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一O二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02

  請掀開經本。我們由於當中有一個講座,所以這個經停了一個多星期,今天我們接著講,必須把前面的意思略略的提一提。

  這一大段是「四科七大」最後的一個大段落,這是講的七大。前面四大段,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七大的別相。由此可知,七大就是前面四科的總相,我們從總別上來說,這是總相。在前面佛給我們講,一一法,從五陰一直講到十八界,說每一法都是性真,它的體性都是真實。這個意思我們在《般若心經》裡面也說到,當然《楞嚴》裡面說得更為透徹,使我們明瞭法法當體真常。這個意思當然還不足,所以在今天這個經文裡面,就是七大這段經文,要給我們說明這一切法,一一法是周遍法界,也就是顯出法法圓融周遍的意思。這個意思比前面要深得多,如果我們說一一法皆是真常,並不難體會;如果說一一法周遍法界,的確就不容易體會,但是這是事實。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也透徹明瞭,你在佛法裡頭、世間法裡面所有的疑障(疑惑、障礙)都可以斷除。所以古大德稱讚「開慧的《楞嚴經》」,開智慧,這是稱讚得很有道理。

  在前面的經文,是阿難聽了前面四大段之後他提出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是佛在阿含時代,可以說一直到方等的階段,都常常談到的「諸法因緣生」。如果阿難真正把這句話的意思懂得,當然他就沒有問題。這一句含義很深,阿難懂的深度不夠,所以在這裡面起了疑惑。像前面四段,佛把因緣生法,因緣生、自然生統統都排斥,等於說把過去所講的都不算數,這樣佛說法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其實是阿難對於因緣生法的道理只曉得一半,剛才講他體會的深度不夠,提出這個問題。既然有問題必須解答,疑問一定要斷除,因為疑問要是不斷,這是我們學佛的障礙,或者我們說這是修行證果的障礙,所以這個疑問一定要把它斷除。斷除疑問,再給諸位說,不是簡單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就能叫人開悟。我們曉得《楞嚴經》,古大德說並不是佛在一次說完的,而是好幾次的講法,到後來結集的時候把它集成一部。因此它在教義裡面,可以說由方等、般若,一直到法華、涅槃,這些教義它全都具足。

  阿難既然提出這個問題,佛就指責他,責備他什麼?責備他在小乘法的階段裡面,不知道把自己程度往上提升,還執著小乘的教義,在楞嚴會上提出這些問題。阿難在最初啟請,他很明白的說出他要求如來無上菩提,所以佛在《楞嚴經》裡面,完全跟他開示的是中道第一義諦的教義。因此《楞嚴》既然完全談的是中道第一義的教義,當然被後世學者就特別的尊重。同時這一部經在文字上也翻得最好,大家公認的這在佛經翻譯裡面是第一流的文字,所以古人有把它媲美於《莊子》,文義都到了家。在從前即使不是學佛,凡是念儒家書的,幾乎都沒有不念《楞嚴經》的,可以說除了《金剛經》名氣之外,那就算是《楞嚴經》,在我們中國知名度都是達到最高峰。古人有一生專攻《楞嚴》而開悟的,像近代圓瑛法師,他就是一生專攻《楞嚴》,他在上海辦佛學院,叫楞嚴專宗學院,這個佛學院就教這一部經,專門講《楞嚴經》。我們看他的傳記,他從二十幾歲留意於《楞嚴》,《楞嚴經講義》是他七十多歲才寫出來,所以圓瑛法師一生的學問就在《楞嚴講義》之中。我們現在《楞嚴經》經本,上面科題的科判,是交光大師《正脈》的科判,這也是一種權威的註解,就是《正脈疏》。

