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二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02

  這次發的這張表不要丟了,大概這個表今天還講不完,下一次還要用。在前一次,我們講到表裡面的第二段「釋名」,釋名裡面的第一段,就是解釋法。法裡面包括有三類,就是眾生法、佛法跟心法。這三類第一類「眾生法」給諸位講過了。今天我們接著要解釋的是「佛法」,佛法在此地是專指世尊的一代教法。佛是對於宇宙人生具有徹底圓滿究竟大覺之人,對於世出世間法的真相無不通達。世出世間的真相究竟為何?我們在《華嚴》裡面,在《楞嚴》裡面,在唯識裡面,都能夠略知一二。諸法實相是寂滅相,所謂是清淨寂滅,性相常住。這樣說法跟我們眼前所看的境界相似乎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我們看今天的世間相不是寂滅的,是動盪不安;我們見的萬象不是常住的,有生有滅的,我們見到是這個相。可是從來就沒有人點醒我們這是錯覺,我們凡夫所觀察的世出世間森羅萬象,沒有見到真相,所見的是妄相,把這個妄相當作真相,這就叫迷惑顛倒。

  而我們現在就處在這個境界裡面,不但處在這個境界,而且在這個境界裡面時間太久了。久了就怎麼樣?就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以為這就是真相。驟然之間佛給我們說明,我們還不敢相信。不但我們不敢相信,諸位在楞嚴會上看看阿難尊者,佛給他說多少遍都還不敢相信,半信半疑,何況我們博地凡夫,去佛久遠!妄相究竟從哪裡來的?《楞嚴經》裡頭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就是世出世間森羅萬象差別相的來由,是這麼來的。不但六凡世間如是,這個四聖法界也不例外,四聖是指的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佛法界。在佛法裡有些時候說,十法界唯有佛法界是一真,其餘的九法界都是權。佛界才是真實,講到真實法唯佛法界而已,菩薩法界都不真實,何況其餘的種種法界?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造作上品的惡因果報在地獄,這就是解釋《楞嚴》裡面的「循業發現」。有沒有地獄?本來沒有地獄,地獄是上品惡因招感而現的。眾生都不造上品惡,地獄法界就沒有。可見得地獄法界是虛妄而不是真實的,它是循業發現。中品的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報在畜生。這是講的三惡道,說上中下三品惡,這個意思比較上要圓滿。佛在經裡面有時候說,貪瞋痴三毒為三惡道的業因,實在講三毒也各有三品,上中下三品。所以業因是非常複雜,所謂是無量因緣,不是一個很單純的。佛說就是無量因緣裡面最重要的因緣提出來說而已。這就是惡則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法界是這麼來。

  三善道也不例外,下品善因,五戒下品十善,感人法界的果報。中品善業感天阿修羅的果報,天阿修羅,也有感人間阿修羅的果報。阿修羅福報很大,可是沒有德行,他的惡習氣很重,由於前世修中品善,而不能斷惡,善惡雜修,所以得的是修羅道的果報。上品十善就是諸天的果報,把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都說在上品十善。這些都是佛說明六道的因果交感。若不是佛給我們說明,我們不會知道的。這叫做人天小法,五乘佛法裡面講人天法。雖然是人天小法,諸位要記住,人天小法是成佛、成菩薩的基礎,所以我們修學要從人天小法上修起。好像蓋寶塔一樣,基礎才穩固。假如我們捨棄了基礎,蓋得愈高是愈危險。這個比喻很淺顯,很容易懂。佛法若不從基礎上立定腳跟,向上一著要是想證得,那就是佛經裡面所謂「無有是處」,決定是不可能的。

