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第五集)  1987/7  美國達拉斯  檔名:06-001-0005

  繫念就是掛念。掛念什麼?掛念西方極樂世界,掛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把我們心裡所有的牽掛都放下,換成阿彌陀佛,換成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了,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換句話說,從今以後咱們什麼都不想,專想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情,這樣就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攝機才廣。

  說到「性」,性是根本的意思,是原因的意思。這個意思說明彌陀淨土它是隨順法性,不違背一切諸法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現在所謂的本體,不違背本體。這個事很難懂,也非常的奇妙。佛除了在本經給我們說出之外,《華嚴經》上有說過,跟《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意思相通,所以我們從大經上能夠得到證據。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稱號,於世自在王法會當中,他是世自在王佛的弟子,那個時候他就悟入無生法忍,他就悟入了。這個也叫做在經論裏常講的「聖種性」,這個時候他就是聖種性的菩薩,從自性當中發出的四十八願。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發願是從意識心裡面發的,所發的願它會變,會隨著自己情緒變,會隨著外面環境變,這就不真實了,這個願不是真實的願。不像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的,法藏比丘他發的願,不管在什麼樣困苦艱難之下,他永遠不退轉,他不改變,他那個願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的。從這一點來看,法藏在因地的時候就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有人說,法藏比丘在那個時候他已經證了十地菩薩,這個說法能說得通。

  憑四十八願建立西方淨土,這叫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清淨因,是與法性完全相應的因緣所得的,也就是我們常講「果中說因」,這個因就是性。又說性是必然的意思,是不改的意思,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去往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清淨色身、清淨心,所以他所得到的是清淨平等無為法身。《無量壽經》也給我們說,也講得很清楚,「清淨法身,無極之體」,經上並沒有說這是上品才能得到,或者是中品有差異,沒說。沒有說,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也是得的是清淨法身,無極之體,這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的,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四土三輩九品是有,我們只可以說理上有,事上沒有分別。事上就是四土三輩九品找不到界限,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的界限是清清楚楚的,它有界限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是有的,雖然是有,界限找不到。你每天所看到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的這些人,天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等覺菩薩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生的,凡聖同居土是下下品生的,天天在一塊兒,生活完全一樣,所以界限分不清楚。因此在事相上看,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我們在四十八願願文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還有一種說法,「性」也可以講「積習成性」,這個意思好懂。這個性就是講習性,不是本性。習性是講法藏菩薩集結無量的功德,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修行,他有修功。他修行的功德與自性相應,所以習性跟本性相應,這個很難得,我們一般凡夫習性跟本性不相應。你看孔老夫子講性多半是講本性,《論語》裡面兩次講到,講到「性相近」,講到性,孔老夫子認為沒有多大的差別,很接近。但是孟子跟荀子講性是講習性,所以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面沒有善惡。六祖講「本來無一物」,那是本性,有了一物,這是習性,不是本性。我們從這一點去看,法藏比丘在因地的習性如同本性,他的習性跟本性相應,這在禪家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正道,它不是邪道。心正、行正、語正,「正道大慈悲」,這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個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這個因緣是出世善根所生的。

  正道也就是平等大道。所以我們學佛,諸位要是想真正用功,真正想學佛,學什麼?學平等心。《維摩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平等心是道,清淨心是道,因為一切法本來平等,一切萬法本來平等。今天我們看到一切法為什麼不平等?不是一切法不平等,是我們的心不平等。心不平等,看一切法就不平等,這個叫迷,是我們把一切諸法的實相看錯了,我們看錯了。諸佛與那些大菩薩們,諸位讀《楞嚴》就明瞭,他們的看法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他們用平等心,看到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平等,所以平等是諸法的體相。淨土由大慈悲心生,大慈悲心就是彌陀佛道的正因。所以修行,如果我們把整個綱領提示出來,實在講只有三句話六個字,「清淨、平等、慈悲」。慈悲是德用,不用學的,自然流露出來,只要你得到真正的平等、清淨,大慈悲心自然流露。所以我們真正要想學的,實在講就是平等、清淨,學這個,在一切法裡面學平等、學清淨。

  慈悲,佛在經論上通常給我們講有四種,有四種慈悲。從最底下一層講,第一個叫「愛緣慈」。這是一切凡夫都有的,順著自己意思,我喜歡他,對他很愛護,這叫愛緣慈,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的。第二種叫「眾生緣慈」,這在佛法叫小慈悲,前頭的愛緣在佛法裡頭算不上慈悲,那是自私自利的。眾生緣慈是小慈悲心,眾生緣慈在我們凡夫看就很不容易了,能夠推己及人,儒家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眾生緣的慈悲,想自己也會想到別人,這個叫小慈悲。

