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四十二集)  198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42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這是接著前面,佛跟我們講眾生見量差別不同。在如來究竟果位上見量與法性是相等的,確實是無所不見。法性自從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以後,這個見量就不完全,隨著眾生迷有淺深。像前面所舉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還是有個數,還不是圓滿;等而下之,二地見千界,初地見百界,阿羅漢能見一個小千世界,眾生所見的那就非常有限。經文裡面說「不過分寸」,不過分寸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對勝說劣,要是把這些大菩薩們的見量跟我們凡夫一比較,確實是不過分寸;第二個意思,把所有的一切眾生之類,胎卵濕化全都包含盡。如果照佛經裡面所謂五種現量性,見到初禪天,這是有學人慧眼現量的境界,他可以達到;見閻浮提,照本經裡面來說,大千世界十億閻浮提,這是阿羅漢天眼現量的境界。像前面經上所講的五種不同,雖然說五種不同,我們必須要知道全是八識現量,見性所矚。因為見精緣現量的境界無生分別就是真性,這個道理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才談得上轉識成智,才談得上捨識用根。

  我們在講堂也跟諸位說過多次,什麼時候你能把這個境界轉過來,那就是佛境界,轉什麼?就是捨識用根。究竟怎麼轉法?我們六根緣現量六塵境界,必須要記住,不生分別就是真。這一生分別就落在意地裡面去,落在五俱起意識裡去,落在心心所裡去。在此地,世尊因為阿難尊者前面曾經請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在此地答覆他,現量的見性就是真性。就在前面所舉的例子,見性大的時候能夠等同法界,小的時候不過分寸,這個差別懸殊實在是太大。難道佛菩薩與眾生的見量真有差別嗎?說真有差別那是錯了,實在上並沒有差別。如來的見量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見量又何嘗不是?而問題出在什麼?在見量之中自己劃許多界限,麻煩出在此地。劃界限就是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當然就要起妄想,妄想這是染污。所以我們講見性不過分寸,這也是如來不得已的方便語,並不是真實的情形,見性是周遍法界。但是如來這樣說也沒有過失,為什麼沒過失?迷情太重,所以在廣大見性作用當中,你自己所感覺到的作用不過分寸而已,但是在佛菩薩眼光裡面看到其實是不然的,與佛菩薩並沒有兩樣。

  今天這段經文,這就阿難現量的境界,所以佛說『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在這裡我們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有四王天,如果沒有四王天,佛豈不是打妄語嗎?四王天的宮殿佛見到,阿難尊者也見到,這是講天眼,確實見到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這是講所見的範圍,有水面上、有陸地上、有空中飛的這些鳥雀之類。『雖有昏明種種形像』,「昏明」就是氣象的變化,天晴、下雨,說這些,昏是指天氣暗的時候下雨天,明是晴天。舉出這些形像說,『無非前塵分別留礙』。這一段是特別就阿難見量所見的物相,來做深一層的觀察,其餘像那些諸佛、大菩薩乃至眾生的見量,暫時放在一邊不談。四天王宮殿在哪裡?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這一個單位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須彌山。須彌山之外,環繞須彌山有七山八海,七金山、八香水海。在香水海之外這是四大部洲、八中洲,還有無數的小洲,這是在鹹水海中。

  很可惜當年釋迦牟尼佛沒有畫個地圖給我們看,後人所畫世界的圖不是佛畫的,是依照佛所講的,想像當中所畫的,並不是佛畫的,於是這個小世界就引起爭論。我們這個地球究竟是一個小世界,還是小世界裡面的一個洲?這是古今學佛人對於這個問題各有各的看法,這個爭論一直到今天,可以說依然沒有能夠叫人心服口服的結論。老同修們對於這個事情無所謂,為什麼?這在學佛裡頭並不是個重要問題。初學佛的人對這個事情很重視,為什麼?這個疑問不能解決,信心沒有法子生起來,障礙清淨心。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就看到?如果說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真相就是如此,這問題就很大。首先我們要研究,我們這個眼為什麼能見?無論是在佛學上、是在今天科學上,都得要研究它的真相。佛學裡面說得更透徹,我們眼之能見,是外面的景象,而且這個景象還要隨著它的光波不同,攝入我們眼根之中。這現在科學懂得,我們能見的光波極其有限,比我們現在所見的光波長的長波,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換句話說,我們見不到的東西太多,怎麼能夠說我們見到這個境界相就是宇宙的真實相?所以稍稍明理的人他就曉得這個道理,不敢說我們所見的就是真實。

