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二十三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23

  第一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法華經》到今天我們才算是正式的講到了經文。上次給諸位介紹過,本經序品裡面也是先介紹六種成就,這個六種成就就是所謂信、聞、時、主、處與眾成就。『如是』這兩個字是「信成就」,在《大智度論》與《華嚴經》裡面我們都能看到,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所以一切經的開端都用「如是」兩個字起頭。這兩個字淺而言之是指法之詞,就是指這一部經。說到信,才說這個事情如是;如果要不信,我們就說不如是。佛法無量無邊,信是入佛的初階,如果要沒有信心,縱然是得聞佛法,也不願意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在佛法當中十一個善法裡面,信是列在第一,我們每天念《彌陀經》,經裡面講的「五根五力」,也是信擺在第一位。由此可知,在信心之前,不能建立一切善法;依信心為根本,然後才能夠起解、修行、證果。所以《華嚴》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因此說之為能入。佛在《金剛經》裡面跟我們說得更透徹,「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兩句話非常要緊。過去江味農居士作的《金剛經講義》就是用這八個字做為一部經的宗旨,也就是大般若修行的方法。

  「如是」這兩個字意思非常的深,過去我們在《彌陀疏鈔》裡面也曾經細說過,這兩個字把諸法實相全都包含在其中。《法華》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將十如是展開來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給諸位說依舊是大綱,細說就是一切法,無法不如,無法不是。所以這兩個字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全都含攝在其中。所謂凡聖,簡單的說,對於「如是」迷了就叫做凡夫,對於萬法皆如要是悟了就叫做佛菩薩,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是對這如字的迷悟。「除如之外」,就沒有法,所以說「惟如為是」,這就稱之為「如是」。就本經來說,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剛剛讀過去不久,印象還很深刻。本經是以因緣為宗,所謂一大事因緣,因果,這是說我們世間法因緣果報,與本經開權顯實所說的一實相不異不二,這叫如。六祖在《壇經》裡面也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因果與實相不二,這是佛法,佛法就是如!心境諸法不二,這就是如,這就是是。如果就本經教義上來講,一乘因果就是如的意思,無二亦無三這就叫是,這是就本經教義簡單的來說明「如是」的含義。

  下面我們講「聞成就」,『我聞』,「我」這是阿難尊者結集經的時候自稱。在佛法裡面說我有四種,第一種就是我們一般凡夫概念當中的我,把這個身執著為我。第二類就是外道,這裡說的外道比我們現在所講的外道實在是要高明不少。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確實有些外道他們有相當的功夫,有能力到達非想非非想天,所以他們真正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什麼是我?我們中國人講的靈魂,印度外道叫「神我」,他說那個神我是我,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身常常變,那個神我不變。就好像我們穿衣服,我們天天換衣服,我們這個人不變,衣服是常常換。這些外道曉得,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好像衣服一樣,在六道裡面常常換,而穿衣服的本人他不換,他認定了那個就是我。這是比我們要聰明得多了。但是佛給我們說,這還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些道理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得很透徹,執著神我的還是我執。

  第三種就是二乘人的「假我」。二乘聲聞、緣覺,這是阿羅漢以上的,確實破了我執,證得人空,他在接眾的時候還是自稱我如何如何。這個我確實沒有執著,既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執著神我是我,這種說明為我是隨順眾生執著而說的,不是真有執著。所以這個我們稱之為假名為我,或者是假說為我。第四種,給諸位說有個真我,真我是什麼?是法身本性,這是真我。真我必須要明心見性才能夠證得,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不亂就證得真我,就是「法身真我」才能夠現前。阿難在此地稱「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剛才所講的四種我當中的第三種,是假我。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的大會上,他是證得四果羅漢,上次給諸位說過的。大迦葉尊者把山洞封住,阿難在這外面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迦葉尊者要他從開門的鑰匙洞裡面進來,他以神通從鑰匙洞裡面進去。結集經典的時候推他為主講,實際上他是複講,推他來複講。阿難確實這是記憶力非常好,絕頂聰明智慧的人,將佛一生所說之經重複說一遍,由大眾記錄下來,流傳到後世,這就是經典。

