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六十六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66

  第四十四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惟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這一段經文是接著上面一段,講到「別業妄見」。世尊舉一個眼睛長病的人,見到燈上有個圓影,這種情形凡是眼睛長過病的人都有這個經驗,所以這種淺顯的例子是很容易明瞭的。佛是用這種淺顯的例子比喻一個很深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前面所講的「別業妄見」。在比喻當中我們特別要記住,佛是拿健康的好眼睛比喻如來藏性,我們一般也叫做真如本性,拿來比這個。好眼睛看到燈光,這是正常的、清淨的,燈上並沒有圓影,這比喻如來藏性或者是說真如本性所見到的是一真法界。諸位要記住,一真這就是真正的境界,好眼所見的。赤眚就是眼睛長病,這是比喻真如本性所謂「一念不覺而起無明」。在唯識裡面講,就是轉本性為阿賴耶識,把赤眚這個病眼比喻阿賴耶識的見分。上次我們講得很清楚,這種比喻首先要明瞭,然後才曉得它這比喻裡頭指的是些什麼事情。燈上所現的圓影,這就是比喻十法界,說得再粗淺一點,是六道當中虛妄的境界。

  經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不是隨便安立的,燈上見到圓影就圓影,何必還要說個五色?五色圓影也確實,眼睛長過眼病的人,晚上看燈確實是有許多不同的顏色,看到燈上有這個相。但是五色它也有意思,比喻凡夫、小乘、權教、外道,這些人所見的四大五蘊,就猶如五色圓影虛妄不實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的真心迷了以後,心境總是虛妄的。佛法這一門學問,它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虛妄的境界,把真相認清楚,真相認識清楚之後問題就解決了。何以?真相認清之後,對於虛妄的境界就不迷,妄原不礙真。譬如我們眼睛長病看到燈上有圓影,我們自己不迷,曉得我眼睛有病看到燈上有圓影,燈上雖有圓影並不礙清淨的燈,眼雖有病並不礙真正的見,不迷著在妄境上,真不礙妄之興起,妄不礙真實的作用,這種境界是菩薩的境界。菩薩這個名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做覺有情,何謂有情?有情就是有病,眼有病,情就是病,情就是識。但是他是覺有情,他覺而不迷;換句話說,他眼睛長病,見到外面燈上有圓影他不迷,所以他沒有大的妨礙。如果這個情要是完全轉變為智,就叫成佛,成了佛就好比眼病好了,眼不帶病,看那個燈上也沒有圓影。這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諸位要記住,從學理嚴格的來說,什麼人才能真正見到一真法界?成了佛才行。等覺菩薩還不行,等覺菩薩那個眼睛病快好了,沒有完全好。睜開眼睛看那個燈上,還有淡淡的一個圓圈,還是不能說完全正常,一定要到如來位才正常。由此可知,什麼時候能稱之為覺有情?我們拿《華嚴經》來講,實在《楞嚴》、《般若》、《法華》、《華嚴》是同樣的境界,都是圓教的經典。圓教初住這個地位就叫做覺有情,就不迷,知道自己眼睛有病,也知道自己見的是病相的境界,他不迷惑、他不顛倒,這也就是經典裡面常說見到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諸位要記住,實相是無相,我們眼睛病了,看到燈上圓影,燈上圓影的真實相是什麼?是無相,根本就沒有。病眼所見的變成這個幻相,雖然病眼所見,它還是虛妄不實在的。這個例子容易懂,可是佛所比的就是我們眼前的四大五蘊依正莊嚴,這個相就是真如本性所帶的見病之見,絕不是正常之見見到的真相。

  上次也給諸位說過,如來藏性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本無一物的心是真心,心裡面有一物就錯了。《楞嚴》裡頭說得好,說絕了,所謂「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有知有見,那是決定虛妄的知見,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像大經裡面所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這些真實之事就擺在我們眼前,所以佛法不是給我們談玄說妙,句句話都是說的真實。我們張開眼睛這就能見,我們就以這個淺顯例子來說,能見的性,這個能見性是真見。什麼叫真見無見?無差別見、無分別見、無執著見、無貪見、無瞋見、無痴見,無有這些見解是真見。那些見解統統是虛妄,叫妄見,真見是平等的、真見是清淨的,真見裡面決定不摻雜妄想,決定不帶一絲毫的無明煩惱。佛講的真見就在我們六根門頭,禪家所謂「放光動地」,可惜這些凡、小、權、外,由於迷執而不能夠證得,就在眼前都不能證得。你看這個冤枉不冤枉?這個意思明白了,佛這段比喻就容易懂了。

