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十六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16

  所謂「歸性」,我們看這個名詞,大致上可以了解它的意思。前面講唯識,唯識是以所變的境界相把它收歸到能變的八識,這是唯識學裡面,可以說講到這個地方算是到了極處。識實際上說起來還不是究竟,究竟是真性。「歸性門」,就是把能現萬法的一心,這就是識了,將所現的八識歸入能現的一心。萬法是識所變的,所以就萬法來講,萬法是所變,識是能變。可是就識與性來說,識又是所變,能變的是性。所以追究到根本是真性,這就是歸性的意思。因為識,我們曉得前七識叫轉識,是依第八識而轉,第八識沒有自體,前面七轉識是依第八識為自體,它的體是第八識。第八識的體又是誰?第八識沒有體,第八識之體就是真性,也叫做真如。

  本經經文裡面說明「是法不可示」,是法是什麼法?真正之法,真如之法,沒有辦法表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法子表示,「言辭相寂滅」。我們是沒有親證到這個境界,所以縱然講言語道斷,我們也是在第六意識裡面盤旋,猜猜那個樣子,與事實的真相完全不會相符合的。要想真正能相契合一定要證入。我們在講座裡這幾天也很強調這樁事情,強調什麼?要放下、要看破,看破、放下,與真性就相應了;換句話說,《法華經》裡面講的「言辭相寂滅」就可以能夠證得。說真的,真正學佛的人是勢必要證得,不要說證不到那麼高,不要緊,我就學淺一點!這個不行,一定要求證得。求誰?求自己,不是求外人,求外人那未必能證得,求自己決定能證得。所以這是「以性為教體」,這是講到了純真無妄,這是真正的教體,可以說是一乘教義的教體。

  第四講「無礙門」,無礙的教義是《華嚴經》裡面的,「心境理事」,本來是圓融的、本來是無礙的。境界與事是隨相門,前面講的,「心是唯識門,理是歸性門」,由此就能夠看到,圭峰大師講這個四,四就是一,一就是四,看是從哪邊講起就是了,一體的四面,四面是一體。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凡夫見二,聖人所見的不是二。心境理事交徹無礙,在《大乘起信論》也說得很清楚,「一心原有二門」,這個二門就是真如門與生滅門。一般人只曉得這個二門,不知道這個二門就是一門,不曉得這個道理。生滅門就是真如門,真如門就是生滅門,真如門是理體,生滅門是相用,二而不二。所以理不礙事,境不礙心,生滅就是真如,事境心無礙於理。《華嚴經》就是依這個教義來說的,清涼大師解釋《華嚴》就是以四無礙來解釋,四無礙是「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常講佛法這離苦得樂,那到了究竟。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那是真正的至善,是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講教體,講到最高、最究竟、最圓滿的是無礙,歸性是在理上講得最高。但是理跟事要圓融才有體、有用,才是真正的圓滿。這是圭峰大師把清涼的十門歸納為四門,這四門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如果要是把十門是會合起來看,可以這樣說,隨相門包括清涼的前五門,唯識就是第六門,歸性是第七門,無礙是後三門。由此可知,清涼的十門,圭峰的四門,只是開合不同,內容沒有兩樣。

  接著我們要看本經,此經十義,十義十條名目寫在黑板上。這十條諸位一看到這個名目你就能看出來,句句都在實相。這部經的教理可以說很深,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根源,跟《華嚴》完全相同。如果說跟《華嚴》所不相同地方,可以說有這麼一點點,我們拿剛才圭峰大師的教義來說,《華嚴》是無礙門,《法華》是歸性門,就有這麼一點不同。《法華》的教義,在我們通常講空有兩宗,《法華》是空宗,《華嚴》是有宗。因為《華嚴》講事事無礙,《法華》是講真如理體,就是一個是體用兩邊都講得完全,一個是體上說得多,用上說得少,不是沒有,有。而它這個用的方面是在流通分裡面,《法華經》的流通分很特別,經文非常長。你看《華嚴經》的流通分不長,《華嚴經》的流通分就是十大願王後面的幾句經文,就是流通分,十大願王那一章還是屬於正宗分。《法華經》流通的就不一樣,好像有十一品是流通分,它二十八品裡面,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屬於流通分,你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都是屬於《法華經》的流通分。「普門品」裡面所講的,可以說全是事事無礙。這就是《法華》雖然有說,是在流通分,《華嚴》裡面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在正宗分,這不相同地方。

