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七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07

  「教起因緣」。世出世間法無不是因緣所生,世尊說法也不例外。因緣有總、有別,總因緣是說「佛一代聖教,總為酬因酬請」,酬是報酬。由於世尊在過去生中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殊勝的因緣,世尊成道,眾生的根機也成熟了,這時候佛一定要示現為我們說經,這是酬因。酬因是遠因緣,酬請是近因緣。到序分發起序裡面,我們能看得很清楚。說經的目的是在度化眾生,這裡說的「顯理度生」,理是指真如自性的理體,此理非佛不能顯示。「所顯之理」,在本經上說,就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經裡面所謂是「唯為一大事因緣」。這個一大事因緣是什麼?「開示悟入,一切眾生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雖然是本有,可是眾生迷而不能自知,所以才淪落到生死輪迴。佛在因地時曾經發願普度眾生,佛之成道也就是悟入佛知佛見,所以他自己悟入之後,發願成佛普遍為眾生示顯這個道理。

  世尊對我們是開示,開是打開,我們俗話常言說「茅塞頓開」,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佛幫我們把這心裡面的迷結解開之後,自己就悟入。中等根性的人還做不到,這個心開了之後還是不明白,必須得佛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才曉得。所以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學生的事情。悟是指解悟,這個道理方法都明白;入是講的證入,證入才得真實的受用。所以說證悟叫入,解悟叫悟。經教裡面所謂當機,什麼人是當機之人?那個悟入之人是當機之人,正適合這個程度,這種教學法、這個設施真是有效果。由此可知,世尊在世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後代的祖師將一代時教判設為五時,五時就是指的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教裡面有權有實,權是講方便說,實是指真實說的,真實說唯有《華嚴》跟《法華》。

  《華嚴》時間很短,而且佛在定中所說的,我們肉眼凡夫都見不到,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二七日中所說。他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是圓教從初住菩薩起,就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四十一位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證得清淨法身的,這些菩薩是他的聽眾,其餘的人可以說都無分。從阿含時,這是以方便法接引中下程度的初機學者。由阿含進入到方等,由方等再深進到般若,再經過二十二年般若的教學,這個時候才會三歸一,廢權顯實,說《法華經》,說一乘真實法。一代時教,剛才說了,雖然是有權有實,顯理有早有晚,譬如早是華嚴會上,這是早,佛一成道就說一乘法;遲這是在法華會上,到世尊這一代時教的晚年,最後講《法華經》。早成就的在華嚴會上成就了,晚成就的在法華會上成就。我們要問,佛究竟為什麼要現身說法?《法華經》上一句話給我們答得很清楚,唯獨「為此一大事因緣」,就是教眾生悟入佛知佛見。這是講的「總因緣」。

  「別因緣」有無量無邊,古德把它歸納為十條,我們也就這個十條給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第一個,「法應爾故而說此經」,這就是所謂說「法爾如是」,法爾兩個字它的意思跟自然是一樣,自自然然要說。為什麼不用自然用法爾?自然意思還欠圓滿,因為世間人執著萬法,有很多執著是自然生的,印度有許多自然外道,而佛以因緣生法破他們的見解。所以說佛法講因緣生,講因緣生是對破自然生的。法爾是什麼?因緣、自然二邊都離開,才叫法爾。所以這個意思更要精深一層。一乘教義是無上大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可以說都是共同所有的,正是所謂佛佛道同。「一乘實相」是諸佛共同證得的。所以一切諸佛自然於無量無邊的世界應機說法,說什麼法?就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諸位要曉得,《妙法蓮華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名字是異,意思是相同。在講《華嚴》的時候也曾經跟諸位說過許多次,《大方廣佛華嚴經》絕不是我們現在看的八十卷或者六十卷、四十卷這個經本,你要這麼看法是太狹義。廣義的《華嚴經》是什麼經?一切經無不是《華嚴經》。《華嚴經》的題目具足說是《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好像花園一樣,什麼花都有,應有盡有,全都包括了,就像我們現在稱《大藏經》這個名稱一樣。《妙法蓮華經》也是如此,哪一法不妙?法法皆妙。你悟了之後無法不妙。經題裡給諸位說過,「蓮華」是比喻,所以《法華經》也是總一切經,一切經無法不妙,都含攝在妙法之中。所以我們要問,十方諸佛講什麼經?就可以說講《法華經》就行了,全都包括;或者講《華嚴經》也行,也都包括了。講其他的經不能包括。這兩個經題是一切經可以說是總題目,無所不包的名題。所以說「一切諸佛,法爾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是無盡妙法,教化眾生,無有休息」,像十大願王裡面講,「不疲不厭」。

