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楞嚴經  (第二十六集)  1979/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26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經文是接著上一次「顯見是心」未竟的意思。在前面世尊要考驗阿難,看他是不是真正明瞭這個無眼的人非見全無,佛舉了一個比喻,用這個拳頭,手握個拳頭,沒有手當然沒有拳,沒有眼是不是就沒有見?阿難的答覆,跟我們凡夫見解是相當的。而佛給他解釋,是說明沒有手畢竟沒有拳,而沒有眼不能說沒有見。佛又叫他在旅途之中要是遇到有盲人,你可以試問問看,盲人眼根壞了,你問問看他見到什麼?盲人一定會告訴你,我的眼前所見的是一片黑暗。我們凡夫總認為見明是見,不知道見暗同樣也是見。這個見是見性之見,見性在《華嚴》裡面講,我們的根身作用是盡虛空遍法界,根塵識的作用只是法性隨緣而現的幻相而已。所以這是見性之見,見性能見明也能見暗,明暗都是見,這個理懂得的人就不多。佛發明這個道理之後,在結論當中告訴他,盲人所謂前塵自暗,見並沒有虧損。上一次我們是講到這一段,同時又說出浮塵眼根能所八法。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舉一個盲人來做比喻?這是由於阿難代表一類的凡夫,就是沒悟的,沒有悟的凡夫免不了有執著,總是執著眼是能見、耳是能聽;換句話說,見聞覺知的作用總離不開六根。所謂根塵相接觸,識生其中,凡夫執定的就是識,我們能見的是眼識、能聽的是耳識,哪裡曉得六識並不是真心,六識並不是能見。諸位要記住這個,六識只是能分別,虛妄分別;而見聞覺知,那個能見、能覺、能嗅、能嘗、能知,是本性的功德。不要說六識沒有這個功能,就是末那跟阿賴耶也沒有這功能。總得要記住,八個識是依他起性,既然是依他起性,它就沒有自性;換句話說,它沒有自體。它之所以能夠起作用,完全是依靠本性起的作用,離開了本性,八個識都找不到。

  像這樣深的道理,如果不是世尊給我們發明,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世尊雖然給我們發明,我們是不是就懂得?不會懂得,我們所懂的是皮毛上的知見。真正明瞭就叫見道,在教下講叫大開圓解,這是真正明瞭,在宗門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在菩薩修行階段上來講叫見道位,見道了。見道,那是什麼樣的菩薩?也是大乘圓頓的法門,圓教初住菩薩才見道。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我們並沒有真正見道;如果一下見道,這個境界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我們就入見道位。入見道位以後才叫做真正的修行,就是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叫真修行。沒有見道以前,我們這個修行,如果說得好聽一點是相似的修行,不是真修行。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曉得,努力往見道位上去走。這個見,真正講見道,這是很不容易說明的一樁事情,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都是用第六意識。諸位必須要曉得,只要你是用第六意識,你就不能夠見道。如果要想見道,一定要捨識用根,你要是一用根立刻就見道。

  見道以後的境界是什麼境界?給諸位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見有一少法生,不見有一少法滅,這就是平常我們講的,入無生忍的境界。一切法擺在面前,確實真相是如此,沒有一法生、沒有一法滅,不生不滅,這個時候就是見道位。見道之後會不會退失?給諸位說,不會退失,以後這個功夫才叫真精進。諸位要想到這個境界,不是到不了,到得了。一見道之後,給諸位說,生死沒有了。一切法不生不滅,哪有生死!再給諸位說,六道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沒有了,這個時候你所處的是一真法界,完全入華嚴的境界。

