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二十九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29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這一段經文就是雨花的瑞相。經文裡面說的有四種花,名稱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曼陀羅』翻成白色,白色的花;『摩訶曼陀羅』,就是大白色的;『曼殊沙華』,「曼殊沙」翻作赤色的,就是紅色,紅裡面帶的有紫色的,叫赤色;『摩訶曼殊沙』,就大赤色,這都是從顏色上來說的。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曼陀羅」是適意,就是如意,能夠適合一切眾生的心意,「摩訶曼陀羅」就是大適意;而「曼殊沙」有柔軟的意思,就是小柔軟、大柔軟,我們如果不從花的顏色上來說,從它的意思上來講,就是適意花、柔軟花。世尊在四十年前,這個數字我們要把它記住,就是世尊住世是八十年,他老人家示現成佛講經說法是四十九年,大家都曉得的。《法華經》是最後八年所講,這就是前面已經講了四十一年,那個零數我們不算它,就用整數,四十年前,世尊是以種種方便誘導一切眾生。在這裡面有不少學生都證得小乘阿羅漢果,這花裡面曼陀羅、曼殊沙就表這個意思,他已經自在,小適意,心性柔軟。你看《華嚴經》裡面說「柔和忍辱」,這是咱們學佛有沒有一點功夫、有沒有一點境界,就是看我們的心在順境、在逆境裡面是不是都能夠適意,都能夠柔和。

  這兩種花是有小有大,可見得這是從小而入大,所以這雨花也是表法的意思。到法華會上這個時候演說的是一乘實相,正是開權顯實,所謂「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乘法」。一乘法是大適意,一乘法是大柔軟,所以諸天就用這個花降落在道場上,不但是空中的莊嚴,實在也是表法的意思,正是本經教菩薩柔軟法。諸位常常念《地藏經》,你看《地藏經》上所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是不是剛強難化?佛法聽了,要真正有受用,心地就柔軟。我們從前沒有聞法的時侯是剛強、頑固、執著,現在學了佛,我們這個頑強的根性是不是改了一點?如果是改了,這就是好境界。如果沒有改,就得要記住,佛法雖然聽得多、念得多,功夫沒有進展,好像我樣樣都曉得,還沒有開步走,這是不行的。佛法是著重在行解相應。這是這段的意思。再看底下一段,地動的瑞相只有兩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這個經文句子少,六種瑞相之一,這是地動。首先要交代的,『普佛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境界。下面答覆的偈子裡頭有說「一切佛土皆震動」,與此地這個瑞相是相應的。『六種震動』,它是三種屬於形,三種屬於音聲,我們在講席裡面過去都曾經講過。這個屬於形是動,地震動,像我們台灣這個地區是在地震帶,我們常常感覺到有地震。第二種叫起,起是起伏;第三種叫踊,這是很大的動向。關於聲的方面,它第一種叫震,震動的音聲,第二叫吼,第三種是打擊碰撞的音聲。這是我們在一切經、在一切註疏裡面常常看到的,這是佛學普通的常識。在此地「六種震動」是表圓融大法,在天台判教,《法華》是圓教,圓教大法六番破無明惑。無明沒有破之前,無明就好像大地一樣,非常之堅固,破無明就等於地的震動一樣。所以用地動的瑞相來表圓教菩薩要破根本無明,表這個意思。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這段經文是瑞相裡面的第五種瑞相,就是大眾歡喜的瑞相。『天』包括的三界二十八層天,『龍』一般講有四種,有守護天宮的龍,有興雲致雨的龍,有地龍,也有守護寶藏的龍,這是一般經上說的有這四大類。『夜叉』兩個字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捷疾鬼,就是他的行動非常之快,速度很大。『乾闥婆』是帝釋天的樂神,就是演奏音樂的樂神。『阿修羅』一般翻譯作非天,他有天人之福報,沒有天人的德行,所謂是「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這是「阿修羅」。『迦樓羅』是金翅鳥。『緊那羅』也是帝釋天的樂神,但是他演奏的是法樂,就是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有法會的時候,他們來演奏梵唄,所以跟普通的音樂不一樣,這是屬於「緊那羅」。『摩睺羅伽』是大蟒,就是大蟒蛇,我們也稱之蟒神。『人』是我們一般人道裡的,『非人』這是指鬼神一道的。『小王』是指我們像現在地球上許多小國家這些國王、總統,都包括在其中。

