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六十九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69

  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這個意思是說,覺是本來真實的。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一定要細心去體會,要了解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眚?這兩個字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是整個佛法關鍵的所在。從下週起我們星期天有個大專學生講座,這個學期我們所開的是《六祖壇經》,這是繼續前面講下去。除這個之外,我們還有一個科目就是《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雖然只有十二首頌四十八句,但是這四十八句是《成唯識論》的綱要,也是整個唯識學的關鍵。我提到這個地方來,也就是與我們這裡的覺眚有關係,整個唯識學也是討論這個問題。不過唯識裡面特別注重的就是這個眚妄,討論這個,妄明瞭之後,真就覺悟了,真與妄原來是不二。

  說到覺,我們又說到不覺,實在說覺是真的,不覺是假說的,哪有不覺?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口能嘗,他怎麼不覺?為什麼覺又說眚?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用的比喻實在是妙極了,眚是什麼?眼睛長了病。我們想想,眼睛長病的時候,眼睛能不能見?還是能見。前面講見到燈上有五色圓影,眼能不能見?眼當然能見。能見的這個眼帶了病,所以見到燈,燈上又有個圓影,不能說它沒有見,那個能見的就是覺,而看到燈上一個圓影那正是眚妄,諸位從這裡頭去體會。我們現在六根的作用是覺,而在境界裡面起妄想、執著、分別,那就叫眚妄。可見得妄心是依真心而起的,真是本有,妄不是本有,所以如來說之為未覺的時候,真覺常墮妄眚中。諸位一定要了解這樁事實的真相,曉得他是怎麼樣墮在妄眚當中的,就是我們現前,這是說我們眼前的境界。我們見是覺,可是覺墮在妄眚當中,什麼妄眚?見色起分別、起執著、起妄想,這就是眚妄之中。耳能聞,聞性是真覺,可是我們隨著音聲又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這就是聞性墮在眚妄之中,這是說的凡夫的境界。

  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覺悟了我們真覺墮在眚妄當中,這就是覺悟。一般凡夫怎麼樣?不覺,覺悟了就不叫眚妄,雖然眚妄沒有去掉,可是沒有妨礙。好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外面燈上五色燈輪,自己曉得眼睛長病,看到妄相也不相妨礙。怕的是什麼?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眼睛有病,一味到燈上去追,「從前我看燈上沒有圓影,現在為什麼有圓影?圓影從哪裡來的?」這個麻煩就大了,能追得到嗎?追不到。為什麼?病根不在燈上圓影,是在自己眼睛長病,不曉得自己眼睛長病。我們現在迷惑,就跟眼睛長病不知道長病的人一樣。如果要是覺悟這是我眼睛長病,那個燈輪有也好、沒有也好,他如如不動。

  此地說『覺所覺眚,覺非眚中』,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真覺能覺其所覺之眚妄,這個真覺斷非墮在眚妄之中。這個事與理都非常的明顯。這就是如來在「十番顯見」最後開示的見見的意思,『此實見見』,就是真見見到妄見了。『云何復名覺聞知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以本覺明心,覺此所覺之見性,從眚妄起,而此覺心已經不屬於眚妄,他自覺了,這就是前面所講「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的意思,真見見到妄見的時候,真見就不是妄見,這是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的。真妄一定要清清楚楚,清楚又不能分別、又不能執著,這才叫正覺。清楚是清楚了,可是清楚裡頭還起分別執著;換句話說,還是迷而不覺,不能起覺照的作用。既然曉得妙覺明性如此,就應該明白經上常常說的見精,見精還是屬於妄見。我們前面講「見精明元」,為什麼?那是妙覺明性變成阿賴耶之後的見分,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經上講的見精它是帶一分妄。雖然它是最接近真心,但是它是帶一重妄,所以依舊屬於妄。

