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十七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17

  第五「喻實相理」。所說「如火宅內,等賜大車」。由此可知,世尊一代時教終極的目標是平等的教學,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在以往所講的三乘、二乘,無非都是方便設施,到法華會上這個時候才「廢權立實」。換句話說,也是世尊在教學上達到了學生成熟的階段,也是世尊在一代教學當中最值得安慰的一個時候,經過這麼多年來辛辛苦苦的教導,學生總算是有了成就。在法華八年當中,世尊也是多方開示,可是目的都是要大眾悟入一乘真理。所以這個題是喻實相理。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之後就應當要覺悟,學佛的目標一定要開悟,我們要問不開悟行嗎?給諸位說,不開悟不行。不開悟,縱然是好心、善心也免不了過失,會把好事做壞了,這種情形是在所不免。為什麼?人沒有開悟的時候知見不圓,知見不圓滿、知見不深;換句話說,不深就是淺見,不圓就是偏見,淺見、偏見怎麼能把事情辦好?所以是一定要開悟。自古以來,祖祖相傳全是以開悟為宗;換句話說,世尊一代時教就示現教學的榜樣,後世祖師大德無不是以世尊為榜樣,如何的誘導學生。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知道學佛的宗旨、學佛的義趣、學佛的方法、學佛的功德利益,這是首先要明瞭的。如果不明則無從下手。

  要想明白這些,諸位必須要曉得,第一要緊的就是師承。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小乘經,佛對阿難的開導,第一句話,「從明師受戒」。那個受戒,諸位要記住,不是講的三皈五戒,那個戒就是教導,從明師受教,戒是教誡,就是要親近明師。所以師承,無論是世出世間法,在教學裡頭都列在第一位,沒有好的師承怎麼會有成就?好老師遇到了,如何才是真正師承?這也是必須要記住,真正的師承,老師怎麼樣教,學生就怎麼樣學,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依從,老師一定負責把你領到開悟的門路。凡是能夠依照老師教誡的,我們從歷史上來看,沒有不開悟的,那個悟不了的都是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有善巧、有方便,為什麼學生當中有的開悟、有的不開悟?有的肯接受,有的不肯接受,那老師對學生也沒法子勉強。能夠依從的,照他這個路走的,都走通了,都達到目的地。不肯聽從的,不肯依照他所指的路走的,你自己喜歡走哪個路就走哪個路,究竟走到哪裡?大概是你也不曉得,老師也不曉得,這個不能怪老師。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看,能夠看出世尊為我們示範、為我們表演,我們在這個裡面應當要體悟,一定要悟入一乘真理,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悟入一真法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成就。

  第六條是講「記實相果」,記是授記。授記這樁事情,必須要你自己真正悟入了佛才給你授記,授什麼記?授成佛之記。佛可以預先告訴你,你向後在什麼時候遇到哪些佛,你在佛所行菩薩道,成就了功德莊嚴,十號具足,是成等正覺。經文裡面又說,「我以相嚴身,為說實相印」,這就是為弟子們授記實相的果位。學佛當然目的是在成佛,前面所講的悟入一乘真理就是成佛。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希望大家個個在這一生都成佛,都能夠悟入一乘真理,都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可是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去反省、去檢點,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要把這個病根找出來,而後對症下藥,才能有成就。我們最大的病根,在一般來講,心量太小,心量太小就不能見性,就不能入理。為什麼?理是博大精深,無有邊際,清淨平等,我們心裡面才生分別,就與理相背。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念能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一念能知,我解釋這個一念,什麼叫一念?《華嚴經》一念的意思,就跟昨天晚上講的《彌陀經疏鈔》裡頭蓮池大師講「今現在」的意思一樣的,蓮池大師解釋今現在就是用《華嚴經》教義來講的。一念是什麼?心裡面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一念;心裡面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念,就是二念了。所以一念是離心意識才叫一念,不離心意識哪來的一念?離了心意識是今現在,不離心意識沒有現在。一念遍知我們當然相信,一念的時候心像明鏡一樣,一切萬物照得清清楚楚。這個一念也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是一念,這是今現在。所以這個現在永遠是現在,三千年前佛講經那個時候現在,三千年後的今天還是現在。為什麼?他如如不動,從來沒有改變過,清淨心中一念不生,在萬萬年之後還是現在,超越十方三世,這叫今現在,這叫一念。