  今天這個文,佛是問著阿難,『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於當作在講,在你的意思以為如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眼睛長病的人,看到燈上帶著五色圓影。『為是燈色,為當見色』?五色圓影從哪來的?是燈上有的還是見上有的?如果佛要這樣問我,我們怎麼答覆,是燈上有還是見上有?佛也不等待我們答覆,也沒有等待阿難答覆,底下佛就直接指出來了。『此若燈色』,假如這個色真的是燈上顯的色,這個色的因緣屬於燈,燈上有這五色圓影,眼睛沒長病的人,好眼睛也應該看到。『則非眚人何不同見』?非眚人就是眼睛好的人,沒有害眼病的這個人他為什麼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只有害眼病的人他才能看到,不是害眼病的人見不到,這就是說明五色圓影不是燈上有的。

  不是燈上有的,是見上有的嗎?『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佛就說,如果你的見已經變成圓影。諸位要曉得,眼不能見眼,這在前面七處徵心的時候已經說過,自己的眼睛不會看到自己的眼睛。你的眼已經變成圓影,你自己的眼睛怎麼看到自己的圓影?圓影是你的眼睛,你怎麼會自己看到自己?見既然是你的眼,能夠見到你眼的,那又算個什麼?「名為何等」,那又叫什麼?這是從見不能見見來說的,就是自己眼見不到自己的眼。前面七處徵心的時候,佛舉比喻「琉璃籠眼」,說得很詳細,由此可知,妄不是真。這是說明什麼?說明一個妄識、一個四大五陰的境界,它既不關一真法界,又不關真如本性,由此可知,它是全體虛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還說得籠統,八個字就說清楚了。這一段也可以說就是《金剛經》這八個字的註解,它為什麼虛妄,說出這個道理出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個文是一層比一層要深入,深入的去探討。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

  可見得它這虛妄只是在燈上現,要是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這也是教阿難細細的去勘驗,驗驗這個圓影它的真實性。如果這個圓影離開燈也有的話,眼睛長病的人,他見到『屏帳几筵』,「屏」是屏風,「帳」是幔帳,「几筵」是指桌椅。就是說他看任何一個物體應該都有個圓影,為什麼單獨只看到燈上有圓影?看桌子,桌子上沒有圓影,看椅子,椅子上也沒有圓影,單單只看到燈上有圓影。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這幾句話是說,假如圓影離開見而別有的話,既離開見當然就不應當是被眼所見的對象,就是不應當被眼所見。末後這兩句,佛來一個反問,為什麼長病的眼睛又能夠見到圓影?這句話我們要曉得佛的用意何在,佛是比喻我們根身器界。根身是指我們自己的身,包括我們的心智,這是身心,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小而貼身的衣服,大而虛空宇宙,都是我們的依報環境。我們的身心環境,這個環境非常廣大,包括太虛空,如果是『離見而有』,有妄見者就不應該見到、覺察到我們的身心,也不應該見到山河大地,這是從理上說應該是這個樣子。可是為什麼有妄見者必定又會見到根身器界?所以佛在此地說『云何眚人目見圓影』,這個比喻確實是很相似。說到真實處,當然還是隔一層,可是這個比喻是很接近,佛是以易知例難知、以淺顯例深廣,我們要很細心的在這裡面去體會。

  實在講上次一個半鐘點都給諸位說這個道理,一個真、一個妄。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在佛法裡面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學哪一派,首先要把真妄辨別清楚。經文一開端就說得很清楚,阿難尊者提出來的修行目的,是要取無上菩提。佛就告訴他,如果要想證得無上菩提,一定要以不生滅的真心為修行的基礎,這才能夠辦得到。假如要是錯用了心,錯用了心就是用生滅心,要想用生滅心去證不生不滅的無上菩提,無有是處,這是辦不到的事情,理論上也講不通。由此可知,說來說去,都是教我們對於真妄要辨別得清清楚楚,然後我們才曉得用什麼做本修因,才能夠達到自己修證的願望,不再走冤枉路。佛在前面又告訴我們,這是用妄心修學,就是用意識,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現在我們執著的心是個妄心,用這個心來修學,佛講你走的路子很正確,沒有走偏差,也很幸運沒有迷失方向,你充其量只能成一個聲聞、緣覺;這就講用妄心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就很難能可貴了。