  這種複講是重複,到後來在佛門當中培養弟子、訓練學生,也常常使用這種方法。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要在複講當中真正有成就,並不是說我聽了之後我上台把它重複講一遍,這樣的學習那是敷衍、草率,而不能成就。真正的複講,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是學講經,在聽講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準備聽講。試問問我們今天想學講一部經,在聽講之前有沒有做預備功夫?聽完以後要做充分的複習,我們有沒有做過?否則的話,這個複講怎麼能講得圓滿?現在科學發達給我們幫了很多忙,有錄音機把它錄下來,以後我們再可以重複聽個幾遍。在以前沒有這些機器,憑一個人在講堂所聽的記憶,要想完完整整的講下來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

  因為我們過去在學經的時候也經過一段相當苦的日子,那個時候沒有這些機器,學習的時候,老師在講台上把經講一遍,我們同學是每個人記筆記,這是我們劉同學在此地,她曉得的。大家記筆記,記完之後這部經是哪個人學講,我們大家把所記的筆記統統交給他,統統給他,他拿了這些筆記回去再寫講稿,講稿寫成之後再上台來複講。複講完了之後,同學提出修正,老師提出改正,這樣才能夠上講台對大眾來複講,經是這麼學成的。一部經學好幾個月,這幾個月當中,你到台中去問問那些人,你問問他吃飯知不知道味道?哪一天他睡覺能睡得安穩了?食而不知其味,睡覺作夢還在那裡向人請教,還在那裡練習,不經過這樣一番磨鍊,上台那複也複不出來。這點我是貢獻給諸位,這是我們在台中學習親身的經歷。在一般的情形之下,最低限度就是用這種方式要學十部經以上,而且每一部經還要講十遍以上,這個根才能夠紮穩。學個一部、二部,根基不穩固。根本不穩固,以後的進步就非常緩慢,不容易有成就。凡是有成就的人一定他根本堅厚,所謂是根深蒂固,他才會有成就。

  阿難尊者既然是在那裡擔任結集經典大會上的主講,所以一開頭就宣布「如是我聞」。也許別人要問,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那天出生的,他到二十歲的時候才出家為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這樣說起來,佛成道之時就開始講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是示現,二七日中在定中為那些法身大士講《華嚴經》。這是我們世間凡夫沒有法子覺察得到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在那裡盤腿打坐,不曉得他在那裡講《華嚴經》。從跡相上來看,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所謂轉四諦法輪,這就是阿含教。到阿難出家為佛的侍者,世尊已經說法二十年了,諸位要記住,佛陀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已經過去二十年。這二十年佛所說之法阿難尊者沒有聽到,為什麼在結集經典的時候,小乘《阿含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那個經的前面也有這麼樣的「如是我聞」,或者說「聞如是」,我們在《阿含經》裡面也常常看到,有這個起頭,這是什麼緣故?實在世尊早就曉得後世一定有這樣的疑問,於是也就有很圓滿的解答,讓我們斷疑生信。當年世尊叫阿難為侍者的時候,阿難向釋迦牟尼佛提出條件,條件裡面就包括二十年前他所沒有聽到的那些法,求佛要重複給他講一遍。釋迦牟尼佛接受他的要求。所以他沒有聽到的那個二十年,在平常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都給他補出來,這很難得,真正不容易。所以這個二十年當中所說之法,阿難也聽得圓滿。這個確有其事。

