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十二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12

  「次別明此經圓義」,在這一大科裡面,上一次將「五教義理分齊」介紹出來,今天我們要從本經來說。本經的教義在五教裡面是屬於圓教,圓教的義理圓極也深極。古德將大海來做比喻,像海那樣的廣大、那麼深,能夠攝一切的江河,所謂百川不能攝大海,大海之水能夠包括一切的江河。用這個比喻,實在是不得已的一個比喻,如果講圓教教理之深廣,實在不是大海能夠比得上。但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尤其是在過去,大家的知見上來說,可以說除了虛空之外,大概大海是最大的,一望無際。所以凡是講到博大精深,無不以大海來形容。在五教裡面圓教是圓滿的,圓教裡面必定要包括前面四教,就是小始終頓。小始終頓任何一教都不能夠包括圓教,圓可以包括它,它不能包括圓。譬如說我們拿圓教教義比喻我們台灣省,拿小始終頓比喻台灣省裡頭的縣市,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哪個市不能包括這一省,而這一個省把各縣市全都包括。諸位在這個地方可以體會一點圓的意思。因此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為圓義所攝。這樣說起來,人天小教,連小始終頓圓的小還夠不上的,五戒十善也是圓教教義所攝。

  說到這部經,古德之讚歎,是「功高一化,理冠群經」,這兩句話八個字,把這部經讚歎到極處。何謂功高一化?一是世尊這一期的教化,在一期教化當中,這部經的功德最高,義理之圓冠於群經,在一切經裡面,義理之圓首推《法華》。教學的對象可以說「全收五乘之機」,小始終頓圓都包括在其中。這是說明過去,《法華》以前,《華嚴》實在是不算,為什麼?《華嚴》是世尊成道在菩提樹下定中說的,二七日中說根本法輪,與會的大眾都是見了性的大菩薩。我們凡夫根本就不能夠覺察,佛在菩提樹下盤腿在那裡坐著,眼睛閉著,我們就看到這個樣子,哪裡曉得他在講《華嚴經》?又怎麼會知道有那麼多人在那裡聽?所以在我們感覺到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只有五個人聽,不要說我講經人少,少了就不講,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還不是從五個人開始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佛最初講經就是五個人聽的。歷代祖師說法也是如此。你看看我們讀的《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也可以說第一次說法,幾個人聽?一個人,一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他給她講《涅槃經》,一個人聽。我們看看佛祖,我們自己的勇氣就鼓起來了。

  從鹿野苑起一直到《法華》之前,世尊都說方便法,所以說權教,少說真實法,縱然說真實也是屬於權教,這個意思在前面給諸位講過。可是到法華會上就不然,開權顯實,完全說的是真實法。說真實法裡頭,縱然亦有權巧方便說,那個權巧方便也是實說。假如我們要把世尊一代時教劃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就應該第一個階段是從阿含到般若,這是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法華、涅槃,這是第二個階段。我們講五教這是劃成五個階段。由此可知,權實之說是大的差別,完全不同。所以古德才稱之為成佛的《法華》。以前所講的成不了佛?以前是全屬方便說,成不了;要成佛要真實說,要真說、要實說。佛又何嘗不願意給我們說真話?為什麼到法華會上才說真話,阿含時就可以說?給諸位說,佛要說真話,我們各個人都會拒絕,不能接受的。

  法華時大眾根機成熟了,可以接受,憑什麼說他可以接受?經過二十二年般若的教學,這些弟子們智慧開了。智慧開才能接受真實法,智慧不開,真實法不能接受。所以學佛一定是以悟為宗。《壇經》裡面我們也讀到,法海禪師請教六祖大師,問的「即心即佛」,這就說明佛法是以悟為宗,一定要開悟。《壇經》可以說是般若的精華,是一乘了義經典,如不是善根深厚,這樣的理論、見解也不容易接受。世尊說法到了這個時候,就是般若講完了之後,機緣成熟,這才廢權顯實,所謂以最圓滿的教義做為這一代時教的總結,這個結局才是圓滿、才是究竟,也顯示世尊在一代時教的真正成就。像這樣圓滿的義理圓至極,無以復加。