  如果要認見聞覺知就是真如本性,那還是把病眼誤會是個好眼睛,所以此地講「云何復名覺聞知見」。可是我們又常常講,覺聞知見就是真性,怎麼也常常這樣講?這麼講法,會聽的人懂得,不會聽的人會錯會意思了。這是說的什麼?見聞知見的性是真如本性,見聞知見的作用是阿賴耶識的見分,這要搞清楚,兩者不一不異,不能說它是一樣的,也不能說它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體與作用,一定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因為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都把見聞知覺當作自己的真心,於是就被見聞覺知障礙了。這叫什麼障?在我們佛法裡常講叫所知障,障礙我們見性,把真正精明的本體分能分所,顛倒知見。以阿難尊者做一個樣子,阿難尊者一直到此地還是迷而不悟,他為什麼迷?就是覺聞知見障礙了自己。這一關相當不容易突破,破了之後才能夠見性,才能夠像經裡前面所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世尊千經萬論,無非就是去除我們的障礙而已,諸位要曉得,障礙裡面最重的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去煩惱障還容易,去所知障太難,為什麼?佛法裡面著重定慧雙修,定可以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一定要慧才能夠破所知障。阿羅漢成就九次第定,他能夠破見思煩惱,但是他沒開智慧,所以無明他是一分也斷不了,見性當然就沒有指望。

  學佛就得留意這一層,一定要定慧雙修,定有了作用、有了力量,煩惱就不現前。什麼煩惱?心裡的喜怒哀樂不會現前,這是你心裡有定力。一切境界你也不會動搖,就是在境界裡面不會再起貪瞋痴的心,這是定功有了作用。慧起了作用,那就像《心經》裡面「照見五蘊皆空」,確確實實了解萬法是一不是二。唯有慧開了以後才能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親證法界原本是一真,這個一真是原來本有的。說實在話,入法界,有什麼可入的?說不上一個入處,沒有出入,原本是一真。可是我們迷了自性之後,一真就見不到,自己迷失了,體會不到這個境界是一真。阿難在楞嚴會上聽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他就是離不開分別執著,所以依舊是迷於自性。佛在這個地方才詳細給他解釋,說明妄才有見,真則無見,無見之見是真見,有見之見是妄見。這個話諸位懂不懂?你要是一下意思會不過來,你想想《壇經》裡面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就是真見無見。真如本性裡頭還有一個能見,這就壞了。有了一個能見,那就是神秀大師所說的,得要「時時勤拂拭」,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這就是一類自作聰明之人,迷上加迷。

  我們一定要曉得,妄見有見,有所不見;真見無見,無所不見。我們要真還是要妄?如果要真,就得要離妄。離妄,這一切事理勢必要通達,為什麼?不通達,放不下。連煩惱都放不下,更何況所知!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了解,經論裡面就是討論這個問題。學佛也絕不是每天念念佛、看看經,或者有這麼個機會我們在一塊聽聽講,這行嗎?這可以說是聊勝於無,比沒有好一點。真正要想成就,給諸位說,離不開同參道友要常常討論。真正契入境界,換句話說,也得要像經上所說的,真實的達到「見見非見」,要達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之後,你再也不會做「知見立知」的事情,再不會心裡起一念「我有覺聞知見、他有覺聞知見」,不會了。不但是自己不會起這一念,看到一切眾生也不會起這一念。

  如果說「我自己很清淨,某人凡夫還不清淨」,給諸位說,那自己並沒有清淨。為什麼?看到外面不淨的境界,自己不清淨的心立刻就跟它感應道交,不是清淨的。自己心真正清淨,與外面的境界交涉的時候清淨心起作用,絕不是染污心起作用,這個才叫真淨。真正學道的人千萬要記住,決定不能夠認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都不是真性,何況一切施為動作?見聞覺知都要離開,在言行造作裡面還有什麼值得你去執著的?不執著就是放下,分別執著就是放不下。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中無入處,換句話說,也就是在見聞覺知起作用處認識本心。本心不屬於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在這裡面才能夠見到真性。真性是平等清淨的,從平等清淨裡面才生大慈大悲,我們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平等清淨真心當中流露出去。