  這部經「總以一乘實相而為教體」,十義都離不開實相,實是真實,絕非妄相。佛在《般若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在法華會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不是妄相。再給諸位說,相沒有妄,也沒有實,為什麼?相是心變的。心有真妄,真心就對的真境,妄心對的妄境,心有真妄。這個地方講的實相,那個真心、妄心都沒有了,這個也沒有法子,說不出來,再假定一個名詞叫真性。所以這個真不是真妄的真,此地講的實相也不是虛實之實,不是這個,虛實二邊都離開的這才是實。所以在不得已說一個叫純真無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底下這十段才好講。空宗的經典最怕落實,你心裡真有個實在的那就壞了,這是最怕的,諸位要讀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就曉得。

  第一,「入實相定」。實相定是什麼?什麼樣的定才叫實相定?實在講如果見得諸法實相,這十條就是一條。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把它分作十條來介紹,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十就是一,一是什麼?一實相,從十面來講。這是說到本經的教義。實相定就是《法華》一開頭所講的,世尊「入無量義處三昧」。這三昧的名字就很不一樣,無量義處三昧。從這個名稱上就顯示,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無量義,這是從理上講,無量義從一個實相生的。這個道理一下我們會意不過來,在《六祖壇經》裡面我們讀過,過去有個印象,六祖說「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個無量義就是八萬四千智慧,一實相就是一般若,《六祖壇經》我們有這個印象。合起來一看,六祖大師,你看看他是什麼境界,這就很明顯。我們凡夫沒有法子入無量義,無量義沒有法子融合成一個真理,所以在無量義中,是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生煩惱。入了門的生智慧,沒入門的生煩惱。這入門、不入門,再給諸位說,是迷悟,我們說悟作入門,說迷作不入門,就在迷悟!

  再給諸位說,悟是本有的,迷可不是本有的。所以給諸位說真的是本有的,迷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既不是真的,這虛妄的迷惑從哪裡來的?就是自己一念不覺而來的。可是這個一念不覺起來之後,現在要把它恢復到本有的真實確實還是不簡單的一樁事情,難在哪裡?難在這個迷惑的習氣不肯放下。我不說放不下,為什麼?能放得下,就是不肯放下,這個沒有辦法。所以要在你自己肯。你肯放下就是佛,《楞嚴經》裡面說「歇即菩提」,歇就是放下,問題在我們肯下肯。如果單從放下一邊來講,不但不容易,而且還有流弊。譬如小乘人放下了,很不容易放下,吃了千辛萬苦,斷了八十八品見惑以後證得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證得個阿羅漢,把見思煩惱放下。放下怎麼樣?入偏真涅槃,這就是流弊。體似乎是有那麼一點點了,不起作用,有體無用。大乘法裡面這個方法妙,妙極了,他不是叫我們一下放下,他叫我們轉移目標,這個妙。叫我們認清一個至善的目標,一個最有利益的目標,叫你轉目標。譬如說花錢花慣的人,一天沒有錢花心裡就很難過,今天手頭上不便了,你叫他不花錢,他難過,他做不到,平常這個錢花在吃喝嫖賭玩樂上,花得很自在。菩薩花的什麼?照樣還是那麼花,轉移目標多做一點慈善事業不是很好嗎?你做得愈多,這個社會對你尊敬,老百姓對你擁護,走到哪個地方一看到你,人家都笑臉相迎,親切招待,這個果報多殊勝!它是教你轉移目標,大乘法就是這樣的,所以它的放下跟小乘放下不一樣。

  實相定能生無量智慧,佛在講《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經講完之後入無量義定,然後發明「實相妙法」,這就是到法華會,開示我們於理事動靜之間無不具足無量義。我們凡夫就是迷得重,業障深,不知道;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得清清楚楚,佛心裡面念念是無量義。無量究竟多少?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盡虛空遍法界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在佛的心裡面念念現前,你看看這無量。所以到佛的境界,在三量上講全是現量,沒有比量、沒有非量,全是眼前的境界,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個給諸位說,這是真實的,我們講三世是隨順眾生說的,我們講十方也是隨順眾生說的,真心裡面是一不是二,這樣我們才能入實相的《妙法蓮華經》。