  在本經經文開端,人天大眾聚集,世尊說經入定,示現種種瑞相,文殊、彌勒這兩位菩薩故意的裝作不懂,在那裡互相問答推敲,發起法華一會。而佛「引二萬燈明佛」,佛給文殊菩薩引證,「皆說此經」,這是講古佛,沒有一尊佛出世不講《法華經》的,所以說法爾如是。乃至於「大通智勝佛、威音王佛」,這是講得比較近一點的,這兩尊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也說《妙法蓮華經》。從古證今,佛佛道同,古佛都說,沒有一尊佛不說,今佛當然也會說,這就叫法爾而說此經。經文裡面講,「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像這些字樣都是說明,佛是時時在說無盡的妙法。因為妙法無盡,所以佛說就無盡。這是別因緣裡面第一條。

  第二條是「暢本懷故而說此經」,不說這部經佛的本懷不能舒暢,必須把這部經的道理說出來,佛這個心懷才舒暢。為什麼?究竟圓滿法說出來了。過去所講的那些都不是真實的,都是權巧設施,不得已而假設的。到現在才把自己所證得的真實境界和盤托出,這心境多痛快。為什麼早不說?早說出來沒用處,不懂。諸位將來要有了成就你才能體驗到這層。你自己要是證了道,一生弘法利生,是不是都能夠暢悅本懷?不見得。一生當中真正遇到一個、二個他真聽懂了,真懂得你的意思了,暢本懷!這才是繼承大法。這樣的學生也是可遇不可求,你說找,到哪裡去找去?我們讀《六祖壇經》,五祖遇到六祖大師才暢悅本懷。他要遇不到六祖大師,你看他在黃梅教了三十多年,苦口婆心,沒有人能懂得。遇到六祖,真正有了繼承人,從釋迦牟尼佛是祖祖相傳,不至於斷絕,有了繼承人,這才是暢悅本懷。諸位要做一個傳道的人,發現有一個人能繼承你的道業,這是比什麼都歡喜。眾生的法身慧命有了寄託,自己的責任擔子可以卸下來。找不到這樣的一個人,自己這個利生的責任重擔就沒有辦法放下。自己悟了道之後,要想把這個道普遍傳授給一切眾生,這是諸佛的本懷,希望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悟入佛知佛見。奈何眾生根性不一,有能接受的,有不能接受的,那個不能接受的要慢慢去培養他。在我們中國過去歷代的教學都是從小開始培養起。

  中國以前教學、求學的目的是「志在聖賢」,這個求學的目的與佛法裡面的目的非常接近。我們學佛的目的志在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成佛作祖,學佛志在成佛。以前人讀書志在聖賢。我們試問問,今天這些學子,你問問他志在哪裡?他會答覆你,我的志將來在社會上怎麼樣賺大錢。他的志不在聖賢,聖賢是窮光蛋一個,誰要學他?也不在佛菩薩。所以在今日之下,要找一個能夠堪受持大法的人比古時候要難得太多。已經剃了頭,出了家,受了菩薩戒,也不盡然。諸位想想,神秀大師那不是出家人嗎?也受了比丘戒、也受菩薩戒,而且在五祖會下三十多年,不堪受持大法。所以不要以為好像出了家,出家就行了嗎?真正行了不一定要出家。六祖接受衣缽的時候沒有出家,六祖大師的剃度師是誰?諸位曉得,印宗法師給他剃度的。所以他繼承五祖衣缽的時候他是居士身分,是在家人身分。出家人不可以驕狂,我出了家,出了家有什麼了不起?要緊的是我們堪不堪受持大法?有沒有這個能力?像這些話在此地都不必多說,我們講堂裡講得太多。

