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二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02

  接著我們再說「心法」。佛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雖然是千差萬別,能造的只是一心。從心上來說,我們有的時候說性,有的時候說相。說性是心之體性,說相是心之相狀,因此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說是性相一如。覺悟我們稱為聖,不覺稱為凡,凡聖也是一不是二。大經裡面還有比喻,說明一切萬象的來源,佛說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它會畫畫,它能夠畫出種種五陰。譬如這個畫家他一生有許多的作品,所有的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影像。這個比喻,把畫家比喻我們的真心,而把十法界依正莊嚴比作圖畫,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個心變現的影像。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真,因為性體它沒有任何跡象可尋,沒有跡象,所以我們叫它做空,於是叫它做真空。真空之體能變無量無邊的相狀,變出來這些相,這個相是有,我們看是有,有不是真有,而是真心變現。所以這有我們叫它做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你對於佛法與眾生法了解之後,明白以後,我們修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心法上。因為這個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心法是理體、是根本,一切要從心地法門裡面去修學。善於修學的人,就是說他不用妄心,真心是平等的,剛才講一就平等。

  我們撇開其他的法門不談,在今日之下,修學最方便,有把握能夠成就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念佛法門的目的是在證得一心不亂,可見得念佛法門的功夫在這三法裡面它是用在心法上。功夫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所謂是理一心不亂,那是真正達到一心。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也可以說相當不錯,在淨土法門裡面講這是生方便有餘土。下品的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伏惑而未斷惑,這是下品的境界。諸位如果要是問到修學,我們應該怎麼樣修?怎樣修才能成就?我想這是每位學佛同學們都非常關心的事情,雖關心,有沒有用?只是關心,不深入的去修學沒用處。頭一樁對甚深之理你要覺悟、要通達,理要是不通你的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天天在那裡講,不帶著大家去打個佛七、打個禪七?你到經裡面去找找看,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領著大眾去打個佛七,你找找看,看有沒有?好像釋迦牟尼佛不重視修行,只重視在講經。諸位要曉得,理難懂,理路懂了修行不難!《法華經》裡面龍女八歲成佛,可見得這不是難事情,八歲的女孩她就能做到。

  行不難,解難;認識路難,走路不難。你不認識路,你走到哪裡去?你走一輩子也走不到。認識路,曉得哪個路遠、哪個路近,喜歡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而且可以預期能夠到達,我走這條路多少時間到達,我走那條路多少時間到達。譬如台北到台中,我們坐火車大概多少時間到達,我們搭飛機大概多少時間到達,我們清清楚楚,不迷惑。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非是叫大家明理,認識路,怎麼個修學方法你自然就會了,用不著問別人。佛說法正如同教一個旅行的人,把每一條道路都給你說清楚,每一條道路的路上情形也都給你講清楚,你愛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八萬四千法門殊途同歸,這個就是大慈大悲。但是諸位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的一個心法。講到這個地方,這個心是真心,你要想真正成就、要想證得,第一個你要把妄心捨掉。所以先要認識哪是真、哪是妄,如果真妄搞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將迷作悟,你還能成就嗎?我告訴諸位,名聞利養是真的還是假的?五欲六塵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們也學了幾天佛法,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你放得下還是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就迷而不悟,你還是學的是迷,你沒有學的悟。

  你出家了,現在有一個居士蓋個道場送給你,你歡歡喜喜接受,到法院去做了一個手續,你也搞了一個所有權狀,這個送給你。你們想想,這是如法還是不如法?這個所有權狀送給你,就是叫你還俗,你又在家。本來你沒有家,現在蓋個家,所有權狀、土地房子都給你,你也辦好手續,你就又回家去了。出了家,被人家又拉到家裡去,完了!你的頭腦要冷靜、要清楚,哪些事是真的、哪些是妄、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你就能夠辨得清清楚楚。出家人三衣一缽,絕不貪愛世間的財物,學什麼?修清淨心。有一絲毫的貪愛,就又回去了,所以這個事情就這麼難。為什麼放不下?是因為你不明理,你不相信一,你不信!不要以為你們出了家你們信佛,我看不信。信佛就能成佛,信佛就能夠依教奉行。

  你們在學院裡念書,如果有爭名次的心就錯了,我要考第一,我要考在你前面,你就是迷惑顛倒,迷心,為什麼?還有爭。學佛迷悟是在起心動念,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這個妄念起來你不覺,隨著妄念流轉,這還得了嗎?所以修行就是修心。要觀察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本來是不動,不來不去,是清淨寂滅相。這個境界比無生法忍還高一級,無生法忍是看一切萬象不生不滅,到清淨寂滅與佛就相似,可以說就一樣,證得無生法忍這可以說接近,非常接近。生死,諸位想想看,還有沒有?當然沒有,哪來的生死!生死是妄想裡面的,妄想不斷,有生死輪迴,妄想斷了沒有生死輪迴。諸位要是真正想學佛,想在佛法裡面修學,在這一生證得殊勝的功德利益,要認真。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假,只有這樁事情不能作假,世間什麼事情我們也可以有的時候說僥倖,這樁事情不能僥倖,要老老實實的去修學。

