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二十八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28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第五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從這段看起。經文從這以下是序分裡面發起序的第二個大段,是講現瑞。在本經裡面,佛在沒有說經之前,示現有六種瑞相。為什麼要現瑞?這是過去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間,其目的都是為一乘法,正像本經裡面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可是一乘佛法決定不是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都能夠得受用的。就好比世間學校教書一樣,老師教學生目的都希望他成為一流的博士。但是諸位想想,博士班能不能說是在幼稚園的學生就可以進博士班?我們曉得那不行。小學生也不行,中學生也不行,一定得大學畢業才有資格去念博士班。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特別要留意到,假如說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我們自己根性程度不夠就去學最高階的一乘法,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因此世尊四十多年來都是為一乘佛法鋪路,奠定基礎,就是從阿含、方等、般若一步一步的奠這個基礎。阿含就好比是小學,方等好比是中學,般若好比是大學。

  諸位要曉得,《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說的,佛說法四十九年,《法華經》是最後八年;換句話說,在《法華》之前,已經講了四十一年,到第四十二年才講到《法華》,這才暢佛之本懷。這麼長的時間,把學生帶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帶到這麼一個程度,可以接受一乘佛法。在這以前,佛的大願可以說都暫時擺在一邊,不能實現。到這個時候程度夠、根基熟了,所以在未開講之前先現瑞相。這個瑞相就是令大眾從心理上警覺,振奮起來,因為這個瑞相跟平常所現的完全不相同,令根熟的眾生仰慕究竟的佛法,這是真正講究竟圓滿法了。

  六種瑞相裡面,我先把名目說一說,第一個是說法的瑞相,就是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文字不多,只有四句,這個四句就是一段,是說法的瑞相。第二就是入定的瑞相,第三是雨花的瑞相,第四是地動的瑞相,第五是大眾歡喜的瑞相,第六是放光的瑞相。這裡面有三對,六種瑞相有三對,說經入定,說經是慧,入定是定,定慧一對,天花跟地動是因果一對,大乘機感相應與放光是感應一對,所以這六種瑞相裡面有三對。這六種瑞相裡頭頂重要的就是放光,這段經文我們今天還講不到,這個裡面是義趣無有窮盡。佛說經完了以後,大眾並沒有離開道場,沒散去,佛入定,這些人還在這裡等待,還希望聽得妙法。這一連串的瑞相,天花,使大家身心愉悅;地動,地是代表心地,心地有所震動,我們現在所謂說震撼,震撼人心。這個震撼是震撼菩薩心,我們凡夫不知不覺,根熟的菩薩他們心裡頭有很大的震憾。大家一心觀佛,於是佛這時候放光,光明就是把一乘大法的義趣完全顯露出來。我們現在先看第一段,說法的瑞相。

  菩薩,這是首先把當機眾給我們說出來,就是這部經是給誰說的?是給菩薩說的。菩薩是大乘的當機者,大乘是菩薩所行之道,所以說『為諸菩薩』。在經典裡面解釋大有七個意思,第一個是說「法大」,法是方法,什麼叫方法大?這個方法具足而沒有欠缺,這是法大。佛說法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然而要歸納起來講不外乎十二種,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十二分教。在古時候稱之為十二部經,以後這些大德們怕我們發生誤會,不稱十二部經,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統統都具足這是法大。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十二分教統統具足在佛經裡面確實不多見,大家都曉得《華嚴》是具足,《華嚴》是十二分教。《法華》具足不具足?古人說《法華》只有九種,在十二分教裡面還缺三種。這個說得很嚴格。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來說,《法華》也可以說是具足十二部經。所以這部經也是屬於大法,這是講法門圓滿具足。第二個這是「心大」,什麼樣的心才叫大心?求無上菩提的心這是大心。第三叫「解大」,解大理,解的是菩薩藏,不是聲聞藏,不是人天的小學問。