  從哪裡修起?《楞嚴經》現在所講的就是說這個道理,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十番顯見」大主意就是告訴我們,能見的是心不是識,能見的不是識,能聞的也不是識。我們凡夫所以稱之為凡夫,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就是不曉得事實的真相,迷在這個事相裡,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完全忘失掉。諸佛菩薩覺,覺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他完全了解。了解的淺的相是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要以《仁王經》來講就是無生法忍;再深一層就是寂滅忍,一切萬相清淨寂滅,入到這個位次那就很深,寂滅忍是十地菩薩以上的境界,也就是法雲地、等覺跟如來果位上的境界。學佛要是學到這一層,才算是真正得受用,這一生沒有白來,無始劫以來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在這一生得到解決,真正是法喜充滿。如果在別教菩薩是初地歡喜地,初住菩薩也是無量的法喜。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就是要用真心,一絲毫的虛假都摻不得,摻了一點假東西,就是我們自己悟門的障礙。諸位要曉得,外面什麼力量都障礙不了,佛不能障礙、魔也不能障礙,能障礙的是自己障礙了自己,古德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楞嚴經》最大的長處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這部經講的是最詳細、最透徹,又最有條理,層次分明,古大德都稱這部經叫開智慧的《楞嚴經》。這是把一般人的誤會,以阿難來做個代表。

  由這個情形來看,盲人眼根壞了,他怎麼能看到黑暗?由此可知,要是依靠眼根而見,那是前塵分別之見,剛才講就是眼識與第六識(五俱起意識)之見,不是清淨本然的性見。前塵分別是第六識,第六識跟眼識起聯合作用,所以眼根存,識就存在;眼根壞了,眼識就生不起來。唯識裡面給我們講,眼識要九種緣才生,少一種都生不起來。盲人眼睛瞎了,根壞了,他不會生眼識,第六意識也不能夠跟眼識同時起作用。這就是講分別之見一定要九種緣具足,而後才能夠顯見。但是本性裡面的見性不需要,它是清淨本然,禪家有一句話「迥脫根塵,靈光獨耀」,迥是遠離的意思,它可以離開根、可以離開塵,離開根不要用眼根,離開塵不要用色相,而見性是獨立的,見性是不生不滅。但是這個分別之見它是隨著根塵而生、隨著根塵而滅,根塵生它就生、根塵滅它就滅。像這些道理,諸位總要細細去體會,一定要多多的薰習。

  我們看《高僧傳》裡面,古來這些大德一聞之後就言下大悟。言下大悟,悟是什麼?悟就是證得無生忍,悟就是證得圓初住。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能力?實在講我們對於心性是過於生疏,無始劫來就用妄識,我們對妄識是太熟,熟透了!佛菩薩怎麼跟我們講,我們這個境界還是轉不過來,所以在言下不能大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開不了悟。要走開悟的方法就是要熟,對於心性的體、相、作用要熟,把妄識要跟它遠離。這個話講起來是很容易,做起來是很難,不是個容易事情。可是我給諸位說,真正想發心了生死、超越三界,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個辦法實在是行不通,沒有法子,不得已而求其次,念佛往生,求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諸位必須要記住,一定要正助雙修才靠得住,正修是念佛,助修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假如我們念佛,諸惡還作、眾善不行,往生是很有問題,障礙重重。在目前,哪個人不曉得往這個方向走?可是有一個很困難,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分不出來,這就是愚痴。

  我常常勸同修們去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要熟透,然後才能提高警覺。就是善有真的、有假的,很不容易辨別,有純的、有雜的,有半的、有滿的,《了凡四訓》裡面有十種揀別。多少人想做善事,到底什麼是善事?蓋廟是個善事,廟蓋了要起作用才叫善事,不起作用不叫善事。塑造佛像是善事,佛像也要一些人懂得,見到佛像的時候自己能夠感動,那才是善事;如果那個佛像建好,外國人買去擺在客廳當裝飾品,就不是善事。印經布施是善事,經必須要人能看得懂才是善事;如果經印出來之後人家看不懂,印的一堆廢紙不是善事。所以諸位曉得,這個善難,太難太難!