  古大德將全經義理分為十條,這個十條就是把一部《法華經》所講圓妙的道理統統都包括,來顯經之圓妙,就是下面這十條。第一是「出世本懷妙」,在前面我們講過「教起因緣」,「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本有佛知佛見」。諸位要特別注意到的是「本有」兩個字,一切眾生人人本有,佛知佛見並不是外來的。佛之出現「令其悟入」,佛來幹什麼?就是來幹這樁事情,「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我們學佛的人要能在這個意思裡頭體會到,你怎麼不成佛?我們之所以還不能夠悟入,那就是我們想悟入佛知佛見,可是還多事,世出世間的麻煩事多,樣樣事都想管,樣樣事都要過問,所以障礙多。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沒有別的事,他什麼事他也不管,就這麼一樁事,我到這個世間來就為這樁事情來的,所以他老人家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學佛學得很像,所以他有成就,為什麼?除了開示悟入之外,他也沒有一樁事。從前的出家人絕不問世俗事,再給諸位說,也不問寺廟的事,他心清淨。他自己只為一樁事情,就是要悟明心性,就這麼一樁事情。拿禪宗來講,明心見性,他就為這樁事情,自己明心見性,教別人明心見性。念佛法門,我只有一樁事,一心不亂,我自己得一心不亂,教別人一心不亂,就這麼一樁事情。除這個之外都不是自己事情,所以人家能成!我們如果要不回到老路子上去,我們要想得一心、要想明心見性,恐怕沒指望。古時候的寺院,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精舍、講堂是居士的,經論、戒律裡面我們都能看到。像祇園精舍是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是主人,佛與大眾是客人,他們造了精舍請佛到這弘法。你這裡精舍,這個地方破了,那個地方該修補,佛絕不問,裡面的佛弟子沒有一個去看看你這怎麼樣。下雨這漏了我搬到那裡去,這個不能住了搬到那一間去,這都不能住,走路搬到別地方去,不會過問的。

  所以今天我們在無盡藏比丘尼這邊讀到,地方上大眾要知道佛與弟子們,三寶是有道、有德之人,希望他們長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就四事供養都要給他預備著,讓他安心修道、安心的教化眾生。出家人再管這個事情,諸位想想,他哪裡能一心?實在講幹這些事情也是了不起的人,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連波斯匿王都是四地菩薩再來的。諸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出家人,出家人的事情只是弘法利生,不能過問別的事情。佛教剛剛到中國來,中國的寺院也是如此,出家人也不管,跟印度的制度是一樣的。出家人管寺廟,給諸位說,是建叢林制度之後才有的,那是大家在一塊共同生活了,需要分工合作,彼此互相的照顧,才開始。可是那只不過是執事而已,大家輪流做,一個人做一年或者做半年,就要換班。絕對沒有說這個產業是自己的,沒有這個事情。

  寺廟產業變成自己的,大概恐怕是最近這些年來才有,寺廟要產業都變成自己的,那自己就有了家,成家立業,不是出家。這個寺廟是我的、是我的財產,我本來沒有家,現在有這麼大的一個家,這不叫出家,這叫入了家,大大的顛倒了!這有家,事可就多了。我們得好好的想想,佛當年在世,「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我學佛的時候,我就對這件事情想過很久,真正要想佛法能夠復興,四眾同修道業能成就,還是要恢復到原來的辦法。出家人只管修道、弘道,寺院庵堂一律在家人去管,出家人不聞不問。果然做到這一層,你決定有成就,身心無事。在家信徒要發菩薩心、要維護寺院,供養出家眾讓他弘法利生。