  我們讀經文最大的障礙就是什麼?死在文字裡頭,一看到一念遍知,我不相信,我十念、百念,一天想到晚都不知道,他怎麼想一下就知道?我們這是依文解義,這三世佛喊冤枉。我們把一念的一當作一二三四的一,你說這都錯到哪裡去了。人家的一是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叫做一。我們是把它想一遍一念,想二遍二念,想三遍三念,三思而行,這就叫依文解義,怎麼能懂得如來真實義?經裡面像這些句子事例太多了。所以佛經,給諸位說,絕對不是說查查字典、看看參考書、看看古人註解就能懂得的,不懂,沒有辦法,境界達不到。古人註的沒錯,就是註解也看不懂,為什麼?死在文字之中,死在義理之中,都是走的死路,不是走的活路。所以你要是走出一條活路,佛就給你授記,這才有成就可言。這也是我們學佛必須要曉得的,千萬不可以走死路。

  第七條叫「示實相境」。在本經,「寶塔出現,顯示法身之像,三變淨土」,將實報真實的境界完全顯露給我們看,「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世尊的目的是要叫我們眾生真正明瞭諸法實相的真實境界。諸法實相真實境界,佛在法華會上是刻意做了一番表演,事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決定見不到諸法實相,我舉一樁事情你們想想你見到了沒有,不要講外面事情,講自身的事情,我們這個身體不生不死,你有沒有見到?這是真實相,沒見到。你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現在所用的心,就是能見的心,是個生滅心,你見到一切境界相是生滅境界,不是實相。什麼時候你自己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你見到一切萬相不生不滅,我們這個身體也沒有生老病死。我們現在所見不到就是我們沒有法子用真心。《楞嚴經》裡面一再教給我們「捨識用根」,根是真心,不生不滅。可是我們用的是什麼?用的第六識、用的第七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一切法相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怎麼能見到諸法實相?

  幾時你要把這個生滅心捨掉,你會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再給諸位說,就像《華嚴經》說「一念現前」,也像《彌陀經》裡面講「今現在」,那趣味無窮,這是一切都真實!所以你看看本經裡面講的十義裡面,十條條條都是講的實相。一真一切真,別的都是假的。你要不走真的,幹假的,給諸位說,無論你做多大的善事你出不了輪迴。善事、好事,果報在三善道;惡事、壞事,果報在三惡道,你跳不出輪迴,這是要記住的。小乘人要修到九次第定,證得阿羅漢,才超越輪迴;換句話說,你這個見思煩惱要不斷掉,你沒法子超越輪迴。要真正斷掉,伏斷還不行,伏斷的果報在四禪四空天,到你定力失掉的時候煩惱又起現行,又要往下墮落,還是生死輪迴,不簡單!我們再問一問,這個事情了生死超三界我們能做到嗎?給諸位說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問題在你肯不肯做、你願不願意做?你只要願意、只要肯,人人都做得到。

  你要想做到,第一個要明理,次第沒有法子躐等的,信解行證這個沒法子躐等,一定先明理後修行。這個裡面最難的是明理,為什麼?理除障、理斷惑,行不難。諸位要不相信,拿《華嚴經》做個例子大家就明瞭,《華嚴經》信解行證這四個步驟四分,三十九品經,可以說從初品到三十七品都是講的解門,講信,前面六品,實際上前面六品也可以包括在解分當中,你看看講道理,真是千辛萬苦,說乾了舌頭。行門只有一品經,「離世間品」五卷經文,我們把這四十、八十合起來,去掉重複的,九十九卷經文裡面,行經只佔五卷,可見得佛法是知難行易,做不難,開智慧難,解裡面要開智慧,不開智慧沒有法子行。佛法裡面講修行,是要叫你自己獨來獨往,絕不是叫你跟著人家屁股後面去走的,那萬一他走錯了你怎麼辦?你也跟著錯了。

  所以佛法不單單是禪家講「悟後起修」,不悟沒法子修,不悟就是在解門裡頭,悟了以後才修行,「行成證入」,這是證果。《華嚴經》後面「入法界品」是講證果的,「離世間品」這一品是講修行的。所以你從大經上來看,到底哪個重要?我們才明瞭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在講解幹什麼?就是解分。行要不要世尊來帶著大家修行?不需要。為什麼?理上大徹大悟,行門,剛才講了,獨往獨來,用不著任何人帶著走。所以諸位查遍《藏經》,你找找看,有沒有釋迦牟尼佛帶著大眾去打個佛七、去搞個禪七,你看看有沒有?沒有。你所看到的,佛都是天天在那裡教學,天天在那裡給大家破迷開悟,幹這個事情。所以從這個示現我們就應當看得清清楚楚,不應該再迷惑顛倒。

