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十二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12

  請看《法華經意語》第六頁,「譬喻品」:

  前面一品「方便品」是對於上根人說的,我們雖然沒有時間詳細的講解經文,在大意當中我們也了解個概略。這一品是為中根人說的。古今中外的教學,對於譬喻都非常重視,佛法裡面所謂「諸有智者以譬喻而得開解」。所以善於教學的人都是很會用譬喻,用淺近的譬喻來比例難知的事理。譬如我們常常講六道、講十法界,這個事情實在是難懂,不知道它是個虛妄的,佛常以夢幻泡影來做比喻,夢幻泡影我們曉得有這個事情,但是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很容易懂得。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假的,實在是難懂。可是如果不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就叫迷,迷在這裡面就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受那些無謂的果報。地獄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受那個果報不好受。譬如我們講作夢是假的,如果天天做惡夢,這個夢不好受!每天一躺在床上就做惡夢,你想想看,那舒服嗎?所以是一樣的情形,做惡夢的時間短,如果天天做惡夢,你也會害怕。但是六道的時間長,尤其是地獄,真正是麻煩透了。所以佛要我們覺悟,就是要我們從夢中覺醒過來,夢中覺醒過來就叫做佛菩薩,做夢沒醒過來就叫做凡夫。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讓我們理解到甚深的事理。

  這一品也是這樣的情形,前面所講的三乘、一乘,佛在過去以及在法華會上所演的,可以說是甚深之方便。根性已經成熟的人,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情,他一聽就能夠覺悟,能夠領解,領是說領納,解是理解。可是中根的人免不了還有疑惑,於是佛不得不以淺近的比喻來教導中根之人。在這一品經裡面具足四悉檀,這是大家要曉得的,悉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四種遍施,普遍的布施。諸佛說法都不離開這個原則,菩薩效法如來,當然也是守住這個原則。四悉檀裡面第一個叫「世界悉檀」,簡單的說,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真正是菩薩所在之處。在本經裡面,佛是將世間父子的關係,諸位想想看,父母對於子女慈愛之至,總是希望兒女能夠歡喜,生活都能夠很美滿、很自在,關心備至;比喻出世間法裡面的師生,老師與學生。這一品經裡面將世尊比作一個慈父,將眾生比作子女,這就有世界悉檀的意思。父母對於子女的習性,那是再清楚也不過,這個小孩他喜歡什麼,他的性情如何;換句話說,教導一定要投其所好。順著他的習性容易成就,違背他的習性就不容易成就。

  如來的教學也是如此,所以講應機施教。教學裡面給諸位說,最困難的就是觀機,這一點很不容易,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性。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為什麼?將來你們都負有弘法利生的責任,弘法要是不能觀機;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效果,甚至於收到反效果。觀機要著重於三個重點,第一個是人,就是說你是對什麼人說法,而人裡面這個也不是容易事情,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心裡想法都不一樣。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是學過佛的人、還是沒有學過佛的人,是程度高的人、還是程度低的人,還是初學、還是老參,他過去學些什麼,都得要了解,你要不了解說法就不契機。你看看這個人裡頭就要分。世間法講懂得心理學,在佛法不講心理學,佛法講觀機,觀機比心理學包括的還要圓滿。第一個觀人,你對什麼人說法,譬如佛學院的學生說法又是個講法,到外面講經大眾之下又是個講法,到人家學校裡面講演那又是個講法,不一樣的。就是一樣的教材,講法不一樣,為什麼?對象不相同,他們的需要不一樣。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時間,就是時的機,人是機,時也是機。時間,譬如我們以一天來講,早晨講跟晚上講不一樣,早晚一個人的情緒不相同;一年當中,春夏秋冬四季也不相同;你從時代上來說,承平的時代跟亂世又不相同;從前我們中國社會是農業社會,現在是工業社會又不相同;過去帝王的時代,現在民主時代也不相同。你要是對這些不了解,你講東西怎麼能契機?這是第二層要注意到的。