  『轉輪王』,在今天世界上就沒有了,佛經裡面講的「轉輪王」有四種。眾生福報大的時候,轉輪王才出現於世間;沒有福報的時候,沒有這樣大福德的人住世。經上講人壽在兩萬歲的時候,鐵輪王出現在世間,統一一個天下。經上講一個單位世界是四天下,就是我們講四大洲,我們的地球這是四大洲之一,南瞻部洲,這是一洲。諸位想想,人壽差不多平均在兩萬歲的時候,有這一個人出現在世間統一全球。統一全球不是用武力的,是以十善教化一切眾生。所以這個王有德,老百姓都享福。到人壽四萬歲的時候,就有銅輪王出世。諸位要知道,人的壽命長就表示他的福報大,所以五福裡面有長壽,他的福報大。到人壽六萬歲的時候,就有銀輪王出世,統一三天下。到人壽八萬歲的時候,金輪王出現於世間,統一四天下。金輪王的相好光明差不多跟佛一樣,他也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比較你不能覺察,比較起來,他沒有佛那麼明顯,這是經上所說的。

  這是說這些大眾們『得未曾有』,這是講今日之所得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所以大家都非常『歡喜合掌,一心觀佛』。這一段怕人有疑問,為什麼?「歡喜合掌」是常有之事,怎麼能算是瑞相之一?我們在一塊遇到事情很開心,都很歡喜。說瑞相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從前面連起來看。諸天雨花,這是我們歡喜的事情,地動警覺我們的心,提高我們的警覺性,大經上說「動時能令眾生心動」,可見得這個地方的喜不是普通的歡喜,何況又能「一心觀佛」!這個地方一心兩個字很重要,我們學佛能不能入這個境界關鍵就在一心。所以說合起來看你才曉得這個確實是瑞相。何況下面還有放光的瑞相,這段是大眾歡喜,夾在當中,如果不是瑞相,應該說在前,或者說在後,不能夾在這個裡面。所以雨花動地是外面的瑞相,大眾心裡面的喜悅是內心的瑞相。在法華會上的大眾只曉得講經入定的是佛,雨花那是諸天,地動的這是大地。實際上全是自己感應道交而現前的境界,一回頭理事就無礙,就能入這個境界。再看底下一段,這是六種瑞相裡面最重要的一段,也是主要的一段,這就是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這一段文字也比較長一點了,這是圓滿的來表這法華一會。『白毫』,這是一種特殊的相,我們普通的人沒有,是三十二相之一。我們一般人因為沒有,所以往往就誤會以為佛的眉間有個珠子。實際上不是,它是兩根白色的毫毛旋轉著盤在一起,看起來好像是個珠子,實際上不是珠子。白毫常放光明,這是眉間放光。在《觀佛海三昧經》上說,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佛初生的時候白毫有五尺長,它盤旋在一點,我們看不到。在佛示現苦行的時候,這白毫已經長了一丈四尺長,到世尊示現成佛的時候,白毫的長度是一丈五尺長,盤旋在這眉間。這個毫毛裡面是空的,當中是空的,看起來像琉璃一樣,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修行,種種的相貌,乃至於佛示現入涅槃,一切的功德都可以現在毫相之中。

