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二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02

  「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這以下這段經文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常常講迷、說悟,迷就是迷失了這個真相,悟就是明白了真相。迷悟雖然不同,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真相就是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絕對不是說因為你悟它就有,迷它就沒有,那就不是真相了。所以,事實的真相無關於迷悟。但是迷悟它受用就不相同,你悟了,你的受用是自在,是得大自在,迷了就有痛苦,迷了有煩惱,悟了的人沒有煩惱,真正是離苦得樂。所以,苦樂、憂喜、煩惱、清淨這些東西從哪裡生的?從迷悟上生的,真相裡面沒有;換句話說,沒有煩惱也沒有菩提,沒有歡喜也沒有憂惱,沒有這些。真相裡面沒有,迷悟裡面產生的,這都叫不正常的現象。這個意思非常之深,是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實在講體會只能夠體會表層的意思,如果要想得到真實的受用,那是要有相當深度的體會才行。

  這個四句是正說,在第一句裡面就把這三項就說明白了,有眾生,念就是心,有佛,心、佛、眾生。這個地方尤其難得的,是將念佛成佛原理給我們說出來,「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我們要問,眾生不念佛的時候,難道佛就在眾生的心外嗎?可不可能?不可能。你念佛,佛在你心內,你不念佛,佛還是在你心內。差別在哪裡?你念佛的時候你心內之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說了,「心一憶也,佛佛全彰」,彰顯出來。你心裡不念佛的時候,心裡雖然有佛,你自己覺察不出來;換句話說,那個佛不起作用。有沒有佛?有,不起作用,你心裡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起作用。由此可知,心裡頭本來佛,這是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佛佛現前,這叫修德;性德是本來有的,沒有修德它不能現前。

  這是在十法界舉一個法界說,這是講心佛眾生沒有差別,實在講這一句已經把十法界統統含攝圓滿。因為眾生,就是除佛之外,包括了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九法界都叫眾生。十法界裡面說真實話,只有佛是真正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除佛之外都是迷。只可以說他迷有輕重,菩薩迷得最輕,緣覺其次,聲聞又其次,迷得最重的是地獄,只是迷情輕重不同而分出來的。所以,這一句就說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原理,十法界從哪裡來的,一句話就說出來。宇宙人生從什麼地方來的?心變現的,心要是悟就變四聖法界,心要是迷就變六凡法界,一切唯心造。《華嚴》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宇宙人生的本體。

  所以,不僅僅佛在我們心內,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在我們的心內;換句話說,就看你念什麼,你念什麼就變什麼。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的性德,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統統具足的。我念佛,佛就現前,就作佛;念菩薩,你就作菩薩;你念天,你就生天;你念人,你將來來生得人道;你念貪瞋痴,你來生就變三惡道。統統是你自己一念之心變化而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這是佛法,不僅淨土的原理,整個佛法的原理不出這個。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十法界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你要想到餓鬼道,你就把貪心增長,貪心是餓鬼道;你要想下地獄,瞋恨心增長;變畜生,愚痴心增長。所謂愚痴就是是非善惡搞不清楚,糊裡糊塗的,畜生迷惑顛倒,糊裡糊塗的。我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細細看這個世間人,世間人造三惡道的業太多了。就是他心裡頭念,他念什麼?他念貪瞋痴,念貪瞋痴變現的就是三惡道。

  念五戒、念十善,這是人天道。今天有幾個人心裡頭常常存的是五戒?五戒在中國儒家講就是五常,常是常道,「仁義禮智信」。仁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慈;義是道義、義務,是不講求報酬的,我們對別人的恩惠,幫助別人並不要求任何的報酬,這是義;禮是禮節、禮敬;智是理智;信是信用,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這是人道,六道裡面來生能夠得到人身。如果五常、五戒有欠缺,你來生就得不到人身。天道比人道的道德水準要高,他要修十善業道,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這才能生天。聲聞天天想的是四諦,緣覺想的是十二因緣,菩薩想的是六度萬行,佛想的是清淨、平等、慈悲。就是看你自己一天到晚你想什麼,想什麼就變什麼,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心裡頭想出來的。佛法裡頭有一派專門說明這個道理,就是法相唯識宗。