  第二,佛在《金剛華經》裡面說,「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力故」,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簡單的來講,阿難是大權示現,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大徹大悟的人,自在解脫。如果以《般若經》裡面來講的,阿難已經證得清淨心,所以縱然是沒有聽的佛法,要曉得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法性清淨心中流出,阿難是證得了自性清淨心,心與佛心是一樣的,縱然不聞也能憶持。所謂是心同此理,既與佛同心,當然也能夠同其理,這樣就說聞與不聞都沒有關係。而本經裡面也說,「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這是阿難尊者的兩句話。所以尊者與釋迦牟尼佛是多生多劫的因緣,不僅僅是這一世。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在《不思議境界經》裡面說,「佛有百千萬億菩薩,現聲聞形,其名曰舍利弗,乃至阿難」。這個話說得就太明白了,目犍連、舍利弗是古佛再來,早已經成了佛,觀世音菩薩也是早成了佛的,像釋迦牟尼佛說法,他聞與不聞確實是沒有關係。阿難尊者也是大菩薩示現,並不是真正的聲聞,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既然是大菩薩示現的,換句話說,他們都像在舞台上演戲一樣。戲上那些台詞都在劇本上,劇本他們大家都看過的,你唱的那段,他聽不聽都沒有關係,他都知道。世尊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領導這些出家大眾,在家的這些護法、國王、大臣、長者,是唱的一台戲,那個劇本他們每個人都熟,都很熟悉。由此可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他們心裡頭都有數,都通達,而說「如是我聞」這有什麼問題?縱然不聽也可以說如是我聞,為什麼?那劇本已經看過,雖然沒有聽到唱,在劇本看過了,說個如是我聞也是非常恰當。

  說到本經,本經在前面我們玄義裡面說過,這是屬於圓頓大教,所說圓的是「無我真我」,眾生與佛同一法身,「能聞所聞,心境不二實相」,這是本經我聞之義。合前面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親從佛聞」,這也顯示他所說的是有依據的,決定不是自己胡造謠言。這四個字說出了,使我們對於這部經典能生起清淨信心,諸位要曉得,唯有清淨信心才能夠契入。《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生實相,在禪宗裡面就是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

  再底下一段這就是「時成就」,『一時』。往往我們在初接觸佛法展開經典,對於經典裡面起頭的部分懷疑的還少,唯有對這兩個字總免不了要生起疑惑,阿難的記性這麼好,能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句句都記住了,那為什麼時間沒記清楚?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所說的?為什麼只含糊籠統的記個「一時」?有這種疑問的人,給諸位說,大有人在。我自己當初接觸佛法看經,對於這一句就很不滿意,認為阿難尊者沒有把年月日記下來。雖然古人的註解裡面有一說,印度當時並沒有統一,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中國周朝的時候,中國在周朝也沒有統一。我們讀歷史曉得,周朝時候八百諸候。而那個時候中國的版圖,僅僅是在黃河流域,長江不是中華民族版圖之內的。黃河流域現在來算算看,不過是五、六個省,五、六個省分裡面有八百個國家,所以說是大國也不過是百里,小國只有幾十里,還沒有我們現在一個鄉鎮大。印度那個時候的情形也是如此,都是部落的時代。

  但是在中國黃河流域這個範圍之內,我們的曆法是統一了,這八百諸候都採用周朝的曆法,所以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年月日是很正確的。但是在印度則不然,印度那些部落並沒有一個領袖,沒有一個共主,因此每個國家它自己有一個曆法,這個樣的曆法就非常混亂。我們現在曉得,現在我們世間所用的曆,在我們中國有農曆、有陽曆,就兩種不同的曆法,阿拉伯國家用的是回曆,跟我們的曆法又不相同。這就講記載日期比較上困難,因為佛說法不是在一個地區,恆河流域佛是走遍了,南印度,佛曾經到過錫蘭島,《楞伽經》就是在錫蘭島講的。因此在當時沒有一個統一的曆法,要記載年月日時當然有它的困難。不過還是可以記載的,總比這個一時要來得好一點,這個一時實在是太籠統。這是我們完全以凡夫知見,從跡相上去看,令我們所感覺得遺憾的一樁事情。

  這幾個字的樣子也是世尊親自告訴阿難的,這我們前面都已經說過。佛法裡面,剛才所說的是不二法門,佛法教我們修什麼?就是修一。所以「一時」在此地的意思妙極了,一與如就相應,二與如就不相應。你看在《華嚴》裡面講一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法界,一才是真的法界。所以說幾時到心境一如、理智一如、凡聖一如、本始一如、萬法一如,就是這個時候,所以叫一時。我們是心境萬法都歸了一,跟諸位說,釋迦牟尼佛靈山一會我們就親自參加。你看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一心不亂之時,到這個時候,不但《法華經》是自己心性顯示出來的經典,就是靈山一會,佛與大眾也是我們心中所現之物。淨土經裡面常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靈山一會又何嘗不是自性如心!