  諸位看前面經文,可以了解這一段的圓旨。阿難既然提出來,世尊開始免不了要責備他幾句,可是責備之後一定還是要給他解釋,這就是大慈大悲。在解釋裡面佛說得很清楚,不但是為你來開示,同時還要叫「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這實在是太難得了。從這句子裡面的意思我們也能體會到,阿難尊者的啟請,實在講不是他不懂,他是裝糊塗,代我們發問,我們是真有疑問,真不懂。阿難尊者要是不代我們問,我們怎麼能夠曉得這個問題?我們這個疑問又如何能夠解得開?幸虧阿難當年提出這個問題,將我們現前修學人的疑惑斷除了。可是真正能不能斷除,要看我們現在的用心,就是這個經你念了能不能懂?你要是果然懂了,疑問就斷了;不懂,不懂還得再來,還得再重複,重複再重複,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的。為什麼一一法當下就是真性?為什麼一一法周遍法界?的確是兩大問題,這兩大問題要是真正通達,那你豈不是證入一真法界了嗎?禪家講你就是大徹大悟,在淨土法門講你就得到理一心不亂。我們今天不能夠修行證果,的確這是關鍵的所在,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的用心。今天這一段經文開示,佛就是正式答覆阿難的問題。請看經文,七十四面第五行: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凡是答覆問題,必須把問的人所問的意思要略略的提示一下。就是做個比對,你發問的意思我聽了,是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聽了,覺得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再說;如果是這個意思,好,就照問題來答覆他。『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這就是阿難平時在那裡計度分別如來所說的。所說的什麼?是在阿含時代所講的,講因緣和合。可是因緣和合,佛說這句話的本意是顯示一切法無自性,是顯示這個意思,阿難搞錯了,認為一切法有實性,而且是因緣和合的,這個偏差就偏差得太大了。剛才講阿難是代表我們來說的,我們現在聽「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都是以為一切法有個實性。譬如我們講這個扇子因緣生,你馬上就懂得,其實你懂得個皮毛。什麼因緣生的?這是竹子、這是紙,加上人工種種因緣,把它做成一個扇子。阿難的見解就是這個解法,是因緣生,你怎麼說非因緣、非自然?這個見解是凡夫、小乘初級的見解,是這麼個境界。

  佛在大乘了義教裡頭,萬法因緣生的意思不是這樣的,因緣無自性,既然無自性,當體即空。好,這個扇子是因緣生的,再問問你,紙張怎麼生的?竹子怎麼生的?一層一層的深入去追究,這個因緣畢竟空寂。所以要是觀察到最深入的地方,你才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在《心經》裡頭只透了一點消息,因為時間太短,不能深入去研究。昨天還有同修來請求,希望我講一講《般若經》,當然那六百卷《大般若》太大,他也不敢請我講,他請我講《大般若經綱要》,這個可以。我們當年印《大般若經綱要》的時候就有意思講,可是這些年來《大般若經綱要》,差不多到處結緣贈送都送完了,圖書館恐怕連二十本都找不到。這些同學他們也很發心,他說我們再印,送完我們再印,印的目的就是要我講。諸位老同修曉得,《大智度論》前面的初分三十四卷我們已經講過,後面的將來當然我們還要繼續,但是繼續,我是想利用教學的時間,因為現在晚上時間實在是不多,我們每天晚上都排滿,只能夠利用白天,將來研究班成立的時候,我們利用這個時間來研究。《大般若經》從頭到尾,我們要做個徹底的研究。

  《大般若經綱要》也的確有必要,因為它只有十卷,這是將六百卷濃縮為十卷。我們能夠把這十卷好好的去研究,就等於將六百卷的般若研究了。我也有這個意思,你們同學們很發心,很難得,我們可以把這個工作完成。今天我把香港的版本也帶來了,比我們過去印的版本好得太多。我們過去是從《卍藏經》裡面抽出來影印的,現在我們有個木刻的版本,有個好本子。這個問題,的確佛在般若會上是講得很透徹,雖然講得那麼透徹,阿難也不是沒有聽過,聽了怎麼樣?好像沒有記性,聽了就忘掉,現在老毛病又出來,又有這麼個問題提出來。如果這種誤會,認為萬法因緣生是種種因緣湊合而有的,這個問題何必要佛說?世間有許多宗教、有許多學術也是這麼說的,那佛跟他們講的有什麼兩樣?既然人家說得很正確,佛何必再講?沒有必要。他們講的因緣生,跟佛講的因緣生意思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法,底下再來分析。佛這叫著阿難說: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前面這兩句意思是說,如果你要是以為諸大之性,諸大我們一般是講四大,地水火風是講這個四大。在本經討論的範圍比較廣泛一點,四大後面又加上空大、見大、識大,所以合起來稱為七大。為什麼要增加後面這三大?與前面十八界相應。因為地水火風都是屬於色法,色裡頭不包括空,所以這裡有空大,範圍就大得多。雖然講了空與色,前面十八界、五陰、六入裡頭都有講到根,都有講到識,見大就是根大,識大就是講八識,因此七大就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說是十八界的總相,十八界是七大的別相。你曉得這個意思,總別合起來看,意思就能看得很圓滿,才能斷除我們種種的疑慮。這是假設的話,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在那裡計較、度量、分別,這些諸大之性體必定不是和合的,『體非和合』,它的體性必定不是和合的。當中這兩句就說,體性要不是和合的,那這一一大,地大、火大、風大、水大,每一種不能與其他的雜和,意思就是說它就不能有隨緣成相的性質。要果然是這樣的話,末後這兩句話就說得很清楚了,佛性就不能變造一切法,真如本性一定是在現象之外,相不是性,性也不是相,這與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講的真如隨緣的意思就相違背。

