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三十九集)  198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39

  《楞嚴經正脈科會》,二十九頁最後一行: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

  經文緊接著前面的意思,在前面經文裡面告訴我們,這是教阿難去仔細省察妄心,就是六塵緣影之心的真實性。如果這個心離塵它還有分別性,有獨立的性,當然這就是真的;如果離了塵境無分別性,就證明六塵緣影的心是虛妄而不實在。這一段經文,『如是乃至分別都無』,「如是」是指上面所講的色身而言,「乃至」這是比例其餘的。換句話說,六識緣六塵境界,正如同前面所說的色身一樣的道理。「分別都無」,這是說縱然前面六種分別都無,這是講什麼?離開六塵,比我們凡夫的境界要高得多。我們凡夫沒有離開六塵,有一等人他有相當的定功,眼見色不分別色相,耳聞聲不分別聲相,分別都無,是不是見性?如果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不分別,認為這就是自性,這是錯誤;如果以此之外別有自性,也是錯誤。

  下面就舉出這一類的人。『非色非空』,「非色」是指離外面的五塵境界,不屬於色法;非空是指執著內為我,不屬於空,內有我。外離塵,非色;內有我,非空,這種境界在唯識裡面講,正是第七識緣第八帶質境;換句話說,還是分別,還不是自性。他能離境界相,他沒有離法相,法相比境界相還要來得微細,這種境界就是佛所說的「法塵影事」。古德有比喻好像江水,看到好像很平靜,表面上很平靜,下面流動得很快。這種人的功夫表面上看到他離了相,他有相當的定功,實際上內裡面生滅的念頭起伏,他自己也不能覺察到,所以不是見性的境界。正如同『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是六師外道之一,這些外道人住在這個境界裡面,以為這個境界就是涅槃,以為這是所謂窮理盡性到了頂頭。外道建立二十五諦,這是第一個最高的境界,「冥諦」。冥諦下來,建立叫神我,神我在我們中國俗話講靈魂,這個比那個還要深一層,到了頂頭。

  冥諦這個意思,實在是與《幼學故事瓊林》,天文裡面的第一句話很接近,「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冥諦大概就是混沌之意思,混沌要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諸位去想想,佛法裡面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根本無明,八地菩薩才見到,而八地菩薩見性的功夫差不多快要圓滿了。由此可知,六師外道建立的冥諦,還到不了這個境界,為什麼?他們的功夫連阿羅漢都不如。這個境界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是四空天的境界,功夫是到四空天,四空天裡面的真相不能明瞭,迷迷糊糊,所以稱之為冥諦。功夫到此地,再不求上進,所以他不如二乘。這個地方的冥諦,實在是類似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這是比較接近。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是發業潤生無明。所以破這個無明只證阿羅漢果,只斷見思煩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是存在,界外的煩惱還是沒有斷,我們看這是小乘的功夫。外道冥諦,連小乘人這一點發業潤生的無明他也沒破;換句話說,由十二因緣法來觀察,十二因緣他沒斷得了,他的功夫可以說伏斷而已。他有相當的定功,他能夠控制,沒有能斷,所以這是外道。依舊屬於邪見分別,並沒有證得心性,他見到的境界是非色非空的境界,不了解境界的真實相,稱之為冥諦。

  拘舍離就是末伽黎的異名,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不了解事實真相發生這樣的誤會,在二十五諦裡頭建立這一諦。冥就是糊裡糊塗,真相不能夠辨別,他以為這就是太初,宇宙的邊緣,宇宙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跟我們《幼學》裡面講的「混沌初開」,那個混沌的味道差不多。諦就是真理,以為這是第一個真理。這是當時佛陀在世,印度外道建立最高的諦理,他們說從冥初生覺,這是萬法之元始,所以把這個理是尊之為頂點,這是最高的真理,唯一的真理,是他們親證的境界。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他們那個境界只不過是見到非色非空。在唯識裡面講,正是第七識攀緣第八識,是個什麼相?六粗裡面的相續相。確實這個功夫是相當高,這個要曉得,沒見性,何況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有間斷的,不是個相續相,念念遷流。冥諦都不能夠執著為自性,第六意識怎麼可以把它當作真心?真心是常住的,不生不滅。冥諦是相續相,是相似的常住,不是真的常住,真的常住裡頭沒有相續相,所以相續相是似真非真。我們講唯識裡面講到第七識,恆審思量,恆就是相續;第六識審而非恆,審就是分別,它沒有相續相,一會分別東、一會分別西,它的相是間斷的相,這是我們得認識清楚。