  底下一段說,『是故汝今見我及汝』,這個「汝」就是指阿難尊者,先從眼前最親切處說起。『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見我」這個見字,是上文見明見暗、見空見塞之見,就是指能見的見分,也就是前面以目眚做比喻的。「見汝」,這是指阿難自身。「世間」,就是講山河國土。「十類眾生」,這是略舉,本經裡面細說是十二類生。通常我們最簡單的說四生,胎卵濕化四大類,講十種或者講十二種,把這四類展開來說而已,所以它的意思是相同的,說有多少那是開合不同,前面說過十種異生,此地說十類眾生,意思是相同的。「皆即見眚者」,都是屬於見眚。

  這個意思是講,學佛的人還是在有能有所之中,雖然是有能有所,但是他是覺而不迷。這就好比是眼目當中帶著有病,帶著眚之見,就是好像我們眼睛害了病,我們還是一樣能看到外面的境界,但是眼睛還是帶著病,也同前面比喻裡面見到燈上的圓影是相似的。由此可知,迷妄要是未除,雖然是見到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我們說《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給諸位說,還是第二月,還是眚見,『非見眚者』。到什麼時候才見眚?《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見與不見不二,這才叫見眚。實在說起來,見相兩分就是能所的根源,為什麼?阿賴耶的見分是能見,相分是所見。能所的根本是從阿賴耶識裡頭生的,可見得不容易斷。若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諸位想想,能所這個妄念就斷不了。可是佛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使我們通達這個道理,見相兩分都是見體(就是能見的真性)、性體上的病,而並不是見到眚的自體。從比喻上來說,病眼不是一個清淨眼、不是一個健康的眼,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底下一段又說:

  【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彼見』是指妄見,『真精』才是說的真見。現在真精是妄見真實之理體,妄見是從真精裡面生出來的。經上這樣說的,統是說我們現前的境界。這是「十番顯見」這一大科文的延長,佛說這些目的是要我們覺悟。我們現在是什麼情形?正是佛祖所說的「終日在妄,終日恆真」,眚不能及,就是好比眼睛雖然有眚,有這個毛病,我們的眼睛並沒有喪失掉,它還是起作用。佛在此地說『性非眚者』,這個「性」就是見性,見性的本體它沒有毛病,它永遠都沒有毛病,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佛了,它也是這個樣子,並沒有增加一點點;縱然墮到阿鼻地獄,它也沒有損壞一點點,這才叫做真。所以真如,如怎麼說法?就是這個樣子,永遠是這個樣子,這叫如。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節因緣裡面,它永遠不會變更,這叫真、這叫如,這就是禪家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在此地這句話說得很要緊,我們要記住「性非眚者」,這個眚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六根的根性不顛倒、不迷惑。

  佛在《般若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修行綱領,是教我們在境界裡面要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所謂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目標是在證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引申就是一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時候要能提得起觀照。什麼叫觀照?觀照就是覺,不迷在境界裡。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我們用真見照見妄見的時候,了知妄本無性,真體如如,真正覺悟了,真是本來真,真裡面並不摻雜妄。經上種種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法子比喻得一模一樣。譬如我們講眼睛長了病,那個病確實是長在眼睛上,眼睛沒有治好的時候真是有病,拿這個來比喻我們真性迷了,就像眼睛長病一樣,真性裡面帶的迷,實際上那個迷並不在真性上,是不相干的。好比陰天的時候,雲彩把太陽遮住,諸位就曉得,雲彩距離太陽遠得很,哪裡能夠遮到?不能遮到。實在講是遮了我們的眼睛,並沒有遮到太陽,經上比喻也是這個意思。無明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的,完全是虛妄的,它並不雜染於真性,這是真實的情形,我們一定要懂得。

