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五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06-0005

  經【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這一段經文是大勢至菩薩敘說他修學的過程,「十二如來」就是他的老師。由此可知,他是有師承的,佛名無量光。我們看小註。

  疏鈔【一、無量光—大本光明遍照第十二云。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一真實智慧)。亦號無邊光佛(二解脫平等一如)。無礙光佛(三體寂用妙自在)。無等光佛(四大悲拔苦無對)。亦號智慧光(五會真實利。除無明垢)。常照光(六寂而常照)。清淨光(七三業無染)。歡喜光(八慈令安樂)。解脫光(九離相普益)。安隱光(十離生滅相)。超日月光(十一此下二是放光)。不思議光(十二全攝因果功德)。】

  「大本」就是《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採取的會集本第十二品「光明遍照」。經文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這是經上所說的「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楞嚴經》的經文把它省略,沒有將十二如來都說出來,只說無量光一個。在《無量壽經》裡面,十二如來圓圓滿滿的列出來了。尤其難得的,世尊為我們說明,十二如來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換句話說,都是我們自性的名號。由此可知,經裡面所說的種種境界與自己非常密切,不是說外面的事,而是說我們本身的真實相。

  首先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光明善好」。好,還得要善。我們世間日月的光明很好,但是夏天太陽曬得並不舒服,好是好,不善。阿彌陀佛的光明,你接觸到之後全身非常舒適。不但舒適,而且能教你心地清淨,清淨就是斷煩惱。這光有能力幫助你斷煩惱,有能力幫助你開智慧,身心舒暢,這光就善好。

  「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簡單的說,日月光明決定不能與佛光相比,差得太遠。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把阿彌陀佛讚歎到了極處。這個讚歎是不是事實?給諸位說是事實,佛沒有妄語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真實;「實語者」、「如語者」,如就是恰到好處,所說的完全是事實,沒有加一點、沒有誇張一點,也沒有不及之處,恰如其分,這是「如語」。阿彌陀佛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之中,光明極尊,任何一尊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彌陀佛,這是事實。「佛中之王」,一切諸佛如來的功德來講,也不如阿彌陀佛。可是佛在大經上常說「佛佛道同」,成了佛都一樣,沒有哪一尊佛比哪一尊佛殊勝特別。這是不是事實?是事實。阿彌陀佛與一切佛不一樣,是不是事實?也是事實,這話就有問題。諸佛如來從果證上、從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這是真的,是無二無別,智慧德能是平等的。可是諸佛如來在因地裡發的願不一樣,這也是事實。所以他成了佛之後,與一切眾生法緣不一樣。你要度眾生,眾生不聽你的,你有什麼辦法?不是你智慧德能有差別,眾生不喜歡你,不聽你的,佛不能勉強人的。所以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的願,與眾生結的緣,是一切諸佛如來比不上的,是這麼一樁事。換句話講,他的法緣殊勝,所以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些事從哪裡看得出來?諸位《無量壽經》念得多了,你自然就明瞭。我們試問自己,再問同參道友,大家來學佛為的是什麼?你為什麼到這來聽經?為什麼要學佛?我們大家來聽,為那些痛苦、苦難、挫折,或者為了是要求平安、求發財、求升官,總是為這些而來的佔大多數。有幾個人說我為求往生而來的?嘴巴是這麼說,實際上不是真的,心口不相應。由此可知,我們心量多小。

  我過去讀《六祖壇經》只看到一個人,我非常的驚奇。我讀到惠能大師第一次見五祖時,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這個口氣我沒聽說過。他到寺廟來作佛的,這個口氣了不起。我們幾個人到佛堂來時說:「我要來作佛的。」沒聽說過,我從來也沒有遇到過,只是在《壇經》裡看到六祖這麼一個人。六祖以前沒人有這麼大的口氣,六祖以後也沒有遇到「我來作佛的」。

  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法藏比丘不但要作佛,他還要勝過一切諸佛,六祖就比不上,差很遠。六祖只是作佛,沒敢說我要勝過一切諸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法藏比丘,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要求不僅要成佛,還要勝過一切諸佛。因地所發的願,到果地上兌現成為事實。他的願非常廣大,大經裡面四十八願是他在因地上所發的弘願。

