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七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7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向下這是第二個段落,「請答」,彌勒菩薩請求文殊菩薩回答他的話。前面這幾首偈是說出他疑問的幾樁事情,實在說就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大家來問的,前面說過,彌勒菩薩他還有什麼疑惑的?而是我們眾生不了解佛光明當中所現種種稀奇、殊勝的這些事理。底下這就列舉事項:

  【諸佛神力。】

  就是神通之力。

  【智慧希有。放一淨光。】

  清淨的光明。

  【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這首頌是說明從佛的清淨光中我們能夠見到他方諸佛的神力。這個句法,古德以為這個句法有點顛倒,不順我們中國人的文法,所以看起來這個意思不明顯。如果把句子顛倒一下,意思就更明顯了。怎麼個顛倒法?還是這一樣句子,『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是彌勒菩薩的自稱,以及與會的大眾,見到他方諸佛的國土,以及諸佛的種種神力,智慧稀有,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前面曾經講萬八千,這是由就眾生現量境界上來講,不出一十八界,所以這萬八千就是代表十法界的意思。這個地方是講到諸佛神力,所以說是無量。意思非常的明顯,說明我們藉佛的光明,所見十方法界,以及諸菩薩種種修行、依正莊嚴、神力、智慧,都是過去所沒有見到過的。沒有見到過的當然就懷疑。底下一句這就是請求:

  【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前面統統是問義,這兩句話就是請他答覆。『佛子』,是稱『文殊』菩薩,這兩個字有廣義的意思、有狹義的意思。廣義的意思,凡是學佛的眾生都叫做「佛子」,就是佛弟子。講到學佛,我們必須要把定義搞清楚,決定不能把佛學看作學佛,那就錯了,佛學不是佛弟子,學佛才是佛弟子。所謂佛學,是把佛教看作世間一般學術來研究它,這個我們叫它做佛學,不是佛子。為什麼?心外求法。學佛的人那就不一樣,學佛的人是依佛所說的這些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叫學佛,這樣的人都稱之為佛子。譬如我們淨土宗,淨土宗的一切經論,所詮釋的理論與修行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叫我們證得一心不亂。如果我們依這些理論與方法求證,真正證得一心不亂,這是佛子。如果對淨土宗研究它的歷史,研究它的承傳,研究它的學說,自己並沒有照這樣做,這個不算佛子。佛法裡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它是行解相應,行解並重的,這是佛子。有解沒有行不叫佛子,有行沒有解也不叫佛子。那個有行沒有解的,俗話常說叫盲修瞎練,那不是佛子,那迷惑顛倒,盲修瞎練。這是廣義的講法。

  狹義的講法,這是稱等覺菩薩的,就快要成佛。就好比國王他的兒子很多,只有選一個繼承王位的,我們叫他做太子,其餘的這是庶子。也有長子的意思。在現在的法律兒女都平等,在以前不是的,以前這個家裡長子的權大,為什麼?他要繼承家業的,底下的這些弟弟妹妹都要聽他的,他的權勢等於父母差不多的。在此地就狹義的稱法,就是有長子的意思,也就是佛第一大弟子,有這個意思。此地這是狹義的稱法,也是特別尊重他,文殊師利菩薩。

  『願』是願望,就是希望,你來替我們決斷大家的疑惑。彌勒菩薩雖然提出這個請求,這裡面還有很多意思,文殊師利並沒有立刻就答覆,在科判裡面有解釋,「伏難」。天台大師說,文殊菩薩雖然是等覺,在菩薩眾裡面他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可是彌勒菩薩我們也不能小看他,為什麼?他也是等覺菩薩,而且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這個地位是同等。既然地位是同等,換句話說,他們兩位應該差不多。這是第一個伏難,就是說你提出這些疑問,你自己解答就好,何必要我?這個意思是彼此謙虛一下,客氣一番而已,所以不立即答。這種他的意思很深,留給我們後人做模範、做典型,彼此之間一定要學到禮敬、謙讓,這是有這個意思在。底下這首偈就說: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