  可見得妄要不要緊?不要緊,只要你知道這是妄,妄就不起作用、就不礙事;怕的是不明瞭這是妄,妄就礙了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給我們說出這些道理,我們聽了以後悟不悟?不悟他也說,那就是他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悟了之後是我們自己得受用,與他何干?是自己證得解脫自在。悟了以後還是終日見,雖見怎麼樣?不見世間相,所謂「見而無見,無所不見」。為什麼說見而無見?見,是真性在見,所謂是見性在見;不見,不是八識在見,更不是五十一心所在見。什麼叫世間相?十法界是世間相,你用真見去見,法界是一真;你帶著妄見去見,法界是無量無邊。不要說每一個人是法界,就一個人自己都有分不清的法界。真,非常單純;妄,就非常複雜,單純就自在,複雜就苦惱。我們從見性上來說,那就是『故不名見』,不得名之為妄見,「不名見」的見是妄見,那是真見不是妄見。《仁王經》裡頭有說「金剛定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那個見叫真見。金剛定以前,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以前,都不叫真見。這個話說得過分不過分?給諸位說,不過分。為什麼?因為等覺菩薩還帶一分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的見性上還帶一分虛妄。金剛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名稱,所以到如來位,這最後一分生相無明也破了,這個時候是純真無妄。我們想想,這個標準提得多高?雖然是高,而實在說,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十法界是平等的,因為性是平等的,所以相也是平等的,性相既然是平等的,給諸位說,迷悟還是平等的。

  我們在教下裡面說,天台的藏通別圓不平等,賢首所建立的小始終頓圓也不平等。諸位要曉得,不平等是我們用妄心去看;如果離了妄,你看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原來還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四教裡面,四就是一、一就是四;五教裡頭,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真見所見到的境界,也正是六祖所說的,法本來沒有頓漸,因此我們修學也沒有頓漸。頓漸的相從哪裡來的?是從自己肯不肯放下而來的。你要是確實把身心世界現在就放下,那就成佛了,在我們看是頓超;要是放不下,今天放一點、明天再放一點,慢慢的放,這就叫漸。可見得這個頓與漸是自己的事情,本來沒有這個事情。龍女八歲可以成佛,給諸位說,人人八歲都能成佛,並不是只有她一個能。六祖大師一聞千悟,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能一聞千悟,就看你願不願意?

  《楞嚴》說得好,「歇即菩提」,就看你肯不肯歇,這個菩提是指無上菩提。所以頓與漸實在是迷悟上建立的,它不是真的,真實法裡面確實沒有頓漸,成佛也沒有一個早晚。古德跟我們講「妄知有知」,我們現在最難突破的這一關就是認為自己有知有見。「我懂得佛法,我一肚子佛法」,糟糕,一肚子佛法,完了,一肚子學問,這就壞了。「本來無一物」,你怎麼能裝一肚子學問、裝一肚子佛法?這就確實有所不知。有所不知是什麼?就是不悟。不但在一切境界裡面不悟,展開佛經也不悟,看佛的註解也不悟。為什麼不悟?正是你肚子裡頭有佛法、有學問,所以你就不悟。你要能夠像六祖一樣,本來無一物,空空如也,你見色聞聲都開悟。

  佛經裡有個小公案,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人請教釋迦牟尼佛:舍利弗智慧第一,為什麼他有那麼大的智慧?佛就舉比喻給他說:你看到鼓沒有?我看到了。鼓是一敲即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這就像舍利弗的智慧一樣。鼓的肚子裡有沒有東西?沒東西,空空如也。對了,舍利弗的肚子空空如也,所以才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鼓裡頭要是塞滿東西,敲就敲不響,所以心要靜、要虛。你看數學裡面圓的心是靜的,不但是靜的,而且是非有非無,你要說有,有找不到,你說沒有也講不通,為什麼?圓周是依圓心而建立,非有非無,真心就是這個樣子。學佛就是修心,心是萬行的樞紐,一個人要懂得修心,這在佛法裡面講從根本修。我們以前講過《大珠和尚語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我們講過好幾遍。大珠就是慧海,是六祖的學生,《頓悟入道要門論》裡面首先提出來的,就是要從根本修,根本修什麼?就是修心。佛法常用法輪來表法,也是代表這個意思。