  聲聞、緣覺是什麼境界?佛也說得很清楚,都是在這部經上說的,「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並沒有見性,沒有見到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二乘人是這麼個境界。他為什麼見不到?錯用了心。我們要想求真智慧,首先得問問你用什麼心修學?你用真心修學,你成就是真實的;你用妄心修學,你成就是虛妄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中國的佛法,當代的我們不談,我們講中國過去的,在佛教史上看到、在《高僧傳》上看到、在這些大乘各宗語錄上見到,我們的先人確實是了不起,修學都是用的真心,所以人家有真實的成就。我們今天無論怎麼修法也比不上古人,縱然你說是博通三藏,像阿難尊者一樣也不行。阿難尊者記憶力之好,大家曉得,聽一遍就能記得,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還沒證阿羅漢,這有什麼用處?阿難用的是生滅心,跟我們一樣用的生滅心,所以三藏十二部經記得一個字不錯,都沒有用處,為什麼?那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東西,所謂「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不但是佛門,世法裡面教學也是叫你自己開悟,悟了以後那個學問是你自己的,是從你自己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別人的。你開悟之後,你讀《論語》,那個《論語》不是孔子的,是你自己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跟孔老夫子流露出來的是一模一樣,這叫悟。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不悟哪能解?悟了才能解。佛經也是如此,字字句句都是從不生不滅真心裡面流出來之物,無分別智中顯露出來之物。所以悟了以後,在《楞嚴經》,是自己心性當中的《楞嚴》。我們拿釋迦牟尼佛的《楞嚴》,跟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楞嚴》對照、印證,一樣不一樣?悟了以後,前人的東西就是給我們做印證的,比一比果然不錯,這是確實悟入。諸位要曉得,不但佛法經典,我們世間中國的學問四書五經,乃至諸子裡面屬於上乘的《老子》、《莊子》,都要靠悟入,都是講心性。悟入以後法法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是不悟,《華嚴經》還欠通。我常給諸位說,悟了以後那個幼稚園小朋友念的「小狗叫、小貓跳」都圓融無礙,字字句句也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

  《楞嚴》就是教我們這個,悟就得用真心,用見性見一切色法、用聞性聞一切聲塵。這是交光大師教給我們「捨識用根」,這是《楞嚴經》的大主意,說得實在有道理。能捨識用根,成就就太快,所謂是圓頓法門,頓超,真叫一步登天。所以就是看你會不會用?不會用還是用心意識,這個麻煩大,要吃多少冤枉苦頭,三大阿僧祇劫才修個藏頭佛;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證個阿羅漢,這個路子太遙遠了。所以我們中國人實在講,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學一樁東西他是面面都看到,哪條路是最穩當、最踏實,而且又最快,我們才採取它。

  成佛作祖,自信心更重要,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沒有堅定的信心,怎麼會有成就?可是信心一定要根據真實的理論才能夠建立。真正的相信自己,並不是誇大、並不是狂妄,確實值得自信。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之所以相信自己在一生當中可以成佛作祖,我們是憑著佛性。我有佛性,你也有佛性,就看你自己相信不相信?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只要我們用六根根性做本修因,無上佛道這一生必定成就,用不著來生,何況三大阿僧祇劫!你要是不肯相信、不肯用不生滅的真性做本修因,那是怪你自己,絕不能怨天尤人,這樁事情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對得起我們,為什麼?他們並沒有欺騙我們,他們也沒有牽著我們鼻子走。他對我們很尊重,教我們個個獨立,頂天立地,這是古聖先賢的教學法。此地的比喻也就是教我們辨別真妄。再看看下面的結論: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

  佛在此地給我們做結論,這個結論也是比喻。這一句佛給我們發明圓影生起之處,說明這個圓影既不是就燈和見而生,也不是離開燈和見而有。它究竟怎麼來的?佛在此地跟我們說明,燈上只有光明,眼上曾無圓影,圓影的發生只是眼有了病而已,病眼轉燈光而成圓影。圓影是從病眼所生,絕無離燈之理,所以說『色實在燈,見病為影』。換句話說,這個現象實在不是真如妙性中實有之物。正好像燈上本來沒有圓影,一真法界裡面決定沒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像圓影一樣。再給諸位說,不但九界是虛妄的,連佛法界也不是真實的。你心裡還執著一個「佛法界,這是真實的」,那就是見病,那就叫頭上安頭,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又起無明了。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面,無佛、無眾生,是平等真法界;有佛有生就不平等,有佛有生,心就不清淨。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平等的,平等是真的,不平等是虛妄的;清淨是真實的,不清淨是虛妄。

  病眼所見,這在法裡頭說,就是迷了妙性而成業識,好眼睛長病就如同迷失了妙性,轉性為識則變成業識。業識才見圓影,妄識才變現十法界,這是真妄的緣起、真妄的作用,不可不知。再給諸位說,佛法講到修行總是講定,你看佛法的綱領,我們就最高的綱領來掌握它,佛的綱領是戒定慧三學。佛經雖然多,正續藏合起來差不多是十倍的二十五史,真是浩如煙海。把它分類就是三類,經是講定學,律是講戒學,論是講慧學,這個分法都不是很嚴格的分,偏重。譬如《楞嚴經》裡面有講戒、有講定、有講慧,它都講,但是這部經裡面以講定最多,講定要佔百分之七十,講慧不過是百分之二十,講戒律不多,只能佔百分之十還不到,所以就它偏重在定上,這個定作經,把它歸納在經部。一切經律論的分法都是這個分法,單獨講一樣的很少,所以總綱就是戒定慧。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說穿了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統統修的定,定是樞紐。為什麼要修定?因為真心本來是定的,不定是妄心,定是真心。

