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0

  請掀開經本,上一次我們講到六種瑞相裡面的「放光瑞」,這段經文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講完,今天接著講。我們將經文,就是把這一科先念一念: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這是這段經文。上次我們講到『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今天我們接著再講底下這一段的大意。在末後這幾句,重要的地方就是在「信解」,記得上次我們從信解布施介紹到信解智慧,這是說的菩薩行法裡面的綱領,就是六波羅蜜。說明了「因緣、相貌、信解」有無量的差別,所以經文都冠上「種種」。

  底下說『復見諸佛般涅槃者』,也就是下面偈頌裡面所說佛滅後供舍利造塔廟那段文字。「般涅槃」是印度話,而且是省略的一個名詞,具足的說應當是「摩訶般涅槃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大滅度。大滅度如果要是分開來講,大就是法身,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是相對的,這個大是稱讚之詞,對於法身實在沒有法子來讚歎它,所以這是不得已用大來讚歎。滅就是滅一切煩惱,滅一切妄念,這就是解脫、就是自在。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不夠大,自己太小、太渺小了,所以見不了法身。這大我們也可以說心量,心量太小見不了法身,要想證得法身一定要大心量。經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中國古人也說「有容乃大」,老子這麼說法。能夠包容人,這個心量才大;容不得人,這個心量就很小。煩惱不能斷,所以不能證得解脫、不能證得自在。如果要想證得自在,必須要把煩惱滅掉。我們在唯識裡面念的,像《百法》所講的,二十六大類的煩惱,都要不得,都必須要把它斷滅掉,滅是滅的煩惱,就證得解脫。度就是講的般若,你看《大般若經》的註解叫做《大智度論》,所以度就是般若。大滅度這三個字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個字是一切菩薩修學的綱領,也就是果地上的三德祕藏。

  涅槃它翻的意思很多,大滅度是很通常翻的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也常見,叫圓寂,翻作圓寂。圓是指功德圓滿,寂是寂靜,清淨寂滅,取這個意思。滅還有一個意思,是指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應現在世間他有緣分的,如果緣分沒有了、緣分盡了,盡了他就走。決定不會說緣分已經沒有了,佛菩薩還住在這個世間,沒有這個道理的。為什麼沒有這個道理?因為佛菩薩無心,佛菩薩住世是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有緣則現,無緣則隱」,隱現是緣而不是心。所以我們常常想,佛菩薩大慈大悲,有這麼大的神通,為什麼不常住在世間?我們這種見解、想法是感情用事,是情見,佛菩薩沒有這個情見。《楞嚴經》裡面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可見得他是隨心應量的。他的化緣,就是教化眾生的緣分盡了,他就走了。他離開之後,他那些方法,那個教學法也都用不上。為什麼說用不上?沒有人相信他,也沒有人願意跟他學,這個化身就滅度了,我們也叫做圓寂。圓寂就是我們一般世俗人的概念,譬如出家人死了,死了叫圓寂,某某和尚圓寂,也有這個意思。實際上圓寂,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死,圓寂裡面沒有生死,圓寂是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哪有死!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佛的化緣盡了,佛示現入滅、示現的圓寂,就是雙樹間現般涅槃相。

  滅後之後,佛的『舍利』,這天上人間處處供養。「舍利」就是普通講的舍利子,這是「靈骨」,顏色有很多種,這是在台灣的同修都不會太生疏。因為在台灣圓寂的幾位大德,確實也很了不起,都留了多多少少的舍利給後人做個紀念。像慈航大師所留的這叫全身舍利,他的肉身不壞,全身舍利,我想很多同修都去看過。像章嘉大師留的叫碎身舍利,他的舍利大大小小有一萬多顆,大的有相當大的舍利花整塊整塊的,小的像綠豆那麼大的,大概有五、六千顆,大大小小不一樣,總共差不多將近有一萬顆的樣子,這是碎身舍利。釋迦牟尼佛當年所留的是碎身舍利,「是三無漏學凝聚而成故」。現在一般學科學的對於這個他相當好奇,他就研究,他說這個東西是不是身上的結石?他認為是結石。結石不能結得那麼多,哪能結那麼多?還有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舍利有頭髮結的舍利,總是結石,頭髮怎麼會結石?頭髮能結舍利,指甲能夠結舍利,皮膚也能夠結舍利,血液也能結舍利,處處都能夠凝結成為舍利,可見得這個舍利決定不是結石。

