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二十七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27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一段是說大眾裡面,及十八梵天、四禪以後,又給我們說出會中有龍眾。龍在佛經裡頭說得很多,這一類的眾生,大致上來說,牠是有很高的靈性,能夠變大變小。同時龍裡面又可以分為四大類,所謂為守護天宮的龍王,在佛門裡面有護法的龍眾,也是一類,還有所謂的地龍,有所謂住在海洋之中的龍神。在現在所謂我們進化到科學時代,提到龍,大家都很懷疑,究竟這龍是不是存在?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狀?根據科學來說,也有些人確實是見到,但是是不是我們中國人彩畫的這種形狀那就不得而知。但是諸位要曉得,時代不管它怎麼樣的變法,眾生的種類、形狀、隱現無不是隨一切眾生業力而轉,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往往有許多事情,拿我們中國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法也好,在最初都是眾生生活行為的指導原則,並不是一種理論上的學問。可是演變到後來都變成學術,與實際生活行為脫了節,就變成所謂是玄談、空談,不切實際,演變到這個境界,所以儒家也衰了,佛法也衰了。我們今天講是復興文化、復興佛法,要怎樣復興?必須使佛法的理論與我們實際的生活結合成為一體,用這種理論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這就是從信解行證上下手了。

  首先我們要能夠信佛菩薩的聖言,求解絕不是世間用意識心思惟能夠解佛真實義的。佛法之所以變成世間學術,全都是落在眾生意地當中,這樣的佛法無論怎麼樣發揚光大,給諸位說,都是消滅佛法,不是復興佛法。復興佛法一定要從心性當中做起。對於世間種種知見、種種誤會、種種推測,這在佛法裡面全都叫做邪知邪見,我們要明瞭它,不必執著。所以佛法之修學,諸位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精純、簡單,決定不複雜。我們自己的心精純、簡單,就能夠應付今天這樣複雜的環境;自己心一複雜、一亂,就應付不了。所以今天的人心是動的,社會是動盪的,我們在靜,靜就能制動,靜就能把動向的來龍去脈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要學簡單、要學單純。佛菩薩聖言量我們相信,依教修學。不但法華會裡面有這些天龍八部,諸佛菩薩,乃至於歷代善知識,弘道修道的場所,皆有八部鬼神護持,所以我們不可以迷信科學。假如你真正要迷信科學,我就勸你倒不如迷信佛菩薩,迷信佛菩薩比迷信科學要好得多。為什麼?佛菩薩有他的真實性,科學畢竟還是個虛妄的。你看看過去的科學家發明的那些真理,現在科學家把它推翻;現在科學家認為是真理,將來的科學家必定又把它推翻。這就是說明科學家所講的不是真正的真理,是會被後人推翻的,不如相信聖言量。所以我的看法就是這樣的,與其迷信科學不如迷信佛法,能真得受用。

  此地在龍眾裡面的數字也是非常之多,只舉出八位代表。『難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歡喜,佛弟子當中也有個難陀尊者,這位龍王牠的名字也叫「難陀」。『跋難陀』,「跋」翻作善。這兩條龍是兄弟兩個,他們是常常護持摩竭提國。我們曉得,摩竭提國是佛的道場,所以護佛法也就護持這個地方,使這個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心向善,國王大臣、百姓都歡喜。所以牠的名字就叫做歡喜、善歡喜,就翻成中國意思。這是我們從外表上看。佛跟我們說他的根本實際上是菩薩,是菩薩應化在龍這一道裡面,就是現的是龍王之身,而本地裡面來講他是初地菩薩,就是歡喜地,所以難陀也代表歡喜地。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想到「普門品」裡面所講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樣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所以在龍眾裡面他就現龍身,在人眾裡面則現人身,天眾裡面則現天身,隨類現身。龍王並不是真正畜生道的龍眾,而是大菩薩示現的,這個情形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過很多,都是佛菩薩示現的。

  『娑伽羅』翻作鹹海,這是從牠居住的地方得名的,這是住在大海當中的龍。前面兩尊是菩薩示現,當然這後面都不例外。《大論》裡面常講,「佛法大海,非信不入,非智不度」,所以大海就是比喻的佛法大海,比喻的般若大海,它這裡面有表法的意義在。『和修吉龍王』,「和修吉」翻作中國的意思是多頭,所以這個龍王牠不只一個頭,牠有好幾個頭。也有個名字叫寶稱,寶是珍寶,稱是名稱,這也是菩薩,示現多頭。『德叉迦』,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說的現毒,牠示現的毒害,還有個名字叫多舌,這位龍王代表的是辯才無礙。我們平常一個人只有一個舌頭,再多幾個舌頭說話就不方便,牠這是示現,是表辯才無礙,示現的多舌。為什麼叫毒?毒的意思是講毒殺煩惱,是取這個意思。我們世間法所謂是以毒攻毒,它就取這個意思。也是菩薩示現普度眾生。