  由此可知,一時是正確的,要記載某年某月某日,那真是沒有意思。可見得佛經它所用的字、所用的詞都有極其幽深的道理,叫我們一看、一聽就破迷開悟。就本經來說,這個一時就是正說《法華經》的時候。《法華經》是世尊在一代教學當中晚期所說的,大眾根機都成熟了,在這個時候開權顯實,不但一切聲聞授記成佛,連一闡提也有佛性,亦當作佛,所以後人稱這部經叫「成佛的法華」。說到成佛之理、成佛之事,這部經講得最圓滿、最究竟,確實能教我們斷疑生信。這時成就的意思。就像開會一樣記錄時間,阿難尊者就好像是個記錄的人一樣。

  還得有個主席,這個主席就是『佛』,這個地方的「佛」就是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這個字平時我們說得很多,大專講座「十四講」這第一講就是解釋這個字,這個字常常講,在此地我們也可以省略一點。佛這個字是佛陀耶的略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覺有覺察、覺悟,悟是指對於本體上的覺悟,察是對於事相本空的覺解,知道萬法皆空,心就不會再逐萬法,這叫覺察。真性是本有的,覺到了真性本有,不會再迷於真,這叫覺悟。真妄徹底明瞭,原非是二,唯有一覺,這個時候就稱之為佛。單從覺上來說,我們又把它稱作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這一般講三覺。唯有自覺之後才能夠覺他。什麼時候叫覺滿?得破了生相無明之後,這個時候才叫覺滿。帶一分生相無明,還沒有破,通常稱為等覺菩薩。在此地這是專指人,指我們本師,為說法之主。

  下面這是介紹說法的所在,「處成就」,『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如果要講佛住,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讀到,佛是住在性空大悲之中,此地是從跡相上來看,所住的是在「王舍城」。王舍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佛在這個地方講過不少經,這個地方是一個聖地。要說這個所在,還有一段很長很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此地我也不能夠細說,說起來太長了。過去我們講過《仁王護國般若經》,《仁王經》裡面在「護國品」就講到斑足王,斑足王他的父親就是摩竭陀國的國王,故事說起來很熱鬧。王舍城這是個都市,佛的道場,就是說法的道場講堂,究竟在哪裡?也記載得很清楚,「耆闍崛」。耆闍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翻作靈鷲,鷲是老鷹,鷹一類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叫做靈山,靈山是靈鷲山。這個所在是在王舍城的城外,在南邊,那個地方有個石頭林。

  印度的風俗跟我們中國的風俗不一樣,像我們中國老人過去了,中國所流行的都是很隆重的土葬。可是在印度它的風俗跟我們不一樣,印度一般的是火葬,再有個叫風葬,風葬就是人死了之後,把他的屍體掛在樹林裡面,掛起來讓這些鳥獸去吃。所以說每個地方風俗不一樣。這個山就是大家葬屍首的地方,山上的老鷹很多,專門吃那些屍體的,所以那個地方叫屍陀林。鷲鳥很多,這個鷲是鷹的一類,所以也叫做鷲山。這座山離城不太遠。山拿我們中國話來說,風水很好,山裡面有五個天然的山洞。自古以來都是佛菩薩、羅漢修行的所在,他們就住在這洞裡面修行。沒有佛、羅漢住世的時候,有仙人、有鬼神住在這個山洞裡。因此這個山人家稱之為靈山。這是靈山一點簡單的介紹。

  經中還有一段記載,說這個山是每個人去遊歷,去見這個山,也是各個人所見的不一樣。有些人見到是土石之山,有的人見到七寶莊嚴,也有人見到佛菩薩在那裡遊行,見到不思議境界。我們今天聽到這些話也許認為這是神話,不能叫人採信。但是諸位要曉得,這種境界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多得不勝枚舉。在中國,諸佛菩薩的道場也非常多,五台山的普賢菩薩道場大聖竹林寺,就有人去過,七寶莊嚴。《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所記載的迦諾迦尊者,阿羅漢的道場,也是清淨莊嚴,悟達國師見過的,他那個人面瘡在那個地方治好的。可是我們凡夫到那邊去看,一座荒山,什麼也沒有,悟達國師在那裡見到是阿羅漢的大道場。在我們佛教史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不思議的境界太多了,我們應當要相信。

