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五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5

  第十二頁第一行,這是偈頌裡面雜問第三個小段,一首頌,問清淨戒律。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在《大論》裡面說十種戒,我們在此地不必一一的來介紹。「具」是說的具足,沒有欠缺。這個戒律是佛教修證心行的標準,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千差萬別,所以佛教裡面的戒律也分許多種。雖然戒律分的很多種,譬如在現在《藏經》裡面的律藏,內容就相當之豐富。它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律精神。諸惡莫作是屬於自律,眾善奉行則是屬於入眾;換句話說,一個是個人私生活的規範,一個是我們入眾與大家共同生活的規範,這就是我們所謂是菩薩戒。如果沒有戒律,給諸位說,就沒有佛法了,佛法就變成一種清談,那只有解沒有行。所以戒律是屬於行門,是要實行的。我們本著戒律的精神,戒律就容易理解,也容易受持。最初級的入門戒律是五戒,譬如我們在家學佛,一開頭從五戒學起,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從這個地方做起。這個五戒也稱之為根本戒。

  根本戒裡面,說老實話,最不好持的有兩條,一個是偷盜、一個是妄語,這兩條很不容易持。不殺生好持,不邪淫、不飲酒都好持。為什麼說妄語跟偷盜難持?妄語,我們俗話常說「言多必失」,又所謂說「禍從口出」,言語不知道檢點、不知道謹慎,無意當中就會犯妄語的過失,有意無意都會犯的。至於偷盜,在佛法裡面講叫做不與取,這個算是偷盜。縱然是別人肯給你,答應你了,如果我們用一種欺詐的手段,強迫的方式逼著他非給我不可,那還算是偷盜。譬如強盜拿著刀抵著你的胸膛,「拿錢來」,你不得不拿給他,這個強盜不能說他甘心情願給我的。他是甘心情願嗎?是被你威逼不得不拿來,這還是算偷盜。欺騙也算是偷盜。所以這就很難持。學佛的同修,在家還好一點,出家這個偷盜戒非常容易犯的。為什麼?我示現出家身分,你們這些在家信徒都要供養我,我心不在道上,為著名聞利養,我就是大的欺詐,偷盜之罪。所以這個眼前固然是得來信徒的供養,後果不堪設想。你看看古德所謂「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還什麼?還債。為什麼還債?都是算偷盜而來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出家人淨戒不容易持。

  但是淨戒又非常重要。因此對於戒律,所謂戒體、戒相、戒行,都要清清楚楚,每條戒的開遮持犯。戒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心地的清淨。換句話說,我們持戒,戒律很嚴,心不清淨,這個持戒有問題。為什麼?戒律是幫助你心地清淨的,你持戒心反而不清淨,可見得你這個戒律持的沒效果;換句話說,你持的戒一定有問題。這心之亂是大病,戒律是藥,這個藥下去之後病應該有起色,應該見效。藥下去之後病沒有起色,反而加重,可見得這個藥有了問題,一定用得不如法。所以像這些地方都得要懂得。學佛的人心必然是一天比一天清淨,如果這個心要不清淨,或者一天比一天還亂,記住你已經著魔,你已經入了魔道。這是我們自己要有警惕心,要有覺悟,佛法是清涼法,得不到清涼自在,這個裡面就有很大的問題。

  這一段問意是叫我們嚴護淨戒,其目的是為了求佛大道。所以菩薩在此地說,『又見具戒,威儀無缺』,「威儀」在戒律裡面所謂是小小戒,小小戒都不缺。『淨如寶珠』,「淨」是講的清淨,心地的清淨。末後這一句是『求佛道』,是為了「求佛道」。再看底下一首講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這六句是講修忍辱,經文雖然很少,對於忍辱這個修學的方法可以說說得很清楚。天台大師說,修行人第一要求一個心安,內要求心安,外要求忍辱。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要不能忍辱,那真正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今天佛教的衰,衰在什麼地方?衰在我們一般發的心很大,好像一下就要成佛了,心很大,可是怎麼樣?沒有忍辱的功夫,學了幾天就退心。這個道場住了幾天不滿意,再去換個地方;那個地方住個幾天又不滿意,好,再去換個地方,將來換到滿頭白髮,鬍鬚很長,還是一無所得,這就是不能成就。真正能成就的人他能忍,尤其學佛的人要講求修法的忍辱。我們過去在「十四講」裡面,講這個六度萬行這一講,忍辱裡面講了三種,有生忍、有法忍,特別講求的是修學忍。譬如說學校念書,你們念大學,你在學校得忍受四年,你才畢得了業;你這四年要不能忍,你就畢不了業。這是世間法。佛法也是一樣的,你不能忍你怎麼能成就?