  『阿那婆達多』,翻成中國意思叫無熱,這就是雪山山頂上的阿耨達池,這龍王住在那個地方。一般來說,龍的福報都相當的大,但是牠也有苦,在畜生道裡面可以算是福報最大者。第一種苦,就是牠有熱風、熱沙觸到身體裡面來,牠感覺得有燒皮肉骨髓之苦。第二種就是有暴風,惡風暴起的時候,能夠吹壞他的宮殿,使牠的珍寶喪失,這也是一種苦惱。第三種苦惱,經上常講的,大鵬金翅鳥專門是以龍為食,牠就吃龍的。大的龍大鵬鳥是無可奈何,但是小龍,龍子、龍孫,遇到金翅鳥就沒命。所以佛經裡面講,龍一般說起來有這三種苦。可是在雪山阿耨達池就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阿那婆達多龍」牠是很有福報的,就是說這三種苦牠都沒有,所以翻作無熱。無熱、無惱這個裡頭含的有意思常樂我淨,就表這個意思。『摩那斯』,翻作大身,或者翻作力量很大,大力。『優缽羅』,這是青蓮花,可能就是這個龍所住的所在青蓮花很多,所以就取這個為名號。龍王簡單給諸位說到此地,下面是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緊那羅眾裡面的上首,舉四位做代表。『緊那羅』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疑神,疑是懷疑,神就是神仙的神。他的樣子很像人,但是頭上長了一支角,像牛角一樣,長一支長在頭頂當中,他有一隻角。所以看起來像人,有一支角又不像人,教人見到之後是懷疑。這一類的眾生他是帝釋天的法樂神,就是演奏歌舞音樂的。譬如我們世間有世俗的音樂,有佛法的音樂。諸天的法樂神是不是專門來侍候,或者是佛菩薩來這裡說法教學用的?這個難講。譬如說在我們中國過去宮廷裡面,帝王時代宮廷裡面,它也有一般的音樂,也有國家祭祀大典的這些樂章,這些樂章就等於說法樂一樣,專門演奏這些的,參加國家大典的,有這些樂隊來參加,它不是個普通的樂隊。『緊那羅王』就是帝釋天主他的法樂神。

  在佛經裡面講,佛菩薩常在天宮說法,雖然說常在天宮說法,但是佛在一切經裡面總是讚歎人道,並不讚歎天道。諸佛出現在世間一定是降生在人道,而不降生在天道。那就是說明,天上雖常說法,天人愛好佛法的心沒有人間來得真切。那就是天人他是樂多苦少,縱然聽聽,他也不願意修行,為什麼?他沒苦。人間是苦多樂少,容易開悟,警覺心容易提得起來。譬如我們世間也有些富貴人家,他也學佛,他修不修行?不修行。我們這裡講經說法,或者有佛七共修法會,他來怎麼樣?來拈個香、磕三個頭,回家打麻將、跳舞去了,他是這樣的學佛,他來出錢出力來維護道場,他自己不幹的。大概我想天人學佛就是這麼個學法,他不肯認真修的。這是佛所感嘆的「富貴學道難」,天人富貴學道困難。雖然是難,諸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不捨棄他們,依舊給他們做增上緣,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以後再成就。