  這個毫相在兩眉的中間,就是表中道的意思。也表常樂我淨四淨德,它表中道,就是常的意思;毫相柔軟,這是表樂的意思;捲舒自在,要捲起來就捲起來,要展開就能展開,這是表我的意思;顏色潔白,表示淨的意思。這在經裡面給我們講,是多生多劫修忍辱、孝敬業因而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果,都有業因的。所以諸位要想相好,一定要懂得怎麼個修法。你看我們世間算命的、看相的,他也常說相隨心轉,心惡那相長得就惡,心慈悲相現出來也是慈悲。這是我們講什麼?看這最粗淺的,一看這個人很慈悲,相貌很慈悲,或者看到相貌很凶、很惡。在佛門裡面你看看菩薩的相都很慈悲,羅漢的相就奇奇怪怪的。為什麼?羅漢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無明沒有斷,煩惱是沒有了,但是煩惱的習氣不斷,所以這個相是古古怪怪的相,不像菩薩那麼樣的慈祥。這些地方都是要學習。「白毫相光」,這是放光,光是表中道的光明,因為白毫是表中道的,這從中道的光明,也就是中道的智慧,我們講般若智慧,是用這個來代表。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這是講的境界,合起來看是境智圓融,所謂理遍十方,本性般若智慧的作用廣大無邊。經裡面只說了一個「東方」,諸位要曉得,光不是照一方的,舉東方也是表法。東方是一個動向,東方屬於震,在八卦裡面它屬於震。我們中國在亞洲的東方,印度稱我們叫震旦,震就是東方,旦是太陽出來的地方,我們在西域的東方,也在印度的東方。這也代表生滅門,太陽從這邊出生。在法上說真如隨緣,能生十法界一切諸法。這個問題細說是在唯識裡面,在唯識裡面是細細的來討論這個問題,將來以後我們也可以討論到的。但是要曉得,萬法雖然動,它體是不動的,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同修都要注意到的。正好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畫面是不停的在動,可是螢幕並沒有動。我們十法界依報正報一天動到晚,本性理體是不動的,就跟螢幕一樣永遠不動的。這個道理在《楞嚴》、在《華嚴》、在《彌陀疏鈔》裡面都給諸位說過,這就是顯示什麼?「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意思,這是般若智慧光明。說了「東方萬八千世界」,方方皆是萬八千世界,無不周遍。

  『下至阿鼻地獄』,「阿鼻」翻作無盡,這《地藏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楞嚴經》也講得很清楚,這是指什麼?指最下處。『阿迦尼吒天』,這是翻作色究竟天,這是講最上處。最上照到色究竟天,最下照到阿鼻地獄,這當中就不必說,完全都包括在其中。這裡面依報正報雖然有種種差別,善惡的行也不一樣,可是在佛的同一光明照耀之中。這個境界我們可以細細的去想想,光是平等之光、是清淨之光、是慈悲之光,這是我們自性清淨心的光明,能夠見到一切眾生。六道的眾生,這個地方講『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六道是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六道輪迴,跟諸位說,不是佛菩薩做主宰,也不是上帝的意思,更不是閻羅王的意思,而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境界。

  佛門俗話說得好,「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怎麼樣?得果報現前了才害怕,所謂是「不見棺材不流淚」,果報來的時候害怕。菩薩不然,菩薩果報來的時候他不怕,菩薩怕造因。我們要學菩薩道,這造因不能不謹慎。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意地還不清淨,不清淨就有善惡,我們要造善因,不可以造惡因,造善因三善道受報,要造了惡因那就三惡道去受報。如果我們不希望到三惡道去,換句話說,三惡道的業因決定不能造。因此一切經裡面對於三惡道的業因說得很詳細,而對地獄道的業因說得特別詳細。你不相信,我們這裡常講的《楞嚴經》,你拿《楞嚴經》看看,《楞嚴經》裡面講六道,地獄經文幾乎佔一半,說得特別詳細。原因是什麼?就是勸我們要認識地獄的業因,萬萬不可以造作。因為落到地獄裡面去麻煩就大了,要想從地獄裡面再出頭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佛是大慈大悲,叫我們特別提高警覺。