  至於講這個環境,說實在的話,我在講堂也給諸位說過,環境是福報,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哪裡有樣樣如意的環境?簡直就不可能的事情。我在外面走得很多,過去我還很熱心辦學,現在我辦學的念頭沒有了,覺悟了,為什麼沒有?學生沒有耐心。你說我這裡教你三年、教你四年,他忍受不了,他中途要走的。既然中途要走的,又何必費這番苦心?這也正是過去李老師所講,一個好老師想要教學生,學生不容易得到,到哪裡去找真正發心又能夠忍辱的這樣的學生?他要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所以佛在《金剛般若》裡面,六度偏說布施、忍辱;換句話說,六波羅蜜裡面關鍵的就在布施跟忍辱。

  忍辱有兩種,第一種叫生忍,生忍裡面有順境、有逆境。說個老實話,我們真正要想成就,逆境裡面修行容易成就,順境裡面很困難。順境就是境界裡面樣樣都很如意,都很稱心。順境忍難,逆境忍容易。逆境裡面自己沒有瞋恚的心,沒有怨天尤人之心,能夠刻苦,他的道業當然有成就。順境裡面要能夠不生驕慢、不放逸,這是很難辦得到的事情。這也就是說一般眾生處順境很難。因此佛法在教學過程當中,總是先在逆境裡面修,然後在順境裡面修。譬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小乘法差不多都是逆境,大乘菩薩法是順境。尤其是在經典裡面代表人物,特別的表現得明顯,逆境裡面修行的大迦葉尊者,頭陀第一,是個修苦行的,難忍能忍;順境裡面修行的,《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我們世間所謂大少爺出身,榮華富貴,順境。順境裡面怎麼樣?不驕、不慢,對於自己的順境裡並不生歡喜心,所以這個難。法忍裡面有兩種,第一種是非心法,也就是我們講自然的災害,非人力所能為者,要能忍受。第二種就是修行,修行是長時間,不是短時間,不能忍怎麼能成功?

  經裡面講,『佛子,住忍辱力』,「力」就是產生一種力量,可見得「忍辱」有相當的功夫他有這個力量。『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這幾句是說忍辱之相。我們在《禪林寶訓》裡面所看到,古人求學,他為了要求道,從前的環境與我們現在有些地方是一樣的,那是什麼?嫉妒、障礙。我們讀《壇經》,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就是被同學嫉妒,老師把衣缽傳給他,他在廟裡就不能住,到處去避難,而且還避了十五年,那個是什麼時候?如果說是今天我們這個時候,在哪個地方修行說沒有嫉妒、沒有障礙,那這才怪!給諸位說,不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說,嫉妒、障礙必定不免。因為一個道場裡頭,不會是各個都是聖人,各個都是證果的人,那就不會了。他沒有證果,他是凡夫,凡夫就會有嫉妒心,多少總會有一點,你在這個地方住就不容易。所以真修行人,在道場,縱然已經悟了,已經得一心了,在外表上的行持一定跟大家一樣,在一塊工作一定做得更勤快,絕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本經有「常不輕菩薩品」。這是和光同塵,才能夠在境界裡面歷事鍊心,成就自己的道業。