  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心是不是靜?是不是定?是不是空空如也?不但我所有的要放下,連我執也得要放下,到這個時候你就開智慧。如果你說我已經到這個時候我還不開智慧,這是什麼緣故?正是因為我沒有放下。為什麼?我還在求智慧。還有我能求、還有所開的智慧,能所依舊沒有忘掉、沒有放下,這是障礙。果真放下了,障礙就沒有,那個時候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大家要曉得這個道理,要認真從這個原理原則上去用功夫。古德說一句話很好,「眾生知見盡,爾後佛知佛見現前」,眾生知見就是妄知妄見,妄知妄見淘汰盡了,真知真見自然就現前。為什麼?真知真見是本有的,不是修得的。我們真知真見不能現前,就是妄知妄見把它蓋覆住,所以去了妄就是真,再要去求真,這就錯了,求真這一念是個妄念。

  到這個地方,「別業合明」給諸位說過去了。經文裡面前後的照應,諸位可以從表解裡面對著看就很清楚,那是文字前後的照應,曉得怎麼退、怎麼進,大前提容易明瞭的。而說到真實的道理確實很不容易懂,「進退合明」無非是以容易懂的來比例發明難知難懂的。經文的格局前後都差不多,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

  這個『同分妄見』還是接著前面,這是舉一個國,這一國拿現在講就是古時候一個部落,或者我們講一個村莊、一個小部落,這個地區的人所見的種種災象。

  【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這是先退一國之同分妄見,例同一人之別業妄見。為什麼?前面講一個人眼睛長病,見到燈上圓影,這是最容易懂的,最好懂的;一個地區的人所見到自然的這些災象,確實是比較難懂,這是以別業來比例同分,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一病目人。同彼一國。】

  『一國』就是一個部落。一個病眼睛的人所見的燈上圓影,我們就這麼說,他是眼病了發生這麼個錯覺。佛在此地就用這個容易明瞭的事相,來比例發明那一國之人所見的種種不祥的災象,從哪裡來的?從惡緣而生。雖然同分、別業不相同,所見的境界也不一樣,但是在理上講可以比例發明,都是由於業障而起,妄見所生。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是常常勉勵我們自己的同修,你看現在報紙、雜誌、新聞裡面,我們現在全世界,這不是一個小國、不是一個小部落,今天環繞在我們地球上種種不祥的災象,我們有沒有覺悟?世間科學家也有一點覺悟,覺悟得不徹底,偏在一邊,那是所謂科學的公害。前天報紙上就刊登一段,警告世界上這些科學家,尤其是美國,現在的公害就是太空當中二氧化碳太多,會造成南北極的冰溶化。這個災害大概沒法子避免,現在全世界的氣候都不正常,災象!這是個凶相。兩極的冰要是溶化之後,今天世界上差不多一般這些大都市統統都到海底下去了,海洋的水平線要升高好幾公尺,我們台北市也會在海底下。什麼人能夠挽救?什麼人今天能夠說停止?我們這一切科學它不肯停止,天天還在那裡求進步、求發展;換句話說,希望這一天早一天來臨,大家拼命在幹。