  佛法有沒有成就,實在就是在辨別真妄。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妄心放下?就是不知道這是妄心。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用的是意識心,總以為這個意識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日常用事用它,修行證果也用它。在日常用事用它還勉勉強強,說實在話日用平常當中我們有無盡的煩惱,煩惱從哪裡產生的?就是從第六意識用事產生的,這是個妄心,可以用它,副作用太多。假如我們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我們以真心來用事,你的生活就清淨光明、快樂無比。為什麼?真心裡面不帶煩惱,沒有一絲毫的煩惱。迷,迷在哪裡?把妄心當作真心,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心,這是一層迷;把妄心當作真心,兩層的迷惑。說實在的話還不止,我們還把心所當作真心,第三層的迷惑。喜怒哀樂是心所,不是心王,這裡面是愈分析愈複雜,去真心可以說遠之遠矣。這就是迷得太深,拔除很不容易。這些地方,前幾天東海大學同學到這裡來上課,我們講了八天,講了一點唯識,那是唯識的皮毛。唯識的道理,就是叫我們辨別真妄,真妄能夠辨別了,佛法的目的是叫我們取真捨妄,這才能有成就。但是話又說回來,這東西很難講,我剛才說一個取、說一個捨,有取捨就是妄心,捨的是妄,取的還是妄。為什麼?取是個妄心。這個東西向上一著就開口不得,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向上一著離開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向上一著,無話可說。向上一著才能見性,向上一著才是真心用事,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這個樂是真樂,不是苦樂之樂,是真樂,是清淨心中本具之樂。

  這些修外道的迷失了方向,他們只能夠離開粗重的境界相,微細的六塵影事還是離不開。他們的冥諦,在佛法裡叫做滅法塵,法塵有兩分,一分叫生法塵,一分叫滅法塵,他的心還是緣法塵。他建立的神我,神我就是能緣的妄心,冥諦是所緣的滅法塵,這是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四空天的境界不過如此而已。不但這些人,就連阿羅漢,佛在前面說他的功夫,也只是「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你看看跟四空天看起來差不多,比他那個高一級而已,還是脫不了法執,這就是他們為什麼不能見性。我們一天到晚講修行,一天到晚在講用功,如果這個道理要是不了解、方向不能辨別清楚,我們所修的,諸位仔細想想看,能離開盲修瞎練嗎?說盲修瞎練,我們心裡聽了不舒服,這是事實。如果承認我現在是在盲修瞎練,我還能改得過來,知道錯了還能改得過來;自己盲修瞎練,還不承認,死不承認,認為自己是對的,永遠沒有改過的機會,那就是錯到底了,還會有成就嗎?

  怎麼個修法?我們也常常提供諸位同修,最初方便要把世緣看淡一些。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你要是看重了,沒有希望,不但是佛道沒有希望,就是外道冥諦這個程度都沒有指望。你看看人家,捨了欲界才到色界,捨了色界才到無色界,這是無色界的功夫。我們要是連欲界都捨不了,色界都沒有分,跟這些外道那功夫差得遠!佛道,說實在話連邊都沾不上,這都是說的真實話。真正學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時中求心地清淨,這就是用功夫,修定。理一定要明瞭,理與事一定相應,事是什麼?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一定要相應。功夫在哪裡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不動心、不起心,不起心是不起念,這叫修行,這叫用功夫。首先是以觀照的功夫,理智克服著你的妄心,不動心,功夫用久了,自然而然接觸一切境界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就智慧現前。諸位要曉得,不動心與真心相應,真心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全是妄心。「那好,我在這境界裡頭我現在已經是不起心、不動念了」,給諸位說還是妄心。什麼妄心?你有個不起心,你已經起了,起了個不起;你已經動念,動了個不動念,還是錯的。