  『仁』就是稱文殊菩薩,『我』是彌勒菩薩自稱,與會這些大眾他們都看著我們兩個人。

  【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為什麼緣故放這樣的光明?這裡面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大眾既然是都迷惑,這種迷惑就是說,佛所放的光明我哪裡曉得?佛現在入定,等他出定請教他老人家就好了,何必要我來答?有這個意思。底下一首,彌勒針對這個問題說下一首頌。

  【佛子時答。】

  『時答』是及時而答,不要把這個時節因緣錯過了;換句話說,現在正是你答覆的時候。

  【決疑令喜。】

  你能夠破除大眾的疑惑,大家都歡喜,人人法喜充滿。

  【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這兩句問的是如來世尊,他究竟對我們一切眾生有怎樣豐饒的利益來放這個光明?放光也有表演的意思,佛放光明必然是對眾生有大利益。下面這就相當之客氣,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地位相當、智慧相等,不妨我們共同來解釋,何必一定要推到我身上?有這個意思在。我們看下面一首: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坐道場』,就是世尊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是指這回事情,就是說佛示現成佛的時候。成佛的時候他所證得的妙法,證得的妙法一直到現在都沒說。我們要以《法華經》,這一般情形來講,《法華》是佛最後八年所說的。佛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佛說法第四十二年才開始講《法華經》的。他自從證得妙法之後藏在心裡面藏了四十二年,到這個時候才來說;換句話說,所證得的並不立即就說出來。立刻說出來行不行?說了沒用處,眾生不懂,不能夠接受。於是在前面四十二年培養大家的程度,好比辦學校一樣,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最後到研究所,到了研究所才把他自己所證得的妙法和盤托出,這些學生程度夠,有能力接受。這種示現也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所以我們學習要想有成就,諸位要記住,無論世法跟出世間法,一定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愈是高深的學理愈要有耐心,不是很容易就能夠得到的。

  佛當年是這麼樣示現,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再看看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諸善知識,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拿我們近代來說,大家所最景仰的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我們看看他的傳記,他老人家在普陀山藏經樓就住了三十年,這個時候沒有人認識他,他也不求名聞利養,法緣沒有成熟,他也不弘法利生。那個藏經樓就是我們現在的圖書館,在從前寺院叫藏經樓,我們現在的新名詞叫圖書館,他就是做圖書館的管理員,一做做了三十年。除了是管理這些圖書典籍之外,自己就看經。所以我們看他的《文鈔》,旁徵博引,世出世間法無不通達,三十年的功夫。到七十歲的時候才被人發現,是有幾個很有學問、有地位學術界的名人,到普陀山去遊覽,看到藏經樓,文人一看到藏經樓一定去看看,看看這裡面藏的有多少經典,去參觀。這一接觸,與管理人談了幾句話,覺得這個和尚很特別、很特殊,言談見解與眾不同,於是對他生起恭敬心,常常有問題向他請教。