  所以這四位「緊那羅」,你看看名稱上有『法』、『妙法』、『大法』、『持法』,從這名稱上看,與佛法都有密切的關係。「法」我們平常講四諦法門,「妙法」這十二因緣,「大法」這是六度,「持法」是總持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再下面是乾闥婆: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闥婆』也翻作嗅香,嗅是嗅覺,就是聞香,他是帝釋天的俗樂神,就是世俗的音樂,娛樂性質的。我們這樣子分法,法樂它是教育性質的,世間音樂是娛樂性質,這兩個意義完全不相同,目的也不一樣,一個是教育、一個是娛樂。這是專門管娛樂的。娛樂裡面『樂』、『樂音』這是歌唱的,『美』、『美音』這是裡頭有跳舞的,這個「美」是講跳舞姿勢之優美,所謂是載歌載舞,這是世俗娛樂一類的樂神。再看下面一段這是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在八部裡面可以講我們大家對他比較上熟悉,為什麼?因為佛講六道輪迴,「阿修羅」還算一道,可見得他在八部裡頭一定有他特殊的地方。你看龍沒有建立一道,可是阿修羅算一道。阿修羅這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端正,就是相貌不端正。相貌不端正是僅限於男子說的,阿修羅的男人長得都非常的醜陋,可是阿修羅的女子那是我們六道裡面最美的。諸天的天神、天王,連忉利天主,都想娶阿修羅的女子為妃子,他是男的醜,女的美。這一道也叫做非天,非天就是他不能算作天,但是他的福報與天人幾乎是相等,他有天人之福,但是沒有天人之德。為什麼會生到這一道?佛在經裡面常給我們說,這一類的眾生大多數是前生學佛,好布施,所以他的福報這樣大。為什麼學佛,又喜歡布施,會落在修羅道裡面?這就是雖學佛、雖布施,嫉妒的心不能去掉,瞋恚的心不能離開,喜歡跟人爭勝。學佛一定要領導別人,要走在別人前面,樣樣都要超過別人,哪個要是有一樁事情超過他,心裡就不高興。這樣學佛就很容易到阿修羅裡面去了。

  但是諸位要曉得,修羅你看看《楞嚴經》裡面講得詳細,他有四大類。我們一般講六道裡面的阿修羅是講天阿修羅,天上有修羅。除天之外,人間也有修羅,餓鬼道裡頭有修羅,畜生道裡頭有修羅,所以在六道裡面這是天、人、鬼、畜生,這個四道裡頭都有。他在哪一道,與哪一道的眾生生活情形大致是相同的。在人道,他是人身,福報很大,但是什麼?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他在人道裡頭,他享受人間第一等的福德,但是他沒有人性,他沒道德。這樣子雖享福,諸位要知道,他造的罪業可不得了,所以阿修羅死了以後沒有不墮地獄的,就他造的罪業太多了。畜生裡面的阿修羅,指惡獸,叫毒蛇猛獸一類的,性情非常殘忍;鬼裡面也有修羅,惡鬼,這是害人的。所以我們學佛修學必得要注意,在學佛的時候不要學到修羅道裡頭去,要特別提高警覺。不墮修羅諸位就得修慈悲,人有慈悲心與阿修羅決定不相應,因為阿修羅就是沒有慈悲。

  此地介紹這四位,第一位叫『婆稚』,「婆稚」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謂打仗曾經被俘過,就是被俘的意思。他為什麼有這個名詞?就這位阿修羅曾經跟忉利天主作戰,被忉利天主俘虜過去,當過俘虜,所以就稱他作「婆稚修羅」,他也是修羅王。『佉羅騫馱』,這個名字是從他的形狀上來說的,他的肩膀很寬,這就是寬肩膀的意思。肩膀寬,說實在話,也並不是真正的肩膀很寬超過別人,也不是的,取他有擔當,他能夠擔當,取這個意思。『毘摩質多』,翻成中國意思叫淨心,也就是說心地清淨,取這個意思。雖然這淨心,他還有個名字叫種種疑,對於一切事情他都有個存疑的心。所以有兩種翻譯,就是這個名詞裡頭它含有兩個意思。『羅睺』叫做障持,就是覆障的意思,譬如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叫羅睺羅,這位阿修羅的名字跟羅睺羅是一樣的意思。換句話說,他有障礙,他有覆障,他障什麼?曾經障礙過日月的光明,他有這個能力把日月的光明遮蓋住。