  本經裡面講到心法,說得非常之妙。這三法都妙,眾生法、佛法、心法都妙。悟了就叫做大圓鏡智,普照十方,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是一而三、三而一。古德說,既然講是三,非三非一,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要曉得這個事實。心裡面決定不可以有個三、有個一,那就壞了,便利言說起見,可以說三,可以說一。實際上有沒有?實際上沒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在本經裡面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這兩句話就是通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佛又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我,你要是看作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那個法妙難思,那就錯了!我是什麼?自己的我。這個我是萬法歸一的我,不是你我他的我,決定不能誤會,就是自己的真心體、相、作用妙難思。這三種法我就介紹到此地。

  再講上面這個字「妙」,為什麼稱作妙法?古德就本經本跡二門來說妙,這部經有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是跡門,後面十四品是本門。我們這次這三十個小時打算把跡門十四品,從「序品」到「安樂行品」介紹給諸位,下個學期,我們有時間再繼續講後面本門的十四品,我們再研究。先說跡門十種妙,第一個是「境界妙」,境界是無量無邊,經裡面有說十如是的境界,十二因緣的境界,四諦的境界,二諦、三諦、一諦、五諦,這都是諸佛菩薩、三乘人的境界。你們要細細的去研究經,或者是研究經的註解,《法華經》自古到今有一百多種註解,這裡面最具權威的,是天台的智者大師《法華經文句》,湛然大師給《法華經文句》做了個註解,叫做《法華文句記》,一共有二十卷。從前學天台的,這個三大部是要背誦的。《法華玄義釋籤》,線裝書二十本,《法華文句記》二十本,《摩訶止觀》二十本,這六十本書是要背誦的。如果你不能夠背誦三大部,沒有資格進天台講經講堂的大門。

  為什麼從前人家會成就,我們現在不成就?你一想就可以想到,人家真用功。我們現在談什麼?哪點能比得上人家,比人家強的地方就是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那比人強得太多了。沒有事情的時候充殼子、雜心閒話,張家長、李家短,嫉妒、瞋恚、鬥爭超過古人,其他的比不上。學佛要是不能夠背誦大經大論,很難有成功的指望。你們看看《高僧傳》,看看禪宗這些語錄,甚至教下各宗的語錄,你們看看古來這些學人,哪個不是對於大經大論都熟透!人家才能開悟。我們最近在台北市講《六祖壇經》,六祖弟子當中有很多大徹大悟的。現在我看你們課表裡頭有《永嘉禪宗集》,永嘉的基礎就是天台,他是有天台止觀的基礎,對於天台的教義是下過一番功夫,大徹大悟之後六祖給他印證。六祖會下法達禪師就是從《法華》入門,人家誦《法華》三千部。什麼叫誦?誦是背誦,我這個經念了會背,念了會背之後每天背誦一遍,就是一部經,已經背誦了三千遍。三千遍多少時候?一天一部差不多是十年,六祖會下是大徹大悟。

  我們想想,我們用什麼功?再像這樣下去的話,諸位要曉得,光陰是最寶貴的,光陰可惜!諸位在學院裡面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好機會,可是學東西要有正助雙修。像台中李老師在過去辦研究班,他們有八個學生,課程也有十幾種,他們四年畢業。可是八個學生裡面,你們去打聽,去問問他們,他們還是有正助雙修。有兩個喜歡般若的,深入般若,其他的經都聽,每個老師上課都很用心聽,把所有力量專用在般若上。有兩個對唯識有興趣的,他就把所有力量用在唯識上,唯識是他主修的,其他是副課,有一個主修的。你們在學院裡面有這麼多課程,哪個課程你最喜歡,這個課程你自己心裡選定了,一切力量統統要用在這個地方。正助雙修,有賓有主才能成就。我今天給老法師談到,我過去在台中十年,我聽李老師講經三十部,我在裡面選五部,十年當中主修的就是學五部經。所以比起你們我差得很遠,你們在三、四年中就學了一大堆,我十年才學五樣。而且五樣在你們看起來很簡單,頭一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看那薄薄的本子只有二、三張。第二部是《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金剛經》,第五部《楞嚴經》,十年的時間,我就有這個底子。