  肉身,外國人對這個也相當的好奇,他們拿去研究。我們中國的無際大師,無際是禪宗第八代,就是六祖的徒孫,他的肉身相現在在日本。我上次到日本去還照了照片帶回來,你們有很多同修都看過這個照片。無際大師的肉身相到現在是一千二百多年,這個相很完整,而且這個相保持原來的樣子,身上並沒有塗石膏也沒有貼金,真正是肉身,就是皮膚都乾了,臉上還有一點彈性,一千二百多年。這些外國醫學家都去研究。為什麼?他們也從埃及搞了有十幾具木乃伊,要研究我們中國的出家人留肉身究竟用什麼方法。大概研究至少也有三十來年,到現在沒有結論,不曉得是怎麼回事情。做過多少次的實驗,沒有藥物反應。木乃伊他們曉得,木乃伊是用化學、用藥物製造的,而且木乃伊的肚腸,肚子裡面東西都拿掉。我們無際法師的肉身相肚子裡面的東西都在,並沒拿掉,也沒有用什麼藥水浸過。一直到現在這些外國人都莫名奇妙,都覺得這是很神祕,解不開的一個結。舍利同肉身都是由戒定慧而成就的,這裡面尤其是與定功有關係。

  『塔』是供養舍利的處所,佛滅度之後,一切有情眾生造塔修福,供養佛的舍利。這個風氣可以說普遍的流行在佛教的國度之中,無論哪個地區,只要他是一個學佛的,他都知道起塔供佛舍利。虔誠恭敬的供佛舍利,與供養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個地方要緊的就是心,見到佛舍利就如同見佛的本人,要能這樣的虔誠恭敬,這才能夠得福,福是從恭敬中求來的、修來的。

  我們綜合前面這段經文,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它有六節,第一節是講的六道眾生,佛的光明照見六道的眾生,第二小節是見諸佛,六道眾生跟諸佛這是凡聖一對;第三個小節是聞佛說法,第四小節就是見四眾弟子修行證果,這是人與法一對;第五小節裡面見菩薩修六度萬行,末後一個小節見佛示現入般涅槃,是始終一對。可見得放光現瑞這段文裡面一共有六小節三對,確實是一連串的事。既然有可教化的眾生,一定就有能教化的佛菩薩。佛菩薩之現與不現是在眾生肯不肯接受教化,眾生肯接受教化,佛菩薩就現前,就應化而來;要是眾生不願意接受,佛菩薩不會來的。

  我再給諸位說,像一般學科學的,滿腦袋迷信科學,他要用科學的方法,用化學、用物理來分析、來研究佛法。像這樣的人他也有熱忱,他也很認真的去做,佛菩薩來不來?給諸位說,不會來。為什麼?這一類的人叫所知障重。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大大的不相同,世間學問的修學叫你用腦袋,叫你天天去思考;佛法的修學不准你思考,所謂叫離心意識,你偏偏不肯離心意識,那哪裡會有感應?沒有感應。佛法的修學是教你離世間,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叫離世間,遠離世間法。我們對於這個世間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斤斤計較,要執著,不肯放下,諸位想想,這種情形之下諸佛菩薩不會來,完全沒有感應。沒有感應,一看到好像彷彿有些佛菩薩現前,那是什麼?不是佛,是魔。你不是想要佛菩薩來嗎?魔就變一個佛菩薩來,騙得你團團轉,魔來了,不是佛來。諸位要記住,清淨心所感應的是佛菩薩,妄想心所求得來的是魔,決定不是佛。所以我們對於這些理論能夠真正懂得一些,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當前的境界是真是妄、是佛是魔,不必去問人,自己心裡就有數了。

