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八十二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82

  第五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這以下是四科裡面第二大段,前面我們講過五陰,接著講六入。第一句這是徵起,顯示如來藏也不離六根。佛法裡面說,五根六塵合起來是十一種色法,都叫做內色。這段經文主要是說明我們凡夫迷著內色,它不說根而說入,『云何六入』,它沒有說六根,說「入」可以通能入與所入。譬如眼根,眼根作用的對象是色塵,耳根作用的對象是聲塵,這裡面就有能入與所入,眼是能入、色是所入,耳是能入、聲是所入,這是說明六根為六入的意思。說到六塵境界,六塵是屬於現量的境界,六根裡面除了意根是屬於心法之外,其餘的五根是屬於比量,不像六塵屬於現量。因為五根能發識,能夠吸收攬取外面的境界,也就是前塵,所以有入的意思。凡夫入的是三界六塵,二乘聖者入於真諦,菩薩則入於俗諦,佛入於中諦,可見得都叫做入。其實能入所入不出一真法界,所以六入我們要是窮究它的根源,當然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六法在相上屬於比較清淨,我們稱之為內;又因為它能夠發識,所以我們也稱它作根。講到根,有浮塵根、勝義根之差別,當然我們此地所講的不是浮塵根,而是勝義根。勝義根,是比量而知,不是現量境界,這一點要特別留意。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在現代來說,有些人將佛法附會於近代的科學技術,往往將我們的神經當作勝義根。如果神經,譬如視神經,我們眼球裡的視神經就是勝義根的話,這應該是現量,用不著比量。我們在手術之下,在顯微鏡底下看得清清楚楚,怎麼能算是比量?應當算是現量。佛既然跟我們講是比量,而不是現量,可見得不是神經,決定有能發識的,這個要說起來是非常微細的一個境界。因此我們學佛固然有些地方可以用科學來證明、來解釋,但是我們不能牽強附會,因為科學家到今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是太多。

  譬如我這次到南部講經就遇到一樁事情,這科學家沒有法解釋。高雄草衙那個地方,草衙是個地名,有個妙藏寺,妙藏寺裡頭有一隻狗,吃素的。寺廟裡頭早晚課誦牠都參加,到一打三皈依的時候牠就走了,天天如此。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狗很有善根。有一天有個外地的法師到這裡看到這個情形,曉得這隻狗就是這廟裡面以前的住持,所以牠還有習氣,上殿的時候一打三皈住持就早走。於是這個法師就把這隻狗叫過來,開示了牠一番,跟牠說:你現在的身分不同,你不是住持,早晚課誦要做完才可以走,不能說打三皈依你就跑了。給牠這麼說了以後,牠功課都做完,再不走了。這個狗大概在一個多月以前往生了,廟裡還給牠做七,還給牠做超度佛事。由此可知,做一個廟的住持來生墮到畜生道,變成一條狗,這個事情科學沒有辦法證明,但是千真萬確是以前那個和尚投胎的。我再給諸位說,這個和尚是個好和尚,若不是個好和尚,墮到地獄、墮到餓鬼道,那是苦不堪言!墮到畜生道是輕的。好和尚為什麼還會墮畜生道?愚痴,邪正不能辨別。我們看看這個現象,這多可怕。所以像這些事情科學沒有法子證實。

  因此佛法是教我們開悟,悟了以後我們本具的德能就恢復,過去、未來一切事相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統是現量境界,而不是比量。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學佛要從哪裡學起?一切大乘了義經典都教給我們從根本學起。《楞嚴經》是一部好書,它教我們明理,教我們開悟,悟後起修不會迷失方向。《楞嚴經》可以說處處都提示我們開悟的門路,到此地還是開悟的門路,為什麼?因為我們迷失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此地講「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哪裡曉得,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假如我們真的曉得了,心就平等,一切萬緣自然就放下。放下萬緣,心境一如,這就叫真發菩提心。我們一般講講發菩提心,那是口皮上的發菩提心,不管用的。心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主宰,而我們現在的心是痴心、迷心,菩提是覺心、是智慧心。我們是迷在一真法界裡頭,發菩提心就是教我們覺悟,覺悟一切事物一切的道理。

