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三十六集)  1979/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36

  《楞嚴經正脈科會》二十八頁第六行: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這一段是世尊責備阿難以及在會這些未悟的大眾們,我們讀這句經文,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自己現在也是屬於『迷中倍人』。前面將法界的緣起,可以說說得清清楚楚,經文著墨雖然不多,把宇宙人生的根源都給我們說出來。而眾生誤會以為大海中「一浮漚體」是自己,這就是把廣大心性之中所顯的色相只取這一滴,我們現前的身相以為是自己,而把大海全體給忘了,這就是前面所講「目為全潮,窮盡瀛渤」之意,這實在講是迷惑顛倒得很深。如果再要誤會自己這個身心就是真如本性的全體,這就是迷上加迷,何況還不止加一倍的迷,仍然在境界裡面分自分他、分人分我,所以是愈迷愈深。這樣要從迷妄裡面超越出來,諸位想想,談何容易?經中顯示的明明開導我們,真心本性原本是包虛空大地,這是真正的自己,而虛空大地實在是我們真心本性所現之物,並不是心外有法,所以大經常常開導我們,「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心與法是一不是二。錯在哪裡?錯在我們自己誤認,我們現在把昏擾擾相誤以為是自己的心性,而將自己寶明妙性置之不問,這不是顛倒是什麼?何況又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誤以為心在自己身體裡面,這是很大的錯誤,不曉得現前本妙心性原非在內,前面七番破處說得夠詳細的。果然通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才會覺悟到,我們所有虛妄想像的言論全是戲論,沒有一句是實話,但是不悟不能斷除。悟了以後,這些虛妄的戲論自然斷除,內外情執立即銷融,不會再存在。

  今天這個經文一開端,世尊就是責備阿難,稱他是「迷中倍人」,加倍的迷惑。我們把前面的經文想一想,就曉得世尊迷中倍人這句話的意思。從前面比喻說,阿難遺失了真心、遺失了本性,這個遺失是講迷失,並不是真正遺失,迷了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所起無邊大用他自己全然不知,所以這叫迷失。迷失之後,以為能夠想像的這就是自己心,以為自己這個四大之身就是自身相,這就叫迷惑,這是一層的迷惑;再執著能夠思惟想像的心是在自己身體裡面,不知道真心包虛空法界,所以這是加倍的迷惑。下面是從比喻上說,『如我垂手等無差別』。這個經已經講得很久了,如來舉臂、垂手,問阿難哪個是正、哪個是倒,舉手、垂手實在沒有倒正,而世間人以為下垂為倒,上舉為正。諸位要記住,正也是這個手,倒也是這個手,並不是說,正這個手在,倒的時候手沒有了。由此可知,如來號為正遍知就好比是舉手,眾生稱之為性顛倒好比是垂臂,試問問手有沒有失去?還是這個手。由此可知,佛與眾生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要說差別就是迷悟差別,悟了就叫做佛,迷了就叫做眾生。悟了的時候不增,沒有什麼增加的;迷了的時候也不減,不增不減。眾生實在講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受種種的苦報,在諸佛菩薩看來實在叫冤枉,本來沒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所製造出來的,這個錯誤觀念就叫做迷惑。

  經文到這個地方把第四大段介紹完了,下面一段是「顯見無還」。這十大段都是講真性,上一段告訴我們真性不失,是說雖在六道凡夫我們也沒有失去。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它顯現,它是個理體,我們能見能聞,我們能有覺知,全是心性的作用。學佛要緊的就是要求個真實,要離開虛妄,我們在一切法裡面曉得哪一法是真、哪一法是妄,真的我們要守住,妄的我們要捨棄。所謂捨棄就是不必守它,真的要守,妄的隨緣,不守住它,守住一個真的。這十大段是藉妄顯真,也叫做帶妄顯真。眼根是妄,眼根是色塵,但是眼根中的見性是真,所以叫帶妄顯真,這是六根門頭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十番顯見的意思懂得了,聞性也可以用十番來顯示,見聞覺嘗嗅知,無不可用十番來顯示。見性不滅,聞性也不滅;見性無還,聞性也不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這才有個悟處,有個入門的所在。果然入了門,你說修行怎麼樣修如法,怎麼修是對的?只要你一悟,你就全對。如果不悟,怎麼學也學不像,為什麼?學別人的,學不像。悟了之後,完全與真性相應,那才叫頭頭是道。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也相當長: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這段文相當的重要,也就是這一問對我們來講是很要緊的。第一句說『承佛悲救深誨』,近則指前一科「顯見不失」,遠則統指前面四科。意思是說自己無始劫以來顛倒沉淪,生死流轉,今天承蒙如來大慈大悲開導救護。過去一向迷失了真心,今天蒙佛深切教誨,使我們覺悟到真心就在六根門頭,所謂「放光動地,迥脫根塵」。由於感佛說法的深恩,所以『垂泣』,這是感動流淚,也表示自己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感謝。可是還有疑惑不能夠解除,所以又叉手而言,『叉手』也是合掌禮敬的意思。『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得妙明心性就是自己本來圓滿包含虛空、遍滿法界、不生不滅、本無遺失乃至常住不變的心地。

