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六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6

  第二行: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這個三首頌是問般若。第一首意思是說,又見到有修學般若的『菩薩』,他們以種種方便求佛道。『說寂滅法』,要認真說起來,「寂滅法」中,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可是底下這兩句又講到,『種種教詔』,又說到『無數眾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個意思一般說之為深密。佛與大菩薩的教誡實在是這個樣子。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講,《金剛經》上有一段話,「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下面經文佛叫著須菩提,「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地方「說寂滅法」,必須要懂得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大意,然後我們才曉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說,歷代祖師、善知識所說,無一不是寂滅說。寂滅說,我們也常講,佛的法音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本性就是清淨寂滅。

  佛法之所以難懂,實在講佛法不難懂,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眾生用分別心去接受佛的寂滅法,這個麻煩就大了。那就是如佛說的,「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就不能夠理解。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的懂得佛所說的一切法,不單說是《法華經》、《華嚴經》,佛四十九年所說,剛才跟諸位講的,歷代祖師、善知識所說的,決定不能用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去接受。因為這些心與清淨寂滅的法性完全不相應,那是自己給自己做障礙。

  「說寂滅法」這一句就是說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的根源,好像我們找水一樣,找它的水源,它到底從什麼地方流出來的,從寂滅法性當中流出來的。底下一個「種種教詔」,那就是四十九年所說,這個真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寂滅法」是說的體,「種種教」是說的用,體與用是一不是二,所謂體乃用之體,用乃體之用,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明白。實在說一切法中,如果我們有一法明白,恍然大悟,從一法就能夠悟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不二法。這是第一首偈的意思。

  底下這首,『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這一首是講修般若的菩薩修學的方法著重在觀照般若。前面第一句實在講重點是在「種種教詔」,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之所以稱之為般若,是從寂滅性當中流出來的,這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觀照,這叫真正的用功。所以在這首裡面,這就見到修學般若的菩薩。「觀諸法性」,這個諸是一切法,觀一切法的法性,不是法相。要觀一切法相,那個相是有千差萬別。這個地方我在此地給諸位舉個比喻來說,古人說到這個地方常用金做比喻,譬如說以金作器,你們到珠寶店裡面去參觀黃金做的那些首飾,做的那些器皿,幾百種、幾千種,樣子都不相同,我們就把那些器比喻作此地的諸法。可是你看這些器的性,性就是性體,體怎麼樣?統統是黃金的,看了幾千種、幾萬種,「無有二相」。為什麼?全都是金器,全都是黃金造成的。所以你從它的質料上來看是一不是二,要從它的相狀上看那就無量無邊。這是教給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先學觀察法性,不要著相,著了相就見不了性,見性的人不著相。

  「無有二相」,無有二相它是什麼相?「猶如虛空」。這段的意思,諸法的性體就是經中常講的妙性,性為什麼稱之為妙?因為性非有非無,這就妙了。如果是有則不是無,無不是有,有與無都不妙。這個性太奇妙了,非有非無,有無都說不上。無二相就是不二之相,經上常講不二法門,無二相就是實相,實相是無二相,大乘經典裡面常講諸法實相。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見到諸法實相,能夠見到不二相?這就是教給我們見性的修學方法,明心見性的修學方法。我們不是學禪宗,我們學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這個方法還是用得上,用這個方法修理一心不亂。理是什麼?理就是法性,事就是法相。我們念佛能夠見性,能夠運用般若觀照幫助我們念佛見性,這個成就就是理一心不亂。

  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這個位次是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這個地位相當之高。雖然地位高,他自己會不會以為高?決定沒有。如果他自己說我現在地位很高,他四相都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著了。著了四相,給諸位說,著了四相沒入門。《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沒入門。成了佛也不著佛相,佛在《華嚴經》裡面說他那個成佛,他是怎麼成佛的?「我與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並不是說我在這個世間獨成佛道,沒有,沒有說他獨成佛道。是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你們諸位想想看,同成佛道,那大家都是佛。所以說你要是成佛了,你的眼睛看一切眾生個個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才叫大覺。說我成佛,他還沒有成佛,這是假的,決定沒有這個事情。