  我們現在借重科學儀器,像X光、像紫外光,能夠幫助我們見不到的部分也能見到一些,但是還是有限。比我們現在光波長的無量無邊,比現在光波短的也是無量無邊,如來五眼圓明,我們怎麼能比得上?前天報紙上登了個消息,大陸上好像是在武昌有一個小孩,他的見量就超過我們,他能夠透視,能夠看到人體內部的活動,無需要藉任何儀器。換句話說,他能夠看到短波,像X光這樣的波度他能夠看得到,所以人體給他看就是透明的,這就是一個例子。佛給我們講,只要是恢復見性原有的功能,無所不見,那個時候我們看這個世界才能看出那個樣子、形相,才可以說是真實相。所以佛講我們現在凡夫所見的全是虛妄相,這個話不假,沒有見到真實相,誤會把虛妄當作真實,這是自己造成的迷惑障礙。須彌山是不是在地球上,或者是在我們地球之外?是不是太陽系圍繞著須彌山在轉?這問題我們可以暫時擱置在那裡不論,為什麼?等諸位的修行功夫到證得須陀洹,你就親自見到,不會再有爭論。沒有證到這個地位,沒有這個能力,怎麼爭論都是自己的推想,那是屬於誤會,是我假理想,距離事實一定有相當的距離。這是個問題,在此地必須要提出來給同修們說說理。佛法重視理論,尤其佛給我們說明,這個境界是心變現的,縱然像如來五眼圓明,見到這些色相的真實狀況,那個色相還是虛妄的。為什麼?是阿賴耶見性所變現的,這是從理上來說。

  四天王我們俗稱作四大金剛,這是平常我們一入寺廟的門,這個山門兩邊排的塑像塑得很威武的,都是頂著盔披著甲,世俗人看作金剛力士,實際上是四天王。東方,他的名號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持國天王。南方叫做增長天王,西方叫廣目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這個四天王的宮殿在須彌山的半山當中,須彌山的天頂就是忉利天,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他住在須彌山的頂端。須彌山的構造,據佛所說它的形狀很特別,上面大,下面大,當中小,像個腰鼓一樣。這四位天王也是佛法裡面的護法神首領,所以在寺院裡面塑像把它放在山門口,就好像守衛一樣。除了表護法之外,也代表初入佛門所修學的基本法則,代表佛法裡面的根本法。持國,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代表負責盡職,能夠恪守本分,代表這個意義。我們在社會上無論是出家在家、各行各業,如果人人都能夠守本分,都能夠盡職守,這個社會諸位想想,必定是繁榮,必定能達到安和樂利,所以他是代表這個意義。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本分事情,在家有在家人的本分事情,自古以來世出世間的教學,第一個就是教我們要知道守本分,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你要懂得守本分;換句話說,你治學、辦事,心就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自己曉得自己是什麼身分,我是應該幹什麼事情,我應當在自己崗位上盡忠職守,把自己本分事情辦好。

  第二位,南方是增長天王。增長代表什麼?代表進步。要拿我們中國聖賢人所說的,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不是叫我們守著今天這個樣子,不是,是要我們天天求進步。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是求新的,保守一定被時代所淘汰,所謂今天的話「落伍」,跟不上時代。佛法不但在理論教學的方法,教學方面來講,思想是常新的,永遠是在時代的前面,就是在儀式方面也是隨著時代來革新。現在我們的佛教為什麼衰?就是這個時代當中大家保守,沒有再往前進一點,而現在這個時代是無論哪種科技都突飛猛進,佛教保守在至少是一、二百年以前的狀況,這是跟不上時代,與時代脫節,衰就衰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增長天王疏忽了。佛法傳到中國來,在儀式上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譬如以往佛教在印度三衣一缽,到中國來這條行不通,中國的氣候三衣不能夠保暖。所以佛教裡面的三衣只變成一種形式,紀念的意思,平常都不用。這個衣就是我們搭的衣,這二十五條的、七條的、五條的。但是做的樣子跟印度原來的樣子不一樣,印度本來的衣大概比我們現在的衣要大一倍多,大概大一倍到兩倍,它是一塊很大的布裹在身上。到中國來我們不需要,如果用那麼大的衣,我們披在身上真是麻煩。所以就裁小,只裁成原來的三分之一,加上勾環,勾環在印度的衣沒有,他們沒有,這是中國人發明的。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他的衣上絕對沒有勾環,改了。在中國出家人吃飯也用飯碗,也不用缽。