  再說說,現在人為什麼不能開悟?我覺得現在人之不能開悟那是理所當然。為什麼說理所當然?現在人用分別執著比古人要強上百倍、千倍、萬倍,他怎麼能開悟?古人是把分別執著去掉就開悟,他不但不去掉,還天天增加,如何能開悟?每天在那裡頭用功的,在那裡鑽固執,在那裡研究別人的註解,這能開得了悟嗎?如果真正要開悟,那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我們教育部有官員,那天正好我在座,教育部官員去訪問方老師,向他請教,我們提倡復興中華文化,請教方老師,如何才能真正把我們的文化復興?方老師笑笑,我說了你們也做不到。老師,你說說看。他說要真正復興中華文化,第一個把所有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電視廣播全部把它廢棄掉,中華文化就復興。人家聽了都聽呆掉。他是個哲學家,這話有很深的哲理,諸位要曉得,這些東西,你想想看,拿佛法來說,完全是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引導眾生用分別心,引導眾生在執著,引導眾生在爭執,這如何能開得了智慧?

  真正的學問要從哪裡修起?你看看孟夫子所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什麼叫放心?攀緣心,把這個攀緣心從外面收回來,這是學問,這才能稱智慧。所以我們從前世出世間的學問之成就,十載寒窗,十載寒窗是幹什麼?就是念書。念書幹什麼?開悟,可不是求解的,也不是死記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念書的目的在哪裡?把心念定,定了就放光明,就開無量無邊的智慧,它是這麼來的。古人的心專專到什麼程度?這一個人在外面念書,多少年不回家,對家裡面總是很關心的。家裡寫個信來了,習慣上信封後面都寫個「平安」兩個字,人家一看到平安兩個字,信不要看,撕掉、丟掉了,不擾亂自己的心,專到這樣的程度,所以十年能開得了悟。

  我們現在心怎麼樣?叫你心定下來,還得要搞搞這個、搞搞那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好,世間東西不看,經這麼多,註解這麼多,這個法師也不錯,那個法師也得看看,開不了悟,把你的悟門全都給堵死了。這不是辦法!這樣子吃盡了苦頭,把《大藏經》裡面,自古以來這些大法師、大德居士們他們的註解,你全都研究、全部都背誦了,跟諸位說,與自己毫不相干。為什麼?你所記的、你所聞的、你所講的全是別人的,沒有一個字是你心裡頭悟出來的。你這一生都被人牽著鼻子走,還不止一個人牽著你,幾千、幾百個人拴著你走,你想想可憐不可憐?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都不是好漢,都是可憐人,再要被這些歷代祖師大德牽著鼻子走,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佛就怕我們不能解佛的意思,怕我們死在他的名下,被他牽著鼻子走,實際上他不牽我們,所以佛才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說法,誰要說如來說法是謗佛。這是幹什麼?把他一生所講的全部都否定掉了,意思是教我們開悟。

  他老人家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凡是他所說的,你一聽就悟了,很好,得受用;不悟,不要去記,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求悟!在過去世出世間教學都是如此。所以從前那個世出世間教學,是走叫學生開悟的一種教學法。現在的教學方法跟古時候完全顛倒了,那說得不好聽,就叫你入迷的教學法,是叫大家入迷。我這麼多年來,多少人要來找我寫寫文章,搞什麼東西,我不敢。為什麼?我怕人家已經迷得很深,已經很可憐,我何必再去迷他一下?於心不忍,不敢迷人。所以我都是勸人讀書,我也一再勸人,書裡頭沒有意思、沒有講解的,你這個心才死心塌地,我就好好的念。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就是這麼一味念下去,念到個十年、八年,恍然大悟,你才曉得我不騙你。我要叫你去研究個十年、八年,到後來你是愈迷愈深,那牽你鼻子的線愈牽愈多,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明理的人、懂因果的人決定不幹。