  第四講「淨大」,淨就是清淨,所謂「見道心淨」,道是什麼?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真法界、一心不亂,見到道了心才真正的清淨。無論是什麼法門,無論是哪一部經典,它的方向、目標一定是一致的,絕無二致。這一點我在講堂也常常勸告同修們,法門實在沒有高下,但是自己學道的人最重要的先要有自知之明,就是曉得自己的根性,曉得自己的程度,然後才能選一門。這個比喻古人有很多,佛也有比喻,法就像藥一樣,你看藥店、藥鋪裡面,賣的有幾千種、幾萬種藥,藥是平等的,它的功能是把病治好,所以藥是平等的。我們的藥材有的很貴、有的很便宜,這是什麼緣故?貴的是得來不容易,就賣得比較貴;便宜的是到處都有,隨便就可以得來,所以它價錢就便宜。絕不是說貴的藥就是好藥,你害的病不對症,便宜的藥一吃吃好了,貴的藥一吃吃死了,不對症就藥死了。所以藥沒有貴賤。

  法門也是如此。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不能說別人學那個法門,不錯,那個法門他學成就、他成功了,我也去跟他學這個法門。這問問我是不是他的根性?正如同害病,兩個人都害病,那個人吃那個藥一吃吃好了,好,你也去買他那個藥吃,吃了不對症。所以這個治病,大家都曉得,不敢亂吃藥,一定要請大夫看看。我們眾生的心病每個人都不一樣。佛在世,佛就是個好大夫;佛不住世了,這些傳道的善知識,我們得請他們來幫助我們,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破除自己的妄想執著,得以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這算是病好了,見性之後這心才清淨,沒有見性之前心都不清淨。這第四叫淨大。

  第五叫「莊嚴大」,莊嚴說什麼?說「福德智慧」。諸位要曉得,福德不是世間的富貴,不是的。後世這些出家人也有資財,確實也是積人間的富貴,尤其是像西藏、蒙古密宗的喇嘛,他們的富貴不亞於帝王,那是積人間的富貴。這是佛法裡頭這一個支派而已。那也是一種方法,那種方法是什麼?是攝化富貴人的。那些富貴人你要叫他捨離富貴來學道他辦不到,他就要想,我不捨離榮華富貴我也能夠成就道業。這是另外一個法門。但是除了這個法門之外,你看看哪一個法門修道的都是把世間榮華富貴統統捨棄掉。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帝王之家,捨王位、捨富貴,他出家修道。因此真正的福德、智慧,福德就是身心清淨,就是福德,身心沒有事這是福德。心裡面有事這就沒有福,再有榮華富貴,成天煩惱,要應付許多這些事情,這不是福。所以莊嚴與智慧是分不開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是從清淨心當中現前的,這叫莊嚴。我們每天課誦或者是聽經完了,我們念的迴向偈「莊嚴佛淨土」,香花莊嚴那是表示我們一點心意,什麼心?就是智慧清淨心,表這個。這是莊嚴大。

  第六是「時大」。修行諸位萬萬不可以著急,不可以圖速成,我們俗話常說「欲速則不達」,就用錯了心。佛在一般經上講,從凡夫修到如來的果位要三阿僧祗劫,這就是叫我們心平氣和,曉得這個時節長遠,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成就的。而佛在大經裡面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是菩薩的心量才能夠受得了。但是時間是不相應行法,佛是隨順眾生說的,迷心、暗行,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無量劫也不能成就。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世到現在已經經過無量無量劫了,我們還是這個樣子。可見得我們過去無量劫,多少人成了佛,我們還在當凡夫,這不是事實擺到此地嗎?如果用的是覺悟的心、是正行,那證無上菩提則是剎那間事。所以聖與凡就是迷悟,悟了就得大自在,迷了就生死輪迴。這是講這些諸菩薩們,雖然在成就的時候是頓超,可是頓超之前是漸修,那個頓是由漸積成的,積聚而成的。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就是把菩薩長劫的修行把它縮短,縮成一個簡短的相示現給我們看看。你看他這些成就的人,在法華會上授記的這些人,都是從阿含、方等、般若這四十一年漸漸培養成的,這就表示長劫的修行。佛是這樣的示現,我們歷代祖師裡頭也是這麼示現的,諸位可以看看《高僧傳》,看禪宗的語錄,像《五燈會元》、《傳燈錄》,你們去看去,淨土宗的《聖賢錄》、《往生傳》諸位去看,他們那些成就的人就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一樣,一個老師、一個道場成就的。

