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第四集)  1987/7  美國達拉斯  檔名:06-001-0004

  縱然你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可以站三天,你也不過跟諦老那個徒弟一樣,沒什麼了不起。從這些事實上去看,慚愧心的確很重要。古德教我們老實念佛,唯有真正慚愧的人,他才老實。自以為是,自己覺得比別人強,覺得別人不如我,這種人都是不老實。縱然遇到這個法門,也不過是種一點善根而已,這一生想成就,很難!所以,連天親菩薩這樣的地位,他能夠把一切放下,求生淨土。這是第一首四句,把他向佛提出報告的意思敘述出來。

  我們再看第二首,第二首說明他的依據: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我依修多羅』,「我」是天親菩薩自稱,他是依據經典,「修多羅」是經典。我們再說白一點,就是依據《無量壽經》提出這個心得報告。為什麼要依這部經?第二句就說了,『真實功德相』。剛才跟諸位提過,本經裡面跟我們說三種真實,在一部經上,這三種真實統統說的很少,不多見。國土、如來、菩薩,這裡面包括了,依報是國土,正報是佛、是菩薩,依正莊嚴。

  功德有兩種,一種是從有漏心生的,就是我們一般人煩惱沒斷,還帶著煩惱,就是凡夫、天人,也就是六道之善。六道裏面的善是人天果報,我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是真理,絲毫不爽,決定錯不了的。縱然在世間積很大的善行,果報也是升天,不能出三界。這種功德就不是真實的,佛法裡面講真實,是永遠不會變,永遠不會失掉,那是真實的。人天福報會失掉,而且給諸位說,很容易失掉,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眼前福報來了,好,歡喜,說不定一兩年就退失掉。諸位冷靜的看這個世間,你看世間作官的、發財的,他能維繫多久?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有一篇文章,「圬者王承福傳」,《古文觀止》裡面有,你們注意、仔細去念一念,很有味道。是韓愈遇到一位泥水匠,做泥水匠的,在修理房子,泥水匠跟他說了一些他所見到的經驗。他修理這個房子過去的某個主人,是作大官的,現在他下了台,官也沒有了,財也沒有了,房子賣給別人。他一生修這個房子,換了好幾個主人,看著這個主人起落。韓愈很有感慨,寫了這篇文章。他的宗旨就是富貴榮華是無常的,不容易保得住。你家要富貴能夠綿延三代,那就要積相當的德行,不積德,保不住。你有福報是前世修的,今生再不積德,雖然修的福,你保不住。

  所以,印光大師也給我們發揮這個道理。中國真正修福積德,子孫代代不衰受這個惠的,只有兩個人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是孔老夫子,你看孔老夫子第七十多代的孫子孔德成,在台灣還是很受尊敬。到美國來,美國人一聽說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對他特別的招待。祖宗有德,自己也能守。第二個人家就是范仲淹,宋朝的,他家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不容易,真是積功累德。但是,這在佛法裡面還不稱之為真實功德。什麼叫真實功德?必須從菩薩智慧清淨業生起的;換句話說,是以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煩惱斷盡了,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裡面所修積的功德是真實的。

  所以真實的功德從哪裡修?從你的清淨心裡頭修,先修清淨心,先修平等心,於一切法裡面我們起一念就不平等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心清淨光明,從這裡面積功累德,那是真實的。為什麼?雖然積功累德,他不著相,他要著相,心就不清淨了,不著相,他沒有分別執著。但是一切善法他努力的做,精進不懈,雖做不執著,這是大乘法裡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什麼?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拚命在作。作為什麼又說不作?他心裡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對不會以為我斷多少煩惱,我做了多少好事,他不會念在心裡。他要有這一念,他的心被染污,心不清淨了。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他有了一物,有了斷煩惱,有了做好事,有了這些東西,心就被染污,不清淨、不平等了。所以「作而無作,作跟無作」是同時的,是一樁事情。身語有作,意無作,所以有作跟無作同時的。作,身口在做;不作,意沒作。意雖然不作,身口一天到晚在做,這是菩薩,這了不起!我們凡夫是身語作,心也在作,這麻煩大了!所以他心就不清淨,縱然做的好事,身口在作,心也在作,這就叫世間有漏的善法。身語在作,心裡面沒有作,這是出世間佛菩薩的善法,差別就在這一點。