  當然他們不能長住在那裡,玩個一、二天就走了,以後就有書信往來,提出問題,老法師就答覆他,答覆都很詳細。這些人就把老法師答覆的信件就在報紙、雜誌上公開,於是乎人家都曉得普陀山有一位印光法師,他老人家是這麼樣出名的。這是我們公認淨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師。他是八十歲圓寂的,你看七十歲才被人家認識,八十歲圓寂,弘法利生不過十年,這十年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上。我們今天講講民國初年這幾位大師,像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諦閑法師,這都是第一流的,跟印光法師比一比還要遜色一點,印光法師的光芒大!原因就是他老人家能夠守三十年,如如不動,成就了學問道業,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佛為了要把證得的這個妙法說出來,他要等四十二年。現在的人就是沒有耐心,學出一點點,恨不得趕快把它抖出去,這怎麼能成就?這是教給我們要有耐心,要曉得等待機緣。下面彌勒再請: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這個意思是說,如來今天放這樣的光明,示現種種神通、智慧之相,是過去所沒有見到過的事情,前面說了,「得未曾有」。不但是藉佛的光明,我們看到十方諸佛妙莊嚴的國土,而且又見佛聞法,這個因緣不是小因緣,這是大因緣。彌勒菩薩在此地示現非常謙虛,認為判決這樁大事應該是以大智文殊菩薩來給我們做判決。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這兩位菩薩彼此之間這樣的謙虛、這樣的推讓,讓一次、讓二次、讓三次,我們都從這文義裡頭能看得出來。末後一首偈這是總結前面。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這個意思就是講,『仁者』不必再謙讓,現在這個會裡面大眾都已經聚精會神的在這裡等待著,請你來為我們解釋、說明,如來所為的是什麼樣的因緣,果真說有什麼樣的妙法,還是給我們授記,現在這個時節因緣成熟,不必要再謙虛,給我們說明。

  我們從彌勒菩薩的偈頌當中,他對於六凡、佛果說得很簡略,而對於菩薩行說得很詳細,這是什麼原因?這些意思我們先應當要有所了解,然後這一問一答的義趣才能夠領略得到。首先我們要曉得,法華這一會,這是講大會,這是釋迦牟尼佛最後一次大會。而這一會的目的,換句話說,法華一會等於是辦研究所。在以前講阿含,阿含會等於說是辦小學,方等會等於是辦中學,般若會等於是辦大學,今天最後這一會,一共是八年,是辦研究所。他辦研究所的目的,實在是要成就二乘,這二乘就是聲聞與緣覺。這兩種人在過去,就是說在阿含會、方等會,他們都有相當的成就。但是這個成就並不是究竟圓滿。這一會是要教他達到究竟圓滿,顯示一乘佛法,所謂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六凡不必說了,為什麼?小乘已經超出了,用不著再說。佛果還高,現在還達不到,程度還不夠。

  如此可知,佛的教學一定要適合學生的程度,他是什麼樣的程度再講什麼樣的法門,他才能夠接受,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說我們學佛,以前的東西我們學過,不需要學,拿這個東西沒興趣;太高深的,我們接受不了,也沒興趣。所以佛法,佛經叫契經,叫契機契理,契機是什麼?適合我們程度,契理,又不違背一乘的教義,這是很難的事情。不違背一乘的教義,又能適合於種種不同的程度,這是佛法的教學。今天在法華會上這些人的程度,所以特別詳細說明菩薩法。我們看這個語氣,都說佛子、說菩薩、說求佛道、說求無上道,這些話已經都是在那裡旁敲側擊了,話裡頭有話,都是激發二乘人回小向大,捨棄二乘,修大乘菩薩法。不但修大乘菩薩法,更希望他們能發大心修一乘佛法。文殊、彌勒這兩位菩薩,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助手、助教,釋迦牟尼佛還沒說話,他們兩個在那邊慫恿著,在那個地方做誘導的工作。這是第一樁事情我們要明白的。

