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四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04

  請看「序品」:

  佛法這個經典與世間的書籍有個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們世間人家寫一部書,或者是自己寫一篇序,或者是請別人寫一篇序。序的內容多數是介紹這本書,或者是推崇這部書。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裡面,一般都是分兩個部分,就是證信與發起,證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種成就。發起序是說明這一部經發起的因緣,裡頭意思就相當的完整。本經序文長,所以有一品經就稱之為「序品」。六種成就裡面,一開端就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像這些句子,你們同學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縱然說一部經老師沒有講完,我想這個序大概每個老師都講過,我們就不要講。實際上這四個字裡面意思非常深,「如是我聞」四個字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包括在裡面,意思說不盡,其味無窮。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給諸位介紹的是幾個重點,第一個,這裡說明佛是說的我們真心。在跡相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主成就,這是單單從跡相上來說的。從理上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佛是個覺心,釋迦是仁慈,就是我們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牟尼翻為寂默,就是清淨平等。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自己慈悲、清淨、平等覺心,這是自性釋迦。你們聽到有自性彌陀、自性釋迦,這樣佛與我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說個釋迦牟尼佛原來就是自己本人,說個阿彌陀佛還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也是一不是二。這個經是在王舍城講的,是在靈鷲山講的,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這是講地,地是講外面四大,外面四大還是自己,城,身就是一個城,四大色身,靈山就是色心。此地完全是從表法上來講,身心世界原本是一體。就像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十方諸佛、十方世界與自己是一不是二。這個講法與本經的教義完全吻合,為什麼?本經所講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決定不是祖師在此地胡造謠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一段問答,來說明這個意思。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這幾句話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兩節,這是迷而分的。悟了的時候就不分,悟了曉得一切萬物原來是自己的一身,這個身說起來你們都曉得,名相曉得,事實不曉得。就好像跟你說某某人曉得,那個人在你面前不認得,就是這麼個情形。跟你講張三,張三我知道,名字我常常聽到,張三就在面前還請教他:你貴姓!你說這個事情不就是笑話嗎?什麼叫做法身?法就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的身。你們想想,法身有沒有生滅?法身不生不滅,法身不來不去,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家的一個法身。悟了要證得,證得之後,自己的清淨心現前,慈悲心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因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迷了,只愛護自身,要保全自身,毀滅他身也不計較,這是迷惑顛倒,不曉得自他是一,不認識法身。《楞嚴經》、《法華經》所說的這些話,就說這個道理,這就是一真法界,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這個底下還有疑問,疑問我們不說,你們自己去看。答覆裡面說,所引的經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為什麼?經文底下這一念就曉得了。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這就是說明我們為什麼把法身迷失了。《楞嚴經》說得很清楚,一念不覺,無明煩惱起來,於是愈迷愈深,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把這個假身當作真身,錯在這個地方。哪裡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不但心不生不滅,身也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裡面虛妄執著生死,所謂是可憐憫者。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離色身。非內非外。非不內外。非空非有。不壞空有。】

  《楞嚴經》講過七處徵心,這幾句話全說的七處徵心。我們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也沒有離開這個色身。到十番顯見就具體給我們指出來,常住真心是什麼?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內、不在外,非即身、非離身。這樣講恐怕大家還不懂,我們現在拿比喻來說,我們就將說話的音聲比作常住真心,這個音聲從這個東西傳出去,傳到每位座位上的錄音機裡面。你們想想,這個聲音是在你的機器之內還是在機器之外?你說在外,明明你在這裡聽到,你說在內,別的地方他也聽到,到底是在內還是在外?你們去想想看。叫你去找內、外、中間都找不到,你在這裡能開悟,內外中間全都有,心包太虛。所以不能指定它在哪裡,指不出來,原來處處皆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是什麼?不要執著,只要你離開妄想執著,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說的,我們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離開妄想執著,一切原來就是。