  這條擺在第一,就是說明,佛這部《妙法蓮華經》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從實相裡面生出來的,從實相定裡面生出來的。這意思就很明顯,我們也要入實相定才真能入實相的《妙法蓮華》。我們沒有實相定,釋迦牟尼佛雖然說了《法華經》,我們聽了,聽了怎麼樣?聽而不聞。如何說不聞?不悟!佛從實相定裡說出來的,我們要從實相定裡頭入進去,重要在這此地。《法華經》是世尊一代時教最後一個階段說的,也就是當時這些大眾們,這些弟子們,漸漸都是趣向實相的境界,就機緣成熟可以講這部經。在前面有十種機裡面我們有給諸位說過,那是真正的當機者,後五類。我們現前的是屬於前五類的,前五類有沒有好處?也有好處,雖然入不進去,阿賴耶識裡頭有這麼個種子在。所以說都有好處,正是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個已成佛道,現在還沒成。像美國的雷根一樣,選上美國總統現在還沒有就職,還要等到明年一月二十那才是就職,現在雖然是他,還沒就職。我們現在雖然是聽了《法華經》,沒入法華三昧。說到這個地方,當年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得到法華三昧,他老人家的三昧是不是實相定?他自己沒有說,我們也不敢隨便在這裡猜。但是要根據這個狀況來說,應當是實相定,為什麼?如果沒有實相定,怎麼能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華一會?所以從這個跡相上來看,應該是實相定。

  第二叫「放實相光」。實相光是稱性的,不但是周遍,而且是恆長的。把實相的理體、法界的事相全都包含在實相光明之中,「生佛始終」,沒有說妙法先現這個瑞相,這是本經放光的殊勝。實相光是依般若智境顯示出諸法實相,經文裡頭有幾句,「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用光來顯示實相的義理,所以這個光就叫做實相光。在法華會上佛是用放光來表演,來顯示這個境界。諸位想想,如果實相光有放、有不放,這就不叫實相。實相還有斷續的時候嗎?實相沒有斷續的時候。所以佛在法會裡頭那是表演,諸位要記住這個。正如同前面的實相定,實相定也沒有出入,佛示入定,統統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實相定在楞嚴會上就叫做楞嚴大定,行住坐臥無不是定,實相光也是如此。只要你心清淨,實相的定、實相的光你自己都能親證到。這個不必我說,我怎麼樣說也是隔靴搔癢,一定要親證,這裡頭有無窮的法味。

  第三「說實相法」,實相就是世出世間佛給我們講的十如是,從「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到「如是本末究竟」,如是就是實相。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講「如是我聞」,給諸位講如是兩個字的味道,就是實相。所以佛的言語叫如語者,如語叫如其真實,決定不妄,這叫如語。一切諸法都不離十如是,換句話說,一切諸法皆是實相。而實相佛說得很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是要覺悟圓滿到家才能夠親證諸法實相。佛在法華會上,可以說把他自己所親證的境界又給我們說了出來。因為佛在示現成佛的時候講《華嚴經》是諸法實相。但是《華嚴經》我們一般人聽不到,《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那確實我們沒分,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定中講的。我們凡夫看到世尊在菩提樹下,底下鋪著草座,生草鋪的座子,他在那裡盤腿閉著眼睛,我們只看到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華嚴經》?不知道。

  所以今天《華嚴經》小乘國家不承認,小乘國家是,釋迦牟尼佛一開始鹿野苑度五比丘,那個轉法輪人人看得到的。最初講經聽眾五個人,為五比丘說四諦法。所以後人也有人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不是佛說的,有人這樣講法。這些人可以說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猜測,凡夫知見。如果說不相信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講《華嚴》,當然也就不能相信龍樹菩薩遊歷龍宮。龍樹菩薩遊歷龍宮所看到的叫上本《華嚴經》,《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印度人算偈為單位,四句就是一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所以我們念十三不要把它連起來,十三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就錯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可是諸位要記住,那十又不是數字,《華嚴經》是用十表法的,所以你呆呆板板看到,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又錯了,無量無邊。經在哪裡?給諸位說,我們眼見的、耳聽的、身體接觸到的全是的,一一微塵、一一事、一一相全都是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有眼看不見,有耳也聽不見。

  一切萬事、萬法、萬理,總名稱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總名稱,所以叫根本法輪。一切法都是依它而起的,佛法是依它,世間法還是依它,一切外道也是依它。正確不迷惑就叫佛法,迷惑而沒有看清真相就叫世間法。所依的理事是一個,不但理是一個,事還是一個,相還是一個。可見得聖與凡、佛與魔,就在一個是看清楚真相,一個是把真相看錯,就如此而已。我們曉得這個道理,就知道龍樹菩薩所見的是真實的。如果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見的我們懷疑,懷疑的人真不少,不但世間有些人不相信,佛門裡面出家的大法師他不相信。他為什麼會不相信?給諸位說,附會科學,認為這個在科學講不通的,現在的潛水艇已經到海底,沒有發現龍宮。所以我們今天再要講龍宮,被那些科學家笑我們迷信,怕戴了一頂迷信的帽子,所以也就遷就附會科學,大大的錯誤了。