  「增上慢人」,什麼叫增上慢人?我們要拿俗話來講,就是自己會一點東西就覺得傲慢,你不如我,所謂學問長一分,脾氣也就長了一分。他要什麼都不會,他沒有驕傲的地方,他自卑感,覺得我什麼都不如別人。有一樣東西比別人強,就自己以為了不起,這就叫增上慢人。所謂增上慢人是非常的廣泛,今天一般人所說的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增上慢人。增上慢是病,不是好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增上慢人要能夠忍受,就是他貢高我慢,常常瞧不起人。譬如在同學當中,有的同學他很聰明,老師上課一聽就會,這是程度天賦比較高,同班同學有些笨的,學了幾遍都學不會,他就會諷刺他、譏笑他,我們要能忍受,這就是屬於一類增上慢人。

  在佛法裡面這個現象太普遍,譬如我在南部講經,常常就有人告訴我,打佛七,南部常常有佛七,佛七當中說有的人見到蓮花,有人見到佛像,有的人聞到異香,自己覺得很了不起,你都沒有聞到,你都沒有見到,瞧不起別人了,增上慢人!這些人真的見到沒有?給諸位說,真的見到也不稀奇。為什麼?經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稀奇?假如沒有見到,要故意所謂打腫臉充胖子,覺得自己有面子好看,沒有見到也說我見到好大的蓮花在開合,表示我佛七有了功夫,那這叫自欺欺人,這個罪過更大了,那都不是增上慢人,這個罪業就造大了。真正見到了也不說,你看慧遠大師在當年,他老人家一生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現在面前,他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過。臨往生的時候才說出來,自己沒往生之前一句話不說,這是對的。所以說是有什麼值得驕傲?

  這些增上慢人,說老實話,不明經義、不達事理,果報不可思議。佛經裡面有許多公案,有沙彌譏笑老和尚念經,老和尚牙齒都掉光了,念經的時候嘴很難看,他就諷刺,老和尚念經就像老牛吃草一樣。這個話被老和尚聽到,不得了,你趕緊懺悔,就告訴他,我已經證得阿羅漢,你要不懺悔的話你會墮地獄。小沙彌一聽到之後嚇了一跳,趕緊懺悔。雖然懺悔,還免不了第二世墮到畜生道去做牛去了,他笑人像個牛,他自己到畜生道裡受牛身。所以一想到果報非常之可怕,我們不可以輕易去笑話別人,笑話別人自己要受果報的。與那個人有沒有壞處?可以說沒有壞處。果報自己受,這個東西冤不冤枉?所以一個真正明瞭經義、通達事理,絕不會有增上慢。

  「惡罵捶打」,是無緣無故的,無緣無故的罵了你、打了你,你都要能忍受。有些事情冤枉你、錯怪了你,也要能忍受。為什麼?你是來求佛道的,佛道就要在這裡面去求。如果不是這樣求,那佛道到哪裡求?所以一個求佛道的人,什麼都能夠忍受的,沒有不能忍的,這個道業才能成就。我們世間人也常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忍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想一切法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第一個要修忍辱。一個人心裡能忍,他的心是淨的,他心不亂,無論是順境、逆境,心地是清淨,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就能夠把一切境界應付得恰到好處。一不能忍,心就亂了,心一亂,意就迷失了,免不了要做錯事情,事情做錯後悔就來不及了!這一段是講的忍辱,忍辱確實是培養我們寬宏大量。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想拓開我們的胸襟,就得從忍辱裡面下手,這是我們修學的最初方便,就是說要從這入門。底下一節這是講禪定,問禪定: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痴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禪定是修行關鍵的所在,但是諸位要曉得,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換句話說,忍辱是禪定的預備功夫。諸位想想看,什麼事情都不能忍,你怎麼會有定?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如果你什麼事情不能忍,你的一心決定做不到。一心就是禪定。由此可以能夠想到,禪定既然是修學樞鈕關鍵的所在,而忍辱是達到禪定的預備功夫,那個不修忍辱又怎麼能成就?禪定這段經文裡面是除五蓋,就是五種蓋覆了我們的真性,這個五種蓋覆真性的障礙必須要去掉。第一種就是『離諸戲笑』,「離諸戲笑」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開玩笑,這個要離開。為什麼?這叫「掉舉悔蓋」,喜歡開玩笑的人心是浮動的。心清淨的人很少會跟人開玩笑,尤其是無意義的玩笑,在佛法裡也叫做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