  三界之外,以四諦法證聲聞果,以因緣法證辟支佛果,以六度法證菩薩果,有因有果。這是講九法界,九界皆權,權不能叫做妙。所以唯有佛法界這才叫妙。為什麼佛法界才妙?這個地方在此地特別關照諸位一句,此地所說的佛法界,見了性就叫佛法界,沒有見性,九界。見性,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他是歸在佛法界裡面,他就妙了。他是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他妙,為什麼?他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家講分證佛。如果在別教裡面講登了地就妙,沒登地不妙,三賢菩薩沒有見性,初地以上就見了性。可是嚴格的講,我們不講別教,我們講圓教,因為別教跟圓教,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那個等於只是講他斷證功夫等於,見解還是不相同。見解,給諸位說,圓教的見解遠比別教見解要來得圓滿,別教的人他還是有成見,還是有分別執著。

  而圓教的見解,從十信位,這個執著分別就非常的淡薄,這是圓教根性的人跟一切種性大大不相同的所在。就是他在一切法裡頭,縱然什麼也沒證得、也沒見性,他在一切法裡頭不太執著,沒有什麼成見,沒有什麼執著,也沒什麼分別。這樣說起來,別初地的菩薩跟圓初住菩薩,就是斷證上是相等,見解上圓初住還是超過別初地。由此才曉得,圓頓大法之可貴、之可珍也就在此地,這就稱之為妙。當然在眾妙當中,又以圓滿究竟的如來位是最妙,妙到極處了。因為我們講到圓教見性的菩薩,一共有四十一個位次,《華嚴》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個個都妙。這是說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證得如來的果海,於十方諸佛同一知見,就是《法華經》裡面講「佛知佛見」。而唯佛才能夠窮盡十法界的根源,盡十法界的邊際,究竟諸法實相。

  在本經所謂「如是相、如是性」,一直「如是本末究竟」,這個十如是實在是妙不可言。天台家把它畫成一個表,我們那個表掛在那裡,諸位可以常常去看看。這十如是是諸法實相的略說,我們要從這略說裡面明瞭事實的真相,把它推廣,觀察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妙,法法皆妙。這法法皆妙,為什麼剛才又說,這十法界唯佛法界妙,其餘的九法界不妙?我們以人界的常識、人界的眼光看一切法,不妙;我們以天眼,以天的常識觀察一切世間,也不妙。乃至於權教菩薩,雖修六度萬行,依然離不開能所,還住在百尺竿頭的頂端,他還是不妙,沒超越。而佛眼看一切法,不但看三善道,乃至於看三惡道,徹法底源,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完全了解,決定沒有錯誤,這叫妙,無法而不妙。由此可知,見了性之後就法法皆妙,沒有見性之前,讀《妙法蓮華經》也不妙,這個妙是有名無實,見了性什麼都妙。唯有見了性之後,這個十如是才有味道,才真正懂得;沒有見性,念念這十句,文句而已,裡面的妙義我們領略不到。正是實教的菩薩必得要徹法底源,才能真正做到應機說法。好像大夫治病一樣,對病人的病源看得清清楚楚,他才好用藥,藥到病除。而不是在那裡猜測,拿那個藥物來試驗,試驗就是對於病源沒搞清楚,用這個藥試試看,吃一、二天看看怎麼樣,不大對勁就曉得不對症,再來換,這是拿病人當成實驗品,自己沒把握。真正高明的醫生不需要試驗,一看就了解,對於用藥絕對沒有遲疑,所以能夠藥到病除。這要見了性的人才能辦到。

  所以佛曉得一切眾生可度、不可度,成熟、未成熟。可度的時候佛絕不捨棄,不可度的時候給你做增上緣;成熟的時候佛就來了,沒成熟的時候佛用別的方法來幫助你成熟。諸位想想,佛法何其妙哉,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法教學如此,中國過去世間教學法與這個也相似,可教的,老師一定認真教你,一定成就你;不可教你的,給你做增上緣。可教的學生,老師對學生非常嚴格;不可教的學生,老師對學生客客氣氣。為什麼?不能成就,用不著用這些方法來對待你,對你客客氣氣,對你很恭敬;那個可教的,每天有打有罵。世出世間教學是一樣。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識,那個善知識天天對你很客氣,完了,為什麼?不可教。每天看到你凶巴巴的,看到你就不順眼,不是罵你就是打你,可教,這個人一定會有成就。我們現在的觀念當中,那個凶巴巴的老師,大概我跟他前世有冤仇,算了、算了,我還是不要跟他。所以哪是好老師、哪不好的老師,不能辨別。好老師對於功課督促得嚴,真正是可教。所以善學的人,善人、惡人無不是我們的良師,都是好老師,都是成就自己。