  諸位想想,龍宮要不相信,那智者大師的實相定當然也不能相信了。相去一千多年,他怎麼還參加了一會?靈鷲山的遺址早已經荒廢了,怎麼說是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散?好,我們再說回來,我昨天晚上睡覺作了個夢,你相信不相信?你也不相信,為什麼?你作的夢不是我作的夢。但是什麼?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說到夢我也相信。你沒有得到定,你要得到定,你就相信定的境界。你那個定的功夫不深,定的功夫深你就有神通了,你就曉得天上人間鬼神的境界,自己功夫不到家,這是要記住。世間人這就叫愚迷,分別執著,障礙自己入實相,不能看清一切萬法十如是。十如是的道理要是明白,心就清淨,為什麼?一切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了,還要你操什麼心?還要再費什麼力?不要,什麼都不要。才真正能做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一切都能隨緣,隨緣裡面得清淨、得自在。諸位由此也能體會到,明理是多重要,理明了行就圓滿。

  我們講修行,理不明才要修,理明了那個修已經沒有意思。理不明,行為有正、有邪;理要明瞭,邪正不二,沒有邪正。理沒有明的時候有是、有非,理明了之後是非也沒有了。為什麼?理真不二,這是理到了究竟之處,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我們自己雖然沒到這個境界,我們《華嚴經》讀得不少,你們諸位仔細去看看,這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要是以我們凡夫觀念來看那裡頭的人,有菩薩、有比丘、有外道,有正、有邪、有善、有惡,我們凡夫看是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凡間的一切事。這樣看我們能入法界,我們入了法界,入什麼法界?入十法界、入眾生法界。善財童子也是入這個法界,人家入的一真法界。一樣的境界,為什麼我們鑽到十法界去,人家入了一真法界?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人家的觀念裡面十如是,我們的觀念裡面不如是,這個跟那個不如是,那個跟這個又不如是,這不行。

  天台大師把這十如是一引申、一展開,叫百界千如。這個話就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不但眼前一切如是,過去如是、未來如是,一如無二如,十方三世是一如無二如。這個都是說的諸法實相,也真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最重要的我們要能夠證得。要想證得先要懂這個道理,譬如說我們要想到哪裡去,先要曉得我們的目標在哪裡,我們想到達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情況是個什麼樣子,自己大致上總要曉得,而沒有迷惑。然後我們再求方法、求方便,如何能叫我們到達。好像走路一樣,我們選擇交通工具,哪一種交通工具對我們來說最方便、最安全、最快速,面面都要考慮到。有的很快不安全,好像跟修道一樣,那個法門是快,當中有邪魔、有岔路,一不小心走到歧途上去了,那個麻煩又大!所以要很慎重的選擇法門。

  法門無量無邊,當然我們自己不知道哪個法門最好,別人跟我們講的我們也未必相信。眾生的根性是各個不相同,縱然是同一樣的法門,有的人修有成就,有的人修沒效果。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法門無過於念佛,不但佛在一切經裡面跟我們講,諸菩薩修行示範也做給我們看。《華嚴經》是第一部,你看善財童子修行,第一個老師德雲比丘就是教他念佛的,在《四十華嚴》裡面叫吉祥雲,《八十華嚴》叫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末了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世尊在示現,二七日中定中講《華嚴》,就把這個大概都擺出來,理論與方法都顯示出來了。我們看到這個架式,佛不說話也應該明白。所以我們選擇這念佛法門,最快速、最安全、最可靠。如果能以《華嚴》教義、《法華》教義來幫助諸位,你這個念佛就屬於理念,目標完全是實相,四土裡面實報莊嚴土,目標就在實報莊嚴土裡。

  《華嚴》是一真,《法華》也是一真,把這些理論、這些道理運用在念佛上。我跟你講運用在念佛上,不僅僅說運用在嘴皮的念佛上,那個不行。運用在心裡,運用在日常生活,像經上所講的事理心境一切圓融無礙,這就是《華嚴》,這就是《法華》,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華嚴》、就是《法華》。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是理念,我們起心動念、一切動作統統是歸性,與性相應,與理相應,這樣才與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相應。我們念《彌陀經疏鈔》,諸位要特別留意的,蓮池大師每章後面稱理那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活的,凡是稱理都是活的。不是稱理而說的是偏重在事上,不圓融,有分限;稱理的是圓融,沒有界限、沒有分限。而大師稱理的那段,你看看他常常引用的,不是《法華》就是《華嚴》,再不然就是《大乘起信論》,引用得最多,像這些地方全都是給我們提示,說實相法,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也是說實相法。