  還有一樁事情,這也是現在年輕人,所謂受過科學洗禮的,那是什麼?迷信科學,不相信這些事實。什麼事實?我們是人鬼雜居。雖然雜居在一起,在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如果有特殊的因緣能遇得到,能見得到,這個也是事實。外國那些見神見鬼的事情也有不少,你們看看汪居士寫的那本書,他蒐集的是外國的,給鬼照相、給鬼錄音,還有真憑實據,確實有。事實確實擺在我們面前,為什麼不肯相信?人跟鬼可以雜居,凡與聖就可以同居,我們這個國土叫凡聖同居土。所以諸位要去看看《聊齋誌異》、《子不語》,跟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所記載的,我看了以後,我認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事實,我很相信。我過去也曾經遇到過兩樁怪異的事情,所以我對於那些記載很相信,那些不是傳說,全都是事實。

  靈山佛菩薩、羅漢、神仙居住在那個地方,有緣的人遇到,見到七寶樓閣、見到諸佛菩薩;無緣的人到那裡去,土山一堆。我們現在有不少人常常到印度去朝聖,一年也有好幾次,你看他們到靈鷲山照的照片,山上都是石頭大一塊、小一塊,茅草生滿了,照片裡頭沒有照到七寶宮殿,也沒有照到諸佛菩薩,無緣。有緣就見到了。所以這個事情我們要相信。也許說今天世界大亂,工業的嚴重污染,這些諸佛菩薩會不會搬了家?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七寶莊嚴的道場,我們這些工業還污染不了他,他還住在他的老地方,那個地方萬古常新。我們如果要想見到,首先像經典裡面常講的,先要修清淨心,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這是介紹的處所成就。

  下面這是六成就裡面最後的一段,就是「眾成就」,『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眾成就,是佛當年說經與會的大眾,與阿難尊者一同在聽經,列舉出來給我們做為一個證明,佛講這個經決定不是阿難一個人聽的,當時有這些大眾在。這段文比較長,在這一科裡面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聲聞眾,二乘聖者們,第二部分是講的菩薩眾,第三部分是講八部鬼神這些護法大眾,這是與會大眾有這個三大部分,也就是有這三類。在聲聞眾裡又分為比丘眾,這是出家的男眾;比丘尼眾,出家的女眾。這裡頭還分有證阿羅漢果的,我們稱他作無學眾,已經證了四果羅漢的;還有三果以下還在學,我們叫他做有學眾。先說比丘眾裡面的無學眾,這個數字有「萬二千人俱」,單單說出家比丘無學裡面就有一萬二千多人。佛經常記的數字是記整數,零頭就不記。在此地需要給諸位解釋的,什麼叫做比丘、什麼叫做「大比丘」,「比」字裡面含的些什麼意思,都要一一的說明。

  「與」是共同,大家在一起,在經典裡面它要含著七個條件。第一個是時間相同,同一個時候。第二個,同一種生活規範,譬如我們在一個講堂,要同守這個講堂的規矩,沒有特殊,也沒有例外的,同守一種規矩。第三是同在一個處所,在一個講堂。第四個,是大家都同一心,都是一心向道,一心來求法的。第五個要同一個見解。第六要同一道,所學的宗旨要相同。最後說同一解脫,自在解脫相同。具備這七同才能稱之為與會,可見得與會的因緣是很殊勝的。佛陀在世,這些人得具足這七種因緣才能夠大家相處在一塊。我們今天要想成就又有什麼例外,我們相聚在一起,也是同一個時,同一個規範秩序,同一個處所,也是同心、同見,也能講到同道,頂多我們的解脫還沒有證得。所以這種因緣是非常殊勝,很不容易的,依佛法說,這是多生多劫我們所結殊勝的法緣。所以大家在一起相處要相敬、相親,要珍惜過去所結的善緣,我們在一會當中同證解脫。大比丘的意思,以及一萬二千人的來歷,今天時間到了,在下次給諸位介紹。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