  阿修羅雖然福報大,他苦,苦在什麼地方?就是鬥爭不能夠休止。阿修羅的性情好鬥,沒有外面的境界,他自己會發脾氣,自己跟自己嘔氣,就是這麼一類眾生,所以也是相當的可憐,這是屬於業報。在經裡面所稱的這些阿修羅王,都是佛門的護法,縱然這些名稱,名稱一方面可以說是習氣,再一方面可以說是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這有這個意思在。第六段是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到這裡是一段。『迦羅樓』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金翅鳥,我們所謂叫大鵬鳥、大鵬金翅鳥。這鳥究竟有多大?大概現在也沒有人見過,在古時候,《莊子》裡面所記載的,形容牠翅膀展開,所謂「垂天之翼,水擊三千里」,這都是形容其大的。莊子他究竟是形容詞,還是他見過,還是他聽人家說過,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但是莊子所講的這個跟佛經裡面所講的確實是非常接近,但是在那個時候佛經還沒有傳到中國,莊子所形容的跟佛經所記載的是不謀而合,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剛才講了,金翅鳥牠所吃的東西就是龍,專門找龍的麻煩。這個地方四位,第一位叫『大威德』,「大威德」都是對龍來說的,牠的威力使諸龍都害怕,都很在乎牠,所以稱之為大威德。『大身』,我們曉得,龍能現大身,但是大鵬金翅鳥的身比大龍的身還要大。『大滿』是說他所吃的那些龍,能夠得到飽滿,能夠合自己的意思,就是自己能吃飽,這是「大滿」。『如意』,這是講鳥頸子上有如意珠,這些珠多半都是屬於龍的,牠把龍吃掉,珠牠也得去了。經上也有說,往往有金翅鳥跟龍去爭奪寶珠,所以這位迦羅樓王就稱之為「如意」。將來我們到後面「法師品」裡面還能夠看到這些公案。下面要介紹的這是人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個地方提的人眾裡面,這是國王,舉國王這就把全國的臣民都包括在其中。韋提希的兒子,韋提希是頻婆羅王的夫人,這是在《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十六觀經》的源起,就是『韋提希子阿闍世王』,可以說他們發起的,發起這部《十六觀經》的。這個裡面有一段故事。阿闍世王他原來是頻婆羅王的太子,年歲稍長之後,他的父王還沒有把位子傳給他,他等不及了,於是受惡人調達(就是提婆達多)的搧動,提婆達多鼓勵他舉行一次政變,把他的父親父王推翻,自己來做新國王。他們兩個人設計,提婆達多就害釋迦牟尼佛,把佛害死他示現成佛;你把你的父親害死,你做國王,兩個人就幹這樁事情,這造了是大罪業。以後這兩個人都被佛度了,佛在《十六觀經》裡面說得非常詳細。他們這段因緣不是一生的,就是這種冤仇是過去世當中結的,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提婆達多既然在當中挑撥,主張新王、新佛,發動陰謀政變,他就把他的父親幽禁起來,關到牢獄之中,而且還不給他飲食;換句話說,雖然不殺他,也把他餓死。他對母親稍微好一點,母親到幽禁的地方去探望他的父親,但是他下命令不准帶東西進去,尤其不准帶飲食進去。他的母親也想種種的方法,偷偷的帶一點東西給他的父王吃。以後他曉得,曉得以後,就把門禁密封起來,不准往來,他母親也不能進去。頻婆羅王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是釋迦牟尼佛的大護法,他就天天向靈山這個地方去禮拜,求佛菩薩來救援他。佛有神力,他這裡一祈求,佛就曉得,佛就派目犍連到幽禁的所在給他說法,勸他不要退心。看《觀經疏鈔》就明瞭。以後阿闍世王也被世尊感動。

  佛陀在世,不但常隨弟子眾們是諸佛菩薩來應化的,就是連這些外護國王大臣也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所示現的不一定都示現順境界,也有示現逆境的。譬如說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一天到晚就動歪腦筋想辦法害佛,他怎麼樣?他也是菩薩示現的。比丘裡面有所謂「六群比丘」,跟佛出家,不守戒律、不守清規,天天搗蛋找麻煩的,那也是菩薩示現的,所以都是大聖人。頻婆羅王是菩薩示現的,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的,這些人就唱戲,有唱正面的、有唱反派的。所以說我們不能從跡相上來看他。他的本地都是諸佛菩薩,以種種的方法來覺悟眾生之心。如果說沒有六群比丘造作種種不端,佛門裡面就沒有戒律。這個比丘犯這個罪,佛才訂一條戒律,這以後不可以做。他如果都不示現,不示現佛就不制定戒律,我們後來的生活規範就沒有了。所以他在那裡表演,意思就是叫佛哪些地方你要制定,你要給我們做個標準。所以我們讀經不可以迷於跡相,不可以惑於根本,這是一定要曉得的。底下兩句這是總結: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這是總前面所講的四眾八部,各個禮佛之後退坐在一邊,退坐的意思就是等待佛說法。尤其是『退坐一面』,「一面」意思很深,不可思議,拿我們今天來講怎麼都講不通。一面不是一邊,面是什麼?面對著佛,佛在當中坐的,坐在前面的面對著佛,兩邊的面也對著佛,後面的也面對著佛,這不可思議!這就是無論你坐在哪一方,你看佛,佛都面對著你,這叫一面。這都是屬於佛法不思議的境界。也許有人讀經讀到這裡會起個疑問,佛在人間講經,人道的聽眾怎麼少?你看看六道鬼神的聽眾、菩薩怎麼會那麼多,人道反而少?這是經典記載詳略不同。菩薩、聲聞、緣覺這些聖眾有很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諸天鬼神也不是我們看到的,記載得比較詳細一點;人眾當時在會的,大家都看到的,不必詳細記載,實際上人眾也並不少。

