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七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07

  孔老夫子入太廟每事問,孔老夫子難道對這些禮還不懂嗎?為什麼入太廟要每事問?我想跟此地法華會上的彌勒菩薩生疑請問,大概是一樣的意思。問的後面有兩個意思,實際上一個是講「十方不隔」,一個是講「三世性空」,就是這兩樁事情。對我們沒有證入境界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大的疑問。譬如我們講到一真法界,大家心裡都慌了,此地也講,不但我們慌,連二乘人也慌了,權教菩薩也受不了,我們昨天講演稍稍提一點,就有同學們驚慌了。譬如我提到《四書》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外道經典也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立刻生起恐怖之心,這是一定的道理。此地也說得很清楚,這是看到文殊菩薩的答覆就曉得,菩薩是「引古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異」。換句話說,見了性之後真正是入不二法門,這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我們想成佛,成佛是什麼?就是入不二法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證得一一法皆是不二,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諸位研究的,就是底下一段:

  【二萬佛皆同一號者。二乘同德同一性。】

  諸位要曉得,此地所講這個數字,不是真正的數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萬佛都是說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個二乘根性,所以他們成佛,佛在法華會上說這些佛皆同一號,日月燈明佛。末後一段講到:

  【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

  最後佛就是未來佛,還沒有成佛,他最後成佛,當然是指未來佛,這還是屬於表法。說到出家,這個地方就給我們提示出來:

  【出家有三。無明家。三界家。世俗家。佛及菩薩出無明家。二乘出三界家。凡夫不出世俗家故名最後佛。】

  說到這裡我們得要多說幾句話。我們先從「世俗家」來講起,世俗社會的組織是以家為一個單位。現在所講的小家庭制度,與我們中國過去講的家意思不相同,我們中國過去講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現在在台灣我們已經看不到了。諸位如果去看看《紅樓夢》,你就能夠看到從前的家,你看它那個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好幾代同堂,那是個社會組織。我們讀古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指那個家。大家庭實在講也有很多好處,我們所謂天倫之樂只有在大家庭裡面才有,小家庭裡面的天倫之樂談不上。出家就是指出這個家,經典裡面所講的田宅、妻子、眷屬,這都是世俗的,離開了。離開之後,修學過程當中,為佛弟子,戒律裡面教給我們的是三衣一缽,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說,把世俗的境緣,境是講境界,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緣是說人事環境,將世俗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離開,一心修道,目的是為了成就道業。我們現在來看一看,我們算不算出家?所以這一定要曉得。

  弘一大師,這是近代對於律學頗有研究的出家人,他在《律學三十三種》裡面,特別是在閩南佛學院那個時候所講的,他自己說,老實講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個出家優婆塞,坦誠的告訴大家,比丘戒決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據蕅益大師的話來說,蕅益大師他是明朝末年人,對於律學也有相當的研究,他老人家講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現在所稱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無實,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傳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這一個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這是弘一大師講,免得被世間人諷刺、譏笑,戒還是要受,自己要曉得不會得戒的,只是掛名而已,掛了名以後學戒,這很重要。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也是這樣教給我,我們學戒,我們讀《戒經》,哪一條能做到,我們就先做,一條一條做,一條一條的學,要認真的去做,戒是斷煩惱。這才叫做出世俗家,可見得出世俗家不容易。

  二乘的聖者、權教菩薩出「三界家」;換句話說,他出的家就是出六道輪迴這個家,比我們高明多了。六道生死輪迴非常的可怕,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在這裡面,一直到今天沒有辦法超越。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先要曉得輪迴是個果報,有果必有因,把它的因果搞清楚了,我們把因斷掉,不造因,果報當然就沒有了。說到三界之因,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就是一切眾生迷生滅四諦而起的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才有輪迴的現象;換句話說,把三界見思煩惱斷盡,生死輪迴就沒有了。你們諸位對於一般眾生迷於生滅四諦的情形,了解有多少?苦集滅道四諦,怎麼迷的?怎麼會有這些煩惱?這些煩惱隨著眾生迷悟的淺深不同而有差別,六道升沉苦樂不同,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如果不把這些事理搞清楚,諸位想想,煩惱怎麼斷法?三界怎麼能超越?就是念佛帶業往生,也要把這樁事實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的煩惱伏不住。帶業往生是講伏煩惱,煩惱控制住、伏住,這才能帶業往生;如果煩惱還沒有伏住,不能往生的。因此,對於佛法的修學理論、事相、修學的方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夠解決問題。否則的話,這個問題始終不能解決。