  一個真正能受持佛法的人,心是定的,一切境界相裡面不取不動,如如不動的。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就沒有能力接受大法;什麼時候我們在一切法裡頭如如不動,心地清涼自在,這個時候就堪以受持佛法,才能夠暢佛本懷。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遇不到這樣的人,所以說把真實法藏在自己心中,而以方便法來教化大眾,本懷不暢。到了法華會上,這些學生們跟著釋迦牟尼佛確實是不少年,阿含跟方等就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跟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有四十二年。諸位想想,你要跟一個老師去念書念了四十二年,總有點成就,尤其像釋迦牟尼佛這麼好的老師。講《法華經》是已經教了四十二年之後才進入到法華這個階段,法華一共是八年。這是四十九年的說法。我們再想想,那些人真有福報,能跟釋迦牟尼佛一跟就是四十九年。我們今天跟一個老師,跟他四十九天都嫌時間太長,人家跟四十九年不嫌時間長。所以諸位去念念《高僧傳》,去看看《禪宗語錄》、《禪林寶訓》,古人事師,跟定一個老師,說二十年、三十年是極平常的事情,一生不離開老師的比比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就是一生不離開老師。

  所謂講根機成熟了指哪些人?指常隨弟子。他們在這裡已經接受四十二年的教育,四十二年的教育都是權巧方便的設施。有這樣深厚的基礎,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講一乘大法,暢佛本懷了。所以經文說,「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不是說菩薩智慧,不是說二乘智慧,是說如來智慧,《法華》、《楞嚴》所傳的就是如來智慧。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也在宣講《法華經》,我們是不是像當年法華高會那些聽眾的程度?沒有那個程度,為什麼要來講這部經?這個等到後面「教所被機」這一段我們再來討論。雖然不是根熟的眾生,可是我們今天以這個大經來薰習成種,所以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叫我們在阿賴耶識裡面多種一些一乘佛法的種子。如果我們功力用得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可以由生轉熟,這一乘大法我們就用得上。這是第二段,暢本懷而說此經。

  第三個因緣是「順時機故而說此經」。大道無有古今,但是應機一定有時節因緣,什麼時候該說有一定的因緣。世尊四十年前不說這部經是時節因緣沒成熟,剛才講了,聽眾沒有能力接受這個大法,四十二年之後根性成熟了,這是講當時的事情。我們現前在台灣這個地區,諸師說《法華經》時有所聞,常常聽到有法師講《法華經》。當然講《法華經》的一定有啟請的,啟請之人必然對於佛法有相當的程度,他才會要求法師,你給我們講講《法華經》。要是初學的請法師講經,講什麼經?我不曉得,我沒有聽過,他哪裡曉得有《法華經》?初聽的人隨緣聽聽而已,談不上成就。所以啟請根熟這一類的眾生,他會有心得。可是要認真說起來,一乘佛法是要在長期道場,講這部經的效果就更殊勝。長期在一塊參學的同修道友們,我們天天在一塊研究經,由淺而深、由權而實,從阿含、方等、般若一直講過來,這個我們聽起來味道就不一樣了。我們在台北市這個道場講經,過去確實也是由小部漸漸入這些大經大論的。

  說到教學,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世出世間這個教學法之好,確實沒有看到有超過釋迦牟尼佛的。他的教學方法真可以說善巧至極,「循循善誘」,能誘導我們達到最高的境界來接受一乘大法。經文裡面說,「今正是其時」,這是四十二年之後,正是說一乘大法的時候。由此可知,十方諸佛說一乘之法一定也是在這個時候,這就是一代時教將要圓滿之時,既順時又順眾生的根機,這怎能不說?這是第三個因緣。