  常常想到我將來成佛要度眾生。度哪些眾生?度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這個世界與我有緣,度這個世界眾生。世界並不是只有地球這麼大,是講大千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發這麼大的願了不起。還有人發願,這一個大千世界他不滿足,他要度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有這樣的願力;乃至於都有十幾個大千世界的,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唯獨阿彌陀佛發的願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沒有一個不度。這樣的願在一切諸佛如來因地裡面少見的,所以他成佛之後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有道理的。我們心量很小,藉著讀《無量壽經》,用阿彌陀佛的大心大願大行啟發我們的自性,希望我們也能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下面十二個名號,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些德號顯示出彌陀從修因到證果,果地上顯發出無量的智慧德能,完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性德不可思議,性德也無法言說,這是世尊善巧方便。不可說、不可說,他以巧妙的方法為我們透出了一些,我們從這些德號裡面,細心去體會。

  「無量光」旁邊有個小註,提供諸位做參考。無量光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不是修德,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一切諸佛如來乃至於一切眾生,各個都有,是平等的。今天我們的智慧沒有了。雖有,不起作用等於沒有。為什麼不起作用?有障礙。好比太陽光非常明亮,今天陰天,雲層很厚把太陽遮住了,所以天非常暗,見不到光明,有東西把它障礙住了。

  佛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實的智慧,智慧被障礙透不出來。什麼障礙?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與如來果地上那一種圓滿的大智慧相同,如來萬德萬能,我們的德能與佛相同。如來有無量的相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經上常常讚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就害在妄想、執著,這是我們的病根。妄想、執著就是濃厚的雲層,把我們智慧的太陽遮蓋住,雖有不起作用。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其實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不過是去妄想執著而已。只要把妄想執著去掉,你本性裡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透露出來。佛法修學的樞紐在禪定,只有用定這個方法,把妄想煩惱克服住。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手段。戒律幫助你得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到相當程度,心開意解,智慧德能就現前了。

  所以大乘經上佛講的是真實話,「佛不度眾生」。佛有什麼能力幫助你?佛沒有辦法。什麼人度眾生?自己度自己。因為定是你自己修的,別人不能代修。佛就是把道理告訴我們,方法告訴我們,境界告訴我們,其他的就幫不上忙,其他的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所以句句說的是老實話。無量光就是般若智慧,是我們性德本具的本能。

  第二個名號是「無邊光佛」,邊是邊際,形容光沒有邊際。小註裡面講,這是表「解脫平等一如」。邊際就是界限,界限從哪裡生的?從分別生的,從執著生的。有分別、有執著就有界限,界限就是邊際。如果分別執著的意念都沒有,邊際就沒有了,這是「無邊光」,這時候得大自在。邊際就好像人有約束,如果你煩惱執著、分別執著愈深,你就愈不自在。執著的範圍愈小,你就愈苦,真是苦不堪言。能把這些執著打破,就得大自在。解脫是把結解開,脫離一切繫縛,這是般若智慧的德用,所以稱作「無邊光佛」。

  第三個德號是「無礙光佛」,礙是障礙,沒有障礙。小註裡面講「體寂,用妙自在」,用妙就得自在。體是清淨寂滅,體是定的,這部經上講「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體,在定功裡講是最深的大定,是自性本定。首楞嚴也不是修來的,真心本性本來就是一個定體,所以它是清淨寂滅的。它起作用能變現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清淨寂滅之體變現出來的。體是能變,法界是它所變出來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乃至於講地獄、餓鬼、畜牲,都是這一個定體變現出來的。

  所以起作用稱「妙」,「妙」怎麼說?就是變現出這些境界稱之為妙有。「妙有」不是「沒有」,它有;雖有,相有,體沒有,這是妙。相有,體是空的。所以佛家講「萬法皆空」,空是從體上說的。從另一個角度看,萬法皆有,是從相上說的。體用不二,空有一如,哪裡有障礙?不但體與相沒有障礙,因為所有一切事相,體都是空寂的,因此事相與事相也沒有障礙,這是事實真相。

  但是我們見不到真相,理事無礙我們還勉強可以點頭,事事無礙決定不敢同意。譬如「事事無礙」,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事相,牆壁也是個事相,我想從這裡走過去,就是過不去,它就把我阻礙住了,怎麼會無礙?殊不知佛講的話是真的,現在這種現象是錯誤的,確實真的可以走過去,決定沒有妨礙。世間人常講某人有神通,其實神通各個人都有,只是現在你的神通被你自己蹧蹋了,不能現前。怎麼蹧蹋的?還是妄想執著這個毛病。為什麼?你心裡執著這是一道牆,我過不去,你就決定過不去,「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把這道牆忘掉,沒有分別執著,隨你怎麼走,決定沒有障礙,就過去了。