  這個功夫做起來當然不容易,實在講不容易,追根究柢我們缺乏基本的訓練,所以這些功夫用得都不得力。基本的訓練就是根本智的訓練,我們虧吃在這裡,今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於根本智要下功夫去補習。如果不把根本智的功夫補習圓滿,我們儘管怎樣努力,還是功虧一簣,不能成就。可是目前來修根本智有相當的困難,為什麼?我們不甘心,不甘心就麻煩。叫你天天去背書,不叫你聽經,也不叫你念佛,也不叫你參禪,天天背書,天天學著侍候人,諸位想想,甘心嗎?從前在家做學生,侍候老師、侍候師母,還得要侍候老師的兒子女兒,就跟做下人一樣。侍候得不好,老師罵了幾聲沒有話說,老師的兒子女兒還要罵你,你要不要忍受?都得要受。學什麼?學忍辱波羅蜜。你看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忍辱的功夫,什麼都不能成就。所以你要想成佛,哪一尊佛都不例外,專修忍辱要修五百世。你看釋迦牟尼佛《金剛經》講的,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專修忍辱然後才能精進。

  從前的教育,小孩跟老師一方面求根本智背書,再一方面就是在老師那裡折磨,修忍辱,從小就什麼事情都能忍,有涵養,遇到事的時候心裡他才如如不動。出家也是五年學戒,跟在家教育一樣,根本教育,五年當中背誦經典,再就是寺廟裡的雜務事情,侍候你師父、侍候師兄弟。寺廟是這樣的,他比我先出家、比我先受戒的,我就得要侍候他,所謂是先入佛門為長老,他是先入門,我是後來的,後來就要侍候先到的。諸位曉得,每個人凡夫習氣都不一樣,寺廟那麼多人,要叫大家都滿意,做不到,所以那個氣也就夠受的了。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夠忍受得了,都有成就,受不了的就淘汰掉,自然就淘汰掉。你們去看看《禪林寶訓》,那些全是我們的善知識,全是教我們基本功夫的。所以五年以後功夫有了相當程度,根本智也有了相當基礎,才准許聽經、准許你參禪念佛,沒有說是一出家就聽經、就參禪念佛。現在如果叫你這樣子出家,待不了三天就跑掉,所以不行。現在不但是一出家要聽經,上台講經才行、才過癮,上了台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所以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曉得這個倫理的重要性,現在必須要補習,要認真的去補習,曉得這個基礎教育是成功的根本,不在這上幹不能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話。講堂裡面講經,諸位在聽經,不必用功夫,聽懂了很好,聽不懂不要去思惟、不要去研究。為什麼?思惟、研究都是用的妄心,是第六意識心,你不會開智慧。一遍一遍的聽,懂多少算多少,不懂的就算了,再聽第二遍、聽第三遍,用清淨心來薰習。在基礎上認真的修學,諸位要是五年之後就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在這一生當中開悟決定可能,縱然不能是徹悟,大悟我想是應該可以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理一心達不到,事一心可以能做到,縱然事一心做不到,功夫成一片是決定可以做得到,毫無疑惑的,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確定能夠取得,我們這一生沒空過,這一生絕有價值。這就是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步驟,要辨別真妄。