  第三種叫「法緣」,這是中慈悲,法緣是菩薩有的。菩薩通達一切諸法,通達諸法,平等了,但是他自己還沒有修到平等。他知道平等,從平等這個理生出來的慈悲,他這個境界沒達到,他理上達到了,也就是他解悟,而沒有能夠證悟。佛法裡講開悟,悟有解悟、有證悟,解悟是大開圓解,自己的境界沒達到,但是理上明瞭了,從理上生的慈悲。雖然不是真正平等,但是接近平等,相似的平等,這是中悲。第四種是如來的,叫「無緣慈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菩薩講慈悲還有個條件,什麼條件?一切眾生平等,還有這個理論作依據的,有這麼個條件。到了如來果地上,條件沒有了,沒有條件,真正到達心境一如,生佛不二,萬法一體,《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叫大慈大悲。完全從清淨心、平等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叫做正道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出世善根,所以說『出世善根生』。

  後面這兩句『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兩句是第四個意思,就第四種,「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形色相狀。在《無量壽經》第十二章,夏老標了一個標題,標題叫「光明遍照」。這裡面有幾句經文說,「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實在講成了佛,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哪裡還有第一、第二!諸位要曉得,這個第一、第二是從形相上說的,形相上確實不一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不相同。也與阿彌陀佛最初的本願相應,我們在經上看到,他當初見世自在王佛發心要出家的時候,他發願作佛,不但發願作佛,而且希望將來自己的國土依正都要勝過諸佛。所以在成就,果地上,果然是滿了願,經上對他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通常在一般晚課,八十八佛裡頭也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這不是容易事情。對一切諸佛沒有用「法界藏身」這四個字來讚歎,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這也就是大經裡所講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是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彌陀光明遍照十方恆沙剎土,佛光普照之處就是攝受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接觸到佛光,沒有不得度的。這個不僅在《無量壽經》是這麼說,大乘經論佛給我們講得太多了。佛光既然是遍照恆沙國土,為什麼我們見不到?諸位要知道,絕對不是佛光不照我們,是我們自己障礙了佛光,見不到佛光。什麼障礙?經上常講的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這是兩種大障礙。所知障是迷惑,煩惱障是造業,業障!換句話說,有煩惱心就不清淨,有所知心就不平等。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古德的教學法跟我們現在不相同,我在這一年當中深深的體驗到。現在有許多地方請我講經,我不去了,不像從前那樣熱心到處東跑西跑,其實那不是熱心,那是胡鬧,無知,迷惑顛倒!於自於他都沒有好處,現在才真正覺悟,非常的慚愧。到六十多歲才覺悟,才回頭,實在是很晚了。

  古德的教學實在講就是一門深入。幾十年前,我讀唐大圓的書,他講的話我記得,但是沒有把他當作金玉之言來看待。這一次再想想,他老人家的話,他在民國初年說的,對於中國的教育,他認真的做了一番批評。他說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著重在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著重在讀誦,求根本智。西洋風氣侵入到中國之後,中國人迷失了自己,學習西洋的方法,他說西洋的方法所得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他講得很正確,是知識,西洋人沒有智慧。中國從小開始讀書就是叫你背書,背誦,而且背誦只背誦一種。背誦的目的是訓練根本智,並不是叫你理解這個經的經義,這跟佛法到中國來,佛門的教學法觀念完全相同。佛門一入門,五年學戒,那是什麼戒?不是戒律,五年學戒說戒律,那就錯了。五年守老師的教誡,對於老師百分之百的依從,老師叫你念一本書,你這個五年乖乖的就念下去,不求解義,沒有講解,就是叫你讀。實在講,他的用意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一入佛門,先用五年的時間奠定戒定慧三學的基礎,然後才開始學習,這樣學法的。

  所以我這一次來了之後,以後到美國來的時間,縱然來,時間會縮短,會很少。我在新加坡告訴大家,那時候演培法師請我到他那裡去講演,演培是當代了不起的大德,我稱他作老師,我跟他學過。我勉勵新加坡的年輕人專心跟他學,用什麼態度學?如我過去跟李老師,拜李老師作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不准聽,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我要想看書,不管看什麼書,佛經、世間書,都要經過他同意,要向他報告,他要答應,他如果不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更苛刻了,他說我從前所學的他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入我門來,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如果三個條件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不勉強。講經,隨便來聽,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那可以。做學生不行,做學生要遵守這三個條件。我想想還是答應了。所以我告訴大眾,希望大眾認真去親近演公法師。

  我講完之後下台,演公拉著我的手,到他的客廳裡說,我小時候做沙彌在觀宗寺,也是這三個條件,那個時候我們心裡不服,好像太專制了,以後是真正得到利益,才知道這個教學法的好處。現在諸位想想,用這三個條件能夠招學生嗎?一個都招不到,學生還要毀謗你,你有什麼了不起!法師多得很,你專制,我到別的地方聽去。這叫做師承,所以我學佛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相當不容易!