  也有人問,天龍鬼神於佛菩薩說法的時候,我們常常見到、聽到他們來參加,地獄道沒聽說有人來參加,無色界天好像也沒有聽說來參加的,色界天有,前面講過,這無色界天沒有。說到這個地方,古德就給我們講所謂有「戒乘四句」,什麼叫戒?戒是著重在實行;什麼叫乘?乘是著重在學問,就是一個在解、一個在行。第一種人就是行與解都非常精進,行解並重,精進不懈,這是第一種人。前面所講的諸菩薩是,他們迫切的需要。但是諸位要曉得,唯有行解並重精進不懈的才會有成就。著重在修行,疏忽了學問,這裡頭有問題。有什麼問題?非常容易落到盲修瞎練裡面去,這是他肯幹,理路不明,方法不懂。勤於研學不重修行的人,所謂說食數寶,邪知邪見,也是麻煩。何況說學問、修行兩者都不重視,那當然更不能成就。所以這四句裡面,真正有成就的只有一句,就是「戒乘俱急」,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說乘戒俱無的人,這是三途種子。無色界天沒有身形,地獄眾生太苦了,所以這兩道在諸佛菩薩的法會裡面我們都看不到,原因就是在此地。

  雖然這樣說,你看看《地藏經》裡面有地獄道,《華嚴經》裡面也有地獄道,既有地獄道,當然也有無色界天,所以它是表法義趣的不相同。他來,或者是不來,統統都有很深的用意,都能給我們種種的啟發。本經的通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這是別序,別序是發起序,通序是正信序。當然正信序是通於一切經的,發起序是專門講這部經的發起。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在別序裡面,經文分為五段,第一段就是大眾的集結,第二段是如來現瑞,第三段是菩薩疑念,就是起疑,第四段這是發問,第五段是答問,所以在發起序裡頭一共有這麼五段。剛才念的這是第一段,就是大眾的集結。這段文雖然不長,可是意思含得很深。前面兩句是說明威儀,後面兩句是說的供養。『世尊』是對佛十種德號的總稱,為世出世間最尊、最貴,天上人間共尊敬仰。『四眾』,在一般講法都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我們稱之為「四眾」,出家二眾說的比丘、比丘尼,在家是優婆塞、優婆夷。這是一般的講法,這個講法意思比較上窄。但是在此地的意思是非常的廣大,那是講這四眾裡頭每一眾裡面又有四眾,這意思就寬廣。這個四眾是說哪些?第一個是講發起眾,發起大經因緣的。第二種叫當機眾,就是講經法會正適合他的程度,正契合他的機緣,他能夠在言下大悟,這是當機眾。第三種叫影響眾,這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影響別人的,拿現在來講就是他是來護持道場的。第四種叫結緣眾,結緣眾是怎麼說?這是人數最多,他自己學問、道德也不夠,聽這大經也不懂、也不能悟,可以說他歡喜,我到這裡來結個法緣,我雖然不懂,我多多薰習幾遍,只要有機會他就來聽,這結緣眾。所以由結緣才能夠到當機,證了果之後才能稱為影響眾。

  這就講出家的比丘裡面有這四眾,比丘尼裡面也有這四眾,男居士裡頭有這四眾,女居士裡頭也有這四眾,這意思就寬廣得多!在四眾當中,諸位要曉得,這個裡面功德最為殊勝的是發起眾,如果這個法會沒有人發起,大家都得不到利益,所以這個發起眾這是功德第一,最為殊勝。佛弟子應當常常存發起佛法之心,有這個機緣我們就要發起,發起講經、發起印經、發起法會,這是領頭發起。因為大家縱然有善根,有的時候他迷得深,他這個念頭興不起來,沒有這個機緣,你這一發起,給大家都有這個機緣,成就一切眾生。在本經裡面這些四眾我們能看得清楚,到後面諸位再細看,哪些人是屬於哪一類的眾。