  《無量壽經》裡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又說「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又說「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就是三種真實。「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實相的本際,如果我們拿哲學的話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無量壽經》就是講這個東西,這裡面有講本體論。阿彌陀佛攝持西方淨土,宣布這個微妙的大法,目的是「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經上雖然講三種真實,這三種真實是一而三,三而一,真正是方便究竟,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淨土法門舉體皆是真實功德相,所以菩薩歸命依止。依止就是依靠,怎麼依靠法?就是修「五念門相應」。最具體的,五念門就是夏蓮居居士給我們編的《淨修捷要》,他替我們做出來,這實在不容易!一千多年來我們就念這個五念門,五念門得不到一個具體的修法,夏蓮居居士今天提出一個具體的修法,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認識《淨修捷要》。所以我們這次印的《無量壽經》小本子,這個小本經裡面,前面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後面是《寶王三昧懺》,最後面是《淨修捷要》。我們淨土五經,五經這個本子最後也是《淨修捷要》。你不認識這個,你不曉得它的好處,真是簡單、容易,不費多少時間,人人可以修學,這個本子流通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大福報。夏蓮居居士做的這個《淨修捷要》,直接將阿彌陀佛的誓願,天親菩薩、曇鸞菩薩的本懷,徹底圓滿顯示,所謂和盤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心,這個東西是做不出來的,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實在是不可思議!

  末後兩句話說,『說願偈總持』,「願」是他的本願,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偈」就是指這二十四首偈,「總持」是這個偈文裡面總持三經理論與修行的方法。『與佛教相應』,與釋迦牟尼佛教誨我們的教訓相應,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首偈是講他提出這個報告的依據,他是有根據的。

  下面總共有二十三首偈,這是「觀察門」,所以觀察門裡面最多。觀察門實在就是把三經重新在我們,現在講腦海,古人講心地,從心地裡面再溫習一遍。這一門裡面,就是觀察門,分為兩大段,前面一大段是「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就是觀察極樂世界依報環境,先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一共有十七種。第二段是「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就是觀察阿彌陀佛,觀察諸大菩薩。觀察世間、觀察佛、觀察菩薩,就把三經整個包括了,因為三經所說不外乎是這些境界。再看底下這個偈子: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這是第一首。第一首裡面有兩個意思,前面兩句是「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後面兩句是「莊嚴量功德成就」。我們先說前面這兩句,『觀彼』,「彼」是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世界相』,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的相,『勝過三界道』。「三界道」是我們娑婆世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它比我們殊勝,勝過了我們。我們講娑婆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什麼相?是污染相,不清淨,染著,經上常講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濁惡,濁是混濁,就是思想亂了,心亂了,心不清淨,這是濁。惡是什麼?惡是你所造的都是不善。身所造的,殺、盜、淫;口裡所造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所造的,貪、瞋、痴、慢,惡!惡是講十惡,這些眾生造的是十惡,頭腦混濁,濁惡,我們這個世間是這個樣子。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想找個好地方到那裡去安居樂業,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不要說在人間找不到,天上都找不到!這五濁惡世並不僅僅指我們人間,包括天上。有個人給我講,人死了之後要燒紙錢,我說我們佛門沒有的。他說不燒紙錢不行,鬼道裡頭也要送紅包。你想想看,統統都濁惡。鬼道裡頭要不送紅包,關節不打通,辦什麼事情還是有困難。人有貪心,鬼貪心更重。濁惡到了極處!所以你要認清我們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你要把它認清楚。這個世界是惡濁之相,是虛偽相,這個世界裡沒有真實的。人與人往來虛情假意,今天好了,明天就翻臉、就惱了。