  所以學,換句話說,就是要專。在這個時代找不到老師,這是真的,李老師曾經給我們說過,沒有老師,找不到老師,怎麼辦?私淑古人,依古人做老師。譬如說我們依印光法師做老師,我們下定五年的決心,一般時間都是五年,李老師那時候要求我也是五年。我五年真正得到他的利益,我報他老人家的恩,我守他的戒條守十年,時間加一倍,我跟他十年才離開他。如果我們跟印光法師,依印光法師做師父,《印光法師文鈔》在,我這五年或者是到十年,我就念《文鈔》。除他老人家之外,我統統不看,統統不聽,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這個了不起!

  實在講這樣子五年下來,人心定了,心清淨了,只要你心定下來,心清淨下來,你的眼睛就放光,彌陀光明你就會見到,光明遍照見到了。否則的話,我們這個心亂,亂修、雜修。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去看那個法師,搞得一塌糊塗。你們看看《文鈔》,看看《永思集》裡頭,有不少印光法師的學生,歸依的徒弟,偶爾到廟裡去看看師父。印光法師來,見到他一定把他大罵一場,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看師父。「師父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錢財,不回家好好的念佛,到處亂跑。這是一個好老師,這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今天我們佛門提到印光法師,沒有人不尊重的。有沒有人讚歎他的?沒有。為什麼?印光法師那個作風,信徒都跑光了,一個都沒有了。現在大家要信徒。印光法師不要信徒,印光法師要自己身心清淨,叫一切眾生各個身心清淨。清淨心裡面自然具足了戒定慧,三學增上!由此可知,我們自性清淨了,與佛光就相應。佛的光明,自性光明,這裡面也沒有界限,才真正證實了生佛平等,自他不二,圓滿自性遍照法界,才能入這個境界。

  第五首裡面也有兩樁功德莊嚴: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

  前面兩句是「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這個意思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物質環境,物質環境的豐富、至勝。《無量壽經》第十九章,講「受用具足」,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極樂眾生,「受用種種,一切豐足」。豐是豐富,足是滿願,想什麼就得到什麼,不像這個世界非常之艱苦,生活不容易。西方極樂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經上講,宮殿、服飾,香花、飲食,一切需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我們讀了的確非常的羨慕,跟我們眼前生活簡直不能相比,我們這兒太苦了,他們那裡太自在了。這裡面的關鍵就是要自己真正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阿彌陀佛的願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不難。

  我們台北圖書館最近有一位陳居士往生,悟本也認識他。悟本曉得這個人,平常沒人瞧得起他,看起來不怎麼樣,他真往生了,預知時至。他有什麼本事?也就是最近兩年,聽我講《無量壽經》,他聽得很歡喜,他來問我怎麼修法,我就告訴他,你每天一定要念一部《無量壽經》,念一萬聲佛號。他年歲大了,七十多歲,退休了,時間有的是,他每天念一部經,念三萬聲佛號,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圖書館有十幾個同修,臨終的時候給他助念,他是預先知道時候,不但曉得哪一天,什麼時候都知道,有很好的瑞相,兩、三年的功夫。所以,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真正一切放下的,往往在很短的期間他真有成就。

  這陳老居士在台北,他只聽我一個人講經,我並沒要求他,他其他道場都不去。而且是只聽圖書館,我在台北兩個道場,他只到景美去聽,杭州南路他一次都沒去過。我那邊也有十來個人是兩面跑的聽的,我們也不好講他。因為我在圖書館是專門講淨土,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個星期有四次,兩次是《無量壽經》,兩次是《彌陀經疏鈔》。杭州南路是專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他《行願品》不聽,他只聽《無量壽經》跟《彌陀經》。他專,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不專,不能成就。善導大師說得很好,他說雜修的人,真正講往生,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專修的人一個都不漏,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要專修!