  「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這句是決定沒有問題的,佛菩薩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不念佛。佛菩薩不可能不念眾生的,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願眾生早成佛道,早證菩提。可惜的是眾生辜負佛菩薩,不念佛。諸位要是把這個道理參透,真正明白,你才曉得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不修別的法門,來修念佛法門。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別的法門是間接成佛,拐彎,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別的法門,修到一個相當階段,回過頭來還是要念佛,為什麼?你不念佛不能成佛。像《華嚴經》,他們修,修到什麼地位?修到初地菩薩,這時候初地菩薩想成佛了,開始念佛。所以十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始終不離念佛,始就是初地,終就是法雲地第十地,從初地到十地統統修念佛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還是念佛。

  我們很幸運,我們一開頭,這是因緣殊勝,古德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遇到了,真正希有難逢,一開頭我們就念佛,念佛就成佛。不拐彎抹角,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也不必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不要經過這些階級,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一步就登天。這個法門的好處在此地,幾個人知道?沒人曉得!佛法展現在我們面前,你看《大藏經》這麼大的分量,淨土五經是第一寶藏,無比的殊勝,但是人不識貨。不要說一般人不識貨,我學佛的時候還不是也是不識貨,如果要識貨我早成佛了。我學了三十多年,就是因為不識貨,所以受了三十多年苦難,受了許多的折磨。一直到現在,很幸運,才恍然大悟。我讀《華嚴經》開悟的,悟什麼?悟念佛法門是成佛的第一法門,悟念佛成佛是十方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換句話說,一切法藏裡面我找到了真正第一寶藏,悟的是這個。

  真正明瞭之後,我一切都放下了,專修專弘。現在還有人請我講《楞嚴經》,不講,不講《楞嚴》;講「大勢至圓通章」可以,講這一章行,講全部的經,或者講另外一章,我都不願意講了。華藏講堂的同修叫我《華嚴經》也不要講了,我答應他了,《華嚴》不講了。《華嚴》講什麼?講十大願王。所以我們這個講座圓滿,那邊還是星期二、星期四講經,就是講《普賢行願品》裡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此以後就專講淨土五經,專弘淨土五經,其餘的不講了;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識貨了,我們講第一等的,其次的我們不講了,留給別人去講,那講的人很多。

  所以,問題就在前面兩句,眾生要念佛,你的佛性就現前。念佛成佛,這點希望大家要特別的注意。你念佛,佛也念你,你與佛感應道交;你不念佛,佛雖然念你,不能感應,不起感應作用,你本身有障礙,不是佛有障礙,是你有障礙。下面這個四句是反顯,從反面來說。

  「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這四句話說得很好。「是心作佛」是修德,如果說「是心是佛」那是性德,就是本來具足,是心作佛就是六祖所說的能生萬法,它能生佛,就是自己要作佛。作佛怎麼個作法?要念。你心不念,佛就不作,你就不能成佛,你心不念佛你就不能成佛,就不能作佛。所以成佛、作佛這個名詞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本能就叫做佛,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本來是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本能,作佛就是恢復本能,恢復真性,稱性起用,這叫做佛。一定要把這個意思清楚明白的了解,不能誤會。還有許多人不願意作佛,為什麼?你為什麼不願意作佛?「作佛有什麼好處!作了佛,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不動,坐在那裡,天天受人供著拜。」他以為作了佛就像佛像,一天到晚不要動,讓大家拜。這個佛有什麼意思?這沒有意思!所以他不願意作佛,他說作佛太苦了,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不動,讓別人來禮拜。這是誤會。所以作佛,實在講做究竟圓滿、快樂幸福的人,那才叫真正的佛。他連佛的意思都沒搞清楚,他要搞清楚,哪個不願意作佛!誰不願意自己幸福,誰不願意自己圓滿、快樂?都願意。佛才辦得到,不是佛,做不到。所以要把佛的意思搞清楚,我們要作佛,心要念佛。