  這些事,我們在古人傳記裡面、筆記裡面見到很多。現代人筆記裡所記載的,距離我們不太遠的圓瑛法師,他在《楞嚴經》序文裡面(序文寫得很長,敘說他一生研究《楞嚴》的經過),當中有一段記載著他有一天在自己寮房裡面打坐,突然想到有一樁事要出去辦,立刻下座,他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之後,他就想我的房門是關的,我沒有開,怎麼出來的?回頭來再推推房門是關的,就是在那一剎那中,他沒有想到那個門是關的,他就通過了。通過之後,才想起來門是關的,「我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回頭再一看,門是關的,進不去了。這就證明只要有絲毫念頭在,它就成了障礙,這是一樁事。

  這還不希奇,更希奇是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著,哪一年的事情我記不得了,我初學佛時喜歡看這些東西。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要回家,他住在山上茅篷,大概下午的時候回去。他心很清淨,走到半路遇到兩個人,也是同參道友,兩個人打著燈籠。路上碰到了老和尚一個人走路,也沒有燈,天很黑,就對老和尚說:「天這麼黑,你到哪裡去?」老和尚一聽這句話,天突然黑下來了。沒有這句話時,比如說他三點鐘走,始終就保持這個境界,他的境界是一片光明。天沒有黑,他沒有分別,沒有動念頭,連明暗都保持的永久。人家一提天黑了,分別執著起來了,天真的就黑了,陽光就沒有了,這個比那個通過門還奇怪。

  所以這個有是妙有,真的妙。佛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是一片大光明,我們今天見不到光明用的是分別執著。到了幾點鐘天應該黑了,當然就黑了。這兩位老法師,他們所見到的境界距離我們不遠,這不是假的,這是真實的事。這也證實了佛在經上講,一切法確實是從心生的。所以它的作用確實是自在無礙的。

  第四個德號是「無等光佛」,等是等於,沒有能夠與他相等的,是至高無上的意思。也有經裡面不叫無等,叫「無對光佛」,無對光與無等光是一個意思,對是對待。小註裡面講「大悲拔苦無對」,這一個德號是從佛菩薩大悲心度眾生上建立的,說明佛度眾生智慧能力沒有人與他相等,等覺菩薩也不如他。這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與佛相等,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因此,善導大師在世時,常常勸勉學佛的人,要相信佛的話,要依賴佛所說的教訓,不要聽菩薩的。菩薩所說的與佛講的不相應,都可以不聽,何況菩薩以下?善導大師為什麼這樣說?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圓滿的,菩薩雖有智慧德能,也有看錯時。當然這是很少,但是總不免還有,沒有佛這麼究竟,沒有佛這麼可靠,一定要相信佛的話。

  第五個德號「亦號智慧光」。前面無量光講的是真實智慧,這個地方又有智慧光,這兩個重不重複?不重複,一個是說的根本智、真實智,一個是說權智。權智是應用在教化眾生上,教化眾生有無量的善巧方便,這就屬於權智,權智是幫助眾生的。小註裡面講「除無明垢,惠真實利」,惠是幫助別人,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現在我們明瞭了,什麼是真實的利益?大乘佛法是真實的利益。

  剋實而論,如果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業障,不能幫助我們得到輕安自在,就沒有利益。我們學佛還是天天苦惱,有什麼利益?要學得一天比一天歡喜,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明白,這才是真實利益。大乘佛法裡講到最真實的利益,無過於念佛,問題是你肯不肯念?要專心念,這個利益你才能得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想別的,裡面有夾雜,這個利益你未必能得到。真正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真實的利益你就決定得到。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得大自在,得大安樂。為什麼會得大安樂?你不迷惑,你樣樣都明瞭了。你過去生從哪裡來的,明瞭了;將來到哪裡去,也明瞭。怎麼不自在?太自在了。

  第六個德號是「常照光」。小註裡面講「寂而常照」。常照,淺而言之,就是時時處處,事事明瞭,覺而不迷就是常照。智慧常照,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人對事對物都覺而不迷。