  見了性之後,再以性來觀相,就能夠融二諦於真空。經上常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無非是一真,這個時候叫做親證真如。所以此地說猶如虛空。虛空是什麼意思?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猶如虛空。雖然是一法不立,但是要曉得,真如本性之中一法不捨。諸位要曉得,如果有建立,錯誤了,那你心裡頭有一物。如果說我心裡能放下、捨下,你心裡還是有一物,你沒有一物你捨什麼?我們講放下,換句話說,你有放不下的才說放下。如果什麼都沒有了,那放下什麼?放下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在我們講堂幾部大經會合起來參考,這意思多少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體會到這個意思很好,但是更重要的,需要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運用在我們平常生活起居行住坐臥,運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就與諸菩薩、這些祖師大德們,經裡常講所謂是把手同行,就是同一個境界,同一類的修學方法。

  後面這一首,諸位不說也能想到了,一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後面當然是實相般若,『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心無所著」,無所著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我們常說,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而大乘菩薩他之所以高,所以說他作妙,他的妙就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這個樣子才不得已我們說一個中道。可是說了中道,凡夫不行,凡夫又執著,又執著是個中道,這是糟了糕,永遠得不到中。說了一個中道怎麼樣?把空有當作一邊,這邊又豎一個中道,所以說到最後,為了預防這些執病,怎麼說?中道不立,中道也不建立,或者講是二邊不立,中道也不存在。要體會到這個意思。一切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這才是六祖「本來無一物」的意思。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我們的真心是全體顯露,《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就是心無執著,這就是無住,心裡面乾乾淨淨,一絲不掛。生心是什麼?生心是隨緣顯現,所以一切不執著的心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一切都明瞭,這是生心。所以這叫妙慧,這是真正的智慧。一個真正修行人要從這個地方證入實相,開顯實相般若,我們能夠真正得到實際的受用。

  譬如佛在《楞嚴經》裡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這還不是證得實相般若,但是是什麼?是證實相般若的一種方法,他這個方法依舊是觀照般若。我們講見性,見性是清淨的,見性就是無住之心,就是此地講的心無所住,見性不執著,這是講無住,體是無住。它的用是什麼?用就是妙慧,就是《金剛經》講的「生心」,他見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妙慧。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保持著這個境界,用六根的根性見六塵的境界,到這個時候你見的六塵那就又妙了,不一樣。我們現在用眼識,見的是什麼?色塵,塵的性是染污,染污我們的常住真心。如果用見性去見一切色,那個色不染污,我們不叫它做色塵,叫它做色性,以性見性,見到色性。這不叫六塵,而是六塵之性,心與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要不然諸位想想,怎麼能圓得過來?我們這個觀念裡面、錯覺裡面,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是二不是一。那就是我們用的是意識,用的是分別心,分別心是第六意識,執著心是第七識,咱們用的是分別執著。所以對於一切萬法的實相,真實相,反而不見,我們所見的是妄相。妄相裡面障礙重重,實相裡面是事事無礙,受用完全不一樣,一個是覺悟的受用,一個是迷惑顛倒的受用。

  這個地方雖然是彌勒菩薩發問,可是我們曉得這個問意,這修行的訣竅也都顯露無遺,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求無上道。這個修行法就是要提高警覺,要學不執著,學心無所著。心無所著從什麼地方修起?給諸位說,要從布施修起。首先第一步,對於身外之物不執著,得到決定沒有歡喜心,失去了也無所謂,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曉得得失那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到這個時候得失是一不是二,先學這一步。幾時到得失是一不是二了,可以說我們功夫就能上軌道。現在說我們入不了門,入不了門的原因在哪裡?就是我們這個得失心很重,這是頭一關。你看看在《百法》不相應行法的第一個就是講得,就是得失,我們要認清楚,得失純粹是虛妄的,決定不是事實。

