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十五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15

  請看《法華經意語》第六頁:

  【國邑聚落。總喻四土。封疆曰國。喻實報土。宰執曰邑。喻方便土。聚落乃人煙湊集之處。喻同居土。寂光即三土之體性。故不重喻。】

  在《華嚴經》裡面有講理法界、事法界,寂光土屬於理法界,實報以下都是講事法界。理與事是分不開的,理乃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把事理分作二,那就不得其門而入。「實報土」,實是真實,報是果報,是真實的果報,這不是虛妄的。方便以下都不是真實的,那就是《證道歌》裡面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那個土,是六趣的土,不是真實土,連阿羅漢的方便有餘土,在《法華經》後面有「化城喻」,不是實報。實報土要什麼程度才證得?一切經裡頭都是這樣給我們說,「分破無明證實報土」。換句話說,根本無明一共有四十一品,《華嚴經》裡面講四十一品,分破,破一品就證得了。所以《華嚴》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菩薩。菩薩無量無邊,階級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菩薩,住實報莊嚴土,這個說法是屬於圓教的。如果是別教,三賢位沒有分,別教初地菩薩才破一品無明。別教的佛他只破十二品無明,換句話說,別教的佛在斷證功夫上只相當圓教十行位裡面第二行。

  由此可知,藏通別圓差得很多,你要說成佛成哪一種佛?藏教的佛還沒有見性,藏教的佛只比阿羅漢高一點,連初住菩薩都沒到,還沒見性;換句話說,藏教的佛還沒有見到實報莊嚴土,還沒有到實報土。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理一心不亂就是分破無明,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理一心不亂。實在講這個修行,要講斷煩惱、證四土是念佛來得方便,這是千真萬確的話。你要是真正懂得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真的妙極了。方便有餘土是小乘人證得的,別教三賢菩薩證得的,圓教七信以上證得的,小乘這是阿羅漢、辟支佛,得到阿羅漢的位次。三果沒有證得,三果還是凡聖同居土,到四果羅漢超越三界,這個時候證得方便有餘土。在念佛法門裡面講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斷見思煩惱。實報土要分破無明,這個地方要斷見思煩惱,這些常識諸位要記住。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說不斷煩惱就成就那是騙人的,這個我們決定不能相信,你要相信就上當。「我這個地方法門好殊勝,不要斷煩惱就叫你成佛了。」有這樣便宜的事情,那十方諸佛都要去拜他做老師了,為什麼?這個太便宜了,不要斷煩惱就可以成就,沒有這個道理。連淨土法門都不行,都還要斷煩惱,你見思煩惱不斷不能證事一心,無明不破不能證理一心。

  你們看看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是彌陀淨土法門裡頭一部非常好的註解,我是特別選出來供養念佛人。《彌陀經要解》,我們印光法師對它的評價,那是評得太高,他老人家說:「就是阿彌陀佛到這個世界上來註《阿彌陀經》,亦不過如是。。」這還有什麼話講,這把蕅益大師捧上天去,這是捧得無以復加。《要解》好,所以希望專修淨土法門的人,我覺得《要解》要背,《要解講義》不要背,《講義》,小字圓瑛法師寫的,《要解》是大字,分量不多。你們看《淨土十要》,頭一篇就是《彌陀經要解》,它用的字數不多,所以說連經、連《要解》都要背,這是專修淨土的人確實是要做的功夫。從前學天台的,要背《法華經》,還要背註解,那麼大的部頭人家都背,我們背個《彌陀經要解》算個什麼,是不是?這是應當,理所當然的。

  我在香港講經的時候,那個時候海仁老和尚還在,我去見他,跟他討論《楞嚴經》,他在香港號稱首楞嚴王。他大概有五、六個學生,他的學生不多,為什麼?一般人不敢跟他學,他門檻太高,要跟他學要背《楞嚴文句》,就是《楞嚴經》要背,《文句》是蕅益大師《楞嚴經》註解。他是連經文帶註解統統要背,都背會了他才收你做徒弟,才教你。從前老師收學生都是這樣的,所以拜老師不簡單!肚子裡沒有一點東西,老師不收的。這就是說明,我們背《彌陀經要解》算不了什麼,跟人家比一比,分量差得遠,《楞嚴文句》不少。《要解》只有《楞嚴經》的三分之一,《楞嚴經》有六萬字。