  第七個德號是「清淨光」。小註裡面講「三業無染」。覺,當然就清淨。三業清淨,三業是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現在人講身心清淨。有煩惱就不清淨,有妄想就不清淨了,有執著也不清淨;妄想煩惱執著都沒有了,身心清淨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快樂。世間人常講幸福,幸福在哪裡?嘴皮上說說而已,誰幸福?三業清淨的人幸福,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恐怖,這種人真正幸福,這是自受用。

  第八個德號是「歡喜光」,這是他受用。小註裡面講「慈令安樂」,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菩薩自己法喜充滿,也把這一分喜悅讓一切眾生分享,他有方法幫助別人。

  第九個德號是「解脫光」。小註裡面講「離相普益」,普是普遍,利益一切眾生,自己要不著相。如果自己著相,教化眾生就很累也很麻煩;自己不著相就得大自在。對於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以最適當的方法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所以也稱之為光。

  第十個德號是「安隱光」。小註裡面講「離生滅相」,真正得到安隱,自己確實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像前面講的無生法忍,經題裡所講的首楞嚴,意思是一切法究竟堅固,這才是真實安隱。

  第十一個德號是「超日月光」,第十二個德號是「不思議光」。小註裡面講「此下二是放光,全攝因果功德」,這兩種是放光。由此可知,前面十種是如來常光,學佛同修都知道佛有常光、有放光。通常我們見到佛的頭頂上有圓光,我們畫佛相,畫一個圓光,其實不但頭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這個光明就是常光,常光裡面就有十種功德。十個名號都是如來的常光,智慧德能功德都在光明之中。後面兩種是放光,放光必定是為接引眾生,教化眾生而現的。所以放光有特別的因緣,佛放光不是日月光明能比的。

  疏鈔【不思議光。不思議有五。第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第二、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第三、但持佛號。不假方便。第四、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時劫。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

  末後是「不思議光」,不思議裡含無量功德。無量功德,古大德把它歸納為五點,『不思議有五』,五種不思議,我們也把它節錄在下面,提供大家做參考。這是特別指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

  『第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這個不思議。諸位要知道,諸佛放光都是有緣的,沒有緣不會無故放光。阿彌陀佛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緣最深,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放光與常光幾乎分不開。因為他不是偶然放,他常常放,常常放與常光就沒什麼兩樣。只要有人念佛的地方,佛光就注照在此地。佛光雖然注照在此地,你不能感覺。為什麼你不能感覺?是因為業障太重。所以你如果誠心的念佛、專心的念,一切都放下,六個月你就會感觸到佛光。很明顯你會感觸到你念這一句佛號與佛的光明融洽在一起,能接上。本來光光就是相融的,因為你有很重的業障,你不能體會,你不能發現。事實上,確實像燭光與燈光是互相照,但是你不會感觸到。你若依照經典的方法,老老實實認真的學習,六個月就能感觸到。所以這個法門真快,其他法門確實沒有這麼快。

  你從今天起,天天念阿彌陀佛,想著阿彌陀佛的佛光,六個月之後會不會感覺到?我再告訴你,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這個妄念是障礙,這種念頭也不能有,要自然感受到。好像我們念佛,我們求一心不亂,你這一生一心不亂決定得不到。為什麼?一心不亂那個念頭是個妄念,妄念摻在裡面,怎麼可能得一心不亂?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念頭都不要,自自然然才能到一心不亂。所以一個妄想都不能夾雜,若夾雜很多妄想,就很難成就。所以要專要純,這才是真正感觸到不可思議。其他大乘法門一定要斷惑,就是見思煩惱要斷,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個法門不要斷,只要念到與阿彌陀佛光光相映就往生了。

  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把煩惱壓住,我們心裡沒有別的妄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用這一念伏一切妄念,這一念真有力量,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現行,功夫就得力了,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得生,這不可思議,比起其他大乘法門容易太多了。因為其他大乘法門要斷煩惱才能超越輪迴,這個法門伏煩惱就行。「伏」與「斷」有很大的差別,這是第一個不可思議,橫超三界。