  這是說的示實相境,要離分別執著,拿禪宗的話來說,離心意識,就入實相境。佛在《法華經》裡面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壞」,有情眾生沒有生老病死,不壞;無情的眾生,植物沒有生住異滅,礦物沒有成住壞空,這就是世間相不壞。這是實相、真實相,你要用真心,不生不滅的心,才能見到。不生不滅的心是真的,是真心,生滅心是妄心。所以佛才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生滅是什麼?就是八識,八識是生滅心。生滅心滅掉了,寂滅現前,寂滅現前是不生不滅現前,真性現前。諸位要細細體會這個意思,要向這個路上去走,這是真實的路,真實的功德利益,決定不欺騙人的。

  下面第八條「悟實相心」。心沒有相,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有物就有相,本來無一物,所以它沒有相。沒有相當然就沒有所在。《楞嚴經》裡面,阿難以有心去找心,七處都找不到。再以無心去找心也找不到。為什麼說有心找心找不到,無心找心也找不到?實際上那無心還是有心,因為你有個無心,所以找不到。無心也要沒有了,真心就現前,所以有無二邊都要離開。妄心無自性,真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所以真心是「真實有體」。體是清淨的,體是堅固的。妄心能夠破壞,轉識成智妄心就沒有了。所以妄心確實有生滅,生滅心能夠滅掉。一念無明生滅心起來了,無明斷掉之後,生滅心可以滅掉。真實有體,沒法子破壞的。佛法上常用金剛來比喻,金剛喻般若,般若就是真心的作用,真心的作用就是智慧。

  「無相之相」,這是順著眾生不得已而勉強建立一個名詞叫實相,如果諸位執著有個實相,那又錯了。你要曉得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說真實的!所以一切名相在佛法裡面全是方便建立,諸位要想入真實的境界,你就要懂得方便建立。用這個方便而又能捨這個方便,才能夠真正有所收穫。好像我們過河需要用船,船是方便,我們要用它,可是一到岸要捨掉它。如果不捨你就不能到岸。所以又要用它,又要捨它,萬萬不可以執著。我們這個比喻,在佛法裡比喻,實在講是很不容易,為什麼?譬如真正講過河,我沒有到岸的時候,我還可以執著這個船,船還是往前進,到了岸我再捨它。佛法這個法船,這些法相名詞的法船,給諸位說,你用它,你不執著它,這個船往前面前進;什麼時候執著的時候,它又不動了,所以說你永遠到不了岸。不是說到岸的時候你再捨,你今天能夠捨一分就往前進一分,捨兩分就往前進兩分。你要是不捨,不捨它就不動,不能往前進,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學佛學什麼?要學捨,念念捨。佛這樣教給我們,道家也有這個思想,也這樣教人,道家講的「為學日益」,那個學什麼?世間學問、世間的技能,天天要增加;「為道日損」,你要想修道的話,那就一天一天要少,少什麼東西?少執著、少分別、少煩惱。道是什麼?道是清淨心。有一樁事情捨不掉,這一樁事情掛在心裡,心就不清淨,就沒有法子向前精進。心裡有一物就不是精純,心就雜亂,哪裡還能往前進?所以心要清淨。這就是世出世間法不相同的所在。佛法裡面所建立的名相,要記住,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方便法無非是誘導我們趣向真如、趣向實相,所以對於這些方便法決定迷不得。剛才說過了,不但不迷、不執著,連分別也用不著。諸位同修們要是真正稍稍能夠體悟這個道理,你們用功就得法了;換句話說,你們功夫也能得力。要是不能體會這個意思,免不了要盲修瞎練,說食數寶,決定免不了。

  這是勉強建立實相之名,而世尊的目的不過是藉這個開示,希望眾生徹底明瞭,悟得真心,因信解而當下證入。所以經上說,「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這是悟實相心,這個我是學人自稱的,只要你的真智慧現前,你自己就有堅定的信心,自己曉得決定作佛。自己曉得自己決定作佛,如果還有這一念的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那又著相了!再往下講就不能講了,愈講恐怕就愈麻煩、愈迷惑了,這話只好就講到此地,諸位細細去參究。這是「悟實相心」。