  再給諸位說,定了以後的見是真見,不定的見叫妄見,這就是為什麼佛要叫我們修定,修定是返妄歸真。為什麼?妄心是不定的,《大乘起信論》說「以依動故能見」,這個前面還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不覺是動的。再給諸位說,覺是不動的,能見是妄見,動就能見,那是妄見,妄見就見妄相。心不動,這個時候你見是見一真法界,你是見真相,好像我們好眼睛見燈,清淨燈,不帶圓影;心要是一動,心就不清淨,把真心轉變成妄心,妄識就是妄心,再見到燈,燈上就帶圓影,就見的是妄境。這個道理我們要好好的想想,你想通了,你要想真正開智慧、真正想成佛作祖,不修定怎麼行?說到修定,諸位千萬又不必執著,修定大概要盤腿面壁,早晨要坐幾點鐘,晚上坐幾點鐘。這是定嗎?這叫裝模作樣的定。盤腿坐在那裡,眼睛閉著,心裡還打妄想,那叫什麼定?定是心裡面沒有妄想叫做定,不是身不動叫做定。身儘管動沒有障礙,為什麼?身是妄相。

  大乘佛法的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眼見色儘管去見,心裡面如如不動,眼根在色塵上入定了,是這個定法;耳聞一切聲,心得自在,如如不動,耳根在聲塵上入定了。所以大乘的修行跟小乘不一樣,吃東西儘管吃,舌嘗五味,在這裡面學什麼?不動心,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舌根在味塵裡面入定了,人家的定是這麼修法。盤腿面壁那是幼稚園的教學,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念佛人學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楞嚴經》裡面說楞嚴大定,你看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裡面,觀世音菩薩所修的、大勢至菩薩所修的是楞嚴大定。試問問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是不是在一心不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一動就是迷。眼見色起了貪心,這是迷,立刻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下去,這就叫修定、就叫修一心;見到不如意,心裡不高興的心起來,這也是迷,心動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壓下去。

  換句話說,一天到晚修的什麼?修的平等心,修的在一切境界上把那些貪心、痴心、瞋恚心、嫉妒心、障礙心、分別心、執著心統統修掉,就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壓下去,你心平靜了,達到一心不亂,這叫真念佛。不是說,「阿彌陀佛,我今天念了一萬聲佛號,你該歡喜,你保佑我」,這大錯特錯,阿彌陀佛才不管你這些事情。諸位要曉得,修的是清淨心、修的是平等心,就是修的真心。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就應當這個做法,這才能成功。這種做法,給諸位說,這是入門的做法,並不是高級的做法。高級的做法先前說過了,「捨識用根」,你見性見色、聞性聞聲,一等一的做法。但是這種高級的做法怕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我們還得用識心來對治,這就是初級的做法,確實有效、確實有用處。經裡面所說「見病為影」,不但所見的身心世界是妄識變現之物,就是能見的見,我們講的是眼識,或者再講得深入一點,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也是虛妄的,也是無明迷了真性變現之物。由此觀之,我們現在能見所見統是虛妄的境界。底下佛說得好極了:

  【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影見俱眚』,圓影與能見的見統統都是病,病眼所見的病相。這個話回過頭來講,就是我們所見的這個世間,再擴大來說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所見,我們現在能見之見與所見的境界統統是病。到什麼時候才沒有病?『見眚非病』,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恍然大悟,悟了以後就沒病。悟了之後這個病還是在,還是在怎麼樣?這個病沒有害處。就好像眼睛有病的人看到圓影,他曉得是我眼睛害了病見的,這是覺悟了,覺悟就不發生障礙,所以說「見眚非病」。悟了的人,身心在十法界裡面沒有障礙,為什麼?身在境界裡面不迷惑、不起煩惱、不受業報,他怎麼不自在!這個時候所謂是「任運起修,無功用道」。

  《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學依據的理論方法,以及示現修學的榜樣,那統統都是見眚非病之人,那是我們的模範。在這個境界裡面,他再也不會說這是燈上的見、是見上的見,他不會有這個執著,他也不起這個分別。相在不在?在。他在一切妄相當中不生分別、不起執著、不動妄念,所以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就是說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到不動心的時候才能見到。後面這個比喻是說這樁事情,這就是我們通常講菩薩的境界。不像我們在妄境裡面迷惑,由於迷惑這才起無量的執著、分別、妄想。菩薩這些都沒有,雖然還在妄境裡頭,他沒有這些,反而在一切境界裡面鍛鍊他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這樣修成的。今天我們經文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