  其次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放光,光中所現的境界相,總不外釋迦如來,這是說的佛;地獄三途,這是說的最下面。說一個上、說一個下,當中的全都包括了。所以說人天八部,是釋迦牟尼佛,這個裡面所現的聲聞、緣覺以及菩薩六度萬行種種莊嚴,又何嘗不是釋迦牟尼佛!假如有一樁事、有一個人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光中怎麼能現得出來?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是本性。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障礙,一提到釋迦牟尼佛就想到他是一個人,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這就障礙了。幾個人能夠一提到釋迦牟尼佛就是自己?你們想想,幾個人有這種觀念?一提起阿彌陀佛是自己,一念觀世音菩薩也是自己,這個人就快要開悟了,就快要成佛、成菩薩了。提起諸佛菩薩都是別人,都不是自己,那自己只好當凡夫,只好受六道輪迴之苦,不曉得是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這個意思就是顯示法界原來是一真,所以是一沒有二,佛就是我,菩薩也是我,地獄也是我,三途也是我,諸天也是我,外道也是我,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都是我真性當中變現之物,所以光明裡面才能夠顯現。真正是說明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這個裡面的意思,這裡面的宗旨,無非就是教我們一見光明就大徹大悟,悟入不二法門,悟入一真法界,這個旨趣是在此地。由於我們不悟,這才勞佛菩薩來給我們解釋、給我們說明。如果一見這個相就悟入,一句話都不必說,功德就圓滿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世尊如是,且說哪個不如是?各個如是。能在這個地方體會、契入,那其味無窮,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處。因此我們曉得,如來在東方一處清淨供養一切諸佛,行菩薩道,有如此者,其餘九方無不如是。這個我們如果是肯定,你的心量自然打開,像經中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也就定了,再也不會起分別,再也不會打妄想。萬法一如,這個一如是本來一如,如何能起心動念?大經裡面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明白了,我們再看下面文殊菩薩的答覆就能夠體會。請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這個長行文裡頭有四段,這是第一段。在這一段裡面說明了,文殊菩薩以古佛來比今佛,佛一定是『說大法』,必定是授聖記。這個意思就是說,在過去佛曾經說過《法華經》,在說《法華經》之前,也像今佛一樣的入定、一樣的放光、一樣的示現這些瑞相,而後接著再說大法,開權顯實。什麼叫權?權是方便法,不是究竟的;換句話說,過去四十二年所講的都是方便法。這個四十二年,我們古德的判教,從阿含、方等、般若,這個全是講的方便。今天大家的程度都夠了,我們要去掉方便,要說真實法;換句話說,要叫這些學生各個人都得究竟圓滿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看從前那個佛,前面有這些跡相,今天看到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跡相,想必不會錯的,一定也是要給我們講《法華經》。所以這才明白告訴與會的這些菩薩大眾,這個意思是講,要如像我要想一想的話,今天如來一定不是像過去講三乘佛法,大法是講一乘法。在過去講的三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可見得法華一會跟過去是一個大的轉變,迥然不同。

  底下這個幾句全是從比喻上說的,『雨大法雨』,前面的「雨」當動詞講,念去聲,下面這是名詞,「法雨」是比喻雨水對植物有灌溉的作用。所以佛說法比喻作雨露之恩。雨水的灌溉是平等,佛對於眾生說法的功德利益也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所以在三乘法裡面常常有比喻說,小草比喻作小乘,它吸收的水分少;大樹就比喻作大乘,它吸收的水分多。並不是水分對它們有差別,你要多吸收一點,你少吸收一點,不是的,雨水是平等的,它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所以根利的他就吸收得多,就悟得深,根性劣的他悟入的就淺,淺深在人不在法,法是平等的。所以用這雨來比喻。法雨就是說法利生。

  『法螺』是軍中之號令,現在我們叫號,就是吹的號。在古時候這個號還沒有發明,吹什麼?就是吹這個螺,海裡面的海螺。也許有同學們看到過,海螺大概有這麼長的,裡面的肉挖掉之後是空的,吹起來很響,聲音能夠達到很遠。這是從這上面發明,這是最原始的號角。所以說號令三軍。佛說法的法音也就像吹法螺一樣,能夠號令人天。這前面以種種比喻誘導大眾,這些大眾今天來了,這個機緣成熟,所以今天必定是一音普告。像後面經文裡面所講,佛是如來應供等等,說這些,自己把自己真正的身分顯露出來,使大眾有仰慕之心。『法鼓』,「鼓」有警戒的意思,尤其是戰鼓,擊鼓多半是向前面衝鋒的時候。鼓有警告的意思,這就是警告,過去你們所修所證的是方便法,現在必須捨離,再往前面更進一步,我們要到究竟圓滿之處,破有漏之惑。進一步的,我們再破無明惑。這就是要講一切萬法真實的事相,所謂是諸法實相。在過去大家並沒有見到諸法實相,縱然見到,是相似的實相,不是究竟了義的實相。所以底下有法義。