  如果我們拿百法來說,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無不是如來藏。如來這兩個字的意思,佛在《金剛經》講得好,「諸法如義」,如是什麼?如是一,一才如,二就不如。《法華經》裡面佛給我們說得更明白,講這個萬法一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這是大家都曉得的十如是。哪一法不如!如就是一。「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事實的真相就藏在覺心裡,覺悟的心。迷了就不如,好像一切法各個是獨立的、千頭萬緒,悟了曉得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如」有本來、本具的意思,不變的真如,不動的理體;「來」也可說之為真如隨緣而來,也就是理體所起的大用,有體有用;「藏」就是講的真性,能含藏世出世間四聖六凡一切諸法,所以叫如來藏。說到如來藏,就是把一切萬法統統包括在當中。

  而講到妙真如性,「妙」是說如來藏與根根塵塵法爾應現,佛經裡常常用摩尼寶珠來做比喻,摩尼寶珠是清淨的,在日光底下能夠現種種色,所以稱之為妙。「真」的意思,真就是不妄,真實不是虛妄的,無論它怎樣的隨緣變現,體決定是不變的。像古德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個器隨你怎麼變,但是金的體決定不變。譬如你有十兩黃金,你把這個金塑個佛像,高興了塑個佛像,這是佛像;你也喜歡小動物,佛像不要了,再把它塑成一個小貓小狗,相變了,質有沒有變?沒變。做佛像是這個十兩金,做成小狗小貓還是這個十兩金。只要諸位不著相,你就見到萬法一如。再給諸位說,這就說到深一層的,相也是不變。相不變就不大好懂,你說性體不變,我們想想還有點道理。相也不變,怎麼樣才能看到相不變?今天科學家的眼光底下來看,相不變,為什麼?他這一看、一分析,這裡頭有多少原子、多少電子,怎麼個排列的方程式沒有變,相也不變。所以才給你講萬法皆如,才給你講四科七大統統是平等的,給你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法法平等。我們之所以不能入門,就是我們用個差別心來修學,差別入不到平等門裡面去。這一大科的經文,就是四科七大這一大科,它所講的頂重要的就是說明法法平等的道理,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用清淨平等心,才能夠入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一真法界。

  我們再回頭來看咱們念佛,我們念佛之所以得不到一心不亂,念了這麼多年西方極樂世界一點消息都沒有,原因在什麼地方?也是不懂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一心念,不是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念。如果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念,清淨心就是一心,平等心就是一心,果然能用清淨、平等的心念佛,我們看看《淨土聖賢錄》、歷代的《往生傳》,二、三年功夫成就往生的人很多。我們今天在物質享受上超過古人太多了,而我們在功夫上是大大的比不上古人。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要找出原因,古人的長處究竟在哪裡,我們的毛病究竟在什麼地方?如果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障礙消除了,我們的成就不會在古人之下。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要放下萬緣,我們就是放不下,又不老實。那個老實人,他雖然沒有什麼學問、沒有什麼智慧,老師叫他放下,他就真放下。我們老師叫我們放下,嘴巴裡說放下,也點頭放下,實際上一樣也放不下,這就不老實;智慧又不開,事實真相又不曉得,虧吃大了!這一切大乘經都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明白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楞嚴經》讀了,也很用心的聽了,聽完之後還是放不下,我就可以肯定的給諸位說你沒聽懂,你還是不懂。甚至你在講台上也把《楞嚴經》從頭到尾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放不下;換句話說,你還是沒懂。你講的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楞嚴經》,不是自己的《楞嚴經》,不是自己如來藏妙真如性中的《楞嚴經》,你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所以你不管用。因此我們讀這部經,要把釋迦牟尼佛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用他這個把自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給顯發出來,我們學佛要這個學法才行。