  【言思道斷。心行處滅。】

  這兩句話就是解釋「離一切相」,怎麼離法?沒有言語、沒有思惟,言說道斷了;心裡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別執著,思惟道斷了。心行,心是八識;行,與八識相應的行,五十一個心所,不相應的行二十四個心所,就是心心所法滅。禪家講的離心意識參,參禪要離心意識;研教、念佛還是要用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佛法,不離心意識就是世間法;離心意識就是覺,不離心意識就是迷。說穿了好簡單,有什麼麻煩?離心意識一切都是,心行處滅就是這個講法。學過唯識的一說就明白,參禪的人一講也明白了。離開這些東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眾生法、佛法、心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一切法。你要不離心意識,不離心心所,你就見不到一切法。不要看到佛法經典浩如煙海把你嚇倒了,其實簡單得不得了!那是釋迦牟尼佛跟你開玩笑的,搞一大堆故意嚇嚇你,你要是知道綱領,原來這麼簡單。所以跟大家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難,它的方法妙在哪裡?好像這是圓輪,一切經是圓周,每一部經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當的通達圓心,所以說一經通了一切都通達。千萬不要打轉,打轉你轉到阿僧祇劫個阿僧祇劫都達不到圓心。不會學的就在打轉,這個經也好,那個經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這個邊緣上打轉,在輪迴,苦不堪言;會的人不打轉,直截了當入中心。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學一門就行了,一門深入,一切貫通。你到講堂來,只能走一個門進來,這個講堂有兩個門,你沒有辦法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在外面說,我兩個門都進去,你看看你有沒有辦法進來?八萬四千門那就更沒辦法進來,只能走一個門。佛講八萬四千門就是叫我們不打轉,不要兜圈子,你在哪個地方哪個門近就進來,不要繞圈子,這個方便,這個叫大慈大悲,處處都是門,門門都能入。你不曉得入,單單看到這個門,每個門都想入,怎麼能入得進來?佛法妙就妙在這個地方,妙極了。所以說只要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

  【列名中。首標聲聞者。以是斯經之當機故。】

  比丘,羅漢,這些名詞平常都說得很多,自己看看就懂。這個地方要介紹諸位的,就是這些上首大眾,我們在每部經裡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眾。《楞嚴經》有六位,《彌陀經》裡面有聲聞眾十六位、菩薩眾四位。每部經裡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樣,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這是什麼緣故?實際上佛講經哪一會這些人都參加,為什麼這一會裡頭列他而不列他?那一會裡面列他又漏掉他?諸位要曉得,這個列名是表法的,代表這個法門,不是隨便列的。列名著重在表法,與他本人可能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是表法的。佛當年這些弟子們,哪個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雖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個人標榜一樣,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我代表神通第一。實際上目犍連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連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樣,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說兩樣就不能具有代表性。這些弟子當中每個人都代表一樣,這樣將來在結集經典表法就容易。譬如這個經裡面有舍利弗,就代表這個經裡有高度的智慧;這個經裡有目犍連,就代表這個經典裡有神通。你一看到這幾個上首的名字,就曉得這個經是講些什麼東西,為什麼?哪幾個第一,這個經就講這些東西。所以這些上首德號代表這個經典,你要曉得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人,不看經文,大意都明白了。

  所以古人講,序分、正宗、流通這個三分,如人食蜜,中邊皆甜,同一個法味。也如同我們現在開會一樣,政府開會,或者國際開會,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參加開會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如果這些開會的人都是各國財政專家,都是搞經濟的,我們曉得這個國際會議一定是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如果這個會議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參加,我們就曉得,這一定是討論文教的。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曉得會議的性質,他們討論哪些事情不問可知。佛法經典開頭列的上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曉得這是什麼回事情。