  換句話說,既然講到是『演大法義』,可見得在從前所說的不是究竟了義,法華會上才說究竟了義。後面經文佛說過,「唯此一事實」,是真實的,「餘二則非真」,不是真的。這個地方你要記住,實際上說得清清楚楚,唯此一事真,一是真的,二呢?二不是真的。你看看從前講大乘、小乘是二,講聲聞、緣覺是二,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一。再給諸位說,一能不能說?一不能說,二才能說,一怎麼說法?我們現在聽這個話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我告訴你一,你就會想到一底下有個二,這就完了,這就不能入。告訴你一個一,連一也沒有,這就入了,這就入門了,這就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是真實的。你要聽了一,還會有二,就糟了,這個機緣就所謂說當面錯過了。所以佛法唯有一才是真實的,《華嚴》裡面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沒有這一真法界的名?給諸位說,沒有一真法界的名。你要是心裡動了個念頭,有一個一真法界,早就不是一真。一真都沒有,哪來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但是諸位要曉得,你要不入一真法界,那你就落在十法界,雖然是假的,假的裡面有苦樂種種的果報。輪迴是假的,一點都不錯,你受不受?受,還是要生死輪迴。為什麼原因?因為你不知道一真,你不悟一真。你要悟了一真,不但六道輪迴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這才叫做如來地,這個叫做大法,這個叫做了義。

  文殊是古佛再來,既然是古佛再來,又在大會當中,在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他為什麼還要這個我來想一想?這個也是客氣話,也是顯示謙虛。剛才我講,文殊和彌勒是釋迦牟尼佛的助教,老師還沒出來,這兩個助教在這裡一唱一答,像唱雙簧一樣,表演一番,做為老師教學的前奏,這個裡面的意味非常之深。我們再看第二段: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這就是他想一想,想一想就是說這樁事情。他曾經在過去世見過許多法,曾經見過佛放這樣的光明,現這樣的瑞相。放光現瑞之後,他就說《法華經》,這是究竟了義的大法。我們應當要曉得,今天釋迦牟尼佛也現這個光明,他的目的一定是教眾生『咸得聞知』,「聞」就是聞慧,「知」就是思慧,『難信之法』就是所修第一義;換句話說,此地就是講菩薩法的聞思修三慧,目的是叫我們證得聞思修三慧。所以在說法之前現這種瑞相。這是講過去世他見到的,想必今天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向下這是廣答,也就是細細的來為大家說明,前面等於說是總說,是個總綱領,此地再來細講。

  【諸善男子。】

  我們看『諸』這個字,這是把與會的大眾全都包括在其中。

  【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這也就是講時劫之長,不是指今天,過去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都是數目字,太大了,我們現在拿一般電子計算機都計算不出來,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換句話說,佛放的光、佛說的法,固然是始與無始,超乎數量,所以稱之為「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文殊見過的佛太多了,這個地方只不過是舉一尊佛來說,而這尊佛還不是很遠的,比較上近一點的,但是近一點都是這麼大的一個數字,從這個地方也能顯示出文殊菩薩是再來人,久遠劫他也成道了。下面再說出佛的名號。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一段是說佛的名號。佛的名號我們在一切經,甚至於在論典裡面,都常常看到,對這些名號的定義一定要清楚。這一段是引『日月燈明如來』做一個比喻,這尊佛在世的時候教化眾生,也是先權後實,先用方便法,最後再說真實法。「日月燈」是這尊佛的別號,如來以下的叫通號,通號就是每尊佛都是這樣稱呼。我們要稱呼釋迦,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底下一樣的,釋迦牟尼是別號,其餘是通號。日月燈是比喻光明,就是太陽照白天,夜晚太陽照不到,月亮照得到,房子裡面日月也照不到,燈照到,就說一個日月燈就是無所不照,取這個意思。什麼照?智慧光明照。所以統統是比喻的智慧,太陽比喻作根本智、正智,月亮是比喻的權智,大悲普陰,這有月的意思,燈有隨機隨緣破眾生一切迷惑邪見,比喻的這種大用。所以這尊佛的別號稱之為日月燈。