  今天第一樁善事,就是善的根本,善的根本就是續佛慧命的人。我到南部去講經,南部同修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觸,講經的人太少了。佛經沒有人講,看不懂,看不懂還倒罷了,最怕的是把裡面意思給曲解,這個毛病就太大。看不懂還算好,他不懂自以為懂,我們想想百丈大師的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說錯一個字就要背這樣大的因果,如果說把這一部經講錯了,諸位想想,果報在什麼地方?所以今天第一個善事就是培養人才。沒有人,經典印得再多,將來都是廢紙一堆,沒有人懂。韓國從前是用我們中國字、用漢字,你們去看看高麗的《大藏經》,全部都是中文寫的,而且字寫得好,楷書寫的。現在韓國文字一改,韓國人對漢字一個都不認識,只有那些研究漢學的專家,他們才能認識漢字。這個做法,給諸位說,這比殺害千千萬萬的身命罪過要重得多。殺人的身命,四十九天又投胎又來了;這叫斷眾生的慧命,這是無量無邊的罪業。

  諸位要曉得,典籍是我們祖先幾千年,將他們的智慧、他們人生的體驗結晶,記錄下來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這是祖先給我們最豐富的寶藏,我們受用不盡。可是你文字要不懂,這些寶藏在倉庫裡,你沒有這把文字的鑰匙,你得不到受用。由此可知,文言文就比什麼都重要。文言文要怎麼學法?要背誦。所以今天真正有心人,你們應當要背《古文觀止》,這是最起碼的,三百多篇。你能夠把一部《古文觀止》都背下來,你的古文就通達,文字的障礙就沒有了;你要再能夠將經典背上幾部,祖宗他們的智慧、人生寶貴的體驗,也都傳授給你了;佛經能夠背上幾部,佛菩薩所證得的心性大道,也傳遞給你了。可是今天人談到求學,第一個就是怕背書,一聽到背書就掉頭而去。再給諸位說,他就是得了三百個博士頭銜,肚子裡還是空空的,還是一堆草包,學無根底。我們要想有點成就,一定要從背誦經典入門,能夠這樣修學有個三、五年,就有相當的成績表現,就有了效果,在這一生必然是受用無窮。這是談到修學,尤其在今日之下,我們一定要曉得修學重點的所在。世尊在此地一段話,我們不要看到他是提醒阿難,實在就是提醒我們自己。這段裡面明明說出見性是不生不滅,我們聽這個話要懂得它裡面的意思,真正體會到了,無始劫以來的執著才肯放下、才敢放下。我們之所以不敢、不肯,實在講,理上沒有通,見解上沒有圓。真正的講,解難,行容易;放下不難,看破很難。看破一定可以立刻就放下,一放下就入見道位,而後修道,就像《四十華嚴》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鍊心,那叫做真修行,那叫做真精進。

  今天這裡經文接著說,『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這就是一般凡夫常情的見解。「眼前一片漆黑,我什麼都看不見」,這個話說得有毛病,什麼都看不見,你看到一片漆黑的,那漆黑的不就是你看見的嗎?你怎麼說看不見?我們日常錯覺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不勝枚舉。桌子髒了「擦桌子」,桌子要擦什麼?擦的是桌子上的灰塵,不是擦桌子,你們想想,對不對?說擦桌子就是錯了,桌子不要擦,上面有灰塵,把灰塵擦掉。「洗衣服」,衣服何必要洗,衣服不要洗,洗的是骯髒的。所有觀念都錯了,可是我們一般人怎麼樣?都認為這是對的。「擦黑板」,黑板要你擦嗎?擦的是黑板上那個粉筆灰。如果擦黑板,黑板一擦,那個黑的就擦掉,那叫擦黑板,並沒有把那黑的擦掉。諸位細細想想,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言語錯誤的觀念不知道有多少,有幾個人覺悟到?佛法就是叫你求真,就是叫我們要辨別哪是真、哪是妄。能夠辨別真妄這才叫不迷,不迷就是覺悟,悟了才能夠得自在,迷了就生煩惱。一切苦是從迷來的,真正的樂是從覺悟而來。我們看阿難的答覆,正是我們的見解。