  諸位看《禪林寶訓》,《禪林寶訓》是講佛門的教學,那是佛法裡面的世間法,就是初入佛門,你看人家怎麼教法。凡是成大器,那些歷代祖師在寺院裡頭,你看人家怎麼折磨他,老師折磨他,同學欺負他,受盡了折磨,到最後傳法偏偏傳給他。這就是什麼?老師看中了,看中了這個人,想盡方法來折磨他,這個折磨是成就他,消他的業障,增長他的福德。他在這裡面受盡種種折磨,不起怨恨之心,諸位想想,這個人了不起。不但不起怨恨心,對待那些折磨他的人還起恭敬心,還以平等慈悲心,他不是祖師誰是祖師?他不續佛慧命誰人能續佛慧命?所以法器是這樣鑄成。

  我們拿六祖來說,六祖到黃梅,五祖一眼就看中了,你看前面序品裡面,一眼就看中他,沒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包括神秀大師在內,都不能跟他相比。可是怎樣?交代底下的人去管他,碓房去舂米、去搬柴,幹這些粗重的苦力,幹這些工作。他又是個外鄉人,在寺院裡頭八個月吃盡了辛苦,人家還不是譏諷他,還不是常常去侮辱他,他還有一天好日子過?五祖傳法偏偏傳給他,都沒有傳給跟他三十年的神秀大師。他這八個月在廟裡頭做苦工是消災、是培福。得法之後,諸位要知道,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不敢出人頭地。為什麼?年歲太輕了,你要想出來弘法,我們在《壇經》裡看到,這嫉妒、障礙就不得了,多少人嫉妒你,嫉妒你就要找你麻煩,嫉妒你就要傷害你。所以得法之後到處躲躲藏藏,不敢讓人知道,跟獵人隊裡頭,混在獵人隊裡頭十五年,替人家看守獵物,也就是獵人隊裡頭的長工,一代祖師去給那些打獵的獵人當長工,就侍候他們。比在寺院裡頭侍候出家人還不如,侍候一些天天殺生造罪業的人,給他當長工,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味道?這是學什麼?學忍辱波羅蜜。

  釋迦牟尼佛成佛,曾經修過五百世忍辱仙人;六祖修過一十五年忍辱行,所以才能成就。經過這麼多年大家那個嫉妒的心逐漸也淡了,六祖再一出來弘法,嫉妒、障礙比較少了。當時二十四歲一出來,那還得了,那他沒命,搞不了幾天人家就把他暗殺掉。這都是老師的慈悲指導,教給他要這樣做法,才能成就。那個時候佛門裡面嫉妒心都這樣重,何況今天?早晨我講《壇經》時候給諸位說,今天說的嫉妒、障礙是加一百倍、加一千倍是理所當然,是合理的。所以今天要想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不容易,你學講經說法,你講得不好,講到外面把人都講跑了,講到人家笑話,你哪個廟裡還都可以住,大家都還可以留你。為什麼?並不怎麼高明,沒什麼了不起。你要真講得好,叫大家都讚歎、大家都點頭,哪個廟都不收留你,這是什麼?嫉妒、障礙,不留你,你真正學成了,走頭無路。

  我們把古人東西多讀一些你就覺悟到了,為什麼走頭無路?時節因緣沒成熟你就跑出來,你才會處處碰壁;學成了之後,涵養、謙虛,不求表現。印光大師七十歲才出來,因緣成熟了,一看老和尚七十歲了,他出來大家尊敬他,別人的嫉妒心也不大敢,為什麼?老和尚。你這個年輕的二、三十歲,人家瞧不起你,你天大的本事也不行。等到你七十歲再出來,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所以你要能等。六祖二十四歲得法,差不多出來的時候也將近四十歲,也要等十幾年。所以現在人之難成就,自己不曉得避免自己前途的障礙,他不懂。學了一點點趕快就要出鋒頭,造成自己前途上的絆腳石,自己把自己毀掉,沉不住氣,沒有定力。