  如果你要再深一步去觀察,我們得這個人身也是虛妄的。你要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首先訓練,身外之物得失是一不是二,縱然你修行沒有成就,你將來捨報的時候沒有痛苦,為什麼?捨這個身也像身外之物一樣。捨報沒痛苦這個不得了,是大福報,這個時候可以講,如果與佛沒有緣,這個六道可以隨意往生,當然你會選擇好的,不會選擇壞地方。投胎,所謂迷惑顛倒投胎,就是你臨命終時候有苦,迷惑顛倒,這是非善惡他不能夠辨別,這才往三惡道走,神智不清。如果你捨報那麼清楚,沒有病苦的話,那是隨意。學佛的人要特別重視這一點。所以經論裡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要求臨命終時沒有病苦,捨報的時候就像如入禪定那麼樣的自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國土可以說是你隨意往生,這個多自在。

  可是功夫從哪裡起?就是從身外之物捨起。我們講看破,看破是理論上懂得,通達了,曉得得失是虛妄的。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試驗,天天都在試驗,你晚上睡覺睡著了,你想想看那個人睡著了,哪個東西是你的?睡著什麼都不曉得了,換句話說,你身外的一切統統失掉了,到你一覺醒來的時候又得到了,天天在得失。得是假的,失也是假的,得是空,失也是空的,得失都是一場空。所以諸位真的要覺悟,這個世間什麼是自己的?你說什麼是自己的?沒有一樣。連這身都靠不住,身都不是屬於自己的,還有什麼屬於自己?這是實在要大覺悟。

  到你一切都放下,你見了性,這個時候你的受用就自在。見了性,給諸位說,那就叫真正得道了。見性俗話也叫做得道,那真正得道,智慧、福德沒有一樣欠缺的。昨天我們講到《彌陀經》裡頭一段,佛國土裡頭的依正莊嚴,那是怎麼回事?見性之後自然就是那樣的,不是有心去求得的、不是造作得的,自然的果報。你現在要見了性,你把一切都放下了,你衣食住行事事所需你不缺乏,你也不需要去經營,也不要去造作,一切自然現成,為什麼?法性裡面本來具足。可是我們不相信。因為你不相信,所以你得不到。沒有人來供養你,有諸天來供養你。

  天神供養有道之人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很多。最著名的,大家曉得,道宣律師,律宗初祖唐朝終南山的律師,他是真正放下,這個一切生活所需的天人來供養他,博叉天王的太子做他的護衛,那是天神恭敬。還有一位,大家曉得的,李長者,那是居士。你不要,「律師,出家人諸天供養,我們在家人恐怕不行」,你錯了。在家人有,方山的李通玄居士是在家人,他寫這個《華嚴合論》,就是給《華嚴經》做個註解,你看看也是天人供養他。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放下了?心是不是真清淨?你要去住山,還先想想,這個山上我要怎麼樣去找道糧?那你自己找了道糧,天人用不著來侍候。這一念心就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換句話說,還是沒能夠徹底放下。果然一切徹底放下,這一切都自然,這個多自在!我們世間人所謂是神仙生活。徹底放下不是容易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大師就是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就給我講布施,說出這個布施的道理,布施的功德利益。所以說要真幹,要真正的能捨,你捨得愈清淨愈自在。所以要是不明這個道理他不肯捨,縱然捨了之後以後又後悔,這一後悔心地又染污了,又不清淨。