  學佛,如果這一生要是連個西方極樂世界都混不進去的話,這是失敗了,這等於說是沒有什麼成績可言;最低限度,我們也得要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剛才你們有同學問我,有個老師說西方極樂世界好比是個佛教大學,我們到那裡去,將來還要回來再度眾生。我說這個問題暫且不要談,先混進去再說,那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就是我們要怎麼樣去才是真的,要怎麼樣能夠去得了。台中李老師這是現身說法,所以極樂世界確實能夠去得了,穩穩當當。你說修其他的法門,我不敢保險,為什麼?不容易,太難,那就是非斷惑不可。要是學密,給諸位說,密是非破無明不可,不破無明那就著魔了,密是最高的。學禪,禪一定要斷見思煩惱,不斷見思煩惱不成就,你要破無明。我們這個方法,就是無明、見思煩惱還沒有斷也行,叫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你查遍了,帶業往生只有這一門,所以自古以來稱之為門餘大道,這就是生凡聖同居土。可是門餘大道是不錯,我們也不要誤會,帶業往生是不斷惑,但是要伏惑,這個如果你要是弄錯,那你就不能怪人了。伏惑要有這個能力,伏惑是什麼?見思煩惱的根沒有斷,但是不起現行,你這個念佛功夫得力,能夠把你的煩惱降伏住。

  我們舉一個很粗淺的,譬如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在這裡誘惑我們,我們這個心一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就叫伏。貪心有沒有斷?沒斷,貪愛五欲六塵那個煩惱沒斷。但是這句佛號很有用,念頭一動立刻就壓下去,不叫它起作用,只要它一動你就壓,一動就壓,念佛就這個念法才得力!絕不是一天到晚口裡面像唱山歌一樣,心裡煩惱還起來,那沒有用處!那個一天念到晚,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沒用處。所以這就是一服清涼劑,煩惱起來,一服藥下去伏住,這就是穩定住了。我們這個功夫不要用久,用三年你就有把握往生。自古以來,三年往生的人太多,為什麼人家念三年行了,就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念了幾十年,為什麼沒有用?就是我們不會念,我們一天念到晚心裡煩惱照起,這個藥雖然下去到邊上去了,不能治病,病沒治到。人家那個藥一下去就治病,所以他能夠治上三年,他這個心定下來了,功夫成一片。這個時候不是得一心,這是功夫成一片,帶業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再告訴諸位,生凡聖同居土也能夠預知時至。像實報土跟方便土那不必說了,同居土就預知時至,臨命終時就沒有病,如入禪定,就到這個境界。沒有往生之前,你自己這個心無論在什麼境界裡,心地清涼自在,熱鬧的場合裡面你心清涼,危險的場合你沒有恐懼。別人害怕危險,你沒有恐懼,你心是定的,這就是功夫成一片的現象。我們今天要做,做這個,這是真的。《法華經》學不會有什麼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給你講解,比我高明多了,那我算什麼?什麼東西學不好不著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我們頭一步要把這一點拿到,確實的拿到,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決定的把握,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講四土,我們要了解這個情形。