  佛說這一段話,主要的目的就是破一切眾生能緣的妄心。一切眾生把能攀緣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聽法用這個心來聽。前面佛說過,用攀緣心來聽法,所聽的是什麼?法塵,不是法性。你看世尊對阿難尊者的開示,說這個話的口氣,對阿難尊者很失望,聽這麼多年的經,還是用攀緣心來聽,全聽的是法塵,沒有悟法性。由此可知,基本的訓練是訓練在用真心,這個訓練成熟,真心能夠念念現前,自然開悟,一切法明瞭。真心聞法聞的是法性,絕非法塵,法性是覺的,法性是明的,所以說是根塵一接觸就生無量智慧;而用妄心,妄心是不覺,緣外面法塵,法塵也是迷惑,迷與迷相應,當中生無明煩惱。這一點道理,我們在經論上看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如何取捨就是自己的事情。到這裡是一個段落。請看下面經文: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這一句話是問阿難,你把能緣的心認為是心性的話,『各有所還』,還就是還原,能還原當然就不是常住。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心性是因前塵而來,因前塵而去,譬如我們分別音聲,起心動念,有了心,分別聲的可以還給聲,分別色的可以還給色,乃至分別冥諦也可以歸還給冥諦,所以說「各有所還」。佛在此地是點醒阿難尊者,你要是還認分別心為心性,你就得要覺悟,你的心性各有所還。各有所還,以什麼為主宰?主宰是心性。前面講的客塵煩惱,客有來有去,主則無有往,主是自己,客不是自己,所以我們曉得,一動一靜都是屬於塵影。客有來往,居亭主人他不動,而我們現在的過失在哪裡?我們不認識鏡而認識鏡中之影,我們不認識主而專門注意在客人。所以我們今天用的心是生滅心,如果把生滅心當作真性,那糟了,真性也同於生滅。佛所講的不生不滅常住真心又在哪裡?『云何為主』?主就是指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這幾句話總指六塵緣影之心,離塵無體,不是主人,你要是認清就應該把它放下,就應該把它捨棄,不能讓它當家用事,它當家用事帶來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你們唯識雖然沒有深究,就百法裡面來觀察,你用六識用事所帶來的就是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都是它帶來的。你要是能把六識捨掉,相應的心所沒有了,不起作用,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所以說妄心用事生煩惱,真心用事生智慧。六祖大師比我們高,高在哪裡?真心用事,人家是「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我們從一意識生八萬四千塵勞,不一樣就在此地。除此以外再問問,佛菩薩與我們還有什麼不同?找不到了。由此可知,作佛菩薩有什麼難處?不難,妄心捨掉就是佛菩薩。你要想開智慧,難不難?也不難,捨掉妄心,八萬四千智慧就現前。再給諸位說,念念生八萬四千智慧,這我們聽到好羨慕,好羨慕又不肯捨妄心,徒然羨慕而已,自己不能入這個境界,諸位想這多可惜?下面這是著名的《楞嚴經》上的八還,看看經文: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世尊是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阿難的疑執還沒破,所以才有這一問。『心性』這個名詞通於真妄,阿難所執著的是妄,如來所說的是真,如來說的心性,跟阿難意識裡面所接受的心性,不是一個心性,名詞是一樣的,境界不一樣。這就是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言語名詞聽懂了,意思沒懂得,如來的真實義沒懂得,這個沒有懂得就是執著沒放下。換句話說,到現在阿難還是攀緣心在聞法,妄與妄相應,妄不會與真相應的。阿難如此,我們不例外,千萬不要以為阿難是個大笨蛋,到現在還不悟,還不曉得如來的意思。試問問我們曉得了沒有?我們比阿難還要笨,我們今天聽了心有真心、有真性,我們聽到是有名無實,真性我們見到沒有?真心我們見到沒有?沒有,我們幹的還不如阿難,阿難還能提得出這些問題,我們聽了啞口無言,連個問題也提不出來。果然與經論的境界相應,佛說到哪裡我們就悟到哪裡,一部《楞嚴經》講完諸位就成佛了,圓教的佛,善於用心確實就如此。依然用攀緣心,把《楞嚴經》聽上一萬遍還是不能開悟,還跟現前一樣。