  既然有佛,當然就有說法,佛說法一定就有弟子在聞法,依教奉行,肯依教修行的人當來必定證果。可見得佛的白毫光中所現的一連串的這些事,這些成就。這段文裡面有好幾個『見』字,這個字是一個很要緊的字眼,一定要悟得透徹。然後才曉得,『萬八千佛國土』,這是列舉的一個數字,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皆是本地風光」,從佛眉間白毫光中流出,佛眉間白毫光與我們自己是一不是二,這才是悟得透徹。覺悟的人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無不是自己的光明。什麼樣的人才是悟了的人?前面說過,「信解清淨」,就是說心在境緣裡面平等不動,不動周遍,這一動就不能周遍了。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我們上個星期念到的四句,我是勸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無論是行門、解門,那都是重要的綱領,是修學指導的原則。第一句他告訴我們,「動靜無心」。那我們有心,有心就不行,有心就落在心意識裡面去,這就是凡夫境界。無心是什麼?動靜無心心所,這就是佛菩薩。無心心所的動靜就是稱性,就是真如本性所起的作用,動靜是一不是二。落在意地裡面,動靜才是二相;在真性裡面動靜是一相不是二相,是不二之相。所以我們要學什麼?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一個動靜無心,你們一天到晚念這個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要練動靜無心。若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怎麼會成就?第二句說「凡聖情忘」,平等心現前了,動靜無心是清淨心現前了,凡聖情忘是平等心現前。凡聖不二,凡是凡夫,聖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是一不是二。第三句「能所雙泯」,第四句「性相如如」。四四一十六個字,這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綱領,無論是行門、解門,盡在其中。能夠照這樣的修學決定成佛,而且很快的就會成佛。

  此地所講的「盡大地是自己光明」,你才真正的了解,盡虛空遍法界統是自己心性光明照耀之中,無有一物不在自己光明裡,這是佛放光現瑞所表的意思。我們從這裡就可以體會,這節經文表法的義趣是如何的廣大精深,文意裡面所說的法界、生佛、事相、始終,乃至於善惡、好醜種種差別境界,只是一個光明一時全都顯現。正是清涼在《華嚴》裡面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可惜的是我們就在這個法界裡面,迷惑顛倒而不能夠覺知,這是多可惜!佛法沒有別的,無非就是教我們證知這個事實而已,這是真事,是實在的理,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能夠入這個真實的境界才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真正的理解、體會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明瞭,糊裡糊塗的,就是俗話常說的「醉生夢死」,感覺得人生空洞沒有意思,那是不明真相。可是現在,尤其是這個時代,在中國、在外國,尤其是外國,年歲大退休了,精神沒有寄託,感覺得很消沉、很苦悶,要找一些宗教來刺激,那些宗教裡頭所講的也不是真實的。

  究竟真實法,實在是在大乘佛法之中,佛也就是為這樁事情才出現於世,這個事情如果人人都了解,佛就不要來了。大家對這個事情都迷惑,都找不到綱領,佛才出現於世間,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不會感覺得在空洞,也不會感覺得苦悶,這是佛法的真實利益。可是不入這個境界,這個福,就是這個享受,你得不到,入了這個境界那個享受你就得到了。這種享受,過去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看看我們自己能不能證得?諸位想想,哪個人不希望享受能好一點?能夠達到人生最高的享受,為什麼不去追求?這個事情不是求不到的。這個最高的享受,給諸位說,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清淨快樂,永遠的沒有生死,我給諸位說這個話句句真實。如果說了你還不相信,當然你不得其門而入。信了之後要求解,解了以後得肯修,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眼睛裡面所看的、所接觸到的一切相是生滅無常,所以講萬法無常,那是假的。

  佛經裡面也說「萬法無常」,講這無常、無我講這些,這些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這是對治說。因為凡夫以為有常樂我淨,佛對他們說反面的,說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是來糾正凡夫的。小乘人又執著一切無常、無我,所以佛對他們又說,一切法有常、有我、有淨。你看我們聽起來好像佛說法顛三倒四的,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他是看對什麼人說。佛有沒有說?佛沒有說,佛一句話也沒有說。佛菩薩說法的原則,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真是顯露無遺,你看他後頭列舉的三十六對,眾生要說生,你就跟他說滅;眾生說滅,你就跟他說生。總而言之,你都跟他說相反的,這就對了,這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什麼?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佛說這個話意思就是教他悟,悟什麼?教他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就了,目的就達到了。眾生是處處執著,佛菩薩是處處破眾生的執著,就是如是而已。所以哪有什麼法可說的!《金剛經》說得尤其好,「佛無有定法可說」,無法可說。