  「即佛顯心」,因為佛就是心,佛就是我們圓滿的真心,一絲毫迷惑都沒有。如果心有一點點迷惑,就不能叫佛,那只能叫菩薩,不能叫佛,佛心是一點迷惑都沒有。你看等覺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覺菩薩的心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迷,還有一分迷情沒破。他那一分迷情破了,就不叫菩薩,就叫佛。由此可知,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心裡完全不迷這就是佛,心要完全迷了那就是地獄。所以,十法界來講的話,意思就是這樣的,好像菩薩,有九分覺悟一分迷,這是菩薩;緣覺,有八分覺悟二分迷;聲聞,我們講阿羅漢,有七分覺悟三分迷,迷悟上分的。天人,天人有六分覺,有四分迷;人間是一半一半,五分覺五分迷。十法界是這個分法的。所以說佛是完全覺悟,沒有迷,地獄是完全迷,沒有覺悟,所以他受苦的時間太長了,這個分法。餓鬼是一分覺九分迷,畜生道是兩分覺悟八分迷,就這麼回事情。十法界就是迷悟不相同,迷悟的程度上不相同,而有這個現象,這些現象是本來具足的。從修德上來講,能顯真性,能生萬法,即佛能顯心。顯心用什麼方法?念佛、憶佛,心裡想佛,口裡念佛。「佛不稱而心不顯」,稱就是稱念,我們不稱念,我們的真性、覺性不能完全顯現出來。

  末後這兩句是總結。「則知念佛一門,誠為見性成佛之妙法矣。」禪家最高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咱們念佛也是見性成佛。再跟諸位說,禪宗裡面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這個大家疏忽了,沒搞清楚,成什麼佛?密宗裡面講即身成佛,成的什麼佛?也沒搞清楚。如果你要是搞清楚了的話,比不上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成圓教佛。禪宗裡面見性成佛,是成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圓教。如果他能成圓教佛,那「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不必要,他要念佛幹什麼?他能成圓教佛,他為什麼還要念佛?不必念佛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換句話說,禪宗最高的境界只能達到別教佛,這個諸位要知道、要明瞭。密宗成佛,成的佛比禪宗的佛還要低一級,一般講藏教佛,他那個程度只等於阿羅漢而已。諸位要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面那些開示,倓老法師有些著作裡頭也講到,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跟念佛成佛不能比。佛,天台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我們要曉得他成的什麼佛。

  現在在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在禪、在密他的造詣都非常之深,他是密宗受過灌頂的金剛上師。現在他也不修密,他也不參禪,他專門念佛。為什麼?他明白了。他是金剛上師,他不傳法,誰要跟他學密他不教,不傳法,他勸人念佛。這就是給人第一等法,最殊勝的真實利益。所以要曉得,念佛一門真正是見性成佛的妙法。古人說,《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序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之殊勝。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之一乘,了義之了義。這絕對不是淨土宗的大德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分,不是!如果你這樣想法,那你錯了,吃虧的是你自己。這是給大家說的真實語,說的真話,絕對不是誇大。因為淨土宗的這些大德,說老實話,最初都是不相信淨土,都是排斥淨土。你看看印光大師的傳記,印光大師在二十歲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佛教,學佛根本就不贊成淨土。到最後佛法真正搞通、真正明白了,這才識貨,才曉得淨土殊勝,無與倫比。

  底下這一段是註解,這註解很長,註得非常之好,大家自己去看,你們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問。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在二十二頁第三行,第二行是它的科題,小題目,「別顯此章所詮」,此章就是《念佛圓通章》。

  「所以十二如來,號曰三昧,勢至菩薩,標為圓通」,這四句是一段。十二如來後面有說,就是十二光如來,諸位可以看一看,在第四十九面,十二如來的名號在此地,四十九面第三行,「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就是這十二如來,後面我們再跟諸位說明。這個十二如來都稱光,光是光明。經上有兩種說法,十二如來都是阿彌陀如來的別號,可是在本經裡面說,這十二如來相繼出世,這個說法這就不像是阿彌陀佛。那我們曉得,十方世界同名同號的佛很多,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在沒成佛之前,他們三個人是同參、是同學,都親近過古佛這十二如來,所以他成佛之後,他也有這十二如來的別號。這個別號是表示師承,是有淵源的,有師承淵源的,他是繼承十二如來之法,是十二如來的傳人。有這個意思。