  再看到戰爭的災害,諸位細細的去看看,大的災難眼看著就要降臨,我們還要在這個世間去爭長爭短,去搞是搞非就不得了。這個災難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小三災,核子戰爭,諸位想想,現在全世界這些核子國家造那麼多原子彈,造那些幹什麼?擺著玩的?不是,是要放的,等著哪一天來比賽。真正能夠挽救自己的,可以說除了佛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佛法,給諸位說,佛法是覺悟之法,就是除了你自覺之外,無人能救你,要自覺,佛法是覺悟之法。要把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看清楚、徹底明瞭,這就叫覺悟,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悟。再要迷惑顛倒下去,恐怕是一失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了。我們自己冷靜的去檢點自己,我們五戒十善全不全?如果心裡面還常常起貪瞋痴,還常常造一切惡業,說給別人聽,別人不相信,我們自己明瞭三途有分。大家經也看得不少,墮到三途之後,諸位想想,從三途裡面再出來那不是個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時間。今天我們還得到這個人身,我們今天講成佛作祖就在自己肯不肯做?可以說是無有頓漸,但是一落到三途之後那就頓漸分明。為什麼別人覺,我們自己不覺?唯有覺者能放下,不覺的人是決定不會放下,大覺之人徹底放下,小覺悟的人才放下一部分。如果我們名聞利養放不下、殺盜淫妄放不下,這是完全不覺;名聞利養、殺盜淫妄放下了,這才保個人身,這能得人身。換句話說,把三惡道放下,人天兩道還是捨不得,這不是聰明人。

  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說得清清楚楚,縱然不能得一心,也要功夫成一片;換句話說,縱然不能斷惑也要能伏惑。你們想想伏惑是什麼意思?剛才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己要用智慧把它控制住,這叫伏惑。控制不住這就是伏不住,伏不住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果然能夠伏得住,臨命終時十念已經足夠了,問題就在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伏住煩惱?這叫真正的功夫、真實功夫。功夫不是說,一天念得好多、拜得好多那是功夫,不是在那個。諸位一定要記住,功夫是在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保持自己的心清淨,不為境界所動,心清淨與淨土就感應道交,是在此地。佛號我也曾經教給諸位念的方法,我們在境界裡面心才有所動,立刻一聲阿彌陀佛把念頭壓下去,這叫真念佛。我們見到順境,心裡起了貪心,一句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下去;遇到逆境,心裡起了瞋恚心,馬上一句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壓下去。二六時中不起心則已,起心就是阿彌陀佛,不起貪瞋痴慢這叫念佛。

  一面念著阿彌陀佛,一面還恨著別人,這怎麼能往生?甚至還有念佛跟人家比賽的,這裡面是貪瞋痴充滿了。別人今天念一萬,我要念兩萬,我要比他強,我念了兩萬,貪心起來了;他要跟我比賽,我恨他,我要比他超過,瞋恨心生起來了。一天到晚念著阿彌陀佛,心裡面是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這不行,這樣念佛照樣墮地獄。我在過去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就是看到灌頂大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後面講的,念佛落在地獄,我當時對這很懷疑,就請教李老師。我說為什麼念佛的人還會墮地獄?我提這個問題之後,他當時沒有答覆我,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今天晚上我來答覆你。晚上的時候,把我們所有的同學集合起來,給大家講這個道理,念佛的人還不斷貪瞋痴慢就墮地獄。這些道理都要懂,然後才曉得這個佛怎麼念法,如何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功德利益。這個事情在今天來講,比什麼都要緊,諸位要記住這一段。

  【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上,天天都看到不祥的徵兆,拿我們台灣來講,台灣今年氣候就不正常。你看看最近這幾天報紙上所登載的,中南部缺水,而且缺得非常嚴重。今年的雨水,只有往年正常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都是不祥。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天然的災害,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認為是天然的;佛法曉得,境隨心轉。我們再想一想,現在的人心跟過去的時候比一比不一樣,所以環境當然不相同。不要比遠,去年過年跟今年過年,諸位仔細看就不一樣,今年過年人情味比去年要冷淡得多,而且非常顯著,這是好現象嗎?不是好現象,災難之象!人情愈冷淡,大災難必定現前。過去我們人與人接觸,還有一點真正的感情流露,現在人與人接觸都是假的,虛情假意,不得了!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這個現象,加緊念佛,求心地清淨;換句話說,天天準備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徹底認識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留戀之所,我們準備隨時要走,這個地方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放不下,你就走不了;你要真正能放下,隨時可以走得了,這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今天的大事,需要與阿彌陀佛打交道,搞什麼都來不及了,這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