  佛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是顯現出來的,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是迷了,好比佛的蠟燭是點亮的,我們的蠟燭熄了,不放光明。學佛就是跟著佛走,他拿著燈,我們跟他走,藉他的光,可是藉他的光只是短暫的、一時的,不能永久藉他的光。一面藉他的光,一面要把自己的蠟燭也點燃,到自己放光明這叫大徹大悟、這叫一心不亂。永遠是跟著人家的光明走,這不行,這不能入道,不能見性、不能得一心。這是在什麼時候?是在二乘權教的階段,跟著佛走。一面走,什麼時候你自己的燈點燃了,這就不是權教,這就是實教菩薩,才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菩薩。自己的燈點燃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現前,放一線光明出來,我們的人我執、法我執都破了幾分。這兩種執有分別與俱生,就是分別人我執都破了,後面就是破俱生的我執與法執,到如來地或者大經裡面講的八地菩薩差不多才能算是破盡,到如來地才圓滿。由此可知,修行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一切事實的真相要是不了解,統是障礙。不了解就是不悟,什麼境界裡頭你都迷惑顛倒,這縱然是真正用功修行也是盲修瞎練。《楞嚴經》前面講,好比「蒸砂作飯」,那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我們要認識一切法的妙,它妙在哪裡;一切法的真,它真在哪裡;一切法如如,如在什麼地方,統統要把它搞清楚。這個答案,實在《楞嚴經》裡說得再詳細也不過了。本無諸妄這就叫做真,本無變異就叫做如,這是生佛同體,所以稱之為妙真如性。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來談談修行。本經諸位必須要牢牢的記住,是阿難尊者啟請成佛之道,而佛給他開示的,你要想成佛,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七處徵心為的是這個,十番顯見也為的是這個,到今天四科七大還是為了這個。由此可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話是一點都不錯。大專同學們發起研究《圓覺經》,《圓覺經》裡頭也是談這個問題;換句話說,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看世間、來修學佛法。一切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學佛的人都知道。究竟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曉得。或者是依《起信論》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現在問題是:什麼叫做直心?什麼叫做至誠心?我們現在的心誠不誠、直不直?這個關係大!如果我們用的是至誠心、用的是直心,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就省了好多的口舌,你的因心與果地覺相應。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心不誠、不直,我們的心是彎彎曲曲的。再拿此經來說,佛給我們講的直心,直心是什麼心?「十番顯見」佛舉一個例子,顯見是心,見性就是直心。我們今天見色,是不是用見性見色?如果用見性見色,你發了菩提心,你真正是菩提心當了家,這就叫菩薩。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還是第六意識心當家,不是真心當家。

  第六意識心、第七末那心,算起來八個識就是八個心,以及與心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諸位要記住,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太清楚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百法裡面看到有為法,心法是有為法,心所法也是有為法,色法也是有為法,不相應行法還是有為法。五位百法前四位統是有為法,既是有為法,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並不是直心。而我們今天所用的,你看看是不是用的這些心?是不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既然用的這個心,完全用的是妄心,所以並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之所以未發就是迷而不悟,一天到晚還用的這個心,用這個心造業,迷了就造業。如果我們要是用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菩提心、是真心,我們要用見性見色、聞性聞聲。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聞性聞聲,「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聽一切音聲,我們用耳識、用五俱起意識,觀世音菩薩不是的,觀世音菩薩用聞性。用聞性所聞的對象是什麼?是聲性,就不是聲塵。我們如果用見性見一切色相,那個色相就是色性,所以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今天為什麼看不出六根六塵是妙真如性?我們看不出來,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我們用的是生滅的心,用的是妄心、痴迷心。看這個色是什麼?色是塵,見不到色是性。我們如果用見性來見色,這一切色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在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見一一法皆是性、妙真如性,無有一法不是,所謂是見性成佛。

  給諸位說,說穿了難不難?不難,當下就是。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轉得過來?就是這個結你能不能解得開?解不開,解不開也不要緊,佛法裡面講求的是薰習,一遍一遍的多聽,聽的時間多了就恍然大悟,這個結就解開了。古大德是這個經驗,我自己修學也是這個經驗,所以佛法大乘了義經典的薰習,不可以一天中斷,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聞法,時間久了自有悟處,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怕的是什麼?是你打妄想,也就是說最怕的是你還是用心意識,還用你的妄心,怕的是這個。因為你用妄心,你對於佛所說的法,畢竟不解佛所說義,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聽得很清楚,不解。我給諸位講,不解,諸佛來給諸位講也不解,為什麼不解?因為你用的是痴迷之心,痴迷心就是個障礙,就把你自己障住了。所以學佛,在根本上講就是要換心,把我們一向所用的妄心把它換成真心,只要你換成真心,事事物物無不真實,就是此地講妙、真、如,見性了。你才能夠在法法頭頭上都見到妙真如,無有一法不顯示妙真如性,這個時候就是古德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而本經講到修,真是妙極了,佛講「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狂心、妄心。你要是把八識五十一心所歇了,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就是妙真如性,到這個時候這就所謂是一了百了。千經萬論就是說這樁事情,佛就是為這樁事情出現於世間,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現在說說我們眼前的境界,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麻煩就是有為法擺不脫、放不下,不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有為的妄心,我們學佛、我們念佛、我們研究教理依然還是用有為的妄心。這個心,大家在此地聽經也聽了不少時日,總應該曉得這個心是黑暗的,是迷惑顛倒的心,沒有觀照的作用。大乘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妙真如性。我們要是用意識心、用痴迷的心,它沒有觀照的作用,換句話說,它是不可能照見五蘊皆空的。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的是真心,也就是佛在本經教給我們的六根的根性,它有觀照的作用。