  這裡面就是有個竅門,根本智之所以能現前,那個竅門也在此,所謂是不用分別心,平常在背誦就是訓練這個,沒有第二個意思,就是訓練一個不分別。一部書從頭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絕不是「這個怎麼講法?」你也看到這個,念到這裡很高興。這就糟了,分別心相應他才高興。日久天長訓練,經從頭念到尾就是心裡不動一念,這個念經是修定。法門八萬四千,門門都是修定的,這方法是修定,要經過相當長期的訓練,看經的時候有定,不分別了,然後在日用平常用事也不分別。不分別,所運用的是智慧,這是善不善用心關鍵的所在。阿難不善用心,所以到現在還開不了悟。我們要拿阿難做借鏡,阿難的毛病就是我們的毛病,知道毛病了要痛改前非,我們才會有成就。只要一用生滅心,就把如來所講的『妙明元心』給障礙,妙明元心是真心,是我們每個人本具的妙心。明天晚上講《妙法蓮華經》,要說到這個問題。妙心、妙法,法有三大類,眾生法妙這條跟諸位講過,佛法妙還沒講,心法妙,心是根本。佛法與眾生法都是心法裡面生出來,無法不妙,妙明元心。一念生滅心,就把妙明元心給障礙了,所以在一切法裡起一念生滅心,一切法都不妙,沒有一法妙;如果在一切法裡頭不起生滅心,就法法皆妙,無法不妙。

  阿難在此地提問題,說心性各有所還,妙明元心為什麼就無還?《楞嚴》這部經,在中國禪宗裡面也是一部重要的經典,禪宗裡面許多公案都是以《楞嚴經》的學理來做依據。換句話說,《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道理與方法,從前學禪的人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在生活當中去勘驗,把這理論在生活當中做試驗,進一步與日常生活融合成一體,所謂是行在解中,行就是生活。生活在一乘教義之中,而一乘教義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這就叫證果。解與行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行與解是二就不是佛法,什麼叫佛?覺,沒有覺。覺與行是一,這是覺,佛法就是覺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覺法,你還沒覺、還在迷。覺了以後叫一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叫一真。我們現在聽說這個道理,事上合不起來,這就是不覺,這就是六祖講的不是佛法、不會佛法。會佛法的人了不起,什麼人會佛法?一真法界的人會佛法,沒有入一真的都不會佛法。不會佛法的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會佛法的才得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受用是解脫、是自在,正是清涼所講的無礙法界。

  在此地給我們一個啟示,於一切法中才有分別就是可還,才有分別我們已經就迷了。正是《起信論》裡面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在一切法裡頭才有分別就是不覺、就是無明,不覺障礙大覺,無明障礙了妙明。大乘佛法、一乘佛法裡面,信解行證是最重要的修學原則,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一念分別心,把自己的心訓練成一面鏡子一樣,大圓鏡智,外面宇宙人生的萬象照得清清楚楚不起一念分別,功夫做到這一層,給諸位說,無量的智慧,大用無方。絕不是說我什麼都不分別,我變成糊塗蟲一個,變成白痴。白痴有分別,他沒有分別,他不是白痴,他還有分別,他念念都有分別。這個話我說得容易,做起來諸位就是認真的做也得做個十年、二十年,才有點消息、才有點眉目。一面做、一面要明理,要明理不能用研究、不能用思惟,明理是什麼?離心意識去求解,這就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菩薩的三慧聞思修是要離心意識的,用心意識來搞三學三慧都不能成就,用心意識來搞三學很勉強,三慧決定不相應。換句話說,三慧是一定要離心意識的,三學不離心意識可以搞到個羅漢果,小乘阿羅漢,但是沒見性,沒有見到真性。下面經文,世尊對阿難的開示: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我們把經文先念一段,然後我們再一段一段來說。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這是答應給他講解這個道理,真心無還。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

  這個文字要記住,剛才念的這一段是明暗一對。

  【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

  這是通塞一對。

  【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

  這是色空一對。

  【鬱「土+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這是染淨一對。佛說這一對一對的指出可還之處。

  前面這一句是開示的大前提,真性是說不出的,所以唯識裡面不講性,講識。為什麼?識可以思惟、可以言說,識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妙精明心』是第一義,說不出的,佛不得已說一個帶妄的真心,就是『見精明元』。「見精明元」是什麼?見性,十番顯見的見性。見性是真的,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帶了個什麼?帶了個見,體是真實的,它帶著見。在此地講,這好比是『第二月』,第二月相當真實而不是『月影』。「月影」是什麼?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水底的月那是假的,水底的月是什麼?是妄心。八識,八識是水中之月,六根的根性是第二月,這是古人所講的。

