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七十八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78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三頁,經文第五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經文是接著前面一段,世尊對阿難的開示,說明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在前面一段經文裡面,佛依舊用空中之花來做比喻。空花,是眼睛有了毛病才有這樣一個幻相。空花,如果要是從眼睛裡面出生的,必定有這樣一個現象,『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同時,眼是有見性的,從眼睛裡面生的花應當也有見性。如果它要是有見性的話,這個花從眼睛當中出去,這個時候是空中之花,花既然帶著有見性,這個花再回到眼睛裡面來的時候,應當看到自己的面目、看到自己的眼根才對,這在理上才能講得通。事實不然,這就說明空花之虛妄。既不是從空中生的,又不是從眼睛裡面出去的,那不是虛妄是什麼?這是講有見必定是這個情形。

  【若無見者。】

  如果說空花無見,無見的時候:

  【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如果我們不承認眼睛裡面出生的空中之花帶見性,不帶見性,那空中有花這是染污了虛空。虛空本來是清淨的,現在虛空出現花,這就是有翳空的現象,它旋復再要回來的時候,應當也障礙清淨眼才對。再看下面經文: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這是就狂花來說,狂花果然是從眼睛而生的,見花的時候我們應該說這個眼睛是好眼睛才對,為什麼當我們的眼睛在虛空當中見不到花的時候,稱之為『清明眼』,稱之為好眼睛?這幾番都是說明空花不是自然生的。空中之花,是眼睛害了病,確實有這個現象,既然它不是從眼睛生的,又不是從虛空而出的,那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佛在此地給我們下了結論。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前面兩句是從空中、眼根,兩處都找不到出生的本源,這個花根本就是虛妄而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有自體就有來處,它沒有自體。因為不是從眼根生的,這是『非因緣』;它又不是空中有的,這就是『非自然』,換句話說,因緣、自然都安不上去。這樣我們可以明瞭,佛在經裡面所謂是幻妄稱相,隨緣乍現而已!這個事相是比較容易明瞭,尤其我們害過眼病的人,佛舉這個例子我們就特別的親切,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佛是以這種容易知道的事相,來比喻甚深難知的色陰,色陰的性質就跟狂花是相彷彿的。在這裡我們要講到,真如本性實在沒有內外,既然是性本無外,諸位想想,哪有一法是從心外而有的?這些道理都應當要記住。性本無生,何曾心內有一法生起?如果心內有一法生起,性本無生就講不通了。佛前面這兩種比喻,就是說明性本無外、性本不生的道理,二處俱非,說明它徹底的虛妄。雖然是虛妄,可是它有這個事,不是沒有這個事,真有這個事,也真有這個相。

  像我們現在的根身,四大五蘊的根身這是色法、色陰,我們眼根接觸外面的色塵境界,這也是色陰。色陰不但包括一切色法,聲香味觸都包括在一個色裡。法塵,這是一半屬於心法,一半屬於色法,可見得色法範圍是很大的。它的性質既然不是因緣生的,就是沒有原因生的,不是因緣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自然就是無緣無故,不是自然生的,又不是因緣生的。它到底是什麼?非因緣、非自然。當然我們承認這個確實是虛妄的,可是確有其事,這個事實的根源我們一定要了解,然後才能夠斷疑生信。在本經裡面佛教我們追究它的根本,是「循業發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色陰的真相,就跟狂花的真相是一樣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的真相,就明瞭佛所說的「生即無生」,不是和合的因緣,生即無生;無生而生,也不是說不和合的自然。空中之花是這樣的,眼睛有病看燈上五色的圓影也是這個樣子,五色圓影不是燈生的也不是眼生的,理是一個道理。

  佛跟我們講一樁事情,我們應當舉一反三,從這一樁事我們能夠了解一切萬法的真實相。所以學佛的人貴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在佛法裡面講,尤其是本經裡面講,是「微密觀照」;或者我們講得淺一點,就是細心的去觀察,這樣才能見到色陰的根本。而就色陰的根本就可以通達實相,也就是一般所講的明心見性,一切法的真實相了解了。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它的好處就是在一切法裡頭不會起執著,不再分別執著,也不會起妄想,心才能得定,我們念佛來講,才能到一心不亂。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辦法到一心不亂,就是對於五陰的真實相不了解,所以在境界裡面虛妄分別執著;說粗淺一點的話,放不下。內而根身、外而世界,放不下。放不下,不管你做什麼功夫都是障礙,功夫都不能成就,要想功夫成就必須徹底放下。

  要真正做到徹底放下,必須對五陰的真實相徹底明瞭,「四科七大」這段經文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從前禪宗的大德說,「真空不壞有,真空不壞色」,也是這個意思。佛經裡面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兩句話說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就是說明空與有是一不是二。也正是《心經》裡面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此地講的色陰,空是說什麼?如來藏性,如來藏妙真如性。色陰就講到此地。下面再看第二段講的受陰。在五陰裡面,色陰是屬於色法,受想行識都是屬於心法,在我們今天講的是心理作用。而以識為心之體,受想行都是心理作用,都是講心之用,這也不是真實。追究它的根源,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