  六道裡面無論眾生是迷惑、造業、受報,佛的光明裡面無所不見。在此地也含著有一層意思在裡頭,聲聞、緣覺、菩薩他也能見,但是雖能見,他見的是有限量的,並不圓滿,如來是圓滿無障礙的遍見。說到這個地方,我又要告訴諸位一樁事情,有些年輕人跟我談的,我們本省民間有許多駕乩扶鸞的神壇,他說朋友帶他到那邊去,頭一次去,很偶然的去,結果到那個地方,人家一扶鸞,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他過去這些事情,統統給他說出來,說得完全是一樣的。這些來問我,他說這是什麼原因?他說講得你不得不服,不能不信,於是乎都信那個教去了,這個教裡頭一貫道佔多數。駕乩扶鸞,我們要曉得,這是鬼神假藉佛菩薩、神仙的名義,實際上統統是假的。他來行他的道,來傳他的教,小的事情很靈驗,大的事情就不靈;近的事情很靈驗,遠的事情就不靈。

  譬如說中國黃河流域以北一帶的地方,最崇拜的就是狐仙,狐狸,他們稱作大仙,狐仙。一個狐狸能夠修成人身,現出來跟人一樣,跟我們人一樣,五百年;換句話說,牠有能力知五百年的事情。所以你一生的事情,你父親的事情、祖父的事情,你家裡好幾代的事情,牠能說得清清楚楚。五百年以前的不行,牠的能力只有這麼大。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能被牠欺騙,這個所行的都不是正法。阿羅漢,給諸位說,一般經裡面講小乘阿羅漢,他知道五百世,不是五百年,那比五百年要強得太多了,阿羅漢知五百世。可是五百世再往上去阿羅漢就不曉得。這就是修證的果位愈高,他的見量就愈大,這在《楞嚴經》裡頭也曾經給諸位說過。唯有佛這才是究竟圓滿,這是第一點的意思。

  第二個意思,「大眾得未曾有,一心觀佛」,這個一句非常重要,我們與佛菩薩能不能起感應都在一心。這個一心不容易得。我現在已經一心,這已經是二心。一心的時候沒有念,一心也不是無記,不能把無記當作一心。因為無記的相是暗相,一心的相是明相,明暗不同;無記是迷相,一心是覺相,迷與覺不相同。所以這個地方不可以有誤會,不能把無記當作一心。眾生能夠攝心一處,我們這個念佛就是攝心一處,也可以講,佛法裡面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講求的攝心一處,不過它用的方法不一樣。攝心一處就是定,我們念佛的人把這個心都收在阿彌陀佛佛號這一句上、這一處上,教你心無二用,可見得它不是無記。先把心歸在一處,歸久了,幾時到這個一句佛號也脫落,一心就現前。但是不是有意脫落的,純熟之後自然脫落,就好像植物一樣,果實它在樹上長的,熟了之後自然掉下來,你要想把它採下來那不行,熟透自然就成就。所以大家念佛不要著急,怎麼我還沒有得一心、我還沒有成就?愈著急你的時間愈拉長,根本就不要去理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禪也是攝心一處。達摩傳來的時候,禪宗是用觀心的方法,他就觀念頭的生滅,他用這個功。譬如心裡起個念頭,他立刻迴光反照,這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這一照,念頭沒有了,沒有了再追,念頭到哪裡去了?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要很細心,心裡可不能起個念,你起念「念頭到哪裡去」,這個念頭到哪裡去又是一念,念上加妄念了。所以這是很細膩的功夫,粗心大意的人沒辦法,粗心大意的人,「念頭哪來的」,這又是妄念,這念頭從哪來的,就是個妄念,念頭念念相續不會斷的。他用這個功夫。所以到後來人根性這是愈來愈差,這功夫用不上力,於是乎祖師才想個方法叫參話頭,把你的心繫在話頭上,用這個方法。但是禪家,諸位要曉得,必須要大徹大悟之後才有受用,沒悟之前完全是凡夫,沒有法子超越生死輪迴。