  【長者。乃齒德俱隆之稱。譬世尊四智圓明三德具備。】

  「齒」是年歲。一般在中國人來講,六十歲以上,如果再提前一點總是五十以上,還不到五十歲不能算是長者,五十以上,有這個年齡又有德行,又有道德,有道有德。道與德這兩個字一定把它搞清楚,不能夠含糊籠統。什麼叫道德?道就是路,凡聖共行的路就叫做道,就是無論是凡夫、是聖人,都要走的路,這個路叫道。在我們中國講這個道就是倫常大道,五倫、五常,上自聖賢(聖人、賢人),下至庶民。在世間法裡面貴為天子,貧賤像乞丐一樣,也要走這個路,不分富貴、貧賤、智愚,統統走這個路,這就叫做道。在事上面,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事相方面;在理的方面,仁義禮智信,跟我們佛家講的五戒是一樣的。佛門的大道就是五戒,根本戒,菩薩戒也是它,比丘戒也是它,五戒也是它,八戒也是它,前面這幾條,你就曉得這就叫根本的大道。什麼叫德?行道有得於心,就叫做德,所以這兩個字要把它搞清楚。所謂齒德俱隆之人,又有年歲,又是能夠實踐倫常大道的人,這個人稱之為「長者」。長者,在今天就是有模範的意思,有這一個地方的模範的意思,我們今天所舉的是好人好事,這才是真正的好人。他能夠在這個地方上對於風俗具有潛移默化的功德,稱為道德之士,這稱為長者。

  「四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實在講這些東西,我們平常要訓練,訓練就是修行,大家千萬不要呆呆板板的,每天早晚功課叫修行,敲著木魚、念經或者拜佛這叫修行,這個看法就太狹義。行是行為,修是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行為。行為,把它總說就是三類:身口意。身的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為,口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面起心動念是意業行為,這叫三業。業是造作,這個造作不正,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隨時隨地。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隨時隨地在那裡修行,隨時隨地都是道場;如果你要不懂得修正三業行為的話,你在大雄寶殿裡面那也不是道場。為什麼?在那裡打妄想,那哪叫道場?所以你搞錯了是不行的。你們諸位想一想,修行還有時間的嗎?還有場所的嗎?什麼是道場?「直心是道場」。道場在心地裡頭,心直、言也直、身也正直了,所以直心是道場。因此修行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轉識成智,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轉,但是要學!佛菩薩人家用的是四智,我們用的是八識,八識原來就是四智。給諸位說,名有兩種,體是一種,並不是真的有兩樁事情,那就錯了,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就叫四智,不覺就叫八識,可見得起作用就是迷悟而已。六識是分別,用迷的分別就叫做意識;悟了不是不分別,悟了也分別,悟了分別就叫妙觀察智。迷的執著就叫末那,悟了也執著,悟了執著叫平等性智。那就要去問了,悟了執著怎麼還平等性?那個執著是假的,不是真執著,是假執著,是方便。譬如佛教化眾生,眾生走這個邪道,他要把他糾正過來,你這個路錯了,一定要這麼走法。告訴初學的一定要守五戒,這是方便的執著,不是真的;如果真的這麼做法,那就錯了,那佛跟我們一樣是凡夫。覺悟了是方便,覺悟的人戒律很清淨是方便,實際上有沒有他心都是清淨的,無論在什麼境界他都是清淨的。他為什麼還要做出一個清淨的樣子?大慈大悲做給別人看的。

  《梵網經》裡面說,釋迦佛成佛之後到我們這個世界來,這一次第八千次。佛在《法華經.壽量品》說,無量劫以前他早就成佛,不止八千次。為什麼還要在這個世間又要入胎做淨飯王的太子,還要示現八相成道,搞這套幹什麼?方便法。做個樣子給我們看的,做個榜樣要怎樣修行、怎樣成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他這個一生無一不是教學,不僅僅是口教,身也在教,意也在教,身口意三業都在教,全是方便法。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果然體會到這個意思,給諸位說,你入一真法界就不難,你就能夠學善財,你才曉得凡夫就是自己一個,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一切眾生、山河大地,統統是諸佛菩薩變化所作來教化我的,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就。為什麼?你這個修行到了家,你耳目所染、起心動念,都是佛菩薩來糾正你的行為,你這個修行哪裡還要三大阿僧祗劫!你必定一生成佛。我們現在講修行是什麼?提起的時候少,忘記的時候太多,疏忽不注意,忘掉、迷了,行為又錯了,錯了又不知道修正過來。