  我們就這段經文來說,佛叫著阿難,『且汝見我』,你見我這個「見精明元」,這個見不是眼見,是叫你用心見,才能夠見到真相。見精,賓中主,也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是帶妄之真,不是第七意識、第六識的見分。四分一定要搞清楚,心心所各有四分,阿賴耶是第一個迷,阿賴耶的見分是親見分,阿賴耶的相分叫本質的相分,帶妄之真。也有人主張,阿賴耶是真妄和合,我們講見性、講六根的根性就是指阿賴耶識,我們的身體這個色身是阿賴耶的相分。真如本性在相分裡起直接的作用,就是六根的能力是直接的作用,這是真性的作用,這就是阿賴耶的見分,也就是此地講十番顯見,就是顯的這個,帶一層妄,最接近真。我們講八識畫的圖,畫個圓圈,真如本性第一月,真月,旁邊再畫一個阿賴耶識是第二月,第二月就是講這個。那個意識以下,六識的圈圈那都是月影、水中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那裡頭找不到真性。為什麼?差太遠。在阿賴耶裡面找,能找到個彷彿、相似,很接近。我們合唯識上講,諸位就更容易了解。

  佛在此地說,且汝眼前見我時這一見,當一見一念不生,絕無分別,不但不雜想,連色相也不雜,這是見性見,這叫真精。精就是精明之體,這個精明之體是本有的,所以叫明元,明是光明,光明是取照見的意思,一見就明瞭。這個光明之照是我們本性原來具有的,所以叫做見精明元。這個見精雖然是很精明,沒有雜一個妄念,也沒有雜一切色相,可是它還帶了妄,妄是什麼?能見與所見。諸位要曉得,阿賴耶的三細相,見分是能見,相分是所見,就帶這一層。阿難見佛一念不生,見精是能見,佛是所見,諸位要曉得,有能有所是二不是一,二還是迷不是覺。但是雖然是迷,迷得很薄,距離覺只差一層,突破就覺,就差這麼一點點。這個功夫正是所謂百尺竿頭,他到了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就突破,就大覺。我們讀經聞法,確實有的時候也帶到這個境界,帶到這個境界很可惜不能突破,這一不突破立刻又掉下來,掉下來就愈迷愈深。達到這個頂點很不容易保持,要能夠在這個頂點上保持一個階段,就有突破的時候。我們確實在講座裡有的時候真是帶到這頂端,但是怎麼樣?一剎那之間又下來,沒有辦法在這頂頭上停留一會,停不住。

  這就是說這個見雖然不是「妙精明心」,什麼叫做妙?妙是不二,二就不妙。在一個真體之中,還有能見與所見,這就是兩分,再加體上自證分就是三分,再來個證自證分就是四分。那是一,一弄成四,不妙;四合成一,這就是妙,那就不帶妄,就一點都不迷。不要說四,還有見相兩分,既然見相兩分,兩分不能互用,見不能當作相,相不能當作見,這就不能稱妙。雖不能稱妙,體,體我們講自證分,自證分是精明之體,所以佛才說「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第二月怎麼現的?我們晚上看月亮,忽然看到月亮變成兩個月亮,兩個月亮怎麼看的?眼睛有點毛病。古人教給我們,佛經上也說「捏目所見」,我們晚上看月亮,現在看燈也一樣,你把指頭往眼睛這裡用力一按,看到是兩個燈、兩個月亮,兩個月亮當然一個真的、一個妄。雖然見到妄的,與這個真的關係很接近,找妄的能找到真的,可以找到真的。所以從阿賴耶識的見分裡面可以找到真如本性,可以悟入真如本性。七轉識於相應的心所那個見分裡頭找真性,決定找不到,為什麼?與真的相去太遠。好像水裡頭那個月亮,你到水裡去找真的月亮,到哪裡找?找不到。捏目所見的第二月能找到,十番顯見是帶妄顯真,「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不是水裡的月亮。這是世尊方便開示。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