  請接著看「序品」最後的一段,我們講到出家的三種。經典裡面是勉勵我們,希望我們學菩薩出家,菩薩出家是說「出無明家」,這才算是究竟徹底的出家。「世俗家」我們不必說,大家都曉得,出世俗家不能解決問題,實在講連修學的方便只能夠得到少許。同時也跟諸位說出來,我們出世俗家的目的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最低限度我們要「出三界家」。同學當中有許多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個娑婆三界的家你就超出了。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來說,它是易行道,就是容易成就的,永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實際上還是很難,絕不是每個人修每個人就去了。前些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李老師很感慨的說:台中蓮社蓮友有姓名、有住址的,那個冊子一大堆擺在那個地方,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往生的才三、五個人而已。你想想看,這個比例連萬分之一都不到,這是什麼原因?諸位要曉得,萬修萬人去這句話沒有說錯,是對的,修學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夠去得了;換句話說,如果是不如理、不如法,所謂盲修瞎練,那不能成功的。從這一點也提醒我們,佛法無論是哪個法門,禪、教、密、律、淨,八萬四千法門,沒有說是不斷煩惱就成就的,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不斷煩惱就成就,給諸位說,這是外道,這是魔來欺騙你的。你不要斷煩惱,你就成佛,你就可以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淨土裡面講帶業往生,最低限度他要伏煩惱。伏煩惱的意思是說煩惱沒有斷,但是有力量把它降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譬如我們瞋恚心這個煩惱沒有斷,但是我有定力能夠在一切逆境裡面,叫自己的瞋恚煩惱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就叫伏煩惱,能夠伏煩惱這才能帶業往生。還有一個意思,古大德講得很清楚,這個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千萬不要誤會了,可以帶業往生,我天天造業沒有關係,這可以帶業往生的,那就壞了,那就錯了。所謂帶業是帶以往的業,沒有學佛以前不曉得,造的這些罪業。學佛之後知道這個法門,從此之後再不造惡業,所以不帶新業,一定要牢牢的記住這個,伏煩惱才能帶業往生,這樣出三界家比小乘人是要方便多了。小乘要離開三界,斷見思煩惱確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在經論當中,大家能夠看得到,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才證得須陀洹果位,就是小乘初果,這在小乘裡面是見道位。見道而後修道,從此以後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成阿羅漢,這是三界家離開了、超出了,到阿羅漢才超出。

  但是證得須陀洹之後,雖然在三界沒有超出,絕不墮三惡道,就可以得到保證不會墮三惡道。見惑裡面頭一個就是身見,我們想想,哪個人身見破掉?如果連身見都破不了,換句話說,八十八品見惑你是一品都沒有斷,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佛法知道得再多,說食數寶,自己一點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學佛修行是要講求真實的功夫,佛門裡面講功夫,不是武術,不是現在外面所說的中國功夫;功夫也不是打坐,一入定定了多少天,能夠入定十天半個月,也不是這個,得要認識清楚,功夫是斷煩惱。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煩惱是病,煩惱斷盡就成佛。見思煩惱斷盡就成小乘阿羅漢,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就成佛。佛經裡頭沒有說你打坐,你坐在那個地方不起定,一坐坐上一百年你就成佛,沒有這個說法。如果說是入定,能夠盤腿面壁坐在那裡一百年不起來就成佛,你們看看山上的大石頭那都成佛了,它幾千年都不動,那不都成佛了嗎?