  佛教傳到日本,日本人懂,它是在盛唐時候傳過去的,佛法道理他懂。你看日本人現在的袈裟比我們還簡單,他做的袈娑只有這麼大一小塊,上面加個帶子往脖子上一套,這就是袈娑披上,比我們還省事。我們這披要披大半天搭在身上,他那個往上一套就行,取下來一捲,往口袋裡一裝就裝進去。你看日本的法師穿著西裝,他要到廟裡來拜佛,他把袈娑一披,就是那個袈娑從口袋裡拿出來,頭上一套,那就是他的袈娑。所以佛教儀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決定行不通。近百年當中,在中國就沒有出現第一流、第二流的大師,把佛法再帶進一步,從十八世紀帶到二十世紀,再帶到二十一世紀,我們才能站在時代的尖端,這是增長天王所含的意思。譬如講梵唄,梵唄所使用的樂器,古印度使用的樂器,跟我們中國樂器不一樣,今天樂器更進步,可是就沒有人敢改變梵唄,配上國樂或者配上西洋的樂器。不改行不通,實際上能夠循著正途的方法去革新,也能夠組織像今天大型的演奏會一樣,也可以在各個地方去表演、去演奏,這種演奏就是弘揚佛法。講到教學的藝術是佛法最早提出來,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教學就是極盡其藝術化,不是呆呆板板的。

  中國古人就是叫我們求新、叫我們求進步,也不是主張說墨守成規,是叫我們求新的、叫我們天天求進步。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我們中國古人做官戴的帽子,就能夠想得出來,你說古人是一種什麼心理?從前人做官戴的帽子後面高出一截,像樓梯一樣,台階一層再上去的,這叫進賢冠,做官人所戴的叫烏紗帽。它的意義就是含著,底下一代要超過我們,比我們更進步,比我們更高明,比我們更幸福,一代要超過一代,你看看這個意思多好。這個服裝設計上就含著有大學問,含著有表法的意思。佛教傳到中國,我們中國人還是穿中國衣服,沒有穿印度衣服。現在出家人穿的圓領大袖子,這個衣服是漢朝的衣服,名字叫海青。這個衣服設計得很好,穿起來非常舒服,所以從漢朝一直流傳到今天,這個樣子還是保存著。在家人的衣服繡的很多花紋,出家人樸素不繡花紋,就是這一點差別,除這一點其他的沒有兩樣。明朝亡國亡給滿清,清是滿人,滿人入主中國之後,對服制他有他的服裝,所以把這服裝就改革,現在我們講的長袍馬褂這是滿人的服裝。中國人的服裝是明朝以前的,我們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完全是明朝的服裝,連我們裡面穿的小褂、平常穿的長衫,全是明朝時候的服裝。如果滿清沒有入主中國,我相信我們的服裝一直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老百姓還是穿這個服裝。所以滿清入主中國之後,還穿明朝服裝的這是出家人。這就是說明,我們服飾、制度、儀式是要求進步,是要求日新又新,原則、精神永遠是不變的。什麼原則?學佛是求的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是永遠不會變的,變了就不是佛法。佛法的教學在三學三慧,初級的佛法在戒定慧三學,高級的佛法在聞思修三慧,這個原則是永遠不會變更。所以這個增長的意思實在是非常之深,我們應該要明瞭。

  西面天王叫廣目,北面天王叫多聞,這也是在最初級的教學,老師教學生多看、多聽,才能夠成就學問,才能夠長見識。多看、多聽,有疑是不是可以問?沒有叫你多發問,所以四大天王裡面沒有一個多嘴天王。有問題為什麼不必問?你看多了、聽多了自己就開悟。所以有些時候問題提出來問老師,老師不答覆,這個不答是很有道理的,是一種教學,到時候你自己當然就明瞭。初學佛的人那個問題太多,問不完的問題,每個人都這樣子來問老師,老師可累死了。初學的時候用不著問,什麼都不要問,就是叫你多看、多聽,三個月、半年之後自然就明瞭。能夠提個問題出來,總得要住個三、五年才能提出問題。這兩位尊者代表的是求學的態度,初學一定要多聽、要多看,在這裡面才能夠學習到智慧德能。這是把四天王略略給諸位介紹出來。