  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裡常給我們講,真如它的性質是隨緣,雖隨緣,它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昨天我們用這個意思,來跟大家講《心經》裡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明這個道理。要不是真如隨緣的意思,那豈不就同於頑虛空?頑虛空與地水火風四大的確是不和合的。我們再看四大的情形,如果四大的體性要是不隨緣、不是和合的話,地的性是堅固的,遇到水它也不濕才對。這個地,我們講的泥、土地,土遇到水,水分滲透進去之後就變成泥漿,可見得這是個和合相。水的性是涼的,清涼的,它要是與火不和合的話,我們用火去燒它,應當不熱才對,水的性是涼的,應當永遠是涼的,為什麼火一燒,水變熱變成水蒸氣?假如四大要是不和合,就沒有萬物。我們今天講的化學,這個化就是和合的意思,它一和合就產生變化。土跟水一和合,立刻就發生化學變化,變成泥,土的相失掉,水的相也失掉,另外起了個相,我們叫它做泥。這是從最粗淺的地方,讓我們體會到和合的變化,這樣一切萬物才能夠生成化育。

  佛這幾句話的意思,正是指出阿難尊者一向執著世間種種變化相都是因為四大和合發生的,這是佛在小乘法裡頭常常講。到一聽佛前面講的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意思,這麼一講,說這些東西「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產生這個疑問。這個疑問問得也是有道理,不能說他問得沒道理,我們迷惑顛倒的人聽了佛的開示,沒聽清楚、沒搞明白,這個疑問是在所不免的。所以《楞嚴》要真正想深入,是要細細的來討論,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來討論,那才有真實的功德利益。世尊在此地破他的說法,如果說四大之性不與四大和合,就好比『虛空不和諸色』這種情形一樣。這種見解實在是偏於自然,佛常講的邪見裡面的常見。那就是說,他初初體會到不變的意思,體會一點這個意思,但是他不曉得隨緣的意思,體性本來不變,諸位要曉得,隨緣還是不變。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隨緣裡頭依然不變,這就是好消息。為什麼?漸漸的接近到佛所講的密意,深密的義理,顯示出如來藏性方是四大真性。我們常講四大無性,無性之性正是如來藏之實性,這個意思有相當的深度,要很細心的去體會,能入這個境界真是無量功德。你看佛答覆的句子文字不多,含義很深。再看底下經文: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開頭這一句是說,性之於相要是果真有和合,那就不是真如隨緣不變的意思。這些理都相當的深,前面是那麼長的經文,跟諸位說明了,一一法非因緣、非自然。因緣自然的定義,我在此地再說一遍,如果講因緣,因緣是隨緣隨變,變化這是因緣,而自然是不變不隨緣,因緣是隨緣隨著變。你把這個定義記住,這是個大前提,先把它把握住,你把握住這個前提,再去觀察一一性相、一一法。任何一法從相上去看,它隨緣;從性上去看,它不變。因此一一法你不能說它隨緣,又不能說它不變;換句話說,你不能說它是因緣,也不能說它是自然,你說因緣、自然,只說對了一半,所以佛才講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這是說出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實在講這是分別妄想,給我們講假的我們一聽就懂,給我們講真的是愈講愈糊塗,真的反而不懂,假的好懂。如果我們頭腦冷靜一點,妄念減少一點,佛一說,我們一聽有道理,一聽就明白了,這個事情就不是個難懂的事情。

