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第三集)  1987/7  美國達拉斯  檔名:06-001-0003

  我們這一次給大家介紹,時間很短,我們的重點是與經義會通,曉得它哪一首偈子是指經文的某一部分。另外一個著眼點,就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得上,學以致用,我們學了之後要有用處,這就沒有白學了。

  偈文一共分成五個段落,也就是「五念門」,這是天親菩薩修淨土的方法。五念門第一首偈,我們剛才念的,這首偈就包括了三門,前面兩句是禮拜,第三句是讚歎,第四句是發願,他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發願,這是第一首。第二首是天親菩薩說明依經造論與佛陀的教學相應,就是他寫的這篇文章是有根據的,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據,不是隨便說的,所以說文章它有依據。第三首一直到第二十三首,一共有二十一首偈,這是五門裡面的「觀察門」。他不說「觀想」,他叫「觀察」,意思是在我們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能夠觀想,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菩薩海會。觀察裡面分成三部分:國土、佛、菩薩,觀這三種的真實功德莊嚴。你能常常這樣作觀,你自己一定可以得到像佛菩薩一樣的真實功德,將來決定得生,《楞嚴經》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觀想」這個方法有非常深奧的理論,這些理論佛在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輕了,不要以為這是我們在打妄想,決定不是的。就是世間人常講,妄想也會成真!天天在想,事相上它就起變化,為什麼?你要懂得一切法的本質你就了解了。宇宙人生這一切法從哪兒來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在想,識就是分別,分別就是想,不想就不分別了,想就有分別。所以宇宙萬有從哪兒來的?想來的,想什麼就變什麼,這個奇怪得很。我們中國俗話也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境界從哪來的?是你在打妄想打來的。除了佛與大菩薩之外,幾乎統統都有想;真正到沒有想,在大乘圓教,總到八地以上,八地叫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還有想。如其想六道輪迴,為什麼不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造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再說得淺一點,同修當中常常跟我說,煩惱很多,你如其想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為什麼不想一點快樂的事情?你念頭一改變,你的生活情趣就不一樣,何必老想著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經上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去搞這些虛妄的妄想!這個話很有道理。

  一切法裡面唯有佛真實。在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太詳細了,講的三種真實。第一種「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禪宗講的真如本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本際。本際要拿現代哲學的術語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本體,叫本體論,佛法裡面講本體就是真實之際。這是《無量壽經》裡面首先跟我們宣布的,這一部經就是真實之際。第二句講「住真實慧」,誰住真實智慧?阿彌陀佛。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來修學,我們自己就是住真實慧。你看看從凡夫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不可思議!這是慧。第三個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利益就是福報。這個經,智慧到了頂點,福報也大到了極處,就在這一個法門一部經裡面我們圓圓滿滿統統得到了。用什麼方法去得到?觀察非常重要,這是第四門「觀察」。在這個地方修,將來就能夠成就,不但將來成就,現在得到的功德利益都不是我們想像當中所能夠明瞭的。末後這一首,就是第二十四首,是「迴向門」,所以它總共是五門。

  夏蓮居老居士他晚年所編的《淨修捷要》與《寶王三昧懺》就是根據這個意思而編的。我們今天希望這種修行方法能普遍,但是提倡這種修行方法如果不懂得「五念門」,你就無從下手。要懂得五念門,一定要去研究《往生論》,因為五念門是這個論裡頭提出來的。所以他在《淨修捷要》緣起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說「庚辰之歲」,那一年他生病,「病中發願,敬集經文」,恭恭敬敬來會集經文。這裡面還有祖師大德的教誨,就是編這兩種懺,這兩種懺根據經文,根據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教訓。「作為簡課」,簡課就是《淨修捷要》,目的是幫助初學,使自己與同修們都能夠在三業之間得到感應,三業就是身、語、意,使我們三業能與佛菩薩相應。

  相應,顯密都說,密宗裡面尤其著重,密宗裡面講瑜伽,瑜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簡單的說,我們自己的心像佛心,跟佛的心就相應了。佛是怎麼存心,我也怎麼存心,佛怎麼用心,我也怎麼用心,心相應了。佛怎樣說話,我也怎樣說話,我們語就相應了。佛是什麼樣的行持,我們也跟佛一樣的行持,我們的身就跟佛相應了。這叫身、語、意三業相應。跟佛的身、語、意都一樣了,自自然然不知不覺你就成佛了,這叫相應。所以《無量壽經》裡面,也特別教給我們要修相應的法門。

