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九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09

  二乘人因為不了解諸法就是實相,不了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有分別。

  【故疲於教化。不欲莊嚴萬行。證其報身。】

  這是講到二乘聖者他們的一般情形。

  【唯大覺世尊。圓證此法。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之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

  在佛法的目的,確實就是要證實相,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如果要說不以證實相為目的,那個事情就很麻煩,說個實在話,我們要想到聲聞緣覺這個地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中國過去這些大德們無論是出家、在家,大家可以在《大藏經》裡面看看,《高僧傳》、《居士傳》,看看諸宗的語錄,你就曉得我們前賢目標的確是在證實相,所以他們有那麼樣大成就。實相要從哪裡去證?實相要從大定裡面去證,還不是小定,是大定。什麼叫大定?六根一天到晚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樣樣都清楚、都明瞭,這是慧;明瞭而不動心,這叫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唯有定,他才能夠把這些事理看得清清楚楚;唯有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心常在定中。學習的方法是在觀照,不用思惟,這必須要曉得的,為什麼?思惟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達不到實相,它是言思範圍之內。離了第六意識就是觀照,你用觀照的方法。像你們天天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你看人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有就是空、空即是有,所謂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後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要用般若智照才能看見,這個看見就是此地講的諸法原來也就是實相,他見到了。

  我們現在所犯的過失就是離不開心意識,換句話說,我們所能夠知道的,所能夠悟得的,也是在心意識這個範圍之內,不是真實的,是假的。你今天無論在修學上,無論講怎麼悟,只要沒有離開心意識,都不是真的。四禪八定也是定,連一般我們講阿羅漢九次第定也是定。一般阿羅漢九次第定,給諸位說,法華會上沒分,你們記住,五千退席就是那班人。不退席的這些阿羅漢們,是經過四十年佛法的薰陶,所以他不謗不疑。你們在《般若經》裡面念過,聽佛講般若而能夠不謗不疑,這都是具有大善根之人。「究盡諸法實相」,這是到如來果地上才見到,所以說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沒盡。實相這裡說得很清楚:

  【聲色不能示。但借聲色為方便。】

  「聲」是言語,說不出來的,「色」是種種指示,也指示不出來的;但是有方便,「但借聲色為方便」。換句話說,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的教學,只是但借聲色為方便,誘導我們悟入,這是大慈大悲。從前人真的能悟入,現在人很少能悟入,我們要去找原因。原因在哪裡?從前那些人循規蹈矩,他能夠依照方法、層次,按部就班的來,他能悟入。我們現在的人不肯依照規矩,不肯按部就班,好高鶩遠,希望一下就成就,不必經過古人那些好像呆呆板板的過程,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好比從前人要吃個桃得要種樹,辛辛苦苦那個樹種了三年才結桃。你要吃桃,何必?你有錢到街上去買一堆來就是,不要種樹,一買就買來了,這是可以辦得到的。這在佛法裡頭不行,你向誰買?人家證得實相,按照規矩證得實相,你沒有證得,想在那些佛菩薩們他證得實相的,你們送給我好了,有這麼便宜事情嗎?做不到。你們看看《楞嚴經》阿難示現的懺悔,阿難原來就是存這個心,只顧多聞,不願意用功,不願意修定,自己總是想著「我是佛的小弟,佛最愛護我,到那個時候還不是把三昧就送給我了。」到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個事情不行,原來佛這個東西沒有辦法送給我。再怎麼慈悲也沒辦法給你,這要你自己去悟入,別人沒辦法。這裡首先叫我們了解,聲是語言音聲,佛以音聲為佛事,色就是現在的經典,經典是色相。我們今天看到《大藏經》,琳琅滿目,幾萬卷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要曉得這是方便法。這些東西擺在面前,我們要怎樣的修學?這是大問題了。