  可是淨土就不一樣!淨土這一句阿彌陀佛,說老實話,與禪宗那個話頭有什麼兩樣?沒兩樣。我們把這個心繫在一句阿彌陀佛上,真的沒有兩樣。但是好處在哪個地方?好處是阿彌陀佛有願力,這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在禪宗裡面找不到。我們今天要想自己成就,要想勸別人成就,諸位要記住,唯有淨土法門。總不能看到人家喜歡禪,我們也來研究禪,來接引他,順著別人走,這個錯誤的。現在外國人對中國禪是很迷、很喜歡,為什麼?好奇。他能成就嗎?決定不能。說你能成就,你也不簡單。所以這點諸位特別要記住,絕不能夠隨著境界轉。這個世間提倡禪的人有,多得很,提倡密的也多得很,你們要願意修的話到那裡去修。我們自己提倡這個法門,認識得很清楚,知道這個法門可以成就,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楞嚴》裡面講,「攝念一處,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念佛是修的楞嚴大定。「大勢至圓通章」、「觀世音圓通章」,那不就是修的楞嚴大定嗎?所以千萬不要把這一句佛號看得太容易了,也不要把一心不亂看得太難了。這個裡面沒有難易,我們把難易的心放下,一心念去,這樣就好。

  在這段文裡面,佛的白毫當中又見到那些國土裡面諸佛菩薩演說正法,諸善知識領眾修行,都在佛的光明之中。這個顯示就是把一切世界合成一界,換句話說,一切世界是十法界,合成一界就一真法界,正是所謂不離當處,影現十方,像這些境界都不能比。『比丘,比丘尼』,這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眾,這是說的小乘眾。『諸修行得道者』,「修行」是還沒有證果的人,「得道」是已經證果的人。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大乘菩薩,「摩訶薩」這是圓頓的大菩薩。「種種因緣」,這裡面包括的就太多,這是一連串的事。「如人信解行布施,是菩薩道」。『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這裡面特別注意的是「信解」,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我們今天說實在話,不得其門而入,就是我們沒有信,所以也沒有解。有信必定有解,有解必定有信,而後才是行。所以說信解布施是菩薩道。換句話說,我們凡夫也有布施,也有許多人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但是那不叫菩薩,為什麼?沒有信解。信解是什麼樣子?給諸位說,有信有解的布施是不著相的,三輪體空。諸位想想,我們今天做一切事情著相,三輪不空,只有布施,布施裡頭沒有般若,不能叫布施度。菩薩道是六度,相怎麼能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要空掉,所以你才能夠歡喜布施。布施就是入道的因緣,內有這樣信解的布施心,外面才有如是的歡喜相,這是我們講信解布施。

  持戒也不例外,信解持戒這就是菩薩道。換句話說,一定要曉得什麼叫做戒。戒對每個人、對我們修行有什麼樣的重要性?到底是戒在什麼地方?都得要搞清楚。六祖大師說得很好,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在南部講經,就有人告訴我,南部有些人原來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現在因為說聽了《壇經》,他不持戒,他也不修行,因為什麼?自己心很平何必要持戒?實際上全都搞錯了。諸位要曉得,心平,平是平等,有我相、有人相就不平等;換句話說,還得要持戒。心平等了,四相都沒有了,戒律就圓滿,所以六祖說何必持戒是戒行圓滿了,這是大道。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換句話說,戒律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離開是非人我的,幫助我們的心達到清淨平等的。所以大乘戒都是清淨受持,沒有染污受持,這個諸位要曉得。什麼叫清淨受持?離相受持,不著相的,著相就不清淨。所謂大乘菩薩戒講的什麼?叫心地戒,論心不論事;小乘戒就不清淨,論事不論心。所以這大乘戒難學。持戒是大道的因緣,內裡面真正能做到,在一切法裡面不動心,外面這個信解持戒的相才圓滿。