  除了佛以外,給諸位說,修行成就最殊勝者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慧遠大師。這是在東晉的時候,與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他老人家在廬山集一些志同道合出家、在家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在一塊念佛,是個個往生。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後往生的同修。我們可以說除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之外,再也沒有見到這樣殊勝的法會。六祖大師成就的才只有四十三個人,只有慧遠大師的三分之一。諸位要記住,那些人的成就,我們不要說別人,就說慧遠大師本人,他老人家本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禁足者,貴客、好朋友來相訪,他送客(蓮社前面有個小溪)不過溪的,到溪邊為止,那就是他修學的一個範圍。有一次陶淵明還有另外一個道士,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學者,他來相訪,說說談談把這個忘掉,過了溪,所以虎溪三笑就留下這麼一段佳話。這就講的真正要成功,我常給諸位說,行門要一,解門要一,連道場也要一,心是定的、是淨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今天到這個道場,明天到那個道場,心是亂的,亂糟糟的,這怎麼能成就一心?所以要真正成就要專一。我們能專一,才能把三大阿僧祇劫在我們一生當中完成;不能專一,就真的三阿僧祇劫,還未必會有成就。這是我們講的時大。

  最後一條講「具足大」,具足這是說的「相好自嚴」。這個相與好,給諸位說是修來的,我們自己的相好這一生可以修得的。從什麼地方修?給諸位說,你要想修相好,你就修三樁事情,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你的相貌一定轉好,像佛菩薩一樣,這才是真正的莊嚴。相隨心轉,心清淨相就清淨,心慈悲相就慈悲,心是佛心,相就是佛相,這是一定道理。所以相好莊嚴與大菩提相應。

  這七種大前面六種屬於因,最後一種屬於果,所謂大因大果,一切『大乘經』就是教我們修大因、證大果。可是「大乘經」裡面也分有許多的部門,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這個地方佛所講的叫《無量義經》,我們看看這個經的題目叫「無量義」,從這個經題來看,把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諸佛如來所說種種的教法,全都收攝在其中。大經裡面常講,「無量為一,一為無量」,《無量義經》在哪裡?給諸位說,這部《法華經》就是《無量義經》;換句話說,《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別名。《法華論》裡面列著本經有十七種名題,無量義就是其中之一。佛直接說這個經名,然後他老人家入定了,可見得就是為本經之序起。這在佛講其他的經也有這個例子。古人也有說,解釋無量義,經裡面講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們同時稟白佛言,菩薩要想很快的成就菩提應當修什麼法門?佛就告訴他,「有一法門,名無量義,欲學此法門者,當觀察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性相寂滅,猶若虛空,無有二法」。這樣一解釋,我們完全都體會到了,無量義之內容、無量義之修學、無量義之果證。

  可是真正明白,一定是大乘根性的人,一定是像《彌陀經》裡面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之人,你看《彌陀經》裡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再給諸位說明白,《阿彌陀經》就是《無量義經》,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量。古德為了講解方便起見,把無量歸為兩類,無量壽、無量光,光是講的空間,壽是講的三際,十方三際無量無邊。咱們天天念《阿彌陀經》,不曉得那是《無量義經》,天天說修淨土法門,實際上不得其門而入。我們講《彌陀經疏鈔》,諸位想想,你把《疏鈔》跟《法華經》合起來看看,跟《華嚴經》合起來看看,你看看是一還是二?這個道理搞清楚了,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念佛應當怎麼念法,我們淨土法門應當如何修法,我們心才得到一心、才得到清淨。理路不明則盲修瞎練。換句話說,念佛人就要遵守佛菩薩、諸善知識的教導。