  因此,《淨修捷要》就包括禮拜、讚歎、觀察、作願、迴向,這五種統統包括在裡面,包括在一拜當中。它總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裡面五門具足,這個很難得。三十二拜的觀察,幾乎把淨土三經等於說在三十二拜當中又溫習了一遍。當然它不是背誦經文,是把三經的義趣我們在心裡面想過一次,就是觀想了一遍。每一天早晨修一次,晚上修一次,等於三經早晨溫習一遍,晚上又溫習一遍,這個方法非常之好。在一拜當中,因為它有觀想,你的妄念就不容易起來,如果在禮拜裡面沒有觀想,禮拜還是會打妄想。所以他加上觀想,曉得凡夫妄想不容易斷,與其妄想不如想經裡面的教訓、境界,這個用意很好。這個方法容易叫修行的人得到正念,所以是正念現前。總共三十二拜,需要的時間不長,時間很短,所以發願提供給同修們做參考,希望這個方法能夠普遍利益一切同倫,就是志同道合者。

  剛才說過,佛經的偈子雖然與中國的詩歌非常相似,實際上有不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在中國詩歌裡面,或者我們講五言詩、七言詩,這是律詩、古詩,我們都能夠發現到,一個完整的句子裡是講一樁事情,要說一句裡面講幾樁事情,是很少看到的,但佛經偈子裡往往是如此。譬如說偈頌,剛才我們用五言的方法念下去,實際上它的意思不是這樣的。你看第一首裡頭,『世尊,我一心歸命』,「我一心歸命」是一個意思,『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一個意思,他把它分段了。所以它的意思,往往上面一句的後頭幾個字,跟下面一句的前面幾個字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意思。像這種情形,佛經的偈頌裡常有,在我們中國詩詞裡不常有。他為了句子整齊起見,是五個字一句。

  「世尊」是佛的稱號,簡單的說,世是世間,世間包括天上人間,天上人間沒有比佛更尊貴的,沒有比佛更值得大眾所尊敬的,所以稱佛為世尊。這樣說法還不夠圓滿。佛憑什麼值得大家尊敬?我們要把所以然的道理搞明白。第一個,佛煩惱斷盡了,佛沒有煩惱,這一點我們比不上他。大乘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欲界的眾生煩惱最重,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不能細說,細說兩個鐘點講不完,統統具足,欲界。色界天以上的,這是說學禪真正得到禪定的人,學教真正成就止觀的人,他的煩惱輕,不像我們這麼重。而且佛告訴我們,上二界沒有瞋恚,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不高興,這不行!色界、無色界天去不了。因為初禪以上的人瞋恚心沒有了,這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不痛快,換句話說,你決定是欲界,色界天都沒分,這還能出得了三界嗎?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六道裡頭往上去還有二十二層關,沒法子,不能突破,這是要講真實的功夫。

  佛與大菩薩這些煩惱統統斷盡,智慧圓滿,給諸位說,真實的智慧,佛在經上說,每個人都有。《華嚴經.出現品》佛給我們講得最清楚、最明白,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六道裡面,從非非想天到阿鼻地獄這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個個都是佛;他有如來智慧德相,個個都是佛。所以《華嚴》、《圓覺經》裡面,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本來是佛,本來具足智慧、德能。可是現在事實上我們是凡夫,我們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下面又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我們的病根就是會打妄想,就是有分別執著。這個把我們害慘了,使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被障礙住,就是妄想執著障礙住了。妄想是什麼?妄想是無明煩惱;執著就是見思、塵沙煩惱。或者在二障裡面講,妄想就是所知障,分別執著就是煩惱障,所知和煩惱把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了,不能現前!佛二障破了,二障沒有了,不但煩惱斷盡,連習氣也沒有了,所以他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統統現前。智慧不必求,障礙去了,它自然就透出來,這才稱世尊。他真正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所以為人間天上所尊重。

  這個地方這個稱呼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從稱呼上諸位要體會真實,我們稱佛是稱他做老師,稱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自稱為三寶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要把佛菩薩當作我們老師來看待,這就沒錯了,你才真正能夠得到佛法教學的利益。不能把他看作神明,看作神明就錯了,那你對佛法完全不了解。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嚴格的講是教育,是教學。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代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情形一樣,不過孔老夫子教學的內容僅限於世間法。六道裡頭他只講一道:人道,其他的他很少說,天道偶爾說一說,很少說。所以他的教育是一世的,也非常了不起!「始從胎教」,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到「慎終追遠」,一世的教育,一生一世的教育。