  所以從這首偈子裡面我們很清楚的看出來,唯有清淨心才能入道,心不執著就是清淨心。不但在世法裡面無所執著,就是在佛法裡面也無所執著,這才能成功。念佛為什麼要叫你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心無執著的念佛,不執著能念的我,要把能念的我空掉,不執著;不執著所念的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是在念,不執著;當中亦不執著念佛之相,叫三輪體空。這就是講在佛法裡面都不執著,何況世間法!世間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受苦無盡,我們可以說第一個因素就是執著,就是放下不。幾時你放下,換句話說,幾時你就超越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一天放不下一天脫不了輪迴,兩天放不下則兩天脫不了輪迴。諸位千萬不要以為,那我一切都放下,一切都布施,我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世間人就怕什麼都沒有。他不曉得,到那就什麼都有了,樣樣都不缺乏。這個時候真正是契入實相,契入實相才真正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才真正獲得本來面目的無邊受用。向下有六首偈,頌佛入涅槃,請看經文: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我們先看這首。前面是見諸菩薩,諸菩薩可以說從初發心到等覺都包括在其中。雖然有種種因緣廣修六度萬行,是佛住世的時候,可以依照佛的理論、方法、儀規勇猛精進,不懈怠的修習,求無上道。可是『佛滅度後』,這又怎麼辦?佛不在世,這個地方是講佛不在世的時候;換句話說,佛滅度之後,諸菩薩們為報佛恩這才起塔『供養舍利』。因為這個意思與前面的意思是一個大的轉變,所以偈頌經文又稱『文殊師利』,來問他,這是一個大段落。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恆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在這個地方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就是這個地方提到『塔廟』,「塔」是供佛舍利用的,「廟」是供形像用的,都是取我們中國的意思。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廟都是供祖先牌位,就是我們現在所謂說祠堂。一般老百姓稱之為祠堂,在皇帝稱之為太廟,實際上太廟就是皇帝他家的祠堂,稱為太廟。所以在過去帝王、公侯由於社會地位的不相同,因此家廟,就是祠堂,也分很多的等級。在古書裡面所講的鬼神,鬼神全是指的祖先,所以說廟是祭祠祖先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佛就是我們後世弟子的祖先,因此也要起廟來供養,廟裡面供佛的舍利,是這個意思。供舍利也就是不忘本的意思,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深受佛陀教化的恩德,所以同樣是有報本反始,就報恩紀念的意思。

  此地是講『無數恆沙』,這一句是說數目之多,所謂萬八千國土,諸佛舍利當然也是無數。佛法決定不能用世間法來衡量,不能用世間法來觀察,譬如我們講佛舍利,佛的舍利究竟有多少?給諸位說是無量無邊。那你不相信,這一個人,縱然佛的身體比我們大一倍吧,是丈六金身,火化起來舍利也有限,怎麼能無量無邊?可是有些同修們如果自己供養舍利的話會相信,為什麼?舍利會多的。譬如你供養舍利,你心地很清淨、很謙誠,那個塔裡頭供養舍利忽然多起來,原來只有二、三顆,怎麼會變成五、六顆?多了。心地要不清淨、不恭敬,舍利沒有了。所以這個不能以世間法來衡量。這個事情確實有這個事,在台灣有很多同修供養舍利,發現舍利多了,有的舍利沒有了,有發現過這個事情。因此佛的舍利不能以數目字來衡量的,它忽然會變多、會變少,怎麼能夠用數字來量?所以說無量無邊,感應道交。佛的身,佛的化身,你看我們在經上念的「千百億化身」,佛的舍利當然也是千百億,無量的數字。今天是凡事都得要提上個科學,這就是什麼?大家迷信科學。迷信科學,事實的真相就得不到,佛法就是破迷信、破執著。『嚴飾國界』,「嚴」是莊嚴,「飾」就是裝飾,以這麼多的塔廟、這樣多的舍利莊嚴這個國界,就是國土,國土的莊嚴。

  底下這一首是講它縱廣之量,它究竟有多大?『寶塔高妙,五千由旬』,這個高度非常之高。這段裡面所講的,在我們想像當中,必定是說的實報莊嚴土的那些事情。為什麼?如果在凡聖同居土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諸位想想,一由旬,我們算小的,由旬有三等,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那個小由旬合我們中國二十華里,換句話說,要拿現在的公里來講,就算十公里,一由旬是十公里。五千由旬差不多從此地可以到月球,那個塔有這麼高。那『廣』,底下「廣」是『二千由旬』,這我們地球上都容納不下了。所以這個寶塔必定是實報莊嚴土的,實報莊嚴土人身也大,塔也大,塔要跟身比起來,還沒有身那麼大。你看我們念的讚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實報莊嚴土佛的報身相。他那麼大的身,如果像我們這些寶塔,那比他一個汗毛還小,就太小,太不像話。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大的塔,這是佛國土裡面的,就是實報莊嚴土,才有這樣的相。