  我們看到阿難在此地真悟還是假悟?如果要真悟了就沒話說。悟相當不容易,這裡我們一看就曉得,阿難尊者是隨語生解,這是在佛門裡頭最忌諱的,隨語生解是沒法子開悟。隨語生解用的是什麼?用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體是無明,怎麼能開悟?要曉得阿難所理解的是分別心、意識心的作用,所以底下這些話歸功於緣心。『現以緣心允所瞻仰』,「緣」就是攀緣,攀緣心就是第六意識。而下文明明說出他害怕捨離第六意識,如果是捨不掉第六意識,不忍心捨第六意識,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夠悟入真心自性。這是一切眾生最深的習氣,不容易去掉的,我們今天離不了這習氣理所當然,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又是佛的堂弟,跟釋迦牟尼佛那麼多年聽經聞法,都捨不掉第六意識,我們談何容易?可是話再說回來,不捨就不能成道,不捨就不能成就。

  我們看看阿難底下幾句話,『而我悟佛現說法音』,佛是以圓音教化眾生,『現以緣心允所瞻仰』,這個允當誠然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佛今天講這番大道理我明白、我都懂得了,我怎麼懂得的?還是我第六意識懂得的。換句話說,第六意識的心功用太大,我是依它才能夠分別如來的法音,才能夠明瞭佛所說的意思。如果我離開第六意識,我拿什麼來分別如來法音?我怎麼能懂佛的意思?我們看看阿難這個意思也很有道理,其實則不然,這是阿難的習氣斷不了,雖然佛是再而三、三而四的告訴他,攀緣心是虛妄的,是不真實的,無始劫我們生死輪迴都是受它的累、都是受它的害,一直到今天還是捨不得離開。阿難的意思,如果是別的心倒可以捨,今天我用這個心來領悟如來法音,這個事是很好的事情,為什麼要捨棄?怎麼可以把它捨掉?再說,果真把第六意識捨掉,我們認了見性這是我們的真性,『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此心」就是指見性,這是真心,前面所講的妙明心體,正是世尊叫我們要認取的,就是六根的根性。可是六根的根性好像沒有用處,沒有第六意識心的作用大,我們把這個妄心捨掉用真心,真心沒作用,妄心有作用,捨了有作用的妄心,而認那個沒有作用的真心,這就是阿難所以不肯捨、不忍心捨的道理。

  這地方確實是關鍵的所在,大概一般久執緣影的妄心,既不能夠全體放下,他對妙明見性必定是不能夠直下承當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非法屬於什麼?法為見性而說,見了性,試問問法還有什麼用處?由此可知,佛說一切法是幫助我們見性的增上緣,見了性,法也不要了;如果說見了性,法還捨不得離開,法就障礙了見性。再問什麼時候捨法?法尚應捨,什麼時候捨?會修的人是一面聽一面捨,絕不取法,絕不執著法,這是高明的人,一面聽一面捨,佛說完他也捨乾淨,所以說是聞而無聞。聞了沒有?聞了,聽佛講得那麼多,聽了。有沒有?沒有,一面聽一面捨、一面聽一面捨,捨乾淨了,佛說完了他心裡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聽是真聽,一樣都不執著,一樣都不取。我們現在聞法怎麼樣?聞了之後要記得牢牢的,不要忘記,佛法真寶貴,可不能捨。阿難尊者就是這樣的人,裝了一肚皮佛法,一輩子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肚皮裡頭佛法裝得太多。你要叫他說,他說得頭頭是道,他把佛所講的都能重複說出來,懂不懂?一句也不懂。給諸位說,真的,一句都不懂,為什麼?沒開悟。阿難尊者都如此,我們還會例外嗎?我們今天拿著佛法,你能說懂嗎?如果你要是懂了,一法懂一切法就都通了;這個法我懂,那個法拿來還不懂,那證明沒有通達。所以學佛一定要開悟,開悟一定要放下,心要空、要淨,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多清淨!本來是清淨的,一塵不染,染上一塵就錯了,一塵不染,這正是我們要學的。