  我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希望見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再要是雜了,那自己害了自己,所以決定不能幹。我今天在每個地方人家請我講經,我的經就是五經一論,就是六樣,其他什麼經請我講我都不講了,為什麼?我也要專。我勸的那些人都往生了,到最後我自己去不了,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所以我也要專。道場要是請我去講經,我得要看看,它如果是專修的道場,哪怕是一個人,我都去,他請我我一定去。如果它是雜修的道場,今天請這個法師,明天請那個大德,我不去。我去了沒有意思,去也是擾亂他們,何苦!沒有去的必要。他要專修,那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幫他忙,成就他。沒有專修這個願望,那實在是用不著,現在講經的法師、大德太多了,有的是,不是請不到人,很容易請到人。

  這就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決定能去得成,不管什麼樣的人,連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這個法門真廣大。所以古德,蓮池、蕅益大師講,這是如來徹底悲心,真是大慈悲到了究竟圓滿處,造五逆十惡,只要你一回頭,你還是一定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下下品,造五逆十惡的,才真正明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因緣。第一種因緣是積功累德,就是我們現在所修的。用什麼方法積功累德?信、願、行,真信切願,一心念佛,這就是積功累德。

  我這一次離開新加坡,從香港經過,到香港大嶼山看看能慈老法師,這個老法師今年八十多歲了,現在在大嶼山住茅蓬,專念阿彌陀佛。我有三年沒有見過他了,今年去看他。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門口,告訴我一句話,咱們兩個西方極樂世界再見。特別告訴我,你在外面弘揚淨土,一定要勸人每天至少要念一萬聲佛號。話說得非常之懇切。而且跟我講這一萬聲佛號不必記數,記時就行了,大概念滿兩個小時就可以念到一萬聲。真正慈悲!

  所以一生當中,一定要把求生淨土當作我們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不足稱道的小事,何必去計較?何必去認真?應當放下,專心念佛。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發求願往生的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得很好。所以,經不可一日不念,念經的時候不要求解義,就一直念下去。念經就是修定,念經也是念佛,《楞嚴》上說得很清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經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念經就是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經念久了,會開悟。久了,心清淨,經文記得很熟,就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頭一起,馬上就想到經文裡面的教訓,與經上的教訓相應不相應,立刻知道。真正念上三年、五年,我們的思想、言行就跟經上講的一樣,完全相應了。這樣的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叫積功累德,決定往生。

  第二類是懺罪往生。臨終的時候才覺悟、才後悔,真正發心懺悔,懺罪往生。像唐朝的張善和,宋朝的瑩珂法師,一生造罪業,最後才後悔,懺罪。懺罪往生的人,就是講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的,在以前根本就不相信這個法門,一生也許沒有機會聽過這個法門,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悔改,就念佛求生,這樣往生的。那他品位如何?很難說。就看他懺悔的力量,三輩九品看他懺悔的力量來決定。所以,我們對於一生造罪業的人也不能夠輕視,為什麼?也許他臨終一下懺悔往生,品位還超過我們。

  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罪造全了,他殺父親,害母親,把他的母親軟禁;破佛身血,跟提婆達多兩個人聯合起來,想害死釋迦牟尼佛;破和合僧,五逆十惡幹全了,他的罪業是在阿鼻地獄。《大藏經》裡面有《阿闍世王經》,阿闍世王到臨命終之前才後悔,才曉得一生真正做錯了,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什麼品位?上品中生,我們看了幾乎嚇了一跳,他不是下品下生,上品中生。這真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回頭。他回頭,是好人裡頭的好人,一般好人比不上他,他是徹底回頭,真正回頭,所以他品位一下就生那麼高。

  所以我們自己縱然造作罪業,不要怕,不要常常掛在心上,要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懺罪它的定義是後不再造,我曉得這是罪過,我從今以後再不會有這個罪過,這叫真正的懺悔。常常想到過去過失,在那兒懊悔,這個沒用處的,這個不好。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為什麼?你每回憶一次,阿賴耶識裡增加一次印象,就等於又再造一次,這個很難得解脫的。與其去想過去那些罪業,為什麼不多想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想一想《淨土三經》?這個很重要。這個說來就是人人都有資格往生,就看你懂不懂道理,知不知道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個個成就。

  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所需應念現前,這是阿彌陀佛大悲大願,所以他的國土裡頭珍寶具足,莊嚴、富麗、自然。古人講,縱然是毘首羯磨天,毘首羯磨是印度人講天上手藝最巧的天神,只要他做的東西都做得盡善盡美。毘首羯磨天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那種莊嚴之精細,比不上,絕妙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