  『第二、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其他大乘法門裡面修,我們以圓教為例子,真正證得初信位,在斷煩惱上與小乘初果相同,但是智慧功德小乘須陀洹不能相比,他的智慧高。從初信到七信,還是在凡聖同居士。七信到十信在方便有餘土,升了一級。到了初住以上,才入實報莊嚴土,他是慢慢往上提升的。西方極樂世界不如是,一生一切生。我們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西方世界有阿羅漢,有許多大菩薩。阿羅漢住方便有餘土,這些大菩薩住實報莊嚴土,我們一到西方世界全都見面,都在一堂。所以四土是在一起的,一生一切生。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這種事,唯獨西方特別。所以下下品往生與上上品往生,有什麼差別?說實在話,沒有差別。但是在其他世界就有很大的差別,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在凡聖同居土,這個世界有很多阿羅漢我們見不到的,他們住方便有餘土,有許多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他們住實報土,我們也見不到。西方世界四土天天在一起,所以不可思議。它不是漸進,一生一切生。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管你的功夫怎麼樣,只要你到達那裡,等於四土同時得到,這個不可思議。

  『第三、但持佛號,不假方便。』這是講它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名號,假是假藉,不必假藉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就這一句佛號,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成就。所以念佛人不必參禪,也不必持咒,什麼都不必。有很多念佛同修,家裡有人生病了,要念《地藏經》給他迴向,這就是夾雜,這就是藉其他方便法。真念佛人什麼都不要,就一句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就包括地藏菩薩。你念地藏菩薩名號不包括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名號包括地藏菩薩,所有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你一念,一切全部都念到了。你念這一部《無量壽經》、或者念這一部《阿彌陀佛經》,包括中國人常念的《地藏經》、《金剛經》、《藥師經》,什麼經都包括在其中。你念這一部,整個《大藏經》都念了,一部經都沒有缺。你念其他的經典不能包括,念這部經典能包括,這是不思議經。知道的人很少,所以遇到困難時他就慌了,有病趕快找藥師佛,超度要找地藏王,把職務都分開。沒有想到念阿彌陀佛會這麼靈光。你念阿彌陀佛,你有事,那些菩薩來幫你忙,他主動來,不要找。你心地雜亂時,你找他,他未必肯來。要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時劫。』時間上不可思議。《彌陀經》上講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無量壽經》上也講七天,可見這個法門的修學,短時間能有成就。而我們不看過去,就看現在,確實有人在很短時間念佛成就的。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半年往生,她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那麼自在。她學佛學了很多年,但是不知道念佛,人家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她,她很歡喜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念了半年就走了。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修學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人人都有足夠的時間成就。其他法門時間要長,這個法門時間短,容易成就。

  『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彌陀名號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讚歎,都受持的,而且每一尊佛都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你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歡喜。你不念阿彌陀佛,念某一尊佛,某一尊佛固然也點頭,但一定會覺得可惜,這是事實。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這五種功德,學佛同修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我們要想得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得佛菩薩保佑,你就曉得應該怎麼修法,才能真正得到。

  疏鈔【二、相繼一劫。此十二佛。乃古如來。非今彌陀。名號同者。以師資一道。古今不異。是故同名不可窮盡。表行者十二時中。不念世間塵欲。念佛無間。又表轉凡成聖。轉妄想成佛德也。】

  經文上「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這裡面有很多意思,特別是表法的意思,我們看註解。『相繼一劫,此十二佛,乃古如來,非今彌陀,名號同者。以師資一道,古今不異,是故同名不可窮盡』,這就事相上來說,大勢至菩薩敘說他自己修學的經過,生生世世都有師承,都有老師,緣太殊勝了。十二如來,相繼出世,他都遇到,都事奉佛陀,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議。這是從體相上講。

  從表法上講,『表行者十二時中,不念世間塵欲,念佛無間』,我們要特別重視這個意思。他為什麼不說十三佛?為什麼不說十一佛?要說十二?這裡有表法的意思。大勢至菩薩過去修行決定不止承侍供養十二尊佛。這是表法的意思,說明念佛人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間斷。十二代表十二個時辰,一天到晚不能間斷,為什麼?一間斷你就會打妄想。妄想一定是世間五欲六塵,想這些東西就是在製造六道輪迴。所以為什麼你不能脫離輪迴?天天在製造,天天在加強,你還能出得去?你出不去。佛今天教我們念念念阿彌陀佛,不念世間五欲六塵,與世間五欲六塵逐漸逐漸疏遠,與阿彌陀佛一天一天親切,自自然然就脫離了,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佛號決定不能間斷,要保持二六時中不間斷,那是真正的功夫。如果很容易間斷,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提醒。為什麼會間斷?要追究其因素,是煩惱習氣太重,對於淨土念佛相當的生疏,所以常常會間斷。