  「悟此知見」,就是成佛。成佛是心成佛,不是形式成佛,心成佛,出家成佛,在家也成佛。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功同德,他們功德是相等的。沒有這兩位檀越的供養,佛就不能在舍衛國弘法;佛能夠一心一意在舍衛國弘法,得力於這兩個護法的供給,一切沒有顧慮。在舍衛國,諸位想想,講了多少經,利益多少眾生。所以說祇陀跟給孤獨長者與佛的功德是相等的。如果佛也要來建精舍,也要來籌道糧,佛的心分了,不能專心講經;祇陀太子也要來上上課,也要來講講經,他不能夠專心供給,那就亂得一團糟。不是居士不能講經,居士能講,兼職,正如同後世的出家比丘在寺廟裡也管事情,那是附帶的執事,培福,做在家居士的事情,自己本分的事情一定要明瞭。

  我曾經就想到,如果我們的寺院完全都是屬於國家的,出家人沒有房地產,出家人沒有財富,他就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他就一心不亂往生西方。出家人有了財產,天天要算利息,那個念阿彌陀佛的心就淡了,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我那裡還有事情還沒辦完,這個地皮又要漲價,他滿腦袋是這些,那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成。不但是財產不能要,供養也不能要,供養一律歸常住,出家人有什麼需要用途的時候由常住來開支,四事供養。出家人在生活有保障,沒有憂慮,衣食住行沒有憂慮,身上一文不要有,一心在道上。我在民國五十八年,這教育部請我講演,那個講題就是「文化復興與宗教」,我這個構想當時就發表,把這個理想願望說出來。我們人微言輕,當時聽的人很熱心,這個辦法是很好、很對。也有人找我的麻煩,你要革命,你要我們把財產都不要了,那我來找你麻煩,還有人要找我麻煩的。這是我一點願望,我一直也就是這麼做,所以我們圖書館一成立,立刻就請一些居士組織財團法人,出家人決定不管,我們一心在道上;稍稍操一點心,就有很大的障礙。

  我們無始劫以來,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奇恥大辱,打開《淨土聖賢錄》,看看別人都往生,我們還留在這個娑婆世界,這是恥辱。我們為什麼不能去?當然是障礙重重。哪些是障礙?我們自己要認清楚,知道這些障礙了,把這些障礙排除掉,那就得自在了。所以我們想到佛是唯有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更無餘事,我們果然懂這個意思,果然能夠學著這麼做,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要不信,還留戀在這個世法裡面,這一生怎麼用功、怎麼樣勤苦還是去不成。誰障礙自己?自己障礙了自己,不能怪別人,自己放不下,怪誰?佛法裡面,我們講到一乘佛法,何謂一乘?一乘是講成佛之道。換句話說,我們果然跟佛一樣,唯此一事,那就是一乘法。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以念佛法門來說,我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樁事情,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就叫一乘法。除此之外,心無二念。我自己念到一心,我再勸別人念一心,參禪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抱定一個宗旨就叫一乘法。

  經上面雖然講世尊出世本懷妙,我們現在不也出世在這個世間嗎?我們的本懷是什麼?亂七八糟,裡面名聞利養、是非利害,千頭萬緒,不妙。人家出現於世,就一法一事,就一樁事情,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千頭萬緒。所以這個讀經,看看佛、看看菩薩,再想想自己,比照、比照。如果單是看到佛,對佛這麼羨慕、尊敬,佛了不起,那有什麼用?佛又何必要我們讚歎?用不著。經裡面說出這些話無非是叫我們反省,無非是喚醒我們迷惑。世尊出世妙,我們出世難道不妙嗎?從今天起,過去了那不算,從今天開始往後要新生,所謂古人所講的「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那是什麼?那迷惑顛倒,不妙。從今天起看到世尊出世本懷妙,我們要想到,我們出世本懷也要向釋迦牟尼佛看齊,也要向釋迦牟尼佛跟進。這個話也不必說得太多了,希望同修們要細細去想想,認真的去想想,你把這個道理想通,下定決心,曉得這一生只為這一樁大事,那你就無量功德。