  在過去,因為有古聖先賢的教化,大家還有道德觀念,思想、行為還有標準,縱然會偏離,還離得不遠。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聖賢書不念了,認為那是落伍的,實際上那個東西是清心寡欲,是清心的,是教我們積善修德的,不落伍!幾個人認識?幾個人知道?不讀聖賢書,人與禽獸差別在哪裡?我的感覺當中,人還不如禽獸,禽獸雖然愚痴、造業,造得還小。你看老虎獅子、豺狼猛獸,牠餓了才抓別的小動物來吃,牠吃飽了,你看獅子吃飽了,小動物在牠面前玩耍,牠動都不動牠。沒有比人殘忍,人不如禽獸,這是我們要認清楚的,虛偽!

  六道流轉是輪轉相、是無常相、是破壞相,生死凡夫流轉的一個大監牢獄,三界是個大監牢獄。《法華經》裡面講「三界火宅」,三界好像是房子已經起火了,你在裡頭還不知道,三界火宅。雖然大家苦樂有一點差別,壽命長短也不完全一樣,但是總而言之,仔細去觀察,壽命長短沒有兩樣。如其說有差別,真的像古人所講的,五十步笑百步。這個人短命,十幾二十歲死了,那個人長命,一百歲、兩百歲死了,相差無幾。如果在現在這個社會裡早死,少受點罪,多活幾年,多受點罪,這是真的。生活壓力這麼重,這樣的緊張,人有什麼意思!不如禽獸。禽獸一天到晚悠游自在,不緊張,沒得吃的時候去找吃的,吃飽之後逍遙自在,什麼都忘掉,沒有牠快樂。尤其我們在美國看到野生動物,台灣的禽獸很可憐,常常被人捕殺,美國人都愛護禽獸。我覺得禽獸比美國人幸福,美國人沒有這些禽獸幸福,只要你冷眼去觀察你會覺察到,牠沒有壓力,牠不緊張。人生活在緊張壓力下,痛苦至極,實在講生不如死,你細細冷靜去觀察,會覺察得到。

  你再看因果,那就更可怕。禍福相因,循環無盡。福,福裡頭造罪,有禍;患難裡面他良心發現,他修福。禍裡頭有福,福裡頭有禍,因果循環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很可怕,很嚴重,幾個人能夠覺察?為什麼不能覺察?因為平常緊張,頭腦始終不能夠冷靜下來,妄想、雜念太多,所以這些現象擺在面前不能夠覺察,一味只追求金錢、財富,金錢害死人!沒有止境的去追求。我們冷眼在旁邊看看得清楚,我們只覺得他可憐,他在那裡痛苦,他追求到那麼多,有沒有用處?沒用。他一天也只吃三餐,夜晚也是眠六尺,他比別人強,強到哪裡去?無法享受!搞得那麼多錢,到後來給子孫造業,古人所講的為誰辛苦為誰忙,有幾個人想過這個話?你這一生到底為的是什麼?如果真的是為了吃、為了穿,太簡單了,用不著那麼辛苦,用不著那麼緊張。我們要認清這個三界相,實在講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講生死輪迴。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真實智慧所建立的,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都讀到的。《無量壽經》不是神話,句句真實,那個世界之美好不是想像的。要說是我們理想的世界,美化一個世界,那是我們的觀念產生很大的錯誤。《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就是恰到好處,有什麼說什麼,不增不減,這叫如語;「不妄語者」,不妄語是不騙人;「不誑語者」,不誑語就是不誇大。我們如果不相信佛的話,那就是李老師說的,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句話說,頭腦不清楚,神經不正常,不相信佛菩薩的話。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真實智慧所建立的,是十方世界一切往生的那些人,真正清淨、平等、慈悲、正觀之所生的。這些人跟阿彌陀佛智慧的本願相結合,所以才有西方淨土,這個事情不難理解。我們把範圍縮小,我們達拉斯這個小道場,我們這裡同修人不多,大家一個願,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修淨土法門,我們這個小地方就是現在地球上的淨土。我們大家心清淨,土就清淨,西方極樂世界的範圍不過擴大一點而已。所以,進這個門來幹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不是修清淨、平等、慈悲就不必到此地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這麼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所建立的,這合情合理。《易經》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一群志同道合,自己在這裡建個小道場。