  我這個道場雖小,我自己是個吃過苦頭的人,是受過折磨的人。所以我讀古人的書我感慨很多,為什麼?自己的遭遇跟他們相彷彿。所以我這個圖書館我就發願成就大眾。說實在的話你要學東西,不能常常在講台上鍛鍊,興趣很不容易提起來。你要是常常在講台上講,好了,剛才說的,講得好,人家嫉妒你;講得不好,人家瞧不起你,不容易。你在我這裡講,講得好,我不會嫉妒你,我還要幫助你;真正講得好,我這個講台天天請你講,我就悠閒自在了。能講的人愈多愈好,別的地方排斥,我這收容,將來,圖書館雖小,那是弘法的大本營。什麼地方要請弘法的法師到我們這來請,講完了你就回來,這樣才能夠避免障礙,才能夠成就。這是講到佛法的妙處,種種這些折磨也是妙,沒有這些妙法折磨你如何能成就?無法不妙。

  第三是「心法妙」,心法是眾生法、佛法的根本;換句話說,眾生法與佛法都是依心法而起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裡面,「應觀法界性」,性就是體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本體,又是現象,相不離體,體不離相。古德用這個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好比性,器就好比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能作佛、作菩薩,又能變人、變畜生。正好像黃金金器一樣,你高興了,把它塑一個佛像,你看它是佛;佛看兩天,又喜歡,把它再溶化,做一隻小狗、小貓,它又是畜生。作佛、做小狗、做小貓還是那一坨黃金而已,還是它,是一不是二,能善能惡。所以這一切法界是一不是二。《華嚴經》裡面的一首比喻非常之好。也正因為《華嚴經》這個比喻,所以唯識學派把《華嚴經》收集在唯識主要經論之一。它的比喻說,「心如工畫師」,心就好像畫畫的畫師一樣,工畫就是他畫畫得好,畫得很出名,畫得非常好,這樣的一位畫家,我們現在稱畫家,古時稱畫師。「作種種五蘊」,就是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就好像畫師的彩畫一樣,全是他畫出來。十法界的依正莊嚴這些圖畫都是心畫師所畫的,全是它幹的。

  我們凡夫迷迷在哪裡?不知道觀心,所以觀一切法不妙,觀佛法也不妙。如果你要會觀心,好,萬法皆妙,萬法一心造,心妙法就妙,沒有一法不妙。只要我們能夠修心、攝心觀一切法,你才能夠看出一切法真實相是清淨寂滅相。本來寂滅相,現在還是寂滅相;本來是清淨相,現在還是清淨相,真是妙不可言。這些都必須從心法裡面才能夠看到真相。一直要觀到觀心無心,無什麼心?無妄心。八識心王以及相應、不相應的心所統統叫心,仔細去審諦觀察,這些心全都沒有,真心現前。真心有沒有名字?沒有名字。如果說是妄心沒有了,真心現前了,跟諸位說,這真心還是有妄,不是真心。為什麼?你這個真心是從妄心裡頭生出來。這就是所謂叫向上一著。

  觀心無心是到了頂頭,這個時候就怕你頭上安頭,所謂知見立知,那就壞了。觀心無心是知見,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如果在這個地方,我的功夫到這個地方,我是到了無心,這個壞了,這個又下去,又往下墮下去了。這一關很不容易突破,這叫根本無明。這一關突破了就明心見性,在圓教菩薩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諸位要懂這個道理,這是見性。觀心無心,萬法你就看到是常住的相,也正是《法華經》裡面所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是生滅的。我們現在看世間相生滅的,那是什麼?我們用的是妄心見。幾時到了觀心無心,一切法是常住寂滅相,這時候叫大徹大悟,這時候就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初轉,智慧現前普照十方,無不圓明。心法妙!這是我們在經題裡為了講解方便起見把次序顛倒了,妙法我們先說法字,法有這三類,眾生法、佛法、心法,法字解釋到此地。

