞道場,就這樣。我手上沒摸過,一摸到的時候沒有幾天就完了,都布施出去。

  諸位要曉得,輾轉布施功德很大,什麼事情不要操心。有錢,給諸位說,晚上睡不好覺,想那個錢怎麼用法,會想;沒有了,一睡就睡著,躺一躺就睡著,沒有心思,沒有妄想。物價的波動,幣值的貶值,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從來不注意這些事情。身上口袋裡空空沒有,口袋裡大概裝的零用錢就二、三千塊錢,永遠身上就是二、三千塊零用錢,多了就沒有,非常自在。從前身上是二、三十塊錢,到二、三百塊錢,現在二、三千塊錢,自在得不得了。這就是告訴諸位,我們要積功累德,要肯布施,絕不要吝嗇,看到人家沒有的,我們就要給人家。有許多法師到我這裡來,說法師我沒有衣服。我說你看看,看看個子怎麼樣,穿得很合適,穿合適就拿去。我那個衣服不知道給人穿去多少件,連數字都搞不清楚。反正是他穿去了,沒有幾天又有人替我做衣服,你們儘管做,衣服我不嫌多,為什麼?出去的多。哪個出家了沒有衣服,跟我個子差不多,從裡面小褂到大袍全都拿去了。我說好,你們有人替我做,多多的做來,這不嫌多,出去的太多。這就是告訴諸位,我們雖然出家要修布施,不要貪財,不要吝嗇,我們將來的法緣就殊勝,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會受人歡迎,都會受人尊敬。你把錢財攢積多了,你就算是發了財,你走到外面沒有人理你,你要是出國旅行沒人照顧你,事事要自己掏腰包花錢,你有錢。我到國外去旅行,樣樣人家都替我照顧好,因為曉得我身上沒有錢,所以什麼都要替我預備好,我沒錢。你想想看,多布施有好處,好處太多!你沒有做你不曉得,你做了才曉得好處多多。

  【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成就大願。憫眾生故生此人間。故於未來當得成佛。一切世人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敬其主則及其使。使托主威。慢使愈於慢主。故佛前罵佛。其罪尚輕。毀謗持經者。其罪更重。】

  這幾句話要多念幾遍,因為你們大家將來都是法師,縱然不自己台上講經說法,你們也是護持的,護持的還是法師,護法的還是法師,弘護功德是一樣的,你們要曉得你自己的身分,自己要曉得珍重自己。「已曾供養十萬億佛」,過去生中的事情,現在還要繼續供養。如何供養?除自己之外,一切眾生之類皆是諸佛,我們都要加以平等禮敬供養。成就自己,悲憫眾生,代佛傳法。法師的身分,是一切世人都應該要「瞻奉」,要瞻仰、奉侍。人家不尊敬我們,我們心裡就不高興,這個不可以,眾生在迷,需要我們去教導,決定不能夠計較。這裡面末後兩句確實是很重要,佛前罵佛罪輕,要是罵佛的使者這個罪重,使者是代表佛。譬如在從前,當著皇帝面罵皇帝這個罪還輕,皇帝會原諒他,不與他計較,罪輕。皇帝派出去的使臣,你要侮辱他,這個罪重,為什麼?佛前罵佛,這是個人的事情,皇帝面前罵皇帝也是他個人的事情,衝動、不高興,對他個人的。派的使者是行政命令,代表著國家,國家有國家的尊嚴,你要是侮辱他,換句話說,你是侮辱國家,侮辱法律,這個罪不能夠赦。你佛前罵佛是一個人的事情,佛的使者傳法的人,他是代表著教法,這個罪過就重。所以對於讀誦、受持、弘經的人一定要尊重,要把他當作佛一樣的尊重,你看到這個,那尊重的心要超過對待佛,應該是如此的。

  【夫此經。即自心也。】

  這就是指《法華經》。

  【諸佛初中後說。莫不指歸自心成佛為本懷。】

  這是指佛的一代教學,從鹿野苑到雙林間,就是佛的一生。所謂法門雖多,殊途同歸,都是歸到自己的心性,「自心成佛」。

  【若聞自心成佛。如來現在。猶多怨嫉。如身子乍聞疑佛為魔。心懷驚怖。況滅度後。聞說而不謗乎。】

  這種說法,在我們中國確實比較好,可以說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接受,說「自心成佛」我們不會毀謗,縱然自己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罪業太重,也不至於毀謗。可是這個話,諸位要是在小乘國家提出來,立刻就遭到毀謗。譬如現在泰國,他們所謂南傳的小乘,他們相信一般人修行只能到阿羅漢,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其餘的人都不能成佛。你要說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他就立刻毀謗。小乘人認為這個世間只有一尊佛,釋迦牟尼佛;你講有十方諸佛他不承認,他也不相信。你們到泰國去看看廟裡面塑的佛像,幾千尊、幾萬尊統統是釋迦牟尼佛,統統是一樣的。廟裡往往塑了幾百尊佛像排列在大殿裡面,可是統統都是釋迦牟尼佛,不是我們講的十方諸佛。我們講萬佛是十方諸佛,他們那個幾千尊、幾萬尊就是一個釋迦牟尼佛。在末法時候是這個情形,舍利弗尊者當時也示現這種樣子,何況於末法?