  我們再看看經文,經上說這些種種形象,有情的是動物,陸地上走的、水裡面游的、空中所飛行的,無情的是山河大地、氣象變化。這些雖然是形形色色不相同,但是無非皆是前塵分別之物;換句話說,我們眼根所見的對象,統是你眼所見的。什麼叫「留礙」?留礙的意思是你見到,你的心要仔細的看一看,這就叫留。你仔細的看看,多看幾眼這叫留,拿我們現在名詞來講,就是注意看,注就是留,你把意注在那上面,這才能看清楚。礙是障礙,雖然有的時候注,注也有障礙,這個意思是說留礙於見。這是講我們一般所說的眼識、五俱起意識,確實是有留礙的。如果要用見性見,給諸位說,見性沒有留礙,眼識、五俱起意識有留礙。下面佛就教阿難尊者,『汝應於此分別自他』,「於此」就是於能見、所見之中,在這裡面去辨別哪是自、哪是他?自就是指見性,見性是自,物相是他。佛的意思先叫阿難在一切境界相中,希望阿難能夠隨著佛的教導,自己在物相裡面去觀察、去分別,這樣才能夠達到如來教學的目標,明心見性。諸位必須要記住,見性是要自己見,不是別人能夠幫助你見,這個事情誰也幫不上忙,是要你自己見。

  講堂裡面常常提到見性,有一位同修寫了個信給我,這信寫得很好,答覆不費事,他列出好幾條,讓我哪一條對了勾一勾就答覆他,我也答覆他了,好像是昨天寄去的。他問什麼?他說見性這個問題是很大,出家人能見性,在家人能見性?在家人當中又有已經結過婚的人能見性,還是沒有結過婚的人能見性?寫了好多條,我拿著紅筆條條都勾上,就是都可以見性。見性實在講不是在家、出家的問題,也不是已婚、未婚的問題,不是這個問題。諸位好好的看看《六祖壇經》就明瞭,見性是要修戒定慧、聞思修,不是出家不出家的問題。你出家,出家了你不修戒定慧、不修聞思修,還是不能見性,在家人能夠依教奉行他也能見性,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可見得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出家真的有出家的好處,好在什麼地方?出家人福慧雙修,比在家人要來得方便一些,這是確實的。譬如講修福,修福實在是太重要,諸位要曉得,沒有福報的人不會有智慧,沒有福報的人要有智慧,在佛法裡面叫狂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從福當中求得來,有福就有慧,福至心靈。

  在從前修福的機會是比較多,現在修福的機會少,為什麼?這是教育有關係。現在大家不重視修福,而把修福當作一種勞役,所以提到修福誰都不願意,因此一昧向狂慧裡面去追求。唯有出家寺院裡面還能夠說要求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是修福。所以出家在這個大的寺廟裡面,清潔環境、燒茶燒水、招待四眾,修大福報。而今天的人是什麼樣的觀念?認為這些是寺廟主人把我當作奴婢、當作下人來用,要是請個工人來做,一個月還有相當的報酬,出家到那裡去沒有報酬,完全盡義務的,做的工作比請的工人工作還要重得多。這是什麼?諸位不明瞭這個道理,他不曉得是修福。但是不懂得修福,他這一生工作做得就有苦,他有痛苦他不願意做,做一個時期一定去反抗。修福還要有福之人才能修福,沒有福的人,修福的機會到他面前他要把它捨棄,他放棄,這真正是沒善根、沒福德之人。

  從前世間法裡面的教學,學生就跟著老師,要給老師服勞役,老師家裡面不會請佣人。老師家裡請佣人,實在是大笑話,沒有這個道理。家裡面所有的瑣碎事情都是學生做,在從前甚至是砍柴、挑水、燒飯,全是學生的事情。老師出去還要替老師拉車,「有事弟子服其勞」,不但要侍候老師,還要侍候師母,甚至於師兄弟還要侍候,那就如同家裡面佣人一樣,但是這是學生。他學什麼?學生活的教育,他能夠這樣侍候老師,他才能夠孝事父母。他學成回到家裡去之後,他才知道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奉事他的長輩,如何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這是生活的教育,從小就修福。修慧這一門就是背書,雖然六、七歲,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要東西全都背過,這是求根本智的修養。這種教學實在是美不勝收,可是我們現在人疏忽了,去學外國人。外國人說實在話頭腦簡單,機械式的頭腦,縱然外國有聰明人,那個聰明的頭腦還是按照方程式排列,總不如中國人來得靈活。