  再說「妙」,第二段,妙裡面分為兩個中段,一個是跡,就是從本跡兩門來說,跡是講事相,本是說理體。事相上我們說十種妙,實在講這無一不妙,要是法法都說說不盡。這是《華嚴》家的方法,把萬法歸納為十,十代表個圓滿,那就是無法不妙。我們先略說說「妙」字的解釋,學佛的同修必須要記住,佛沒有別法,「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不是自己的心,「即眾生心」。這個講自己,是我們凡夫我執的自己,這是一定要記住。一定要了解一個大前題,萬法唯心,心是一,法是有千萬,心是一,萬法是一心所變。諸位果然通達這個道理,法法的關係你才了解,這個關係了解之後,你才能產生平等觀。迷的時候不曉得這個關係,我、人、眾生、壽者完全對立;知道這個關係,原來我、人、眾生、壽者是一家,不是對立。迷時對立,悟時曉得是一,不是對立的。所以佛在經上才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說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心法、佛法、眾生法,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一非一,三非三,你不能說一,一裡頭有三;三不能說三,三還各個有一。體上講是一,用上講是三,體用不二,非三非一,即三即一,這個三法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妙。

  佛在本經裡面說,「是法不可示」,示就是展示,是法是什麼?哪個法?眾生法、佛法、心法。為什麼不能展示?「言辭相寂滅」,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得到這個三法的真相。換句話說,你要不能夠超越言思,言是言語,思就是思惟,唯識裡面講的心意識,不能超越言思,就是不能夠離開心意識,這三法都看不到它的真相。所以佛在講到這個境界,不可示也用了一個表示,表示怎麼說?「止止不須說」,止就是停下來,停止、停止不要說了,「我法妙難思」,說這麼兩句,這兩句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用意何在?是給我們一個暗示,叫我們自己契入,給我們一個提示,要我們在這裡頭大徹大悟,唯有悟才能入。而這個悟佛幫不上忙,換句話就是說,佛能幫我們爬上百尺竿頭,往上進一步他沒有能力。向上一著全靠自己,什麼人都幫不上忙。因為迷是你自己迷的,那個破迷開悟還是自己。所以從這個向上一著來說,佛不度眾生。今天上午《六祖壇經》裡講的「自性自度」,佛不度眾生,這是完全從向上一著說的,悟是你自己。老師、善知識只能夠給你旁敲側擊,給你提示、給你暗示,你自己要懂得、要明瞭,就這個提示能夠突破。

  本跡二門無所不妙,古德把它歸納為十條,第一我們先看跡門,跡完全是跡相,從事相上來看。第一個是「境妙」,境是說的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我們就佛法裡面所講,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之所證,真實不虛。而十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變成什麼樣子?法喜充滿,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無論在哪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果然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你們看的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他心裡還很悲痛,還有些同情心,也覺得看到很難過,那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給諸位說,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看到眾生在悲哀可憐,你還在歡天喜地,那你簡直是不通人情。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哀,也得裝出個悲哀相。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眾生。那自己真動了心,自己就迷、就亂,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怎麼才能把境妙看出來?要有智慧。第二講「智妙」。智有世間智慧、有出世間智慧,有正智、有邪智。跟諸位說,一切智慧都是從一切種智當中所生的。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無量無邊,九法界眾生都不能及。所以佛說,「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甚深微妙之法不是我們肉眼能見得到的,也不是凡夫心眼能夠看透的。為什麼?凡夫用的是妄心,所以甚深妙法沒有法子看到。《楞嚴經》裡面,《楞嚴》是有名的,開智慧的《楞嚴》,《楞嚴》的智慧怎麼開法?就是叫我們「捨識用根」,捨妄心用真心。而那個真心還是帶妄之真,我說得很清楚,就是直接用阿賴耶的見分,只帶一層妄看一切萬法,妙就能看出來。雖然不能看得很圓滿,非常接近,接近於佛知見。這個地位是在百尺竿頭的地位,再向上一步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那是純真無妄。