  觀世音菩薩用聞性,反聞那就是反照、就是觀照,所以他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裡面講的,「度一切苦厄」。六凡的分段生死、四聖的變易生死都了了,才叫做度一切苦厄。他會用,我們不會用。他有六根的根性,我們也有六根的根性,因此學佛得訓練,訓練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六根的根性,不用識,要訓練這種,這叫真正的學佛,這才叫開悟。悟有漸悟、有頓悟,我們想頓悟頓不了。頓悟,那就像《六祖壇經》裡面那些人頓悟,我們頓不了。不過我告訴諸位,我們也不是頓不了,這個悟還是非頓悟不可,一定要頓悟。我們中國古大德,你看頓悟、頓超的那麼多,我們也是中國人,我們為什麼頓不了?頓悟有頓悟的修學法,有方法。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所傳的這些方法,都是教給我們頓悟的方法,不但是禪宗,教下也不例外。

  我這次在南部,有幾位高雄醫學院的學生來找我問佛法,他們曾經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講到當代的佛學,在國外都有許多有名的著作,而在我們中國沒有,中國所印的書都是翻印古人的,好像沒有新東西出來,於是外頭對我們中國佛學就有個批評,說我們中國佛學至少要比外國落後六十年,特別是指日本,他們比我們要前進六十年,我們比他要落後六十年。他來問我,這個話對不對?我就告訴他,這個話不對。我說:為什麼不對?你要是說我們中國佛教落伍,我們從來就沒有參加他的隊伍,落什麼伍?參加他那個隊伍才叫落伍,我們沒有參加他的隊伍。而外國那些著作,不要說他的著作還不多,縱然他的著作是百倍的《大藏經》,我敢斷言那些一天到晚著書、講演的,沒有一個開悟、沒有一個能了生死,將來墮地獄、變餓鬼、變畜生,還搞這套把戲。為什麼?很簡單,他用心意識,這很明白。他用心意識,那些著作能不能看?不能看,看了怎麼樣?增加分別妄想。本來你頭腦裡頭妄想還少,你這一看又增長了,妄想要去乾淨才能開悟,你天天還往裡頭增加,你怎麼開得了悟,你開不了悟的。

  現在這些年輕人一接觸佛法,就把古今中外的這些著作先都拿來研究、拿來看,這跟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恰恰相反。我們中國古時候,佛門跟儒家教學一樣,儒家的小學,你們諸位看看《禮記.曲禮》、《弟子職》,《五種儀規》裡面的童蒙教學,它的精神、方法跟我們現在教育完全不相同。佛門裡面出家頭五年沒有資格看經,也沒有資格聽講。雖然從前寺院裡面天天有首座和尚講經,沒資格聽講;寺廟裡頭有念佛堂,沒有資格念佛;有禪堂,沒有資格參禪。這五年搞什麼?這五年是侍候人,侍候大眾,在寺廟裡頭是服勞役。為什麼叫你服勞役?培福報,折服自己的傲慢,所以叫五年學戒,就是學基本的生活儀規。再其次的五年就是背誦經典,背誦的意義是修根本智。所以這五年是福慧雙修,奠基礎。五年以後你福慧都有基礎了,才有資格聽教、參禪、念佛。我們現在是沒福慧的基礎,一下就開始搞,他搞到鬍鬚白了,參禪也沒有成功,念佛也沒有得一心,教理也不通,一塌糊塗,這是我們今天人病根的所在。