  第二,「放光現瑞妙」,在前面也曾經說了一點,佛以「一光東照,生佛始終,昭然在目」,佛的光明遍照,這是十方只講一方,一切眾生各個見到。這個意思是顯示實相理體的境界,證明這是諸佛之所證,而是眾生之所迷。特別要記住,佛之所證就是我們的所迷;換句話說,眾生之所迷正是佛之所證。生佛界限在哪裡?迷悟不同。境界原無二致,不是兩樣,是一樣。心迷了,我們叫染污的世界,穢土;心悟了,我們就叫淨土。實際上土有沒有淨與穢?給諸位說,沒有,土沒有淨穢,淨穢在人心。心清淨就叫佛菩薩,心不清淨就叫凡夫;心清淨就光明遍照,心染污就一片漆黑,我們說之為無明。

  佛所證得的境界原來就是自己所迷的境界,這一下覺悟,悟了就不迷。諸位想想,你曉得你迷就不迷了,迷是自己不知道迷,我現在迷了,那就是已經開悟,為什麼?你知道迷了。譬如一個人迷路,他要往東面走,可是他走的是西面,忽然又覺得我要往東面走,怎麼走到西面來?他知道我現在迷路,迷就是覺,他立刻就回頭。真正迷不知道自己迷,知道自己迷的,就是已經開始覺悟了,在佛法裡面叫做始覺,開始覺悟。覺悟之後就勇猛回頭,所謂是回頭是岸。我們就前面這點意思來講,從哪裡回頭?從一切事物裡面回頭,回到自己出世本懷的一樁事,這就行了。世間法也常說,所謂「人非有品不能閒」,身心無事又很自在,這是有大學問、有真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到。你要不相信,你到社會上去考察考察,有八十歲、九十歲的,他一天到晚還忙得不得了,你問他忙些什麼?那麼大的年歲了他為什麼不閒一閒、歇一歇?他就不肯歇。《楞嚴經》上說「歇即菩提」,希望諸位深深的反省,一定要從迷境裡面回頭。過去迷了,今天覺悟,從今以後再不迷,不迷就叫放光,不迷就是現瑞。這是第二點妙處,妙言之義。

  第三是「曲唱傍通妙」,所謂曲,不是直說,直說給諸位說,眾生習氣很重,什麼樣的習氣?我們說淺顯的話,自尊心很強。你要叫我這麼做我偏不這麼做,為什麼?你叫我這麼做我就這麼做了,好像我聽了你的命令,你來支配我,我的自尊心傷害了,你叫我走東我偏要走西。眾生像這一類的可以說相當之多。因此世出世間的教學都不是直說,拐彎抹角的說,委曲婉轉的說,希望你能夠聽得入耳,不反對,細細的想想能夠接受,世出世間的教學統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現丈六金身,這已經很委屈了。因為佛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你看讚佛偈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個相多莊嚴、多偉大。丈六金身,一丈六的身體,諸位曉得,一丈六不是我們現在的尺,那個時候的尺短。在周朝的周尺就很小,周尺一丈恐怕只有我們現在的六尺,所以丈六並不是現在一丈六很高,沒那麼高,比一般普通人高一點就是。現這個相就委屈,講經說法拐彎抹角的,你看看從阿含、方等、般若,說到這個地方才開權顯實,《法華》之前委曲婉轉的說,這是佛法。世間法我們拿孔夫子做個榜樣,你看孔老夫子教學生也是委曲婉轉,尤其是生活教育更是委曲婉轉。《禮記》一打開「曲禮曰」,你再看看鄭康成的註解,凡是禮都叫曲禮,曲就委曲,不委曲,禮就不能成就,要想禮圓滿一定要委曲。