  這個方法《楞嚴》有沒有說?說了,十番顯見最後一番「顯見離見」,那是純真無妄,不帶妄。我們現在念到的是顯見不還,顯見不還還是帶妄,到最後一番,「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那是純真不帶妄,那是什麼?那是見性見。現在我們講的見性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不一樣!這樣才能開得了智慧。我們講用功夫,跟諸位說,叫你念佛、叫你參禪、叫你持咒、叫你持戒,叫你修種種苦行,這個在佛法裡頭初級的教學法。最高的教學法不重視這些事相,重視在什麼?重視在運用六根的根性來觀察一切萬法。為什麼?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成佛作祖。盤腿面壁不能成佛作祖,《六祖壇經》裡面說的那些比喻都妙極了。要說盤腿面壁就能成佛,心就能得到禪定,六祖說大石頭在那個地方,幾千年都如如不動,你的定功總比不上它,它為什麼沒成佛?你要那麼學,充其量將來不過學成一個大石頭而已,不是成佛,是成個石頭。坐在那裡如如不動,一入定就幾千年,那不是個石頭是什麼?這是初級的教學法,幼稚園、小學的課程,絕非大學、研究所的辦法,這是我們要懂得的。

  我們現在程度沒有那麼高,所以初級的方法還要用,高級的理論要懂得。懂得怎麼樣?我們不要住在這個初級的方法上,我們要從初級的方法上一步一步提升,這就對,正確的。你要不懂高級的理論,你就死在低級的方法;換句話說,你一輩子念小學,永遠升不上中學。為什麼?你腦子裡面沒有中學,你的學問就止於此地,沒有法子提升。所以我們要是徹法底源,見到諸法實相,決定不能用妄見見。這就是古德常常提示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什麼?念起就是見起,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見解就是念頭,這見起就是不覺,我們是什麼見?眼見色塵是眼識的見分,接著連帶的是五俱所意識的見分,再連帶的是與心王相應心所的見分,這個叫迷,迷見,這怎麼能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是常住不壞相,我們哪裡見得到?因為我們能見的見是生滅的。眼識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生滅的,意識四分是生滅的,相應的心所是生滅的,我們全是用生滅的妄心見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相也是生滅的。

  你要不相信,我舉個例子給諸位,這個例子當然還不能舉得很恰當,可是諸位能夠體會到。譬如我們用攝影機,現在八釐米小電影攝影機也很普遍,你們到外面去攝影,外面的相是常住不變,你的攝影機就像眼睛生滅的,一會兒一張、一會兒一張,一秒鐘二十四張。到你底片上一看,張張有點不一樣,有點相似,張張不一樣,就變成二十四種見,生滅見。外面境界相有沒有生滅?沒有。為什麼看成生滅相?就是因為你自己的鏡頭在眨眼,你看到是生滅相,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我們的心心所那個見分,就是在眨眼睛生滅的。而且眨得太快了,攝影機一秒鐘二十四次,佛跟我們講心心所的速度,那就不得了,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彈指彈得快一點,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萬次。一秒鐘那個眨二十多萬次,看到外面的相,生滅相,就這麼來的,真相永遠看不到。如何能看到真相?就好像照相機一樣,把那個鏡頭完全打開,不要關,那就看到真相;那一眨一眨的就看不到真相,看的都是妄相。這雖不能比喻得很恰當,有點彷彿。

  所以我們六根在六塵上起作用,一落到心心所裡面,就是迷惑顛倒,決定不能了解諸法實相。幾時在境界裡頭離心意識,諸法實相就現前,你所見的諸法實相就跟佛見的一模一樣,徹法底源,這才是真正智慧現前,這才是難見你見到,很難明瞭你也明瞭。所以佛說,「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佛佛道同,十方諸佛也懂得,這就是證明自己證得不錯,見得沒錯,因為十方諸佛所見的也是這樣,佛佛道同,佛與佛的見解是一致的,沒有兩樣的。今天時間到了,跡門十妙說了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