  所以經裡面給我們講,煩惱斷盡才成佛,煩惱斷盡智慧就現前。所以在了義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法華經》是一乘了義,「煩惱即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悟了的時候叫菩提。然後才曉得我們這個修行,重點應當放在什麼地方。無明,這是大乘菩薩破的,所以大乘菩薩他並不著急要離開三界,三界煩惱他斷不斷?給諸位說要斷。如果不斷,障礙重重,三界煩惱是要斷,可是人家斷煩惱,把功力主要的用在無明上。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一般講「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其實它都有互相連帶的作用,煩惱障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只能說它偏重在哪邊,它彼此有連帶關係的,不是一種單純的作用。因此,菩薩他要破所知障,同時也破煩惱障,不同於阿羅漢,阿羅漢是只破煩惱障,不破所知障。他縱然是證得阿羅漢,他的學問沒什麼,功夫是成就了,實在講他知道東西有限。

  此地講「凡夫不出世俗家」,不是指一般人,指我們剃頭出了家的人,是指這個。我們出了自己父母之家,又來到一個寺院的大家,這個事情麻煩。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千萬不要把道場當作家,那就錯了。如果能夠把家當作道場,這是正確的,這是菩薩法;要是把道場變成家,這就又回轉去了。

  底下這一段,說明最後佛就是未來佛。

  【二乘已破六識。理非有子。凡夫識心全在。子義成就。不曰凡夫而云佛者。佛說一切眾生皆未來諸佛。故最後者。即未來義。】

  「理」是從理上講,他已經破六識,在理上講沒有「子」這個意思。凡夫六識完全在,有子義。不說凡夫而說佛,這個意思很深,佛說一切眾生皆未來諸佛,意思在此地。《華嚴》、《圓覺》說得更乾脆,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在一切經裡頭只有《華嚴經》跟《圓覺經》才有,可見得它裡頭含義很深。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一切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最後」就是未來的意思。

  【妙光菩薩即第七識。內以燈明為師者。內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為六五染淨依也。八子即第六識。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識。此識唯緣俗諦五塵。故曰好遊族姓家。有任運分別。而無計度。故曰廢忘不通利。唯緣現在。不緣過未。故曰棄捨所習誦。】

  諸位看了這一段,你就曉得佛法難懂,難在哪個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是不曉得佛說法的意思,你把經典裡面所講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個事情就麻煩,完全變成心外求法。這就是一般學佛的人所謂死在句下,學到最後學成個佛呆子。我們世間人念死書,佛法裡要是學死法,他不開竅!不但日月燈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釋迦、彌陀又何嘗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麼能叫內學!你們想想,內學兩個字的意思,所說的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自己本人。這個地方給我們指出,「妙光菩薩」就是第七識,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薩,是誰?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薩,而不是自性之外有個日月燈明佛、有個妙光菩薩,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段裡面講得很清楚。大意明白之後,仔細再去讀《法華經.序品》,才能夠體會經中的妙義,所謂妙法。妙光菩薩與日月燈明佛,這個意思就是第七識依第八心王,第八識,悟了之後就是大圓鏡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燈的意思。

  「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第六識,因為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染淨依。第七識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第七識是染污的,你任何一法想清淨也清淨不了,為什麼?裡面是染污的。由此可知,修離染、修淨從哪裡修?從第七意識裡頭去修,我們一般講意根,從意根上去修。諸位曉得六識是主分別,分別的功能最為殊勝,七識是主染淨的。什麼叫染、什麼叫淨?大家要曉得第七識的功能,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有執就是染,無執就是淨。執著裡面一個是人我,一個是法我,我們要緊就是要去人法二執,人我執就是我們講的我執。小乘人只破我執,未破法執;大乘菩薩破法執,亦破我執。諸位要曉得,法執破了,我執一定不存在,為什麼?因為我執是從法執生的,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有善巧方便。破我執,法執存在,法執好像我執的根一樣,上頭鋸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頭當然不存在,這是一定道理。這都是在佛法裡面講的根本法,我們如何把七識這兩種執著去掉,這兩種執著沒有了,第七識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執著就不平等,沒有執著就平等。但是諸位要曉得,平等是真實的,是實相,諸法實相;執著是假的,是一種虛妄的相,不是真實的。我們千萬不要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當作真的,我們的虧就吃在這個地方。佛法常常給我們講,叫我們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間這些大道理都通達明白了,明白之後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人法二執,這就是圓成佛道,就是圓滿的覺道。