  曲唱傍通。在本經裡面世尊前面一放光,當然法身大士都明瞭,佛放光什麼意思。可是還有一些將悟未悟之人他不懂,他不曉得佛的意思,這個時候一定要由懂的人來點醒,旁敲側擊。什麼人來?彌勒出來了,彌勒跟文殊他們兩個是一唱一和。彌勒見到光中瑞相就發問,就提出問題來問,佛答覆彌勒的問這才說妙法,這才為眾授記。文殊菩薩引證過去燈明佛的故事來答覆彌勒尊者,這是兩位菩薩這麼一問一答,在這一問一答裡面這就是曲唱。傍通不是指佛直接說出來,可是他們兩個人這一唱一和,全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藉他們兩個人,好像這一問一答在表演給大家看,讓大家明瞭佛的意思。所以沒有這些幫助弘化的人,佛的教學也不能圓滿。我們再回頭看看,孔老夫子也不例外,當年弟子三千,三千當中這七十二位賢者都是孔老夫子的助教,都是他的助手,沒有這些助手跟他一唱一和,孔老夫子的教學也不能圓滿,也不能夠傳衍到今天,影響到千年萬世。

  說起教化的功德,可以說是等同,是一樣的,佛與孔老夫子只可以說是一個代表人而已,菩薩有責任幫助佛弘化。還有學生跟老師當中老師有尊嚴在這個地方,學生心裡有問題,這個膽大的學生敢問,膽小的學生不敢問。不敢問,他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老師也不能說各個來叫著他,你有什麼問題?或者是他不問也跟他解釋,這是很少的,有固然有,那不是個常例。同學與同學之間就沒有顧忌,可以互相的討論、可以辯論,甚至於辯得面紅耳赤,道理是愈辯愈真、愈辯愈清楚。這總不能跟老師去辯,同學當中可以辯,不能跟老師辯。所以學業、道業的成就,沒有老師不行,沒有同學也不行。真正是好的同參道友就是天天抬槓子,這好的同參道友,每天都會在一塊辯論,辯得面紅耳赤不高興走了,明天碰到又辯論,辯得又面紅耳赤不高興走了。雖然天天不高興,天天碰面,見面的時候歡喜,離開的時候都不高興,給諸位說好同學。你們現在沒有進步,就是沒有這樣好同學天天抬槓子。

  我給你們說,我求學就有這個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我的經驗。每天早上上午見面,大家客客氣氣、有說有笑的,到晚上一抬槓子,都不高興回去,到第二天又歡歡喜喜,昨天事情忘掉了。不是這個樣子怎麼會有進步、怎麼會能發現問題?有些問題在辯論當中解決,經過了多少次辯論不能解決的,再一同去請教老師,這是求學。所以曲唱傍通,不但說《法華經》表演得妙,一切經表演得都妙。大乘經典我們往往看到這些菩薩們辯論,《華嚴經》更是如此,《華嚴經》裡面沒有佛說法的,全都是菩薩在說法,菩薩在辯論。辯論得最熱鬧的無過於《楞嚴經》,《楞嚴經》辯論是最熱鬧的。

  第四是「出定歎德妙」,這條是屬於功夫。佛在放光之中,般若智光之下,這個境界可以說完全彰顯,我們所謂是一真法界,照得清清楚楚,沒有言說、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在這種境界裡面,對於那些已經入境界的人自然是沒有問題,這個我們通常照《華嚴經》來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是沒有證得法身的,實在是沒有辦法領會得到。如果是在《六祖壇經》的標準上來說,六祖說是上上根人沒有問題,不是上上根,這上根、中根以下的都不懂,這境界他怎麼會懂?於是乎對於這些人不得已又要用言說來解釋,方便開導。諸位要記住,這是方便開導,所有的言說無非方便,諸位要牢牢的記住這句。為什麼叫你記住這句?你要曉得,所有言說皆是方便,佛並沒有說法,一切言說不可執著,為什麼?方便說。不執著才能得其義,會通義旨;執著在言說上那就壞了,言說又成了病。這才告訴大家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你一聽到這個話,諸佛有智慧,智慧又很深、又無量無邊,壞了,你阿賴耶裡頭落了這些東西。這都剛才講的,統是方便開導,給你這樣說,知道意思決定不落這個印象,我們自己才能契入境界。真心理體乾乾淨淨,有什麼智慧、有什麼有量無量?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說萬萬執著不得。佛的言語句句都不錯,可是你一執著就成病,不執著就幫助你開悟,所以說千萬不可以執著。