  【諸法則法法現前。了然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豈有捨非取是。破有出空之理乎。】

  這幾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一乘實相。你們想想,大經裡面佛說過「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有沒有聽說過?微塵是極小的塵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大千經卷是講圓事圓理,理事都圓融,所謂是一法不欠,圓圓滿滿。我們今天這個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不是普通經,這個經裡面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是這個境界。假如我們用人天眼光來看這個,《法華經》是人天法。我給大家講過,三乘一乘說老實話,是在經典裡面嗎?經典都是方便法,不在經典,三乘一乘是在人心。你的心量大,就是大乘法,你的心量小,就是小乘法,三乘、五乘是在眾生的根性,不在法。如果在法的話,那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說《阿含經》,《阿含經》怎麼能變成圓教?那就不能變圓教。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在人,不在法,是在覺;換句話說,是在你覺悟的淺深上而有差別,不是在諸法上而有差別。因為諸法亦即實相,哪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天台大師怎麼能說出百界千如?如就是實相。這個幾句你們諸位要好好的去念,多念幾遍,這裡頭意思、味道就出來了。我們確實因為不了解這個實相,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有取有捨。你真正了解,在一切法裡哪有取捨?沒有取捨就沒有生死,沒有取捨就沒有來去,沒有取捨是真實法;有取有捨是虛妄的,是妄想執著。所以我們在凡夫的立場上講,有取有捨,我們要斷惡、要修善;在一乘裡面講,沒有善惡,為什麼?善惡無非實相。後頭就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不知煩惱即菩提。】

  我們現在要問,好,一乘經上這樣說的,我們也不要離生死,也不要入涅槃,我們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學菩提,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你程度沒到。我在第一天跟諸位說明,我們開這個課程在程度上講不適合的,我講得很清楚,不適合的。不適合,你們院長要我來開,要我來講講,行,結結緣,叫你了解一乘法裡頭是個怎麼講法的,也有好處,對於一切法的修學不要執著。為什麼?認真的修學而不執著,我們才能達到向上一著,才能達到一乘;如果我們執著,就不能向上。譬如我們上樓上,樓梯這是方便法,工具,不錯有樓梯可以上樓,我們把樓梯當作戒律,這一層樓是定,因戒就得定。戒律好,嚴格的受持,一點都不放鬆,站在樓梯上不走,永遠也到不了樓上。所以你要懂得戒律是達到定的目的,達定是目的,它是手段、它是方便,目的是在定。定又是方便,從定達到慧,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持戒不執著戒,修定不執著定。二乘人的毛病就是執著定上,不能夠捨棄三昧,所以他不開智慧,阿羅漢沒智慧。

  《八識規矩頌》裡面,玄奘大師就講「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指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智慧。他有定,他就是住在定上,他把定當作究竟的目的,不曉得定是手段。這個地方講得太透徹,一切法都是手段、方便,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你自己的真性。這個真性說不出來,也指示不出來,佛是藉這些方便法教我們實證。我們迷的時候,確實有生死、有涅槃、有六道輪迴,迷的時候有。《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真有,「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現在沒覺,覺了之後那又是一個境界。沒覺的時候真有煩惱、有菩提,覺了之後沒有,為什麼?涅槃是對生死來說,涅槃是不生不死,說了生死,生死的對面不生不死;煩惱是迷惑,菩提是覺悟,相對建立的。就好像有病,有病這才有藥,病好了藥也不要。所以你生死沒有了,給你說涅槃也沒有了,哪有涅槃!煩惱斷掉,還有個菩提,那壞了,那菩提也變成煩惱,也沒有了。真正達到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那個是真的境界。

  像這些理論,如果不講清楚、不搞透徹,我們難以相信。信了之後,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部經古人所謂成佛的《法華》,佛說的大乘經說得太多,為什麼偏偏說這部經成佛,難道別的經不成佛嗎?部部都成佛。可是既然說這部經成佛,當然有它的道理在,這部經特別著重在我們信心的建立,「信為道元功德母」。譬如說《楞嚴》,可以說它是著重在智慧的啟發,所以叫開智慧的《楞嚴》。諸位曉得,沒有智慧成不了佛。而本經在著重於信心的建立,就是教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能成佛,有決定的信心來修學,懷疑不能成就。所以在一切經裡面講的信心,這部經是講到家,一闡提也能成佛。「一闡提」我們平常講斷了善根的眾生,沒有善根的眾生。本經裡面講一闡提也能成佛,為什麼?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只要他回光返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底下說:

  【如此開示。宜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殷勤三請。】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他在這個會上示現的,他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殷勤三請。三請,這是請法禮節上的隆重。佛告訴他說: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說法有時節因緣,在哪個階段說哪一種法門,他才有收穫。正如同在一般學校教學一樣,小學有小學的課程標準,這個課本適用於小學生;中學則有中學的課程標準,這課程適用於中學。小學的教材不適用於中學,中學的教材不適用於小學,一樣的道理。所以世尊一代的教學,就等於說是把學生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帶到研究所他們畢業。所以後來的祖師就根據世尊一代的教學,來分門別類,把它分成五時八教。五時就是階段,初學的、初級的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前面華嚴那不是我們凡夫能接受,那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接受的,不是普通人接受。就跡相上來看,應該從阿含開始,就是我們人間佛法來看,從阿含開始,可見得是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教學。佛的這些弟子們,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幾乎是跟佛一輩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聽了四十九年,也就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這些都是我們的模範。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你們看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們,人家怎麼跟老師?跟一個老師至少也有十年,多的就像當年常隨眾一樣跟一輩子,到老師圓寂他才離開,二十年、三十年太平常了,所以他的道學有成就。

  我們今天跟一個老師跟了幾天就已經嫌太多,恨不得一個月就把老師的佛法統統都學來,你們想想,哪有這個道理?那些諸阿羅漢跟釋迦牟尼佛還得跟四十九年。所以人家有成就,他有成就的道理在,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時乃說之」,就是說法有時節因緣。所以佛法的教學,一個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教導,他要負責任的,他要曉得方法,什麼時候應當教什麼佛法,也是由淺而深,慢慢的才能夠接受,這是一定道理的。成敗的關鍵,你要怎麼走法?走路在路上還會遇到有障礙,還會有許多折磨必須要克服。這個過程當中老師有幫上忙的地方,同學有幫上忙的地方,這樣才能夠順利的成就。在此地又跟我們說明,因為時乃說之,所以佛才不得已分別說三乘、五乘,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用這個方法。妙在什麼地方?這個後頭有一句說:

  【雖說三乘。意在一實。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羅漢。】

  這個才妙,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就是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釋迦牟尼佛講阿含的時候,阿含在釋迦牟尼佛是一乘法,也是圓教;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講,是屬於藏教,是屬於人天小乘法。你看看這個東西是不是因人而異?不是法門有兩樣,而是我們程度有兩樣。這一點希望諸位能夠留意,為什麼?如果這一關不能突破,對你將來修學上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就是你這個疑斷不掉,你永遠在一切法裡面分高分下、分邪分正、分是分非;換句話說,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一真法界,你不能夠曉得萬法是一。一開端我就跟諸位說,眾生迷,迷了一,不曉得萬法是一,這叫眾生法;你曉得一切萬法是一,這叫佛法。因為我們不知道萬法是一,在一切萬法裡頭分是分非,無量的差別妄想、邪知邪見,還認為自己是對的,你說這個有什麼法子?

  我有一年也是在台中慈光圖書館,大概十幾年以前,有個東海大學客座教授,是個女教授,她是個基督徒,有東海的一個同學帶她來看我。因為東海有很多是我們慈光講座的學生,她來給我談佛法跟基督教。我就給她假設一個比喻,我們坐在客廳的小圓桌上,我們佛法就好比這個圓桌桌面,你們基督教就好比茶杯,我們泡的茶,好比這茶杯。你在這個圓桌上你們自己有界限,劃了個界限在那裡,我們這個沒有界限,我包容你,你沒有包我。我包你是真的,你說你沒有包我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你把這個杯子打破,不就一樣了嗎?你不打破就兩樣,打破了原來是一樣。她對這個話有點領悟。所以在佛法看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他有界限看一切法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就告訴她,如果佛法也像一個茶杯,基督教也是茶杯,那咱就對立,這就對立。佛法不是的,佛法是覺法,覺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是迷而不覺。