  第四個因緣是「會權乘故而說此經」。由這裡看這必要的,因為前面四十二年所講的是方便法,如果要不說真實法,大家會把這個方便法就當作真實,就當作究竟,這豈不是誤了眾生嗎?那哪裡有慈悲心?佛大慈大悲,所以在過去把真實一乘法說成三乘方便法,真實一性方便說作五性,這是權巧方便不得已的一種施設,便利於初學,隨順權小的根機,也是佛經裡面所講「黃葉止啼」,所以才講三乘、才講五性。諸位想想,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裡面,執著三乘五性的人有多少?執著三乘五性就是執著權說。為什麼執著?他不懂真實法,所以才有這些誤會。如果佛要不說真實法,今天人執著三乘五性,我們都認為這是正確的,這還有什麼話說?三乘五性是佛說的。所以佛在四依法裡頭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一乘佛法、是一性法;不了義的是三乘法、是五性之說,不了義的。佛這樣跟我們說那才是真正大慈大悲。是我們在初學程度不夠,說一乘不懂,說了義不能接受。實在的講三乘原是一乘,五性本是一性。所以四十年前,如來說法教化人天小根性的根機。法華會上純粹是菩薩大法,所以在經裡面三乘得記,普遍為小乘、中乘、大乘授記,就是會三歸一,三是權,一是實,會權歸實,不得不說這個經。

  尤其在這個經裡面,一闡提也有佛性,這是佛在四十年來沒有講過的,所以這部經後來人稱作叫成佛的《法華》。那別的經不能成佛嗎?單單是《法華經》能成佛嗎?《法華經》講成佛才講得真正圓滿,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作佛。一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佛在四十年來沒有說沒有善根的人他能成佛,法華會上說出來。這沒有善根的,問問他是不是有情眾生?他是有情眾生,是有情眾生就有佛性,有佛性怎麼不能成佛?這個道理一直到最後佛才給我們說出。我們也能看得出,真正說出這個道理,心才是究竟平等,才是真正清淨,才是大慈大悲。所以在此地,會權歸實是非常的重要,我們才曉得世尊一代教學的苦心,我們對於老師的恩德從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他不是隨便教的,不是敷衍塞責,是認真負責,有最好的教學計劃,有最好的教學設計,有最好的教學方法,成就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是負責任、盡職守的。所以到教學最後這個階段一定要說真實法,才不叫我們發生誤會。

  笫五個因緣,「示真實故而說此經」,前面是講會權乘,這就是入真實。經文裡面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佛法是什麼?只有一乘法。我們在《六祖壇經》裡讀到,六祖給我們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六祖所說的是一乘法、是真實法,唯有學真實法才有真實的成就。方便法也有一點小成就,不是究竟真實的成就。一切方便法裡面,跟諸位說,最可靠的是念佛帶業往生,這是方便法裡面最可靠的。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緣特殊,到那個地方去,法緣殊勝,永不退轉,所以到那裡一定可以證到真實。用其他的方便法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在方便法裡面總是把念佛排在第一,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可以看到,不是說單單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如是做,十方諸佛在他國土裡教化眾生也是這個教法。這是講方便法裡面最為殊勝的,我們要知道。

  可是更應當曉得,方便畢竟是方便,為什麼不求真實?不求真實,實在講,一大半的因素是不曉得有真實法,執著方便法不能捨棄。到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才說出來,三乘皆是方便,不但聲聞、緣覺是方便,菩薩還是方便。三乘實在是因為學者程度不相同,根有利鈍,佛才說的三乘佛法。但是諸位要曉得,三乘之理統是依一乘而起的,所以三乘都是正法不是邪法,但是它不圓滿、不究竟。到《法華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指示我們什麼是真實。經裡面有七重比喻,我們在經題「蓮華」裡頭也已經略略跟諸位介紹。佛從比喻當中說,指示我們衣裡明珠、出離化城、出離火宅,這些都是比喻。衣裡明珠,衣比喻作五欲六塵,比喻作五陰的身心,明珠比喻的佛性、比喻的法性。性是真實的,真實的性在哪裡?就在虛妄相之中,性跟相沒有離開。我們最近在《楞嚴經》裡面讀的「十番顯見」,就是說的這樁事情。化城是指的三乘,火宅是指的六道輪迴,不但六道輪迴我們要離開,聲聞果報、緣覺果報、菩薩果報全是化城,也不是我們常住之處。佛要求我們的是直捷了當要教我們到達無上菩提的寶所。所以他既不是教我們成阿羅漢,也不是教我們成什麼菩薩,他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成佛。我們要成佛了,那佛的本願,才是真正不辜負佛;你證到等覺菩薩,你還是對不起佛,一直到你圓滿佛道這才算是對得起他,不辜負他。這都是指示真實之說。