  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不僅是一生一世,給我們講過去世,給我們講未來世,所以佛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給我們說明人有前生,人有後世,絕對不是只有這一世的,不是一生一世,這一點我們同修都能夠理解。如果把這個意思擴大來講,也可以說這個「世尊」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因為我們在三經裡面都明顯的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講淨土三經。所以,這個世尊可以說成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

  天親是菩薩,上一次跟諸位介紹過,他是四加行位的菩薩,這個地位相當之高,三賢位的頂頭,初地之下,他再往上升一級就登地,就是初地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迴向到十地這個當中有個四加行,他就是四加行位,僅次於初地,這樣高的果位。登了地,《華嚴經》上講得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十一地,十一地我們一般說話說整數,零頭就不要說了,所以說十地是個整數,實際上是十一地。這十一個位次統統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這《華嚴經》上說的。因為到這個地位,他把宇宙人生一切的真相完全通達明瞭,諸佛如來的教法他也認識清楚了,這個時候他選修的法門當然是諸佛如來第一法門,第一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所以登地以上統統修學這個法門。

  天親菩薩知恩報德,體會到這個真實義之後,為了自行,為了化他,自行化他是真正報佛恩的表現。這才啟白世尊,才在釋迦牟尼佛面前提出他自己的心得報告與願望,報告的內容就是這部論。同時他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不是一個輕易之願,不是小願,這個願是無比的大願,為什麼?一生成佛。還有什麼願比這個願更大?沒有!一生成佛是大事!唯恐自己做不到,要求佛神力加持,如果沒有佛的神力加持,我們說這一生能成就,很難!這是真的。

  佛菩薩與眾生的感應有四種,在此地附帶跟諸位說一說。第一種,「顯感顯應」。我們求佛,我們自己很清楚我們要求佛,很明顯,這是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應也很明顯,你自己能夠覺察得出來,這種感應就是顯感顯應。第二種是「顯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有沒有應?有應。雖有應,我們不能覺察,即所謂冥冥當中保佑你,真的保佑你,你自己覺察不到,是真有感應。第三種感應是「冥感顯應」。好像我並沒有求佛菩薩,佛菩薩怎麼就來了,我就見到了,有這種情形。那是你意識裡面有求的願,但是這個願並不強烈,你自己不知道。這個願必定是你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根現行,自己不曉得,佛就來應;我們感的人是冥感,佛應是顯應。第四種是「冥感冥應」。這種情形很多。我們自己求願不明顯,我們自己不覺得,佛菩薩保佑我們,真保佑,我們也不知道覺察。生佛感應有這四種情形。因此這樣的大事,我們不能不求感應,一定要求佛。這是他提出這篇報告的動機。

  下面說,「我一心歸命」,我們先講一心。修行密要就在於一心,也可以說,修行修什麼行?就是修一心。通常我們在講席當中,把修行的綱領依三歸依說覺、正、淨,覺則不迷,正就不邪,淨就不染。但是,覺正淨都從一心當中得到,如果你是二心,覺正淨三個字決定沒有。這三個字,或者是任何當中的一個字,或者兩個字,或者三個統統具足,全都要一心。你看一心多重要!一心就是不二法門,《維摩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二就不一。

  本宗本經所主張的,《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淨宗修什麼?就是修一心不亂。你要知道這樁事情,認真去修一心不亂,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今天我們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麼原因?修錯了。口裡雖然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心裡頭胡思亂想。他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叫你修一心的。不管你心裡面起什麼念頭,心裡一動念頭,趕緊拉回來,拉到阿彌陀佛來,使你整個的心一天到晚只有一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沒有其他的第二念,這個叫做修一心。心淨則土淨,這叫修淨土,也可以說是修淨心,修清淨心,心土不二,這叫修淨土。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這樣子念法的。

  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還想佔別人便宜,這怎麼行!決定不相應。你這個佛號不能斷煩惱,不能恢復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所以這麼好的一個方法,真的不是方法不好,方法好,一般人用錯了,不會用。不會用,念這個佛也有點好處,口善,口裡總是念阿彌陀佛,比罵人好多了。除這點小小的好處,真實利益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這個佛怎麼個念法,怎麼個修法,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能夠勇猛警覺提起這一句佛號,把你那個妄念打掉,這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不僅是淨宗,一切大乘佛法,統統都是在修一心不亂。禮佛、念佛、願生佛國、心心相續、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就行了。以前在此地也跟諸位同學提示過,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就是心不專。專,就是不夾雜,專一!真正求生西方的人,就是一部經一句佛號念到底。沒到西方之前,專一,到了西方之後還專一,到西方見阿彌陀佛學什麼?還學《無量壽經》,還念阿彌陀佛,你要是不改變,那你成佛就很快。