  佛出現在世間一定有個別號,這個別號是怎麼建立的?一定是專門對這一期教學所用的。這個名號,給諸位說,實在講就是佛一生教學的宗旨,教育宗旨。譬如釋迦牟尼佛,我們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他老人家的教育宗旨就是釋迦牟尼。釋迦兩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就是仁慈的意思,牟尼翻作寂默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慈悲心太少,所以教育宗旨叫我們要發大慈悲心;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心不定、散亂,寂默就是定。我們一看日月燈佛,就曉得他老人家出現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眾生大概是什麼?少智慧。所以日月燈全都是智慧,他們那個時期眾生的根性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他們所缺乏的是智慧,不缺乏定,也不缺乏慈悲,他們也有慈悲,心也不亂,但是就是智慧不開。諸位要曉得,從佛的名號就能夠曉得那一會眾生的機感。佛沒有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名可名,非常名」,佛沒有名字,佛的名字是表法的,是代表一個法門的。所以說我們可以這樣講法,就是代表教育的宗旨,代表教學的方針,是這麼一個意思。

  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明瞭這個意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可見得那邊眾生的根性跟我們娑婆世界不一樣,跟日月燈佛度化的眾生根性也不一樣。你看看《彌陀經》裡頭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樣樣具足,樣樣都不缺乏,而且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那邊阿彌陀佛在那裡教化就是無量,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是事事無量,無量是講的真如本性。我們這個心裡面起一念就有量,心裡面一念不生是無量。好像水一樣,水在平靜不起波浪,無量,那個池溏多大,你就看得多大;才起一個水泡就不行,它就有量,就有範圍。所以我們的心在一切法裡面,六根接觸六塵,只起一念就有量。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眾生所需要的就是無量,人人都是見性成佛。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還要用仁慈,還要用寂默來教化。可見得我們這個程度比那邊差很多。這就別名所表的意思,諸位一看到佛名,一看到菩薩名,你就曉得它的意思。所以諸佛菩薩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日月燈佛就是自己的實智、權智。

  下面這十種通號,一切諸佛所固有的,我們在此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如來」,這個名號有兩種解釋,像這些大家都要注意。一般世間,縱然是大學教授,他也搞不清楚,他看小說《西遊記》的如來佛,如來佛了不起,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也跳不過如來的手掌心。甚至於還問是阿彌陀佛大,還是如來佛大?你說這個都是笑話的事情,他不曉得如來是佛的通號。第一種講法,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就說佛佛道同,今佛跟古佛是不二的,是一樣的,叫如同古佛再來,這是一個講法,這說得淺。《金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解釋的,這個意思深,「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四個字解釋得妙極了,也好極了。如字在此地我就不能細講,細講耽誤時間太多了。實際上在講玄義的時候給諸位講過,玄義裡面給諸位講過十如,將來到經文裡面還講到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展開來說之為百界千如。如是什麼?就是一,二就不如,一才如。所以如來這個意思就是一切萬法是一,這個大經裡面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是諸法如義的意思。

  所以我們讀到這個名詞,或者聽到這兩個字,就要提起自己的警覺,要覺悟萬法是一不是二。萬法是一不是二,人我是一不是二,你見到不高興的人也就不必再固執,為什麼?一切境界相是自己心裡面變現之物。就如同你作夢一樣,你夢裡頭夢到一個好人對待你很好,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不二!你夢到一個老虎要吃你,老虎還是你自己變現的,並不是心外有個老虎。夢裡頭境界一下子醒過來,知道那個夢境裡頭是諸法如義。現在佛就是要喚醒我們現前就是夢境。如果在我們現前豁然覺悟了諸法如義,我們的心就定了。就正如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所以通號裡面,十個號第一個就是如來,十種通號是以如來為根本,我們講如來這個名號是從體上講的,理體上講的,其餘的九種德號都是從體起用上說的。一個體九個用,起作用。