  【苟能自信不疑。雖未即證。已勝三乘。成佛不遠。】

  這幾句話大家特別把它記住,問題就說我們相不相信?信不信佛所說的話?我們再想想《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佛的言語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我們信不信?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絕沒有疑惑,雖然我們沒有見到佛,佛沒給我們授記,我們就這個程度已經超越三乘。這個三乘,聲聞緣覺不算,已經超越權教菩薩,為什麼?因為權教菩薩聽了這個話的時候,他懷疑,我們不疑,你就超越。你不疑,你的修行就不會退轉,你弘法利生就不會遭遇到困難。凡是自行化他有了障礙,可以說你要找根本的因素,都是自己信心不固,有疑障,有懷疑。如果堅信不疑的話,什麼障礙都沒有,自有諸佛菩薩、護法龍天護持,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你們諸位想想,這個時代佛法真正是不絕如縷,佛法慧命將要斷絕的這個時候,你發了這樣的大心,十方菩薩、護法龍天他不照顧你照顧誰!因為這個心太稀有了。一切人都往名利裡面走,你能夠捨棄名利在道業上走,在過去不希奇,太多,大家都是慕道、修道、行道、弘道。現在太少,現在人是打著弘道的招牌,實際上做的不是弘道的事情。你這個心行真正在道業上,這個真正是稀有,不容易!成佛不遠,我們相信。底下兩句是比喻:

  【然自信猶易。為人更難。】

  我們自己到這個程度,自己相信不疑,確實能做到;要叫別人也能夠深信不疑,很難,真難。如果這個事情容易,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的話,都叫我們深信不疑,那都做到。真難,這個真難就是教給我們,你做法師教學,你要叫學生能夠做到全程肯定的真信,是一樁難事情,這個是不容易的。如果你認為我這個事情盡心盡力,那個學生可不聽,自己退了心、灰心,算了,我以後不教。這是你退心,你不了解眾生根性。難也要教,盡我們自己的心,盡自己的責任,學生走了,走了還教,走了是什麼?那是他的事情,還有不走的!這個走了,那個還有來的。不能因為他走了,我們就退了心,就不教,那這不是菩薩,他走他的。連世間孔老夫子都是有教無類,絕不計較。所以確實有些人辦學辦灰了心,辦怕了,誠心誠意好像在辦學,要成全學生,沒有辦幾天學生就跑掉。現在這個學生心確實是不對,那不管他,有一個沒有跑的,我們就教一個。那些是流水生,流來流去隨他,這一個不跑掉,這一個就好好教他。其餘都等於是旁聽,他在這裡住三天也好,五天也好,隨他去。你要能這樣發心,你教學的心就不退轉,你這個講經也才能夠如法。

  所以講經,有的道場聽經的人很多,有的聽經沒幾個。千萬不要,聽經多的人,氣很足,很高興,聽眾有這麼多;看到只有三個、五個,氣沒有了,洩了氣,不願意講,這都是錯誤,這都不是菩薩。菩薩是平等心,一萬個人是這個講法,一個人聽還是這個講法。幾百人聽,我是這個精神,是這麼大的音聲;三個、二個人聽,還是這麼大的聲音,決定沒有兩個樣子,這才是如來使者。無論是將來在外面講經,或者在佛學院教學、學校教學,絕不因為學生多寡進退而有兩種態度,那你就不是法師,法師只有一個態度,沒有兩個態度。《地藏經》講得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到閻浮提,曉得眾生剛強難化,心裡早就有數,所以碰到這些剛強難化,不在乎,慢慢來,這一生化不了還有來生。佛法教學是三世,生生世世在教學,不急於在這一生成就。對自己一生成就,對別人千萬不要懷著要他一生成就的心,那你就辦不到。這個地方講自信很要緊,教他人信很難,自己一生成佛容易,一生往生淨土的,上品上生都有,教別人也能夠到這樣不容易。

  【處此惡世。不無依仗。如不輕弘經。】

  「不輕」就是常不輕菩薩,他是我們的榜樣,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惡世的榜樣,我們要學常不輕菩薩。

  【四眾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他替別人講佛法,勸別人學佛,講經說法,人家不但不恭敬,不但不供養,還要打他、欺負他、侮辱他。你看怎麼樣:

  【猶避走遠住。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心裡有沒有怨言?沒有,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點瞋恚心。轉過來還要讚歎這些人,說不敢輕慢於你們,你們將來都要成佛。試問問,我們有沒有這個雅量?好心對待人,人家是惡意來對待你,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那自己就埋怨死了。你看看人家怎麼樣!像這些情形,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讓這些菩薩示現做我們的模範,讓我們曉得怎樣學習才能夠成佛、成菩薩,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典型在此地,不是叫我們看他們的事情,叫我們要學他,都是說自分上的事情。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