  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光明,人人光明的德相作用跟《法華經》所講的無二無別,就是可惜我們自己不曉得。假如有一天我們悟了,我們真性本來的光明現前,般若智慧也像佛菩薩一樣照見一切諸法,諸法實相也就一一應現在我們眼前,這個時候我們與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是一不是二。再問問,我們什麼時候開悟?哪一天我們開悟?這個話你要是問別人,別人不曉得;你要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也不曉得,這個事情得問自己,你哪一天肯放下你哪一天就開悟。不但所緣的境界要放下,能緣的心也要放下。所緣的是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要放下,那在佛法裡叫我所,我所放下。我所放下之後,我執要放下,我執是什麼?是能緣的,能緣的心與心相應的心所法要放下。這就是唯識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菩提,超凡入聖。佛在經論裡把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說也確實是簡單扼要,並不難於理解。難的是什麼?難的是我們不肯信,難的是我們不肯照做,所以我們不能像諸佛菩薩那麼一樣的自在。有人聽了一輩子經,他也不能照做,他聽得很熟,也講得頭頭是道,他做不到,還是當凡夫,還是生死輪迴。

  這不要說我們眼前的四眾同修,釋迦牟尼佛在世,那些弟子裡頭就有一大半,就是一天到晚聽佛講經,做不到,還是心意識用事。你們要不相信,看看《楞嚴經》裡阿難尊者就是,阿難聽得多,也記得多,你看跟佛辯論引用佛的話,把佛話的意思都解錯了。那個話他記得很清楚,說出來一點不錯,不是佛說的意思,統錯用、統錯會了。諸位想想,當年跟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的人都會把意思弄錯了,何況佛滅度之後到今天三千零九年了!雖然是三千零九年,再給諸位說,再加上十倍,三萬零九十年,你要能夠得到了綱領,還是如對目前,決定不會錯。那就是什麼?佛教給我們的離能離所。所緣的境緣你能夠離得開,能緣的心心所你也能夠放得下,那就跟在釋迦牟尼佛的旁邊沒兩樣。你在釋迦牟尼佛的旁邊也不過就如此,你跟上了三萬年之後亦是如此,沒有兩樣。如果你要是放不下,像阿難一樣,一天到晚跟在釋迦牟尼佛旁邊,給他做侍者,也沒用處,也是隔得千里萬里。所以諸位你只要能放下,那個舒服、快樂,給諸位說,沒有法子能夠形容。

  我們經裡面講娑婆世界最樂的是三禪天,你要是心心所統統放下,三禪天比你差得太遠!不但是三禪天,極樂世界的天人他們的快樂也無法跟你比,我講的都是確實的話。因為極樂世界只有常寂光淨土的才是一樣,實報莊嚴土之下的快樂都不能比。我們怎麼樣?還是放不下,這就沒有法子。在一切境緣當中依然起心動念,這是什麼原因?套句佛法來說,這是不得已的說法,所謂是業障習氣太重了。實際上業障習氣是不是真重?不是的,業障習氣也是虛妄,也不是真的;果然是真的,我想斷還斷不了,不是真的。你不肯下這個決心,就是業障習氣深重;果然下這個決心,哪有什麼業障習氣!《楞嚴經》裡面講「歇即菩提」,善財一生成佛,《法華經》龍女八歲成佛。所以這樁事情沒有男女老少,也不分職業,也不分貴賤,就在你肯不肯。肯了當下就是,不肯這才有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我講這些大經也不少年,也常常有人來問,經上講得是好,我們應該要怎麼去做?禪宗裡面所謂的「會者不問,問者不會」,你一切都放下了還問什麼?沒得問了。你來問,換句話說,就是你放不下。放下,諸位想想,還有什麼問題?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文殊菩薩對於這樁事情,就是佛放光現瑞,他老人家說過一句,他說「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佛放光明目的在哪裡?目的就顯示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如是。這段的文字沒幾行,是什麼?就是「一卷離言的法華」,不能說一卷,這七卷,我們說一部,就是這部離言的《法華經》。這部《法華經》就是解釋佛放光裡面這些事相。所以你要在放光這裡一下開悟,這經就不要看,也不必講,經裡面講的就是光裡頭的意思,向後七卷二十八品就說這麼一樁事情。光放了,再給諸位說,這個光是天天在放,不但諸佛菩薩天天在放,你我也天天在放,從無間斷。我這麼說你不相信,我哪有什麼光?我什麼時候放過光?你一天到晚放你不曉得,禪家所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個話不是講諸佛,是講一切有情眾生各個如是。不但你一天到晚放光動地,阿貓阿狗、蚊蟲螞蟻都一天到晚放光動地,你看不出來有什麼辦法?那個放的光就跟今天講的一樣,沒兩樣。你要細細的解釋這光裡面意思,那就是這七卷經文,再要詳細就是一《大藏經》,都是解釋這放光之事而已。所以說是奈何眾生不解,佛表演現這個相還不懂。實在講現這個相一看立刻就覺悟,我一天到晚也是這麼放光動地,再一看一切眾生各個皆是,這就入一真法界,這就入佛知見,這就叫大徹大悟。大眾不解,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兩位老人家很慈悲,他們兩位這就代佛說法了。