  『及痴眷屬』,「痴」是愚痴,「離痴除瞋蓋」。因為愚痴,往往會做錯許多的事情。自己要不愚痴,眷屬愚痴,常常圍繞你左右人,免不了要受他們的影響。這就是說,這個真正修道為什麼要出家?家裡面的眷屬多半都愚痴,他要不痴他怎麼會有貪?怎麼會有瞋?但是離開家去修道,不一定要出家。這從前有這個好處,以居士身分也可以住在寺院裡面修行,在從前是這樣的。可是今天就不一樣了,我今天上午去看一個朋友,人家就給我說了一句非常難聽的話。他怎麼說?現在和尚蓋廟就跟做生意一樣,開廟店,聽說財源滾滾而來,開廟店,這一開廟店了做無本的生意。不明究理的人,這聰明。實際上是最愚痴的,這叫什麼?裨販如來,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這些人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他還在那裡幹,實在講什麼?他根本就不相信佛法。這個事情我親自見過,我見到過出家人,而且都跟我很熟的。兩個出家人為了事情在吵架,你做的壞事將來要墮地獄。那個板起面孔,地獄在哪裡,你看見了?他不相信,天天還給人家念《地藏經》,他不相信有地獄。經是什麼?嚇唬人的。這個事情我親自聽到出家人講,這有什麼法子?因為他不相信,所以他才大膽妄為;他要真正相信了,他就不敢。

  所以諸位要知道,信佛的人有幾個人?太少了。我受戒之後到台中見李老師,李老師頭一句話就告訴我,叫我信佛。他說你學佛這麼多年,出了家、受了戒,今天頭一句話我還給你講這個,這兩個字真不容易。信佛之人才能依教奉行,不信佛的人才膽大妄為,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就不信。經給他講得再清楚他還是不相信,他信的是名聞利養,他相信這個。他相信俗話所說的,「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他相信這個。這是我們佛教的衰,如果我們再要不能夠覺悟,佛教會滅亡。今天我們走遍全世界,諸位想想,哪個人不要錢?我在香港講經,香港有些年輕人想發心來跟我學講經,我告訴他兩個條件,第一個不要錢,第二個不怕死,就可以學,可以弘法利生。你又要錢、又怕死,趁早別走這個路子。所以真正學道不容易。

  愚痴的眷屬,這個地方的眷屬是廣義的,常常接觸的就是眷屬,不一定跟你是家親眷屬,廣義的,包括你的朋友、你的同學,你所接近的這些人。在佛門裡面所謂講法眷屬,常常接觸的四眾同修是法眷屬。愚痴的我們要離開他,這個離開所謂叫敬而遠之,我們少親近;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受他左右。

  第四句說『親近智者』,「親近智者」長學問、破疑惑,這就是親近善知識。上面一句,「離諸戲笑,及痴眷屬」,痴眷屬要離開,那惡知識。對於佛法事理不明白、不通達的,我們要遠離他,真正的善知識要親近他。第五句說『一心除亂』,「一心」是定。我們從《法華經》這個地方讀到這一句,就可以明白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的一心除亂想。亂想是眾生輪迴生死根本,一心是菩提涅槃的真因,我們要修菩提涅槃就是修一心。心地之亂這就是業障,在佛法裡面叫煩惱障,煩惱障大涅槃,同時也障大菩提。煩惱障重的人特別要修定,就是要修一心不亂,對治煩惱習氣要修懺悔法門。末後這一句『攝念山林』,「攝念」在五蓋裡面是除睡蓋,念就是說二六時中正念現前而不昏沉。