  這一點我們要明瞭,學佛一定要重視修福,修福就是為大眾服務,無條件的為大家盡義務,所以真正懂得了,我們要盡心盡力為自己求福。樣樣要別人侍候、養尊處優,那叫什麼?那叫享福。你現在有這個環境去享福,你的福報是前生的,你享盡了怎麼辦?福報是享得盡的。中國人眼光看得深遠,享福應當在什麼時候?應當在晚年,晚年再要做事這是很辛苦的事情,晚年有人侍候、有人照顧,所以把享福放在晚年。青年、壯年的時候一定是培福、造福,晚年才有福享。我們不能照顧大家,到年老的時候誰來照顧我們?這有因果報應的。我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事事都能為別人著想,為別人盡心盡力,到了年歲老的時候也有這個果報,別人都會想到你,你有什麼事情大家都幫你做。我們看到西方這些外國人,年紀老了孤苦伶仃,連兒女都不理他。它有道理的,因果報應,他年輕的時候他不照顧他的父母,他老的時候他的兒女憑什麼照顧他?小孩從小看大人就是榜樣。所以外國兒童是享福,兒童的天堂,不像我們中國兒童,中國過去兒童那是要服勞役,沒有外國那麼樣享福。可是你再看一看,外國老人可憐,中國老人享福。

  你只要把這個現象仔細去觀察,去研究它的前因後果,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教學確實是優於西方。中國幾千年來可以講得上長治久安,這個形成的因素就是教育。這一層我相信將來全世界他們會覺悟,會向中國人學習,想想中國古老的教學法,真正是有道理。這就是講中國人的教學大主意就是在開悟,不但是佛法,我們中國世法也是講開悟,悟了才有真正的智慧,才與一切法都能通達明瞭,這才能辦事,才能處理問題。所以學問不是靠記誦,不是機械式的,是確實能夠叫我們從心靈裡面覺悟,體會到宇宙萬法的大道理,怎樣使我們的生活與理論融成一體,這是中國從前教學之道。佛法更不例外,《楞嚴經》處處都是指點阿難尊者悟門,教阿難就是教我們。佛雖是這麼指點,阿難還未必能夠體會。請看底下經文:

  【今吾將汝。】

  今天我帶著你,這就是佛幫助他。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

  這是佛幫助他,怕你不會,我在旁邊再指導你。『擇於見中』,「擇」是揀擇,就是辨別能見、所見之中,在能見、所見之中仔細去揀擇一下,什麼是自己、什麼是物相?阿難見性自體這是能見,外面所有的形相那是所見,能見、所見,了了分明,這個時候就應當要悟知自己的見性。話雖然這樣講,實在很不容易,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理路沒搞清楚。什麼理路沒搞清楚?這要講到根本的道理,我們中國聖人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都是講的根本道理,這個大道理不明。這在佛法裡面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心跟識是自己,萬法是境界。但是境界並不是離了心識有一個獨立的境界,沒有這個道理,境界還是自己心識變現之物,還是一家人,不是別人。像這樣的經文,我們在經論裡可以說看得非常之多,一提起來哪一個人不熟?雖然是很熟,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見性,我們在境界裡頭依然迷惑顛倒?實在講,這一句經文還不夠熟,嚴格的講是相當的生疏,熟透了它就管用,就能開悟。阿難在此地顯示出的就是不熟,像這些道理阿難記得很清楚,「七處徵心」他就引用過不少,可見得阿難記得很熟,但是不明瞭其中的真實義。如果真的熟透,他就有能力在一切法中見到見精所在,這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自己就知道,自己就會。

  這種情形,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可以說看得非常明白。《六祖壇經》得要中等根機以上,熟讀這部書確實有大利益。我們看看禪宗,人家用的什麼方法?只要學人對於佛祖教學的方法能夠深信不疑,循規蹈矩的去修學,一定有開悟的一天;凡是不能開悟的都是猶疑不定,所以不能開悟。開悟要有大智慧的人開悟,那錯了,頭腦簡單的人開悟大有人在。所以古人講,開悟最容易的兩等人,一等就是上智,為什麼?他沒有懷疑,他一聽道理就懂得,沒有疑惑,他容易開悟。再一個就是下愚,他什麼都不懂,你叫他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人容易開悟,他也深信不疑。可見得悟與不悟在信,當中這一截,你要說他有信,他信得又不切;你說他不信,他又好像很信仰的樣子,這是相當不容易。阿難尊者示現的程度,就是當中這一截的,滿腦袋的疑問,成見很深,分別心很重,這是代表一個中人程度。他是菩薩示現的,主要就是教給我們這些所謂半吊子,教我們在這裡面覺悟,我們的虧吃在什麼地方?我們的障礙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知自會自悟菩提?曉得了,曉得要改過自新。對於聖教決定沒有疑惑,這是我們的起步,然後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成就的。向下經文是比較上容易懂。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