  我們知道原因,要想方法把因素消除。如何消除?首先對西方淨土要有真正的認識。你認識的愈清楚、愈真切,你的信心就具足,願心就堅定,你非去不可。為什麼?我了解、我清楚、我明白了,對於這個世界要清楚,狀況要了解,我不想再住了。那個地方我清楚、我明白,我很想到那裡去,你才去得了,此地才真正放得下。要真放下,你念的心就懇切,你念的這句佛號能真正生歡喜心,才會相應,才會不間斷。現在用念佛機、用錄音帶是提醒你,這是靠外面的力量,不是自力,這是外面力量幫助你、提醒你。所以大眾在一塊兒共修,好處也在提醒自己,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容易懶惰。大家在一塊修時,依眾靠眾,這是共修的好處。

  可見根本還是對西方世界真正的明瞭,這個非常重要。如果要真正明瞭,就必須深入經藏。淨土三經是整個經藏的綱領,是整個經藏的精華。但是三經一定要透徹,你對於大乘經論不熟就很難。大乘經論要熟,不但要熟,還要真修。熟是教上的明瞭,自己真修是境界上的透過,不一樣。所以對於念這一句佛號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方法,能幫助我們做到念佛不間斷。

  『又表轉凡成聖,轉妄想成佛德也。』這十二如來也代表這個意思。十二如來是代表性德光明十二類的德能,我們常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之後,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菩提是『佛德』。這是把他修學經歷過的老師為我們介紹出來,我們知道他有師承,他的修學成就是可信的,是值得讚歎的。佛教他什麼方法?這就非常重要。底下這一段:

  經【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把這一個修行的方法名稱說出來了,教他『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稱,大乘經上講無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禪定,心清淨了才是正常的享受。這是用念佛方法達到三昧的境界,所以稱之為「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是因,三昧是果。

  疏鈔【一、念佛有事理。事念則一心憶想。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為念佛。】

  『念佛有事理』,就是有事念有理念,這是方法不同。其實方法很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事理兩大類。

  『事念則一心憶想』,我們心裡常常想佛。想佛的方法也很多,想佛的相好。佛的相好很多,從前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想佛的白毫。因為佛的相太好也太多了,想不出來,可以在相當中,只想白毫,常常想這個。想一個好想,想多了會分心,不好想。或者想蓮花,佛腳底下踩的是蓮花。或者想蓮花座,這也是一個方法。

  我們現在經讀的多,經讀多有很多好處,可以幫助我們憶想。我們可以想佛的發心,像經上講的世饒王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佛面前聞法開悟,把王位捨棄,跟著佛出家,想他的發心,想他的修持,想他的四十八願,想他接引一切眾生,就是教化眾生的種種功德,就想這些,這都是屬於事念。所以經典要熟,自己有妄想時就想佛,用想佛來把妄想換掉。不想時我就念佛,念佛的名號,憶佛念佛。

  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字眼就是「一心」,非常非常重要。你憶佛念佛有沒有效果,就看你是不是一心。你一心憶念,效果就非常顯著。如果是雜心憶念,亂心憶念,效果就很差。只是在八識田中種點善根,要想與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不可能!因為你的心雜亂。所以「一心」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所用的這一切方法,憶佛也好、念佛也好,全是事念。

  『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為念佛。』什麼是理念?理念要與心性相應,理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切萬法之理體,我們要知道,但是現在做不到。什麼時候我們會從事念變成理念?我們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有事一心不亂,那還是事念。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從事念變成理念,那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理念,心沒有開時是事念,心開了以後是理念。心開是見性,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在菩薩位次來講是圓教初住菩薩。從初住一直到成佛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念佛是理念,無論他是憶佛或是念佛,都屬於理念。所以理念與事念我們要清楚明瞭,不要著急,我們一定會從事念到理念。所以理念,念就是始覺,佛就是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這個稱作念佛。

  這是先把念佛的兩大類說出來,然後再依照《觀無量壽佛經》說的四種念佛的方法,這四大類就是實相、觀想、觀像、持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