  佛法要是裝多了,不要說裝多,裝少也不行,簡直是一個字都裝不得,又不離文字。不離文字跟不立文字是同時的,不是分階段,正像佛在《金剛經》上所示現的,一面講、一面遣相,這個法子真是妙極了。所以《金剛經》在中國這一千年來家喻戶曉、人人傳誦,有它的道理在。《金剛經》講到末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聽佛說了那麼多,到最後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正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會了,所謂見色聞聲都會歸自性;不會的人,但聽說法不知道反觀心性。這也是眾生通病,就因為他不能夠反觀心性,所以仍然用緣慮心、攀緣心來聽法,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意識心、分別心來聞法。他確實無知,不曉得分別心、緣慮心決定沒有聽法的功能。聽法的功能是什麼?本源心地的作用。這個道理幾個人懂?而我們的誤會有多麼大?我們雖然讀了《楞嚴經》,也讀到古大德給我們的開示,我們悟了沒有?果然悟了,我們一定能夠回光返照,依文字般若(經書是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那就成了大功,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不辜負歷代祖師。可是我們讀了經,看了古大德的註解,我們跟阿難一樣,還是用攀緣心,還是用第六意識心,實在是辜負了佛祖。阿難當然也曉得是錯誤、是不對,可他還有點希望,比我們還是強多了,他知道自己有錯,希望佛能給他解決。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求佛來救他,這難能可貴。我們現在有這個疑惑不求佛度,還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就是我們不如尊者之處。「願佛哀愍」,這句是懇求的話。「宣示圓音」,圓音有三個意思,圓是圓滿,第一個,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叫圓音。十方眾生言語不相同,佛一音說法,大家聽了都是他自己的言語,都能夠聽得懂,這實在不可思議。第二,無論是大乘教義、小乘教義,佛以一音而說,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程度淺的人解得淺,程度深的人解得深,大家聽起來都有味道,這是圓音。再問問,佛說法有沒有淺深?給諸位說,佛是平等心說法,沒有淺深,淺深在個人。而佛說法只是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所以說如來是「如語者、實語者」。第三種不思議,有緣之人縱然是遠隔他方,亦如對目前;或者有緣之人縱隔多世,釋迦牟尼佛與我們今天三千年,他在三千年前,我們在三千年後,如果與佛有緣也如對目前,就跟面對面一樣,超過時間與空間,這不可思議,這叫圓音。「拔我疑根」,疑根在哪裡?一個妄心,一個真心,這兩個碰在一起,究竟是要妄心還是要真心?要真心,必須捨了妄心,這妄心無始劫以來就用它,交情很厚;要是取真心,把妄心捨棄,難分難捨,問題就在此地,這就是阿難尊者疑根之所在。「無上道」是成佛之道,疑根要不拔除,這兩者不能夠選擇,必須要破除疑根,在兩者裡面有正確的選擇,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提。

  禪宗馬祖有一句話說,「平常心是道」,怎麼樣才能達到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所以平常心就是真心。馬祖給我們指出障礙平常心的,當然這個障礙無量無邊,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你要是離開了,平常心就現前。第一個造作心,凡夫都有造作,不但在世法裡面造作,佛法裡面造作也要不得。第二是取捨心,第三是是非心,第四是凡聖心,第五是斷常心,就是斷見跟常見這兩種見解。馬祖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捨棄這五種,平常心就能現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障礙就去掉了,方可證得,這就是大道。古德又告訴我們,修道之人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念頭一起來立刻要覺悟,是不是造作的念頭,是不是取捨的念頭,是不是是非的念頭?是不是凡聖、斷常的念頭?如果是這些念頭立刻要放下,這叫做修道,這叫做用功。如果這個念頭生起,不能夠立時放下,立刻放下就是覺,不覺怎麼樣?不覺,這個念頭會增長,念頭增長必定造業。既造了業,諸位想想,還能免得了果報嗎?當然不免。馬祖這幾句話也是把綱領給拈出來,也可以說正是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問題。這就是求佛開發真妄分明,做一個決斷,而歸向無上大道,阿難之所祈求。這是請教的話大意如是。下面世尊答覆他: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這一段的責備,我們要深深的記住,為什麼?我們現前就是犯了這個毛病,這毛病不是小病,這是大病。我們看古來大德在大師會下幾句話就開悟,前天跟諸位說的,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他們兩個見釋迦牟尼佛求皈依,一個人七天證阿羅漢,一個人半個月證阿羅漢。這還並不算快的,世尊每次法會,經不必講完,證果開悟的人就很多。我們為什麼不行?古人所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因地不真,所以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果報。真的因地是什麼?無生滅性,這是無上菩提的正因,我們不曉得。雖然佛在大乘經論裡頭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從來也沒有當過真,也沒有認真取這個為自己的本修因,沒取過,二六時中所用的還是攀緣心,跟阿難在此地示現的一樣。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這句話含著有很深責備的意思在裡面。能聽法的,給諸位說,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只是障礙法門的,不能開啟法門。妄心的性質分別執著,隨語生解這是妄心;真心就是正智,就是觀照,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真心。而我們不曉得這個原理,總以為能夠聽法、能夠分別理解的是攀緣心,以為自己六根根性沒有作用,這個誤會太大太大!緣心之所攀緣,它能緣的是什麼?它能緣的是法塵,眼根所緣的是色塵,耳根所緣的是聲塵。所以說緣心聽法,『此法亦緣』,你聽如來講的是什麼?如來口裡所出的聲塵,『非得法性』,你沒有能夠見性。由此可知,境為心轉,這句話很就有道理。我們用真心聞佛說法的音聲就是法性,我們用意識聞佛說法的音聲就是聲塵,性是光明的,塵是愚暗。