  「四眾圍繞」,圍繞是一種禮節,也是景仰的意思,就是念念不忘,我們俗話常講的留連忘返,這是表示心地的誠敬。佛初出世的時候哪個人曉得?沒有人知道佛,沒有人知道那誰跟他學?所以釋迦牟尼佛初出現的時候,淨居天人就化成人的樣子到人間來,那是變化人。淨居天是什麼樣的身分?就是經裡面常講五不還天,在四禪天裡面五不還天。要以小乘來說就是三果的聖人。他們有悲心護持佛法,到人間來示現人的身分親近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眾生做個榜樣,他來親近。到佛的面前就是右繞,繞佛之後再禮拜,拜完之後再坐下來恭恭敬敬的聽法。他們做這個樣子,以後別人看到都照這個樣子模仿,就把這個好像變成一個儀規,這個儀規是從這來的。對佛如此,後來對老師也是如此,你看我們在《壇經》裡面,永嘉禪師他見到六祖就是圍繞三周,繞佛,這個禮節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兩句是說的威儀、儀式,這是表敬。

  下面這說『供養』,「供養」諸位要記住,並不僅限於財物的供養,最重要的是要三業都供養,這就是講的身口意三業的供養。如果對於佛、菩薩、善知識沒有供養,諸位要曉得,他就不能在我們這個地區生活。譬如從前出家人托缽,我們這個地方的人都不供養他,他在這裡托不到飲食沒飯吃,他只好到別的地方去。這些人是教化師,他在哪一方哪一方的人有福,哪一方的人得他的教化。所以對於這樣的善人,智慧之人、道德之人,我們都應當供養。供養,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四事供養,不讓他有缺乏。四事裡面第一個是飲食,他所需要的不讓他有缺乏;第二個是衣服,這衣食是最重要的;第三個是臥具;第四個是醫藥,他有病了要供養他的醫藥,所謂是四事供養。也就是說,在生活起居上我們要發心照顧,使他在生活上沒有憂慮,縱然是清苦,能過得去,這樣才能夠安心的辦道、安心的教化。真正修道人實際上他也只需要這些,其餘的則一無所求,衣穿得暖就行了,食吃得飽就行了,不可以積蓄,積蓄怎麼樣?就要操心,心就有牽掛,心有牽掛道業就受了障礙。

  在從前生計比較艱難,物資缺乏。諸位曉得,從前這個衣服是人工織的,一件衣料一個人要織好多天才能夠織一匹布。所以飲食得來容易,衣服得來不容易。出家人的衣服怎麼樣?人家布施,說是拿一匹布來布施,在過去那確實不容易。所以以前布施什麼?家裡的舊衣服、破布,一小塊、一小塊的布施這一塊。出家人的衣服,你看拼拼湊湊的叫福田衣,這家給一塊、那家給一塊,回來之後剪一樣大再縫起來,才成一件衣,所以衣不容易。不像現在,現在是用機器織布,一匹布,一、二分鐘就一大匹出來,比從前容易得多。現在是衣食住行比過去統統方便,所以真正要是辦道的人,在資生之緣上來講,比從前人方便多了。

  可是方便雖然方便,現在的心不安在道上,一有急需就貪心增長,看看穿的衣服,人家那個新的料子又出來,我這不行了,妄念就動了。你看看古人那一件衣服穿破了再補一塊,破了再補一塊,一件衣服穿三十年、四十年,沒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是什麼?清淨,心永遠是清淨的。所以出家人不麻煩在家人,他不多求,飲食所需很簡單,也很容易。我們現在出家人素食,大家在一塊共同生活,大概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有一千塊錢差不多就夠了。所以這樣的數字並不難求,容易得到,為什麼心不放在道上?古人難求他都有成就,現在易求反而不成就,這要怪自己,不能怪環境,這是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的。我們有多餘的得要供養缺乏的,多餘的不能積蓄,積蓄則喪道。

  『恭敬』非常重要,為什麼?唯有從恭敬心當中才能入道。『尊重』,「尊重」是要自尊尊人,最重要的是講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什麼叫尊重?專念、專心就是尊重,依教奉行是尊重。『讚歎』,「讚歎」是以美名、美言讚歎諸佛菩薩、讚歎善知識,其目的是叫一般人聽到這個讚歎,對佛菩薩、善友起敬仰之心,發心來修學,用意在此地。所以讚歎就是代佛菩薩招生。佛教跟外教不一樣,他不拉人,但是他招生,叫你自己來。怎麼個自己來?就是你讚歎,他聽到佛菩薩功德這麼好,某善知識這樣有學問,他就來了,是這個方法。你給他做個因緣,叫他自己發心,而不是勸他來,不是拉他來,這是一種方式,激發道心,叫他自己嚮往。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