  第四段叫「開實相見」,見就是知見,我們現在講的見解,對一切理事的看法,這就叫做知見。本經的特色實在是最注重的就是實相知見,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講的一大事因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這《法華經》大意,主要就是講這兩句。他聽人家念《法華經》,一念到「方便品」,不要念了,下頭不要念,我都曉得了。「方便品」是第二品,二十八品念兩品,下頭不要念他都曉得,他就說出這部經是講因緣,以因緣為宗。就經中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六祖壇經》裡頭大師說得好,他不說佛知見,他說覺知見,你們看《壇經》,這我們讀過的,開覺知見,悟覺知見,開示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他都用覺,不用佛,用覺更容易提醒我們。用佛我們會想到釋迦牟尼佛,會想到佛像,佛知佛見。確實用覺知見不容易起這個相,自己心裡頭真正把自己這覺性喚起來,這是真的。覺個什麼?再給諸位說,覺如是,萬法皆如,大徹大悟,大覺、正覺。到一切法皆如的時候,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一切法皆如。這個時候心境事理才能融成一體,才能夠見到本來面目,本來是一,本來是一如無二如。這個理確實甚深甚深,但是我們說過,不是不能入,是能入。

  大義法師在此地解釋這段說,開實相見就是「開示眾生佛知佛見」,其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菩薩、那些祖師大德統是一樣的,他們出現在世間唯有這一樁事,除了這一樁事之外更無餘事。換句話說,就是給那些未悟的眾生做增上緣,以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誘導他悟入。佛知見,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多,也說得很好,我們不難體會。佛知見,在《法華經》上說的,徹底了悟實相,這個知見是真的,「真知真見」。真知真見,給諸位說,是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但是什麼?清淨心中才現出真知真見。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是它本有的。如果鏡子上有一層灰它就照不出來。只要你把灰給它去掉,擦得乾乾淨淨的,它是本有的。所以能照是本有的,不能照是虛妄的,那個灰塵染污蓋著它,那是虛妄的。我們的心境是本有的,煩惱就是鏡子上的灰塵,去掉了這個煩惱,本覺就現前。煩惱為什麼去不掉?我們現在從來就沒有懂得去煩惱的方法,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在這天天聽經、天天在念佛,試問問你聽經、念佛、參禪、打坐、持戒有沒有把煩惱斷掉?要是沒有斷掉,你所用的這個方法都沒效,沒效果。

  為什麼別人用這些方法有效,我們用這些方法無效?那就是目標不一樣,別人用這些方法是修清淨心,我們用這些方法染污自己的清淨心,所以沒效了。別人好像拿抹布擦鏡子愈擦愈乾淨,我們拿的抹布是個髒抹布,愈擦愈骯髒,也是擦,愈擦愈髒,就是這點不相同。歸根結柢就是在明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法四十九年,你們諸位要想想這個道理。理明白了,你拿的布是乾淨布,愈擦愈乾淨。理不明,拿的是個骯髒布,也學,你看佛也在擦,我也擦,人家愈擦愈亮,我的愈擦愈迷惑,理不明。明理是多麼重要!明什麼理?明萬法一如,明這個理,這個理是最乾淨的布一塵不染。凡夫要想懂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幫助他,六祖在《壇經》裡也說,自己不悟的時候要求善知識,必須假善知識開導。佛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藉如來開示才能夠悟入。全經所講的一切事理不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六祖大師一聽就全明白,後頭都不要聽。一部《法華經》那麼多,講什麼?就是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橫講豎講統是講這樁事情。

  所以我也給諸位說過,也是最近說過,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抓綱領,綱領能夠抓到才真正得受用。《法華經》的綱領是什麼?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掌握到這個綱領來讀《法華經》、誦《法華經》、聽《法華經》、講《法華經》,不會偏差,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可是佛之知見,還是六祖說得好,覺之知見,覺,不要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去,那又迷了。所以你看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迷了,迷到佛裡頭去了。所以六祖換個覺,這個字換得好,佛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所以提到佛,一定要知道是覺,千萬不要想到佛像,不要想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那統統都是染污,都是迷在那個佛裡頭去,不覺了。覺是真佛,迷到他佛那裡去那都完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經裡面說「如來如實知見」,如就是萬法一如,這個一如才是真實的知見。所以在教義裡面,有開實相知見,或者是見解,這是正知,與諸佛及大菩薩同一個知見,知見相同了地位當然是一樣。下面還有六條,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