  第六條是「酬宿緣故而說此經」,宿是過去世的,這個因緣很深,真可以說得上源遠流長。我們今天生在這個年代,要照佛曆來計算,今年是三千零七年,我們生在這個年代,能夠聞佛之名,能夠見到佛菩薩形像,還能聽到《妙法蓮華經》,我們與釋迦牟尼佛的緣分不淺,很深!《金剛經》裡面與我們大家授記,我們聽了《金剛般若》不驚不怖,我們跟佛是久遠劫就結了緣,而過去生中是經歷過無量無邊的佛祖。說起來很慚愧,過去經過無量無邊佛教化,我們都沒有成就,還沒有離六道輪迴,這怎麼對得起老師?所以這些因素我們真要認真想想,為什麼沒有?仔細去找找,毛病發生在哪裡?發生在放不下。對老師恭敬心不能說沒有,見到佛像也會頂禮,也會去拜三拜,所以恭敬心不能說沒有。可是對於老師的教誡總是要打些折扣,不能夠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陽奉陰違。所以自己是誤了自己,一直到今天還不能了生死,連個帶業往生也沒有撈到。果然帶業往生,也不在這個娑婆世界,也不受眼前這些苦難。

  毛病曉得了就得痛改前非,我們這一生會不會有成就?當然有成就。憑什麼?憑我們有深厚的善根,從無量劫以來就曾經親近過無量的佛,我們有善根。我們能夠把這一切境緣能夠放得下,我們有大福報,不能說我們沒福。世緣、法緣放不下沒福報。諸位要曉得,我們常講,能看得破是善根,能放得下是福報,能夠遇到三寶這是因緣。由此可知,我們每位同修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他怎麼會不成就?這三個條件都具足,說實在話,說到中國人可以,說到外國人靠不住,外國人善根福德確實沒有我們深厚,因緣也不具足。今天,尤其在台灣,走遍了世界任何一個地區,要說三緣具足的真正就是在台灣,我們這個地方名符其實的寶島,福地。所以諸位要珍惜自己,不要把這一生空過,在我們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一定要有大成就。這是講的我們過去世的因緣深厚,與佛有緣。

  佛在本經裡面講,說他老人家在大通智勝佛的時候,他就教化無量恆河沙眾生。那個時候,大通智勝佛的時候,他也是佛弟子,常常講小座,代佛講經,他的法緣很盛,講小座的時候聽的人很多。現在他成佛了,所以當年在小座裡頭聽講的跟他都有緣。我們沒有宿命通,要有宿命通一看,在座的同修們有不少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會下的學生,都曾經聽過佛講經的。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眾弟子當中,有的在聲聞位,有的在菩薩位,各人成就不等,都是多生多劫以前結的法緣。諸位要記住,佛法裡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與一切眾生結緣。法緣殊勝,要曉得常結緣。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給諸位結緣的小冊子,你哪些親戚朋友你勸他聽經的,你把這小冊子寄給他,與他都有緣。你結的緣愈多,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你的法緣殊勝。結法緣要把握著機會。

  隨緣結緣而不是攀緣結緣,攀緣結緣就錯了,要隨緣結緣,不勉強。你的親戚朋友當中,你要想想,我這個書寄給他會不會聽?如果寄去之後,他一看到把它撕掉,丟垃圾桶裡面去,這個緣就沒有結到,你就把他看錯了。你看看他有沒有善根、他肯不肯聽,最好是什麼?是學佛的同修,他會聽的、他一定會聽的。你要寄給,我這個朋友跟我的感情是不錯,他是個信基督教的,那你要送給他,準丟在垃圾桶裡頭去了。所以像這個我們隨緣不攀緣,不勉強的勸人,我們給他機會、給他因緣,這就是對的。這個十段,今天時間到了,只講了六段,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