  『億千萬歲』,這是講修行時劫之長,定力之深,不是淺定,是深定。在這個地方也許會有人問到,彌勒菩薩只不過是看到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他老人家只是見到這個情況,而提出這些問題來請教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說到「億千萬歲」?這是我們要曉得,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都不是普通人,他們在法華會上大權示現,這一問一答,是為了利益我們這些初學愚迷的眾生。我們曉得這個事實,對於菩薩的發問就不會有懷疑。

  所以講修道,你們諸位想想,不要看別人,常常反省自己習氣實在太重,毛病太多了,天天讀經、天天聽經毛病還改不掉。諸位想想,如果是說不聽經、不看經,毛病只有天天增長,不會改掉的,這怎麼會成就?這也是我給諸位說的,從前人之容易成就,從前人是天天聽經。凡夫就是凡夫。譬如說學校,學校要是每天老師都不上課,學生在學校就要造反,這一定道理的。軍隊每一天是三操、兩講堂,他天天要操,要講堂裡上政治教育,他要不三操、兩講堂,操得他精疲力倦晚上一覺睡到天亮,也會造反。寺廟出家人也是一樣,每天給你上八個鐘點課,念八個鐘點佛,參八個鐘點禪,參得你身心疲倦倒在那裡就睡覺,什麼都不想了。換句話說,不聽經、不念佛、不參禪就會胡思亂想,這是無始劫來的毛病。你要是不胡思亂想你不就成佛了嗎?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就是凡夫沒有事打妄想,佛不打妄想。

  所以我們今天看看這些寺廟,哪個寺廟天天講經?哪個寺廟天天有人在修行,或是念佛、或是參禪?你們要找這個地方去,當然要找這樣的地方。要是他們不修行,我修行,我一個來幹行不行?你幹三天人家就把你趕跑掉,為什麼?嫉妒心。你在這出什麼風頭?你在這裝什麼樣子?裝給信徒看你比我們高,馬上就把你趕走。所以那個寺廟裡面,他們不看經,也不准你看經;他們不念佛,也不准你念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你要在寺廟裡能夠太平住下去,就得跟他一模一樣;你跟他表現得不一樣,你就不能跟他同住。所以我那個時候要出家,我的老師難過了兩個禮拜,大概認為是一出家完了、完了。因為老師對寺院非常清楚,曉得你就是想用功也沒這個機會。原先我還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後來果然如此,我離開寺院再就不能回去了,託了多少人給我去說情都不行,都不准回去。這是今天擺在面前的事實。

  我們今天能夠有這個圖書館安身,這是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的護持,相當不容易。我自己遭了這個難,所以我總想成就一些大眾,我的地方太小,如果地方大,四眾同修我都樂意成全。你在我這個地方,你每天用功、聽經、研究經典,你念佛、你拜佛、你參禪,我都不障礙,我都歡歡喜喜供養你。所以說得有福,沒有福住不住,好,到別的寺廟去住吧!我是過來人,我很清楚。

  所以我們要有定,我們要能忍,然後才能成就。利益眾生那是法緣,縱然自己有這個悲願,眾生福報沒有現前還是枉然。諸位必須要曉得,諸佛菩薩的慈悲比我們大得多,諸佛菩薩度眾生的願力也比我們深得多,諸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不是諸佛菩薩不來,是我們現在眾生無福,佛來了,來教你了,教了三天你不耐煩跑掉,那佛來幹什麼?佛當然不來。眾生有福,佛菩薩就來;眾生沒有福,佛菩薩不來。這不是佛菩薩不慈悲,還是大慈大悲,幾時修福了幾時就感應道交。下面這一段是問布施度: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果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這一段是講的布施度,經文有四節,就是有四個小節。第一節是講布施飲食、醫藥,既然說『百種』,可見得它是很具足的,就是很周全、很周到,不叫佛僧有所缺乏,就是資生之具樣樣都顧慮得相當周到。第二小節裡面是講布施衣物、衣服,衣服有有價的、有無價的,可見得這個衣服是非常之名貴,供養佛僧。第三小段是講的房舍臥具,『千萬億種,栴檀寶舍』,這是指房舍,所謂精舍,眾寶莊嚴的精舍、臥具,『施佛及僧』。既然說「千萬億」,可見得布施之廣大,一一精舍當中都有『眾妙臥具』,這也是設施得非常的周到。末後這是講的是道場,『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這就是有花園、有園林、有浴池;換句話說,這是修行的環境處處也都想到。佛門裡面常講四事供養,四事本來是指飲食、臥具、衣服、醫藥,這個四種。此處所說的除了這四種之外,還有園林精舍,而且都是非常的精微,都非常的高貴。施者心地清淨,受者亦復清淨,所謂是以歡喜無怨之心來布施,其目的無非是求圓滿菩提,這正是所謂施與受者具成佛道。