  底下一段這是序分裡頭第三大段「疑念序」,這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彌勒疑念」。但是諸位曉得,這是假裝的,不是真的,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怎麼會不曉得這個事情?他當然曉得。他老人家大慈大悲看到什麼?看到迷惑顛倒的眾生不知道,所以他也裝了不知道,看看哪個人曉得這個事情向他討教,才找到文殊菩薩。他們兩個唱雙簧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解開,將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希望我們在放光這個地方你也能夠開悟,希望在言下能夠大徹大悟。由此可知,在放光裡面大徹大悟,這一等聰明伶俐漢,不要說話就悟了。言下大悟,那第二等人。可是言下大悟的人很多,放光,見這個光明而悟的也有,那確實比較來講是少,言下大悟的人多。諸位從佛教史裡面,從《高僧傳》裡面,禪宗語錄裡面,諸位能看到。他們兩位這一問一答、一唱一和,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表演示現出定了,出定對他們這一唱一和大加讚歎。這些諸佛菩薩是在這裡唱戲,是在這裡表演,演什麼?就是演法華一會。由此可知,全經的文字言詞無非是顯這段放光宗旨而已。所以在六種瑞相當中,這個第六段是為主,這是主體,也是最重要的一段。「現瑞序」就講到此地。好,再看下面這段經文,這是第三段,就是「疑念序」。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這一段是彌勒菩薩他老人家所表演的,這下面一段是大眾的疑念。經文裡面很明顯的疑念有三樁事情,第一個就是見到前面世尊所現的六種瑞相,非常的稀有,『世尊現神變相』,「神變相」是指前面的六種。第二,這就是念在問誰?誰知道這瑞相的意義?誰曉得這瑞相的功德?第三,這是忽然想到文殊菩薩,文殊曾為七佛之師,所以說他是過去供養無量諸佛。像這種不可思議的瑞相,想必文殊菩薩過去曾經見過的,這就是俗話所謂「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這才想到文殊菩薩。這一段是結集經的人描寫彌勒菩薩表演的動態,你看到這個地方『彌勒菩薩作是念』,還沒說話,完全是心裡面想,但是這裡頭有動作,裡面帶的有動作的。

  在此地我們先給諸位介紹,說明「現神變相」,這四個字是「總指此土他土之事」。世間的聖人都不輕易發一言,何況出世間的大聖!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一切眾生的楷模,是一切眾生的模範,而且還得配上時節因緣。換句話說,這個一言一笑、一舉一動是一定有時節因緣,不是隨便的,不是時時在表演的。在某個時候用某種方法,就有一些人開悟,就有一些人得度。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契機契理,理是諸佛所證真實之理,機裡面不但適合眾生的程度,而且要適合眾生的機緣。我們簡單歸納的,有人、有時、有處所,都要顧及到,才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地方佛示現神通,示現的種種瑞相,當然是有他時節因緣的道理,絕不是隨便而示現的。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但是示現的境界我們看到了,內容是什麼、意義在哪裡並不曉得,所以才引起彌勒菩薩的懷疑。剛才說過了,彌勒菩薩並不是真正懷疑,這是代表我們眾生來請法而已。文殊、彌勒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弘揚《法華》的教義,教導那些根熟的眾生令他們入佛知見,其目的是在此。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然後讀這段經文才會感覺到親切有味。今天時間到了,下次我們從這段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