  所以真正的道場,黃念祖老居士說得好,這句話真是提醒了我們,「同修貴精不貴多」。當初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他們同修一共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人數不多,志同道合,他能成就。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覺明妙行菩薩他們人數更少,只有十二個人,那個道場清淨莊嚴。我們達拉斯道場,我在美國、加拿大各地方所看到的,我們這個道場是第一道場。如果將來再發展,信徒多了,那就完了,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道場人數是貴精不貴多,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不要想求發展,我們將來要有多少信徒,那就完了,那是一般搞廟會,開廟店。目的在哪裡?我的信徒多,人多勢大,我的錢多,搞名利去了,這是與修道完全相違背的。我們今天修什麼?我們修清淨心,幾個人想心清淨、想心平等,動這個念頭的人不多,有這個意念的人我歡迎,我們在一起共修。如果要是講名聞利養,求榮華富貴,到別的地方去。現在很多佛門都是搞這一套,到他們那裡去修,我這裡沒有。我這個地方是清淨、平等,自在、慈悲,我這兒有這些東西。

  所以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香火鼎盛這是形式,寺廟蓋得很大,形式,樣子很好看,沒有內容。實質是什麼?一心不亂,我們求這個,這是真實的,解、行相應。同修們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三、五個人不算少,最多我想不能超過二十個人。如果人數更多了,我們另外找個地方,再發展第二個道場,不要搞大的廟,不搞這個形式。就買住家的房子,一個地方十來個人修行就好,人多了,再去買個房子,這很好。不要雜、不要亂,決定成就。一個房子維護要不了多少錢,十幾個人大家發心可以維持得下來。如果實在不行,我再告訴諸位,有求必應,佛菩薩會來維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人少,信徒少,我們經濟來源少,維持不了,佛菩薩會送錢來,按月送錢來。佛菩薩要不送錢來,我會按月給你送錢來,不要你操一點心,這就是感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不求,我們只求修行,真正修行,佛菩薩會送道場來。他要不送道場,他就不慈悲,真的,一點都不假。還有一點很要緊,就是真正在功夫上要求心地清淨,不求感應,不求神通,也不求禪定。把這些意念從我們心地裡統統清除,洗刷乾淨,我們與道才能相應。《往生論》裡五念的修法,目的就在此地。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永脫三界憂苦、磨難,永斷六道輪迴。凡夫往生,經上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跟菩薩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沒有一樣不相等,個子高矮都相等,皮膚顏色也相等,佛是什麼樣子,你就是什麼樣子。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物質享受平等,生活條件平等,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給我們作的保證。所以《觀經》韋提希夫人,她是得釋迦牟尼佛神力加持,見到一切諸佛世界,結果她所選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觀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她自己選擇的,不是釋迦牟尼佛勸的,她自己看到了,自己比較選擇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多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是超過我們娑婆世界,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我們從這些大乘經論裡能看到。這是一樁事情,剛才講了,前面這一段一共有十七樁事情,這是第一樁,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下面這兩句,『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是觀察莊嚴量功德成就,「量」就是世界的大小。世界大小不一樣,這我們現在知道的比較多,天文學發達,我們曉得太虛空當中許多星球,有很大的、有小的,有比我們地球大幾十萬倍的、幾百萬倍的,甚至於幾千萬倍的。太陽比我們就大一百三十一萬倍,月亮比我們小,還有的星球直徑只有一、兩里這麼小的,比我們一個小島嶼還要小的,這個量不等。西方極樂世界的量就不得了,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能夠說明。所以「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這是稱讚西方極樂世界量之大,眾生之多。人數,這是經上講的,不但我們沒法子想像,沒法子計算,佛說十方眾生統統成了緣覺,智慧就像舍利弗,共同來計算都算不出來。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因為它是法性土。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土與我們都不一樣,我們十方世界這個報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在唯識學裡面講阿賴耶的相分,所以這個「量」是有量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跟依報是法性身,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這裡頭實際講它沒有大小,它沒有相對的。凡是講有量,一定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那個地方的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量在西方極樂世界等於說沒有,我們看起來無量無邊。要說真的話,它這個量跟法性一樣大,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世界也在它那個世界包含在其中。我們今天不覺,覺悟了,曉得此土跟西方淨土原來不二。所以《無生論》就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樣說法愈說愈玄,這個事與理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到的。我們還是就事論事,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的那一方,確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廣大無邊,清淨無比,咱們還是發心到那裡去。