  但是我們眾生腦袋不行,總是喜歡執著。今天就有人問我,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看到這個本子跟那個本子講的不同,究竟哪個對、哪個不對?還有三十二應身,這個本子說三十二應,那個本子有出入,到底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你們諸位想想,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我給你講,統統正確,統統不正確,你不著相統統是正確,著了相統統不正確。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世音菩薩沒有四十八願嗎?觀世音菩薩經上沒有說他有四十八願。這麼個呆頭呆腦的學佛,那就沒法子,要到哪一輩子才能成就?明明經上給我們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出那些數字開合不同,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願,無量無邊的行願阿彌陀佛歸納為四十八,藥師如來歸納為十二,通常一般歸納為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十二願,總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個理要通了,你就不執著了,你就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再也不打架了,心裡再也不疑惑,再也不動心,這才如如不動。

  這是說明所有言說全是方便開導。佛的智慧「難解難入」,難在什麼地方?我們有心去求解難了,有心想入入不進去。這個有心是什麼心?妄心。妄心永遠入不到真境界裡去。譬如說黑暗,黑暗想入到光明裡面,諸位想想,可不可能?不可能。妄心息掉,那真心就現前,就是真心,不必再去找一個真心了。所以諸位要解、要入,懂得這個理論、懂得這個門道就不難。佛在經上說「息心達本源」,息掉妄心就通達到真性的本源;換句話說,佛知佛見不求自然就解了。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你看看六祖答覆無盡藏比丘尼的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非關文字就非關言說,言說記下來是文字,文字是符號,你們想想這個道理。所以在《起信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就難解能解,難入能入,就都不難!可見得我們難在自己有這個障礙,這個障礙不容易突破。而且這個障礙,再給諸位說,只有靠自己突破,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給我們幫助的就是告訴我們有這個障礙,說明這個障礙,至於如何突破這個障礙那是自己的事情,他幫不上忙。

  佛給我們講了,我們想想這個道理,道理想通了就要相信,相信自己那障礙是自己造的,破除障礙還要靠自己。佛出現於世,說法四十九年,《法華經》八年是最後的八年。換句話說,在《法華》過去四十一年所說之法全是智慧之門。法華會上的用意是什麼?叫你要入智慧之門,目的是要叫你證入。所以放光現瑞用意之所在都是令我們入智慧之門。真正之道,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絕不是我們心思意識所能夠達到的,所以叫「甚深無量」。過去委曲婉轉說,學生當中有沒有悟入境界的,為什麼?委曲婉轉講。換句話說,老師的用心還不是叫你現在就證入這個境界,是來誘導你。可是法華會上老師的心不一樣,不是過去,誘導已經差不多,到了門口,現在叫你進門,不是在誘導,所以到這個時候是直說。

  雖然是直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法華經》所講的。我們看看法華會上這些大眾們,感到茫然而無所措的還是大有人在,由此可知,解入之難。這使我們想到,過去那些人跟著釋迦牟尼佛四十一年還有這樣的難處,今天我們去佛三千多年,不是佛面對面給我們講解誘導,而是在記載的經本子裡面尋求,我們要說是悟入佛知佛見,要是真能破除難關,諸位想想,我們又是何等人物!所以說若不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是做不到的。可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可以培植,要緊的,諸位要是能信、能解,能真正的發心努力的修學。這是說出定歎德。

  今天本來預定把這段講完,時間到了,就講到這一段好了,下面還有六小段。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