  佛所說的本來是講的圓妙心法,很可惜,佛的圓妙心法被阿難尊者用攀緣心去一聽,把佛的妙圓心法就變成聲塵,他所得的正是前面所講的隨語生解,而不能見性。所以說「非得法性」,法性就是指真理,佛的言教所詮是真理;換句話說,阿難尊者用緣心死在音聲之下。那個會的人常常講言下大悟,阿難尊者是言下死掉,不是在言下大悟,是死在言下。再給諸位說,凡是隨語生解的都是死在言下。諸位果然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恍然大悟,經典有什麼用處?你執著它,你捨不得放下它,是病,不是好事情。經典都不是個好東西,你看擺得那麼多錄音機是好東西嗎?更是毛病。佛說法希望我們開悟,我在此地說的也是希望幫助大家悟入,不是叫大家把這些話牢牢的記住,記住有什麼用?記住一點用都沒有,記住跟人說,更是造謠生事。悟了以後跟人說,是活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句句是活路;你要不悟,你記得再多,所謂是記問之學,是死路,運用得巧妙少造點業,運用得不善要造大罪業,那何苦來?我們看佛經典,處處句句都是指點我們開悟,讀誦經典也是讀而無讀、無讀而讀,決定不是執著,決定不是隨語生解,這一層意思希望諸位一定要記住。

  古德常說「妙明心地」,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在教下所謂藉教明宗,了心即性,這是如來四十九年說法宗旨的所在。跟世間的教學大異其趣,趣向不相同。佛法的教學是明心見性,禪宗如是,教下並不例外,連淨土宗念佛也是要求明心見性,也不例外。所以,怎麼可以執著言教以為這就是真理、這就是心性?那錯到哪裡去了!《淨名經》又說「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這是維摩長者教導諸菩薩,跟那些大阿羅漢們。由此可知,什麼人才有資格說法?如果我們的心還是個生滅心,就沒有資格說法,為什麼?佛所說之法皆是實相法。生滅心與實相法不相應;換句話說,生滅心裡面決定說不出實相法。說且不可,聽怎麼可以?我們用生滅心,怎麼能聽如來的實相之言?諸位要是在這個地方稍稍有點體會,你就曉得大乘是了不起。生滅心可以聞小乘法,不能聞大乘法,因為小乘法還是依生滅心而說。大乘心是依真心理體、無生滅心而說的,所以大乘境界跟小乘迥然不同。我們以生滅心來聞大乘法,大乘法也變成小乘法,不但變為小乘法,還變為人天法。不但變為人天法,再跟諸位說個不客氣的話,變成煩惱法。怎麼變成煩惱法?看這個佛經前後矛盾,再自己想記又記不住,這記不住就生煩惱;給別人說,人家提問題來一辯論,又不能答覆,煩惱重重,不學沒煩惱,愈學煩惱愈多。你看明明是明心見性之法,我們學起來是處處生煩惱,變成煩惱法,比小乘都不如。這個現象是怎麼造成的?給諸位說,錯用了心。

  由此可知,聞法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要在消歸自性。消歸自性是理,絕不是文字、絕不是言語,言語文字是工具,我們要的是義理,不要這工具。藉這個工具我們得到義理,義理要會到自性,工具要捨掉。這就是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可以隨語生解,不著心緣相,這樣才能得旨歸宗。我們現在都犯這三個大病,著名字相,著言說相,隨語生解,著緣慮相。我們與佛法大相違背,背道而馳,這還能開得了悟嗎?修行八萬四千行門,宗旨在轉識成智,識是煩惱,化煩惱為大自在,這叫修行。觀聽經法須知弦外有音,方得實益受用,佛法之難聞難信不是沒有道理的。底下佛是用比喻來說明這個事實,比喻運用得非常之巧妙,禪宗有《指月錄》,指月的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聰明人因指得月,糊塗人把手指頭當作月亮,把手指著月亮,「在那裡,你看!」他看到這個手指,他不看月亮,認為這手指就是月亮,這個人不是糊塗人嗎?下面這個比喻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