  塔有多少?『一一塔廟』,「一一塔廟」可見得這塔多。如果只有一個就不能稱一一塔廟,前面講「無數恆沙」。每個塔廟『各千幢幡』,莊嚴極了。『珠交露幔』,「珠」就是貫珠,像我們這個世間珍珠,把它穿起來做為「幔」。「露」是什麼?不是在塔裡面,而是在塔外面,露天,這幔就好看了,完全是珠寶串起來做成的,這也顯示有珍貴的意思。『寶鈴和鳴』,塔的四角都有鈴,幡幢幔上面也都繫的有寶鈴,風一吹這鈴噹都會響,其音和雅,所以說是和鳴,「寶鈴和鳴」。這一段就是說明那些諸菩薩們為報佛恩,供養舍利,起這些塔廟的莊嚴。這是我們一想就曉得,在圓教來說,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對於世尊的供養。因為圓初住以前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他們。

  後面這一首偈,『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前面說的這些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供養,天人如何?天人也供養。所以「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這是六道群倫都說到了,對於佛有供養,有「香華伎樂,常以供養」。這個地方是大乘,這點諸位也得要記住,為什麼?小乘裡面沒有伎樂。這個伎樂是什麼?就是現在的藝術團,歌舞一類的,大乘裡面有,小乘沒有。小乘的《戒經》裡面不許伎樂,也不可以去觀賞,不但自己不能唱歌跳舞,唱歌跳舞場合也不能去,也不能去觀看。大乘菩薩則不然,自己也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去欣賞。你看看敦煌的壁畫,那是變相圖,佛與大菩薩、阿羅漢都在那裡坐著,這天人在左右,飛天在那裡演奏音樂。

  這就大乘跟小乘的修行方法不一樣,大乘是要在境界裡面不動心,這是禪定。所以大乘是修心,心不著相,不是離開相,他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小乘裡面他沒有這麼深的定力,所以他要離開這些相。這個事情諸位讀《楞嚴經》也能看到一些,你看《楞嚴經》阿難尊者乞食的這一段。大乘人乞食是平等乞食,不分別,小乘人乞食有分別心,所以說要揀別五家,有五種人家不可以去乞食,走到他家門口要迴避。這個原因是什麼?定力不夠。阿難功夫不到,他是初果之人,他也發了個心要學大菩薩,要生平等心,結果到摩登伽女家裡去乞食,這下就惹了麻煩,為什麼?定力不夠。佛對於菩薩為什麼不限制?菩薩定力夠,沒有問題。所以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所在。諸位將來看到這個地方,以香花伎樂,常以供養,你就曉得這麼一樁事情。再看底下一段: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這意思接著前面,『嚴飾塔廟』,本來是為了供舍利的,「嚴」是莊嚴,「飾」就是裝飾。『天樹王』,在梵文稱之為波利質多羅樹,這個樹是生在熱帶的地方,樹長得很高,葉展開的幅度也很大。中國沒有這個樹,古人有把它翻作圓生,圓是很圓滿,就是這個樹非常之美好,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沒有缺陷,能教人生歡喜心。經上常說這個樹它的根莖花果要生的時候,閻浮提樹一切俱生,所以稱它作樹王。此地也是稱讚的意思。特別要提起來說的,就是『國界自然,殊特妙好』,注意「自然」兩個字,唯有自然才有安定,才有和平。在我們人間,大家曉得,美國與加拿大可以說是國界自然,他們的邊境沒有軍隊,可是界線很清楚。就像我們台灣台北市和台北縣的界線一樣,沒有軍隊防守著,隨便通過的。美國和加拿大現在就是這樣,美國人到加拿大去不要辦什麼手續,他帶著國民身分證就可以去了,加拿大到美國也是如此,邊界不設防的;換句話說,就等於一家人一樣自由往來。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每個國家都是這樣的,諸位曉得,天下就太平,軍隊就沒有用,軍隊是準備來打仗的,沒有仗好打了。國家要不養兵,諸位要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就富足。這個講的「國界自然,殊特妙好」,佛國與佛國就是這樣的。底下兩句是比喻,如天樹王一樣,樹花的『開敷』,極其周圓遍滿,所以是殊勝微妙。

  偈頌的問意到此地告個段落,下面這就是請求文殊師利菩薩解答,解答還有一段經文,這是請他解釋,請他說明,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把彌勒菩薩的問意說完了。好,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