  「信解行忍辱,是菩薩道」,這點也是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如果不修忍辱般若蜜,我們的道業不會有成就,隨時修的會隨時失掉。你們常在經論、在祖師語錄裡頭看到,叫「火燒功德林」,小小的不如意,心裡不高興,脾氣一發,完了,所修的全都沒有了。所以你要問你的功德有多少?你得要想想,你什麼時候發了脾氣,發完之後到現在,這段才有功德。因為什麼?發脾氣那個時侯,那前面都不算,都沒有了,要記住這點,這是修道人最怕的一樁事情。你要想把你的功德保持住,換句話說,永遠不發脾氣,人家打你、罵你、侮辱你,一點怨恨心都沒有,功德保全。我們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那沒有功德了。如果到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小小的不如意發一頓脾氣,你什麼都完了。可是臨命終的時候還真容易發脾氣,臨命終已經很痛苦了,還這個人來摸一下,那個人來摸一下,摸他身體不舒服火冒三丈。你看不出來,因為他病得很重,他心裡不高興,一生所修的都完了,非常之可怕。

  所以學佛的人懂得這個道理,那個臨命終的人決定不要去碰他,八個鐘點之內決定不可以碰。為什麼?怕他生瞋恨心,給他助念來幫助他,斷氣之後八個小時才可以動他。諸位曉得這要多大的福報?現在你看在醫院裡頭,一斷氣了,十分鐘之內馬上就送到太平間去。還要急救,本來已經痛苦不堪,再一急救,七竅流血,那簡直是糟蹋人,那個人怎麼不生瞋恨?恨透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學佛最後那一關很難過,一定要有人照顧,不要去遭受這個罪業,不要把自己一生所修的在臨命終這一剎那之間全都給毀掉。像這種事情我看得太多了。忍辱要在平素修,尤其是不如意的境界,冤家對頭相遇,這是我們最好的因緣。沒有這個環境、沒有這些對頭,你這個忍辱從哪裡修起?沒法子修。所以你別看好像受氣,某人天天受人家的氣,受氣的時候不發脾氣,心平氣和,這個氣受完大福報來了,為什麼?業障統統都消掉了。

  俗話有人說所謂叫「傻人有傻福」,傻人他什麼都得忍受,他什麼都不在乎,人家罵他幾句他還笑笑的,打他幾下他也對他笑笑的,你看得出他有福報,這種人後來一定有大福。凡是小小的不如意就暴躁、就發脾氣,給諸位說,這個人沒福,縱然現在有福,將來沒福,為什麼?不是福相。福相是如何忍辱,這是福相!所以我們相不相信?懂不懂這個道理?真信、真明白了,我們當然肯修,才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內有忍辱心,外才有柔和相,這個在佛法裡頭第一重視。從哪裡看起?你看佛寺,佛寺正殿的建築,第一個山門就是天王殿,你一進山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就是教你忍辱。彌勒佛肚子很大,能包容、能忍,笑咪咪的,那就是柔和忍辱相。彌勒佛放在第一個門的當中,叫你一見面就看到,就是教你,你不是想學佛嗎?頭一個就是修忍辱。所以教給我們,生平等心,成忍辱相。

  「信解行精進,是菩薩道」,不論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一定只有往前進絕不往後退。說到這個地方,修行不能說選擇地方,我要找一個好的環境來修學,那你要沒有環境你就不修了?這不能找的。境遇,俗話說得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選擇什麼?能夠會隨自己的心願,有選擇的餘地嗎?沒有,決定沒有。這個命裡面屬於事事不如意,在這個環境不如意,好了,我就換個環境,那個環境比這個環境還糟糕、還差。我自己就有這個親身的體驗,我不曉得你們諸位同修有沒有這樣的境遇?有沒有這個體驗?我由於親身的體驗,所以我才對佛法深深的相信,沒有話說,確實如此。所以到以後怎麼樣?一切無有選擇,心定了,隨遇而安。真是像從前章嘉大師所講的,統是佛菩薩安排的。你既然是修道,真心修道,你的環境全是佛菩薩給你安排的。所以說不怨天不尤人,這樣才能保持住自己精進不懈怠。環境沒有選擇,好環境是這麼做,惡劣的環境也是這麼做,決定不改變。這就是精進是入道的因緣。