  但是諸位要記住,經上佛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因為眾生有執著,你要接引眾生要隨著他的執著,這就叫不壞世間。你覺,覺又不壞世間,這就是佛法。我跟你講不一樣,講不一樣是什麼?是就你的觀點來講不一樣,不是我,我自心裡面真的是一。但是我跟你講都是一樣,你不相信,你不信;我跟你講這個不一樣,你相信了。隨順你講你就相信,隨順我講你就不相信,所以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對付別人的是十法界,你是菩薩,跟你講菩薩法;你是二乘,跟你講二乘法;你是人天,跟你講人天法;你是外道,就跟你講外道。無法不圓,法法都是一乘實相,這就妙極!所以說「雖說三乘,意在一實」,真正是妙極了,橫說、豎說、深說、淺說,原來都是說的一乘法。到你自己入了這個境界,恍然大悟,才曉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真正名符其實《妙法蓮華經》。妙法說什麼?一切法。你們千萬不要說《妙法蓮華經》,就這一部妙法,那就壞了,你就不解如來所說義。

  不但三藏經典是妙法、是蓮華,一切世出世間法連外道法統統是妙法蓮華。孔老夫子的《四書》、基督教的《新舊約》,怎麼不是妙法?那應該在《妙法蓮華經》註解一下,那些不是妙法,踢到外面去的。它沒有註解,沒有一法不妙!所以前面跟你講法的時候,這個法裡頭包括眾生法、佛法、心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妙,為什麼?法法皆是實相。怎麼樣去證得?我給諸位說一個最簡單、容易的方法,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證得,一就不二,就證得。可是要證到妙法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你把《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萬法妙不可言全都證得了。念到事一心不亂,可以說證得局部,沒有能證得圓滿,但是決定不疑了,就好像雖然沒證得,已經見到了,決定沒有疑惑;理一心就是入門,入一真的境界。

  可是這功夫是三步,頭一步要做到功夫成片,這個東西就是一定要斷煩惱。念佛不斷煩惱,你一天念十萬聲,那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就說這個。為什麼說他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十萬聲佛號不斷,內心煩惱不斷,這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句佛號是藥,對治我們煩惱的,煩惱一發作這個藥馬上下去,煩惱壓下去。譬如我們在境界裡頭起了貪心,貪是煩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心壓下去,不叫它增長。境界裡頭起瞋恚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壓下去,這叫用功。不但能夠壓煩惱,而且能夠長智慧。你要曉得,阿彌陀是什麼意思?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佛是覺,無有一樣不覺。煩惱起了是迷,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樣樣我都覺不能迷,你怎麼不長智慧!斷煩惱長智慧。漸漸能夠念到六根接觸六塵,煩惱不起現行,功夫一片了,這個時候自己的心清涼自在,什麼境界裡不起煩惱,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來的,是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就是無量覺裡頭生出來的;這個功夫再加深,不但煩惱不起現行,煩惱把它念斷。

  你看這個方法比小乘高明,小乘人要把這個見思煩惱念斷,真的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不容易。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在一生當中就辦到,比小乘人高明得太多了。為什麼能夠做到?因為這裡頭有覺觀,就是有般若智慧照見,所以那麼容易把它斷掉。小乘人沒有般若,這個諸位曉得,小乘人所修學的經典只限於《阿含》,方等經、般若經他都沒有。所以小乘人沒有般若智照,他的煩惱必須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斷。大乘佛法討了便宜,就是有般若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高明在此地。

  我們生在中國這真正是有幸,過去世有大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生在中國,我們今天來講佛法,說老實話,正法是在中國,你要想修行證果,在中國佛法才有辦法。外國的佛法已經變成學術,變成佛學,變成一種世間學問,說來好聽而已。說得再好,著作等身,貪瞋痴慢還是不斷,煩惱還不斷,生死不能了,這是外國佛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