  這樣行嗎?印光大師知道我們懷疑,所以叫我們念《大勢至圓通章》,把《大勢至圓通章》附在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理由就在此地。你看看大勢至菩薩一開頭,他與「五十二同倫」,就這一句話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同倫是什麼?同志,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人。五十二是指什麼?是五十二個地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位次,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可見得他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圓教的佛果,用什麼方法?就用「執持名號」這一個方法,「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一部經,一句名號,不需要任何東西來幫助。這個比什麼都快速,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快,沒有這個法門圓滿,所以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我們總得要把它搞清楚。你要想把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利益搞得清清楚楚,自己沒有疑惑,這一部淨土五經讀本,你從頭到尾至少要念一百遍。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看個一兩遍沒有用,得不到利益。一百遍念下去之後,你自然就有體會,就不一樣了,所以古人的東西要多讀!

  《了凡四訓》好,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我們也曉得好,為什麼不得受用?不能夠像袁了凡那樣把整個命運都改變過來,真正在一生當中有求必應,求財得財,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他命裡頭沒有兒子,求兒子就得兒子,他的壽命短,只有五十幾歲,求壽命,壽命也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有求必應!為什麼你念《了凡四訓》,還是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樣了。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麼修,修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燒幾枝香,磕幾個頭,供幾支香蕉水果,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論,它有方法,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古聖先賢對得起我們,我們辜負了他們,這些典籍擺在面前,不肯去讀,不肯認真去讀,這是辜負古人。

  歸命,一心歸命就是禮拜門。歸是歸依,歸依未必有歸命,歸命是一定有歸依,歸命是盡我的生命來歸依。所以在歸依裡面,這個意義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盡形壽歸依的意思。這是真正禮拜,禮拜是恭敬,恭敬當中未必有歸命,歸命裡面一定有恭敬。這個恭敬是從你本性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性德之流露。歸命誰?底下說了,「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個句子要連到底下去看,這是一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一句也是讚歎門,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讚歎,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是讚歎,執持名號就是稱讚如來。這就是稱念佛的名號,「無礙光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經上給我們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稱作無礙光如來,也稱為無量光如來。經上一共講十二光,這十二光都是阿彌陀佛的稱號。

  實在我們在經典裡面,經大家已經念得很熟了,都明瞭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乃至於國土,一切萬物都有光明,所以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不僅光明,更殊勝的是壽命,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以總合這個意思,梵語稱阿彌陀。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稱號,所有一切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這一句是讚歎彌陀如來。如果將這個意思引伸,這一句是讚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恰當,因為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念阿彌陀如來的,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勸眾生修學這個法門。在《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裡面,我們都看到十方諸佛的讚歎,這是個很好的證據。

  末後這一句,作願,他發願,『願生安樂國』;換句話說,天親菩薩禮拜、讚歎、歸命,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到這兒去,想去親近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第四十四願到最後第四十八願,一共有五願,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可以看到。我們不要把五條一起念,一起念很麻煩,太長了,它大意說,「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悉皆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在第四十三品末後,他又說,「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又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這都是《無量壽經》上經文,我們看了這些句子,心裡面確實要有警覺。

  我們今天學佛,自己冷靜想一想,有什麼成就?年輕的時候不知道,狂妄,自以為是!年歲大的人不一樣,弘一大師到了晚年,很感嘆,說了兩句話,「一事無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說」。到晚年,慚愧心真正生起來,覺得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如人。我們在旁邊看,弘一大師的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他自己覺得我沒有一樣比得上人,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錯。十方世界這麼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願往生淨土,還有許多菩薩想聽到這個法門,沒有機會,我們今天這個機緣遇到了。遇到了,自己要是狂妄,不相信,不能死心塌地去接受,那真是這一生的機會當面錯過。實在話,人要是真正體會到一文不值,一樣都不如人,就會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從前諦閑法師的念佛徒弟,念了三年,人家站著往生,他憑什麼?就憑這一點,慚愧心。他是中年出家,四十多歲才出家,一生受苦受難,一個字不認識,什麼也不會,真是不如人,沒有一樣能比得上別人。真正體會到自己在這個世間一文不值,所以就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念成功了。我們今天念佛念不成功,不得力,為什麼?認為我比別人行,這些人都不如我!行在哪裡?比不上諦閑法師那個徒弟。你行行看,將來你有本事站著往生嗎?你有本事死了以後還能站三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