  善財童子就是念念當中他都不迷,念念之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五十三參就是修慧。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也有學佛的、也有出家的、也有外道,什麼樣的人都接觸,什麼樣的社會都接觸,順境界、逆境界統統都接觸,在這裡面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自己的清淨心,如如不動。樣樣明瞭是慧,慧成就;如如不動,定成就,所以人家是在那裡修定修慧。他在這個境界裡面一樣都不染,一樣都不染的時候戒成就,而不是不接觸,樣樣都接觸。這就是我們平常要想真正修行,學諸佛菩薩的四智、三德,這個「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學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曉得這個道理現在就可以做到,念念就可以做到,才能夠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將來才能夠續佛慧命,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才能真正有成就,有一個結果。你自己要不曉得的話,不知道這樣修行,不知道修正自己的行為,還是這麼迷惑顛倒下去,那怎麼得了?所以佛法不是說來好聽的,不可以當作世間學問來研究。底下就把比喻說出來:

  【財富無量者,譬佛有無量功德法財也。田可養命。宅可棲身。以譬定慧。僮僕譬方便善巧。】

  「田」裡面種這些五穀雜糧,養活我們的身命。「宅可棲身」,遮蔽風雨。「以譬定慧」,這是把定比作糧食,禪悅為食,慧就是有一座房舍。經裡面講的田宅,原來裡面含義是定慧。有「僮僕」來侍候你,這就是善巧方便的運用,如同僮僕一樣。

  【總法界為家。故曰廣大。】

  這個地方幾句話大家要留意,學佛的人,尤其是學大乘的人,你要不把觀念糾正過來那就沒法子。家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家。前面講的出世俗家、出三界家、出無明家,咱們現在就不出,把它化掉,這就是大乘法的妙處。你要想突破不容易,不斷見思煩惱,你這個三界家出不去;不破無明,你這個無明家破出不去,沒方法突破。你今天把心量一擴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的家,那些執著不破,自然沒有了。就好像拔樹一樣,連根拔掉,枝枝葉葉一概都不管了,連根拔除。學佛第一樁事情就是要把心胸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那個時候在慈光圖書館,已經出家,出家以後再回到圖書館去。有一個東吳大學的學生,那個時候大概快畢業,是學法律的,他對政治很有興趣。他特地從台北到台中來向我請教,我過去也研究一點政治,他來問我,將來應該政治上如何去發展?我就告訴他,我現在學佛了,那一套我已經丟掉了。但他求得很懇切,我說:你這麼老遠的來,特別為這個事情,我要不教你一招,對不起你。這樣吧!「假如你將來從政,你要競選縣市長,你這個心量要能包這一個縣市,你這個施政就可以能做到模範,模範的縣市,具足無量功德;你要做個省主席,你這個心量要能包容這一個省。」我最後說:「佛之所以偉大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要想把政治上做好,先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一切人物,你把這一點做到,以後我再教你第二步。」他回去了,他很感謝我,他說很有受用。就是心量要大!

  現在人的毛病就是心量太小,兩個人在一塊,看他都不順眼,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好像就是自己還不錯,除自己之外都不行,這個不能成功。佛菩薩不是這樣的,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等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是學佛,千萬不要搞佛學,搞佛學那就完了,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問去研究。學佛是什麼?佛是什麼樣子,我們要學得跟佛一樣;換句話說,我們的目的要成佛,而不是在學院裡頭將來拿個文憑畢業了。現在國家有法律,將來大學裡頭可以設一個宗教學院,你們跑到大學裡面去搞一個學士、碩士、博士頭銜,有什麼用?那還是生死凡夫,那是搞的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實在沒有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第一個大便宜的事情就是無量壽,就佔這個大便宜。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太短,要學的東西太多,時間不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怕,到那個地方壽命是無量壽。有量的無量,一個無量,你們看看《華嚴經》,阿僧祗個阿僧祗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就算他的壽命是一個無量,你已經阿僧祗個阿僧祗的壽命。普通講成佛三個阿僧祗,你是阿僧祗個阿僧祗,你已經成佛不曉得成了多少次!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地方,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所以我們在這一生千萬不要放過這一個機會,我們能夠聞到這個法門,這真正是無量劫中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絕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要珍惜自己,自己要曉得珍重。