  假如真如隨緣不變的話,這是說性之於相果真和合,這就不是真如隨緣不變的意思,『同於變化』,那個相要是生,性也是生;相滅了,性也就滅,性是同於相的變化,這個問題可就大了!也許有人聽了這個意思,或者產生一個妄想。有人問,問的人也很多,佛在世時也有人問:我們人死了,我們的靈魂像個人的樣子,如果我們來生投到畜生道變成狗,狗死了之後,我們靈魂是不是狗的樣子?的確如此。但是諸位要曉得,身形是相,你那個靈魂的相還是相,相有變化,你的性沒有變化,性不是相,性沒有變化。人有佛性,狗有沒有佛性?當然有佛性。蚊蟲螞蟻有沒有佛性?也有佛性。豺狼虎豹有沒有佛性?也有佛性。六道中陰的相狀雖然是千變萬化,佛性不通變化,不跟它們同變化。正因為它不變化,所以叫不變,隨十法界緣,但是它不變,都叫佛性。因此佛的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道理在此地,本來成佛。給你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這一句都不是究竟了義,這裡頭有勸勉的意思。你為什麼迷惑顛倒?為什麼不求佛法?為什麼不發心希望成佛?它有勸勉的意思。給你講本來是佛,這是究竟了義的真實說。

  我們看底下經文裡頭意思,如果是「同於變化」,剛才講的,相有生滅,性也隨之『生生死死』,就像『旋火輪』一樣,沒有休息,就是生死相續,這個意思也就是顯示出無有諸大的體性。譬如地大遇到水,堅性就失掉;水遇到火,潤澤的性質失掉。自體要是失掉,又怎麼能生成萬物?這個意思實在顯示出,真如要真有隨相會染污的話,我們想想,我們還能成得了佛嗎?我們的無明煩惱還能斷得了嗎?那就斷不了,明心見性永遠沒指望。為什麼?和合就染污,好像水與乳一樣,它一和合的時候水的清明相失掉,受染污了。前面給你講和合,這個地方又給你講非和合,話一次只能說一邊,我們會聽的人要合起來才能夠體會到意思。

  正因為無明是虛妄的,《起信論》講得好,「本覺本有」,本覺就是真如,不變,本有;「不覺本空」,不覺就是無明、煩惱,本來空。一個是本來有,一個是本來空,所以我們常常講真妄和合,講唯識裡頭,講阿賴耶真妄和合,「真」是講真如本性,「妄」是講無明煩惱,真妄和合。諸位要曉得,這個和合只有和合的意,沒有和合的相,千萬不要以為,好像水與乳的和合、水跟泥土的和合,不是那個和合,有這麼個意思,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和合。好像彷彿有這麼個和合,實際上不是和合,一個是本來沒有,一個是本來有,本來有跟本來沒有,它怎麼能和合得上?它和合不上。所以說有意,沒有事實,而我們看到好像有這個事實,實際上沒這個事實。沒有這個事實,我們以為有這個事實,這就叫迷,這才造成生死輪迴,才煩惱怎麼斷也斷不了。

  你們想想看,為什麼斷不了?因為根本就沒有煩惱。你天天一心想斷煩惱,你的煩惱怎麼能斷得了?煩惱是你妄念生的,你的妄念不斷,你煩惱怎麼能斷得了?幾時妄念不生,煩惱就沒有了,無明就沒有了。所以才真正顯示出煩惱、無明本來空寂,你今天的煩惱叫自生煩惱。所以學佛的人要開智慧,千萬不能迷信。自己煩惱,煩惱得不得了,沒有辦法解除,去看相、去算命、去問神、去卜卦,聽聽那個神明給你的指示,誰知道那些神明盡來騙你,一句真話都沒有。「神明靈驗得不得了」,真那麼靈驗嗎?如果真的靈驗,天下就太平了。我們國家大可以把這些神明請來做最高顧問,我們社會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請他指示給我們,他能做得到嗎?台北市現在交通這樣混亂,我們請神明給我們指示一個方法,他能辦得到嗎?辦不到。以色列跟黎巴嫩戰爭打得這麼苦,死傷的人那麼多,多少國家調停沒有辦法解決,求個神明你應該幫我們解決問題,他也束手無策,沒有辦法。你個人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能夠辦得到,大事就辦不到。而且你的小事還是他能力之內才可以辦得到,超越他的能力他還是辦不到,可見得他的聰明才智很有限,比我們強不了多少。所以你找到他,你是找錯了人。