  本經比丘眾後面列八萬菩薩眾,這都是概略的說,所以這個會裡面有比丘、有菩薩。在上首列名裡面,以文殊菩薩來開端,菩薩眾裡面跟聲聞眾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本經聲聞眾裡面一共列名二十一個人,從憍陳如尊者到羅睺羅,這個意義很深。為什麼?因為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當中,佛轉四諦法輪,他第一個成阿羅漢。最後一位是羅睺羅尊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他擺在最後,你們看看這個意思,先人後己,大公無私。不能說把佛的兒子羅睺羅排在第一,把別人排在第二,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後己,第一個擺最先得度的,大公無私,這個完全從世間法來說。小乘代表俗諦,大乘代表真諦、代表菩薩。從小乘這段表法裡面,我們來看是表三根普被,雖然是一乘法,什麼叫一乘?即三即一,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三乘對立的。假如沒有這些小乘人在的時候,我們一乘裡頭沒有三乘,這個一三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有憍陳如尊者等都在座,原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表這些意思。

  菩薩眾列名十八位,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觀音:

  【次列八萬菩薩。文殊觀音為其首者。心王在纏。有八萬塵勞之行。出世為八萬妙法之門。門雖八萬。以智悲為其統。故首文殊而次觀音。】

  迷了叫八萬四千塵勞,悟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原來塵勞跟法門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悟了原來是八萬四千法門,法門跟煩惱是一不是二。所以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菩提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覺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煩惱。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換名字,沒有換事,迷了叫它做煩惱,悟的時候叫它做菩提,就是這麼回事情。迷悟是轉名,沒有轉境界,境界永遠是一真,境界永遠是清淨寂滅相,可是我們迷的時候不能夠證得,悟的時候才證得。八萬四千法門,這是講悟了以後,把它歸納起來兩大綱領,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觀音表悲,所以用這兩位菩薩做上首的代表。菩薩眾裡面的上首,一個是文殊,一個是觀音。雖然是這兩大綱領,你們諸位要記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觀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後行。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瞭之後你就會行,觀音是講行。觀音的行法的確適合於我們,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也是耳根最利。

  這次我們把《觀音三經》合刊,過去還沒有流通過的,我們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註解,贈送給諸位,希望諸位好好的學習。《華嚴經》裡面「觀自在」這一章,是行解統統都有,觀音菩薩的行解,自行化他統統具足。《楞嚴經》裡面觀音菩薩這一章,就是「耳根圓通章」,是講專門著重在自修,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成的,是自行。「普門品」著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觀音菩薩自修就是《楞嚴經》那一章,觀音菩薩度化眾生是「普門品」這一章,行與解都著重的是《華嚴經》裡面這一章。這三經統統都有,你們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們照這個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我們是初學的菩薩,統統是觀音菩薩,照這個法門去修學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這是希望大家特別要著重在智慧的開發,文殊是代表智慧,智慧的開發。

  在佛門裡頭,可以說是樣樣都具有很深教學的意思在裡頭,它不是亂來的。佛法自古以來建築甚至裡面布置陳設都是表法的。現在大家不曉得這個道理,雖有法不妙了。譬如我們供的佛像,一佛二菩薩,這是妙法!佛是代表法身理體,是代表一真法界,代表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講的「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佛是代表這個。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體上沒有。跟法輪一樣,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無;菩薩代表圓周,他有作用。

  兩菩薩就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兩個菩薩一定是一個菩薩代表大智,一個菩薩代表大悲。你看我們供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代表的是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悲。我們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理體,觀音代表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一定是這樣的表法,不會錯亂的。大雄寶殿的建築,外面看一定是兩層,裡面是一層,裡面一層表法是一真法界,外面看起來兩層是真俗二諦,它必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教你一看心裡頭就開悟,不要說一句話就開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燒的香,香代表戒定真香,還用得著勸你要持戒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聞到那個味道,就曉得我們要持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燈代表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養花,花代表六度萬行,修因;供果代表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絕不是我送幾枝花給佛,佛歡喜就保佑我,我供一點水果,佛吃了他就會加持我,大錯特錯,它是表法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佛教裡面一點迷信的色彩都沒有。確實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怕我們不能夠覺悟,所以用這種種設施,教我們眼見、耳聞、鼻嗅,六根接觸境界提起我們的警覺,叫我們覺悟的,在六塵境界裡頭一點也不迷,這叫佛法。這是兩大菩薩代表總綱領,文殊在首而次觀音,第二位是觀音。