  下面說,『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瞎的人眼根壞了,他看到眼前是一片黑暗,你要說他無見,說他不叫做見,就再舉個例子,『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一個眼根好的人,把他放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面,門窗關閉緊緊的,裡面也不必點燈,這個房間是黑的,有眼睛的人看到黑的境界,跟沒有眼睛的人看黑暗的境界,一樣不一樣?所以說是『二黑有別,為無有別』。下面是阿難答覆: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瞎子所見到黑暗的境界,跟一個人把他關在黑暗房子裡所見的黑暗沒有兩樣,這個話就是顯示出見性是離緣獨立的。阿難尊者一向把心與眼認作兩樁事情,所以在前面答覆,眼沒有,見也就沒有,其次就懷疑瞎子見暗不是見,這些都是錯誤的執著。從他的談話當中,看到他的見解完全是凡夫的知見,佛在此地一樁一樁給他點醒,給他剖析分明,指出他錯誤的所在,所以說實言告汝。我們看底下經文: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

  這個現在也能做得到,眼根壞了的人,也有人捐眼角膜,用手術給他治療好,他能夠恢復光明,又能夠見。這是比喻,譬如眼睛瞎了,現在有人願意送眼角膜給他,他開刀治好了,又恢復能見,這叫『眼見』。我們一看,對,眼見。再看底下一段: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在黑暗當中的時候,他什麼也沒見到,現在給他點一盞燈,燈一點他又能見到,這叫『燈見』。諸位仔細看看佛的辯論。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這是假設的話,果然燈能夠見,燈要是有見,它就不叫燈;燈果然能夠看,與你又有什麼相干?能見的是人,不是燈。這是以燈見,來指責阿難尊者以為眼能見的錯誤。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這一句很好懂,『燈能顯色』,能夠將色相照明,能見的是眼不是燈,這是我們大家都曉得。可是更深一層的道理,我們就不曉得。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道理就很少人知道,實在講這個道理在《楞嚴經》到此地已經講了好幾遍,七處徵心一開頭就是說這個道理,能見的是心。這段總結起來說,佛是用有眼獲得燈光,但借燈光來顯色,見決定是眼而不是燈。用這比例來比例到我們本身上,我們的眼它的功能也是顯色,用這個來比例無眼得了眼根,也就是借那個眼根顯色,真正能夠見的決定是心而不是眼。心在什麼地方?前面七處,諸位總還記得,七處裡找,找不到。這個道理,諸位總要很細心的去揣摩,才能夠得到一點真相的影子。我在前面講這個道理,是借用電波來做比喻,譬如現在講的電視、廣播,諸位想想,我們現在的空間有沒有?你要說沒有,你擺個電視機在那裡,一打開,相就顯了,電視機的螢幕能夠顯色,它的作用只是顯色,色相、音聲在哪裡?音聲在空中,機器搬到哪個地方,它哪裡就能夠顯,哪裡就能夠有聲音。我們的心就是如此,我們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隨便你移在什麼地方,這個電波都達到,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再告訴諸位,心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是通的,心所謂是通的,你所想的東西我都知道,你心裡一起心一動念我都曉得。為什麼曉得?心是一不是二。現在為什麼不知道?不知道是因為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沒有界限的東西,你自己在裡頭劃定界限,所以不曉得。幾時你到一切都不分別,你本心裡面那個功德能力都恢復了,這叫神通、他心通,他心通是本能,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能力,本來就有的。知道過去、知道現在、知道未來,不但地球的事情你都知道,他方世界你也都曉得,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障礙是在自己,什麼時候你把這個障礙去掉,你就一切都通達。