  今天世界上人這麼多,我們台灣一千七百多萬人口,幾個人聽到這個法門?幾個人相信這個法門?幾個人認真的來修學這個法門?若非福德因緣,正像《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能夠聽、能夠相信、能夠修學,那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個要放棄那就太可惜!所以心量要大,要把心量拓開,要想到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家。不但娑婆世界不是我們的家,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沒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留戀,你說這個心胸多大,處處都是家,這多麼自在!決定不要害怕我什麼都沒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今天晚上到哪去住?你要想這個,你什麼也學不成功。所以你們先把《了凡四訓》好好念念,念個十遍、二十遍。我學佛,給諸位說,我那個時離開職務,身上只有一百九十塊錢,社會什麼關係都沒有。我那些同事長官看到,「這個不行,你這樣出去之後你怎麼活?」我就告訴他,「你們放心,沒問題,為什麼?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如果該餓死,你給我一個大金山,我還是餓死;我要不該餓死,我身上一分錢沒有,到時候有飯吃,到晚上有地方住。」他們聽了搖搖頭,沒有辦法,他不相信,我相信。

  我什麼都沒有,我離開的時候三十二歲,離開到現在,我也沒有餓著一餐,也沒有凍過一天,什麼都沒有,是樣樣都不缺。我哪個廟也沒有,到哪個廟都是上賓、貴客,都侍候得像老太爺一樣,這個多舒服,這就跟自己家一樣。所以給諸位說,腦子裡頭不要有五欲六塵,不要有這些東西,腦子裡要有道,餓死了活該!沒福報,有什麼法子。如果你真正心在道上,我再給諸位說,如果你有一天凍著、餓著,韋陀菩薩撤職查辦。他是護法神,護什麼法?那要拉出去打板子,撤職查辦。我給諸位說,我四十五歲那一年,我的壽命快到的那一年。我那一年就是在大覺寺,靈源老和尚結夏安居的時候請我講《楞嚴經》,講堂就在韋陀殿隔壁,我也是這麼說的。韋陀菩薩在隔壁,他要不護法,我就勸大家不要攀緣,寺廟裡頭不要做法會,不要念經,大家老實修行,如果說真的沒有飯吃,餓死了,韋陀菩薩拉出來打屁股,撤職查辦,你護的什麼法?你們自己不相信,要去找信徒,韋陀菩薩就好了,你們都有辦法,都找信徒,我不管你的事。他老人家走了,那你就苦死了。我講的是老實話,我信佛,你們不相信,才要去求人,求人我們的品格就下了,人家對我們就不尊重,講話就不聽;我不求你,你不聽,不聽倒楣的是你。不求人,世間法就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出家一切都捨了,我還求你幹什麼?我們的一切生活有護法神,有諸佛菩薩照顧,有護法鬼神照顧,不要這些人照顧。

  無求於他的時候,你講的話,他想想這大概是真的。有求,未必靠得住,說句好話,你有目的是想我供養,想把我口袋裡的錢弄到他口袋裡去。那不一樣,效果不相同,我們說話就軟了;沒有像我這個理直氣壯,不求人。所以說信佛難,信真難!相信佛菩薩照顧,什麼都丟掉,就是對於自己生活一概不要去算,自然有佛菩薩照顧,有護法鬼神照顧,對這個事情決定不操心。一心在道上,如何弘法利生,如何利益眾生,如何叫眾生開悟,如何接引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我們這個身分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派駐台灣的大使,代表,哪個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由我這裡簽證辦手續才能去,穩穩當當,這個多自在!寺廟就是大使館,這就如法。所以天龍八部鬼神都擁護,正法常住在世間。自己細細想想這道理,希望你們將來自己有道場的時候,都是彌陀使者,都是極樂世界的大使館。你看你們多清淨,人不巴結信徒,自己多清淨。你要是照顧這些人,今天怕得罪這個,明天要照顧那個,怕他又不來了,這個頭腦裡盡是這些東西,你想想看,還有個什麼道?那盡是煩惱了,那不是道。清淨是道,放下就是道。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