  第九條「修實相行」。這修實相行,你看看得悟實相妙心之後,然後所修的是實相妙行。而實相妙行在本經裡面沒有《華嚴》講得詳細,《華嚴經》裡面「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修實相行,那是什麼?入法界之後修實相行。在我們這十義當中,前面第七就是示實相境,第八悟實相心,入法界,心境都入了,修實相行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華嚴》裡面「行成證入」,剛才跟諸位說了,前面三十七品是解分,開悟了,「離世間品」是修行,普賢行修圓滿入了法界,末後這「入法界品」,行成證入。我們在末後這一品《四十華嚴》經題,我略略給諸位點一點,《四十華嚴》的經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能入、所入意思都有,雙關語,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而普賢行願是什麼?就是前面那一品「離世間品」,「離世間品」是普賢行,唯普賢行才能入。這地方講修實相行,就是善財童子所示現的,從最初參訪吉祥雲比丘,我們是照《四十華嚴》說,要是在《八十經》裡面是德雲比丘,五十三參到普賢菩薩,這是修真實行,修實相行。

  實相行裡面的綱領,在這個地方是所謂「三軌自持,四行自守」。我們底下列了什麼叫三軌、什麼叫四行。軌是軌範、是軌道,不逾越這個軌道,而做得非常自然,沒有一絲毫的勉強。第一個是慈悲,第二個是忍辱,第三個是法空,這是普賢行三大條件。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三軌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我們講講咱們有沒有慈悲?沒有,決定沒有。諸位要曉得,不要是自己認為我心很慈悲,錯了,慈悲心從哪裡生來的?清淨心生的。你的心裡面還有一物,你哪來慈悲?你心不清淨你怎麼會生慈悲?心不清淨生煩惱是有的,怎麼會生慈悲?而清淨心是從平等心生的,這是講菩提心。在《華嚴經》裡面,你們諸位看,我們現在講到十迴向,十迴向第九迴向,十迴向快講完了,在大經裡面,十住菩薩十個位次修什麼?修平等心。菩提心裡面直心,直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你看看,從初住到十住,修平等心;然後再從初行到十行,這十個位次,修清淨心,就是修深心;再繼續修,從初迴向到第十迴向修慈悲心。

  所以諸位想想,慈悲是菩提心圓滿,什麼人有?圓教,這《華嚴經》是圓教,沒有話說,登了地的菩薩才有。不是普通人講你心很慈悲,那是嘴皮上的慈悲,或者是把慈悲兩個字的意思弄錯、搞錯了,哪來的慈悲?普賢行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你看看了得起了不起!由此可知,你從這個大經境界上來看,什麼時候才開始修普賢行?登了地的菩薩,這不很明顯了嗎?初地到等覺十一地,是三軌自持,四行自守,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五十三參所看到的,是這麼一個境界。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真正能做到這兩句話的是登地的菩薩。沒有到這個程度的只能模仿,像二、三歲小孩學大人在那裡模仿,不是真的。真的要初地以上,這是真的。

  我們再看看,慈悲一定有忍辱,不忍辱哪來的慈悲?此地忍辱是說什麼?是說的十大願王裡面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忍辱。「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不忍辱怎麼能行?再給諸位說明,忍,愈是能忍、愈是能容,愈是能夠隨順、能夠和睦,這種人能辦大事。你不相信,你打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你看什麼人?看開國的帝王將相,看開國的,他們都有這麼大的氣度,所以他才能開國、能夠建立國家。如果心量窄小、容不得人的人,他能成就什麼事情?做個生意買賣,組織個董事,看看董事名單都是他的妻子兒女,外人一個也加不進去,家庭公司,這個生意還能有什麼大成就?為什麼?外面有的是人才,他不是我家的人,我跟他沒有親屬關係;家裡面人是無知無能的糊塗蟲,他是我的兒子,總得要給他安上個經理。雄才大略的人大公無私,唯有人才適用。

  你讀讀漢高祖,這是我們中國歷代帝王裡頭著名的,再問問,漢高祖有什麼學問?實在沒有什麼學問,書也沒念好。做個亭長出身的,亭長是什麼人?現在的里長,就做這麼大個官,當個里長。他憑什麼?就是憑他心量大,能夠包容、能夠用人才。有人來告訴他,某人不好,某人怎麼樣不好,譬如陳平,大家曉得,宰相,他的品德不好。漢高祖說我用他的才,品德不好沒有關係。諸位曉得,開國的時候人才第一,品德其次,開國的時候。治理國家,天下太平的時候,品德第一,人才次之,這個要曉得;天下大亂的時候,人才第一,品德次之,陳平很能幹,用他做宰相。所以這個治世與亂世不一樣,他曉得這個道理,他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他能夠尊重一切人,他能成功。我們再看看,就是當時另外一個榜樣項羽,項羽為什麼失敗?項羽,講老實話,項羽的本錢比漢高祖厚得太多,無論在哪一方面劉邦都是望塵莫及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心量太小了,封人家一個官,拿著那個黃金印還捨不得給人,這人家還能替他效命嗎?不能替他效命。所以項羽很小氣,婦人之仁,不大方,沒有漢高祖大方,漢高祖能放得下,項羽放不下。像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多了,我們要怎麼個修學法?