  施,諸位要記住,就是放下,唯有放下我們的心才清淨;換句話說,心地不清淨是放不下。一念放不下,這一念就是煩惱障;一樁事情放不下,這一樁事也成了煩惱障,可見得煩惱是自己找的。清淨心中本無一物,證得本來無一物,這個時候就是圓滿菩提,也就是無上涅槃,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布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樣樣都要能施、都要能捨,這樣在道業上才沒有障礙,行門裡頭無障礙,解門裡頭也無障礙。我們在講席裡也講過很多次,菩薩要學佛住,佛住在哪裡?在大悲性空。如果我們有大悲心,心不空,給諸位說,那是凡夫;心空,沒有大悲,是小乘。小乘人心清淨,沒有慈悲心。眾生很熱心,心裡面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煩惱重重。唯有菩薩既是大慈大悲,心地又清淨不染,這是佛教我們學的。我們修學要想成就得快,成就得高,一定要首先曉得抓綱領。綱領,我常給諸位說,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就是佛。

  如果不這樣修行,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不相應。為什麼?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講得很清楚,「慈悲即是觀音」,若不以慈悲心念觀音菩薩,那個觀音菩薩是有口無心,不感應,念觀音菩薩自己要生大慈大悲心。「喜捨即是勢至」,大勢至菩薩是什麼?歡喜捨。所謂捨,在佛法裡面常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喜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大勢至菩薩。「平直即是彌陀」,平是平等,心地平等正直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學的是平直、慈悲、喜捨,這一句阿彌陀佛或者這一句觀世音菩薩就念得響亮,這裡念一句,那裡就有感應,感應道交。心裡面不平等、不正直、沒有慈悲喜捨,一天念十萬聲也沒用處,沒有感應。

  所以念佛,什麼叫會念?什麼叫不會念?會念的心口相應。這個心口決定不是說,我口裡阿彌陀佛,我心裡也想著阿彌陀佛,想著阿彌陀佛有什麼用?心裡面要平等、正直,這就是阿彌陀佛。我念著觀世音菩薩,我想著觀世音菩薩,錯了;念著觀世音菩薩,想著大慈大悲,我們自己對一切眾生慈悲一切,這才叫有口有心。換句話說,念阿彌陀佛就是把自己本性裡面的真平等,平等心、正直心,念出來,自家與佛共一體,這就是成佛道。念觀音菩薩必須把自己本性裡面的大慈大悲給念出來,自己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一切,這叫心口相應。否則的話,你說我口裡念著、心裡想著,口裡念著南無觀音菩薩,心裡想著白衣大士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搞來搞去都是一場虛妄,不是真的。諸位想想,這個道理要是不明白,念一輩子都是冤枉念的。今天有幾個念佛人念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才能感應道交。心地要不清淨,剛才講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那正如同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西方極樂世界沒分。為什麼沒分?你心不清淨。換句話說,你不會念佛,你不會用功。

  這個地方就是叫我們要捨,捨不平等,心就平等;捨一切不正直,我們就正直了;捨不慈悲,我們慈悲就現前。捨就是布施,把一切不正當的見解,一切妄念、邪見,統統捨掉,統統布施掉,這樣才能相應。布施的人能捨,受的人也能捨,這個才施與受者具成佛道。由此可知,捨之重要。菩薩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就是布施而已,就是捨,無所不捨,什麼都能夠捨,捨得乾淨,才能見性。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