  像這些你們佛學院大概只有一年、二年就教完,你們雖然是學完,囫圇吞棗,那個經什麼味道不曉得。跟吃棗一樣,沒有經過牙齒嚼,一下就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你們幹的、學的是這個。有沒有聽說過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學了這麼一點點,我離開就行,就可以進修,一切經論展開我面前沒有困難。理通達,修行的路子也明白,行解能夠相應,自己才能得受用。如果是賓主都沒有,十年當中我三十樣都下功夫,那好了,樣樣都通是樣樣都鬆,沒有一樣能拿得出去。所以你們在佛學院,這個三、四年當中,能夠有一種東西成就,是很理想的,兩種還可以。三種以上我就有點懷疑,就是你們能不能成就,我有點懷疑,因為在四年當中學三種東西,在我感覺當中不容易。而且學東西,給諸位說,由淺而深,由小部到大部,譬如《法華經》,這東西不能學,為什麼?學不會。如果你要有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你可以學《法華經》;你沒有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像《法華》、《楞嚴》都沒有用處。這次到此地跟諸位講《法華經》,是跟你們結緣,是叫你們曉得佛法裡有這部經典,這個經典的大意是什麼,學習不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可以介紹給你。講到真正的境界,就是我們常講的實相,特別是《般若經》裡面講「諸法實相」,那是唯佛與佛方能證得,這是境界妙。九法界有情眾生所見到的相,《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那個境界就妙。

  第二種是「智慧妙」。但是諸位要曉得,智慧不是聰明,聰明不妙,智慧妙。智慧是什麼?《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智慧。智慧是要離心意識,就是真如本性的照用,觀照般若照用,這是智慧。所以你看《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智慧妙!學佛的人就是要開這個智慧,如果我們智慧要是開了,我們也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的智慧沒現前。這個智慧是本有的,六根的根性它的作用就是觀照,我們現在麻煩在哪個地方?真心起作用的時候,五俱起意識連帶起了作用,而且五俱起意識喧賓奪主,我們只曉得有意識,不曉得有智慧觀照。識是迷,智是照、是覺,所以我們是離本覺而起了不覺,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境界當中。

  要怎麼訓練法?這是現前跟以往不相同,以往非常重視智慧的訓練,就是說根本智的訓練,這是大家要記住的,有根本才會有後得。那個根本智就好像樹根一樣,有根它才會發芽,才會長成大樹,才會開花結果,根本智,才會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沒有根本你們想想看,那個枝葉花果從哪裡長得起來?我們現在學佛所犯的大病,就是疏忽不求根本智,光想好看。結果搞的是什麼?搞的都是花瓶裡面的花,從外頭折下來插在那裡,過幾天死掉了,為什麼?沒有根、沒有本,怎麼樣裝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搞這個東西。根本智的修學,是從戒定慧當中得來的。從前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幹什麼?學根本智。五年,講堂沒有資格聽經,念佛堂、禪堂沒有資格進去,這個五年學什麼東西?學生活教育。諸位要曉得,那個地方學戒學什麼?實際上就是學《沙彌律儀》,十戒與二十四門威儀,學做人、學規矩,學生活教育。除這個之外就是背誦經典,諸位曉得,背誦經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妙極了,這就是修的根本智。

  你背誦的時候,你心裡不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裡沒有惡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念經不起惡念,諸惡莫作做到了。經是聖人的言教,善中至善,你在那裡讀誦,豈不叫眾善奉行嗎?所以背誦經典就是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背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不專心就不能背,背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每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修慧。所以大家要曉得,背誦經典不叫你研究,這什麼意思、那怎麼講法,不需要,沒有意思、沒有講法,就是這樣念下去,這是什麼?戒定慧三學等運,修的根本智。這麼重要的一樁修學的大事,我們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麼話?這個人怎麼能開得了智慧?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一聞千悟,這是後得智。所以我特別勸勉你們同學,哪個經典喜歡要背誦,成誦之後二六時中心裡面都在轉境,熟透了,心清淨了,一切世緣能夠放下、能夠離開,心達到真正清淨,大徹大悟,後得智現前,妙!從前出家人都是經過這個訓練,基本的訓練五年的時間,五年是一般的,如果五年還不夠,有的時候延到十年。總而言之,根本智這個基礎沒有奠好,談不上研教,談不上修行。

  現在我們怎麼樣?這東西不要了,一下開頭就研教、就來修行,就是說食數寶,盲修瞎練,就幹這套,還幹得滿起勁,幹到都不想想一無所得。確確實實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糊裡糊塗過一生,在搞這個,你說可惜不可惜?所以我們講東西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但是現前再把你拉回去,叫你五年學戒求根本智,這做不到,環境不許可的事情。在今天要怎麼辦法?亡羊補牢,補習,同時並進,一方面隨著大眾來學習,一方面背誦經典,求根本智,同時進行,這樣才行,這個修學法省不得的,不要說我不幹可以,沒這個道理。你要是不從這個基礎上奠定基礎,你將來在世界上做個出名的佛學家、佛教學者可以做得到,為什麼?那是世間法。你想開悟、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念得一心不亂、了生死出三界,你做不到。這是我給諸位說的老實話,如果你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成佛作祖,那還是個老辦法,新法子不行,還是老辦法,這個老辦法行了幾千年,成就了多少人,還是老辦法可靠。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