  成佛作祖這不是世間法,世間帝王將相都沒法子比,不能比在哪裡?成佛作祖這個心裡面不能有一絲毫的牽掛。世間帝王將相心裡面牽掛的事情還不少,成佛作祖決定不能牽掛,心要清淨。所以這講到忍辱,什麼樣的人都能忍,以平等心看待,以清淨心看待,以慈悲心看待,忍辱衣自在其中。所以佛法裡面講穿衣,衣就是代表忍辱的,什麼都要能忍,要能隨順。因為我們的願望是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換句話說,既是眾生,我們發心要度他,不忍怎麼能度得了他?要眾生個個都是那麼和順,那還要度什麼?別度了。就是眾生太頑皮了,剛強難化,菩薩才發心去度他們。要是眾生個個都老實、個個都成佛,你還度什麼?沒得度了,不需要度了,這點諸位要曉得。

  第三「法空座」,這一句很要緊,法空座是什麼?就是世尊在般若會上《金剛經》裡面教給須菩提的,須菩提請教世尊,菩薩弘法要用什麼態度?佛告訴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法空,「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有法空,萬法皆空,你的心才如如不動。度一切眾生自己絕不居功,我做多少好事,我在佛門裡多少貢獻,那就不空了,處處著相,你法空座就沒有了。我們再回頭看看,《四十華嚴》裡面那些大善知識、那些善友們,你看最後一著,沒有一個不是非常謙虛。善財來請教,我在無量法門只懂得這一個,其餘的法門那我怎麼能懂得?我怎麼能比得上別人?個個謙虛。絕對沒有一個善知識,你去查查,我懂得很多,別人都不如我,你去看看有沒有這一個?五十三位善知識一個也沒有,人人謙虛。這是我們榜樣,這是我們要學習。連釋迦牟尼佛教了一輩子,教了四十九年,連頭帶尾五十年,教學五十年,他老人家還說他一句法沒說,全部否定了,一空到底。那要在別人說,五十年教學的辛勞這個了不起,這很值得驕傲。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話,不但自己心清淨,還要勸人不要執著,大家的心都要清淨。

  這個三軌必須要記住,雖然是地上菩薩所行的,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學習。不要看到這個,不行,我現在還是凡夫,我還沒到登地菩薩,到了我登地我再來學,那就錯會了意思。那現在為什麼跟你講?現在跟你講就是告訴你,地上菩薩都是這麼樣行,我們要學地上菩薩,要向他學習。我們要有慈悲心,我們要有忍辱,我們要知道法空。底下這是比喻,「入慈悲室,披忍辱衣,坐法空座」,這是三軌。

  四行是什麼?這四行諸位一看就曉得,我也用不著去解釋。為什麼?經裡面有一品「安樂行品」,這就是「安樂行品」裡面的。《法華經》這一品很重要,尤其我們現在正處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天下大亂我們怎麼能夠得到安樂?這一品就是教給我們得安樂的,身語意安樂,誓願安樂。我們再看看《華嚴經》裡善財童子確實是如此,四安樂,三軌四行,善財與善友全在其中,真是妙極了。我們要是能夠學到三軌四行,我們現在生活在安樂之中。極動亂的世界,極不安穩的世界,你能夠守住三軌四行,你是安樂的。這樣菩薩所謂是「涉俗利生」,隨心應量,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的,他就示現什麼身,隨類化身。四聖法界他化身,人天裡面也現身,三惡道裡頭還是現身,「無不安樂」。菩薩在地獄裡頭度眾生,地獄眾生受苦,菩薩安樂,為什麼菩薩能安樂?因為菩薩有三軌四行。所以這是修的實相行不是普通行。《四十華嚴經》裡面修的是實相行,他憑什麼?就是憑三軌四行,這是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條,後頭還有一條,還沒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