  光是慧,慧裡頭一定有定,三昧就是定,「號曰三昧」,這個三昧是什麼三昧?念佛三昧,註解裡說「十二如來號念佛為三昧者」。這個註註得很好,在二十二面第五行最後一句開始。「十二如來號念佛為三昧者」,我們看這一段,「凡夫垢心,混若黃河」。黃河諸位沒看過,不過現在探親,好像觀光的也不少,我們在大陸每個旅遊的地方,都看到很多我們台灣同胞,都是講台灣話的。旅行團我這次看了很多,每到一個地方,很多我們台灣同胞去大陸旅遊。你們有機會看到黃河,黃河跟長江都一樣,因為它河底是泥沙,所以水是混濁,不清淨。你看下去水是黃色的,所以叫黃河,它不是清的,泥沙太多。古大德就拿這個來比喻我們凡夫的心,心不清淨。怎麼不清淨?心裡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心怎麼能清淨得了?心裡頭真正沒有是非人我了,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心就清淨。我們心裡這些東西太多了,所以不清淨,凡夫垢心,不清淨。

  「外道妄想,逸如奔馬」,像野馬一樣,這也是比喻。外道妄想多,外道並不完全指佛門以外的,包括我們學佛在內,學佛的人一天到晚在那裡打妄想,這是佛門裡面的外道。譬如我也接觸不少人,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想我過去是怎麼樣的,過去我是不是學佛的,我是不是參禪的,將來我會怎麼樣,這都叫打妄想。甚至於教下,教下走入佛門的外道很多。我舉個例子,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諸位就曉得。在很多年以前,大概總有二十多年前,我們大專講座也有一個同學,學了幾年,很認真,他能夠講唯識的《百法明門》。有一年師大中道社請他講唯識,講《百法明門論》,他也是跟我學的,他來告訴我他去講《百法》。我就提醒他,我說《百法》那經上是明門,注意那個「明」字,我說我恐怕你到那裡講,百法不是明門,是黑門,黑暗。怎麼會講成黑暗,不是光明?這個《百法》一百法,你要講得叫人聽了之後開悟,這就明了;如果講了之後叫人天天在想什麼是八心王、什麼是五十一心所,那就壞了。為什麼?妄想!本來眾生妄想就很多了,你何忍心又增加他一百個妄想,這哪裡叫明門?這不是黑門是什麼?明明是黑門。佛講的是百法明門,到你嘴裡頭一講是百法黑門,不是明門。所以教下要不開悟,都叫做妄想。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解釋題目裡就說,「有解無行」,你對佛法懂得很多,有解,沒有行,行是什麼?你所解的理與你的行不能相應,不能融成一體,大師說「增長邪見」。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說的意思一樣,這百法,他不能把百法變成他自己的智慧,變成他自己的生活行為,那又增加一百個妄想,就增長邪見。祖師又說,「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就是盲修瞎練,很用功,真正在那裡幹,道理不懂,方法不知道,境界一塌糊塗,增長無明。所以,佛法講「解行相應」,要有解有行,念佛也是如此。可見得這個很重要,希望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能偏重在哪一邊,解行要並重,一定要把你所體會到的變成真正的智慧。

  《百法》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綱領、真相,明瞭之後你真正覺悟,真正覺悟之後,你才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百法》的目標,所以說明門。《百法》讀了之後,還是放不下、還是看不破,那就是名符其實的增長一百個妄想,增長一百個邪見。這是我舉一個例子說。所有一切經典你要是不會,禪宗常講的會不會,「會麼」,會是領會,真正的覺悟;你要不會,那你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這點不可以不注意。這個十二光如來這是念佛三昧,即心不染污,心裡也沒有妄想。「故說三昧,欲令返染成淨,捨散入寂也」,返染成淨是對凡夫說的,捨散入寂是對外道講。「勢至菩薩標念佛為圓通者,小乘七生斷惑證真,權教三祇具因滿果,故說圓通,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也」。這是說圓通,勢至菩薩標圓通。

#