  我們再看第二『應供』,「應」是應該,「供」是供養,應該接受人天的供養,不要客氣。為什麼?因為佛為眾生無上福田,供養佛你就有福。這個話怎麼講?為什麼說供養佛就有福?底下說得很清楚,佛在眾生法界裡面的身分是老師,是個教員的身分,教員他在這一方他所做的事業是教學。我們對他能夠供養,他才能夠常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才能夠教導我們,教導我們這些子弟,我們得他的利益多。如果我們大家都不供養他,這個人是貧無立錐之地,他又沒有本錢做生意、又沒有土地可以耕種,他只好離開我們到別的地方去謀生去了。他走了,我們這裡失去一個好老師,損失是我們自己。所以供養他就是留他在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叫做福田。我們的田地出產五穀,這是物產,是物產的豐富;我們留一個好老師在這邊教學,我們的智慧豐富。

  所以中國跟印度在古代都有同樣的觀念,那就是賢人國之寶,國家真正之寶是賢人、是善知識,這是國寶。鳩摩羅什大師是賢人,他老人家在現在的新疆,那個時候是外國龜茲,我們中國人聽到他是賢人,不惜派了大兵到那個地方去,為什麼?就是要這個人。你要不把這個人給我們中國,我們就跟你打仗,就把你國家消滅掉。龜茲是一個小國,打不過中國,到最後沒有辦法只好把羅什大師讓給我們。我們並不是為土地,為求一個賢人,賢人你也喜歡,你也不肯讓他走,這兩個發生爭執,出兵是為了爭一個人而已。由此可知,我們中國古人對於賢人是如何的尊重。這就是應供的意思,這就是福田的意思。

  第三個德號叫『正遍知』,這是對於他智慧上的讚揚,「正」是正確,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遍」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知」就是什麼都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知道,這才是個好老師。他不但知道,而且正確沒有錯誤,圓滿沒有欠缺,這樣的老師到哪去找?這句是從他的智慧上所建立的一個名號。第四個號叫『明行足』,這句是從神通上建立的。如果我們要拿今天的話來說,前面一句「正遍知」是從智慧上說的,這句是從他的技藝上來說的,他的技能、他的才藝,多才多藝,是從這上面來建立的。「明」是講三明,三明就是六通,六通更高一級我們就叫它做三明,從佛學上來講是從神通上。「足」是圓滿,圓滿的意思,跟前面這個遍的意思是相通的,就是遍滿的意思,足就是圓滿沒有欠缺。就是他的神通德能,他的能力是圓滿的,無論世出世間什麼樣的事情他都會做,實在是一個多才多藝之人。

  第五個名號叫『善逝』,「善逝」是從斷德上所建立的,善是講善巧,逝是說他不來了,所以佛示現這是最後身。不像我們,我們這個身不是最後身,死了之後又輪迴,又會再來的。佛怎麼樣?不再輪迴,這善逝,不但是他這個分段生死他了了,沒有了,變易生死也盡了,這才叫真正的善逝。小乘、權教菩薩三界六道分段生死了了,他有個逝,這個意思不能叫善,為什麼?變易生死還沒有盡,變易生死盡了才叫善逝。還有一個意思,這有示現的意思,不像小乘人,小乘人證得偏真涅槃他就不再到世間來了,這個雖逝而不善。佛怎麼樣?佛是來而不來,不來而來,這是善,雖然示現這個人身在世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有身,並無生死,這叫做善逝。這個意思也是相當圓滿,也相當有意思。今天時間到,這後面的五個德號我們留到下一個星期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