  「信解修禪定,是菩薩道」。深禪大定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的是理一心不亂。要怎樣才能達到?要勤修、要不懈怠才能夠達到,我們自己要努力、要精進。至於有一個共修的道場,跟諸位說,那與自己沒有關係,自己沒有道場也是這樣子做。譬如我常常給諸位提起的,我們總希望說一天至少能夠有四個小時講經,能夠有八個小時念佛。這個環境對於我來講無所謂,為什麼無所謂?我每天不止四個鐘點看經,也不止八個鐘點念佛,與我有什麼相干?不相干。有這個地方怎麼樣?就是別人有福,不是我有福,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是大家有福了,能夠把我這個方法提供給大家,能夠有這麼一個環境大家在一塊共修。有沒有這個環境與我絲毫沒關係。再跟諸位說,對我自己來修的時候,沒有比有要好,為什麼?有這麼一個環境,人多,人多心就雜。至少怎麼樣?這個人對那個人有意見,來告狀了,你總還要說幾句話安慰、調解。要是沒有這個道場,這個事情沒有了,這心一天到晚多清淨。就說明什麼?古德所講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好!你看龐居士他老人家所啟示我們的,就是「好事不如無事」,這是真正修道人,這是給我們的啟示。

  自己心裡到了真正無事,看眾生的成就也生歡喜心,看大家的成就。所以一個道場的建立,給諸位說,不是佛的力量;如果是佛的力量、菩薩的力量,佛菩薩大慈大悲,那多少叢林都給我們建立,不是的。諸佛菩薩都是好事不如無事,都是這樣的。大道場、大叢林的形成是眾生的福利,眾生有福報,這個道場成就。眾生有福,那些好事不如無事的人也得要犧牲一點,出來給大家服務,就這麼回事情。佛菩薩也不能說不來服務,這個也講不通的。所以眾生有福報,佛菩薩就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感應道交。佛菩薩不攀緣,不找事做,這是諸位要記住,我們不找他,他不會來找我們的,他心清淨,沒事;但是我們去找他,他一定會答應的,不會拒絕的。所以有感就有應,因為他無心。就像我們敲磬一樣,磬是無心的,不敲它不響,敲了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會說叩了它不鳴,沒這個道理。諸佛菩薩的心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以福德因緣去感,諸佛菩薩才有應,我們自己修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信諸佛菩薩,也相信自己,自己的心要清淨、要平等,這就是深禪大定,不懈怠的精進努力,就是修一心不亂。

  「信解智慧,是菩薩道」,智慧是什麼?智慧這是博覽經典,通達事理,而不著相,這個才是智慧。如果著了相,在佛法裡面講叫聰明,世智辯聰,那反而成了障礙。禪宗的教學就是怕人墮落到世智辯聰,所以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不准你看經。看經是好事情,但是什麼?怕你著相,怕你落到世智辯聰,這個麻煩就大了,再回頭很困難。所以到你開悟之後才准你看經,開悟之後才准你參學,參學就是到外面,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種境界都去看看,到那裡頭去歷事鍊心,實地去觀察、了解,鍊什麼?鍊不動心。樣樣都清楚,心裡清淨不染、不動,這才是成就;心裡頭還有染、還有動,自己要曉得,立刻退回來,不可以參學,那是成了障礙。所以修行人自己要明白,這個事情沒法子請教別人的,請教別人的,真正善知識說真的話,你反而討厭他,忠言逆耳你聽不進去;遇到惡知識奉承你,你還迷惑顛倒。這都是我們自己應該要留意的、要認識的。所以這信解兩個字太要緊了。

  這一段今天時間到了還講不完,只講了一個「種種信解」,「種種相貌」還沒有講到。好,我們就講到此地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