  世出世間的聖人都叫我們信自己,不要去信那些鬼神,對鬼神我們要敬而遠之。也有人問我,我們學佛的人過年拜拜,要不要拜拜土地公?還有做生意的人拜媽祖求發財,我們可不可以拜?我跟他說,可以。你逢年過節拜拜他,就是什麼?請請客,請他吃吃飯,我們老朋友很久沒有見面,見了面也請他吃吃飯,這是可以的。有些疑問不能請教他,這就叫敬而遠之;我們拜拜對他有禮貌,我們請他吃一餐飯這也是平常的事情。我們今天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他也是一切眾生之一,當然也不能排除,所以我們對他也可以行布施供養。因為他的智慧能力並不比我們大,所以我們有種種的疑難問題不要去請教他,這就叫遠之。

  我們有疑難的問題,要請問三寶。三寶在哪裡,這是難事情。諸位細細的去想想,六祖大師在《壇經》裡告訴我們,三寶在哪裡?三寶自心具足。自性覺就是自己的佛寶,我們不迷,這就是自性覺。一般人有困難、有困苦的時候,他去問神、去占卜,這是迷,這是自性不覺,這種人可憐。所以鬼神有的時候看他運氣不好,就戲弄他,就跟他開玩笑,那他的虧吃大了,遇到邪鬼邪神那真是上當。你遇到正神還好一點,他不欺騙你、不欺負你;你要是遇到邪神,他正好趁這個機會來欺負你,你這不叫自找麻煩嗎?自性正就是法寶,我的心正、我的行為正這就法寶,正而不邪、覺而不迷這就法寶;自性清淨就是僧寶,清淨是不染。諸位想想看,如果我們自己的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還有什麼疑惑?你還有什麼災難?你所有的災難都化為灰塵,煙消雲散。你的心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妖魔鬼怪都來找你,你豈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諸位,皈依三寶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給我們,這點你要是相信了,堅固的相信決定不疑,你在世法、在出世法從今而後一帆風順,什麼障礙都沒有。由此可知,一切障礙的發生,總是發生在迷、發生在邪、發生在染污,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

  這個地方的意思,假如真如要是隨緣有染污的相,那一切眾生就不要再想把染污洗乾淨,就洗不乾淨了。好像布染色一樣,一染之後再沒有法子洗乾淨;不染,所以這個妄可以斷,一覺悟統統都沒有了。我自己感覺已經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是聽明白了,應該要覺悟。你要是覺悟了,這就是你成佛的基礎,是你修證的起步,你從這個基礎上走,那是一帆風順,這是正法,諸佛如來的正法。我們今天政府提倡的口號「莊敬自強」,這四個字只有佛法裡面那真是當之無愧,的確莊敬自強。你能夠做到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是真正的莊敬自強,什麼樣的災難都能夠免除,正是像《心經》裡面「度一切苦厄」。

  我們讀到這段經文,在這裡做一個小結論,這是兩個意思,非和合,不行,講不通,和合是又講不通,這怎麼辦?非和合講不通,就是前面說的非自然;和合講不通,就是非因緣。前面經文結論上都是非因緣、非自然,這個道理的確是深,如來開示都不容易,我們要是把它聽懂,當然有困難,雖有困難,經上常講說聽有方便。底下再用比喻來說,佛又叫著阿難: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這兩句話的意思相當深,這是比喻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水會變成冰,這是寒冷的緣造成的;冰又化成水,這是陽春天氣暖和這個緣造成的。若非和合,水什麼原因結成冰?如果真是和合,那冰又什麼因緣化成水?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四大原來就是如來藏性,並不是水之外有個冰的性,也不是冰之性外有個水性。我們能夠了知冰非水外,你就能夠通達妄即是真,依他起就是圓成實。為什麼?因為它是一性無二性,並沒有其他的東西摻雜在其間。因此我們求和合之相了不可得,所以佛才說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意思就是顯示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此而已。這是從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來比喻法性與法相。這個比喻可大了,法性盡虛空遍法界,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十界依正莊嚴同一個真性,我們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裡頭,諸位細細去體會。

  我們再把這個比喻跟佛所說的法合起來看看,眾生迷了,圓成實就現起依他起,也就是此地講的真如就是四大。如果套《心經》上的話來說,真如是空,四大是色,「空即是色」。「空不異色」,如水成了冰,這個比喻是說好比水成了冰,把水比作真如、比作空,把冰比作色。「空即是色」,水即是冰,迷的時候是這樣的;悟了的時候,曉得原來四大就是真如、相就是性、依他起就是圓成實,水在哪裡?冰就是水!冰、水本來是一不是二,四大本來是一性無二性,所以四大能夠圓融,四大周遍法界,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如果諸位細細去思索、去玩味,裡頭真是其味無窮。在這個比喻裡面,我們應當要取水的濕性來比喻七大,後面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比喻七大的真性,取這個濕性。為什麼?冰的性是濕,水的性還是濕,變成水蒸氣,水蒸氣的性也是濕。