  「求名」是指前五識。前五識是接觸外面五種境界,眼接觸的境界是色法,耳對的境界是聲法,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它有了別的作用,它不分別。我們在八識裡面看,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也不少,嚴格的講,它像阿賴耶識一樣,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觸、作意、受、想、思,這是真的;其餘的相應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識、第七識連帶而生起。假如沒有六七,前五識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識,六七識這些煩惱心所,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識相應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帶的,是受六七識的支配,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見得前五識永不造業,造業是六七,七識要是淨,六識就造淨業;七識要是染,六識就造染業。實際上它們兩個等於說指揮,造作的是誰?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後有人操縱,就是六七在那邊操縱它,它自己是身不由己。從它本身上來說它是非善非惡,但是幕後有人操縱,於是我們見它造善、造惡。它是遍緣五塵境界,就有「好遊族姓家」,喜歡,今天去看看這個、明天到那裡,就有這個意思。「有任運分別而無計度」,「計」是有計劃,就是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麼?裡面有善惡、有好壞,有這些,這叫度量。前五識沒有度量,沒有計度分別,只有任運,任運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說善惡業它都談不上,經裡面講「廢忘不通利」,這就是指它只有任運沒有計度。同時它是只緣現前的境界,過去、未來它都不緣,緣過去、未來是第六識,第六識能緣過去又能緣未來,它能夠回憶過去,又能夠打妄想,想著將來怎樣怎樣。前五識沒有這個功能,第六識才有這個功能。因為是這種情形,所以叫它「棄捨所習誦」,就是它只緣現前,不緣過未。

  【汝問何以一多久近圓會無差。】

  這句話很要緊,也是我們最難懂的。因為在我們現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話來說,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時間跟空間,所以在我們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沒辦法合在一起。咱們台灣有台灣的事情,在美國有美國的事情,不能把美國的事情跟台灣的事情合也在一塊,更何況他方世界。這就是時間與空間我們沒有法子融會成一個,這種現象叫十法界。可是經裡面所說的,「一多久近圓會無差」,「圓」是圓融,「會」是會集在一起,這是什麼境界?這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我們得舉比喻來講,實在是不好懂,實在講比喻也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現在的電影很普遍,電影在放映的時候,你們應當曉得這個道理,放映機的鏡頭是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電影的底片,它這一開,底片放出來,馬上就關起來,再放第二張。因為它速度太快,所以你在銀幕裡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裡活動,實際上是相續相。它等不及你考慮,第二張就出現,你還沒有動腦筋去想一想,第三張又出現。所以你看到的是一個連續相,不曉得那是一張一張放片給你看的,你以為動作片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的,是連續的相。我們在放映機,前面一張、現在正放的一張、後頭一張,這就等於過去、現在、未來,不就是這個情形嗎?過去的不是現在,現在的不是未來。你在銀幕上看的,就好像我們十法界,我們看得很習慣,過去、現在、未來不能夠連成一個。可是你到後台把那個底片拿來,底片這一大盤擺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嗎?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個十幾二十部片子,也堆在這裡,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個,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這就是「一多久近圓會無差」,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去細想。我們仔細想想這個道理,確實不難懂。

  但是,十方三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夠像幾十部影片擺在我們面前,這麼自自然然就叫我們覺悟,時空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的病,病在妄想執著,所以不能夠證得這個真實的境界。我們沒有覺察到時間與空間是不相應行法,你們要是讀過《百法》就曉得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在唯識三性裡面講,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你說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還有點真實。這個遍計所執完全是虛妄,我們今天所謂是抽象的,沒有具體的事實,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這麼大個誤會。要怎樣證得?我們講個最簡單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見一真法界。我們現在的心不是一心,我們的心是無量無邊的心,你看一會一個念頭,一會一個念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心,所以你看無量無邊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夠合。你幾時要是能夠修到一心,你就見到一真法界;我們沒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如果我們也是妄想心,也能夠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來個樣子,諸位想想,我們何必要斷煩惱?何必要修一心不亂?不修了,那人人都證一真法界。這個問題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見到一境。所以後面說:

  【剎那性空三世何有。】

  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薩即我身是。求名菩薩即汝身是。即爾我自身觀之。為有如是遠近耶。為無如是遠近耶。】

  後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苟能開悟。如同夢醒。尚無身心世界。豈有生死可得哉。】

  這幾句話非常的要緊。換句話說,問題的癥結就在我們悟與不悟。

  在這一品裡面,大意分量是比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說後面所講的都離不開序品裡面的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