  第三層,處所是機,你在哪個地方講,都市跟鄉村不一樣,寺院跟學校不一樣,這處所不相同,你就不能一個講法。今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區跟共產地區不一樣,為什麼?社會背景不同。中國跟外國不一樣,在中國我們這樣的講法,你要拿到日本、美國這個講法就失敗。所以有些法師們,他們對這個沒有加以考慮到,到外國去弘法,搞了多少年都沒有辦法,大概就是沒有顧慮到這些事情。在中國講慣了,依照古人的註解來講,不知道觀機,對於人、時、處都沒有注意到,只是照古人註解講沒錯,我照古人是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講的。哪裡曉得,唐朝人的註解是為唐朝人講的,我們要到外國去,把外國人當作我們中國唐朝時候的人,怎麼行?你叫外國人做中國人,又還做中國唐朝時候人,這個怎麼能契機?他怎麼能夠接受?諸位一定要懂得這一點。你要是到美國弘法,必須對於美國的歷史文化知道得清清楚楚,你到他那個地方講佛法給他聽,叫他做現代的美國人,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他聽起來舒服,他高興。你叫他不要做美國人,做中國人,還做中國古人,那他當然就不會再來了。也就像此地所講的五千人退席,他退席而去再也不來了,所以諸位要想到這一點。你要到日本去講經,日本的歷史文化、思想背景、生活習慣統統要了解,你在那裡講佛經的時候,叫他做現代的日本人,這樣才行。

  不能觀機,這個說法往往產生反效果。今天我們佛法不能興盛,主要的也就是說法的人不懂得觀機,人家聽了一遍,就不想聽第二遍。有些法師到美國弘法,初去的時候法緣很盛,為什麼?美國人好奇,凡是一個新鮮的玩意到那裡去,都一窩蜂來學習,三個月以後人家不來了,為什麼?不希奇。他對你裡面了解,覺得你不希奇,他就不來。所以美國人出家的也很多,還俗的也很多,十之八、九都還俗。我們要曉得道理在哪裡?這層相當不容易,這要真正靠學問。所以諸位讀書、弘法,以往李老師教導我們的時候說,不但出世間法要通達,世間法也要通達。出世間法不通達,不契理;世間法不通達,不契機。經叫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可是問題就大了,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我們要如何才能通達?你說靠我們努力去學,給諸位說,學一輩子還是學那麼一點點,有限的一點點,通不了!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講求開悟,不開悟不行,你念得多,念得再多都有限,一定要開悟,不開悟沒有用的。不但佛法裡面要開悟,世法裡頭也要開悟,從前念書人,世間念書人都講求的開悟。所以他運用的方法確實是教我們開悟的方法,先從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這都是開悟的方法,世出世間法都一樣。絕不是像現在,填鴨子的方式,硬往你腦袋裡頭去塞,這個不行,塞一輩子也有限,這個方法是錯誤的,不是個好的教學法。

  四悉檀裡面「為人悉檀」就是觀機,觀機要是對症,就好比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接觸病人,希望這個病人的病趕快好,用種種言語去安慰他,這是世界悉檀;為他診斷病源,這就等於說為人悉檀,曉得他有哪些病;藥物給他治療,這就是「對治悉檀」;病好了,恢復健康,「第一義悉檀」。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對於四悉檀更容易理解。佛說法確實就是為治眾生病的,眾生的大病有兩種,一種是煩惱,第二種是生死,兩種大病,煩惱無量無邊,生死也各個不相同。在本經裡面佛用比喻,父親看到兒子墮落在火宅裡面,不肯離開,怎麼樣叫他離開他也不肯。一想他的習氣他們喜歡玩,就告訴他們門口有玩具,他們喜歡玩車,「門口有鹿車、有羊車、有牛車,你們都到外面來玩」,小孩一聽說外面有玩具、有好玩的,都跑出去了,這就是誘導眾生出離三界,比喻作三乘。離開之後,小孩到了門外,問他父親,車在哪裡?如果再要有鹿車、羊車、牛車就不平等,所以出去之後等賜大白牛車,到外面是最好、最華麗的車,過去連想像也沒有想像過,而且是一律平等待遇,這個意思就是為人悉檀。譬如我們觀機,有方法來誘導,為他拔苦,使他能夠真正的脫離煩惱苦、生死苦,這是對治;到圓滿菩提,同證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第一義悉檀。佛化眾生,其目的是要叫眾生跟他一樣圓成佛道,不是說我成佛了,你不能比我高,你要比我差一等,那個不是佛的心,佛心是平等的。我們世間人的心不平等,我們學佛第一就要學佛怎麼樣存心,這一點也希望諸位要注意到。