  我們看偈頌第四首: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從這首看起。本論前一半是偈頌,後一半是長行,偈頌是把經義完全都包括在其中,末後的長行是解釋前面偈頌的。所以,偈頌完全了解了,長行就不必看。重點是在偈,所以他的論題叫「願生偈」,以偈為主。這四句裡面也包括了兩種莊嚴,前面兩句是「莊嚴性功德成就」。「性」是講因性,也可以講性質,但偏重在因性上,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因,才有這樣殊勝莊嚴。這個性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平等性,在四智菩提裡面平等性智。

  這個偈頌的好處,可說完全是總括了《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不斷的考察、參觀、研究、比較,這樣形成的,不是自己一昧的在理想,不是自己妄想,是到處去參訪。這樣的情形在佛法是非常的普遍,這也符合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精神,也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在經上看到他最初跟世自在王佛求學的時候,佛為他說經,時間是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長,所以他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學。然後又參觀、考察了兩百一十億諸佛國土。這二百一十億,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意思。《華嚴》、《大智度論》都是以二百一十億代表圓滿。講到圓滿,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他一個也沒漏,普遍他都曾經到過。對於一切情況都了解,這樣是採取別人的優點、好處,改進一切的缺失。這樣造成的世界,這才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圓滿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造成的。

  此地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注意這「出世善根」。我們就以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來說,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所謂有漏,漏就是煩惱漏失了真正的功德,而是邪道所生的。怎麼說邪道?這個世間因為有愛欲,所以有欲界;因為有執著、歡喜禪定,所謂禪悅為食,禪的味道我們沒有嘗到,禪的歡喜、快樂超過欲界,他入了這個境界捨不得放下,所以有色界,四禪天。在這兒住久了,就生了厭煩,不喜歡,住久了,久了就討厭了,不喜歡色了,於是乎就有了無色界天。可見得三界是我們這個地方眾生喜愛,這個喜愛就是煩惱,是煩惱因而生的,所以古人講「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為什麼到娑婆世界來?你貪愛的心太重。如果貪心失去了理性,那就到三惡道去了,三善道都沒分。餓鬼道貪心重,貪心墮餓鬼。愚痴變畜生。瞋恚墮地獄。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三惡道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絕不是有一個人製造出來叫你去受罪的,沒有這回事情。一切法、一切境界是自己心識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識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也不例外,也是自己識心變現的,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又說「念不一不生極樂」,阿彌陀佛他建造西方極樂世界,凡是要到他那個世界去,他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但是嚴格的來說,真正達到一心不亂確實不是容易事情。在《無量壽經》裡面沒有說一心不亂,只說了「一心繫念」,我們看這一句的確就放心了,一心不亂我們未必能做得到,一心繫念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