  為什麼?因為我們把它配十法界來講,好懂,濕性就是比七大的真如本性。水,十法界裡頭比喻佛法界隨緣之相,比喻覺悟之相;而水變成冰,這個冰就比喻九法界迷的隨緣之相。九法界裡有菩薩,說凡夫迷,菩薩也迷嗎?菩薩迷,只可以講迷有輕重程度上的差別。譬如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他還是迷,他迷得最輕;我們糊里糊塗迷得很重,反正都是在迷。就好像水結冰一樣,我們結的冰好厚,等覺菩薩結的冰薄薄的一層,厚的叫做冰,薄薄的一層還叫冰,不能說厚的叫冰,薄的就不叫冰,那講不通。諸位要曉得,嚴格的真正講,覺就是如來果位,十法界裡頭就九界有情眾生,有情就是迷。我們從這個比喻這樣講,就好懂了,濕性比喻七大的真如之性,水比佛法界,冰比九法界隨緣之相。那水怎麼結成冰?冰又怎麼化成水?現在我們曉得,水之所以變成冰是嚴寒,冬天來了寒冷,這就比作什麼?比作真如隨染緣。

  這比喻裡頭有意思,冰結成一大塊,就好比眾生執著,愈是堅固的執著,好比冰結得愈厚,對不對?菩薩站最高,他那個冰很薄,他執著很薄;我們凡夫冰塊結得好厚,執著太堅固,是這個意思。冰為什麼會化成水?這是陽春,春天來了,天氣漸漸暖和,冰都化成水,就好比什麼?真如隨淨緣,這是比喻十法界的相。可是諸位在這裡頭要想到一樁事情,它的性,它完全化成水,好比佛法界,水的性是濕的;結成大冰塊,大冰塊的性還是濕的,濕性不變。相隨緣在變,性隨緣不變,它是水,濕性;結成薄冰,濕性;結成堅冰,還是濕性。這就是說明我們真如本性隨十法界的緣,你變成佛相也好、菩薩相也好、人相也好、畜生相也好、餓鬼相也好、地獄相也好,不管你變成什麼相,你的佛性不變,這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你要是自己一下子相信了我有個不變的佛性,你在這上面真正相信、沒有懷疑了,你就相信自己能成佛。為什麼?我有佛性。雖然墮落這麼苦惱的眾生,我的佛性不變,與如來果地上並沒有差別,我怎麼不能成佛!這就是你具足成佛的本錢,你具足成佛的條件,現在成不成是你自己的事情,那就看你隨染緣還是隨淨緣?你要隨淨緣,你現在雖然是結了堅固的冰,一天一天會化開,會化成水;如果你要是還隨染緣,好了,你現在是個冰塊,愈積愈厚,就是這麼個情形。這兩句話道理含義很深,這兩句話的道理諸位要是參透,後面這一大段經文這個意思就思過半矣,大半你就可以理解,從這比喻上就能夠曉得底下的意思。

  佛講這一段的意思,會觀照的菩薩,會用功的,你一看到水,水常常見到,一天見不到,一天就難過,沒水多苦!我們口渴要喝水,我們工作疲勞出了汗,我們洗澡要用水,早晚洗臉也要用水。一看到水就想到《楞嚴經》上這兩句話,『如水成冰,冰還成水』,你就會開悟,這就是修行。所以你要是通達,哪個地方不是佛法、哪個地方不是道場?通達了,那個浴室裡就是道場。所以常常給你們講提起觀照,你就是提不起來,那有什麼法子?你出門見到河裡水要想到這個,看到海裡水也想到這個,給你端一杯茶,一看到水就想到這個,觀照的功夫時時提得起來。你說佛法的理論如何應用到生活上?實際上佛法理論一天到晚都在生活裡頭,你就是不會用,一天到晚都在現前,你就是提不起功夫,那有什麼辦法?所以一看到這個,我們就想到隨染緣、隨淨緣。看到冰塊,隨染緣,看到清水,隨淨緣,提醒我們隨染緣是什麼結果、隨淨緣是什麼結果?隨淨緣,步步往上升;隨染緣,是一層一層往下墮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