  【智悲既具。則有大勢。故繼之以得大勢。】

  悲智既然具足,必定有大勢力,那麼就大勢至菩薩,得大勢就是大勢至菩薩。有智慧、有慈悲,這個才在一切大眾當中具有大威勢,人家選舉一定選他來做領袖,因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務。

  【有大勢力。則能於逆順境中直進無退。故繼之以常精進。】

  有了大勢之後,在逆境、順境裡頭都能夠得自在,直進無退,這就常精進。我們現在為什麼懈怠懶散?沒有智、沒有悲,所以你會懈怠、會懶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進,佛法如此,實在講世間法也如此。孔子教學,你們翻開《大學》來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明德是智,親民是慈悲、大悲,止於至善就是佛。我們以表法來說,明德就是文殊菩薩,親民就是觀音菩薩,止於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講精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哪有兩樣?你把佛法通達,講四書就是講《法華經》,就是講《華嚴經》,沒有兩樣;不通的人才兩樣,通達的人是一樣。不但講四書是講《法華》、講《華嚴》,你把基督教《新舊約》拿來我講,我也是講的《法華》,也是講的《華嚴》,也沒有兩樣。所以萬法是一不是二,你在境界裡分彼此,這就錯了。

  【精進則行持無間。故繼之以不休息。】

  常精進就不休息,這是講精進至極。不休息會不會疲倦?你們去念念「普賢行願品」最後一章,「重示普因」這一章,無有疲厭。為什麼沒有疲厭?因為他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有疲厭,心清淨哪有疲厭!換句話說,二心就有疲厭,一心沒有,一心裡頭哪有疲倦!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裡頭也沒有疲倦,二心裡頭才有疲倦。到這個境界就不休息,沒有休息。像《楞嚴》裡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就是不休息,感應道交。底下這個表法的義趣愈來愈明顯。

  【恆行不息。則能出生法寶。隨用不竭。故繼之以寶掌。】

  這就好像寶掌一樣,我們今天講雙手萬能,寶掌菩薩就是代表雙手萬能。雙手萬能,底下接著就是藥王菩薩。

  【法寶既具。則能應病與藥。治無不效。故繼之以藥王。】

  雙手能生一切寶,這些寶能治一切眾生病,治眾生的心病,治眾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為主,身病次之,為什麼?心病沒有了,身病自然就沒有了。如果身體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著我這裡有病、那裡有病,沒病也想出病來,萬法唯心,諸位要記住。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人,現在在香港,也是一個有名的大法師。他以前在軍中服兵役的時候,就很想退下來,可是年歲輕退不下來,怎麼辦?裝心臟病。他沒有病,他裝,裝了三年真的得心臟病,現在那個病就沒辦法搞好,一年到頭都要吃心臟藥,他給我講他的病是裝出來的,本來沒有。他這個道理還沒搞清楚,既然那個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現在想我身體沒有病,你想三年,心臟病不醫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沒有信心了。佛法裡面講「境隨心轉」,我們的身是境,隨心轉。算命看相的說相隨心轉,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會變的;心險詐,相貌也慢慢變得有那險詐的相。從相就能看到人心,表與裡隱藏不住的,說隱藏騙人,能騙愚人,不能騙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麼也隱藏不住。

  「序品」這一段相當的長,重要的部分我會跟大家來研究。十八位菩薩表法的,這個不要講,底下自己細細的看看,一個一個統統是連帶關係,你看看他表法多麼的周圓。學了之後,將來我們讀一切經典,看到菩薩的德號,你就會想起它就是這個意思,一看經的意思就能貫通。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