  昨天我跟大家講,始覺初位是覺悟到世間的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財布施得財用不會缺乏,雖然沒有,但是不會缺乏。法布施得智慧增長,如果你教學還要留一手,怕這個學生學會了要超過我,還得要留一手,給諸位說,這叫吝法,你後面的果報是愚痴,這個虧吃大了。你們在經典裡面大概也念過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為什麼那麼愚痴?他前生是三藏法師,就是講經說法教學生要留一手,怕學生超過自己,所以得這個果報。念笤帚兩個字,念笤,底下忘掉了,念帚,上頭就忘掉,就愚到這個程度。你們要感覺得自己愚痴,聽東西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就跟周利槃陀伽一樣,你們前一生是大法師,教學生的時候留一手,怕學生超過自己,現在得的這個果報。所以諸位將來弘法,自己有多少統統露出去,一點也不要保留,這樣智慧就增長,你的智慧是天天在增長。你要想留一手,你的智慧天天就衰退,就退轉,這是慳吝煩惱在作祟。所以你放心大膽的去布施,你布施得愈多收穫也愈多,不肯布施的人收穫當然也談不上。你看看《法華經》裡面,佛對於一切眾生的布施,佛對我們無條件的布施,無畏布施、等心布施、普遍布施。不像我們小心量,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這一品,希望我們在前面一品沒有開悟,在這一品裡面我們因譬喻必須要有悟處。在大意裡面,諸位自己要細細的看,因為我們這個時間不長,不能夠詳細的跟大家講解。

  【身子聞佛開示。悟入一乘。】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聞佛開示」,這是指前面的方便品,如果更遠一點的說,也可以包括序品。「悟入一乘」,舍利弗在聲聞裡面是智慧第一的人,菩薩裡面是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我們在前面看到文殊菩薩,在這裡看到舍利弗尊者,這兩個人都是代表智慧第一,悟入一乘。

  【追悔其失。故述昔聞菩薩授記作佛。我等不預斯事。】

  雖然悟入一乘,有沒有徹悟?沒有,要是有徹底悟入當然沒有這個事情。「菩薩授記作佛」,想想我還沒分,佛還沒有給我授記,授了記才算靠得住,沒授記還不太可靠。雖然對一乘道理也了解,意思懂得了,佛沒給我授記。諸位細看經文,對照這個講義,這裡頭意思你就看得出來。

  《法華經》的註解有一百多種,我看到的註子大概有三十幾種,看過三十幾種,註子裡頭最好的、最實用的是《法華經大成》這個註解,這個本子是從《卍藏經》裡面抽出來印的。《法華經大成》的好處正是名符其實,是集《法華經》註解的大成;換句話說,你看這部註解你就看了十幾種的註解。它是十多種權威的註解綜合起來寫成的,寫得很淺,真是深入淺出。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是最好的一部註解,這是我在此地介紹給諸位。這個本子裡頭,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沒有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拿《法華經》的經文對照著看,他這裡面有提示,從這一句到底下一句,底下都有註解,你一定要拿經文去對照來看。前年我在香港講經,在香港這也是因緣非常的殊勝,在香港遇到一部線裝木刻本的《法華經大成》,裡面的經文很完全,一共是有十冊。將來如果有因緣能把這部書給印出來,這是對於研究《法華》的人就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順便給諸位介紹這本書,特別留意這部書。在這一品裡面,我們也只要把重點介紹給諸位。第一,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明:

  【善根已熟。聞即信受。】

  這是先決條件,在這裡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善根,什麼叫做福德,什麼叫因緣,這要搞清楚。成就一定要三者具足,《彌陀經》裡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不但要具足,而且要多,多多益善。世間法的「善根」,你們大家應該曉得,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三毒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從這個三毒生出來。所以無貪、無瞋、無痴所生的就是一切善法,無量無邊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不瞋,看到別人比我們好,我們生歡喜心、恭敬心,萬萬不可以嫉妒,嫉妒是什麼?這就是瞋恚。你嫉妒他有什麼用,人家還是一樣成就。你嫉妒,自己墮地獄,這個划不來。不是說我一嫉妒,他就不成功,沒有這個道理。你嫉妒,人家還是成就,吃虧上當的還是自己,所以何苦?為什麼不修隨喜功德?人家有長處,我們生隨喜心,這個功德跟他一樣,隨喜功德。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精進成就禪定、般若,佛法目的是在智慧,樞紐是在禪定,我們念佛人講一心不亂,樞紐在一心。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一心,為什麼得不到禪定?我們不肯精進,懈怠墮落,虧吃在這個地方。

  精進不懈的人就是成就佛法裡面的善根,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是精進不懈怠,給諸位說,用不了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進進退退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有進無退哪要三大阿僧祇劫!善財一生成就,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精進的成績,也是精進之相,無論是自行化他都要精進。法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自行要精進,法緣成熟的時候度生精進。機緣每個人不一樣,決定不能說某個人度眾生多他是精進,那個度眾生少是不精進,不能以這個來論,為什麼?每個人與一切眾生所結的緣不一樣。譬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弘法的時間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是世尊他的法緣。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他的法緣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他只有三會,龍華三會,不過他三會的每一會度眾人數都相當可觀。

  由此可知,佛與諸佛度化眾生的緣不相同,你總不能說彌勒佛不如釋迦牟尼佛,不能這樣講法。再看我們歷代祖師,譬如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只度一個人,就是二祖,只傳一個人,沒有人跟他學。六祖大師他底下成就四十三個人,我們不能說達摩祖師不如六祖,不能這麼講法。各人的緣分不相同,六祖與我們這個地區結的緣深,所以他度眾多,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希望你將來成佛法緣殊勝,度的眾生多,你現在就要廣結法緣;你不與眾生結緣,你講經說法要想聽眾多,哪裡來這麼多?那個聽眾多少是有因緣的,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還有結的緣多,到什麼時候成熟也沒有一定的,這也是勉強不得。所以我們要把貪心統統要離開,不要貪圖聽眾多,好多聽眾我多歡喜,愈講愈歡喜;聽眾看看沒有幾個人,講了就沒氣,這個不行,這就是貪心,你煩惱沒斷。幾百人幾千人講得很起勁,二個、三個人講得也很起勁,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叫佛菩薩,這就叫精進不懈,善根是這麼修得的。

  福德是從布施上修,三類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你勤修三種布施,福德就具足。因緣從哪裡來?因緣從恭敬心來。佛法教給我們「一切恭敬」,你與眾生才有善緣;世間法,你看《禮記》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可見得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從一個敬字開始。我們學佛的人一天到晚在修敬,雖修敬,不會用,這可惜了。譬如我們一天到晚學著做菜做飯,菜煮得非常好,飯也煮得非常好,煮得好多,自己不會吃,餓得不得了,餓死了,這是冤枉不冤枉?太冤枉了。我們早晚這個課誦,禮佛拜佛是不是修敬?修敬。但是我們對人不會敬,這就等於說是,我們在課堂裡面,早晚課就等於煮飯煮菜,對待人就好像是吃飯,不會吃,這是一樣的毛病。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