  所以能見,這個見的能力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絕不會說是我們隔了一個牆,牆外面就見不到;隔一張紙,外面我們就看不見,這都叫病,把我們本性的功德能力不能夠充分的來運用它、充分的發揮。佛法就是教我們恢復本性本有的功德能力,沒有別的,所以佛法講到最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你所得到原是你本有的,是你本有的功德能力再恢復,不是從外面得來。我們要恢復、要認識的癥結在什麼地方?就是在一個心。佛法裡面有十個宗派,無量無邊的法門,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所求證得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見性,都是為了明心。世尊在這段經文裡面所顯示的,一個是根,就是根中之性,離開了,它有全性,它有作用,見性離了根、離了塵,它還起作用,它能夠見暗。眼識跟第六意識離了根,不起作用,不起作用這就是妄,是假的不是真的;能夠起作用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裡面叫我們辨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主要就是能夠辨別這一點,然後整個宇宙人生,哪是真、哪是妄你就曉得,真的我們要修,妄的我們要捨離、要遠離。到這個地方這是把第一大段介紹出來,下面這是第二大段「顯見不動」。在前面這段,如果阿難是言下開悟,那也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而阿難聽了前面一段開示之後,於是又起了疑問。我們讀經文: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這就是雖然聽了前面一段開示依舊沒悟,『得聞是言』,是言就是指前面的結論,能見是心非眼。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承當這句話?我們打開經本在講台上也說得這麼肯定,能見的是心非眼,可是自己真正有沒有悟到這個境界?悟到這個境界就好了,悟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一了百了,就得大自在。我們為什麼聽了之後不能夠悟入?就是我們不肯放下眼見、耳聞,你不肯放下。這一層要是放不下,就跟阿難一樣,聽是聽清楚了,境界入不進去。『與諸大眾』,大眾就是跟阿難程度相當的這些大眾。『口已默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句話說不出來,心裡面有疑問、有障礙。第一個,是一向都以為有眼才能見,無眼就不能見,可是佛教我們給瞎子試驗,曉得瞎子他也有見。這樣看起來,這個見跟有眼、沒有眼不相干,有眼有見,沒有眼還有見,這是一下子境界轉不過來的地方。第二,一向以為是有明才有見,現在說是把一個人關在黑暗當中他也有見,所以曉得,見明的時候有見,見暗的時候還是有見。

  這兩層還是比較好懂,最難懂的就第三個意思,就是一向都以為見只是眼,不曉得見是心。從前面的比喻,黑暗當中眼得了燈光能夠看得見色相,所謂燈能顯色,再深究一層,眼也只是顯色,這時才稍稍體會到見是心。可是更深入一層應該要覺悟到,心性離開我們的肉眼別有自體。這就像我剛才的比喻,我們拿電視機比喻個人一樣,音聲、色相別有自體,與這個機器不相干,有這個機器不過能顯而已,沒有這個機器不顯而已。不顯,它有沒有作用?它還是有作用、它還是存在,不生不滅,好像這電波是不生不滅。生滅的是什麼?生滅的是電視機有生有滅,傳的電波不生不滅;電視機有所在,電波沒有所在,無處而不在。給諸位說,這個意思還是淺,再深一層講,講得大家就更莫名其妙,就是電視機也不生不滅。這個意思諸位要體會到,我們現在肉身不生不滅,這是真話不是假話,這個意思就更深。實在講,這些深意《楞嚴經》後面都討論到,究竟是回什麼事情?《楞嚴》裡頭說得很清楚,也說得很好,簡單扼要,「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明天晚上我們講《華嚴經》,講「如來現相品」,現的什麼相?就是我們現在依正莊嚴的色相,色相從哪裡現來的?從如來現的。如來是能現,色相是所現,明天晚上給諸位講講這個道理。能現的是心性,所現的是色相,心性不生不滅,現的相哪有生滅?諸位要真正入這個境界,心就清淨,就可以由無生忍而入寂滅忍,你的心就跟佛心一樣,清淨本然,起的作用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學問真正成就之處。

  此地經文裡面講的「默然」,雖然把佛的話聽懂了,可是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離塵無體,比不得真心離塵有體,這個所以然的道理還是沒悟;換句話說,還是有疑惑,沒有大徹大悟。疑在什麼地方?果然如此,我們現在所求,目前我們學佛所求何事?前面說阿難所求的是常住妙明的真心。這是發現緣心不寂、不清淨、不妙、不常,所以才說『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希望佛大慈大悲再繼續的給我們開示,把這個道理、境界給我們說清楚。『合掌清心佇佛悲誨』,這兩句是聽法的態度,「合掌」是表一心,一心是恭敬,唯有一心恭敬,請法才能夠得到受用,才能夠得到利益。「佇」是等待,等待佛進一步再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這段可以說是在第二大段裡面的一個序分,底下佛正式給他說明這個道理。今天這個時間還有五分鐘,下面是一個大段落的開始,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