  要想在短時間,我們一生當中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就是禪宗裡面的明心見性,再給諸位說,確實了生死超三界,這個決定不是欺騙人的。你要怎麼做?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觀一切諸法本來就是個清淨寂滅相。不是說我證得一心這個時候才寂滅相,從前就不寂滅,錯了,佛門裡面講「不來不去」。我昨天跟一個學科學的人在一塊談這個問題,他相信,他怎麼相信?他說現在科學上證明有個理論,不動就可以到達那個目的地。譬如說我們從台北到高雄,我在這邊不動就到達高雄,現在在理論上確實證明這個理論,但是事實上現在還不曉得怎麼做法。他就是從台北到高雄畫一條直線,這個直線當中做個定點,把那邊倒過來,高雄和台北合而為一,所以你不動就到了。所以說科學還是笨,它還要把它摺疊倒過來才不動。佛法是如如不動,不必經過這套手續,本來就不動,比今天科學上發現的還要奧妙、還要到家。科學愈發達,確實對佛學是有很大的幫助,不可思議、不能理解的地方被科學來證實。但是我們想想看,今天科學用許多的儀器,當年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沒有,他所說的這些理論,所說的這些事實真相,現在科學家才證明極小一部分。

  就是一切法從本以來性相寂滅,這就是如意,無量是一,一是無量,這就叫實相,一切萬法統是這樣的。我們要不這樣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怎麼能入實相的境界?怎麼能念到理一心不亂?所以《彌陀經》的理論、方法與《華嚴》、與《法華》確實沒有兩樣。佛在此地這個義趣,就是會前面四十一年所講無量的理論與方法會歸在《法華》上;換句話說,前面四十一年從阿含、方等、般若,二十二年的般若,這些歸納成一個就是《法華》,這是我們講世尊所說之教。如果把這個意思再引申來看,不止四十一年所說之法,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理萬法全都會歸在這一義之中,這叫《無量義經》。正是經中常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此不能入不二法門,你入不二法門就是入一真法界。《華嚴》裡面講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就是入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淨土經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

  諸位曉得,教菩薩這才用無量義,一即一切,一多不二,這是教大菩薩。根基不夠的,佛不說這個法門。下文裡面說,「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又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也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切諸佛出世的本懷,釋迦牟尼佛當然也不例外。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夠不夠資格來聽《法華經》?《法華經》是大菩薩當機者,我們夠不夠資格?這是《無量義經》。如果說沒有資格,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沒有資格的什麼人?沒有這個緣分。諸位要記住這一點,這個緣分可不容易,開經偈裡頭說的話是真實話,「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要以為聽一部經很容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能夠從頭到尾聽圓滿這部經,你就有大因緣。諸位想想,一部經,尤其是一部大經,從頭到尾聽圓滿沒有幾個人,這部《法華經》天天講,要半年才能講圓滿。

  像過去寺院叢林一日二時講經,諸位可以在《仁王經》裡面讀過,我們年年舉行的仁王法會,二時是多少?二時是八個鐘點。因為印度它的一時是我們中國的二時,我們中國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一天只有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只有六時。我們中國過去是分十二個時辰,所以印度的一時是我們中國的二時。我們現在所使用時的單位是西洋的,所以稱為小時,一晝夜是二十四時。印度講的二時講經就是八個鐘點,上午四個鐘點,下午四個鐘點,一日二時講經。像這樣一部經半年可以圓滿,一部《華嚴經》兩年可以圓滿。