  這也是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人我們一看這是修行人,若不是修行人,在世間也是很有修養的人,才會有這個現象。就是身心無事的時候,『手足宴安,百骸調適』,這是都講身之安。『忽如忘生』,這是心之安,身心都很安穩,好像把自己忘掉了,到了忘我的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修行同修當中很多人有這個境界,不過就是時間不長就是了。譬如你念佛在那裡靜坐,會有個幾秒鐘、一二分鐘忽然覺得自己忘我了,到這個境界這在佛法裡叫輕安,並不是一心,可不能誤會了,是好境界。『性無違順』,就是中庸的境界,中道,順是歡喜,違是厭惡,就是一切煩惱這個時候不起現行,身心安穩。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相摩』是什麼?就是摩擦,兩個手掌摩擦。本來身心很安沒有事情,兩個手摩擦,摩不了多久手掌就發熱,『於二手妄生澀滑冷熱諸相』。這是以受裡頭的觸受,以一個觸受來比喻九法界觸緣生受,同此虛妄。前面的例子說,心念不起的時候手足宴安,能夠到不覺得自己有這個身之存在,諸位想想,哪裡還會有受的感覺?不會有受的感覺。可是根境相對的時候,正如此地所講兩手在空中搓摩,這個時候就有受的感覺,立刻就生起違順這兩種境界。譬如冬天手掌搓摩發熱的時候,有點暖相,還會多搓幾下;在熱天,這就厭惡,所以有違順兩種不同的境界。這個受與八識心王就相應,順境裡就起愛為業,違境裡也起愛,愛離開,順境裡面是愛得到。

  如果就六根接受六塵,在佛法裡面叫領納、領受,領納就是受的意思,一一根各有苦受、樂受。我們通常講受,受有五類:苦、樂、憂、喜、捨。憂喜是講心,苦樂是講身。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六根,根身接觸六塵境界,苦樂這兩種受很顯然,除此之外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一根有三種受,苦、樂、捨,六根就有三六一十八種受,愈分就愈詳細,受要是真正細分也是八萬四千種。從我們根身上去觀察,那是非常的微細,我們能夠看到十八種也就算不錯,這個人算是個明白人。凡夫,所領納的是凡聖同居土的六塵,他所感受的境界;二乘聖者,他領受的是方便有餘土的六塵;菩薩,則是受實報莊嚴土的六塵。諸位從這裡去觀察。凡夫有同居土十八種受,我們從粗相講,二乘是方便土裡十八種受,菩薩是實報土裡頭十八種受。三個一十八,愈分愈細,這個說法全是從綱領裡面來說的。總而言之,都是因緣所生法。依此虛妄受陰,這就有五濁裡面的見濁,所受的是塵,能受的是依托根身的心法。前五識跟第六識它們是能受的,不了解六受用的根,這是從根本上去追究、去觀察,本來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凡夫起有我的執著,二乘生起無我的執著,我們也可以講我見,凡夫是有我的見解,二乘是無我的見解;權教菩薩是亦有我、亦無我、非有我、非無我的見解,這些統統叫做見濁。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五濁惡世」,見濁就是這麼來的。經文說: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第一段色陰裡面說得詳細,此地佛跟我們講受陰,也就像前面無緣無故以這兩個手掌在虛空當中搓摩,所生的虛妄不實受這個情形是相同的。了解這個真相,曉得冷熱之相本來是無有的,觸尚且不可得,哪裡會有受?你要是不相信,佛底下舉出例子來叫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這個經文都不必要細講。前面跟諸位說,四陰都是心法,眾生執著是自己的真心,比執著這一切色法要堅固得多,也要親密得多。為什麼?色法往往從裡面還想到有內有外,內而根身、外而世界。今天我們看看受從哪裡來的?我們的手搓的時候有冷有熱的感受,這受從哪來的?它也不是從空中來的,也不是從掌裡頭出來的。既不是從空來的,也不是從掌出來的,它不是虛妄是什麼!兩處都找不到它的來處,這是非因緣生。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這個話好懂,如果我們摩掌的熱相從空中來的,空中的熱相可以隨便接觸哪個我們身體的部位,不一定在掌上。虛空要是有熱相到我們身上來,它怎麼會選擇在我們手掌上?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如果掌裡要出這個熱的話,不搓也就出來,應該常常出來。這說明不從掌出,也不從空來。

  【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這個經文都好懂。如果熱的相從手掌出來,合掌的時候手掌應該曉得,從手掌出來;換句話說,這個熱要是入進去、再回去,應該從掌裡入進去。入進去的時候,我們的手臂、腕、骨髓都應該曉得這股熱流進去,又回去了,有出就有入。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如果這個熱流真有出入的話,那它一定是一個物體在我們身體來來去去,我們能夠覺察得到的。為什麼一定要等待我們合掌摩擦,才會有這個現象、才會叫觸、才有觸受?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就是受陰、觸受,非空來的,也非掌觸,這就是『非因緣』。待合才知,這是『非自然』。由此可知,當體即滅,本來不生。這就說明即受非受,即此受陰,也能夠從它的根源上追究,能夠通達實相。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