  我們要是不知道這個病根,不能把這個病根去掉,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我叫他們念四書,他們跟我說,四書過去也背過,應付考試,這東西念了沒用處!「四書念了沒有用處」,那真叫白念了。四書裡面所講的道理,跟我們大乘了義經典的道理沒有兩樣。從前的人在佛法上很容易入門、容易開悟,就是因為有四書五經的底子。譬如一開頭最大的問題就是菩提心,《中庸》裡面一開端就講菩提心,「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是發菩提心。天命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就叫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萬法皆如,如稱之為天命。率性之謂道,這就是順著性,不是逆著性,這是講無上道。修無上道這就是教學,儒家是教學,佛法也是教學,所以儒書念通了,一接觸佛法很容易理解,一點都不難。可惜今天我們儒書沒有基礎,又不學小乘,就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都沒有念過,這一下就念到大學,就入大學之門,這一進去之後茫然無所措,必然的現象。這都是我們今天學佛一般的通病,不知道從根本學起。

  我在高雄五天等於閉關,我住在彌陀院的小房間裡頭,那個房間只有十個榻榻米大,除了晚上我下來到大殿講經外,就在那個房間裡頭。三餐飯他們送過來,這裡頭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廣播、也沒有報紙,所以說五天閉關,外頭事情什麼都不曉得。台北下這麼大雨我不知道,今天才聽說。還聽說有幾個小學生到教育部去告老師,這成什麼話?這不成話!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道,所以從前的教育,小學教育教的就是灑掃應對,教的就是如何孝敬父母、侍奉尊長,教這個,再就是教你背書,決定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今天會出這種現象,都是我們學外國的洋教育才會有這種現象。所以今日之下,背師叛道比比皆是,這還談什麼成就?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我一天都是我的老師,此恩此德這一生都不敢忘記,這是確實值得我們反省的。

  凡夫就是妄心捨不掉,失去觀照的能力,因此我們為境界所轉。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今天不能轉境界,而被境界所轉,從此把這些妄心、心心所都引發起來,起惑、造業,這是我們目前所幹的這一套。果然真正的明瞭通達,六根六塵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問題全都解決了。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實在是非常的明顯,百法給我們一分析,哪是有為、哪是無為。有為法是依他起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不相應行法是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如果真曉得當體即空,那不是妙真如性是什麼?何必又要佛在般若會上說得那麼清楚、交代得那麼清楚!真正明白之後,放下了。所以像《金剛經》講的,《金剛經》教我們如何學、如何受持、如何為人演說,自行化他,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在一切相裡面沒有執著、沒有愛取,你這個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不動的。說一個不動,《楞嚴經》裡面「十番顯見」的十種意思統統具足,不動就是真性。我們對這些要緊的意思,要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得透徹深入,然後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真修行。所以諸位要曉得,不僅僅是教你念佛、拜佛、誦經、聽講要用菩提心,而且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一心無二心。

  說到這個地方又有麻煩來了,為什麼?我們眼看著現實的社會大家都是用妄心,而且都是想盡方法來騙人的心。我聽那些做生意的人跟我講,有很多做生意他們只做一次,為什麼?因為第二次就不靈了。所以第一次騙,騙到手了,下一次就另外再去搞別樣,存心就是騙人!在這個社會裡面大家都是用欺騙的手段,我們用誠心誠意不是處處吃虧倒楣嗎?我們是不是也用點奸詐之心,或者是防禦之心?俗話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要不要用防人之心?諸位要曉得,如果你是用防人之心的話,你就別想出三界,別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學佛了,我們就是一真到底,人家騙我,我對他也真實。該吃虧的地方,佔不了便宜。是自己的福報,別人還能夠騙去嗎?哪有這種道理?因果講不通!會被人騙掉的,不是自己的福,這個道理要懂得。真正是自己的福報,怎麼會被別人騙去?這種淺顯的理都不懂,難怪他在佛法上沒有立足之地,他連袁了凡都不如。

  所以不怕,我們對待人對事就是真心、就是至誠心,人家欺我也好、騙我也好、坑我也好,反正我用真心能證菩提、能生淨土,我捨了這個報身就跟阿彌陀佛拉手,這多自在!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要存個防人之心,換句話說,你下一輩子還要來,苦不堪言。你看看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戀?有什麼好處?苦不堪言。縱然生到天上,色界天還有壞苦,無色界天還有行苦,三界統苦,猶如牢獄。出了三界就好像從監牢獄裡放開,這個多自在!真正獲得自由了。為什麼對於這個苦地牢獄還要留戀、還捨不得?學佛的人要放開,不要害怕,要把一切都放下,明天死了明天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多自在,這才是一個明白人、才是聰明人。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盡心盡力培福,利益一切眾生;機會失掉了,失掉以後再就不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