  真正有福報的人就是什麼?身心無事,很悠閒的人,到寺院裡頭去住上兩年聽一部經,他能有兩年悠閒的時間,他不需要做事,他這個生活能維持,這是有福有慧。諸位想想看,現在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沒有這個機會。一般的地方講經一星期講一次、講二次,一部經要講上好幾年。你說我們一部《華嚴經》,真正是咱們沒有福報,民國六十年開講的,講到現在才勉強到一半,六十年到七十年整整的十年。台中李老師是五十三年開始講的,講到今天快到二十年,他才講到三分之一。諸位想想,我們今天人的福報跟古人比比差遠了。唐朝清涼大師在五台山講《華嚴經》,他老人家一生講五十遍,如果我們在那個時候要是跟他聽經,我們也能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聽五十遍。一遍的福報都不得了,在那邊能聽上十遍、二十遍到五十遍,這還得了嗎?清涼活了一百零五歲,壽也長。所以要知道,福慧莊嚴這才是真正的莊嚴。這也就是說明機緣太難得了,我們一定要把它把握住,決定不能讓它空過。

  我們在最初這個大樓剛建築的時候,那個時候房子賣得很便宜,我就有一個想法,我勸不少學佛的同修,我說我們大家在這買房子,我們買它一層,個人是個人的,產權是獨立的,是你自己的。它這一層平面一共有二十六戶,有二十六家,如果我們有二十個同修,這一層買它二十戶,我們圖書館是三戶,打通了成這個圖書館,你家裡住在這個地方,上午講經、下午講經你都可以來聽。我們沒有大福報,我們的小福報能成就自己,早晚在一塊念佛共修。當時也有些同修心動,可是畢竟不能發心成就這個理想。我們現在在這個大樓裡面,我們學佛的同修只有四、五家的樣子。要不是這樣的共修,實在講是相當困難。大家都住在此地了,真正有二十家住在此地,那我們就真的以這二十家為主,外面人來是旁聽的。

  現在我們變成是外面同修為主,你們上午也沒空來,下午也沒空來,一個星期只能來個一次、二次,好了,這才把經分開,你喜歡聽《法華》的就每個星期五來,喜歡聽《楞嚴》的每個星期六來。這一個星期講一次,一部經至少得三年到四年才能圓滿。諸位想想,這個機緣多難得!從前的寺院好,它本身有道糧,它不用化緣,也不要做經懺佛事,不要應付任何人,他有山、他有田,他收租,所以道糧不愁。不但是十方出家人到那去掛單,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沒有人趕你去的,只要你循規蹈矩,在那裡面聽經修行,四事供養都具足。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來掛單也是如此,寺廟裡頭也是四事供養一視同仁。所以我們中國過去歷朝歷代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成就的人有那麼多,它有道理的,那個才真正叫道場。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的用心。

  『佛所護念』,無量義處,這是佛自證得的,所以佛護念。底下經文說,「佛自住大乘」,為什麼要護念?就是眾生程度還不夠,必須要護念,到程度成熟了這才開演。這是說到《無量義經》,這是究竟圓滿至極,所以說明為說法的瑞相,無義不具,一法都不缺,這才叫無量義,究竟圓滿,真正是稀有。下面也是四句,這是「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

  『此經』就是指的《無量義經》,《無量義經》並沒有說,就說完了,說個《無量義經》經就完了,諸位想想,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佛示現的入定,『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三昧」也有許多種,我們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三昧。也許諸位說,定哪有那麼多種?定不都是一個樣的嗎?定是一樣,不錯。怎麼樣達到了定,方法不一樣,這個諸位要記住。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以我們淨土來說,念佛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定,我們持名是修一心不亂、修定,觀想也是修定,觀像亦是修定,實相念佛也是修定。可見得單單是淨土法門裡面,我們修一心不亂修定的方法就不相同。定成就了是一樣的,方法不一樣。從方法上來說,這才說之為八萬四千三昧,或者講無量三昧,從修成那個說,那個定就是無量義三昧。定成就了,成就是一切都通達,所以你一個法門修成,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全都通達。

  這就好像那個車輪一樣,我常給諸位做比喻,我們從圓周沿一個直線走,走到圓心一切都看到,一切都通達了。不到圓心,彼此不相關,彼此都不明瞭,到了圓心一切通達,一就是圓心,一切就是繞著圓心的四周。到無量義三昧,古人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哪裡來的出入!釋迦牟尼佛何必還裝個樣子示現入定,行住坐臥都在無量義三昧之中,還示現這個樣子嗎?這個樣子是示現的,是叫這些菩薩們起警覺的,佛在入定,示現一個入定的相,實際上佛的定沒有出入。千萬不要誤會了,佛還真要入定才有定,出定就沒有定了,那是凡夫,不是佛,這點我們要懂得。

  這句文也不多,但是從經文裡面看,末後這一句是入定瑞裡頭的關鍵,就是『身心不動』。佛是現個樣子,腿盤上來『結跏跌坐』,這大家都曉得的,示現一個入定的樣子,「身心不動」,他所表的意思是叫我們身心在一切萬法裡面都不動。什麼叫不動?動靜不二,動靜一如,才叫真不動。有動、有靜那還是在動。換句話說,你要沒有入不二法門,你的身心總是動的。好了,我盤腿在這坐著不動了,你身體血液在循環是動,怎麼不動?在那呼吸是動,心臟在跳,怎麼不動?細胞在新陳代謝,怎麼不動?身也動,心也在打妄想,身心都動,哪有不動的?你在身心裡頭能找到一個不動的嗎?給諸位說,悟了就不動,沒有悟,盤腿面壁入定身心都在動。所以這句裡頭頂重要的就是說的身心不動,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念,沒有這些。

  身怎麼不動?你看《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他動什麼?所以什麼時候你要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身就不動了,這個時候才身心不動。否則的話,都是在動!由此可知,這個境界是破無明以後的境界。沒破無明,就是斷了見思煩惱,像小乘的阿羅漢,也不行,他的身心還是在動。《楞嚴經》裡面講他的心「內守幽閑」,那個守就是動,他還要守,他還是分別,分別法塵影事。不動就不分別,分別就是動,那是九次第定,不是無量義定。

  由此也可以解釋無量義定是大定,在《楞嚴》裡面講就是楞嚴大定,在淨土裡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是真定,真定也叫做性定。這個定,再給諸位說,是本性裡頭具足的,不是修來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人人皆有,各個不無。就是我們迷了,本定失掉變成不定,本來一切通達、一切圓明變成了現在是無知無明。所以學佛學什麼?恢復我們的性定,恢復我們的本明,就如此而已。這個恢復,給諸位說,定與慧要均等。定超過了慧,我們從最粗淺的相來說,昏沉,提不起精神來;慧超過了定,掉舉,心裡面七上八下,這都是障礙。慧是屬於解門,定是屬於行門,這就說明了行與解要相應,行與解要均等,這個功夫才是正常的,這個樣子才叫做中道。不偏於慧、也不偏於定,這叫中道,偏在兩邊都不是走中道,不是中道不能見性,唯有中道才見性。

  怎麼個修法?理論實現在我們生活上,生活上這就是功夫,以自己實際上的生活配合理論,行與解相應,解與行相應,生活與你的知見相應,知見與自己的生活相應,這叫做行解相應。修行兩個字一定要正確的理解,行是什麼?行為。行為是身的動作、口的言語、心裡面的念頭,叫身口意三業行為。理是什麼?理是湛寂圓明之理,是一切法清淨常寂之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與這個理相不相應?這個理論與我們日常生活相不相應?果然相應了,理事無礙。理的無量義通達了,理上事事無礙,事上也事事無礙了,這才得大自在。

  所以諸位想想看,什麼地方是道場?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說,「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我們把它淺說平等心。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之為「至誠心」,這就是道場。道場在自己的心地裡面,不在外面,心真誠就是坐道場,心清淨就是坐道場。菩薩行清淨自在、天真活潑,等我們講到放光就跟諸位細細的談到,所以菩薩活活潑潑。不像小乘,小乘嚴肅呆呆板板,為什麼?小乘沒有達無量義。到無量義的時候完全活活潑潑,《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的法界,不是呆呆板板的。六種瑞相今天給諸位介紹了兩種,底下的第三種,就是天上雨曼陀羅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